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近兩年3D電影少了
的確,自從《阿凡達》帶火3D市場之後,有一段時間,什麼片子都會拍成3D的,不管什麼類型的。武打的,動作的,槍戰的,恐怖的。。。。。。。
然後,也帶動了影院的硬體設施升級,現在哪怕是5、6線的縣城電影院,都能放映3D電影了。
現在3D似乎沒那麼火了,這也是市場決定的,當然觀眾也已經審美疲勞了,對3D電影也沒有那麼稀奇、好奇了。
甚至一段時間,很多電影本身就有3D版、2D版的分類拷貝,由觀眾選擇。
看3D電影要帶眼鏡,這個大家都知道,慢慢的一些觀眾也嫌麻煩了,特別本身就戴眼鏡的觀眾。
從製作方來看,製作3D片的成本肯定會比一般的電影高。這是勿容質疑的。
從影院方來說,3D片的票價會比一般的片貴,然後又是3D眼鏡,又要管理,本身觀影的人也不如一般的影片人多。所以影院也會嫌棄。
既然,製作方,觀眾,影院都對3D電影有了隔閡,你說它還怎麼火。
關注,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如有不滿意的請見諒謝謝!
自從卡梅隆用《阿凡達》「重新發明」3D電影以來, 3D幾乎成為了大片的標配 。
伴隨著票價和影院設備的升級,現在要拍攝、上映、觀看一部非3D的大片,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政治錯誤」的舉動。在這種背景下,諾蘭的《敦刻爾克》依舊堅持用2D上映,不僅僅需要勇氣,還需要一種藝術的自信。
在這背後的,是IMAX2D的《敦刻爾克》的不俗票房。當然,不能否認的是,諾蘭很有可能利用了自己的影響力,力保影片用2D格式上映。但是越來越多的導演,也正在漸漸拋棄3D——尤其是3D並不能帶來更好的觀影感受的時候,他們對於3D的放棄,似乎顯得正確而且大公無私。
十月份即將登陸大銀幕的《銀翼殺手2049》,雖然是一部高 科技 、高概念的大片,但卻依舊選擇了IMAX2D格式。
《阿凡達》
有一組數據可以表明,為什麼導演正在漸漸放棄3D。2016年,好萊塢一共製作了68部3D電影,數量創造了 歷史 新高。但是去觀看3D電影的觀眾人次,卻同比減少了8%。兩廂綜合,3D電影市場的縮減,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有很多原因造成了這個局面。不僅僅是過暗的銀幕亮度,笨重的3D眼鏡以及超過2D影片30%的票價。最為關鍵的是,3D在很大的程度上,並沒有提升觀影質量。相反,在很多場景中,3D反而成為了累贅。拖影、模糊、抖動,種種觀影過程中的bug,已經嚴重影響了觀影體驗。在一定程度上,放棄3D,反而是更好的服務於觀眾。
其實早在2012年,英國媒體就提出了 「3D熱潮銳減」 的觀點。只不過彼時3D正如火如荼,誰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當時間轉到2017年,3D電影已經經過了斯科塞斯 (《雨果》) 和文德斯 (《皮娜》) 這種級別導演的實踐之後,似乎已經成為了商業上的「刻工求意」,而不是電影語匯的一種拓展。
3D究竟有沒有參與敘事,並且成為表情達意的電影手段呢?答案在目前這個階段,基本是否定的。因為無論是在《變形金剛》、《雨果》還是在《地心引力》抑或是在《少年派》之中,都沒有成為電影的語匯。所以,IMAX公司決定削減3D電影的數量和比重,來重振公司的口碑和業績,也是有理可尋的。
在未來,3D是不是會成為電影語匯的一種,並像聲音和色彩一樣,成為一部電影「所必須」的部分,這依舊是一個未知數。
在電影語匯得到拓展的時間節點上,很多諾蘭無法比肩的導演和攝影師,都曾經「倒行逆施」地開了 歷史 的倒車。有聲電影出現的早期,偉大的卓別林和更偉大的愛森斯坦,都曾經極力地反對「聲音」這個電影元素。
但當時間沉澱,錄音質量不再是技術掣肘的時候,這兩位大導演並沒有固執己見地拋棄有聲電影,反而留下了影史上著名的《大獨裁者》和《伊凡雷帝》。
《大獨裁者》
技術上的問題,終究會被技術攻克;藝術上的事情,在藝術家手中,終究會變成藝術語言。
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之後,聲音和色彩已經成為了電影的組成部分。假若在這個時代,拍攝一部黑白電影或者是一部默片,那麼一定是導演的藝術理念在作祟,而不是技術手段的限制。由此來反觀3D這個技術性的命題,從3D rig到雙鏡頭攝影機,甚至是卡梅隆宣稱的,《阿凡達2》要是用「裸眼3D」技術——3D正在經歷著自己的技術革新。
在未來,這個商業「元素」是不是會變成電影的「固定組成部分」還是一個未知數。
《阿凡達2》
如果說,3D技術的未來是樂觀的話,那麼「3D藝術」的未來,則沒有那麼光明了。要成為藝術手段,需要參與敘事,並且表情達意,並最終參與並影響影片的「表現力」。但是無論是從《變形金剛》還是從《皮娜》,甚至是戈達爾的《再見,語言》來看,3D並沒有參與到影片的「藝術層面」之上。
那句「不看3D就等於沒看」,成了一句空洞的「廣告語」。無論是商業片導演的「被3D」還是藝術片導演的「實驗試水」, 3D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小玩意」 。
這個「小玩意」可以撬動市場和資本,可以令人不爽,可以讓票價上漲。唯一不能的,就是讓影片變的更加好看,讓人更加「身臨其境」。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3D漸漸遇冷,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言及此,美國媒體表示稱,人們還是希望看到質量更高的平面圖像,而不是立體圖像。所以4K和8K方興未艾,3D則遭遇了寒流。
美國媒體認為,在未來,會有更多的導演回歸到2D電影的范疇之中,但3D並不會消失,畢竟還有卡梅隆這樣執著於3D的導演。
可以暢想的是,在未來,假若3D不再是製片廠強加的「任務」,而是導演「有意為之」的訴求,那麼3D成為電影語匯,並被寫進電影教科書,或許真的是「有生之年」的一個可以看到的事件。謝謝不滿意我的回答請原諒。您的批評就是我前進的動力與方向謝謝。!
疫情么,電影院很難看到了,在家么沒3D眼鏡了
2. 上映前被炒得火熱,上映後票房卻撲街的電影,都有哪些呢
自始至終,影視作品在開播前往往會大發宣傳造勢,為自己吸引更多的關注,以便取得更好的成績,但也會存在一些在上映前萬眾期待,在上映後卻尷尬得被票房打臉的電影。
這部由吳磊、梁家輝、劉嘉玲三人領銜主演的電影,在上映前無論是因三位主演的知名度還是人氣,都讓它備受矚目。而且劇組雲集了好萊塢各大知名幕後工作者,他們為電影的布景,道具,特效都做出了巨大努力,這部電影甚至還推出了紀錄片,並且在央視播出,可謂是調足了觀眾的胃口,讓觀眾期待萬分。最終這部斥資7.5億的大投資之作,在上映後遭遇口碑崩塌的情況下,僅僅上映三天就撤檔了,總票房還不足5000萬。
3. 3d電影突然銷聲匿跡的原因
3D電影突然銷聲匿跡的原因主要可以歸結為技術瓶頸、製作成本高、觀眾需求變化以及市場飽和等多個方面。
首先,從技術角度來看,3D電影雖然帶來了獨特的視覺體驗,但其技術仍存在諸多瓶頸。例如,在動作片或科幻片中,由於畫面元素眾多,製作難度往往較大,而且目前的3D技術尚不能在所有類型的影片中都達到理想的效果。此外,3D電影的放映需要使用特定的設備,如3D眼鏡,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觀眾的觀影體驗,有些觀眾甚至會因為佩戴3D眼鏡而感到不適。
其次,製作成本高也是導致3D電影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製作一部3D電影需要專業的3D攝影設備和後期製作技術,同時還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來進行視覺效果的製作和調整。這些額外的投入使得3D電影的製作成本往往比普通電影高出很多。然而,高昂的成本並不一定能帶來相應的票房回報,這使得製片方在考慮投資拍攝3D電影時變得更為謹慎。
再者,觀眾需求的變化也影響了3D電影的市場表現。隨著時間的推移,觀眾對於電影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相較於早期的3D電影,現代觀眾可能更加註重劇情的深度和演員的演技。此外,隨著在線流媒體服務的興起,人們現在更容易在家中觀看電影,這使得去電影院觀看3D電影的吸引力降低。
最後,市場飽和也是導致3D電影減少的一個原因。隨著3D技術的普及和大量3D電影的涌現,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達到了飽和狀態。觀眾對於3D電影的新鮮感逐漸消退,同時市場上充斥著大量質量參差不齊的3D電影,這使得觀眾在選擇電影時變得更加挑剔。
綜上所述,3D電影突然銷聲匿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技術瓶頸、製作成本高、觀眾需求變化以及市場飽和等。然而,這並不意味著3D電影就此消失。在未來的發展中,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創新以及觀眾需求的進一步分化,我們有理由相信3D電影會以更加完善和多樣化的形式重新回歸觀眾的視線。
4. 在東方受熱捧的3D電影,為何卻在西方受到冷遇
因為近些年再也沒有高質量的3D電影出現了,所以才會在西方市場受到冷遇。2009年,一部3D巨作《阿凡達》讓廣大觀眾感受到了3D技術帶給人們的震撼。從那以後,3D電影在中國的熱潮就再也沒有停止過。盡管3D電影的票價是普通2D電影的一倍,但人們還是蜂擁而至。
隨著3D電影的增多,質量也開始有所下降。如今,3D電影很多,也就有了一些渾水摸魚的作品。像《阿凡達》這樣的高質量電影已經不多了,所以,西方消費者才會逐漸對3D電影失去了興趣。目前來看,只有當外國大片在海外首映後進入中國,票房才會翻倍,真是神奇!
5. 為什麼現在電影院沒有3d電影
現在的電影院還保留著3D影院,但是3D電影的話也是有3D電影的,但是因為他要戴眼鏡才能看到3D效果,然而,製作3D電影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所以我們一般都是戴眼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