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好的電影沒人看,不好的電影票房高,票房高才能證明電影好嗎
因為票房這個東西影響因素太多,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好的電影沒人看,不好的電影票房高,票房高才能證明電影好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少數人決定電影的口碑,多數人決定電影的票房;少數人引領電影的進步,多數人順應電影的發展。各種類型的電影滿足不同觀眾的胃口,爛片可以有,但不可不批判及加以遏制,你們說我說的對吧,當然電影分為兩種,一個是藝術性,一個是票房商業性,很現實的一個事情,如果你覺得這部影視片不好看,你不推薦你的朋友看,而你的朋友去看說好看,你看,人和人的審美是不同的吧,就如同現實中有人背後說你朋友壞話,你會因為他的話而去了解你的朋友嗎?如果是我,我肯定不會。
② 現在的電影只追求票房而不求品質
你好!
所謂票房不是中國電影的全部,並不是說中國電影可以輕視票房。某種意義上講,票房是電影產業發展的基本保障,是衡量當下電影產業市場化程度的主要參照物,也是考量特定國家電影產業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尺。世界電影大國都注重票房,甚至以票房對GDP的貢獻最大化為榮。就中國電影而言,電影產業是文化產業進程中市場化的馬前卒,雖然產業化之路僅有十餘年,但票房業績的迅猛增長已經證實了中國電影市場化的正確選擇。我們比任何時期都應當重視票房的重要性,應當正視電影產業的經濟屬性,換句話說,電影產業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物質力量應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常識。
其實,市場經濟體制註定了票房是電影產業發展的主要內驅力,追求商業利潤和資本增值是電影產業的分內之事。再往深處說,無論電影作品思想多麼深刻,藝術價值何等非凡,如果沒有電影資本的豐厚積累和良性循環,就無法保證電影作品的再生產,拒絕票房的電影多半會在「窮困潦倒」中銷聲匿跡。如此,電影的「大眾化」歸宿和「化大眾」使命就是一句空話,電影服務人民和時代的藝術承諾恐怕也難以兌現,電影領先於傳統媒體的獨特優勢更難以找到用武之地。總之,無法進入市場被大眾所接納和認可的電影很難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之作。所以,我們從電影大國走向電影強國,實現中國電影的可持續繁榮發展,必須正確看待票房在電影產業坐標體系中的獨特存在。
擔當藝術功能
市場化不該損失文化精神
票房固然重要,但是票房並非中國電影的唯一。健康的中國電影應該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商業性的票房利潤指標,一方面是藝術性的文化精神指標。在這里,商業性是藝術性的基石和保障,藝術性是商業性的引領和升華。
誤以為高票房就等於電影的成功,瘋狂炒作和造勢去忽悠票房,而不是用口碑和品質去贏得尊嚴,甚至時常出現「票房注水」和「挖牆腳」等諸多不雅鬧劇,這讓中國電影多少有些迷失了健康良性的發展方向。
只要票房利潤指標,電影作為審美意識形態化世導俗的獨特功能可能會被低俗和惡俗的生活沉渣所淹沒,在資本邏輯的助推下「黑黃賭毒暴」就會壟斷銀幕,污穢低俗的價值觀念就會大行其道,絕對的市場化必將掏空中國電影的文化品質與精神內涵,絕對的票房指標也讓中國電影留給人的思考空間和文化內容甚為干癟。長此以往,觀眾中間出現「淺思維」和「淺文化」的現象難以避免,只相信現象、不相信本質,只相信印象、不相信思考,只相信傳言、不相信事實,貿然質疑一切,武斷懷疑一切,患上難以治癒的浮躁病和狂躁病,這對於社會健康發展是一種非常可怕的內傷。
當然,倘若只尊崇文化精神指標,忽視電影「高起低落」的大眾化旨歸,一味地追求「高起高落」和「雲山霧罩」的深奧性,把大眾藝術硬生生地拍成了小眾藝術,如此高蹈務虛、不接地氣的電影也很難深入人心。從常識上看,無法走進觀眾的藝術通常不會獲得觀眾的接受,無法讓觀眾接受就談不上影響觀眾,無法影響觀眾就難以培育大眾的審美趣味和陶冶國民的文化情操。
在商業性和藝術性之間
構建中國電影的文化體系
中國電影的發展之路,既不能極端追求票房的商業性,也不該無度尊崇藝術性,重要的是在創作中掌控和拿捏好商業性與藝術性之間的「度」,做到「有商業的藝術」與「有藝術的商業」之間的和諧一致,從而達到鹽溶於水,有味而無痕的境界。因此,扭轉票房與藝術之間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是當務之急。
一方面,要堅守並繼續拓展中國電影的市場化成果,雖然票房整體的蛋糕做得很大,但票房前三名依舊沒有烙上中國印記,說中國電影市場化已經成功還為時尚早。另一方面,要下決心著手構建中國電影的文化模式和文化體系,旗幟鮮明地弘揚中國文化精神,勇敢地表達當代的文化訴求和文化理想,勇於參與中國文化的整體提升和國際傳播。
就此,不妨從三個角度去尋求突破:首先,要創作一批敢於面向過去的回望歷史的電影作品。當代中國電影文化的構建離不開對過往社會歷史、文化遺產與民族精神的審視,實現傳統文化的當代轉換是中國電影文化建設的本分和職責。像早年的《紅高粱》等電影,通過對歷史文化精神的思考,來照亮和引領現實人生的征程,具有中國文化的深度和民族精神的厚度,時隔多少年都讓人難以忘卻。
其次,要創作一批敢於面向現實的觀照時代的電影作品。一時代有一時代的苦難和艱辛,房價、醫療和教育的高成本即是當今社會繞不過的話題,中國電影應在此處用良知去表現普羅大眾的現實煩惱和內心情愫,藝術性地表達對現實人生的人文關懷和撫慰。倘若說藝術是時代的良心,那麼沒有現實關懷的電影藝術就是時代的不孝之子。早年以現實關懷為使命的《鄰居》、《人到中年》等作品,讓人由衷懷念它們為人民大眾而生的品質,相比之下,今天許多過目即忘的電影多半隻是為名利而生的商品罷了。
再次,要創作一批敢於面向未來展示想像力的電影作品。藝術是民族前進的引路明燈,不僅應當為民族發展指點迷津,而且應該為社會進步提供希望與信念。面向未來的想像性藝術不是天馬行空般的烏托邦,而是基於現實困境和現實訴求的合理想像和理性預言,譬如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好萊塢電影《阿凡達》、《2012》都屬於面向未來的想像性藝術創作典範,它們為人生與社會超拔苦難點燃希望之火。當然,這些作品想像的根基多立足於現實境況,因為任何脫離現實的理想都不會具有恆久的生命力。
毫無疑問,中國電影文化模式和文化體系的建立不該也不可能單槍匹馬地出現,電影文化只有融入中國文化整體提升和整體轉換的大格局中方可大有作為。沒有成熟的當代中國文化,很難有真正意義上的當代電影文明,對此,我們應在清醒中努力探索,走出一條文化自覺和文化先覺的特色之路。
③ 好電影票房是否就一定高票房不高的電影是否一定不是好電影
電影是藝術與商業的結合,它不能單以票房論成敗,因為它不是純商業的東西,它裡麵包含導演所想要表達的情感,或者可以說,看一部電影就是跟導演在交流,看的人多,證明導演所要表達的意思很明確,能引起眾人共鳴,看得人寥寥無幾,票房不高,只能說觀眾很難理解導演想要表達什麼了。
如果只以票房論成敗,那對電影工作者而言是極大的不尊重,因為電影是帶有藝術性跟商業性質的表達方式,單純依靠票房的高低來決定這部片子的好壞,我覺得那是對導演和演員的不尊重,因為藝術這東西很難具體去量化的,好比如畢加索的抽象畫,普通人看來就是小孩子塗鴉,一文不值,可在某些人眼中,這些畫值得傾家盪產去收藏。所以很難用世俗的金錢觀去定義一部電影是否好壞。
誠然,商業與藝術本就有著不小的鴻溝,到底如何將電影中的商業與藝術結合起來,從而達到票房口碑雙豐收,這是廣大影視工作人員應要深思的問題了。
④ 電影的藝術性和商業性指什麼
小議電影的商業性和藝術性 其實,很多時候商業電影是相對於藝術電影,或者說文藝片而言的。 顧名思義,藝術電影追求的是影片的藝術內涵,以行業認可為目標;商業電影追求的是票房及其衍生物的市場價值,以消費者認可為目標。所以我們所看到的所謂藝術電影的主題都是探求哲理、挖掘人性之類的深奧題材,拍攝手法不拘一格;而商業電影往往為了迎合廣大觀眾的欣賞口味,拍攝手法以視聽感官的刺激為方向,於是這個導演看見那個導演的方法受歡迎就拿來借鑒,日久天長就難免落入俗套。 從大眾文化的角度看,注重電影的觀賞性和商業性,是電影在走向市場的過程中必須具備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事實上,在高度物質化的現代社會,即使是一部藝術電影也必須或多或少的考慮到自身的商業化效果,當然一部商業電影也或多或少帶有導演的主觀藝術成分。完全的商業和完全的藝術是不現實的。其實電影藝術性本身就是大有文章的,拍攝技巧、拍攝手法、電影故事性、思想性,甚至演員台詞服飾,電影背影音樂電影插曲……每一個環節都有它的章法可言、文化可言、藝術可言。當然,普通的商業電影與藝術電影的審美邏輯和目標追求有著明顯的區別。藝術電影講究藝術本身的完美或創新,藝術性是其至高的追求。而商業電影主要是為博取世俗大眾的一笑,或者是某些不良社會成員的嗜好而拍的!這在某種層度上也可以說是把二者分了下層次,大家或許都願意把自己和藝術電影扯上邊,但是在日常的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是更樂於看商業電影的!為我們日常的社會生活減壓啊!眾所周知,戛納始終是一處堪比耶路撒冷的聖地。但近10年來,隨著全球電影業的娛樂轉型,這個電影節也不免露出幾分疲態。進入20000後,戛納電影節似乎有些亂了方寸。憑借全球行銷優勢和影像高科技霸佔了各國銀幕的好萊塢大片,逐漸改變了電影觀眾的觀影興趣以及電影人的創作方向:動輒以上億美金製作的美國主流電影,灌輸給人們的是華麗的電腦特技、壯觀的數字景象以及令人迷狂的偶像明星。其實,我們也該向中國當代的電影導演賈障柯學習,不要忘了我們前輩導演大師的「藝術」同時努力,適當的假如我們現代科學特技!讓我們的電影在藝術上不失傳統而在框架上更能吸引年輕人的眼球! http://woaihuayun.bokee.com/viewdiary.15974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