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瞎子阿炳電影全集

瞎子阿炳電影全集

發布時間:2022-05-18 04:26:07

❶ 《瞎子阿炳》的電影講什麼

瞎子阿炳》:窮困潦倒的阿炳最後在舞台上獨自拉著凄苦哀婉的《二泉映月》,直至死去。最新的《暗算、聽風》第一部《聽風》講述是安在天和瞎子阿炳的故事。故事發生在1950年秋――1952年春。這是我們國家軍事上最吃力、國家面臨最大變數之季。軍事上,北邊要打美國人,南方大山深處又聚集著眾多國民黨殘部,需要盡快一舉殲滅。美朝戰爭的爆發,使蔣介石及眾多殘匪追隨者又死灰復燃,反攻大陸的誘惑使隱藏在全國上下的特務都摩拳擦掌,企圖改寫中國歷史。有資料指出,當時國內有近十萬特務,主要活動在各大城市,他們到處搞爆炸,破壞公眾設施,散布謠言,擾亂軍心民心。特務的活動當然是地下的,聯絡主要用的是無線電,這是他們的命脈,也是我們要粉碎特務組織的主要戰線。無線電聯絡就怕偵聽,即空中攔截。只要知道對方聯絡的頻率和時間,任何人都可以作為「第三者」抄到對方的電報。所以,為了反攔截,無線電聯絡經常需要更換聯絡頻率和時間,以便甩掉偵聽方。而對偵聽方來說,當對方更換聯絡時間和頻率之後,必須盡快找到,否則偵聽便成了空談。然後有一天,台灣本島與大陸聯系的電台一夜之間都失蹤了。在茫茫然的無線電海洋里,各種電台多如魚蝦,要找到一部特定的電台,猶如在森林裡尋找一片特定的樹葉,其難度可想而知,不但需要你夜以繼日,更需要你有一雙靈敏的耳朵。於是,有了安在天尋找阿炳和阿炳尋找敵台的故事。阿炳是一個異人,他什麼都看不見,卻什麼都聽得見……

❷ 有一部關於瞎子阿炳生平的電影,是什麼

電視連續劇《瞎子阿炳》

❸ 瞎子阿炳簡介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無錫雷尊殿旁「一和山房」。後因患眼疾而雙目失明。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華彥鈞4歲時喪母,由同族嬸母撫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 25歲時父親去世,他繼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後因交友不慎,沾染上惡習,34歲時雙目先後失明。為謀生計,他身背二胡,走上街頭,自編自唱,說唱新聞,淪為街頭藝人。40歲時,與寡婦催弟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萬昌茶館門前圍場演唱。他敢於切中時弊,抨擊社會黑暗,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說唱形式吸引聽眾。一二八事變發生後,他又編唱《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擊敵寇》的新聞,並用二胡演奏《義勇軍進行曲》。在抵制日貨的運動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語言激發人們的愛國熱忱。他的許多新聞唱出了群眾的心聲,深得一般市民的喜愛。每天晚上還走街串巷,手操二胡,邊走邊拉,聲調感人。蜚聲國際樂壇的《二泉映月》,就是這一時期創作的。日軍侵佔無錫後,阿炳和催弟一同到雙方老家避難。不久赴上海,在崑曲班仙霓社擔任琴師,彈奏三弦,並在電影《七重天》中擔任表演群眾角色盲人。這時他創作的《聽松》,是一首氣魄豪邁、情感充沛的二胡獨奏曲,傾吐著不願當亡國奴的愛國主義熱情。民國28年重返錫城,再操舊業。他每天上午去茶館搜集各種新聞,回來構思創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館門前演唱;夜間在街上拉著二胡,演奏他創作的《寒春風曲》。他的琴藝十分高超,可將琵琶放置在頭頂上彈奏,還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說話、嘆息、歡笑以及雞鳴狗叫的聲音。抗日戰爭勝利後,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場所說唱新聞。民國36年,他肺病發作,卧床吐血,從此不再上街賣藝,在家以修理胡琴為業,艱難度日,度日如年。

❹ 誰知道阿炳的簡介

阿炳(1893-1950):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江蘇無錫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無錫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親華清和(號雪梅)為無錫洞虛宮雷尊殿當家道士,母親秦氏出身農家,曾嫁與秦家,婚後不久便守寡,與華清和的結合遭到族人痛罵,在阿炳出生一年後便悒鬱而死。阿炳一生下來就被父親送至無錫縣東亭鎮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撫養,8歲後帶回道觀,取學名華彥鈞,小名阿炳,並被送入私塾讀書。

華雪梅精通各種樂器和道家音樂。而阿炳幼時便表現了罕見的音樂天賦,在他10歲那年,父親便教他迎寒擊石模擬擊鼓,練習各種節奏(後成為當地有名的司鼓手)。12歲那年,阿炳開始學吹笛子,父親經常要他迎著風口吹,且在笛尾上掛鐵圈以增強腕力,後來索性將鐵圈換成了秤砣;阿炳在學二胡的時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繭,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壯得多,這與他常年練習分不開的。17歲時,阿炳正式參加道教音樂吹奏,他長得一表人才,還有一副好嗓子,被人們譽稱為「小天師」。

1914年,華雪梅去世,阿炳成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與堂兄華伯陽輪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後由於經營不善,阿炳又染上惡習,生活逐漸潦倒,在他34那年,雙目相繼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頭,賣藝為生。1939年,阿炳與江陰農村寡婦董彩娣結為夫婦。

❺ 阿炳的作品都有哪些

音樂名家——阿炳

阿炳,原名華彥鈞,阿炳是他的小名。生於1893年7月,卒於1950年12月。阿炳二十多歲時,患了眼疾,又死了父親,貧病交加,眼疾惡化,雙眼相繼失明,從此,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

阿炳從童年起就同他父親華雪梅學習音樂。華雪梅是一位道士,是當地道教音樂界所公認的技藝傑出的人材,阿炳的音樂修養最初主要的基礎出於道家音樂,而且是出於家傳。道家音樂,大部分是非宗教性的民間音樂,其中有許多是毫未改動的民歌曲調。阿炳雙目換明後得不到有錢的齋主的歡迎,只能離開道門,開始以賣唱為生。在無錫市裡,一位戴著墨鏡,胸前背上掛著笙、笛、琵琶等樂器,手裡拉著胡琴,在街頭上行走的,這人便是阿炳。

阿炳純粹靠演唱來維持生活,他從來沒有做過向人乞憐的樣子,他在黑暗、貧困中掙扎了幾十年,他對痛苦生活的感受,通過他的音樂反映出來,沒有因為生活艱難困苦而潦倒,庸俗,相反,他的音樂透露出一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建康而深沉的氣息。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在解放後,當人民政府派人去關心他,去整理他的音樂作品時,他卻無法了願,突然吐血病故了。

阿炳共留下《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等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作品,其中《二泉映月》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

二泉映月:無錫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稱,是阿炳常去遊玩的地方。他雙目失明後,才奏出《二泉映月》一曲,用音樂形象來描繪他想像中的舊時曾目睹的美麗風景,而他當時所感到的卻是漆黑一片,這就使得他在婉轉優美的旋律中,時時流露出傷感愴涼的情調。

聽松:樂曲描寫宋代偉大的愛國將領岳飛,率領義勇軍士,進行衛國戰爭的故事。阿炳在此曲中間寄託著抗戰勝利的心情。樂曲個性鮮明堅強,引子氣魄闊大,一、二、三段都滿含著不平凡的情調和結構,成功地抒寫了奮斗的勇氣和勝利的把握。阿炳在二胡上用的是老弦和中弦,聲音特別濃厚有力

寒春風曲:這是阿炳又一首二胡曲子。阿炳自己說是道家失傳了的《梵音》曲調而楊蔭柳先生研究的結果是阿炳自己的作品,從曲名看是描寫春天所吹寒冷的風,從樂曲本身讓人感受到的是被壓迫的沉重的唉嘆和對光明的無限嚮往

大浪淘沙:據阿炳生前所言,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彈奏,而加進了琵琶的技術的。此曲經楊蔭柳、曹安和二位先生錄音並記譜才得以保存下來。樂曲結構緊湊,共分三段,音樂情緒從原來的深沉憂怨發展到活潑有力最後在充滿樂觀和自信的樂聲中結束。

龍船:原是民間所流行的一個琵琶曲調。樂曲中琵琶的彈奏是模仿端午節民間比賽龍船時,龍船上的羅鼓聲與歌唱聲。開頭是模鼓,中間為好戲段,每段是一個民歌或一段器樂曲調,各段之間,又夾進模仿羅鼓的部分。

昭君出塞:這是阿炳父親華雪梅親傳的琵琶曲,與《昭君怨》及《塞上曲》沒有相似之處。
阿炳(1893-1950):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江蘇無錫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無錫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親華清和(號雪梅)為無錫洞虛宮雷尊殿當家道士,母親秦氏出身農家,曾嫁與秦家,婚後不久便守寡,與華清和的結合遭到族人痛罵,在阿炳出生一年後便悒鬱而死。阿炳一生下來就被父親送至無錫縣東亭鎮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撫養,8歲後帶回道觀,取學名華彥鈞,小名阿炳,並被送入私塾讀書。

華雪梅精通各種樂器和道家音樂。而阿炳幼時便表現了罕見的音樂天賦,在他10歲那年,父親便教他迎寒擊石模擬擊鼓,練習各種節奏(後成為當地有名的司鼓手)。12歲那年,阿炳開始學吹笛子,父親經常要他迎著風口吹,且在笛尾上掛鐵圈以增強腕力,後來索性將鐵圈換成了秤砣;阿炳在學二胡的時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繭,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壯得多,這與他常年練習分不開的。17歲時,阿炳正式參加道教音樂吹奏,他長得一表人才,還有一副好嗓子,被人們譽稱為「小天師」。

1914年,華雪梅去世,阿炳成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與堂兄華伯陽輪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後由於經營不善,阿炳又染上惡習,生活逐漸潦倒,在他34那年,雙目相繼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頭,賣藝為生。1939年,阿炳與江陰農村寡婦董彩娣結為夫婦。

1950年夏,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曹安和教授專程來無錫為阿炳演奏錄音,此時阿炳已完全荒棄音樂達三年之久,經過三天的練習,分兩次錄音,共留下《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後《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

1950年9月,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擬聘阿炳為教師,但當時他已身患重病,無力應聘,12月4日與世長辭,葬於無錫西郊山腳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樂上的成就,遠遠超越了家傳師承的藩籬,博採眾長,廣納群技,把對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過音樂反映出來。他的音樂作品,滲透著傳統音樂的精髓,透露出一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健康而深沉的氣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滿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最開始為無標題目音樂,是阿炳經過長期的修改演繹,結合自已坎坷的一生逐步發展形成,是我國民間音樂的精華之一,現已在國內外廣為流傳。

阿炳經常在無錫二泉邊拉琴,創作此曲時已雙目失明,據阿炳的親友和鄰居們回憶,阿炳賣藝一天仍不得溫飽,深夜回歸小巷之際,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為動人。

阿炳的朋友陸墟曾這樣描寫過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時的情景:「大雪象鵝毛似的飄下來,對門的公園,被碎石亂玉,堆得面目全非。凄涼哀怨的二胡聲,從街頭傳來......只見一個蓬頭垢面的老媼用一根小竹竿牽著一個瞎子在公園路上從東向西而來,在慘淡的燈光下,我依稀認得就是阿炳夫婦倆。阿炳用右脅夾著小竹竿,背上背著一把琵琶,二胡掛在左肩,咿咿嗚嗚地拉著,在淅淅瘋瘋的飛雪中,發出凄厲欲絕的裊裊之音。」

這首曲子開始並無標題,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賣藝時並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稱做「自來腔」,他的鄰居們都叫它《依心曲》,後來在楊蔭瀏、曹安和錄音時聯想到無錫著名景點「二泉」而命名為《二泉映月》(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這時方定下曲譜。賀綠汀曾說:「《二泉映月》這個風雅的名字,其實與他的音樂是矛盾的。與其說音樂描寫了二泉映月的風景,不如說是深刻地抒發了瞎子阿炳自已的痛苦身世。」

1950年深秋,在無錫舉行的一次音樂會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後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1951年,天津人民廣播電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國慶時,中國對外文化協會又將此曲作為我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之一送給國際友人。從此,此曲在國內外廣泛流傳,並獲得很高評價。1985年,此曲在美國被灌成唱片,並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國樂曲中名列榜首。

後來,彭修文將此曲改編成民族器樂合奏曲;吳祖強改編成弦樂合奏曲;丁芷諾、何占豪改編為小提琴獨奏曲;丁善德改編成弦樂四重奏等等。中國唱片社曾將阿炳於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鋼絲錄音製成唱片,暢銷海內外。

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民間演奏技巧與風格,以及無與倫比的深邃意境,顯示了中國二胡藝術的獨特魅力,它拓寬了二胡藝術的表現力,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

樂曲流暢婉轉,意境深邃,流露出傷感愴涼的情緒和昂揚憤慨之情。表達了阿炳對辛酸現實生活的沉思,寄託了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在這首樂曲中,阿炳借無錫惠山勝景「天下第二泉」,抒發了自已飽經辛酸的一生,流露出對坎坷命運運的憤懣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此曲純粹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旋律優美婉轉,質朴動人,平靜深沉而不乏昂揚之志,纏綿哀怨而飽含憤慨之情,充滿濃郁的江南風格。

這是一首用變奏、衍展手法寫作的作品。開始是一個感懷,嘆息般的引子,接下來是第一主題,旋律在二胡的低音區進行,低沉壓抑,表現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郁悶心情。第二主題和第一主題對比鮮明,利用不斷向上沖擊的旋律和多變的節奏表現了作者對舊社會的激烈控訴,展現了他不甘屈服的個性。

這兩個主題共做了五次變奏,第一變奏中將每一主題進行了壓縮,第二主題卻大大擴充,激動有力。第二變奏中第一主題擴充為兩個樂句,第二主題則用離調手法加以發展,將情緒推向新的高度。第三變奏迂迴平緩,為高潮出現做了准確,第四變奏中第二主題猶如層浪疊涌,表現了阿炳內心積憤的盡情迸發。旋律在高音區煞住後突兀下沉,第五變奏是以全曲最低音開始做為尾聲,給人以意猶未盡之感。

主題的變奏隨著旋律的發展,時而深沉,時而激揚,時而悲惻,時而傲然,深刻的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苦痛、不平與怨憤。

❻ 求一部老電影 關於瞎子阿炳的

《二泉映月》(1979年) 外文名稱 Moonlight on second spring 導演: 嚴寄洲 Jizhou Yan 主演: 張勇手 Yongshou Zhang ....老趙 陶玉玲 Yuling Tao ....阿根嫂 邵華 Hua Shao ....鍾師傅 影片類型: 劇情 片長:110 分鍾 國家/地區: 中國 色彩: 彩色 膠片長度: 11本 上映 1979 製作公司:八一電影製片廠 [中國] 劇情 無錫人阿炳從小喪母,父親華雪梅是絲竹名手,他隨父親刻苦學藝,並在父親去世後繼續勤學不輟,成為出色的樂師,人送外號「小天師」。李老虎一貫橫行霸道,賣唱老藝人鍾師傅受他的欺侮後重傷卧床。阿炳為幫鍾師傅的女兒琴妹還債,陪她上街賣唱,但又遇到李老虎的爪牙滋擾。阿炳因不願為李老虎演奏而被鼓樂班開除,又與鍾師傅父女失去了聯系,開始了四處流浪生活。多年後他與琴妹在太湖邊意外重逢,二人便相依為命。升為警察局長的李老虎更加為非作歹,因阿炳與琴妹拒絕為他演奏,便殘忍地打瞎了阿炳的眼睛,並侮辱琴妹。琴妹激憤至極投河自盡,阿炳成了瞎子沿街賣唱,並創作出名曲《二泉映月》,但李老虎不肯放過他,將他趕出了無錫。解放後,阿炳受到了黨和人民的關心,成為了著名音樂家,阿炳還以為琴妹還活著,人們告訴阿炳琴妹已經投河自盡,並帶他到琴妹的墳前,阿炳在琴妹的墳前痛哭,並回憶起和琴妹在街頭賣唱,四處流浪的悲慘生活,回憶起琴妹生前曾對阿炳說過要他拉一首曲子給她聽,阿炳就在琴妹的墳前拉起了悲傷的曲調《二泉映月》給已死的的琴妹聽。

❼ 阿炳的原名與作品

阿炳,原名華彥鈞,民間音樂家。生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江蘇無錫人。後雙目失明。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華彥鈞幼喪母,由同族嬸母扶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他刻苦鑽研,精益求 精,並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曲調,沖破道教音樂的束縛。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
22歲時父親去世,他繼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後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娼、吸毒的惡習,34歲時雙目先後失明。為謀生計,他身背琵琶、胡琴,走上街頭,自編自唱,說唱新聞,淪為街頭藝人。40歲時,與寡婦董催弟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萬昌茶館門前圍場演唱。他敢於切中時弊,抨擊社會黑暗,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說唱形式吸引聽眾。一二八事變發生後,他又編唱《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擊敵寇》的新聞,並用二胡演奏《義勇軍進行曲》。在抵制日貨的運動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語言激發人們的愛國熱忱。他的許多新聞唱出了群眾的心聲,深得一般市民的喜愛。每天晚上還走街串巷,手操二胡,邊走邊拉,聲調感人。蜚聲國際樂壇的《二泉映月》,就是這一時期創作的。日軍侵佔無錫後,阿炳和董催弟一同到雙方老家避難。不久赴上海,在崑曲班仙霓社擔任琴師,彈奏三弦,並在電影《七重天》中擔任表演群眾角色盲人。這時他創作的《聽松》,是一首氣魄豪邁、情感充沛的二胡獨奏曲,傾吐著不願當亡國奴的愛國主義熱情。民國28年重返錫城,再操舊業。他每天上午去茶館搜集各種新聞,回來構思創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館門前演唱;夜間在街上拉著二胡,演奏他創作的《寒春風曲》。他的琴藝十分高超,可將琵琶放置在頭頂上彈奏,還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說話、嘆息、歡笑以及雞鳴狗叫的聲音。抗日戰爭勝利後,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場所說唱新聞。民國36年,他肺病發作,卧床吐血,從此不再上街賣藝,在家以修理胡琴為業,艱難度日。
1949年7月23日無錫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樂曲獲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樂學院師生為了發掘、研究和保存民間音樂,委託楊蔭瀏教授等專程到無錫為他錄制《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終年57歲。
阿炳的一生如戲劇般充滿情節的跌宕。據說他生平唯一留存下來的影像,只有一張日偽統治無錫時期「良民證」上的標准照。相片里那個帶著盲人眼鏡,形容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頂破氈帽下面的面孔,透著生活的艱難和滄桑。也許命運給阿炳的磨難,正是成就他那些動人心魄樂曲的緣由。這個華彥鈞的私生子,生來就被剝奪了家庭慈愛的權利。當他的生母無奈地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來抵抗世俗的歧視,這個孩子性格中一些隱秘的部分已經可見端倪。在外寄養幾年的少年回歸生父華清和的身邊,他的眼光所見之處,也許有更多的是不解的疑惑。我從資料中知道,他是叫著「師傅」來到當道士的父親身旁。華清河自號雪梅,精通各種樂器。阿炳勤學苦練,不久就熟練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種樂器的演奏技藝。此刻阿炳還當自己只是個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兒。然而當他長到21歲時,阿炳突然在華清和因病去世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往後的日子說來也令人唏噓。無錫城中道觀洞虛宮里雷尊殿的新任當家道士華彥鈞似乎放任自流,吃喝嫖賭甚至吸食鴉片。荒唐的生活帶來荒唐的結果:因為梅毒侵害他瞎了眼睛,喪失對道觀的控制。流落街頭後,族人安排江陰的農村寡婦董彩娣來照顧他。世事就是這樣矛盾。痛苦絕望中的阿炳沒有破罐子破摔。再往後的日子裡,一個說唱時事,在街頭賣藝,以「瞎子阿炳」聞名的創作型民間藝人新生了。有一篇當時見證人的回憶文章說,日本人侵佔無錫後,阿炳和董彩娣曾外出避難,在上海的崑曲班仙霓社擔任彈奏三弦的琴師,其間甚至還在當時拍攝的電影《七重天》里表演了一個群眾角色。
阿炳在這個賣藝為生的時期創作了他最為動人的樂曲。圍繞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流傳有許多故事,我在偶然中讀到其一個,說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黎松壽孩童時期和阿炳是鄰居,少年時喜好二胡,在演奏技法上常常得到阿炳的點撥。後來他考上了南京藝術學院民樂系。一天天很冷,他在老師琴房外活動手指,隨手拉了支阿炳教他的樂曲。一曲終了,過來一個人訊問他拉的是什麼曲子。老師告訴他,這位問他的先生是從中央音樂學院來的楊蔭瀏教授。黎松壽說這樂曲是家鄉一個民間藝人教的,沒名字。楊蔭瀏說這曲子好,還說他們正在收集民樂,要用剛從國外進口的鋼絲錄音機錄下這樣好的民間音樂。黎松壽和楊教授約好,回到家鄉一直等到9月份,楊蔭瀏和曹安和兩位教授才來到無錫。這次他們帶來的任務是錄制無錫的道教音樂。等錄完這些道教音樂,黎松壽堅持請他們去錄阿炳的樂曲。等阿炳拉完一曲,楊蔭瀏教授輕聲問這曲子的名字,阿炳說沒名字。楊教授說沒名字不行,要想一個。阿炳接著說那就叫《二泉印月》吧。楊教授又說,《印月》這名字跟廣東音樂重了,要不叫映月,無錫有映山湖么。
對這件事情,黎松壽先生在他的回憶文章里說:1950年9月20日,我和妻子陪著楊蔭瀏、曹安和兩位先生找阿炳錄音,那天一直錄到晚上7點半才結束。錄音的時候,阿炳因為身體很不好,手勁也不夠,琴也是臨時找的,所以錄音保存下來的《二泉映月》並不是效果最好的。阿炳的最後一次演出是1950年9月25日,也就是錄音後的第5天,好像是無錫牙醫協會成立大會的文藝演出。阿炳支撐著病體出門,由於他走得慢,到會場時演出都快結束了。我扶著阿炳走上舞台,坐在話筒前面。這是阿炳平生第一次面對話筒演出,也是惟一的一次。阿炳一開始是彈琵琶,後來台下有人叫著要阿炳拉二胡,我和妻子就叫阿炳注意身體,不要拉。阿炳說了一句:「我給無錫的鄉親拉琴,拉死也甘心。」接著就拉起了他不知拉了多少遍的《二泉映月》。我記得滿場都是人,連窗戶上也站滿了人。演出結束的時候,台下掌聲和叫好聲不斷,阿炳聽見就脫下頭上的帽子點頭示意。那次演出後的第3天,阿炳就去世了。
80多年前,無錫街道的上空常常飄揚著阿炳賣藝乞討所奏響的琴聲。他的即興演奏,不僅成就了《二泉映月》這支自述式的悲歌,更主要的是它擺脫了那種賞玩式的心態,上升為一種與我同在的共命運感。對人世的關懷,對自我的思考,以及遭受的磨難,使一些人很容易地把他和貝多芬相提並論。不是說人活著多麼艱難,或者古人掛在嘴邊的「天降將大任於斯人」,而是真切的自己的行為。一部偉大的作品是一部心靈史,它折射了人之所以要站立的原因。我在阿炳音樂里常常感覺到的,在那一瞬間,就是能分清許多是非。我記憶里有過一段介紹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的文字,說他在第一次聽到《二泉映月》這首樂曲時流著眼淚告訴別人:「像這樣的樂曲應該跪下來聽。」
阿炳因為1950年那次錄音保留了他創作的六首樂曲:即今天已為世人所熟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這是一件萬幸的事情。作為民間藝人,他艱苦的一生也許只是有史以來無數血淚人生其中的一次。幸好他有了一個機會,不僅能夠用自己的雙手,用音符來表達,還能藉助音樂這種工具來感染其他的心靈。

❽ 王寶強演的一部電視劇!是個瞎子 聽電台很厲害的!!電視叫什麼名字

電視劇的名字叫《暗算》,是柳雲龍執導的改編自麥家同名小說的諜戰電視劇,由柳雲龍、陳數、王寶強、高超等人領銜主演。全劇分為括《聽風》《看風》和《捕風》三個篇章,重要講述了中國一批特別諜報任務人員的不為人知的傳奇故事。

阿炳演員王寶強:純朴、憨厚的瞎子,在《聽風》中,具有超常聽力,是一個密碼破譯奇才,他憑耳朵就能知道打架的是一大一小兩只母狗,剛出生的孩子哭了第一聲他就知道不是自己的,最終以悲劇結局。

王寶強,1982年4月29日出生於河北省邢台市,中國內地男演員、導演。王寶強6歲開始練習武術,8歲在嵩山少林寺做俗家弟子。2003年,憑借劇情片《盲井》獲得第40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演員獎。2004年,因參演馮小剛執導的劇情片《天下無賊》而獲得關注。

2008年,憑借《士兵突擊》中許三多一角獲得第24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具人氣男演員獎以及觀眾喜愛的電視劇男演員獎;同年,因出演《我的兄弟叫順溜》中順溜一角而受到廣泛關注。2010年,出演戰爭劇《為了新中國前進》。

2011年,憑借喜劇片《Hello!樹先生》獲得俄羅斯、美國紐約、義大利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及亞太電影獎。2012年,與徐崢繼《人在囧途》再度合作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刷新華語電影票房紀錄。2014年,相繼主演了科幻片《冰封:重生之門》、動作片《一個人的武林》。

2015年,主演了陳凱歌執導的奇幻片《道士下山》;12月,主演喜劇片《唐人街探案》。2016年,執導了個人電影處女作《大鬧天竺》。2018年,主演的《唐人街探案2》上映。

(8)瞎子阿炳電影全集擴展閱讀:

《聽風》講述是安在天和瞎子阿炳的故事。故事發生在1950年秋至1952年春。這是我們國家軍事上最吃力、國家面臨最大變數之季。軍事上,北邊要打美國人,南方大山深處又聚集著眾多國民黨殘部,需要盡快一舉殲滅。

美朝戰爭的爆發,使蔣介石及眾多殘匪追隨者又死灰復燃,反攻大陸的誘惑使隱藏在全國上下的特務都摩拳擦掌,企圖改寫中國歷史。有資料指出,當時國內有近十萬特務,主要活動在各大城市,他們到處搞爆炸,破壞公眾設施,散布謠言,擾亂軍心民心。

特務的活動當然是地下的,聯絡主要用的是無線電,這是他們的命脈,也是我們要粉碎特務組織的主要戰線。無線電聯絡就怕偵聽,即空中攔截。只要知道對方聯絡的頻率和時間,任何人都可以作為「第三者」抄到對方的電報。

所以,為了反攔截,無線電聯絡經常需要更換聯絡頻率和時間,以便甩掉偵聽方。而對偵聽方來說,當對方更換聯絡時間和頻率之後,必須盡快找到,否則偵聽便成了空談。

然後有一天,台灣本島與大陸聯系的電台一夜之間都失蹤了。在茫茫然的無線電海洋里,各種電台多如魚蝦,要找到一部特定的電台,猶如在森林裡尋找一片特定的樹葉,其難度可想而知,不但需要你夜以繼日,更需要你有一雙靈敏的耳朵。

於是,有了安在天尋找阿炳和阿炳尋找敵台的故事。阿炳是一個異人,他什麼都看不見,卻什麼都聽得見。

❾ 找一部現代電影,描寫拉二胡的瞎子的一生的叫什麼名字(不是二泉映月)

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 (1992)

❿ 阿炳的故事

在阿炳21歲那年,遭受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打擊:父親華清河突然因病去世了,臨終時才向阿炳吐露了他身世的真相。失去了唯一的親人,阿炳非常痛苦。

父親去世前讓他和一位堂兄共同執掌雷尊殿的香火,而那位心懷不軌的堂兄卻找人設下圈套,勾引阿炳走上吃喝嫖賭甚至吸食鴉片的歧路。不久,阿炳坐吃山空,不得不交出道觀的財權,而墮落的生活給阿炳帶來了更致命的打擊--他的眼鏡瞎了。

人們說阿炳有三不窮:人窮志不窮;人窮嘴不窮;人窮名不窮,他喜歡抱打不平,用說新聞的方式揭露財主惡霸的醜行,但是,這也為他惹來了禍端,那些人就指使地痞流氓報復阿炳,謾罵毆打,最後砸爛他的樂器。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阿炳已經貧病交加,不能再到街上賣藝了。

1950年夏天,北京中央音樂學院的幾位教授攜帶著鋼絲錄音機走進了阿炳的家,錄下了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聽松》等六首樂曲,臨走時,他們和阿炳相約過些時候再來為他錄音,誰知,僅僅三個月之後,1950年的12月4號,阿炳就吐血不止,瞌然長逝,那六首樂曲竟成了阿炳一生的絕唱。

(10)瞎子阿炳電影全集擴展閱讀:

創作風格

阿炳用的最多的樂器,仍是那把家傳的紅木胡琴,經常拉的樂曲,也仍是那首象徵了自己一生命運的《二泉映月》——溫柔、凄苦、文雅、憤恨、寧靜、不安諸多情感相互交織的宛如夜之皓月一般的樂曲。他將此曲視為自己的眼珠一樣重要。

他仍在不斷地修改它,對樂思、節奏加以潤色,他要在自己的遭遇上再追加上一段遭遇:音樂的遭遇!同樣,他也想在痛苦上再追加一種痛苦:音樂的痛苦。

人物影響

阿炳是源自草根的藝術家,他的傳播途徑是街頭巷尾的談唱,比較當下的網路歌手自由的傳播模式,喬建中認為,這些有利條件是阿炳當年無法擁有的,但要再出現一個阿炳,卻很難。

「藝術要不得一點浮躁,阿炳藝術成就的萃成,有他豐富的人生閱歷,有深入民間的體會體察,更有傳統藝術的深厚浸潤,所以研究阿炳「苦難」的成功才顯得特別有意義,對現在的藝術人是一種啟發。」

閱讀全文

與瞎子阿炳電影全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模仿游戲電影完整版百度雲 瀏覽:881
僵屍世界大戰電影高清下載 瀏覽:579
電影空房間講的是什麼 瀏覽:356
真人電影游戲有哪些 瀏覽:882
電視劇和電影如何聯動 瀏覽:348
幾個人聚會手機電影 瀏覽:610
王一博有哪些電影劇照 瀏覽:834
限制級的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647
跨越千年微電影 瀏覽:267
什麼英語電影好 瀏覽:934
新生兒拍攝微電影 瀏覽:556
沙漠電影2019迅雷下載 瀏覽:970
死亡微電影完整版 瀏覽:40
電影公社有哪些景區 瀏覽:227
電影院門口的玩法游戲機 瀏覽:549
寂靜世界電影1955年 瀏覽:295
南瓜電影怎麼安裝到智能電視上 瀏覽:481
怎麼把電影添加到視頻 瀏覽:145
平凡的世界92電影網 瀏覽:301
吞噬者電影全集 瀏覽: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