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王的盛宴》電影觀後感
去年年底獨自去看了《王的盛宴》,整個場子似乎就只有三個人。這部劇從開始籌備到上映,足夠花掉了整整幾年,陸川真正花了很多心思。當時就為這位前不久才被我評論有人文情懷的陸川導演略略惋惜,既嘆息身不逢時,也嘆息他身不逢地。這部電影看了之後我有諸多的感慨,但是也是最近了解了很多學術資料才敢真正為這部電影寫影評。
略微懂得一點電影的人都看得出來陸川明顯借鑒黑澤明的鏡頭運用,無論是對項羽韓信45度上角的拍攝,這個角度對人面部的展示其實是一種巧妙的掩蓋,在這部劇中,項羽台詞很少,霸王別姬那段居然是一句話也沒有,而項羽在該劇中的確是被導演有意抽象成一個符號,這個符號就是劉邦口中的「貴族」;他鴻門宴放走劉邦,那是因為他是「貴族」,放了劉邦的家屬,也是因為他是「貴族」。而韓信在該劇中似乎更是沒有真正形象的刻畫,韓信從劇中虛構的鴻門宴救劉邦,到被射死於未央宮,這個人似乎是從來沒有經歷絲毫的情感,性格的變遷,他始終迷失自己該要的是什麼,劇中特意交代蒯通(韓信重要謀臣)死的時候說:「淮陰侯當初早該聽我的擁兵自立了。」他自己被劉邦質問的時候也說:「要反我早反了。」這個人死也是因為他不順應周遭環境的變遷,始終保持著過於自我的態度。
不順應者是必死的。這也是影片表現的主題之一(我理解的')。我剛剛說過對韓信和項羽大量使用45度上角的拍攝角度來展現他們的面部,而這個對於劉邦呂後張良蕭何卻運用得極其少,而對於他們的展現往往是正常的表現全臉的鏡頭,害怕,孤獨,展現得是正常人的情緒,而不是項羽那樣的符號,他們的共櫻祥同點是在這部影片中展現了他們一個變化的完整過程,劉邦由沛縣劉季帶著一幫農民厚顏無恥找項羽借兵,到後來咸陽城差點忘乎所以,再到鴻門宴倉促逃走,最後成為一個垂垂老矣的皇帝每天說著夢話。這一切,劉邦在變化的人生軌跡中一步步從劉季變成劉邦再變成漢高祖,從沛縣走到咸陽,再走到天下;他從被秦王子嬰帶進了秦王宮,他就已經知道了他要什麼,他要的是天下,一個統一的天下,而不是被項羽分封成十九份的那個。中劉邦說韓信也是因為進了咸陽野心打開,才會來追隨他,藉此奪天下,其實這是導演為觀眾設下的一個陷阱,韓信恰恰是一個沒有野心,而且極端堅持自己的人,和韓信有鮮明對比的是漢初三傑的另外二人——蕭何和張良,這兩個人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保留自己的性命,但是和最初陪同劉邦入咸陽的他們都變了,張良稱病,蕭何自毀名節殺韓信,他們通過呂後最真切地知道自己的主公不是當年的劉季,所以自己也不能是當年的蕭何和張良。他們最後作出昧心的事情揭發自己的老友,殺害自己的夥伴在劉邦這個核心人物變化的蔭庇下,就排除了諸多不合理的因素了。
韓信死是因為他沒有變,甚至項伯死也是因為他心中還是不變地記住劉邦鴻門宴前許下的兒女親家,而另外一個重量級人物項羽的死是在秦王子嬰的話中暗示的,項羽奪天下後立即分封天下,將好好的天下拆成七零八落,而之前秦始皇已經統一天下,更有李斯車同軌,習同文,錢幣統一用秦半兩,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當然,這是當今的歷史觀),而項羽,他背棄歷史發展,又襪中如以前一樣分封天下,這是千百年來總結的他必然失敗的緣由,不順應歷史發展必然。影片中,劉邦說子嬰是希望借他的手,來報仇,其實是希望借劉邦的手,把歷史推向本來所擁有的軌跡——大一統。這樣說來,子嬰預言了項脊好搏羽失敗的必然,他讓歷史倒退。而不是簡簡單單總結的項羽自大狂妄的性格。項羽也是一個不相信變化的人,不順應時代必然的如同符號一樣的人,所以,他和韓信一樣化成了年輕的白骨。
影片《王的盛宴》還有一個巨大的隱喻,那是蕭何訓斥史官的話,我看了之後,一直在想這句話為何安排從蕭何口中說出(鴻門宴蕭何並不在場),從張良口中說出會不會更合理一些?這是陸川為這個巨大到有點狂妄的猜想留下的一個退路,蕭何不在場,所以他所了解的信息卻不一定是真實的,可能是道聽途說,但是在場的張良樊噲即使是知道當時的情況如同蕭何了解的那樣,那麼他更不會有勇氣在史書上留下真相,這是一個兩邊都有退路的局,陸川這里很聰明,可惜很少人懂他的聰明。
陸川看史料,開始懷疑史書的真實性,於是他把他的懷疑搬到熒屏上,對這樣的結果產生了一個大膽的猜想,並且自圓其說,將前因後果做了一個漫長的交代。那些說該片不符合歷史記載的人倒是沒有緣由了,因為該片就是在懷疑所謂的真實歷史的。這是一個現代人對於歷史的反省,更是一種現代的歷史觀(不過很多人還停留在傳統歷史觀中),同檔期的《1942》既收獲了可觀的票房也收獲了不錯的口碑,但評論起該片了,卻是停留在一個傳統的歷史觀中(恕我不便直言),來讓大家接受,也容易多了。
從藝術上講,並不金碧輝煌的布景的那種陰暗和似乎比其他古裝劇更甚的禮儀都體現著封建王朝的讓人觸目驚心的森嚴,而項羽和劉邦擊盾的舞蹈更顯出一種厚重而森嚴的歷史環境,和本片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的懷疑相得益彰。
㈡ 攀登者票房破4億怎麼回事 攀登者票房破4億原因曝光
【導讀】:近日,攀登者票房破4億消息上熱搜受到網友們的關注,這到底怎麼回事?攀登者票房破4億是真的嗎?攀登者票房破4億原因。下面來看一下。
由徐克、曾佩珊監制,李仁港編劇兼導演,阿來編劇,吳京、章子怡、張譯、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陳龍、劉小鋒、曲尼次仁、拉旺羅布、多布傑領銜主演,成龍友情出演的電影《攀登者》,上映3天,熱度不減,截至10月2日14:30票房已經突破四億。眾星雲集的最強攀登天團,讓這個國慶長假充滿了熱血與 *** 。
片中飾演登山隊長方五洲的吳京,在極寒環境、拍攝任務重的情況下腿傷加劇,戴著夾板跳、摔、跪,做各種危險動作。「為了向全世界證明,為了測量出珠峯的『中國高度』,8848.13米」,用演技和實力演繹了攀登精神。
《攀登者》改編自1960年和1975年中國登山隊的兩次珠峯登頂,打破了世界從北坡登頂珠峯的記錄並且測量出真正的中國高度。中國登山隊珠峯登頂之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領土扞衛之戰。
吳京和張譯也曾在成都路演時為觀眾普及了那段歷史,,吳京說:「因為中國沒有人登上過珠峯,所以別的國家問憑什麼你們說珠峯是你們的。才有了1960年的中國登山隊打破北坡登頂珠峯的記錄,最終維護了國家領土的完整。」張譯透露,如果不是拍攝這部電影,他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攀登珠峯,而在面對珠峯的那一刻,突然感覺塵世的紛爭挺無聊的,瞬間感覺到了震撼。
作為電影的出品人,監制徐克表示:「攀登者的故事,就是中國故事。讓攀登精神繼續傳承下去,就像那架留在第二台階的中國梯一樣。」
而在舉國歡慶的時刻,「攀登」更被具象為一種中國精神。吳京說:「我是70年代生人,從國家的改革開放到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偉大的祖國越來越強大,我是與共和國一起成長起來的,享受今天祖國的強大,我覺得我們是幸運的一代,我為我能夠出生在這個國家,出生在這個年代,而感到非常的自豪。」
攀登,因為一部電影而變得更加意義非凡。很多在長假准備出遊的市民第一時間觀看了《攀登者》,更有登山、攀巖愛好者在社交平台頻發感言:「假期本來就准備去爬山,今天抽時間看了《攀登者》,沒想到提前體會了攀登的意義。」
觀眾在觀影後表達了感受:「看了電影終於明白『為國登頂,寸土不讓』的意義了,看了電影你會知道,這句話絲毫不空洞。《攀登者》拍出了中國魂。」「信念、理想等等都在這部電影里具體化了,山高人為峯。聯想到我們自己,在致敬前輩的同時,也想為自己的努力打call。」
方五洲和曲松林惺惺相惜的兄弟情,方五洲和徐纓含蓄而堅定的愛情,楊光為在父親面前為自己正名的人生抱負,曲松林和李國梁為手中攝影機捨命的家國情懷……在還原這個真實的故事時,《攀登者》並非使用高大全的羣像塑造,而是刻畫了一個個立得住的個體形象,讓觀眾跟隨主角一起熱血登頂。
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攀登者》一直在聚焦角色的個體命運。摒棄了宏大敘事,每個人的故事皆有看點,多視角敘事,展現了更加真實、更有血有肉的「登山天團」。
除了影片中令人震撼的視聽效果,徐克式的浪漫主義武俠畫風,觀眾同時樂於看到主創將登山英雄還原成真正的普通人。他們有使命必達的家國情懷,有諸如曲松林因自負導致失誤的愧疚,也有方五洲因為羞於表達情感導致和徐纓多的疏遠與遺憾。而影片結尾克製表達,更是少有地在主旋律電影中實現「做減法」,一系列的留白和回憶,反而令情感的堆積更加水到渠成。這種特立獨行的拍攝手法,讓觀眾認為主旋律也可以接地氣。
近日,功夫巨星吳京的新片《攀登者》在內地上映。不過,與《戰狼》和《流浪地球》不同的是,吳京的這部電影並沒有得到期望中的口碑,反而遭到了各方的非議,甚至被罵也上了熱搜,對此32歲的沛縣功夫明星「現代李小龍」飛龍也不留情面地痛批吳京其人。
飛龍表示:「花拳銹腿的時代過去了,愛國主義題材的電影時代也即將會過去,我,沛縣新時代飛龍,期待屬於一個新功夫時代的開啟。新時代飛龍,攻守道,只會越來越好。感恩上天,感恩大家,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感恩蛻變,讓自己更加優秀,同時感恩所有黑粉的打擊與嘲諷,和感恩矛盾規律的偉大之處,感恩所有幫過我的人,謝謝大家,國慶快樂。」
飛龍補充道:「吳京,我看了《攀登者》完整片,沒有一點武打,你是武打明星,不拍武打片,現在卻老拿愛國當招牌,來賺票房。還有吳京,你的替身演員孫國帥,對你的這部電影很失望,他說沒想到《攀登者》到最後給拍成了愛情片,今天是國慶70周年華誕,都在慶祝國慶,請問在珠峯上談情說愛真的就這么重要嗎?」
看到飛龍再次怒懟吳京,網友們幾乎清一色地站在吳京一邊:「關注你就是為了罵你」、「哈哈估計你所有的粉絲都是黑粉」、「新一代功夫巨星飛聾加油」、「你好好拍你的電影,沒人黑你。到處蹭熱度,你不在他人微博里打廣告(布魯斯李,成龍和你毛關系,招搖撞騙),發個微博艾特的人比文字還多。是你自己招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