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蝴蝶效應電影解析,為什麼它的評價那麼好
我們常常感慨「如果當初我沒……」,然而假如給你一個改寫過往的機會,一切會好嗎?《蝴蝶效應》回答了這個問題。男主伊萬的童年充滿了傷害,得知自己擁有穿越時間的能力後,他一次又一次改寫自己的過去,試圖讓一切變得更好,然而事實卻越來越糟。電影由相對論和蝴蝶效應兩點理論根基,構築了一張曲折、震撼而又嚴密的劇情之網,情節高潮迭起、引人入勝,並且揭示了個體影響的無限性和個體能力的有限性,給人狠狠一擊,富於哲思,因而廣受好評。
1.經緯交織的劇情之網和結點上的黑色炸彈
電影藉助伊萬在過去與未來間的穿梭構築了一個「纖維宇宙」,纖維的節點即能改變人生的「大事」,意味著人生中的重大選擇,每個選擇都會引出不同的走向,但又似乎殊途同歸。電影中這樣的結點共有四處:伊萬去精神病院探望父親,凱勒戀童癖的父親誘導伊萬和凱勒拍攝色情錄像,雷管爆炸案,湯尼殘忍殺狗。這四處結點是理解劇情的關鍵。
『貳』 為什麼美國電影取名很簡單,國內喜歡翻譯的很復雜
翻譯離不開語境,電影名的翻譯離不開電影的故事情節、時代背景、人物特點,最後才是語言特點。這部1971年拍攝的老電影我沒看過,對內容一無所知,斷然不敢直接翻譯。
同一部電影在不同地區的翻譯經常不同。Inside Out 在大陸叫《頭腦特工隊》,在香港地區叫《腦筋急轉彎》。
『叄』 i'll be back是哪部電影里的台詞
I'll be back是阿諾·施瓦辛格在電影《終結者》里的台詞。
英國一家電影網站日前訪問了2000多名觀眾,評選出最常用的十大精彩電影對白,「I'll be back」當選經典中的經典。
《終結者》(英語:The Terminator,香港譯《未來戰士》,台灣譯《魔鬼終結者》)是一部於1984年上映的美國科幻動作片,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蓋爾·安妮·赫德製片,卡梅隆、赫德和小威廉·威謝爾共同編劇,阿諾德·施瓦辛格、邁克爾·比恩和琳達·漢密爾頓領銜主演。
影片由漢德爾電影公司製作,獵戶座影業發行,主要在洛杉磯取景拍攝。施瓦辛格扮演一個被稱為「終結者」的電子人殺手,從2029年返回1984年試圖殺死由漢密爾頓扮演的莎拉·康納。比恩則扮演同樣從2029年返回1984年的一名人類士兵,他的目標是保護莎拉。
雖然起初製片公司並未預期電影會獲得商業或評論方面的成功,但《終結者》卻成功登上美國電影票房排行榜冠軍位置並保持了兩個星期,不但穩固了施瓦辛格的地位,也讓卡梅隆得以成名。在科幻技術與科技倫理的層面上更以此作品為象徵,興起與人工智慧相關的流行文化。
2008年,《終結者》因其「文化、歷史和審美方面的顯著成就」,被美國國會圖書館列入國家電影登記部下屬的國家電影保存委員會保護電影名單。
評價:
影片為科幻片經典之作。影片的動作戲、置景、情節節奏等俱佳,將卡梅龍和阿諾的事業推向新的台階。阿諾給人的印象就是一台真正的機器人,臉上沒有任何的表情,讓人感覺沒有任何事物能夠阻止他,使影片氣氛從頭到底都一直籠罩在「絕望」之中,散發著一種令人心底發毛的恐懼感。
而康納的母親,由一名本來脆弱的女性到堅強的轉變,則體現了女權主義。《終結者》以快節奏和緊湊的情節成為一部長盛不衰的賣座片。片中的特技鏡頭反映了影片的未來色彩,預示著此後科幻電影的發展方向,予人印象深刻,與眾不同的手法在科幻片層出不窮的情況下具有強大的競爭力 。(時光網評《終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