Ⅰ 電影票房是怎樣統計出來的
行業常用的票房收入計算公式為「票房=總座位數×場次×上座率×平均票價×天數」。但此公式只是一個演變轉化後的公式,而還是不完整的表達公式。
銷售收入(票房收入屬於銷售收入)通常的表達方式為「銷售收入=A產品數量×A產品單價+B產品數量×B產品單價+C產品數量×C產品單價…………」。為了方便統計和預測,一般轉化為「銷售收入=銷售數量×銷售產品的平均價格」。
參照以上方式,票房收入的表達為「票房收入=觀影人次×票價A+觀影人次×票價B+觀影人次×票價C…………」。若進行簡單的轉化,可得到「票房收入=總觀影人次×平均票價」。而展示公式也是在這基礎的表達式中衍生的,其中展示公式中「總座位數×放映場次×上座率」這三者乘積的實質就是「觀影人次」。因為在實際情況中更有條件找到「總座位數、放映場次、上座率」這個三個預測數據,因此才有了常用公式。
(1)電影票房上座率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票房的起源——
在清朝乾隆征戰大小金川時,軍中滿洲人多,因行軍萬里,一路無聊,始而思念家鄉與親人。為此,八旗子弟兵自編詞、曲,即子弟書,以自歌自娛。
歌唱者需持有執照,所謂唱票,這些業余歌唱者之間就互稱為票友,以後票友就成了業余演唱者的代稱,清中葉以後,八旗貴胄嗜愛戲曲成風,並以演唱戲曲為樂。
不過他們演唱不為生計,故謂之票戲。演唱時票友們匯集一堂,其匯合的地點就叫做票房。最早的票房始於道光年間,到同治末年的翠峰庵票房已有相當規模。
以後天津、上海、武漢、南京、常州、蘇州、台灣、四川、濟南、香港、澳門、煙台和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的華人居住區也都成立了票房,而且在大學、中學、工廠、農村、街道、茶樓、飯店、公園等到處都有。
Ⅱ 實時票房累計票房拍片佔比上座率都是啥意思詳細點
實時票房就是當日0:00到本日本時刻的票房,累計票房就是一共的票房總和,上座率是觀影人次,決定了影片可以賣多久;排片量是電影院放映多少場,表達了影院對影片的信心。
Ⅲ 票房和上座率的區別
票房和上座率是電影行業的兩個重要指標,它們之間的區別如下:
票房指的是電影在扣除各項費用之後得到的總價值,是電影行業中的一種商業收益表現。票房的高低通常由電影的質量、宣傳力度、口碑等因素決定。
上座率則是場上觀眾人數與總座位數的比值,它可以反映電影的受歡迎程度和觀眾的滿意度。上座率通常受到電影的口碑、宣傳、排片等因素的影響。
總的來說,票房是電影的商業收益表現,而上座率則是電影受歡迎程度和觀眾滿意度的反映。
Ⅳ 票房排行怎麼產生
票房排行產生如下:
電影票房是用觀眾人數或門票收入來計算的。電影業中,票房已經成為衡量一部電影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之一,可以用觀眾人數或門票收入來計算,一般直接用來衡量一部電影的熱播程度。
2016年1月,電影市場管理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電影局出重拳整頓市場秩序,如果影院偷漏瞞報票房,院線要承擔連帶責任,影院放映質量差等問題也會被集中治理。
票房收入的表達為「票房收入=觀影人次×票價A+觀影人次×票價B+觀影人次×票價C。若進行簡單的轉化,可得到「票房收入=總觀影人次×平均票價」。
而展示公式也是在這基礎的表達式中衍生的,其中展示公式中「總座位數×放映場次×上座率」這三者乘積的實質就是「觀影人次」。因為在實際情況中更有條件找到「總座位數、放映場次、上座率」這個三個預測數據,因此才有了常用公式。
中國電影票房排行榜是:《戰狼Ⅱ》、《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等。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由霍爾果斯彩條屋影業有限公司出品的動畫電影,由餃子執導兼編劇,呂艷婷、囧森瑟夫、瀚墨、陳浩、綠綺、張珈銘、楊衛擔任主要配音。該片改編自中國神話故事,講述了哪吒雖「生而為魔」卻「逆天而行斗到底」的成長經歷的故事。
《戰狼Ⅱ》是吳京執導的動作軍事電影,由吳京、弗蘭克·格里羅、吳剛、張翰、盧靖姍、淳於珊珊、丁海峰等主演。該片於2017年7月27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講述了脫下軍裝的冷鋒被捲入了一場非洲國家的叛亂,本來能夠安全撤離的他無法忘記軍人的職責,重回戰場展開救援的故事。
Ⅳ 電影的上座率是怎麼算的
相對上座率
假設某影城設有n 個電影廳、m 個座位數,相對上座率=觀眾人次÷放映場次÷m÷n×100%,相對上座率計算時較為簡便,忽略了影城內部大廳和小廳之間的權重差異,籠統地將大小影廳的人次場次滑碰數量加權平均計算,因此相對上座率的准確性較低,計算結果有一定的偏差。
絕對上座率
絕對上座率准確性較高,但計算時較為煩瑣。假設某影城設有n 個電影廳,總座位數是m。那麼上座率計算公式是:絕對上座率=(1 廳人次/1 廳場次+2廳人次/2 廳場次... + n 廳人次/n 廳場次)÷m×100%。
不管是影城的單日上座率、單月上座率還是全年上座率,都可以利用以上公式計算絕對上座率,但是要預先把影城每個廳的日、月、年的觀眾人次和放映場次統計好,然後將數據一一對應信知談輸入得出計算結果。
(5)電影票房上座率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上座率即上座人數與總座位數的比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優秀的影片上座率就高,反之則低,因而上座率又是衡量一部影片質量優劣的重要標准之一。上座率還直接影響票房價值,上座率高票房價值自然高,所以對一部影片票房價值大小往往用上座率多少來衡量。
因此,通過各種有效的辦法來提高上座率,是提高票房價值最常用猛敬的辦法。如在電影中,多用演技高的電影明星、作影片廣告等都是提高電影上座率的辦法。
Ⅵ 電影票房是如何統計的
行業常用的票房收入計算公式為「票房=總座位數×場次×上座率×平均票價×天數」。比如某影院一天放映了6場《李茶的姑媽》,有學生票:40元,共10人,標准票:80元,共10人,團體票:30元,共10人,會員票價:20元,一共10人,那麼,這一天該影院的總票房就是:4000+8000+3000+2000 。
現在各大電影院都實行電腦售票,這些售票系統是和國家電影局電影專項基金管理中心聯網的,每天都會在固定的時間自動向專基中心發送票房數據。因此,相對來說,電影票房對判斷某部電影的觀影人數,影片受歡迎程度還是有很大參考意義的。
電影票房的影響因素
1、影片題材及劇本。題材和劇本是一部影片的核心,科幻、魔幻題材如《變3》、《哈7》及此前的《阿凡達》等影片,一向是票房大熱,除題材具有想像空間而吸引觀眾外,這類影片本身就需要大成本支撐,因此獲得票房佳績也不足為奇。另外,貼近生活、打動人心的情感題材影片,如《非誠勿擾》、《失戀33天》等,也成為「應景」主題,為影迷所期待。
2、主創團對主創團隊,隊如導演、主演、製片人、製作團隊等,無一不是吸引觀眾的重量級籌碼。例如國民大導張藝謀、馮小剛的力量甚至大過於影片題材,成為觀眾期待的焦點;演員的力量同樣如此——有些人光名字就是號召力,如楊冪的《孤島驚魂》一舉開創「粉絲電影」的先河,演員對票房的貢獻不容小視。製片人、製作團隊的名氣,同樣能為一部影片帶來「萬眾期待」的效果。
3、影片定位,影片定位是指片方對自己影片的市場預估。首先應該是目標人群定位,從影片的劇本設置、演員選擇、拍攝手法到後期製作風格、傳播途徑、傳播手段等等,都要迎合大部分的目標人群喜好,奠定穩定的票房基礎。其次要正確預估票房,有時片方過於自信,會影響影片上映後的側重點。尤其在做傳播工作之前,應該根據檔期、題材、排片等因素做好影片的定位和票房預估的溝通。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_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