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問一個電影 原始的
史前一萬年
劇情介紹
在一個遙遠偏僻的高山部落,年輕的獵人達雷(史蒂文·史崔特飾演)找到了心上人 – 美麗的伊芙樂 [別稱:艾弗拉特] (卡米拉·貝爾飾演)。但神秘外族入侵,村莊突遭洗劫,心愛的戀人被搶走,於是達雷毅然決定率領小簇族人踏上漫漫追蹤之路。當他們第一次來到未知的大地,發現了文明的存在,人類的生存方式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想像。一路顛簸中,不斷有其他部落同樣遭受滅頂之災的人群加入,不知不覺中達雷的追蹤小隊壯大成了一支軍隊。命運的驅使,讓毫無作戰經驗的勇士們必須面對史前猛獸的襲擊並不斷與惡劣的大自然作殊死搏鬥。在即將結束他們英勇頑強地長途跋涉的時候,他們偶然發現了失落的文明,大金字塔雄偉壯觀的景象讓他們最終領悟到他們的終極命運被一個無法想像的帝國掌握。他們必須抵抗帝國的統治者——一個自稱神靈的暴君。達雷在這場腥風血雨的洗禮中終於明白:他的使命不僅僅在於營救伊芙樂,而是拯救整個人類的文明。
製作團隊
《史前一萬年》導演羅蘭艾默瑞奇(Roland Emmerich)拍過許多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片,主題從星際大戰到全球災難都有,執導過的賣座強片包括《ID4:星際終結者》及《明天過後》。這次,他把鏡頭移到遠古的過去,打造「史前一萬年」的世界。這部電影可說是這位導演最有野心、最具挑戰性的作品。 他表示:「我一直很喜愛傳統的說故事方式,就是大家圍著營火,上一代為下一代講述永恆的故事。當故事的主題是早期人類時,說故事者就大有機會編造一個全能英雄的傳奇寓言。我拍攝這部電影,是想讓觀眾彷佛進入一個不同世界,里頭的景觀和氛圍都是前所未見的。」 為了帶領觀眾踏上這趟不同時空的冒險旅程,羅蘭艾默瑞奇率領其演員與製作團隊遠赴世界的另一端。拍攝地點從冬日嚴寒的紐西蘭、濕熱的南非開普敦,到乾燥的非洲那米比亞國沙漠。 製作人麥可威瑪(Michael Wimer)表示:「羅蘭艾默瑞奇總是想製作出具有原創性的東西,但電影中想創造出新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各個層面來說,這樣的目標都具有極大的挑戰。事實上,羅蘭艾默瑞奇自己也說過這部電影是他拍過最困難的作品,不過對於像他這樣的導演,挑戰性反而是向上的動力。」 哈洛德克羅瑟(Harald Kloser)跟羅蘭艾默瑞奇合作為這部電影編劇,他表示:「《史前一萬年》的背景當中,神秘性及精靈界是組成生物世界的主要部份。我跟羅蘭艾默瑞奇從未想過把《史前一萬年》這樣的題材拍成一部紀錄片。相反地,我們要創造出一個偉大的人類冒險旅程,史前的人類必須面對一切他們無法解釋的力量。我們都喜歡向極限挑戰。」 製作人馬克高登(Mark Gordon)這次是第三度與羅蘭艾默瑞奇合作,他表示:「羅蘭艾默瑞奇是那種絕不願意拍攝重覆題材的導演。他的想像力讓他能夠神遊到一般人無法到達的境界。這個故事合他胃口,而且他的視覺表現又極為震撼,所以他是執導這部電影的最佳人選。」
幕後故事
穿梭於洲際之間,創造史前一萬年的世界 艾默里克與自己的幕後創作團隊為本片創造出了一個原始荒蕪的史前世界,觀眾無法想史前一萬年象也從未有過如此逼真的感同身受。盡管影片沒有說明故事發生的特定地點,但艾默里克一直覺得是在非洲。「那裡是人類的起源,」他說,「但因為我們的故事,它就變成了我們自己想要的非洲。」影片的拍攝地點主要在紐西蘭周邊的一些頗具特色的地方,並在非洲選擇了一些故事情節需要的地點。包括開普敦,南非以及納米比亞的月色。 影片原本計劃只在紐西蘭拍攝數日,但在開拍前六周的一次直升機空中選景時,艾默里克被這片迷人的「伊甸園」深深地吸引住了。 「我們花了一整個上午在空中選址,剛回到酒店還沒坐下就收到艾默里克的緊急留言讓我們立刻回到直升機上,說他發現了更棒的東西。 製作人維摩回憶說:「當時我都已經准備勸說艾默里克,開機時間就在眼前了,不能再隨意更換拍攝地點了。但還沒機會開口,我就已經重登直升機,當飛機上升到某一高度,艾默里克痴迷的那一片天地突然出現在了我的眼前,和劇本里的情節描述一模一樣,感覺劇本就是根據這里描寫的,我們別無選擇,就把拍攝地點定在了那裡!」 冰天雪地、烏山黑林的景色會和南非熱帶叢林的鬱郁蔥蔥形成奪人心魄的強烈對比,影片的中間部分依靠的就是這種自然的背景天幕。 納米比亞地域燃燒般炙熱的橙色和紅色也為影片近三分之一的情節提供了巧奪天工的拍攝條件。 正因為有了這些場景,紐西蘭的「白色和黑色」場景就越發顯得魅力難擋。所以攝制組為了能如願拍到最好的景色,向紐西蘭地區千變萬化的天氣做了太多的妥協和讓步,根據隨時而來的霧雪風暴或立即萬里無雲的反常變化作適時地拍攝進度調整。 維摩說:「我們特別希望通過掌握當地地形的特色體會我們劇中角色在當時那個年代是如何艱難的生活著的,但同時,在如此廣博的天地中生活,又是件多麼美妙的事情。 正因如此,我們必須在那裡拍攝,感覺特別的宏偉,美得不真實。」 拍攝地點風景如畫,也為拍攝組提出了各種要求極高的保護措施。「為了不留下過多過重的痕跡,我們使用了四輪車調動各種拍攝器材,拍攝過程中盡量採用超輕量級小車,這樣車輪碾過草地也不至於留下痕跡。」紐西蘭拍攝場地主管傑拉德·康農說。 「我們還大量依靠直升機來回搬運用於搭建亞高族部落的道具和布景。」 史前一萬年懷奧魯雪場位於離紐西蘭瓦納卡鎮(世界著名的試車基地)不遠處的南部島嶼上,海拔5000英尺,為本片的拍攝提供了五個重要場景。包括亞高族部落的村莊,巴庫的石頭,殺戮現場和牧草地。影片幾乎有三分之一的部分在那裡拍攝完成。紐西蘭境內其他的拍攝地點包括艾斯派林山國家公園和普奔水壩。 對艾默里克來說,雪場與他腦海中想像的影像不謀而合。「這種地方能讓你從高處隨意掌握鏡頭的角度,感覺就象漫遊月球,你拍到的東西就象在月球表面看到的,」他興奮地說道:「給你很多你想像中遠古時代的感覺。我們劇中的人物在旅途中展開他們的故事,我們需要宏大的場景將現在的世界轉變成他們旅途中進入的世界。所以環境的千變萬化是非常有用的。」 在開始基本場景的拍攝前,製作組邀請了 Ngāi Tahu (南部區域毛利族的酋長) 去實地考察一處即將用以舉辦傳統毛利族慶典儀式的地方。「那地方還保留有一些最原始血統的族民。」主演之一,具有毛利血統的克里夫·克蒂斯解釋道:「喚醒對那片土地的神往是極其重要的。每一個參與影片拍攝的人都對這種膜拜情愫產生了共鳴,尤其我們的故事又與之息息相關。」 為了搭建亞高族村莊,工作人員分析了他們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當時賴以生存的那片土地。「亞高族手中的可用材料有限,」 艾默里克說:「他們只有猛獁象的骨頭,尖牙和皮毛可以用來搭建他們居住用的帳篷。因為我們把他們想像成靠精神信仰賴以生存的人群,我覺得他們的住處應該是獨特並且能夠體現出他們的智慧和創造力的。」 史前一萬年藝術指導讓-文森特·普佐斯把亞高族的住處設計成用骨頭和皮毛搭制的,極具視覺沖擊力和逼真的效果。「老媽媽居住的帳篷內部結構是用一萬根猛獁象骨頭搭建的,加上頂樑柱就是一副完整的猛獁象骨架。」他描述道:「我們用這個場景作為影片的開始,老媽媽在棚屋內主持著一場儀式。我們希望用它訂下主基調。」 經過廣泛的調查,從大量的考古學書籍中獲得參考數據,普佐斯挑出了20付不同的猛獁象骨架。「我們仿製的骨頭在比例上稍做了修改,這樣在大屏幕上的視覺感受會更有沖擊力。」 普佐斯說。「我們選擇利用雕滿部落符號的骨頭和猛獁象頭骨來裝飾老媽媽的帳篷,加強精神信仰的神秘感,藉此為影片的開始造勢。」 用木頭代替骨頭的樣子,普佐斯團隊里的雕工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在南非開普敦製作基地製做骨架,與此同時,另一支隊伍專心製作猛獁象的皮毛。完成後海運至紐西蘭的瓦納卡鎮,再由工作人員花費五周的時間組裝。 維摩回憶當時的情況說:「我們有一屋子的人忙著打磨用木頭做成的猛獁象骨架,都是在開普敦加工完成,零散海運到紐西蘭。我們還花了不少時間讓海關相信,它們不是真的動物骨頭。」 維摩笑道:「運輸方面麻煩還不小呢,但至少保證了特別理想的結果。」 至於村莊內其餘部分的裝飾,工作人員在紐西蘭因地制宜地利用了很多不同的自然材料。「農場主們幫我們收集骨頭,」現場裝飾員艾米里亞·薇溫德說:「我們還找到很多漂亮的海藻來裝飾`帝克`居住的帳篷。 最關鍵的道具是普佐斯設計的白矛槍,將由帝克作為傳位的象徵物移交給他的繼任。白矛槍必須設計得實用但又外觀精緻。最後的成品是一根大約六英尺長,頂端的象牙上刻滿經文,拔掉象牙裝飾可以變成利器的長矛槍。 和藝術設計相似,影片的服裝設計歐達雷·迪克斯-米若和芮妮·阿普麗也極力希望演員的裝束做到簡單合理。迪克斯-米若從不列顛博物館和開普敦的檔案資料館開始了她的研究。但是,她認識到,「在不列顛博物館幾乎沒有什麼可參考用於服裝設計的資料。唯一的關於那個年代的直觀記錄就是一些在南非的畫在岩石上的畫。所以我們只能從劇本里汲取靈感並決定用不同的顏色來標識不同的部落:亞高族部落的顏色很簡單,他們的顏色與他們生活的地形吻合。我們想到了一個辦法,用非洲跳羚的皮毛保證了我們質料的來源。」 史前一萬年服裝設計把亞高族的裝束設計成抗寒,抵禦環境侵害的樣子。「沒讓他們穿鞋,」 阿普麗說,「他們一定很擅長利用動物的皮毛保暖,所以我們用厚重的羚羊皮代替猛獁象的毛皮製成他們的服裝。由於天氣的惡劣條件,抗寒裝備已經比以前進步了很多。「我們也給演員們准備了能儲備熱量的裝束,因為拍攝現場實在太冷了。」 阿普麗笑道。 戲服,發型,化妝和拍攝地點對史崔特上戲前的准備工作來說都不算難。「在紐西蘭的山頂上拍攝,由於你的發髻長到胸口使得你看上去很象一個猛獁象獵手,」他說:「我臉上自然長毛,再加上帶頂假發,然後又把我的皮膚弄黑,感覺象常年在外被風吹日曬。盡管在每天早上上戲前得花點功夫,但看到結果覺得還挺值得的。」 至於襲奴軍,迪克斯-米若設計的服裝相對亞高族來說看上去更怪異但效果非凡。「我們運用了和亞高族使用的棕褐色完全不一樣的色彩,」她說:「我們在麻布和毛織品中摻上了很多藍色和紅色,為了強調他們是生活在馬背上的部落,我們用馬尾為他們的裝束增加效果。根據非洲部落資料,我們還為他們設計了面具和其他用麂皮製成的裝束。 迪克斯-米若把汲自現存的非洲部落的靈感繼續用來為亞高族勇士們旅途中遇到的其它部落設計服裝。比如納古族,郝大族和大河族。 「納古族的色彩比較艷麗,我們還用土陶珠子製成的項鏈來代表這是個比亞高族更進步的部落。」她說。 最後一場戲,當達雷直面神靈和他的法師們,阿普麗設計了葡萄酒色的充滿多種文化元素的裝束,包括來自西藏和埃及的靈感。那些復雜的珠寶和化妝師托馬斯·奈倫設計的臉部刺花,完善了整個角色的形象。 史前一萬年戲服往往能幫助演員進入角色,貼近並深刻理解角色的存在意義。「一穿上這些衣服你就覺得你已經進入了角色的世界,」 卡米拉·貝爾體會道:「它們會帶你進入角色,你會發現自己的行為舉止都跟原來的自己完全不一樣了。」 除了主要演員的服裝,服裝設計組要為影片最後一場戲中近800多個群眾演員負責奴隸的裝束。先不說這數量,「阿普麗說:「這些服裝我們無法批量訂貨,也無法用機器製作,全部裝束必須手工完成,否則,會露餡。 我們幾乎擁有一支專門在工作室做土陶,玻璃珠子的軍隊,並把它們一一縫制到服裝上去,還有一部分的工人負責紡織品的製作和頭飾。 六個部落的裝束從頭到腳都各具風格,服裝設計組根據群眾演員各自的尺寸,訂做了近1000雙戲鞋。 「我們還必須確保所有的服裝看上去不能過於簇新,通過各種手段讓它們看上去象穿過多年的舊衣服。阿普麗回想說:「這個電影的意境充滿了野心勃勃的架勢,外景地的選址令電影的拍攝工作更為艱難。但在南非和納米比亞的工作團隊真的都很棒!我們和當地很多技術熟練的工匠一起工作,比如鞋匠和帽工,他們的工作做得很到位。」 v攝制組從紐西蘭移師南非開普敦,這個國家已經為全球的電影製作行業提供了很多便利的基礎條件。開普敦每年幾乎和美國洛杉磯一樣,要接待絡繹不絕,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攝制組。劇組在那裡找到了一片麥場和一間叫Table Mountain的攝影棚,適合用以拍攝達雷和夥伴們抵禦食人鳥侵襲那場戲要用到的失落的山谷所需的內部結構。 史前一萬年Table Mountain的攝影棚和麥場位於開普敦的外圍,為「失落的山谷」的構建創造了條件。為了製造高聳草從,使影片里食人鳥在攻擊人類之前的埋伏藏身之處效果逼真,開普敦場地主管凱蒂·萬弗和她的團隊花了將近三個月的時間在麥場植草植樹,養植草從。在開普敦,攝制組還在雷電城利用一間巨大的飛機修理棚完成了用陷坑誘捕劍齒虎的情節。 影片拍攝的最後一部份是在納米比亞西南部的無人區沙漠完成的,包括質朴卻聞名遐邇的Spitzkoppe岩石,艾默里克特別提到:「真是棒極了!只有納米比亞你才會看到那樣的風景和沙丘。」導演把叢山峻嶺和沙漠的景觀用合成鏡頭連了起來。 但是,每到一處,他總是被當地令人窒息的大自然景觀迷得神魂顛倒。 讓艾默里克對Spitzkoppe心馳神往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覺得Spitzkoppe岩石在他心裡的地位之高是由於當年斯丹利·庫布里克上世紀60年代就是用這塊岩石作背景板攝制完成了電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名影片《2001太空漫遊》。「這是個魔幻般的地方,不可思議!」 製作人維摩補充道, 「Spitzkoppe 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它真的會有共振產生,這種非同尋常的能量全世界只能在極個別特定的地方才能找到。無法統計它的數量,但真的讓你感受到石體內這種能量的存在,很神奇!」 攝制組的人員被獲准運用這塊石頭的神奇結構,在亞高族和納古族相遇以及達雷開始掌握自己即將揭曉的命運的場景里都用到了它。納古族是個發展完善的草原部落,以放牧和耕作為生。藝術總監羅賓·奧德說:「他們的村莊由建在岩石壁架上的小房子組成。小房子或者是建立在四面有框的架子上或者是建立在一個圓框上面,屋頂是用土磚蓋住的。整個建造過程相當復雜。 Spitzkoppe是一處於公共境界的國家級歷史文物,所有的地點徵用費都上繳給當地社團。130名當地人被前期製作組聘用建造公路,用以圈圍起影片中需要用到的跳羚和斑馬的的柵欄。電影拍攝結束後,這些動物被捐贈給了當地社區正在籌備中的自然公園。 在靠近Spitzkoppe周圍的地區沒有酒店,整個攝制組駐扎在一個特別搭建的帳篷區,並有熱水,電視和互聯網設施。拍攝期間,每天6萬公升的淡水從70公里以外的地方的運送進帳篷區。 史前一萬年影片中最神秘的情節就是達雷在沙漠中發現的失落的文明的見證。編劇科洛瑟之一說道:「當我們的英雄來到一個沙丘的頂端,他們看見了巨大的文明象徵- 這些『神峰』,這些神話般的金字塔,對他們來說根本無法相信出現在他們眼前的東西。他們長途跋涉的一部分原因也是渴望了解是什麼樣的文化讓那麼多人俯首為奴,要怎麼樣才能挑戰一個這樣的帝國。」 金字塔的建造位置在沙漠的七號沙丘處,靠近斯瓦科普蒙德(納米比亞最著名的海濱城市)。藝術設計小組在這里建造了一個採石場,一個巨大的斜坡和法老的宮殿。 在利用直升機拍攝了人物長途跋涉的航拍鏡頭後,艾默里克想用相同的手段來展現金字塔的壯觀場面。於是他讓他的工作人員創建了一個巨大的金字塔模型,用spydercam攝影裝置和一個遙控的有線攝像機拍攝。 工作人員在慕尼黑以1:24 的比例搭建起了金字塔的復制小樣,宮殿,奴隸廣場和靠近金字塔的尼羅河,再分15個海上集裝箱運送到納米比亞,總佔地面積在100平方米左右。 spydercam攝影裝置為導演自由地穿梭於小型復制現場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並提供了360度全方位的空中鏡頭,完成了影片的航拍場景。 「Spydercam攝影裝置象直升機一樣,」艾默里克說,它可以通過程序控制進行實時拍攝。燈光強度符合場景需要,背景部分又有真實的沙丘。對這組鏡頭的拍攝我相當自豪,因為它們是老式模型和現代技術的完美融合。 在與艾默里克合作了五次以後,電影攝影師猶利·斯特格特別珍惜與這位野心勃勃的導演在一個如此刺激的項目上一起工作的機會。「他是個特別合作的導演,有一流的想像力,」 斯特格說:「他在你還未加入他的項目前就已經把大部分他想要的東西搞定了,但又總是願意傾聽任何人給他的建議並做適當的調整。」 為了讓影片保持其自然主義色彩,斯特格把攝像機和燈光的掌握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盡量讓自然光線為電影情節增效,帶來最理想的感覺。「我們經常同時使用幾部攝像機,這樣當陽光充沛的時候,我們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它。」他說:「你的工作進度必須很快。我們通常會花數小時演習然後用三到四個攝像機進行拍攝,希望一次就顧及到所有的角度。 史前一萬年最後的元素就是《史前一萬年》的配樂了。哈羅德·科洛瑟在此片的幕後擔任的第三個角色是和他的同伴,作曲家托馬斯·萬德共同譜曲完成的 。 兩位作曲家和導演密切合作,希望從音樂的角度捕捉獨特的故事情節中行為和感情上的表現。 導演說:「故事是個精彩的英雄神話,音樂必須和它相呼應。但它又包含很多部落民族的元素,大喇叭,和聲和鼓類樂器。拍電影還有個很有樂趣的地方就是期待音樂怎麼和你的人物形象相吻合。奇妙的時刻就是當你把第一部分用交響樂表達出來以後,你就覺得萬事順意。 對艾默里克來說,最後的剪輯合成是把每一個辛苦創造的碎塊拼湊在一起,這也是享受所有艱苦勞動後的最佳回報。「拍電影是件錯綜復雜但又特別好玩的事情。完成一個電影之前要顧及到方方面面,我特別喜歡讓自己身在其中並樂此不疲。我也總是喜歡在整個過程中發現或發明更有意思的做法。不過不管科技有多發達,最關鍵的還是故事裡的角色。再精彩紛呈的情節如果沒有人物的穿針引線,也就索然無味了。」 通過一個年輕人一段非凡的旅途,《史前一萬年》的故事中延伸開了好幾段不同意義的主題,包括英雄主義本身的定義、人類團結的力量,以及人與人之間存在的階級關系。「每個人都得自己決定自己想生活在一個多大的人際圈裡,」 艾默里克說:「是僅僅自己愛的人,他的家庭還是一個更廣闊的范圍?我們故事裡的英雄必須通過一段千辛萬苦的長途跋涉才能找到答案。他必須從一個懵懂自私的孩子迅速成長為一個領袖。關鍵就在於他如何圈定自己……你在你的圈子裡包容了多少人。」 羅蘭德·艾默里克在自己的職業領域里一直試圖挑戰視覺效果的所有可能性。在他之前的作品中,類似《獨立日》中白宮爆炸等驚心動魄的大場面以及《後天》中滔天巨浪淹沒紐約城,已經有目共睹。艾默里克一次次地釋放著他無窮的想像力並藉助不斷發展的技術讓他在《史前一萬年》里的創作再一次過足了癮。 艾默里克力邀曾經和他在《哥斯拉》和《後天》中合作過的視覺效果指導卡倫·古麗卡絲與他第三度聯手,監督本片大場面的製作。「卡倫是我合作過的最有獨創精神,並最擅長開發視覺效果的專家,」導演說,「對她來講,沒什麼是不能做到的。我深信,有了她的協助,我最具野心的想像也能在銀幕上得以實現,甚至比我當時的想像更壯觀可信。」 本片最繁重的工作就是對遠古時代各種動物的再現,巨型猛獁象,劍齒虎和食人鳥。 艾默里克要求這些動物有最逼真的動作,接近已然進化至今的它們的後代。「我們參考了大量的大象,老虎和鴕鳥的影像資料,」他說,「主要的問題在於人們沒有見過真實的猛獁象是什麼樣的。它們是一種極其獨特的動物。只能從現有的影像資料里汲取可利用的東西。」 而最具挑戰性的是近距離再現遠古動物的毛發,猛獁象的毛發長而糾結,食人鳥的羽毛和劍齒虎遇水後的處理。 「我們基本上必須重新創造新的毛發形態的模塊,才能使這些動物在影像里想真的一樣,」 艾默里克說:「要做好還真不容易,我們在英國聘用了兩個專業公司完成這部分的工作,現在你能看到的動物真實得觸手可及。 兩年前,主體攝影還未開始,古麗卡絲就已著手開始影片視覺效果方面的工作,將劇本根據場景的需要做分解修改。把故事中想像的動物和場景變成具體可見的雛形,設計初步的草圖(掃描雕塑品到電腦里)和製作模型。她的工作重點就是本片最出彩的三個環節:捕殺猛獁象,食人鳥的追逐場面,達雷和劍齒虎對峙的場景。 古麗卡絲創建了一個圖庫,收集了各類照片和從電視里截取的CG影像,作為本片史前動物創造的資料源泉。她還特地走訪了位於美國洛杉磯市漢考克公園內的拉布雷亞瀝青坑,在那裡尋找到了對研究猛獁象極有參考價值的資料。另外,古麗卡絲還去了南非德班的野生動物園,拍攝了很多野生動物的高清影像資料,例如非洲獅,老虎,美洲豹,大象和鴕鳥。她的這些資料給動畫組的工作人員提供了以各種角度研究動物的可能性。 古麗卡絲最大的工作挑戰就是食人鳥的製作:不會飛的食肉動物,長有巨嘴。這種動物的創造靈感來自於南美現存的一種動物。「它們身形龐大,」 古麗卡絲說,「我們已知的是一隻鴕鳥的奔跑速度以及它的一隻腳所能帶來的殺傷力。於是我們把已掌握的確鑿事實和可參考資料相結合,比如說食人鳥和恐龍一定有某種關聯,這樣一來,就可以越來越准確地把已經混合的動物形象特徵經過想像勾勒出來。」 將動物的動作完美化需要跟導演艾默里克一起,通過對它們的設計進行千錘百煉才能完成。「這是個徹底的挖掘過程,」 古麗卡絲說,「你不斷地修改再修改,直到完全符合為止。這部電影的製作建立在無數的創新、通力合作以及無盡的開拓上。羅蘭德給我支了很多招,同時又沒有給我任何約束。」 一旦動物的主體形象設計確定,古麗卡絲手下的18人團隊,包括動畫師,道具、布景製造等工作人員便開始了前期的造型視覺化工作,為所有的情節製作3D效果的串聯板。「比如說,達雷和劍齒虎在陷阱里的那場戲,我們製作了整個陷阱的3D模型和演員的模擬形象,並從鳥瞰的角度設計了老虎縱身一躍的動作場景, 以此確定所有該有的動作。」 古麗卡絲解釋道:「然後我們設計調整各個鏡頭的角度,通過視覺效果編輯史蒂文·龐和視效小組的努力,展示出預演的效果。我們對每個鏡頭的分割進行逐一地討論,對每個演員實地拍攝時需要做到的具體內容進行確定。」 前期視覺效果製作漸漸成為實地拍攝時演職人員最為依賴的寶貴工具。「我總是讓演員在場景搭設前先觀看視覺效果演示,這樣他們就能提前知道即將在他們身邊發生的各類情況。」艾默里克說。 對攝影指導猶利·斯特格來講,視覺效果演示為燈光的設計也起到了非同一般的作用。 「視覺效果演示對一個特定場景的拍攝有實際指導作用,」 斯特格肯定地說:「當然,最後拍攝完成的效果正因為有了視覺效果演示的指導,才讓我們在真實拍攝的過程中做到揚長避短,結果自然就更為出色。」 艾默里克的民主工作作風使得古麗卡絲的創作團隊在想像的王國里自在徜徉,導演和視覺效果工作組保持著輕松密切的工作關系。「我們經常討論他們的新想法並設法把這些想法運用到工作中去。」她說:「這使得我們的工作質量更上一層樓。視覺效果藝術家們的使命責任感令他們經常覺得自己也有講故事的責任。」 在拍攝現場,古麗卡絲和她的團隊參與到演員和其他工作人員們中,用工具丈量計算虛擬的史前動物角色正確的方位和運動軌跡,並用藍色標記出需要後期用數碼製作的影像替代的部分。「 食人鳥的動作場景里,我們把一個塗成藍色的食人鳥頭固定在標尺的一頭,按照既定的軌跡運動,方便攝影機取景拍攝。」她解釋道:「而在拍劍齒虎的動作場景時,我們按1:1的尺寸把老虎畫在標記上,以此為依據取景。如果鏡頭出現偏差,會給後期製作帶來很大困難。有了模擬的動物配合,演員的表演就有了互動,導演也能拍攝到他想要的畫面。」 對片中年輕的演員來說,與視覺效果專家們的合作是段極其有趣的經歷。「這是個好好利用你的想像力的絕佳機會」,史蒂文·史崔特說:「它給了你足夠的空間,任你發揮而不會受任何阻礙。在拍攝捕殺猛獁象的那些場景的時候,享受自由發揮,與不存在的東西做互動是件刺激的事情。」
B. 極其恐怖的電影 。請告訴我 ,親愛的同志們 。最好是日本韓國美國的 。。
1999年 鬼妻
2000年 勾魂名單303
2002年 三更之輪回 合拍
2003年 活鬼胎
變鬼 喜劇
鬼債 分段
驚慌夜談 分段
2004年 變蜥人魔
邪降
鬼影
隔世冤靈
2005年 變鬼2
邪降2
奪命開學禮
幽魂娜娜之女魔
2006年 死亡信件
嚇死鬼
卡到陰 因果
鬼宿舍
鬼營
黑夜之亡記
2007年 駭人手機
死亡列車
香頌鬼屋
連體陰
鬼肢解
鬼媽
鬼映
瘋魔美女
頑皮鬼 喜劇
2008年 邪降3
靈虐
厲鬼
棺木 合拍
屍魂落魄
靈魂密碼
鬼4虐 分段
絕魂印 合拍
2009年 變鬼3
致命切割
幽魂學怨 分段
舊情不散
鬼鼓
鬼5虐 分段
人體自燃
2010年 罪孽成佛 因果
慘死 分段
復仇的利齒
九寺贖魂 因果
樹妖
陰影 分段
白血公主
新怨纏身
《魔》
《鬼魄》
《淫蛇》
《碟仙》
《魔胎》
《血咒》
《魔界》
《艷降》
《屍降》
《屍妖》
《犀照》
《靈狐》
《嬰靈》
《鬼嬰》
《胎妖》
《色降》
《車魂》
《妖魂》
《瘋劫》
《奸魔》
《魔界》
《色蠱》
《幽媾》
《貓變》
《兇殺》
《種鬼》
《鬼眼》
《惡夢》
《影子》
《鬼怨》
《毒咒》
《天極》
《蝸魔》
《鬼姐》
《降頭》
《鬼琵琶》
《羞羞鬼》
《魔唇劫》
《闌鬼坊》
《鬼教師》
《鬼賭鬼》
《半暹降》
《奪魂鈴》
《假頭發》
《邪邪邪》
《鬼媾人》
《斗鬼神》
《阿修羅》
《處女降》
《鬼幹部》
《回魂夜》
《九尾貓》
《金燕子》
《精靈變》
《鬼畫符》
《大迷信》
《驅魔女》
《鬼打鬼》
《鬼咬鬼》
《菩薩咒》
《火燭鬼》
《鬼巴士》
《俾鬼捉》
《龍蛇陣》
《猛鬼咒》
《油鬼子》
《奸人鬼》
《蜈蚣咒》
《金蠶降》
《鬼玲瓏》
《蛇靈降》
《蛇殺手》
《鬼叫春》
《陰風耳》
《驅魔童》
《七金屍》
《鬼氣人2》
《鬼來電2》
《再現凶險》
《屍家保鏢》
《猛鬼出千》
《不死心靈》
《大家發財》
《靈幻少女》
《九天玄女》
《僵屍至尊》
《湘西屍王》
《屍前想後》
《魔高一丈》
《一世好命》
《妖獸屍王》
《人蠍大戰》
《星際鈍胎》
《艷女還魂》
《邪完再邪》
《艷鬼山墳》
《屍破天驚》
《師兄撞鬼》
《猛鬼艷遇》
《艷鬼發狂》
《猛鬼出籠》
《午夜屍王》
《亥時出世》
《獸心狗肺》
《陰陽鬼胎》
《猛鬼煞星》
《開心鬼4部》
《靈氣逼人》
《猛鬼學堂》
《僵屍家族》
《猛鬼山峰》
《奪魄驚心》
《靈幻至尊》
《捉鬼大師》
《的士冤魂》
《魔咒驚魂》
《嘩鬼學校》
《陰魂厲鬼》
《鬼狐新傳》
《僵屍怕怕》
《網上鬼妻》
《人格拼圖》
《陰間賊王》
《與鬼同室》
《魔鬼門徒》
《僵屍寶貝》
《SB鬼叫春》
《趕屍艷談》
《勾魂惡夢》
《艷絳勾魂》
《古宅凶靈》
《鬼同你玩》
《趕屍艷談》
《午夜冤魂》
《鬼屋冤魂》
《天使死神》
《陶器人形》
《鍾馗嫁妹》
《六度心寒》
《與鬼同房》
《塌樓冤魂》
《魔屍王朝》
《九命怪貓》
《邪靈纏身》
《雙肥臨門》
《蠱咒幽魂》
《屍骨艷談》
《賭煞撞鬼》
《蛇妖顯靈》
《靈異人偶》
《鬼迷心竅》
《陰陽法王》
《僵屍叔叔》
《碎屍還魂》
《驅魔道長》
《猛鬼醫院》
《猛鬼出棺》
《降妖神劍》
《閃靈兇猛》
《燈草和尚》
《驚心動魄》
《獸性難訓》
《十命怪貓》
《回轉壽屍》
《千年魔界》
《密宗威龍》
《撞邪先生》
《勾魂神差》
《猛鬼36層》
《門後有鬼》
《追鬼七雄》
《再世情劫》
《山村老屍》
《猛鬼屠房》
《無牙僵屍》
《師姐撞邪》
《枕邊凶靈》
《靈幻少女》
《女屍還魂》
《天地幽靈》
《陰陽相約》
《靈界風雲》
《索仇鬼室》
《人皮燈籠》
《異度空間》
《奇門盾甲》
《靈幻小姐》
《猛鬼撞鬼》
《古鏡幽魂》
《天地玄門》
《鬼聲鬼氣》
《僵屍先生》
《人蛇大戰》
《回魂大法》
《茅山學堂》
《女鬼麗影》
《蛇魔追魂降》
《猛鬼卡拉OK》
《鬼在你身後》
《我愛神仙遮》
《衰鬼撬牆腳》
《霹靂大喇叭》
《打鬧廣昌隆》
《變態鬼魔人》
《人頭豆腐燙》
《霸王花遇鬼》
《人肉叉燒包》
《人皮高根鞋》
《做鬼也愛你》
《古宅心慌慌》
《僵屍大時代》
《飛越陰陽界》
《一屋哨牙鬼》
《水妖斗火聖》
《開心僵屍王》
《佛門小僵屍》
《奪命生死咒》
《猛鬼女社工》
《茅山僵屍拳》
《妖女十八招》
《人肉試驗室》
《矛山斗僵屍》
《茅山斗降頭》
《猛鬼食人胎》
《僵屍小寶貝》
《小生夢驚魂》
《鬼域的故事》
《恐怖血屍骨》
《妖女斗師公》
《愛上屍新娘》
《伊撥拉病毒》
《666魔鬼復活》
《9個女仔1隻鬼》
《南洋第一邪降》
《南洋十大邪術》
《跳出棺材的人》
《艷鬼在你左右》
《香港第一凶宅》
《色降之血玫瑰》
《面青青有排驚》
《仙界魔界邪界》
《恐怖死亡錄影》
《色降2萬里驅魔》
《半夜無人屍語時》
《著牛仔褲的鍾馗》
《聊齋之奇情異戀》
《生人勿近之邪花》
《猛鬼入侵黑社會》
《倩女幽魂之人間道》
《倩女幽魂之道道道》
《陰陽路之陞官發財》
《潘金蓮之前生後世》
《倩女失魂之大師捉妖》
《陰陽路之我在你左右》
《山村老屍3惡靈纏身》
《聊齋艷譚之欲焰三娘子
洋娃娃花子 校幕處 血的期中考試 鬼學校 僵屍小少爺 開心鬼 開心鬼上錯身 吃人游戲
C. 公路電影的經典電影
1、《邦妮和克萊德》Bonnie and Clyde
公路片中通常都有不止一個主角。導演們習慣於把兩個或者更多的人湊在一起,通過他們之間的互動製造出更多的戲劇效果。而這些在路上的人也都是各不相同的。在好萊塢公路電影類型化之後,路上最常見的就變成了那些淪落天涯的亡命者們。因為,通常只有亡命者會馬不停蹄地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逃亡本身就是他們唯一的使命,而逃亡的過程在好萊塢導演的手中也變得跌宕起伏。這樣就使劇情本身有了足夠的強度和張力,符合了公路片主流觀眾,也就是年輕人的需要。或許這就是好萊塢攝影棚制度的強大威力,電影創作者們為生計考慮不得不在自己的作品中安置許多的商業元素。這樣也使得公路片具有了眾多類型片的成份,動作片中的驚險刺激,文藝片當中的愛恨情仇,懸疑片當中的峰迴路轉,有關亡命徒的公路電影逐漸成為了此類影片的主流。也因此,我們在公路電影當中常常都能看到亡命天涯的雌雄大盜。《邦妮和克萊德》就是此類影片的典型
阿瑟·潘(Arthur Penn)導演的《邦妮和克萊德》(Bonnie and Clyde),無疑是亡命者公路電影的經典之作。這部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Bonnie Parker 和 Clyde Barrow是一對雌雄大盜,在30年代橫行德州,持槍搶劫銀行,最後為警方擊斃,是聳動一時的社會新聞。而阿瑟·潘在1967年所拍的這部電影,用的手法亦頗受爭議。他們搶銀行在電影中被正當化為向當時社會秩序挑戰的行為。30年代美國全國籠罩在一片不景氣的低潮下,失業率急劇攀升,銀行關門,股市崩盤,許多人生計發生問題。當國家機器不能夠保障個人生存時,社會大眾開始對現有的秩序懷疑。Clyde在一間空屋前面看見一家人駐足觀望,依依不捨,詢問之下才知道這原是他們的房子,後來因為付不起貸款被銀行沒收了。激於義憤,Clyde對屋門前銀行的封條開了一槍,而決定開始搶銀行。影片的背景雖是30年代,但其中所表達對現存體制和國家機器不滿的情緒,正好與60年代末美國社會反戰反政府的氣氛相吻合。
事實上兩人並非一路上相依為命,而是有一群同夥跟著:Clyde的哥哥Buck和他的太太Blanche,以及一個會修車的小個子CW。故事的主線即是圍繞在這一夥人之間的沖突上:Clyde與哥哥難兄難弟,感情甚篤,Bonnie和Blanche則勢成水火。因此四人之間呈現微妙的關系:Clyde要維系和Buck之間「哥兒們」(buddy)的感情,另一方面又要時時安撫Bonnie。Bonnie則經常在追求自由理想和因為愛人所作的犧牲之間掙扎。最後這種緊張關系在Buck被擊斃與Blanche被逮捕後結束。兩人獲得獨處的機會,也達到了完滿的性高潮。然而這還是暗示兄弟哥兒們的關系和男女之間的情愛往往是不相容的。這種主題,常常在以男性為觀眾對向的動作片中。
車子在全片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男女主角相遇是因為Bonnie看到Clyde正要偷她媽媽的車,而兩人的結局也是以在車中被亂槍打死而告終。他們每搶劫一次就換一次車,當然一輛比一輛更好更新。車子在本片中不僅是作案逃亡的工具,也正是對物質慾望的投射和通往自由的機器。
最後一幕是暴力美學的經典之作:一群鴿子飛上樹梢,兩人正欣賞一剎那的美感。告密者忽然鑽到車底下。男女主角往樹叢看一眼,心知大勢已去。兩人對望,男主角急速跑向車中,但此時亂槍已起。慢動作,兩人被打成蜂窩。這裡面有許多元素被往後的電影一再借用。大家必不陌生。
《邦妮和克萊德》雖以兩人伏法結束,但這部電影非宣揚「惡有惡報」的陳腔濫調。相反的,它的影像語言的運用是希望我們同情認同死者的。事實上本片推出以後造成極大的爭議。當初被Bonnie和Clyde所殺害的人其家人紛紛指責電影美化了兇手;而另一方面青少年卻奉二人為偶像。飾演Bonnie的菲·唐納薇(Faye Dunnaway)在片中的穿著甚至成為當年最流行的款式。在那個以抗爭、罷課、反戰為風潮的年代,這部電影的確亦有推波助瀾的效果。 2、《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
尼古拉斯·凱奇(Nicholas Cage)現在紅極一時,恐怕很少有人記得他在1990年演過的那部《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吧?這部電影由大衛·林奇(David Lynch)導演,根據Barry Gifford的短篇小說改編。Gifford的原著只有五頁,電影卻洋洋灑灑地擴充到兩小時。林奇的電影以懸疑和風格詭異著稱。這部片在表現形式上詭異,本質上則不折不扣是個愛情童話。
Sailor和Lula是一對戀人,但是Lula的母親極力反對二人交往,還派了一個混混去對付Sailor。Sailor一下子就把混混幹掉,他也因而坐了兩年牢。出獄後他攜女友遠走高飛,Lula的媽媽間接找上一群變態殺手去追回女兒並解決那小子。於是情節就在漫長的汽車旅程中詭異的經歷,殺手的追殺,和由回憶中抖露出 Sailor的媽媽與人勾結害死丈夫的陰謀中展開。
如果說邦妮和克萊德的旅程向觀眾展示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公平與黑暗,進而正當化他們的行為的話,Lula和Sailor的旅程則幾乎全都是反映其內在的經驗。片名叫做《我心狂野》,本片著重的是一個狂亂的心靈如何因愛情的浸潤而被「馴服」(結局Sailor對Lula唱的正是《Love me tender》)。火焰是本片最常出現的主題。除了代表Lula的父親被火燒死的記憶片段以外,也暗喻狂暴難安的心靈。Lula許多段不愉快的回憶,如被父親的朋友強暴、墮胎等,也是為了強調擾動難平的心理狀態。即使連他們在一路上碰到的詭異事物——例如騎掃帚的巫婆,因車禍而死的男女孩,小鎮上裸著上身跳舞的肥女人,和滿嘴黑牙長相猥褻的傢伙——都似乎像是存在他們的幻想和夢中。能撫平他們狂野的心的,是兩人肉體的結合和由肉慾升華而成的愛情。就如大多數的愛情故事一樣,兩人最後以圓滿結合結束。
八十年代通俗文化最重要的事件是MTV的興起。MTV之異於以往之處,不在於它把影像和音樂連接起來 (在這之前歌舞片早已行之有年了),而是在於它用一連串斷裂的、快速變化的影像來搭配音樂,而賦予音樂新的意義。後現代主義理論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提出「作者已死」的觀念,認為每個讀者可由文本中讀到不同的意義。我們在看MTV時,對影像的詮釋依我們本身的生活經驗、心理狀態和慾望而有所不同,確實有一點後現代的味道。《我心狂野》雖然沒有使用斷裂和快速變化的影像,但它加入了許多詭異而與本身主題較不相乾的影像元素,再加爵士樂、重金屬搖滾和貓王的情歌穿插交織,不免讓人覺得有MTV的味道。 3、在層出不窮的公路電影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比較共通的規律,那就是無論這些人的旅途是如何開始的,大多都是基於一種叛逆和自由上路的精神,都是對於自己所現存的世界不滿而開始的一種叛離。《逍遙騎士》中的瓦特和比利反抗著,《邦妮和克萊德》中的主人公反抗著,特拉維斯也在《德克薩斯的巴黎》中反抗著。但是,這些反抗之外還有一種反抗,一種對整個父權社會的否定。最能夠體現這種雙重反抗的,就是主動向整個社會宣戰的末路狂花們。
《末路狂花》又名《女人的公路》Thelma & Louise 雷德利·斯科特 1991
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導演的《末路狂花》(Thelma&Louise)為公路電影開啟了新的方向——成功地引介女性主義到這個一向為男性陽剛意識型態所主宰的文類。Thelma和Louise是一對閨中密友,Thelma是一個小女人,平凡的家庭主婦,Louise則是個長相普通(甚至有些醜陋),有些男子氣概的餐廳女侍,兩人相偕開車出遊。這原本應是一次簡單而愉快的旅行,但最後卻成為兩個女人對抗男性社會壓迫的奮斗。
在一間酒吧里一個男人與Thelma搭訕,原本只是單純的應酬,但是那男人卻進一步企圖強暴她。情急之時Louise趕到開槍將男人打死。原本這是單純的自衛殺人,但是現場沒有其他證人,在恐懼證據不足會被判重罪下,兩人展開逃亡的旅程。
在逃亡的過程中父權在社會對他們的壓迫一一展現開來:Thelma的丈夫除了在電話中大聲吼叫要她回來(主要是因為他沒有辦法應付家事)以外,什麼忙也幫不上。警察不斷尾隨追逐她們,進一步把她們逼上樑山而不考慮自衛殺人的可能性。唯一相信她們清白的檢察官,卻因為好幾次陰錯陽差而始終連絡不上她們。連途中碰到和Thelma發生一夜風流的情人,到頭來也不過是偷人錢的騙子壞蛋。換言之,她們唯一能靠的就是自己。然而她們卻發現自己作為一個與男性社會對抗的女戰士,要比當一個小女人要適合得多。她們搶劫,把性騷擾她們的司機的卡車打爛,並且搶奪警察配槍。這些舉動也把她們逼向無路可走的地步。最後她們在新墨西哥州被警察重重包圍之下,寧死不屈地開車沖入萬丈峽谷之中。
《末路狂花》所描繪的旅途,無疑的是兩個女人對抗整個父權社會的過程。沿途所發生的事物或遇到的人,對她們來說大多是危險的,充滿敵意的。這程環境下只有自己的夥伴是能倚靠的對象。Thelma與Louise兩人間的情感,是同志間相依為命的革命情感,但亦不能否認其中包含了同性戀的成分。這在以往的公路電影是看不到的。傳統的公路電影,結伴而行的多半是一男一女的情侶,要不然就是氣味相投的哥兒倆,因為只有男女之間的愛情和男人之間的友情被允許出現在這種陽剛味重的,以冒險為主題,以男性觀眾為主要對向的影片中。然而本片的出現,肯定了電影中「另類」旅行拍檔的可能性。《末路狂花》之後,各種組合在公路電影中紛紛出現:同性戀、艾滋病患者、少數族裔、殘障或智障。這些人的旅行經驗提供了不同的世界觀,也豐富了公路電影的多樣性。 4、《天生殺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 1994
奧利弗·斯通(Oliver Stone)攝於1994年的《天生殺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是這里提到的公路電影最晚近的一部。它放映後也造成極大的爭議。與《邦妮和克萊德》不同的是,《天生殺人狂》並非改編自某一社會事件,卻似乎「預演」了社會事件:該片放映之後有一個棉花工人在密西西比州被謀殺,兇手被逮捕後宣稱自己的舉動是受到該片的啟發。
承襲了《生於7月4日》、《刺殺肯尼迪》的主題,斯通在《天生殺人狂》也以譴責美國主流社會的文化為主。這一次的對象是媒體。電影描寫一對殺人不眨眼的雌雄大盜Mickey和Mallory的故事,兩人絕非正義的化身,而是如片名所說的「Natural born killer」,所到之處腥風血雨,只留下一個活口宣揚他們的事跡。但是他們的事跡被新聞媒體渲染以後,竟成為全世界崇拜模仿的對象。
兩人在一次槍戰中被捕,分別被關入監獄。但是一家電視台的新聞主播希望在「American maniacs」的節目中訪問Mickey,於是說服典獄長讓他在獄中訪問。不料當訪談節目傳到獄中時,其他囚犯群起暴動。Mickey趁機劫持記者一行,救出Mallory並闖出監獄。記者為了要搶新聞,也想到他們為了出風頭不會殺他,於是和他們一起劫獄沖出重圍。但最後仍免不了一死。兩個殺人累累的黑天使從此逍遙法外,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斯通是玩媒體的高手,他用現有的各種媒體表現迥然不同的題材,因而達到顛覆觀眾對媒體成見觀感的目的。他用一個電視情景喜劇的格式來描述男女主角兩人的相會,罐頭笑聲內封裝的卻是粗鄙的對話的血腥的場面這些電視媒體不可能出現的成分。他用電視新聞報導的格式來敘述槍戰、劫獄等場面,讓人更加混淆真實與虛假的分界。再加上卡通影片的暴力打鬥畫面,文藝片羅曼蒂克的畫面。各種斷裂急促的鏡頭復雜地交錯在一起,把我們平常熟悉的電視劇、電影、新聞、動畫、電子游戲的強度乘上十倍加起來,讓人有飽和得想吐的感覺。然而吊詭的是他對媒體的批判仍不免要借重媒體,而且他的弄真成假——揭露媒體對新聞事件的誇張報導,而使之虛假化——反而最後弄假成真——觀眾將片中呈現出來的虛幻情景內外成自己的一部分,並將謀殺付諸實現。就這一點而言,斯通是要負道德責任的。
《天生殺人狂》中公路與旅程本身己完全淪至邊緣次要的地位。中途碰到的人物,只是提供男女主角血祭的犧牲品,而旅行的主要目的,也只是讓新聞媒體在後苦苦追趕,好產生更多報導而已。它的風格也正好反映了當前美國的文化氛圍。在這個「虛擬真實」(virtual reality)當道的時代,真真假假的分界越來越混淆不清。同樣的,激進與保守反動的區隔也變得越來越沒有意義。激進的作品其內容與形式很快地被資本主義體系所吸納,再生產為可在市場銷售的商品了。 5、《德州巴黎》Paris, Texas
其實,同樣在票房上獲得巨大成功的《邦妮和克萊德》拍攝時間早於《逍遙騎士》,也比後者擁有更多的商業元素,但它一開始並不是作為一部公路電影被人們記住的。本片的重點在於它對於暴力的刻畫,直接而又無情,所以一開始它是作為一部犯罪題材或是黑幫題材的電影入主美國影院的。但就是這樣一部在當時可以稱得上是血腥的電影拯救了美國電影業,並且為後來類型化的公路電影提供了可模仿的範本。片中的很多元素都為之後的電影頻繁借用,由此奠定了這部電影在同類題材的影片中的不朽地位。
維姆·文德斯(Wim Wenders)是所謂「德國新浪潮」運動中的精銳導演。雖然身為德國人,文德斯對公路電影和美國西部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卻特別著迷。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公路電影,而且甚至把自己的製片公司命名為「Road movie proction」,對公路電影的執著可見一般。
《德州巴黎》(Paris, Texas)是一部以發掘一個人過去為主題的公路電影。Travis在德州的沙漠里獨自行走了好幾年,當他回到文明的世界時起初他拒絕說話,即使最關心他的弟弟Walt一再追問,他也三緘其口,不肯透露這幾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他們沉默著繼續從德州到洛杉磯的旅程,車子駛過沙漠。突然 Travis講了一句「巴黎,德州」,那是德州中部的一處荒蕪之地,他父母第一次做愛的地方,也應該是他開始的地方。Travis說。
他們回到Walt家以後,Travis漸漸適應文明的生活,也漸漸學會和兒子Hunter相處。但是他始終不肯透露他和妻子Jane發生了什麼事。
從Walt的妻子Ann的口中,Travis得知Jane的下落,於是帶兒子開車前往德州,在一家銀行門口等待妻子。Jane出現又走了,Travis跟蹤她到一棟老舊的建築前。他來到一個小房間,牆壁是半透明的可以看到對面,但是對面看不過來。他的妻子在這里從事色情行業。Travis將過去的事娓娓道來,終於讓妻子認出是自己:Jane一心想要離開,他則因妒嫉把妻兒鎖在車庫。半夜醒來發現家裡失火,趕忙去車庫看,但他們已經走了。這時他心中一片空白,只是漫無目的地跑著,跑著,跑出文明的疆界。
Travis告訴妻子兒子旅館的住址,讓她們母子團聚,自己則悄悄地走了。
在這部片中,記憶在兩次旅程中漸漸展開。L.A.是文明生活的象徵,德州則是Travis的起點與終點。那裡包含了他的過去,他在4年前跑到沙漠時遺留在那裡了,所以當他回到文明生活後,還必須要再回去一次把它找回來。前面介紹的幾部公路電影,沿途的景觀多半隻是陪襯劇情的背景。文德斯對公路的喜愛,使得《德州巴黎》花了很大一部分在描繪沿途的景觀,原本他想要拍一部從阿拉斯加縱貫北美洲到德州的電影。不過他的編劇告訴他「你可以在德州發現美國全部」。而事後他同意這點。他在拍攝本片時也用相機捕捉了美國西部的風貌,而有攝影集問世。 6、《玻璃玫瑰》The Voyager
《玻璃玫瑰》(Voyager)是德國導演沃爾克·施隆多夫(Volke Schlondorff)1991年的作品。這部電影與其稱為公路電影不如說是「旅行電影」(因為搭飛機和坐船亦佔有很重的份量)。全片是由兩個相關的片段組成。男主角 Walter Fabor搭乘的飛機中途失事,迫降在墨西哥的沙漠中。他閑來與一個德國商人攀談,發現商人的同學正好是他在二次大戰前的同窗好友。而好友的前妻亦正是Walter青梅竹馬的女友。
Walter是一個水利工程師,做事一向理性。但是當他們獲救以後,Walter卻突然和商人一起去墨西哥叢林找他哥哥,而不顧在紐約堆積如山的工作。但當他們前往那好友的住處時,發現的卻是一具懸吊在樑上的屍體。
葬禮之後Walter匆匆回到紐約。為了擺脫情婦的糾纏,他決定坐渡輪前往巴黎參加一個會議。在渡輪上他碰到一個年輕女孩Elizabeth,兩人似乎是不同世界的人,在任何一方面都不相配:Walter是純粹的理性主義者,Elizabeth則酷愛存在主義哲學;Walter專長於科學技術,Elizabeth則鍾情於藝術;Water己過中年,Elizabeth正當豆蔻年華。但兩人卻彼此互相吸引。
在巴黎兩人再度巧遇,並相偕前往南歐旅遊。途中並發生了超友誼關系。但在無意中Walter得知Elizabeth是年輕時女友Henna之女。驚詫之中他不得不懷疑這個女孩是她女兒。在希臘Elizabeth不慎為毒蛇咬傷,危急之下送醫急救,在醫院Walter遇到多年不見的Henna,也得知Elizabeth就是他的親生女兒。第二天 Elizabeth就死了。
本片看似普通的愛情文藝片,不過前後兩段迥然相異的旅行經驗,卻足以豐富其本身的意義。男主角身為一個理性主義者,對任何事都抱持科學的態度冷然對待,連飛機失事也無動於衷。然而理性並不能解釋他為什麼要和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去墨西哥叢林找尋多年未連絡的朋友,不能解釋他為什麼會和自己的女兒墜入愛河,更不能解釋花樣年華的少女為什麼會猝然而死。他在旅程中的經歷,除了跟他過去的回憶牢牢糾結在一起以外,也凸顯出人生的偶發性和荒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