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一個大漢在湖上砸冰一群士兵掉里了是什麼電影
亞 瑟 王
上映:2004年
時長:141分鍾
地區:美 國
語言:英 語
導演:安東尼·福奎阿
主演:克里夫·歐文、凱拉·奈特莉
類型:動作
② 看完《冰河追凶》覺得這部電影怎麼樣
《冰河追凶》是徐偉執導,梁家輝、佟大為、周冬雨、鄧家佳、魏晨、曹衛宇等主演的犯罪懸疑動作電影。
該劇講述了在零下四十度極寒之地,」追凶者「深入無人冰河,追查神秘真凶、尋找真相的故事。
該片與以往的犯罪電影有很大區別,冰上水下追凶不僅非常有想像空間,而且充滿動感。連環殺手的殺人手法殘忍,動機背後的故事令人唏噓,讓整部電影在極寒之餘保持了溫度。該片是一部值得探討的懸疑犯罪電影,准確的說是部很有質感的犯罪懸疑片,電影雖然沒有太多血腥、恐怖的畫面,但懸疑氣氛營造的非常好,情節較為緊湊,層層推理,邏輯性較強,劇情很充實,反轉再反轉令人意外,畫面相質感和配樂都相當不錯,尤其是配樂給人從心底升出的恐怖感。
有些懸疑探案片能看到開頭,就能猜到結尾;而有些懸疑偵探片即使你能猜中結果,但未必猜中過程。該片就屬於後者,電影採取了雙線索敘事,一條明線,一條暗線,二者交織進行,在兩個警察的追查之下,真相漸漸浮出水面,最終在故事的結尾,兩條線融合在一起,完成了整個故事的構建。該片不僅僅是給觀眾一個懸疑的故事,更給觀眾一種人情味,一種難能可貴的情感 。
③ 電影鐵人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電影鐵人觀後感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對於出生於「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那個火紅年代的我來說,王進喜是我童年時就再熟悉不過的名字,在我的心中,鐵人王進喜始終與「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忘我拼搏……」這些字眼聯系在一起,每每想起他,總會激起一種敬仰、崇拜之情。
5月23日,我有幸觀看了《鐵人》這部新時代的電影,影片以新一代鐵人標兵劉思成的思想歷程與老一輩鐵人王進喜的事跡在時空上相互交替進行了描述。荒原戈壁,大漠黃沙,黑白與彩色的交替,無論是節奏明快的歷史,還是舒緩卻靜中有動的現實,都給予了我巨大的心靈震撼。
急促奔忙的車站,人頭攢動的大會戰,高亢嘹亮的號子,人拉肩扛中緩緩豎起的井架,驚心動魄的井噴……
戈壁灘上的日落,蜿蜒公路上的巨型油車,悠揚的歌聲,高聳入雲的現代化鑽台……
一個個場景,無不在述說著兩代石油人無私奉獻、拼搏進取的精神。影片以細膩的人物刻畫讓我們品味了20世紀60年代、新時期兩代勞模創業拼搏的精神,歲月如歌,栩栩如生的人物在歷史的長河裡留下了一串串閃光的足跡,向全社會彰顯了人類靈魂的崇高和美好,深深地感動著我。
在感動中,我品味到了人生的價值觀。「戲文里怎麼說的?財主跟財主比錢,舉人跟舉人比烏紗。我們比給地球戳洞洞,比誰戳得猛戳得直,比誰油漿子噴得快……」鐵人就是用這樣的人生價值觀指引著他做事、做人的方向。
在感動中,我品味到了責任。「以前醫生給我看病,說我貧血,這人貧血,就沒有力氣,國家貧血,也沒有力氣,就得給人家欺負,我們就是要改變我們國家的貧血,讓那些瞧不起我們的人,再也不敢欺負我們。我是共產黨員,共產黨員是什麼,是家裡的孝順兒子,是下地幹活的,不是在家享福的!」「上有老下有小,風里來雨里去……你是受苦受累的命,你就認了吧!」這是鐵人用最樸素的語言詮釋著共產黨員的本質,詮釋著責任的內涵。
在感動中,我品味到了堅強。當時會戰的條件是設備嚴重不足,鐵人帶著他的團隊用人力將數噸重的泥漿泵拖上井架。眾人用撬杠抬,用大繩拽。在整齊劃一的號子聲中,大繩卻接二連三地綳斷,眼看著功虧一簣。鐵人站了出來。「挺起來!沒長脊樑骨啊?」於是,挺直了的石油工人用脊樑骨戰勝了危機,石油工人的勞動號子在荒原間盪氣回腸——「石油漢子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在感動中,我品味到了奉獻。由於地層壓力太大,一口井打到700米時發生了井噴。沒有重晶石,沒有攪拌機,僅有的壓井噴的水泥比重過大,容易凝固,分散不開。危急關頭,鐵人拖著受傷的腳,毫不猶豫地跳進了水泥池子里,充當「人體攪拌機」,最終制服了井噴。
在感動中,我還品味到了溫情。最器重的徒弟在最困難的時候當了逃兵,他瘋了似的到處去找。當終於在火車上找到了徒弟時,徒弟淚流滿面地說「師傅,我熬不住了……」鐵人面對「背叛」自己的愛徒,嘴裡雖然吼著:「熬不住了就給我滾!」手裡卻把當時十分稀缺珍貴的3個饅頭和一袋干糧塞進了徒弟的懷里。
一個在上世紀60年代家喻戶曉的.人,今天再一次呈現在大銀幕上。我們現在的工作條件、生活條件與上世紀六十年代已有天壤之別,新形勢下我們要繼承鐵人的是什麼?我想我們要繼承發揚的是鐵人「寧肯少活二十年,拚死拼活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英雄氣魄;是「井塌了我跟它一塊塌下去,我宰了閻王爺再背著井架爬回來!」的永不後退的精神;是跳進泥漿池裡充當「人體攪拌機」的不畏艱難困苦的頑強奉獻精神。
在共和國的創業史上,正是王進喜同志和他的鐵人精神,為中國工人階級樹立了一面旗幟,引導和激勵著千千萬萬社會主義建設者們,為新中國的發展和振興而奮勇拼搏、無私奉獻。王進喜是共產黨人的代表,是中華民族的精英,鐵人精神是偉大的民族精神的結晶和生動體現。作為新時期的石油工人,我們要始終以鐵人為驕傲,以鐵人精神作為激勵自己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強大動力。在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新的偉大實踐中,大力弘揚王進喜同志的艱苦奮斗精神,知難而上,迎難而進,積極應對挑戰,解決發展難題,立足工作崗位,扎實認真做好本職工作,推動公司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看電影《鐵人》,並沒有我想像的爆滿場面,幾百人電影廳里只有三十幾人,電影在靜默中開演,靜默中結束,從鐵人精神看社會責任。
後來在報紙上看到:一些年輕人,收到工作單位發的電影票也不去看,因為他們認為鐵人是神,不是人,不符合現代年輕人的心裡。
其實,電影拍的很好,電影中王進喜是「鐵人」但不是沒是神。他也是一個普通人,他罵人、打人、說粗話;他在沒有糧食的年代,為自己的1205鑽井隊走後門多領吃的……他是一個血肉之軀,在沒有任何起重設備的條件下,靠肩膀靠脊樑,豎起了井架,在沒有攪拌設備的情況下,用身體攪拌混凝土,此時的王進喜超出了普通人,這是因為他是「特殊材料製成的人」,當他面對逃跑的徒弟時,不是責罵而是柔情似水的關愛的惋惜,此時的鐵人像大哥,像父親。
有文化的徒弟劉文瑞,是鐵人最疼愛的年輕人,在他身上,鐵人寄預很大的希望,但在困難即將快過去時候文瑞堅持不下去了,逃離油井,以後終身背負著沉重的自責,但他一直在山村教書育人,默默工作。
劉思成帶著父親的囑托成為石油工人,是還願?是贖罪?鐵人是他的精神寄託,收集鐵人的遺物,1205鑽井隊的物品是他唯一愛好,
崇拜鐵人達到幻覺的地步,父親當年的出逃讓他蒙羞,但他深愛自己的父親,父親沒有走下去的路,由他來走,他不單單是父親的兒子,更是石油工人的兒子。
我認為電影好就好在於導演了解當代青年的心理,沒有神化這些閃光南明又普通的勞動者,而是利用一個個片斷謳歌建國初期,鐵人那一代建設者們為國分憂,為民爭光的愛國情懷和工作熱情以及艱苦創業的革命激情。
這電影是很震撼人心的,特別是我們這些中老年人。鐵人,是我們的榜樣,是父輩的寫照,曾幾何時,我們的父母,為新中國的建設,大幹快乾拚命干,一曲《咱們工人有力量》,工人階級的地位至高無尚,我們長大後,走父母的道,接父母的班,做一個工人,自豪。
但電影結束了,為什麼我們的心情有些沉重,年輕人,是不會有我們的感受的,他們知道的太少,這些年,正統的文化太少,年輕人崇拜的偶像早已改為所謂歌星,影星,有幾個知道「鐵人」是誰?
歲月淡去了舊時的記憶,卻註定抹不去烙在我們心頭的「鐵人精神」。正在熱播的電影《鐵人》,把我們重新帶回那波瀾壯闊的崢嶸歲月。我們不會再用身體攪動泥漿,我們不會再靠人拉肩扛將鑽機拉上井架。物質條件變了,但我們的靈魂依然像鐵人那樣堅強。在盛行「解構崇高」的年代,我們依然需要那個年代留下的精神,這種精神在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是一種奮發進取的力量,今天中國的崛起需要這樣一種精神。
盡管,如今的油田與鐵人時代不可同日而語,但昨天和今天是難以割裂的,沒有昨天怎麼能有今天?盡管,王進喜所做出的貢獻我們無法復制,但是他的精神應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遺產的一部分。「鐵人精神」足足影響了幾代工人階級的先進分子、社會主義建設的英雄,「鐵人精神」在我們心中永不落幕,值得我們永遠記憶。
昨天,為了建設一個繁榮昌盛的新中國,一代又一代勞動者在「鐵人精神」鼓舞下,無私奉獻,開拓創新。三峽大壩、青藏鐵路、南水北調、西氣東輸……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祖國駛入了高速發展期,終於讓山河變樣,國力變強,人民生活越來越美好。
今天,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形勢下,「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這句曾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激勵無數人的話語,又重新回響在我們耳邊,激勵我們自覺地把個人命運與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立足崗位,顧全大局,為國分憂,不斷提高自身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競爭能力和創業能力,爭做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職工,用「中國信心」戰勝危機,在戰勝危機中建功立業,在應對危機中體現人生價值。
「責任感、主人翁、不怕犧牲、擔當大義」,是王進喜留給今天工人的最優秀的品質,也是「鐵人精神」的核心。明天,我們依然需要像鐵人那樣,站在時代的潮頭,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忘我拼搏,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展現工人階級的偉大胸懷,用生命的熱血創造一個個不朽傳奇,譜寫一曲曲華彩樂章,在繼承和發揚「鐵人精神」中,步入未來。
我們從電影《鐵人》中尋找力量,從電影《鐵人》中升華心靈。「鐵人精神」歷久彌新,永不褪色;鐵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薪火相傳,永不過時。
很小的時候,就對60年代的石油工人王進喜的事跡有所耳聞。在我的心目中,鐵人王進喜是個不折不扣的大英雄,是我們工人階級的標兵與楷模。在觀看了影片《鐵人》後,我對鐵人王進喜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影片《鐵人》中,導演用「老電影」的方式向我們講述了上個世紀60年代以王進喜為代表的中國石油工人在環境極端簡陋的條件下展開的「大會戰」。舊時的火車站,高聳入雲的石油井架,身穿棉衣、頭戴翻毛棉帽的石油工人,歷史通過銀幕在我們眼前再現。昏暗簡陋四處透風的工棚,冰天雪地的自然環境,超負荷的體力勞動,每日只有半斤定量的口糧,就是在這樣及其惡劣的條件下,鐵人王進喜和他的工友們,用人拉肩扛的方式豎起了石油井架。打井缺水,他帶領全隊人馬從幾公里外的地方砸冰取水,沒有吊車,拿自己的脊樑當吊車。關鍵時刻,他能大吼一聲,跳進泥漿池裡充當「人肉攪拌機」。看到這里,我被這種忘我拼搏、無私奉獻,不惜以犧牲個人生命來保衛國家油田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
《鐵人》中的王進喜形象豐滿、生動。展現給大家的並非是一個十全十美的大英雄,它還原了一個更加生活化的王進喜,影片中的王進喜是個普普通通的出大力、流大汗的基層「師傅」,他愛罵人,急了還打人,腳砸傷了會疼,肚子餓了也會腿酸胳膊軟,影片塑造了一個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工人師傅王進喜。
影片中還有另外一位主人翁,他就是劉斯成。做為一名新時代的大慶石油工人的後代,同是楷模的他,在物慾橫流的新時期,對著茫茫無際的戈壁,干著每日重復枯燥的工作,他困惑過,彷徨過,甚至懷疑自己得了心理疾病。但是,就在工友失蹤的突發事件中,他毅然踏上了尋找工友的征程。這樣一段故事的穿插,暗示我們鐵人精神並未泯滅,他在新時期的石油工人身上得到傳承和延續。
在那食不飽穿不暖的歲月里,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工人們,他們的理想和目標就是振興國家的石油事業,為此可以不惜犧牲個人生命。看完影片,回過頭來看我們,在經濟危機時刻,在企業舉步艱難之際,這種鐵人精神不正是我們需要的嗎?讓我們大家向鐵人王進喜學習,拿出鐵人的干勁,拿出鐵人的堅韌不屈、艱苦奮斗、不肯服輸、忘我拼搏、無私奉獻的精神,與企業同舟共濟、共渡難關。
單位組織觀看《鐵人》,影院里多數都是這種情況,不少人在影片開始後才來,遮擋熒幕,影片還未結束就走,心靜不得。不是自己想看的,自不知珍惜。亂哄哄地看完了這部片子。
這部片子尹力還是用心了,吳剛為自己打100分還是有付出有底氣的。東北惡劣的氣候,梆硬的土地上,來了一幫鑽井挖石油的漢子。那個年代國家幾乎談不上經濟,簡陋的落伍的機械,從搬運到安裝,很多程序都需要肩抬手推。在今天看來沒有人能乾的活,沒有人能忍受的勞累,沒有人能堅持的極限,他們熱火朝天、蒸蒸騰騰地干成了。時時處處都有悲壯的擊打,他們真的是把命給了國家,心無雜糅把自己的所有拿出來。胸腔中充滿對國家的熱愛、對工作的激情,有十份力能使出十二分,時刻處在綳緊、欲斷的邊緣,但對國家、對事業的愛又一再地將這種邊緣推遠,將內在的能量汩汩爆發。
鐵人沒有處理成高大全、滿口大話、套話的形象,粗鄙化可信化,渾不吝化可愛化。他梗著脖子說:「我罵行,你罵就不行。」他責任一肩擔嘻笑說:「你說是你乾的,別人不信;我說是我乾的誰都信。」他就是那麼個生猛的罵咧咧的真實漢子,通過罵表達他的親熱,傳遞他的熱量。喊號子時候罵,在大會上發言罵,真情洋溢的狠狠罵,他不是念領導的文,不是傳達領導的意思,這就是他的粑粑地瓜話,沒有摻一點雜的肝腑話。真真切切、坦坦實實,把內心的火燃燒起來,把大家內心的心燃燒起來,連成一片,有這片火就能驅走季節的嚴冬、國家的嚴冬。人不能貧血,國不能貧油,就這么淺顯的國家需要,就這么淺顯的人民給予。那麼個破嗓子那麼個破話,卻比所有修飾過的美麗的話更有震撼更有力量,象他們親手打下的噴薄的油田。追隨在這樣人的身邊,你會超越自己,感覺自己無比的有氣節有骨氣,頂天立地,無堅不摧。
零下三十多度,砸壞了的腿,跳進泥漿中充當人體攪拌機。在國家這個大機器中,他們是心甘情願的螺絲釘,哪怕在旋轉的過程中粉了自己的身碎了自己的骨,只要能成就國家的運轉,他們心裡也是樂呵呵。真的,他們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向國家求索,他們心裏面有扎實實的愛,是大愛推動他們這樣做,不需要招呼,不需要回報。
這么些年,他們的可敬可愛,被鋪天蓋地的宣傳學習弄得越來越假,越來越堂皇,被組織觀看群體行動弄得越來越反感,越來越抵觸,遮蓋了他們其實的很本真、很純粹。他們並不願意到台上來讓你看,他們並不願意逼著你怎樣怎樣,他們就是那樣普普通通、簡簡單單,來源於實在,創造著實在。他們的創造力感染了身邊的人,一時幅射不到我們這里,組織的強拉硬拽讓自然的心意行為變了形。
冰梭梭老么長的天,破棉爛襖的寒冷不可怕;全國性的飢荒,一天五兩飯吃不上的飢餓,還要乾重體力活。一天行,老這么干,劉文瑞吃不消,實在可以理解。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鐵人的精神和承受力,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嚴寒的豁口處坐著睡,火車上逃跑的劉文瑞很窩囊、自慚地大哭著,那個年代似乎不允許有個人情況有特殊情況,沒有勞保意識,他們在一片的紅亮下暗淡地羞愧地悲情地活著。這個時候的鐵人也哭,哭隊伍里少了一份知識,哭沒有能力讓徒弟活得好點、身上有力量,他鼻子下有凍上的鼻涕,傻乎乎地讓我哭。
鐵人一輩兒活得有勁,心裡有堅定不移的目標。
相形下年輕一輩兒有些茫然,劉思成的鐵人標兵還停留在多幹活上,不分份內份外上。在今天的時代,物質條件已經具備,吃能吃飽,穿能穿暖,似乎沒有理由不使勁干,即使偶爾地到沙漠一趟,不喝水幹得渾身冒火,過後自有營養補充,無斷線之虞。但,劉思成的這種單純干,已經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自己的不被自己理解,不被同事接受,他成了一個心理病患者。他需要解開自己的迷茫,需要給自己給同行樹立一個新的目標,建設新時代的火熱核心。
這火熱核心,可以是勘探學的探索,可以是技術創新,可以是油質濾析,可以用頭腦進行新的石油會戰,可以將小青年多餘的能量集中到事業中去。老一輩人靠蠻力,靠激情,新一輩人要靠頭腦、靠知識,靠領先於別人的意識和視野。鐵人精神,絕不是靠一次沙漠救人來簡單傳承的。畢竟沙漠救人是偶然化的,工作進程是時時化的。在工作中如何體現鐵人教育,鐵人精神,不是靠一面鐵人遺物牆就可以說明的。
彩色的片段,尹力導演得無神無力。
還是要從心裏面,從工作中來,鐵人很可愛,別糟蹋了,別形式化。別要求學,請理解就可以了。
④ 有誰知道張瑞敏砸冰箱的故事據體情況是怎樣
電影叫《首席執行官》
1985年的一天,張瑞敏的一位朋友要買一台冰箱,結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後勉強拉走一台。朋友走後,張瑞敏派人把庫房裡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檢查了一遍,發現共有76台存在各種各樣的缺陷。張瑞敏把職工們叫到車間,問大家怎麼辦?多數人提出,也不影響使用,便宜點兒處理給職工算了。當時一台冰箱的價格800多元,相當於一名職工兩年的收入。張瑞敏說:「我要是允許把這76台冰箱賣了,就等於允許你們明天再生產760台這樣的冰箱。」他宣布,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誰乾的誰來砸,並掄起大錘親手砸了第一錘!很多職工砸冰箱時流下了眼淚。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里,張瑞敏發動和主持了一個又一個會議,討論的主題非常集中:「如何從我做起,提高產品質量」,三年以後,海爾人捧回了我國冰箱行業的第一塊國家質量金獎。
張瑞敏說:「長久以來,我們有一個荒唐的觀念,把產品分為合格品、二等品、三等品還有等外品,好東西賣給外國人,劣等品出口轉內銷自己用,難道我們天生就比外國人賤,只配用殘次品?這種觀念助長了我們的自卑、懶惰和不負責任,難怪人家看不起我們,從今往後,海爾的產品不再分等級了,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把這些廢品都砸了,只有砸的心裡流血,才能長點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