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二十二》22位慰安婦分別是誰
參考網頁鏈接
② 「慰安婦」題材記錄電影《二十二》這部影片怎麼樣
很感人的,這些老人受了太多苦了
《二十二》延續了《三十二》的紀錄風格,俄羅斯著名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評價它為「一部很溫暖的電影」。觀眾不必害怕影片會沖擊視覺或刺痛神經,影片並不願意把老人當成單純的「歷史證據」,它平靜地紀錄了這些飽受磨難的老人們真實的生活狀態,有痛苦,有快樂,有掙扎,更有和解。對她們來說,活著,本身就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大家怎樣認為呢?
③ 長篇紀錄電影《二十二》講述的是什麼內容
在日本侵華戰爭(1931-1945)的十四年間,中國大約曾有20萬,甚至更多的女性被日軍誘騙、強迫,淪為日軍發泄性慾、任意摧殘的性奴隸。她們在戰爭期間受盡各種難以想像、難以啟齒的虐待,其中大部分當時就被折磨至死。
少數倖存者即便僥幸逃生,也是落得傷痕累累,甚至終生殘疾。在煎熬中,她們日盼夜盼終有一日能重返家園。然而當她們歷經艱辛回到故鄉,等待她們的卻並非同情,而是無休止的歧視,侮辱和排斥,導致大部分倖存者對她們的遭遇選擇了沉默。
大半個世紀過去了,曾經的倖存者如今已經寥寥無幾。這些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生命燭光已漸漸微弱。這分布在全國五省的二十多位老人在當年有著同樣的遭遇,在漫長的剪片過程中,我們發現,其實她們的人生是有著必然的關聯。
(3)二十二電影講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2012年,導演郭柯拍攝了廣西「慰安婦」倖存者韋紹蘭老人和她的「日本兒子」的生活,當時中國公開身份的「慰安婦」倖存者,僅剩32位。而2014年,倖存的老人只剩下了22位,為了盡可能地留住這段歷史,郭柯開始了紀錄電影 《二十二》 的製作。
拍攝過程
該片從2014年1月拍到7月,攝制團隊30多人,跨越五個省,拍全了22位倖存者。該片在拍攝的2個月以內,導演運用節制的拍攝手法,嚴格遵守老人作息時間,在不打擾老人日常生活的方式下完成了拍攝。除此之外,劇組成員及身邊的親朋好友也為老人送去了葯物、輪椅等物資及善款。
拍攝這部紀錄片時,郭柯在半個月的時間內,走訪了22個「慰安婦」倖存者。最終,他根據身體健康狀況、表達能力和個人經歷,重點選取了4位倖存者,分別是湖北的毛銀梅、海南的林愛蘭、海南的李美金和山西的李愛連。
④ 為什麼說《二十二》是最溫暖的電影
「二舅」宣揚的不是苦難,可貴薯褲的是面對苦難,仍然積極樂觀的心態。
竊以為,除了第一快樂的人(不會負責任的人),芸芸眾生可以盡量追求成為不回頭看的第二快樂的人。
想起了一個西方故事。有個國王觸犯了神,神懲罰他把一塊巨石推上山,國王推上山後第二天,巨石又會回到數困簡原地,國王就得再把它推上山,就這樣日復一日。我們每個尺鬧人都在負重前行,這個故事可能就在說人生。難能可貴的是,故事裡的國王沒有被摧毀,每天把石頭推上山下山時,他可以輕松幸福的欣賞到夕陽西下的美景。
我們的精神內耗,大多是因為我們的慾望太多,物質和精神就好像陰陽,此消彼長,相生相剋,我們不能任憑物慾滋長,也不能不注重精神的提升。
精神方面,我覺得除了樂觀的心態,「二舅」的善良是最打動我的。「忍者無敵」,善良可能是我們治癒自己和別人的最強武器。
⑤ 如何評價《二十二》
一 《二十二》是一部紀錄片。
在今天這個電影語境里,應該重新審視紀錄片的價值。
作為二十一世紀最普世的表達方式,電影因流行而變得僵化和單一。談論電影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把電影預設為某一類電影。電影不再是一種多元文化,它正被各種宇宙和聯盟架空,成為人類一個看上去很美的牽線木偶。
最明顯的就是,和繽紛的畫面相比,電影語言不再生動。花哨當成了一種美德,敘事成為煽情的同義詞。
電影的那種生動、豐富、層次和質感,反倒是在紀錄片里可以找到。其實,每種電影都有價值,商業片保證電影的現實活力,藝術片負責探索電影語言,紀錄片反觀我們的生活。
但一切電影,最後都會成為紀錄片。
它躺在時間的流水裡,記錄一個時代的一切細節。那個記錄的時間段,如照片底片一般,慢慢顯出它真正的輪廓。
就紀錄片而言,《二十二》那種不動聲色的生動和沉靜莊重的細節,是任何一個人造電影所無法比擬的。
二 《二十二》是一部講述慰安婦故事的紀錄片。
在影片拍攝的2014年,中國尚在人世的慰安婦,還有22人。到影片上映的2017年,這個數字已經減少到9人。
這些呆板的數字後面,是一個個苦難而雄渾的生命。
一段被刻意隱瞞的歷史,親身經歷者,正在消失。
這是一個沉重到壓抑的話題,但《二十二》並沒有追求那些可能產生很大市場價值的煽情。看得出來,創作者懷著巨大的悲憫和質地單純的善良,去追蹤尚在的老人們。拍攝的時候,是不去打擾的遠觀的姿態。
這種去刺激性元素的拍攝,在影片里,就是對老人們現在生活的撫摸。
這是一段從驚心動魄的苦難中走出來的人,她們在現在的陽光里,坐在椅子看街上的人;站在院子里,看樹上懷孕了的貓;在坐在家鄉的土炕上,唱故鄉的歌;坐在床邊,講述那些驚恐、苦難和屈辱,一字一句,語氣和緩。
三 《二十二》這部講述慰安婦故事的紀錄片,最終說的是,活著。
片中一個日本女孩說,她曾拿著一個當年日本兵的照片給老人看。老人看了看,笑了,說,「他們老了也沒鬍子」。當年的大多數日本兵,都留鬍子。
女孩說,她沒有想到,老人們沒有害怕、恐懼、憤怒,一切都那麼自然。好像時間把一切都都已經熨燙得平整,平整得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
可時間真的把一切都消弭了嗎?
一位改名叫毛銀梅的老人,說了好幾句日語,「請進」「請坐過來」,語氣生硬,發音標准。
年輕時,經歷的那場災難,被時間打磨成疤痕。在那麼漫長的時間里,她們好像學會了和這個疤痕相處。可總會在某一個時刻,那些往事翻騰上來,生命一陣陣生疼。
魔鬼來了,就一直沒離開過。它吞噬了一個少女所有青春年華開始做的夢。
活著,是在掙。
一個老人對著鏡頭說了一句話,「眼淚都是往心裡流的」。
後來,她又說了一句,「這世界真好,吃野東西都要留出這條命,來看」。
這世界真好,值得我們重新打量。
⑥ 《三十二》和《二十二》區別是什麼
區別:
1、片長不同:
《三十二》(片長43分鍾),《二十二》(片長99分鍾)。
2、片名由來不同:
《三十二》拍攝時全國僅剩32位「慰安婦」倖存者,故將片名取為《三十二》。
《二十二》拍攝時,這個數字減少到22。這也是影片片名《二十二》的由來。
3、播放形式不同:
《三十二》是一部短片,只拍了其中一個老人,因為是短片,時長不夠所以無法上院線。
《二十二》作為我國首部獲得公映許可的「慰安婦」題材紀錄電影,登陸全國主流院線。
⑦ 慰安婦電影《二十二》上映,看完之後你是什麼感受
感觸特別的多啊,就是覺得這些老人們都是狗日的小日本侵略我們中國的證據啊。看到這些老人們確實特別的心痛,怎麼說呢,有的人為了能給自己討一個說法花費了一輩子的時間,但是到死了也沒有等到自己想要的。中國慰安婦的數量是越來越少了,從之前的三十二到現在的二十二個。我想如果還不給老人們一個交代的話。怎麼是黃泉之下也不會安心的。
如果當時的中國再強大一些,那麼當時就不會有這么多的年輕的小女孩們被狗日的日本人抓住了,也不會有今天了。慰安婦這三個字好像對於別人來說就是中國被欺辱的一個見證,但是對於這些老人來說這簡直就一輩子的恥辱啊。有的人因為年輕的時候被日本人蹂躪,導致最後一輩子不能生育,有的人做完慰安婦的之後回到村子後來都沒有人願意要她們。有個老人說過自己最後嫁給了村子裡一個又丑又老的一個男人,沒想到過了幾年後這個男人也最後不要她了。
大部分的慰安婦被抓去的時候都是小姑娘,當時的她們還沒有結婚,被日本人性侵後更不能生孩子了,所以最後老人大多都是孤獨終老。幸運的話也是有自己的孩子能夠給自己養老送終,不幸的就連自己怎麼死的都不知道。每當老人們講起自己的那不堪回首的故事的時候,眼鏡里的眼淚就開始在打轉了,每說出一句話就彷彿當時的場景歷歷在目。有的老人還因為害怕被逼瘋了,感覺到真的讓人特別的心酸。我們真的應該認真的對待自己的愛國情懷,這不只是說說而已。
⑧ 日本人眼中的《二十二》是什麼樣的
此前在中國熱映的紀錄片《二十二》,受到了包括年輕人在內的各年齡段人們的普遍關注。這部電影記錄了日本侵華期間被日軍強製做性奴隸的受害者(即
「從軍慰安婦」)現在的生活狀態。電影鏡頭的記錄對象是遭受日軍性暴力的老婦人,呈現在大熒幕上的她們已是耄耋之年,看起來更像是飽經人生滄桑的老奶奶。
作為紀錄片,這部電影的解說詞很少,更多是通過影像展示她們現在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而觀者卻有「於無聲處聽驚雷」之感。
戰爭事實與真相在日本文藝作品中的缺席
老奶奶們不善言
辭,在復雜的現實社會中堅強活下去的姿態,向觀眾們提出一個超越國界的問題——你想到了什麼?如何面對這些處於人們關心之外的老年慰安婦們「現在」的「日
常」生活,其中蘊含著因歷史問題存在分歧而陷入混沌的東亞地區開啟一個新時代的可能性。但是,與給人啟發的《二十二》相比,日本同類文藝作品則令人感到非
常不安。
在日本,戰爭的教訓不與「現在」相關聯,僅被看做是「過去」的問題,這種傾向也反映在藝術作品中。上世紀90年代以後,日軍性
暴力受害者問題在日本社會成為引發人們爭論的話題,但卻幾乎沒有把受害女性現狀作為主題進行創作的電影和文學作品,僅有的幾部也是在韓國拍攝、上映的電
影,或是在深夜播放的電視紀錄片。
在日本,與戰爭相關的電影和文學作品不少。這些文藝作品大都以講述日本民眾因原子彈爆炸、日本城市遭
到轟炸而受到的傷害,以及日本人在疏散地歷經苦難、從中國撤回日本途中遭遇的磨難等為中心。日本人在二戰期間遭遇原子彈打擊確是事實,但文藝作品中卻沒有
提及日本在遭受傷害之前,首先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怎樣巨大深重的戰爭苦難。
文藝作品傳承文化,對一個國家而言非常重要。然而在日本,
越來越多戰爭題材的文藝作品將在戰爭中犧牲的人、在戰後重建中勤奮工作的人作為楷模進行歌頌。例如,神風特攻隊員、從事零式戰斗機研製的員工等,他們成為
文藝作品的關注焦點。這些作品強調和美化日本人在戰爭期間和戰後重建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勤奮與堅韌,並以此來肯定今天的日本人形象,卻吝於承認日本作為戰爭
發動者犯下的罪行,以及日本民眾也曾主動參與戰爭的歷史真相。這類文藝作品無法令人意識到日本是戰爭的發起國,無法令人看到日本發動的戰爭全貌,這些作品
不將中國受害者是如何產生,他們在戰爭期間以及戰後的境遇,以及中國受害者的感情作為重點加以表現,實在不足為奇。
這並非是文藝作品具
有的獨特現象。50年代,在中國撫順和太原戰犯管理所收容的日本戰犯們通過學習,直面自己在戰爭中的所作所為,接受教育改造之後,積極承認戰爭責任。十幾
年來,筆者一直對他們進行跟蹤采訪調查。他們一邊坦率講述屠殺抗日人士的事實,一邊進行自我反省。然而,即便是他們,也很少有人講出自己曾在掃盪過程中所
犯下的強奸、輪奸等罪行。
一位二戰期間的陸軍軍醫,在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都在證言中承認自己犯下活體解剖這樣的殘忍罪行。但直到
90年代,他還一直認為「從軍慰安婦」就是妓女。由此可見,雖然日本戰犯已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反省,但是對日軍慰安婦的「現在」狀態加以思考,並進一步認識
受害者與自己的關系,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為紀錄片,《二十二》解放了我們被束縛的想像力,讓我們對僵化現實的認識煥然一新。只有
以「慰安婦」為主題的文藝作品在日本不斷被創作出來,日本民眾能夠不僅意識到戰爭帶給自己的創傷,也能夠意識到日本對中國乃至亞洲地區帶來的苦難之時,日
本社會和這些慰安婦們的關系才能首次抵達一個新的地平線。
真實的想法也許只有日本人才知道。
⑨ 如何評價《二十二》這部電影
看電影的時候,正好看到一條新聞,說一名男子在看《二十二》的時候笑出聲,然後旁人與其發生爭執,最後該男子被趕了出去……我不知道事情的真假和前因後果,但是還是覺得莫名其妙。
電影臨近結束時,熒幕上出現了一堆名字(我沒數,應該是22個),然後漸漸的大部分名字都被畫上了框(代表已去世),剩下沒畫框的,我數了下,還剩9個。全中國就剩這九個了啊!但是轉瞬這9個名字也漸漸消失在了背景里。這一幕讓人很震撼。尤其是對我等普通人來說,實在不知道能做些什麼,那心頭憋悶又難以表達的情感,很難受。最後我再說一句,不要害怕面對陰暗的歷史,若連了解的勇氣都沒有,那麼遲早有一天有更殘酷的現實會擊倒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