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竇娥冤有哪幾種電影
這個不是戲曲片,肯定能看懂。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iijSpsbqBxQ/
《竇娥冤》的電視連續劇有三集。
三集電視連續劇《竇娥冤》三碟·教學必備VCD
【語種】國語
【國家地區】中國大陸
【導演/指揮】蘇舟 相關人物:關漢卿
【表演者】蘇瑾 鮑國安 韓影
(去搜了一下,那個視頻就是2003拍的3集的連續劇,電影的話都是戲曲片。蒲劇《竇娥冤》(1959年),有字幕還是能看懂的。)
⑵ 文學的所有體裁
文學體裁大體就是四大類:詩歌,散文,小說,戲劇。一般考試明確性很強。不會考其他難得問題。小說與散文在現代文閱讀里最常見,詩歌一般另外設題。戲劇類一般不予中學生掌握。其他文體也是的。你們老師也應該講了吧
具體的就是:
一、散文
1.古代散文是與韻文相對的概念,記敘、說明、說理、奏疏、序跋、書信等的文字都屬於散文的范疇。
2.現代散文是指同詩歌、小說、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體裁。專指那些以寫真實事物為基礎來抒發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學作品。
3.按表達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為敘事散文(以寫人敘事為主,兼有抒情成分)、抒情散文(以抒發作者情感為主)和議論散文(以說理為主)。
4.散文的重要特點是「形散神不散」。「形散」主要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聯想豐富,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神不散」,主要指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
高中語文課本第三冊劉錫慶《中國現當代散文賞析》
一文指出:散文的主要特點是:(1)以「我」為主,(2)因「實」出「虛」,(3)即小見大,(4)「情致」與「文」。
5.散文常用的藝術手法有:寓情於景,即景抒情(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寓情於事,因事見情(如魯迅的《為了忘卻的紀念》),寓情於物,托物言志(如巴金的《燈》)。
二、小說
1.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2.小說的三要素是人物、情節和環境。
3.小說的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等四部分,有的還有序幕和尾聲。
4.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主要交代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自然環境主要交代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場景,或用以烘托氣氛,或表現人物感情,或推動人物情節發展等。
5.按照不同的標准,小說可分為不同的種類。
6.按篇幅及容量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說(小小說)。
7.按內容分為歷史小說、現代小說、科學幻想小說、公案小說、武俠小說、言情小說、傳奇小說等。
8.按寫作體制分為章回小說、日記體、書信體、自傳體等。
9.按語言形式分為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
10.我國古代小說是從神話傳說開始的,到魏晉南北朝,出現了志怪志人小說。但這時的小說,因為是「志」,即搜集記錄下來的,還不算創作,所以人們常把它們同歷史歸於一類。唐代以後,產生了依照傳說創作而成的傳奇小說,如《柳毅傳書》等。宋代興起的是話本,即說書人所用的底本。明代也有人寫作話本,被稱作擬話本。話本經過文人加工,就變成話本小說和演義小說,如《警世通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其中長篇小說基本上都是章回小說。這以後再發展,便有了文人獨立的創作,明代的《金瓶梅》便是這樣的作品。清代的《紅樓夢》發揚了這個傳統,使中國古代小說達到輝煌的頂點。
11.我國古代小說發展的幾個階段是:(1)寓言(先秦兩漢),如《精衛填海》《誇父追日》。(2)筆記小說(魏晉南北朝),如干寶的《搜神記》(又稱志怪、志人小說)。(3)傳奇(唐代),如李朝威的《柳毅傳》。(4)話本(宋代),如《快嘴李翠蓮》。(5)擬話本(明代),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6)章回小說(明、清),如《紅樓夢》。
三、戲劇
1.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台藝術。課文中的戲劇實際上就是劇本,它是文學體裁的一種。
2.戲劇語言包括人物語言(即台詞)和舞台說明。舞台說明是寫在劇本每一幕的開端、結尾和對話中間的說明性文字,內容包括人物表、時間、地點、服裝、道具、布景及人物的表情、動作、上下場等,它具有增強舞台氣氛、烘託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動情節展開等多種作用。
3.按照不同的標准,戲劇可分為不同種類:(1)按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分為話劇、歌劇、舞劇。(2)按劇情繁簡和結構分為獨幕劇和多幕劇。(3)題材所反映的時代分為歷史劇(如《屈原》)、現代劇(如《竇娥冤》)。(5)按矛盾沖突的性質分為悲劇、喜劇、正劇。
4.中國古代戲曲主要指元雜劇和明清傳奇。元雜劇是在前代戲曲藝術和講唱文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一種把歌曲、賓白、舞蹈、表演等結合起來的戲曲藝術形式。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已進入成熟階段。關漢卿的《竇娥冤》和王實甫的《西廂記》代表了元雜劇的最高成就。元雜劇在結構上一般每本為四折(也有五折六折的),必要時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參看下面11),雜劇可分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兩種,如《竇娥冤》就是旦本,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宮」調。元雜劇劇本由科、唱、白組成,「科」是劇本中對主要動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作出的規定;「唱」就是唱詞;「白」是賓白,賓白分為對白(人物對話)、獨白(人物自敘)、旁白(背著別的人物自敘心理)、帶白(唱詞中的插話)。元雜劇的主要角色是:旦(女角色),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末(男角色),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凈,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異之點的人物(如張飛、李逵);丑,俗稱小花臉,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扮演老年婦女的稱卜兒。
5.明代是繼元代之後中國古代戲曲史上的又一個繁榮時期。傳奇是明代的主要戲曲樣式,並持續到清代,代表作有湯顯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長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6.中國現當代戲劇主要指話劇,它是五四以後在外國戲劇影響下發展起來的,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達到高潮,出現了像《雷雨》這樣的傑出作品。新中國成立以後,戲劇創作進一步繁榮、發展,又有《茶館》等作品問世。
7.外國戲劇源遠流長,最早興起的是古希臘戲劇,到文藝復興時期以及十九世紀,歐洲戲劇創作先後出現高潮,產生了許多世界聞名的劇作家,如莎士比亞、易卜生等。
四、詩歌
1.詩歌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它要求以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的表達作者豐富的思想和感情,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並有一定的節奏韻律。
2.詩歌的特點:
(1)詩歌內容是社會生活最集中的反映,以意象作為客觀社會生活和詩人思想感情的載體;
(2)詩歌的語言具有精練、形象、音調和諧、節奏鮮明等特點;
(3)詩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為單位,而是以行為單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據節奏,而不是以意思為主。
3.詩歌的分類:
(1)詩歌按時代可分為古典詩歌(舊體詩)和現代詩歌兩大部分。
(2)古典詩歌又有古體詩(古詩、古風)、近體詩(今體詩)、詞(又名「詩余」「長短句」「曲詞」「曲子詞」「倚聲」「填詞」)、曲等幾種不同形式。
(3)古體詩就是古代的自由詩,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數不定(指雜言),不講對仗,押韻自由等。它常常有四言古詩(最早出現於《詩經》)、五言古詩(成熟於漢,如《古詩十九首》)、七言古詩(成熟於唐代,如《長恨歌》)、樂府詩(標題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稱,如《琵琶行》)等。
(4)近體詩就是古典格律詩,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它一般又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兩種形式的絕句和七言律詩、五言律詩、排律等多種形式的律詩。
(5)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主要在於句數上。絕句只有四句,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律詩共八句,一二兩句為首聯,三四兩句為頷聯,五六兩句為頸聯,七八兩句為尾聯;首聯和尾聯可對仗,可不對仗,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聲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詩成為排律。
(6)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二者的主要區別是:古體詩多指唐代以前的詩歌,近體詩是指唐初開始形成的,在字數、聲韻、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的一種格律等。
(7)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後來成為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採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新樂府,創於初唐。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已與原聲韻不同,故稱新樂府,到白居易確定了新樂府的名稱。
(9)按字的多少,詞一般又有小令(58字內)、中調(59-90字內)和長調(91字以上)三種形式。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韻有定位。
(10)曲有散曲和雜劇兩種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數(又名「套曲」)兩種形式。
(11)詞的標題和詞牌是有著嚴格區別的,詞的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體現,詞牌是一首詞的曲調名稱。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念奴嬌」是詞牌,「赤壁懷古」是詞的標題,揭示該詞是一首抒懷詞,地點是「赤壁」。詞必須有詞牌,但不一定有標題。一首詞或詞的一段叫「一闋」,「闋」是樂曲終了的意思。
(12)豪放派和婉約派是宋代詞壇上的兩大流派。豪放派作品氣勢豪放,意境雄渾,充滿豪情壯志,多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代表詞人以蘇軾、辛棄疾為主。婉約派作品語言清麗、含蓄,表達的感情婉轉纏綿,情調或輕松活潑,或離愁別緒,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細,題材較狹窄,往往多是寫個人遭遇,男女戀情,也間有寫山水,融情於景的。代表詞人有柳永、秦觀、李清照等。
(13)散曲是宋元時代興起的,由詞蛻化出來的一種和樂演奏的歌曲。體式和詞相近而比詞自由,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如《越調?天凈沙?秋思》只有「天凈沙」一曲。而套數是合一個曲調中多支曲子為一套,是戲曲或散曲中連貫成套的曲子,一套中曲子數不定,少則兩曲,多則不限;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須同一宮調,有首有尾,一韻到底;結尾處多用「煞」,用多少遍沒有規定。如《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它含有屬於「般涉調」這一宮調的八支曲子,而其中「哨遍」是這套曲的第一支曲的曲牌名,又是全套曲的曲牌。
(14)曲牌和詞牌一樣,是曲的音樂譜式。不同的曲牌在字數、平仄、押韻上往往不同,如《長亭送別》中的《滾綉球》《叨叨令》《快活三》《四邊靜》《朝天子》《滿庭芳》《五煞》等都是曲牌。每一個曲牌,在韻上必須屬於一種宮調;一種宮調下有的有若干個曲牌;宮調是音樂術語,表示聲音的高低等,如《長亭送別》中的《正宮》就是一種宮調。
(15)現代詩歌按形式又可分為新詩和以舊體詩形式反映現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詩歌(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新詩是指五四運動前後,新文化運動提倡的用白話寫的自由體詩,如《再別康橋》《我愛這土地》等都是新詩。用文言寫的格律詩稱為舊體詩,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陳毅的《梅嶺三章》。他們都是現代詩歌。
(16)新詩按來源分為群眾創作的民歌(歌謠)和文人詩作。
(17)信天游又稱「順天游」,陝北民歌形式,其特點是:形式自由靈活;兩句一節,可以換韻,也可一韻到底;多用比興手法;句子以七言為主,靈活多變。如: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
五、古代其他文學體裁
1�賦。它是一種講求文采、韻律,並具詩歌和散文性質的文體。其主要特點是:「鋪采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的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此時的賦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這是的賦叫「駢賦」;唐代又有駢體轉入律體的叫「律賦」;唐後到宋代以散文形式寫的賦,稱為「文賦」,如杜牧的《阿房宮賦》等。
2�駢文。它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它以四字六字相間成句,又叫「四六文」。駢文由於遷就句式,堆砌詞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唐代韓、柳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漸衰。
3�辯。辯即辨是非,別真偽。其特點是通過批駁錯誤論點或辨析某些事實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如柳宗元的《桐葉封弟辯》。
4�原。原是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這種文體是對某種理論、主張、政治制度或社會習俗,從根本上進行考察、探討,從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如黃宗羲的《原君》。
5�論。論是一種論文文體。《昭明文選》上說:「論有兩體,一曰史論,乃忠臣於傳末作議論,以斷其人之善惡。如《史記》後『太史公曰……』。二曰正論,則學士大夫議論古今時世人物或評經史之言,正其謬誤,如《六國論》《過秦論》等。」
6�說。它也是古代議論說明的一類文體,與論差不多。《文章辯體序說》上說「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意述之也。」如《師說》《捕蛇者說》。這類文章有的側重於議論,有的側重於記敘,敘事顯理。有些接近於文學散文的「說」,一般不採用「論」,如《愛蓮說》;有些議論性強的文章用「說」,用「論」也可。
7�奏議。它是古代臣子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疏」是分條陳述的意思,如賈誼的《論積貯疏》;「表」是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的,如李密的《陳情表》;「對策」是古代考試把問題寫到策上,令參加考試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對策,如蘇軾的《教戰守策》。
8�序跋。序也作「敘」或「引」,是書序,性質如同今天的「引言」「前言」。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的一般叫「序」,列於書後的一般叫「跋」或「後序」。這類文章,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如我們學過的《蘭亭集序》《愚溪詩序》《滕王閣序》《伶官傳序》等。
9�贈序。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序的,稱為贈序;後來,凡是惜別贈言的文章,未附於詩帙的也叫贈序。內容多推重、贊許或勉勵之辭。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10�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碑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劉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誌銘」,如韓愈的《柳子厚墓誌銘》。
11�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所誦讀的文章。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歷,頌揚他的主要品德和業績,寄託哀思,激勵生者。如韓愈的《祭十二郎文》。
12�筆記文。以記事為主,篇幅短小為特點的一類文章。其內容豐富,或歷史掌故,或軼文軼事,或文藝隨筆,或人物評論,或科學小品,或文字考證,或讀書雜記等。如《世說新語》。
13�寓言。它是帶有勸諭或諷諫性的故事。「寓」是寄託的意思。它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予簡單的故事之中,藉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慣於運用擬人的手法。如《鄭人買履》等。
14�傳奇。小說體裁之一。以其情節奇特、神奇故名。一般是指唐、宋使用文言寫的短篇小說,如《柳毅傳》等。後因「傳奇」多為說唱和戲劇所取材,故宋元戲文,元人雜劇,明清戲曲也有稱為「傳奇」的。如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15�對聯。字數相等,詞性相對。上聯最後一字,一般為仄聲,即現代漢語的三四聲,下聯最後一字,為平聲,即陰平、陽平,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仄起平落。
六、史書體例
1�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的,如《左傳》
2�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的,如《國語》《戰國策》。
3�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的,如《史記》。
4�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如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
5�通史:不間斷地記敘幾個朝代的歷史事件的,如《史記》。
6�斷代史:記敘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的,如《漢書》。 註:一部史書,往往可同時歸入不同體例,如《史記》屬紀傳體、通史,《三國志》屬紀傳體、國別體、斷代史。
七、文學團體及文學運動
1.初唐四傑
唐初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四人在初唐文壇較有成就,扭轉了當時過於靡麗的文學風氣。
2.唐代古文運動和宋代詩文革新運動。
其內容主要是復興儒學,反對駢文,提倡古文。韓愈和柳宗元是古文運動倡導者。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是歐陽修。
3.唐宋八大家
唐代文學家韓愈、柳宗元,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八人的合稱。八人在散文創作上皆有較高的文學成就。
4.新樂府運動
以白居易為代表,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5.三蘇
北宋文學家蘇洵和其兒子蘇軾、蘇轍的合稱。父子三人以文著名於世,人稱「三蘇」。
6.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家的合稱。他們代表了元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雜劇創作的成就。
7.復社
明末文學社團,主要領導人為張溥、張采,本為切磋學問,砥礪品行而設,但又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
8.桐城派
清代散文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方苞、劉大櫆、姚鼐等,因他們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稱桐城派。桐城派提倡簡明達意、條理清晰的文風,力求清真雅正。
9.「五四」新文化運動
以《新青年》雜志創刊為標志,主要代表是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這次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文學革命沖破了舊文學與文言文的桎梏,宣告了中國古典文學的終結與新文學的誕生。
10.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
這是1921年出現的兩個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主張「為人生」而創作,主要以《小說月報》為陣地反映人生、探討人生、指導人生。代表人物有沈雁冰、冰心、許地山、葉聖陶等。創造社強調文學的自我表現,代表人物有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田漢等。
11.「左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1930年在上海成立,魯迅、馮雪峰、柔石、沈端先(夏衍)、蔣光慈、田漢等出席了成立大會,郭沫若、茅盾、郁達夫等都參加了「左聯」。「左聯」把參加實際革命運動放在首位,在翻譯介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還積極推動文藝大眾化的討論,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文化「圍剿」。
12.《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1942年毛澤東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了文藝的工農兵方向的問題,在觀念形態上總結和規定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發展的經驗和原則,開始成為文學創作和理論批評的方針和指導思想。
13.「傷痕文學」等
1978年,「傷痕文學」引起轟動,文壇相繼出現了「改革文學」「反思文學」「尋根文學」「先鋒文學」等創作潮流,使八十年代成為一個激動人心的文學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