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 啟功中啟功最後說的話是什麼
1、學生會的老師就像這個大家庭里的家長,他(她)們慈愛而又嚴厲,老師們教會我們做人,教會我們學習,教會我們工作。老師對我們的關心與疼愛我們始終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啟功電影觀後感XX字人生充滿許許多多的偶然,人生由許許多多的偶然組成 。然而,我相信,人的事業,生命的價值,卻可以由自己的主觀努力去實現的。下面啟功電影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有評論說,中國最後一個大師走了,是季羨林。不過季羨林先生留給後世供人們爭搶爭論爭讀爭看的東西太多,後世不爭不搶不讀不看的東西也很多,所以走了和沒有走差不多。對於大師,我不知道標準是什麼,也不知道,懂十二國語言著作上千萬字的大師和只說中文著作不足百萬字。
2、的大師含金量有多大差別。只要有人封號我就認為是大師了,好像選舉,有一群人提名就得了。仔細回味,發現做大師難,難得有人稱之為大師,難得成為了大師還要代表一大群人說話。更難的是,被稱為大師之後,還當眾被發一個大師工作室紅匾,接過紅匾之後申明不想當大師而繼續干著成就大師事業的大師。不過我還是認為,大師當中最難的是專家點頭百姓鼓掌而且還會搞笑,這種大師非啟功先生莫屬。啟功先生揚名不在於他是雍正皇帝八代玄孫,也不在他是北京師范大學的資深教授,在於他的書法藝術、古代書畫碑帖鑒定和古文學研究。在這幾個領域中,除了給人莊重深厚嚴謹脫俗感覺之外,和搞笑沒有什麼關系。不過啟功老爺子確實搞笑,太搞笑了。啟功先生XX。
3、年去世,在他糟糠之妻子於1975年病逝不久,也就是他六十六歲時,自撰墓誌銘: 中學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名雖揚,實不夠。高不成,低不就。癱趨左,派曾右。面微圓,皮欠厚。妻已亡,並無後。喪猶新,病照舊。六十六,非不壽。八寶山,漸相湊。計平生,謚曰陋。身與名,一齊臭。 ,沒有人像啟功那樣,提前27年用搞笑的打油詩給自己蓋棺定論了。說到死,就有鬼,鬼文化也是國學中的一大塊。長江邊上豐都鬼城也越來越火爆,不知先生是否去過豐都鬼城,但是他和鬼也搞笑,有詩曰: 昔有見鬼者,自言不畏葸,向他擺事實,向他講道理,你是明日我,我是昨日你,鬼心大悅服,彼此皆歡喜 。一個明日我昨日你,把永不同軌的陰陽兩界炫耀。
4、成一道彩虹。身為雍正皇帝八代孫,啟功先生拒絕愛新覺羅之姓,說愛新覺羅根本不是姓,是前清滿族人部落的稱呼,相當於現在住宅小區的稱謂,堅持自己: 姓啟名功 。
㈡ 《啟功》觀後感
電影《啟功》觀後感
影片像是一篇中規中矩的命題作文,完成度較高。選角非常值得稱道,扮演老年啟功的馬恩然戴著那頂小帽,與先生的形象驚人相似。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的演員形象連貫性極佳,完全能脫離演員本身的話題和形象。
劇情完整展現了啟功先生的生平,幾乎所有劇情均有出處,就連很多細節,比如喚妻子姐姐,向妻子磕頭,與妻子打賭等等都出自先生親筆。
啟功先生與陳垣先生的師生情誼十分動人,也是片子濃墨重彩渲染的。青年相知提攜,暮年拜壽,晚年以陳垣先生書齋命名獎學金,足見師道傳承,也頗為契合教師節的主題。
可能是為了更多的展現先生的生平細節,參與創作者也多為先生的學生,影片幾乎沒有演繹的成分,敘事方式多少有些老套且流水賬。純粹為致敬是足夠了,但作為傳記電影,稍欠火候。
啟功先生常說,書法繪畫都是副業,教師才是自己的主業,他用一生踐行了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三星給中規中矩的作品,一星敬高山仰止的先生。
㈢ 關於啟功電影觀後感 800字
在哪可以看電影啊
㈣ 啟功的介紹
《啟功》是根據教育家啟功先生生平改編,由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製片廠等聯合出品,於2015年9月10日上映的傳記題材影片,該片由丁蔭楠、丁震執導,馬恩然、王馥荔、孔祥玉、張紹剛、張煒迅、劉琳、謝昀杉等主演1。影片講述了著名書法藝術家啟功先生文革期間和改革開放後的傳奇故事。
㈤ 如何評價電影《啟功》
這部電影總體來說還是很好的,平靜淡然的筆調,尤其是其中的兩場哭戲,安靜的音樂,只有主人公無聲的流淚,讓人動容。
這部電影並沒有避免文化大革命,但它並沒有展現出太多關於一個人的出身所引發的問題。主人公的遭遇,主要來自他的愛好和性格,對於這一部分的講述也不算很差。
啟功先生繪畫、寫作、學習詩歌。他是一個傳統文化的人,他的家充滿了封建主義的書籍。他把自己的對聯掛在牆上,文化革命青年質疑他:你是逍遙自在的,你不關心運動!氣功先生說,我馬上把它弄掉,力求在政治的旋渦中能夠獨善其身。
㈥ 電影《啟功》中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片段
啟功它主要就是以教育學家啟功先生的生平所改編的一個電影了。而在整部電影中,他的一些經典的台詞也很多,精彩片段有很多,我記得最清楚的。一個就是,當時他在劇中就說了一句評價老師的一些話,他說學校發的是聘書,老師呢,是賓客衙門發的,可是委任狀官吏是老鼠,你要明白為人師,貴在傳道。
㈦ 作文:觀《啟功》有感
讀《啟功先生生平》有感
朋友傳來了一篇電郵,是關於介紹中國的幽默大師------啟功先生的生平。看後,不得不令人驚嘆,佩服。使人感觸良多,大師一生奇遇甚多,歷經滄桑,飽受世態炎涼,但卻笑對人生,往往在幽默的言談之中,把一切困擾一一化解。其功力之深,手法之妙,不得不令我等後輩汗顏,望塵莫及。
大師2005年逝世,享年九十有三,但在他六十六歲時,就自題墓誌銘::「中學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名雖揚,實不夠。高不成,低不就。癱趨左,派曾右。面微圓,皮欠厚。妻已亡,並無後。喪猶新,病照舊。六十六,非不壽。八寶山,漸相湊。計平生,謚曰陋。身與名,一齊臭。」。他用幽默而又輕松的語氣為自己蓋棺定論。
大師晚年,時有病痛,面對疾病,他就隨口作打油詩自樂:
沁園春•病
舊病重來,依樣葫蘆,地復天翻。怪非觀珍寶,眼球震顫;未逢國色,魂魄拘攣。鄭重要求,"病魔足下,可否虛衷聽一言?親愛的,你何時與我,永斷牽纏?"多蒙友好相憐,勸努力精心治一番。只南行半里,首都醫院,縱無特效,姑且周旋。奇事驚人,大夫高叫:"現有磷酸組織胺。別害怕,雖葯稱劇毒,管保平安。
後來做了頸椎牽引術,躺在牽引床上,吟:西江月
「七節頸椎生刺,六斤鐵餅栓牢。長繩牽系兩三條,頭上幾根活套。雖不輕松愉快,略同鍛煉晨操。洗冤錄里每篇瞧,不見這般上吊。」
後來先生又發心臟病,送入影院搶救,榻上口占長句,時為1989年冬:
「填寫診單報病危,小車直向病房推,鼻腔氧氣徐徐送,脈管糖漿滴滴垂,心測功能粘小餅,胃增消化灌稀糜,遙聞低語還陽了,游戲人間又一回。」
大師出生富貴,卻甘於平凡。他自幼有良好的家教,豐富的閱歷,廣博的知識,還有樂觀善良的性格,使他能超然對待人世間的榮辱冷暖,始終保持著一顆純真而又深邃的赤子之心。啟功先生是愛新覺羅德後代但一生卻淡泊名利,把一切都看破,自稱「老頑童」。在他漫長的九十三年人生,苦難,坎坷,曲折等,卻從不自甘墮落,自暴自棄。它所受的苦難是伴隨著新中國近百年來的歷史變遷而變化起伏,亦是今天難以令人所接受和想像。
大師天生樂觀。他的助手問他「經歷了這么多,您為什麼還這么樂觀?」大師說:「我從不溫習煩惱。人的一生,分為過去,現在,將來。過去的已經過去,現在的很短暫,很快也會過去。只有將來是有希望的。」故在困難面前,大師是強者,從不輕易低頭,折服,而是用幽默,詼諧的話語去一一化解。在歡樂面前,他謙和,自持,決不自傲欺人。在名利面前,從不居功自傲,他面對社會權威不屑一顧,大師總是自稱自己只是「東方之孫」,並自娛「此地無砂,紅土為貴」。
大師夫妻情深,大師一直把他的妻子當作姐姐,大恩人。大師的婚姻是母親包辦的,婚前是從未見過面的。但他感激妻子對家庭的照顧和負擔,成年累月無聲無怨關照家人,挑起重擔,自己日益消瘦而從不計較。大師覺得無以為報,就請妻子坐在椅子上,恭恭敬敬地叫她「姐姐」,給她磕一個頭。文革時,妻子冒著「惹火燒身」的危險,偷偷地將大師最能代表啟功國畫風格的12幅作品藏起來,致使這批精品得以至今留存。大師在後來把這些畫的重新裝裱,並在這些畫的旁邊都題上了詩句,把這一套字畫命名為「二十痛心篇」,在《痛心篇二十首》中這樣寫道:「白頭老夫妻,相愛如少年,雖然兩個人,只有一條命。」
大師遠去,卻風范流傳。他有著「無邊的心海」,他是中國近百年來的一顆光耀熠熠的明珠,他的一生做到了「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在重讀啟功大師的傳奇生平事跡,我深深地感到:「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的比賽,我們的每一足,每一步,都記載著我們的前進的痕跡」。
㈧ 《西遊伏妖》被罵慘,星爺成了西遊毒葯爛片之王了嗎
想要明白周的西遊伏妖系列電影來由,先從周如何走上「神壇」說起。
封神分水嶺:《大話西遊》成網路文化現 象
1992年,《唐伯虎點秋香》在內地公映, 這是第一部正式進入內地市場的周星馳電 影。觀眾原本准備看鞏俐重演經典電影 《三笑》,卻意外接觸了來自香港的「無厘 頭」文化。不適應的人沒看完就立刻退場, 也有人很喜歡。《唐伯虎點秋香》票房不 錯,進入了1993年上海十大賣座影片的行 列。不過當時內地媒體還不太能欣賞周星 馳,有報章如此評論:「影片嚴重脫離生活 實際,內容虛假荒誕,演員表演膚淺,人 物形象完全失真,令人惡心的鏡頭比比皆 是,缺乏應有的美感。」
1994年,《大話西遊》打算和西安電影制 片廠合拍。一向出產藝術片的西影廠並不 喜歡這個劇本,但考慮到周星馳的商業號 召力,仍然與其合作。當時的副廠長張子 恩覺得這部電影不能代表西影廠的藝術追 求,只能算「文化垃圾」。
《大話西遊》上映後的商業成績並不算 好。香港觀眾普遍認為這部電影凌亂難 懂,最後香港票房為2532萬港元,在周星 馳作品中屬中下成績。台灣地區片商也大 倒苦水,說「賠得很慘,以後對周星馳都沒 有信心」。收入最少的是內地,觀眾反應冷 淡,不乏中途退場者,有些地方的電影院 乾脆沒要電影下半部的拷貝。
沒有人知道,一場狂歡正在慘淡中醞釀。 據《大話西遊寶典》一書考證,最早給 《大話西遊》好評的是北京電影學院的學 生。1996年,結束影院蕭條放映的《大話 西遊》將拷貝傳到了北京電影學院,立刻 博得滿堂喝彩,習慣了傳統電影表達的學 生初遇無厘頭和時空穿梭,驚為天人。他 們開始四處尋找劇本,背誦電影台詞,研 究月光寶盒的意義。有人開始通過盜版 VCD反復觀看揣摩電影。
真正在傳播中發揮作用的是清華大學的理 科男。1996年進校的清華計算機系學生肖 剛回憶,水木清華BBS當時文藝氣氛濃 重,經常會出現一些關於生僻文藝片的影 評。1997年國慶以後,他發現有人在水木 清華貼一些不著邊際的話:「曾經有一份真 摯的愛情放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我 失去的時候我才後悔莫及。」「月光寶盒是 寶物,你把它扔掉會污染環境。」直到有人 告訴肖剛那是周星馳電影《大話西遊》的 台詞,他才明白過來。肖剛很快到夜市買 了盜版碟,和幾個同學一起到有光碟機的北 京同學家中觀看。看完電影後,學生們為 周星馳所折服,他們認為電影中的經典台 詞還有很多,於是一到周末大家就集中起 來看盜版碟,一起記下台詞。幾個人分工 明確,有人負責按播放和暫停鍵,有人負 責聽,有人負責速記,記下來的台詞都要 被傳到BBS上去。這種貼台詞行為甚至是 有江湖競爭的,好幾撥人都在做這件事, 一開始學生們比拼的是量,看誰貼得多, 後來則變成聽寫劇本,還有人把台詞以外 的場景、動作都一並記進去。
清華學生對《大話西遊》的痴迷令他們「流 竄」到其他高校論壇繼續貼台詞,普及《大 話西遊》。據肖剛回憶:「到1998年底,如 果還有北京的學生說不知道這些台詞,很 容易就被當成怪物。」
來自清華瘋狂的普及最終讓《大話西遊》 成為了校園里的儀式和符號。學生們在校 園論壇里都用至尊寶、紫霞、菩提老祖等 網名,導致大家起名必須要加上復雜的前 綴和編號,例如「3號樓拎熱水瓶的紫霞」。 大學生最流行的說話方式,是把《大話西 游》台詞嵌進生活里的每個場景。教室外 忽然打雷,要喊:「打雷啦!下雨啦!收衣 服啊!」被索取物品時會不厭其煩地背 誦:「你想要啊?你要是想要的話你就說話 嘛,你不說我怎麼知道你想要呢……」
1999年是《大話西遊》網上討論的繁榮 期,鼎盛時網上有四五十個關於《大話西 游》的網站。2000年6月,即將畢業的中 國人民大學學生用集體觀看《大話西遊》 的方式作為畢業典禮。這是所謂「集體回 憶」和「一代人情意結」,就像羅大佑之於80 年代、金庸之於90年代初期的大學校園。
黃袍加身:「後現代主義解構」
2000年,張立憲(現《讀庫》主編)等人 編著了一本《大話西遊寶典》,這本書里 搜集了網上關於《大話西遊》的小說(可 視作「同人文」)、影評、周星馳電影的文 化分析,甚至包括各主演的明星檔案。最 讓編者們自豪的是他們找到了給周星馳配 音的石班瑜,給他做了一次認真的人物專 訪。在今天來看,這更像一本純真痴狂的 粉絲剪貼本,後來成為著名媒體人的劉 春,和專欄作家連岳,都有文章被收錄其 中。該書首印兩萬冊被一搶而空,各地書 店都出現了脫銷的情況。
在序言中,張立憲寫道:「有人以老一代的 口味說新的一代是受《大話西遊》毒害的 一代人,而這些受《大話西遊》毒害的新 人則做出了這樣的回答:『……我們比前一輩 更智慧,人類在不斷地更新自己,我們有 生命力,因為我們是新的。當我們年老的 時候,希望可以看到一個經我們手整理後 的美麗中國……』」
關於《大話西遊》的評價能夠引出「智 慧」和「美麗中國」這樣的詞,如何評判周星 馳,在世紀之交是判斷兩代人不同價值觀 的重要指標。
2001年《中華讀書報》采訪了北大學生 後,這樣解釋《大話西遊》的流行:「學生 們由於在中學受老師的影響,有一定的語 言模式,進入大學後又不可能直接把成年 人的社會語言拿來用,於是就出現了這個 語言缺乏的過程。他們急於找到一種可以 表達自己、表達大學新生活的語言……《大 話西遊》戲謔的、荒謬的語言就在此時與 學生們一拍即?合。」
另一種常見的解讀是把周星馳的流行和網 絡時代連在一起:「周星馳隨心所欲的說 話、行為方式,也正好符合網路人群的審 美標准:自由至上。同時電影中宣揚的無 等級社會,比如唐僧為師不尊,正好契合 當今網路的生存狀況,沒有權力話語,每 個人都是傳播者,同時又是受眾。」而在更 多的網路影評中,年輕人更看重電影中的 情感元素:小人物的奮斗和對愛情的忠 誠。
這股潮流中,一些學院派知識分子亦大方 表達對周星馳的喜愛,更復雜的解讀隨之 而來。2000年6月,北大東門的文藝青年 坐標「雕刻時光」咖啡館舉行了一場名 為「《大話西遊》為何會受當代年輕人喜 歡」的座談,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 (時年56歲)和六個30歲不到的年輕人一 起聊周星馳。他提到了解構這個概念:「首 先解構了師徒關系,第二個解構了人神關 系,第三個解構了時空關系,第四個解構 了生死關系。而沒有被解構的一個是愛 情,另一個是信仰。」
後來頻頻被提及的「《大話西遊》是後現代 主義解構」的觀點在此時已經基本成熟。一 篇名為《從周星馳現象看後現代文化》的 文章中,從西方的後現代主義思潮寫到周 星馳的後現代主義形象,洋洋灑灑儼然學 術論文。不過,後來周星馳接受楊瀾訪 問,直接表示自己不懂復雜的理論:「很多 事情我都不知道」,「他們看到了我看不到 的東西」。
2001年,周星馳登上北京大學講堂和學生 交流。媒體也跟進報道了「無厘頭文化的流 行」,海量的媒體和網路討論中,對周星馳 的「過度解讀」顯而易見。有個笑話這樣 說:「周星馳上了一趟網,終於知道《大話 西遊》的含義是什麼了。」
慢慢跌下「神壇」
細心的星粉會發現,從少林足球開始,那些周的搞笑元素就流於浮誇了,是為搞笑而去搞笑。到了功夫,簡直就是
不知所雲。這種浮誇一直在,到西遊伏魔、美人魚一直都是。就是看看特技多過搞笑。與1996年之前的周的電影比,為什麼為前後差別這么大?正因為一部片子編劇相當重要,周的經典片的編劇都是別人給他寫好的,而從少林足球開始他單干之後,他自己參與編劇,風格突變也就在所難免,因為他18歲就出來電視台打拚,文化修養十分有限,能自己做主了自然就加上自己想當然的東西,也許他的能力只合適做演員,不能得干好編劇和導演,所以顯得很吃力,平均幾年才出一部電影。即使這樣,50多歲的他已然滿頭白發,看西遊伏妖做為他西遊三部曲第三部,大量粘貼網路句子還拉上徐克執導,可見他越來越力不從心。只是當年他還在演,他的個人魅力撐著,大夥兒出於對他的狂熱喜愛,順勢接受了他的電影。等到周自己抽身而出後,不再出演,專做編劇導演,雖然幾年才出一個片子,但越來越多的人會慢慢醒悟。等了幾年,等來等去只等到一部爛片。這已經不是原來的周星馳,人們認為他老了,其實正當壯年的他其實未老,只是他太自負,不再願低下頭接受別人的劇本,也不願再做一線演員,而要做高高在上的老闆和導演。慢慢的,他開始跌下「神壇」----正如他所說:我只是個演員。當然現在他不是個演員了,只是個導演。
說到周星馳,我想諸位不可避免的就會想到其電影的「無厘頭」的風格。這種風格基本貫穿了周星馳早中期的電影的始末,並在其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於說到「無厘頭」大家馬上就會條件反射般的聯想到周星馳。而無厘頭電影雖非是周星馳的首創,但卻是由周星馳的電影,而被人真正所熟知的一種電影類型。「無厘頭」也是周星馳喜劇電影中呈現喜劇效果的一種常用手段。「而無厘頭」這個詞彙,最早是來自廣東佛山等地方的粵語中的俗語,其基本含義是指某一事件或行為沒有來由,即某一個人說話做事沒有目的性、中心性和邏輯性,通俗來講,就是胡言亂語,瘋言瘋語。所以在周星馳電影中,周星馳往往扮演的就是看起來有些瘋瘋癲癲乃至於癲狂的小人物。周星馳的電 影里大量傳播一種反英雄情緒,我就是小人物,消解英雄,對龐大數量的普通大眾來說,這很容易引起共鳴。本來喜劇演員本身就是個丑角,類似馬戲團里的小丑做些翻跟頭,摔跤,或是做鬼臉,自己打自己臉詐作瘋癲以取悅觀眾的事,所以周有錢,做老闆之後不再願做喜劇演員就是這原因。
周的「無厘頭」的風格喜劇電影本來無可厚非,但他錯就錯在對西遊記的變味的改編上,他的西遊三部曲,大話西遊、西遊·降魔篇、西遊·伏妖篇,不止是對西遊記原著的不尊重,特別是對唐僧這個中國歷史上作出極大貢獻的聖僧(唐僧對中國的佛教乃至世界的佛教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唐僧即玄奘法師從天竺取經和翻譯佛經對全世界佛教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要知道唐朝佛教的興盛與玄奘法師從印度取來的佛經是分不開的,況且法師把取來的佛經翻譯成中文;後來才有了中國大唐時期佛教的大興。在唐朝時期佛教後來又東傳朝鮮、日本,北傳蒙古、俄羅斯等地。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玄奘法師精通《經藏》、《律藏》、《論藏》。人稱三藏聖師 具菩薩果位,佛教法相宗創始人,中國佛教唯識宗的創立宗主。據史料記載玄奘法師臨終前預知時至,集眾徒弟准備後事,作睡佛卧狀,第五日中夜,徒弟問「和尚定生彌勒菩薩前不?」答曰。「決定得生」。言已氣絕。迄經兩個月身體面色依然如平常深睡一般。皇帝下敕葬於白鹿原四十里中白塔,後又因白塔太近燭帝城,又令改葬於樊川。一挖出棺,眾人咸嘆神異。因為經久埋痤,法師竟然色相如初。史上六祖大師是肉身不腐,玄奘法師也是一位肉身菩薩啊。)
周的西遊三部曲特別是對唐僧是非常的不尊重的,可以說是在黑暗化,妖魔化的黑這位聖僧的。如果說黑他的三個小說虛構的徒弟,因為是子虛無有的人,沒人會覺得難受,但是黑這個現實中真正存在的聖僧,就太過分了。央視版《西遊記》不敢黑,因為人家尊重原著,因為原著是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吳承恩不敢黑,因為他知道玄奘法師是真正的聖僧,他只敢虛構出他的三個徒弟出來,作為法師的護法,保唐僧去取經成功。整部西遊記以一個修行人,去除貪嗔痴三大心魔,轉貪嗔痴為戒定慧,戰勝外魔,終成正果取回真經的故事。寫的是本心,一心向佛之心(唐僧),克服心猿(孫悟空等徒弟)意馬(白龍馬),戰勝外魔(九九八十一難妖魔鬼怪)終成正果的故事。師徒四人如同一個整體,唐僧身為師傅是正心善念的代表,孫悟空是打殺外魔的利器,但也要止殺(克服心猿),不然與魔何異?所以孫悟空有緊箍咒的圈是無法摘下來的,也說明他與唐僧本是一體兩面,唐僧念緊箍咒就是在降服自己的心魔(孫悟空)就好比和尚要把向外跑的心拉回來,就要不停的念咒一樣,讓心放在咒上,就能得到定就不會被外界所迷惑了。因為歷史上唐僧取經只有他自己一人,所謂的孫悟空三徒都是他心魔代表,以小說形式來外顯修飾而已。豬八戒好色性貪(貪)孫悟空好殺性頑(嗔)沙和尚好狠性凶(痴)。貪嗔痴三毒,是修行之人要降服的三頭惡龍,其實就是他心中的心魔,能降服內心,才能戰勝外魔,終成正果。所以吳承恩並沒有黑唐僧,也沒有黑西遊,因為唐僧西遊本是個很殊勝的佛事,影響世界千萬年的大事,他可不敢黑。所以那些看了周的西遊三部曲說是最能體現出原著的暗黑本質的人,都是自以為是,都是被周影響曲解西遊,因為西遊原著根本沒有黑暗性質,如果你能看出黑暗來,說明你的內心是暗黑的,才會如此曲解西遊。
正因為當年周的大話西遊影響力太大,所以他黑唐僧的罪過也就越大,所以他一樣得到了現世報,他的現世報就是也一樣被人黑,他被向華強動員整個和他相關的娛樂圈子裡的明星黑他,搞得眾叛親離,以前的合作夥伴,明星們都與他反目為仇,就連跟了他十幾年的女朋友離開他後都成為仇敵,50出頭就白發蒼蒼形同老者,孑然一身,個中的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這可不止止是人品差,太看重錢就造成的,更多的原因是因為黑了聖僧得了現世報。現在西遊三部曲黑得更變本加厲,這種果報最終地點是地獄了。所以做明星,有的時候是不可不注意,有的事可為,有些事不可為,特別是香港這么信神佛的社會,他竟然如此放肆,難道他不懂得尊重聖人嗎?或者他沒有看過西遊原著?難道聖人是可以用來開玩笑的嗎?下面貼下六小齡童的:反對觀音和唐僧接吻擁抱
文學是平面的,成為影視劇作品後便是立體的了。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也不是胡說,名著的改編是有一個底線的,主要情節和這些角色的人物基本性格不能變。我參加的央視版《西遊記》也有改編,唐僧師徒路經女兒國,女兒國國王愛上了唐僧,親臨禪房深表愛慕之心,唐僧一看愣了神:啊,太美了!隨後他額頭上直冒冷汗,但馬上眼睛一閉,「阿彌陀佛」,理智戰勝了情感。這些小說里沒有的情節就叫改編,但是我們有一個原則:忠於原著,慎於翻新。最後結尾時,唐僧頭也不回的上路了,女兒國國王眼淚汪汪的相送。如果你設想唐僧和女兒國國王有一夜情呢?那別說孫悟空、豬八戒了,恐怕連沙和尚也不幹了。所以我覺得這都不是可以探討的問題了,不在百花齊放之列。我們是研究和溝通如何來改編世界名著,而不是商討孫悟空能否結婚生子,唐僧有否有浪漫愛情,豬八戒究竟是否大色鬼,沙和尚可能會有一妻多妾之無聊事,如果師徒四人在取經路上對愛情的忠貞超過了對取經的堅定,這根本違反了這部文學名著的本意了。唐僧原型玄奘法師是我國唐代著名的佛學家、翻譯家和教育家,玄奘精神一直被尊敬和推崇,所以我希望改編者一定筆下留情,千萬不要拿先祖的名著去開涮或戲說,甚至惡搞,要防止一些影視劇作品為了商業利益或一時的所謂收視率,滿足少數人的樂趣而喪失藝德和人格。
記得有一次我去小學做講座,一位小同學問我:「孫悟空一共有多少個女朋友?」我無言以對。《西遊記》這部舉世聞名的神話小說,成書四百多年來深受海內外讀者的歡迎,世界各國不同文字的《西遊記》大約有一百多種版本。2004年農歷猴年,也是小說作者、文學大師吳承恩先生誕辰五百周年,江蘇淮安楚州政府,為了表彰我們家族四代人為中國西遊文化的發展和猴王精神的弘揚,出巨資在「吳承恩故居」旁建造了一座2700多平方米的「美猴王世家藝術館」(啟功先生題字)。館內展出的三百五十多件文物都是我們捐贈的。我認為,孫悟空是中華民族偶像型的神話人物,不要認為神話就可以說胡話,改編也並非亂編。一部好作品不是迎合一時的所謂潮流,而是跨越時空,由時間來證明的。
中國獨一無二的猴戲表演藝術獨樹一幟,自成體系,我們歡迎眾多國家來關注我們的文學作品,但反對類似唐僧與悟空談情說愛,或者觀音和唐僧接吻擁抱。
九月底,38集電視連續劇《吳承恩與<西遊記>》就要開拍,我主演吳承恩和孫悟空二個人物,告訴世人:吳承恩是如何寫?為什麼寫?為什麼只有他能寫成《西遊記》?同時,電影《西遊記》也會在明年開拍,可謂中國「西遊記年」。
謝謝大家的支持!
昨天的《北京晨報》刊登了對我們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主任李培森的采訪,他表示「拍攝名著需要注意,一是門檻要高,不能誰想拍都能拍,必須有實力,萬一把《水滸》拍成黑社會就沒法看了,建議國家應該成立一個四大名著審查小組,就像現在的重大歷史題材電視劇審查小組一樣。二是不能過於市場化,當年央視拍四大名著不是為了賺錢,教育性藝術性是排在第一位,公司行為肯定是要利潤,但是也要考慮名著的影響力大,為了錢失去其藝術魅力就錯了。三是不能戲說,適當藝術加工很必要,但是孫悟空變得貧嘴滑舌、完全無厘頭,那就不是孫悟空了。」對李主任的觀點我很贊同,早在九十年代中期我就說過中國的世界名著不多,國家要立法保護,現在廣電部的領導也開始重視這件事,陸續槍斃了一些戲說名著題材的電視劇,我認為今後還是要更加嚴肅地對待這個問題,百花齊放不是對原著精髓變味的改編,希望網民朋友都來關注探討這個現象。
近期,我會把更多精力放在《吳承恩與<西遊記>》上,在此對所有給我寫信的觀眾表示感謝,我會在完成這部戲後再給大家回復。
㈨ 啟功的影片評價
影片在藝術表達上不是一驚一乍的,從容不迫,有滋有味,波瀾不驚;在藝術敘事上鄭重、端莊,這也是一種文化品格。《啟功》在一片娛樂狂歡的大環境中出現,更加顯得彌足珍貴,充滿價值含量。(新華網評)
《啟功》這部影片不是以戲劇性取勝,而是以德為主線、以情打動人。電影《啟功》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整部影片敘事上的魅力張弛有度。(新華網評)
該片取材真實可感,人物形象塑造生動,情節感人至深,充分展示了啟功先生跌宕起伏的人生歷程,同時也展示了啟功堅持藝術真理的執著追求。(人民網評)
㈩ 電影啟功讀後感
電影《啟功》觀後感
影片像是一篇中規中矩的命題作文,完成度較高。選角非常值得稱道,扮演老年啟功的馬恩然戴著那頂小帽,與先生的形象驚人相似。老年、中年、青年和少年的演員形象連貫性極佳,完全能脫離演員本身的話題和形象。
劇情完整展現了啟功先生的生平,幾乎所有劇情均有出處,就連很多細節,比如喚妻子姐姐,向妻子磕頭,與妻子打賭等等都出自先生親筆。
啟功先生與陳垣先生的師生情誼十分動人,也是片子濃墨重彩渲染的。青年相知提攜,暮年拜壽,晚年以陳垣先生書齋命名獎學金,足見師道傳承,也頗為契合教師節的主題。
可能是為了更多的展現先生的生平細節,參與創作者也多為先生的學生,影片幾乎沒有演繹的成分,敘事方式多少有些老套且流水賬。純粹為致敬是足夠了,但作為傳記電影,稍欠火候。
啟功先生常說,書法繪畫都是副業,教師才是自己的主業,他用一生踐行了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三星給中規中矩的作品,一星敬高山仰止的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