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評價李玉的電影《萬物生長》
《萬物生長》觀後感
由馮唐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萬物生長》已經上映一個多月了,基於和馮唐的親情和友情,以及作為同時代的過來人,早應該去一觀大作,但由於工作原因,我只能盼望著、盼望著、盼望著,直到在很多影院都已經撤場時,才第一次看到、感悟到,那早已流逝的、萬物生長的青春歲月。
去看《萬物生長》,對我而言,並不僅僅是去看電影,而是能去和馮唐在一起進行非面對面心的交流,作為同齡人,我對馮唐是比較熟悉的,我們一起爬過泰山,一起晝夜交流討論工作,因緣際會在一起吃過無數次飯,首讀過他還未成形的《不二》,交流過他的唐詩三百首。而馮唐也隨著他人生的跌宕起伏、事業的輾轉騰挪,由一個在《北京、北京》里戲耍的四中男孩,走過信陽學院,走到協和醫學院,走到美國讀MBA,從事咨詢,涉身實業,到最後專門坐家,為的都是嘗試和品位生活和多彩人生,當然也遇到了很多人不曾經遇到的屬於酸甜苦辣的營養,而逐步開始進入禪定的狀態了,影片也恰恰引入「生即是死,死即是生」,不知是他刻意留詞,還是李玉導演也有人生的同感,這是一種經歷滄桑的空靈,演繹了一場關於青春、成長、愛情、人性、人生和「佛性」的心靈對話,並和他一起向內求索,尋找真正的自己和他人,找尋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雲行雨施,萬物生長。大千世界,包羅萬象。自然造化,天地文章。看前、看中、看後,我思考了很多,也把影片和頭腦中的小說進行了比對,小說《萬物生長》影像風格強烈,情感細膩,隱喻頗多,是一部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去欣賞、感受並思考的電影。有人說《萬物生長》是青春片,有人說《萬物生長》是文藝片,有人說《萬物生長》是愛情片,這些電影標簽在我看來都不夠准確,定義得也太過膚淺。觀影之後我強烈地感覺到,《萬物生長》是一部關注並探索人心、人性和人類情感的電影,真實而且真誠,影片向內求索,試圖引領觀眾一起去探索我們人類廣闊、豐富而又隱秘的內心和情感世界,並試圖找到一些真理和答案。小滿是誰,白露是誰,柳青是誰,秋水又是誰,我又是誰,每一個看過的人在眼界飽滿之後,需要靜靜深思的問題。 世界上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小滿的死,帶來的是無盡的怨悔,門衛大爺的死,是一種近似圓寂的滿足,並用他的遺體捐贈創造了更多的生。每一個人都好比一顆流星,來到世上,有無光亮都無所謂,但更重要的是曾經愛過、恨過,每個人都曾經莽撞、迷茫,都會自以為是,都想要天上的星星,但最真實的和最大多數的是身邊的幸福。
禪宗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沒看電影之前,我關注了大量影評和觀眾的評價,有不少人認為影片昏昏欲睡,這是可以理解的,或太為稚嫩,或過於老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不能強求。但最為重要的是觀眾沒有深入作者和導演的內心,沒有去深究死和生的意義,探尋平等而無差異的「不二」之道,這不靠言語傳授,而需要靠內心思考求得大徹頓悟。我想,如果明了了這一點, 《萬物生長》不用爭一時票房的短長,或許象馮唐文章二十年後拍成影片一樣,這部平凡的電影今天也許難以和大投入大場面的速7一較短長,但經年以後,此片也許會令人驚喜的成為一部留在人們記憶深處問心之作。
㈡ 《萬物生長》你看懂了多少
《萬物生長》改編自馮唐的小說,但坦白說,我非常不喜歡他的文字,尤其是這本小說,基本全篇都是一個直男對眾多女性的意淫,主角自負又有所謂的才華,女人則全部圍著主角轉,不離不棄,然後主角不停的傷害一個又一個女人,在這個過程里則充滿一堆自以為是的金句。我不反對主角自戀,菲茨傑拉德也很自戀,《了不起的蓋茨比》里那多金帥氣的男主角也有菲茨傑拉德的自我投射,但他在書中的態度卻是卑微的,自負只是一種包裹自己虛弱、不安定、不自信的內在的一個殼,而馮唐的主角拆開那層自負,裡面居然是「老子太牛逼了」。丟你老木,我花這么多時間看一個男人裝逼幹啥,這實在太黑色幽默了。
所以當李玉要拍《萬物生長》的時候,我挺好奇,一個女導演是如何去拍一部男性當主角的故事呢?在這之前,李玉的鏡頭總是有意無意的對准女性,《今天夏天》《紅顏》兩部「地下電影」如是,《蘋果》里的女主角是一個從農村到北京的打工女,《觀音山》的女主角則是高考失利後在成都混跡的青年,這些角色比起很多把女主角設定為廣告公司總監、漫畫家之類的電影,至少顯得沒那麼虛無縹緲。
但是從《二次曝光》轉型拍「商業片」之後,李玉也開始變得虛了起來。《二次曝光》講精神有問題的整容醫生,故事是歷來我最不喜歡的一次,因為沒有什麼現實意義,所謂關注「女性精神困境」也更像是一個力不從心的《搏擊俱樂部》山寨版。我怕《萬物生長》也是這個調調,趕青春片題材的熱潮,拍一部又沒什麼意義的商業片,那樣未免太浪費李玉的才華。
這次改編里,馮唐很多自以為很有趣的絮絮叨叨都刪掉了,保留了一條比較完整的故事主線:韓庚扮演的男主角秋水經歷了刻骨銘心的初戀,在大學認識了新的女朋友,又在一個比自己年長的神秘女人的溫存里成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