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評價《頭號玩家》國內票房超 3.7 億元
該片中國內地上映首日就獲9030萬元人民幣,而北美首日票房是1200萬美元,中國內地與北美比,高出約16%。
這兩天朋友圈裡都是呼朋喚友去看《頭號玩家》的小夥伴。而這部電影的高票房,很大程度會是來源於好口碑,到昨天發稿前,短短兩天《頭號玩家》的豆瓣評分人數已經快到9萬人,評分穩穩站在9.2分,其中淘票票和貓眼的評分也分別高達9.3分和9.2分,評分均位於同檔期影片之首。
斯皮爾伯格用豐富的想像力打造的奇幻冒險,以及華麗外殼下的現實意義和人性關懷引發討論。
有豆瓣網友(簡稱豆友)表示,「幾乎是對從上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電子游戲、桌游、動漫、搖滾樂、流行樂、迷影文化等亞文化的一次巡禮。信息量極大,但絲毫沒有影響娛樂性。」
還有豆友表示,《頭號玩家》一改大家對於科幻電影的刻板印象,「這部電影娛樂性極強,但又有與時俱進的思考,人在游戲中如何自處?斯皮爾伯格的態度非常正能量。」
而普通觀眾則認為斯皮爾伯格再次證明自己是最出色的商業片導演:「這部電影不僅僅是特效,還有精巧的故事結構和劇情發展節奏,充分體現了斯皮爾伯格完美的導演技巧。」
據悉,豆友們對電影評分一直比較苛刻。而《頭號玩家》之所以得到他們的青睞,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因為片中有大量游戲及迷影梗,與豆友們大都是游戲迷和影迷身份相符。
比如游戲迷們一眼就會看出《光環》、《街霸》、《守望先鋒》等游戲的影子,而影迷們則看到了大段對庫布里克導演的經典恐怖片《閃靈》的致敬,以及數不清的經典影片名字和彩蛋。而電影才上映兩天,已經有一大堆粉絲出了有關電影的各種音樂、游戲的科普帖了,甚至有人數出了119個彩蛋,這些自來水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路人的好奇心,讓他們走進電影院。
B. 少年成名的天才攝影師,導演界難以超越的絕頂大師——庫布里克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曾說:「史上再沒有人能拍出比庫布里克更好的作品了。作為《洛麗塔》、《奇愛博士》、《2001太空漫遊》、《發條橙》、《閃靈》等電影的編劇及導演,庫布里克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電影人之一。
斯坦利•庫布里克自拍像(1946年)(年輕時候簡直帥得一塌糊塗),他端著一台徠卡IIIa或IIIb旁軸相機(具體哪個型號,得看看背面的測距和取景窗口才知道)。標配同廠粟米塔50mm F2.0鏡頭。
在成為一名電影人之前,庫布里克就已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年輕攝影師了。他的父親非常注重培養兒子在這方面的興趣愛好,他就讀威廉•愛德華•塔夫脫高中時在校內攝影社繼續發掘自己的攝影天賦。1945年,年僅17歲的庫布里克在紐約抓拍了一位黯然神傷的報攤老闆,老人的表情與報攤廣告欄上「羅斯福去世」及「杜魯門上任」的醒目標題道出了照片背後的故事。《展望》雜志(LOOK)出25美元買下了這張照片,這可不是個小數目——當時美國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才1088美元。
不過他的高中文化成績比較吃緊,加上戰後大學需照顧大量復員軍人,庫布里克便到《展望》雜志謀了個攝影師的職位。他也是《展望》雜志有史以來僱傭的最年輕的一位攝影師,17歲便上崗。在《展望》的四年間,庫布里克在擔任劇照攝影師的同時也拍攝了大量紐約和芝加哥等地的即景。他對器材並不挑剔,多使用雙鏡頭反光相機和直視取景式相機(也就是俗稱的旁軸相機)進行擺拍和抓拍,在光線較弱的室內和夜景拍攝時多採用伊斯曼柯達公司生產的Super-XX黑白底片,這種24定(ISO200)的膠卷常需迫沖,得以營造出更高反差下的迷離表現。庫布里克深入紐約和芝加哥的經脈所在,出沒於大學校園、地鐵站、貧民窟、證券交易所、鬥技場、鋼鐵廠、酒吧、牙醫診所候診室、夜總會等地拍攝專題組照,構圖及對鏡中人神韻的捕捉十分老辣。
去年年底,紐約城市博物館從庫布里克於1946年至1949年間為《展望》雜志拍攝的10000張底片中精選出25張,並為有意者提供原片精放服務。而老鋪Phaidon也不失時機地於今年9月推出了相關攝影畫冊。會否掀起庫布里克早期攝影作品的一個小熱潮?無論如何,拭目以待。
塔夫脫高中的學生攝影雜志《Portfolio》,以及上面刊登的庫布里克攝影作品。
庫布里克的母親精心保留著他為《展望》雜志拍攝的專題組照剪貼本。左頁為他在1948年為畫家喬治•戈洛茲(George Grosz)拍攝的肖像,上面還貼著《展望》編輯弗羅爾•寇樂思(Fleur Cowlez)寫來的賀信。右頁左上則貼著庫布里克賣給《展望》雜志的第一張照片——悲傷的報攤老闆像。另外12張連貫的抓拍則是他的另一組專題《女士購帽》。
庫布里克於1947年為《展望》拍攝的專題《紐約地鐵眾生相》底片及雜志頁面。
1946年,庫布里克為《展望》拍了一組牙醫診所候診室的組照,生動捕捉了候診病人的焦躁不安。
紐約格林尼治村的一場爵士樂表演,應該是用中幅雙反相機拍攝的。
庫布里克在紐約曼哈頓81號大街地鐵站中的一組抓拍,照片中這位含情脈脈的托芭•梅茨女士(Toba Metz)是他的高中密友,日後成了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否為一次擺拍?
下面的一組照片是庫布里克於1946年至1950年間為《展望》雜志供稿的紐約風情。
庫布里克鏡頭下的芝加哥。
明星蒙哥馬利•克里夫特(Montgomery Clift)正在享用早餐,攝於1949年。
中重量級拳王洛基•格拉齊亞諾(Rocky Graziano)在賽場上,攝於1950年。
弗蘭克•西納特拉的特寫,攝於1950年。
在這張有些超現實主義韻味的照片里,庫布里克故意選擇假肢作為對焦點,而相中人物皆在焦外。
庫布里克正為舞女羅斯瑪麗•威廉姆斯(Rosemary Williams)留影,順便自拍。庫布里克仍使用螺口徠卡III系旁軸相機,鏡頭應該是同廠的艾爾瑪35mm F3.5鏡頭或祖瑪朗35mm F3.5鏡頭。
下面是一組中畫幅底片的紐約抓拍及片場照片。
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攝於1948年。
有趣的是,從這些照片中也能看出庫布里克對電影題材的敏銳感。1947年,電視劇《囚車》在紐約街頭拍攝時,被恰好經過的庫布里克撞上了。他抓拍了電視劇場景中有關「擦鞋孩童」的場景。遊走在大街小巷的孩童,有時會露出與他們年齡不符的世故和狡黠,有時也會仰望天空,不知所措。VandM的策展團隊說:「這三張照片簡直可以組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街頭小小擦鞋匠與街邊練攤的熱狗小販,攝於1947年。
騎在柵欄上的小擦鞋匠,攝於1947年。
現場播報員強尼,攝於1946年。
哥倫比亞大學的實驗室,攝於1948年。
走鋼絲表演,攝於1948年。
德威特•艾森豪威爾將軍在哥倫比亞大學,艾克此時是該校的校長。攝於1948年。
百老匯女星貝思緹•馮•費斯滕貝格(Betsy Von Furstenberg)在背台詞,攝於1949年。
被舞女團團包圍的名嘴強尼•格蘭特(Johnny Grant),攝於1946年。
科帕卡巴納夜總會的舞女在化妝間,攝於1948年。
紐約街頭即景,攝於1946年。
牙醫候診室。
當街換輪胎,攝於1946年。
還有這幅被VandM評為「最引人注目的照片」——拳擊手Walter Cartier的比賽間隙照。拍攝時,庫布里克躲在一個角落,簡單地按下快門,就捕捉到了這個格外緊張的瞬間。「就像一幅早期的油畫,人體姿態扭曲呈S形。圖像上還有鮮明的明暗變化。」照片營造的緊張感不輸於任何一部電影。在拍完這張照片的三年後,Walter Cartier出演了庫布里克的首部電影《搏擊之日》(1951年)。此後拳擊題材在好萊塢長盛不衰,直至今日。
懷抱娃娃的女童,攝於1947年。
警方體育聯盟的少年拳擊賽,攝於1946年。
趕赴男士時裝秀,攝於1948年。
電影劇組,攝於1947年。
帕里薩伊德游園地里的女童,攝於1946年。
在馬戲團跑龍套的文身人士,攝於1948年。
庫布里克在帕里薩伊德游園地的遊艇上使用德產祿萊福來Automat雙反相機自拍,攝於1946年6月26日。這種相機於1937年推出,是同廠中幅雙反相機中的高檔貨,配用蔡司75mm F3.5天賽鏡頭,康般快速鏡間快門調速撥盤和光圈調節撥盤位於相機正臉的取景鏡頭和攝影鏡頭接橋兩側,搖把過片(不過不能同步上弦)。
庫布里克在室內攝影,手裡拿的應該是一台1932年推出的德產祿萊福來標准雙反相機,康般快速鏡間快門調速和光圈調節扳手等元件都整合在相機正臉的攝影鏡頭下方。蔡司公司一共為這種相機提供過3類75mm F3.5天賽標准鏡頭。
庫布里克在《不夜城》(The Naked City,1947)的片場拍攝劇照,他左手抱著雙反相機,右手拿著一片西瓜。
離開《展望》之後,他在近50年的電影人生涯中也經常攜帶著各類相機出入片場,有時為了滿足個人樂趣而拍攝,有時則以方便的立拍得影像與劇組人員進行溝通和協調。
在《斯巴達克思》片場,身上掛著不下四台相機的庫布里克正在拍攝間歇抓取劇照。他使用的是日產尼康M或尼康S旁軸相機,這是德產蔡司康泰時旁軸相機的仿製品,標配的尼克爾50mm F1.4鏡頭算是當時比較方便的快速鏡頭,邊緣描寫力非常好,不過片幅卻是34x24mm的。這種相機可通過轉動鏡筒或撥動機身齒輪來對焦,有意思的是庫布里克似乎是用中指撥齒輪的。
庫布里克為《斯巴達克思》編劇達爾頓•特倫博(Dalton Trumbo)留影。
庫布里克在執導《斯巴達克思》穿著他最喜歡的一件斗篷,手裡掐著測光表。這張照片是他夫人克里斯汀拍攝的。
庫布里克在《一樹梨花壓海棠》片場搗鼓他的德產美樂時微型相機(Minox),這種1938年推出的8x11mm片幅相機適合拍攝文件,曾在《007》系列中出現過。
庫布里克在《奇愛博士》片場的作戰室布景中確認喬治•斯科特的位置……然後摸出一台單反相機為他留影。
庫布里克在為《2001:太空奧德賽》搭建的離心機里使用寶麗來80立拍得相機拍攝測試照片,甩甩就得,非常方便。這種相機使用100mm F8.8鏡頭。
庫布里克在《2001:太空奧德賽》的酒店浴室布景里提著寶麗來80立拍得相機,邊上是潘納維申攝像機。
端著德產祿萊35相機的庫布里克。這種精巧的小相機只能估焦,祿萊、施耐德和蔡司都為它提供過鏡頭。
庫布里克在《閃靈》的男廁所布景里與女兒薇薇安自拍合影,傑克•尼克爾森被坑到了焦外十萬八千里。
在《全金屬外殼》的片場,庫布里克正將一張立拍得照片交給助理,使用的仍是寶麗來80相機。
C. 國產科幻電影的元年我們可能真的等到了...
我們離國產科幻電影還有多遠?
從2014年,我國電影票房和300億只差一步之遙的時候,好多電影人就預言2015年是國產科幻電影的元年,那時候中影集團手握《超新星紀元》、《流浪地球》、《微紀元》三部科幻片,游族影業宣布自己的《三體》計劃、寧浩擔綱《鄉村教師》的編劇、張藝謀也宣布籌劃自己的首部科幻電影《長城》。
形勢看上去一片大好。
這兩年間,我國電影票房不斷飆升,然而原定今年7月上映的《三體》跳票,無限期地推遲上映;《蒸發太平洋》和《不可思異》打著國產科幻片的旗號,收獲了一片罵聲;號稱「開創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新可能」的《九層妖塔》,票房和口碑也雙雙撲街。
這時我們不禁疑問,我們真的拍不好科幻片嗎?
從硬體上看,科幻電影由於製作成本都較高,國外優秀的科幻電影投資動不動就過億,國內科幻電影遲遲沒有發展,曾經最大的問題就在於錢。
2015年我國電影票房440億,其中國產電影的票房為271億,大量的資本湧入到電影行業。
網傳星爺的《美人魚》投資3億,《盜墓筆記》的投資也在2億以上,如果真的有好的項目,資金並不是最大的問題。
我國的特效產業也並沒有落後美國多遠,所有能用錢買到的軟體硬體我們都有,中影懷柔數字基地里的設備,無論硬體還是軟體,都可以說是世界一流的。
那既然是這樣,那我們究竟差在哪?
◆◆◆◆◆◆
電影產業發展的差距
科幻電影幾乎自電影誕生之時,就已出現。
1895年12月28日,電影第一出現在大眾視野中,1902年,電影大師梅里埃就已經拍出了《月球旅行記》,電影講了一群科學家坐著大炮飛到了月球上,和月球上的小怪獸鬥智斗勇好不容易才又回到了地球。
雖然這部短短十五分鍾的電影現在看來幼稚可笑,可是卻代表了當時電影的最新技術。
1927年,德國表現主義大師弗里茲·朗的《大都會》就已構建出了一個宏大的反烏托邦童話,這這部電影里,未來的大都會分為兩個階級,整個城市依靠資本家建造的巨大機器生存……
《大都會》是史上最昂貴的無聲電影,其2001年的修復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世界文獻遺產。
隨著電影科技的不斷發展,科幻電影也在不斷的發展。從最初惹人眼球的B級片到對科技的深刻反思,再到現在的炫技大片,科幻電影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電影類型,已經發展出了自己成熟的電影產業。
【特效合成前後對比(五角大樓地下廚房段落)PS:幕後拍攝時,快銀腳下是跑步機(總共有高低兩台,一綠一藍),前方則是大功率風筒,身上綁威亞則是為了保持平衡。】
庫布里克在 1968 年拍出了《2001太空漫遊》
斯皮爾伯格在 1982 年拍出了《E.T.》
而我們從馮小剛 1997 年的《甲方乙方》開始,才擁有了真正的商業片。
1997 年電影史上的另一個傳奇,是《泰坦尼克號》。
由於電影產業的差距,整個科幻電影行業的成熟度以及從業人員的教育、經驗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距。
好萊塢在十年以前就出了特效製作的官方白皮書,提出了特效製作的統一的方法和統一格式,製片人和導演也早已對如何運用特效了如指掌。
而我們獨立操作過科幻片的工作人員都很少。
這個差距基本等同於《甲方乙方》和《泰坦尼克號》在技術層面的差距。
科學觀念的差距
世界上第一部科學小說是1818年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1818年正處於工業革命和科技的飛速發展時期,只有當科學技術開始塑造人類生活,深刻影響人類未來時,才會促使人們用科學幻想這樣一種新形式去思考科學化的明天和未來將是什麼樣的景象。
此時我們的清政府已經閉關鎖國61年了。
自從文藝復興開始,人的理性思想從蟄伏中蘇醒並不斷成長,逐漸形成了理性的鮮明特色——審視與反思,歐美是工業社會下成長的資本主義國家,他們在與自然的斗爭中使社會繁榮,創造價值。
他們所追求的是「 人化的自然 」。
相比之下,中國作為古老的農耕社會,對科技並沒有很大的需求,如果現在去鄉間看一看,會發現現在的農耕工具與幾百年前相比,並沒有很大的進展。
在對於自然的態度上,我們追求的是「 天人合一 」。
雖然劉慈欣、王晉康、何宏偉、郝景芳等優秀的科幻小說作家不斷在國際科幻小說領域嶄露頭角,為科幻電影提供了優秀的原創故事,但畢竟本土的科幻小說還很有限。
自文藝復興起,幾百年的思維鴻溝需要時間來平復。
◆◆◆◆◆◆
我們還能不能拍科幻片?
依託特效的科幻片製作周期很漫長,平均後期製作周期在一年半到五年之間。
詹姆斯·卡梅隆用5年時間製作出了《阿凡達》,郭敬明用一年半做出了《爵跡》,雖然質量天差地別,可是中國的投資方會更青睞《爵跡》。
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時間等待一部作品,大部分還是想賺快錢。
歐美的科幻電影已經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思路:《彗星來的那一夜》、《這個男人來自地球》、《時間旅行的熱門問題》
以《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為例,作為一部科幻電影,卻沒有特效的運用。整個電影的場景集中在男主人公的家,故事發展通過對話推動,但是卻絲毫沒有讓觀眾覺得厭倦,相反,觀眾緊跟著主人公的思緒,相信主人公所說的話,在影片結尾的時候甚至覺得自己的人生觀被顛覆。
這類科幻電影的「科幻」二字只是背景,「創意」先行,才能揚長避短。
另一方面,網大也許是孕育中國科幻片的另一個溫床。
雖然網大發展的前期出現了一批粗製濫造的搶眼球的作品,但是目前的網大門檻在一點點提高,已經有大量作品涉獵科幻題材。
如《全金屬裂痕》、《超能外星女友》、《黃金十二宮》等,已經上線,為科幻片探路。
講述中國版E.T.故事的《東方寶典》也將在春節期間上線。
網大受限制較少,不依賴明星造勢,使想像力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
不管其他類型的電影發展得多好,科幻片總能給人驚喜。成功的科幻電影不在於成本有多高、有多少明星,而是腦洞的驚喜。
國內的這些號稱自己拍的是科幻片的導演們(《九層妖塔》、《蒸發太平洋》、《不可思異》,不要左顧右盼,說的就是你!),在硬科幻上死磕的成效不高,就拜託在軟科幻領域多下下功夫,總跟著別人後面燒錢也沒什麼意思,不是么?
中國的科幻電影能走多遠,能有怎樣的成績,一切都是未知數。
科幻電影,永遠在路上 。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殺死爛片。等你哦~~
D. 湯姆克魯斯有五部電影的票房超過4億。誰知道是那五部
到目前為止,湯姆克魯斯共有14部電影的美國本土票房超過1億美元,為世界之最。
2029星球女子監獄 (2004) 這片是冒牌貨!!!!!!看過,是一部垃圾電影。
年輕槍手 (1988)其實不是湯姆克魯斯的電影。
《世界大戰》美國本土票房2.34億美元,全球票房5.9億美元。
《最後的武士》4.6億美元。
湯姆克魯斯6次金球獎提名 (21歲第一次獲得提名),3次獲得金球獎。3次奧斯卡提名。
票房與片酬20多年來保持世界第一
1996年 7000萬美元
2000年 7500萬美元
2005年 1億美元
E. 史坦利· 庫布里克
這絕對是位大師級的人物,可惜好萊塢不長眼睛,天妒英才啊,該死的學院派
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出生日期 1928年7月26日 逝世日期 1999年3月7日
出生地點 紐約 國家或地區 美國
人物簡介:斯坦利·庫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斯坦利·庫布里克於1928年7月26日出生在美國紐約。盡管他在學校的成績很差,但一直都被認為是一個聰明而有天分的學生。1940年,庫布里克做醫生的父親決定將他送往加利福尼亞跟叔叔住在一起,希望環境的改變能讓他在學習上有所進步。1941年,庫布里克從布郎克斯回到父母身邊完成他初中最後一年的學習,他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終於有了些進步。為了讓庫布里克有些業余愛好,他的父親教會了他國際象棋。正如父親所希望的那樣,庫布里克狂熱地迷上了象棋,而且很快就成為了一個國際象棋高手。國際象棋在庫布里克後來的生涯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他常常用來對付不合作演員的工具,而且也是他的電影中風雅生活的象徵。
在庫布里克13歲生日上,他的父親做了一個現在看來非常明智的決定——送給他一部照相機。很快,庫布里克成了攝影發燒友,為了照相,他走遍了紐約市的大街小巷,並在朋友的暗房裡加工。當他賣出第一張照片給《看(Look)》雜志後,他認識了雜志里的專業攝影師們,並在17歲的時候的到了第一份工作——見習攝影師。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庫布里克定期地在《看(Look)》雜志上發表作品,並開始如飢似渴地接連觀賞各種電影,成了忠實的電影迷。隨後,他跟朋友星格·亞里山卓一起策劃拍攝一部自己的電影。1950年,庫布里克拿出自己所有的存款投資拍攝記錄片《搏鬥的日子(Day of the Fight)》。此後,他又接著拍攝了其他幾部記錄短片(《飛行牧師(Flying padre)》和《航海家(The Seafarer)》)。
通過吸引投資和中央公園里的國際象棋大戰,庫布里克終於能夠在加利福尼亞完成他的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電影——《厭惡與恐懼(Fear an Desire)》(1953)。電影上映後,盡管各方評論褒貶不一,但對庫布里克的導演天分卻是眾口一詞贊不絕口的。庫布里克接下來的兩部電影《殺手之吻(Killer』s Kiss)》(1955)和《謀殺(The killing)》(1956)使好萊塢開始關注這個新起之秀。並在1957年讓他導演了由科爾克·道格拉斯(Kurk Dauglas)主演的《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1957)。其後,道格拉斯再次找到庫布里克並鼓動他接手《斯巴達克司(Spartacus)》(1960)的導演工作。當時的一些輿論認為,庫布里克會被這部高難度的電影難倒,因而可以收斂一點銳氣。但事實上,庫布里克接受了這個挑戰,在電影中加入了大量自己的靈感和風格。許多參與拍攝的工作人員都不習慣於他的風格:攝影師羅素·麥提(Russell Metty)向製片人抱怨庫布里克搶了他的工作。而庫布里克的贊助商則勸告麥提放手讓給庫布里克自己去做,而他只要袖手旁觀就好了。麥提照做了,但諷刺的是,麥提竟憑藉此片獲得了最佳攝影的學院大獎。
庫布里克的下一個計劃是要導演由馬龍·白蘭度主演的《獨眼傑克(One-Eyed Jacks)》(1961),但由於談判破裂,最後白蘭度自己導演了這部電影。對好萊塢已經厭倦並結束了自己第二段失敗的婚姻(第一任妻子死於槍擊)後,庫布里克決定移民英國(盡管庫布里克擁有機師執照,但還是有傳聞他害怕飛行),他其後的所有電影作品都在英國完成。庫布里克在英國導演的第一部作品是《洛麗塔(Lolita)》(1962)。在這部電影里,庫布里克異常小心地建構和引導,以便它可以便它可以通過審查委員會的嚴格審查。在當時,審查委員會能輕易地毀掉一部電影在商業上的所有成就。
電影《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 or: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1964)對庫布里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冒險,在此之前,原子彈從來沒有被用來充當過喜劇的主題。由於原本是為舞台劇創作的劇本,庫布里克覺得有太多自己創作的橋段過於滑稽荒誕而不能運用在電影里。但因為庫布里克的電影在評論界和商業上的巨大成功,使得他能夠在財政上和藝術上擁有很大的自由去完成任何自己喜歡的主題。在這一段時間里,庫布里克關注的事物開始多樣化,在各個階段他總是同時有著好幾個計劃:《藍月亮(Blue Moon)》(一個關於好萊塢第一部色情電影的故事),《拿破崙(Napoleon)》(一個電影版的歷史傳記,但由於工作組在另一個類似題材上的失敗而放棄),《戰爭謊言(Wartime Lies)》(以二戰中的歐洲為背景,但最終由於《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出現而放棄),以及《狂想曲(Rhapsody)》(後來被拍成了《大開眼界(Eyes Wide Shut)》(1999))。這些計劃都沒有在當時完成,而他所完成的是一部與科幻小說作家阿瑟·C·克拉克合作的《2001:太空奧德賽(2001:A Space Odyssey)》(1968)。這部電影受到了空前的贊譽,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拍得最好的科幻片。這以後,它成了科幻片的一個里程碑,也成為所有後來的科幻片竟相模仿的對象。在《2001:太空奧德賽》之後,庫布里克完成了作品《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它和《洛麗塔》一樣,引起了極大的爭論,成為當年的話題之作。但與《洛麗塔》不同,這次議論的焦點不僅是對性的描寫,還有對暴力的表現。1975年,庫布里克導演了《巴里·林頓(Barry Lyndon)》,這部電影成為了他事業上和生活上的一個轉折點。至此,庫布里克對導演協議以及演員跟工作人員的盡善盡美有了出了名的苛刻要求。演員們往往被要求連續不斷地拍攝數十個鏡頭而不能休息。
在拍攝一部電影的過程中,庫布里克帶領攝制組來到戰火連天的愛爾蘭。在那裡,他們被告知將成為愛爾蘭共和軍攻擊目標。製片人立即離開了愛爾蘭,而庫布里克渴望隱私和寧靜的願望使他從此開始考慮隱居。1973年,在拒絕導演《招魂者(The Exorcist)》後,庫布里克製作了他自己的恐怖片《閃靈(The Shining)》(1980)。而史提芬·金(Stephen King)(《閃靈》是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並不滿意庫布里克對他的小說的改編(事實上,史提芬·金在後來自己又寫了同一個故事的劇本,並在1997年拍成了電影)。《閃靈》之後,庫布里克終於如願以償開始了隱居的日子。經過了7年的休養生息後(在這期間他再次結婚),庫布里克才再次執導《全金屬外殼(Full Metal Jacket)》。這部電影繼續承襲了庫布里克在評論界的極高贊譽並再一次證明了他的票房神化。
進入90年代,庫布里克著手開始與布萊恩·艾爾迪斯合作新片《A.I.》。同時,他導演拍攝了由湯姆·克魯斯夫婦主演的電影《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1999)。遺憾的是,庫布里克沒能親眼目睹這部電影的面世。1999年3月7日,一代偉大的電影藝術家庫布里克在英國英格蘭的赫特福德郡與世長辭。
「銀幕是一個如此神奇的媒介,它能在傳達情緒與感情的同時仍然饒有趣味。我想這是任何其他形式的藝術所無法企及的。」 ——斯坦利·庫布里克 ,1970
庫布里克電影特色:
1、幾乎所有的庫布里克電影都有旁白如:《2001:太空奧德賽(2001:A Space Odyssey)》,《閃靈(The Shining)》中有代替旁白的標題卡片。
2、庫布里克的電影常常根據小說改編:《洛麗塔(Lolita)》,《殺手之吻(Killer』s Kiss)》。
3、電影中常常出現子彈沿著長得有些誇張的牆平行而又快速地射出:《全金屬外殼(Full Metal Jacket)》(1987)、《2001:太空奧德賽(2001:A Space Odyssey)》。
4、庫布里克的電影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滅絕人性的、非人性化的傾向。
5、對稱的構圖以及鏡頭的頻繁拉伸。
6、電影中常常構造出三方沖突。
7、電影中常常有對激烈的面部表情的大特寫。
8、在需要一串號碼時,庫布里克特別偏愛「114」:這串數是奇愛博士中的解碼器的名字;是《2001:太空奧德賽》中木星探索者的出廠號碼。
9、所有的庫布里克影片中總有一個場景是發生在浴室里的。庫布里克作品年表:
50年代:
《搏鬥的日子》Day of the Fight(1951)擔任導演、剪接、音效
《飛行牧師》Fliying Padre(1951)擔任導演、編劇、攝影
《航海家》The Seafarers(1952)擔任導演、剪接、攝影、音效
《厭惡與恐懼》Fear and Desire(1953)擔任導演、編劇、製片、剪接、攝影
《殺手之吻》Killer』s Kiss(1955)擔任導演、編劇、製片、剪接、攝影
《謀殺》The Killing(1956)擔任導演、編劇
《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1957)擔任導演、編劇
60年代:《洛麗塔》Lolita(1960)擔任導演
《奇愛博士》Dr.Strangelove(1962)擔任導演、編劇
《斯巴達克思》Spartacus(1964)擔任導演、編劇、製片
《2001》2001:Space Odyssey(1968)擔任導演、編劇
70年代:
《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擔任導演、編劇、製片
《巴里·林頓》Barry Lyndon擔任導演、編劇、製片
80年代:《閃靈》The Shinning(1980)擔任導演、編劇、製片
《全金屬外殼》Full Metal Jacket(1987)擔任導演、編劇、製片
90年代:《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1999)擔任導演、編劇、製片
F. 27歲成明星,卻甘當偶像助手30年,晚年生活靠接濟,他卻說值得!
文 | 書影君
有一位英國演員,27歲時便已經影壇成名。
但在事業頂峰時,為了能夠追隨在自己偶像—電影大師庫布里克身邊,他甘願躲在角落,做起了電影幕後,一干就是30年。
他做了庫布里克能想到的關於拍攝影片的任何工作。
尋找角色演員、協調影片公司、設計把關影片版本、收拾庫房、甚至照顧庫布里克的狗和貓。
在庫布里克去世後,為了能將大師電影作品完美地保留與呈現,他心甘情願毫無報酬地做著數字修復工作。
他這么做,只是因為熱愛電影、崇拜庫布里克。
一部紀錄片,向我們講述了這個人,這30年的故事。
看後令人唏噓,也令人欽佩。
這個故事讓我感受到,一個人內心的信仰力量可以強大到何種程度,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夢想,可以付出多少!
這部紀錄片,就是托尼·齊鐵拉導演的 《我曾伺候過庫布里克》 ,豆瓣評分8.5。
斯坦利·庫布里克,世界電影史上最偉大也最富爭議的大師。
他一生只創作了不到20部影片,卻有多部成為了世界電影史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比如《奇愛博士》和《2001太空漫遊》,比如《閃靈》和《全金屬外殼》等等。
因為庫布里克對於電影超乎常人的執著與完美要求,所以外界對於他的評價非常兩極化,有人欽佩他崇拜他,也有與他合作過的演員大罵他是瘋子、虐待狂。
這部紀錄片,就講述了一位追隨庫布里克30年的超級死忠粉的故事。
他在自己年少成名之後,毅然放棄大好前程,來到庫布里克身邊,做起了助手。就為了能在自己崇拜的大師身邊,全身心地感受電影的魅力、大師的魅力。
他就是利昂·維塔利。
采訪中,許多曾經跟庫布里克合作過的演員、編劇、影片公司高層等等人士,都直言不諱地認為庫布里克是個天才,但極難打交道。
普通人在他身邊呆幾天都受不了,更不要說伺候他30年了。
利昂最好的朋友評價說,"在我看來,利昂就像是一隻蛾子,一隻被火焰所吸引而燒掉自己翅膀的蛾子。而庫布里克,就是那團炙熱光亮的火焰。"
《2001太空漫遊》上映時,利昂20歲,剛剛離開戲劇學校。
他當時就被這部影片吸引住了,感覺這是他看過的最偉大電影。後來因為是庫布里克導演,利昂又去看了《發條橙》,並被主演馬爾科姆·麥克道威爾那呈現飽滿多元的表演 情感 所感動。
電影結束後,利昂轉身對一同來的朋友說,"我想為這個導演工作。"
其實那時候,利昂已經是一個片約不斷的演員。他演過戲劇、電視劇、舞台劇、情景喜劇、英國廣播公司BBC的作品等等,至少屬於觀眾臉熟型。
1974年,他的經紀人聽說庫布里克准備拍新片,便為利昂安排了試鏡,這部影片就是《巴里·林登》。
在發給利昂的台詞本上,庫布里克親筆寫了個小紙條,上邊只有一句話:"把台詞背熟。"
面對偶像的吩咐,利昂當然是誠惶誠恐地積極完成。
後來,當經紀人電話告訴利昂,他被庫布里克的新片選中時,他幸福到靈魂都要出竅了。
回憶起自己第一次見到庫布里克的場景時,利昂記憶深刻。
"我感覺有人輕輕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一扭頭,庫布里克對我說,"你好利昂,我是斯坦利。"
然後兩個人握了手。那一刻,利昂感覺庫布里克的手,是那樣的溫暖和柔和,自己全身都暖暖的。
利昂在拍攝中十分努力,經常在轉換燈光的間隙念念有詞地背台詞。
為了要逼真地拍攝一場嘔吐的戲,他甚至吃下了劇組為他准備的生雞蛋。
因為在影片中的勤奮和不錯的表現,庫布里克最終決定為利昂飾演的角色多寫了許多的戲份,並讓他活到了影片的最後。
也就是在這部影片中,利昂真正感受到庫布里克電影製作的魅力。
從前的利昂,只是作為一個演員,演好自己的角色即可,其他的並不操心。
但在庫布里克執導的這部影片中,利昂第一次從一個製作人的視角,注視電影拍攝現場的一切。
工作人員調動大批群眾演員,一會兒前進10米,一會兒後退10米;所有的服裝都是手工縫制,完美再現了18世紀英國人的衣著樣式;而導演和藝術總監也在不停地討論著各種各樣的拍攝細節。
那一刻,利昂突然感覺到,這么多人為了同一部影片而付出各自的努力,就是為了一幕幕瞬間場景,能在膠片上被記錄下來,成為電影史上不朽的經典。
而這整個的一切,都是因導演庫布里克一個人而存在。
電影結束拍攝時,庫布里克送給利昂一本畫冊作為聖誕節禮物,上邊親筆寫到,"親愛的利昂,感謝你付出的表演才華、精力和善意。敬上,斯坦利。"
利昂激動的都快要哭了,他趁機向庫布里克表達了自己想從事電影製作的想法。
庫布里克如此回答,"利昂,如果你想好了做這件事,那麼就去做吧,等做好了再來告訴我。"
1975年電影《巴里·林登》上映之後,27歲的利昂·維塔利名聲遠揚。
他開始片約不斷,經常收到各種派對的邀請,還有人主動要做他的媒體經紀人,就連皇家莎士比亞劇團都邀請他參加一整季的演出。
要知道,這樣的工作機會,是利昂以前夢寐以求的啊。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利昂的同學至今興奮異常。
當他們在聽說利昂出演了庫布里克的影片之後,都羨慕嫉妒無比。那可是著名導演的影片啊,利昂今後一定會前途無量!
但此時的利昂,已經深受庫布里克拍攝影片魅力的影響,心裡有了明晰的人生計劃。
下一部自己演出的影片,他要參與到影片的剪輯工作中去,哪怕一分錢都不多掙。
在一部瑞典和愛爾蘭合拍的關於科學怪人的影片中,利昂飾演弗蘭肯斯坦博士。
他向導演提出想參加剪輯室的工作,而劇組不需要多支付一分錢報酬。
這樣的好事誰不樂意?
於是,利昂參與了這部影片的演出、剪輯、混音以及最後發行的工作。利昂還及實地將自己的工作情況告訴了庫布里克。
有一次,庫布里克給利昂送來一本書,建議他好好讀一讀,因為自己打算將這部小說拍攝成影片。
這部小說,就是美國恐怖小說之王斯蒂芬·金的《閃靈》。庫布里克拍攝的同名影片,也成為了世界恐怖電影史上難以超越的經典。
幾天之後,庫布里克再次給利昂打來電話,詢問他看完小說的感想。利昂興奮地說,這部小說拍成電影,一定非常精彩。
"那麼,你願不願意去美國,為我找一位飾演丹尼(劇中人物)的小演員呢?"庫布里克最後問利昂。
自此,利昂推掉了所有的演出機會,正式為庫布里克工作,開啟了他長達30年擔任庫布里克助手的漫長的幕後工作。
對於利昂的選擇,他身邊的人不可理解,也難以接受。
畢竟,那時候是利昂事業的最高峰,他為何突然就決定不再當演員,而選擇退居幕後,甘心去做庫布里克的助手?
導演雷克·尼德曼認為,利昂之所以終結自己正在上升的事業,選擇去追隨庫布里克,甘願在他身邊當做一名助手, 就是因為他在庫布里克身上,看到了百分之九十的人身上沒有的東西。
在剛剛當做庫布里克的助手時,庫布里克就曾對利昂說過,你沒有什麼具體的工作,就是跟在我身邊,去劇組開開會,看看我們怎麼做事、劇組怎麼管理運作等等。
利昂說,我基本上就是三頭六臂,什麼都要管,這么說吧,只要庫布里克覺得我能派上什麼用場,我就按他的要求去做。
《全金屬外殼》的主演馬修·莫迪恩回憶利昂:
"我記得他是庫布里克的助手,他是個全能型的工作人員,什麼都干,無論什麼事他都要記筆記,有時候就直接寫在胳膊上。
他就像《科學怪人》中的伊戈爾(弗蘭肯斯坦博士的助手),就像是庫布里克的奴隸。"
在利昂家中的閣樓上,堆積著大大小小幾十個紙箱。裡面裝的都是筆記—他30年來跟隨庫布里克拍攝電影時記錄的筆記。
內容五花八門、無所不包,但全部與電影製作有關。
庫布里克有一個偏執的特點,就是什麼都需要寫下來。而利昂在跟隨他的時間里,有一半時間都是在寫寫寫。
比如在拍攝《閃靈》時,英國為了保護兒童權益,規定兒童演員每1個小時只能拍攝20分鍾。為了避免在這個地方犯規,庫布里克要求利昂將丹尼的表演時間全部記錄下來。
在劇組中,利昂被允許攜帶自己的照相機,庫布里克教會了他熟悉膠片感光度,以及不同感光度下拍攝的不同效果。最後,利昂開始負責拍選址劇照。
為了選擇《閃靈》的拍攝地,利昂跑遍了芝加哥、丹佛、堪薩斯城的每一家酒店,拍攝每一種房間。每次回到劇組,他都能帶回100多卷膠卷。
庫布里克會稱贊他,"我想告訴你,我覺得你的任務完成的非常好。"
"他就是這樣令人感到自豪,因為他讓你感到有參與度,覺得自己是他電影製作的一部分。"利昂這樣評價自己跟隨庫布里克時的心情。
除了幫演員練台詞,利昂還要協助錄音師,做劇中所有聲音的模擬工作。
劇中所有人物的腳步聲、衣服摩擦的聲音、槍械零件的卡卡聲等所有音效,利昂又全都完成了。
華納兄弟電影公司歐洲地區廣告宣傳部前高層朱利安·西尼爾說,利昂為庫布里克所做的工作,相當於執行製片人、助理製片人、製片經理、司機、裁縫等等這些人加起來所做的工作之和。
利昂反問,"這有什麼區別嗎?我每次出國,填寫職業一欄時,我寫的都是電影工人,沒錯,我就是個工人而已。我只是想幫助庫布里克,去實現他想呈現到熒幕上的東西。"
除了工作,庫布里克甚至還會讓利昂幫助他照顧自己的那些貓和狗。
在利昂的紛繁復雜的職責里,還有一項,為庫布里克管理貓咪的領地,保證貓咪的安全。
有一隻已經15歲的老貓傑西卡,生病快死了,利昂幾乎在所有房間都安裝了監視器,好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它。
但這樣的付出,可不是任何人都能接受。
製片人比爾·羅森塔爾說,"如果有一個天才讓我給他打掃房間,我對那個天才的欣賞也就到頭了。利昂為庫布里克什麼事都做,我可不行!"
初次見庫布里克的人,都會留下很好的印象,認為他人很和善,很友好。
但相處時間長了,才明白自己究竟遇到了什麼樣的人。
《巴里··林登》的主演瑞安·奧尼爾,回憶起40年前與庫布里克合作的那16個月時光,至今心有餘悸。
"當他們宣布拍攝終於結束時,我頭也不回地跑掉了。誰知道他們還會不會把我叫回去?"他感嘆到。
有演員評價,剛剛接觸庫布里克時,你會驚呼,啊,這就是大師庫布里克啊!但接觸一段時間後,你就只剩下罵娘了!因為你已經被他逼到無路可退,腦子里什麼也剩不下了。
因為庫布里克對於電影品質不惜代價的追求,對一切細節超乎常人的嚴苛。
在拍攝影片《巴里·林登》的時候,製片設計師因為受不了工作的壓力,被救護車直接從片場拉走了。
在拍攝《全金屬外殼》時,利昂見識到了庫布里克暴躁的一面,也徹底粉碎了他之前對庫布里克的印象。
庫布里克那時候精神壓力非常大,整個人也變得脾氣暴躁起來,假若利昂有任何什麼事情做錯或令他不滿意,他都會把利昂罵得狗血淋頭。
有朋友評價到:"只有了解庫布里克這個人,你才能真正理解利昂這些年是怎麼過來的。"
提到《閃靈》中小男孩丹尼這個角色時,相信許多影迷都再熟悉不過。
當時在美國挑選飾演丹尼的小演員,一共有4000多個孩子參加面試。
利昂需要問每一個孩子同樣的一套問題,他至今還能記起小丹尼·勞埃德來面試時的有趣情景。
如今已經46歲的丹尼·勞埃德,回憶起利昂時笑著說:
"他人很好,在劇組中我們是最好的朋友。我經常被他要求"做一個驚恐的表情"之類的,我學會了聽他的指揮,他就是我的表演指導。"
庫布里克也發現了利昂與丹尼的友誼,所以每次拍攝奔跑或晃動的鏡頭時,都要求利昂呆在離丹尼很近的地方,隨時指導丹尼在演出時的各種微妙表情以及動作。
丹尼顯然明白,在只有5歲的自己塑造的那個影史留名的角色中,利昂究竟付出了什麼。
1987年,在拍攝《全金屬外殼》時,利昂正式成為選角導演。那時候,他每天有成千上萬的試鏡錄像要看。
最初在拍攝時,主演馬修對利昂極不信任,因為利昂總是站在角落裡,與庫布里克說著悄悄話。
當利昂來要幫助他們對台詞時,馬修覺得利昂就是庫布里克派來監視他們的間諜,比如看他們有沒有吸毒之類。
所以演員們最開始都提防著利昂。
但慢慢地,馬修發現,利昂只是一心一意地想為大家做好最充足的演出准備罷了。
《全金屬外殼》中,對待新兵冷酷無情到極點的毒舌教官哈特曼令影迷印象深刻。
他那連珠炮般污穢難聽、想像力豐富的斥罵,暴雨一般落在新兵身上,令庫布里克看後都笑的前仰後合。這個角色最後還獲得了金球獎提名。
而在拍攝期間,利昂每天都會陪著扮演哈特曼教官的李·厄米對台詞。讓他躺在地板上,閉著眼睛,一遍一遍地練台詞,叫他速度越來越快,直到完美。
軍人出身的李·厄米也是個及其敬業的工作狂,他每周七天,每天14到20個小時都在片場。但他最後發現,那個瘦弱謝頂的導演助手利昂,居然比他還瘋狂。
"利昂每天晚上送我回休息地,第二天再來接我。只要我在片場,利昂肯定在。他太厲害了,幾乎不睡覺。如果沒有利昂,我在《全金屬外殼》中的表現,連一半都達不到。"
"哈特曼教官這個角色,為我打開了今後演員事業的大門,從此我的工作就沒有斷過,很不錯的一生。"
李·厄米笑著總結自己的演員生涯。
利昂除了做製作電影有關的所有工作,有時候還要替庫布里克去完成得罪人的活兒。
在拍攝《全金屬外殼》中,哈特曼教官這個角色,本來已經有簽約演員,但因為有李·厄米的加入,這個角色便歸了他。
盡管已經過去幾十年,當時被頂替下來的蒂姆·科爾賽里依舊憤憤不平:"整整8個月,那個角色都是我的,庫布里克讓利昂來通知我,他甚至不能像個男人一樣親自告訴我!"
"多少演員為了與庫布里克合作,可能連自己親媽都捨得賣掉。"所以利昂清楚地知道失去這個角色意味著什麼。
他承認,給被頂替下來的蒂姆·科爾賽里送信,是他最難的一項任務。
有時候,利昂走進自己的辦公室,會發現庫布里克發給別人的傳真,指責對方做錯了什麼事情,但落款卻署名是利昂。
"有時候,我都不知道自己給別人說了什麼。"利昂開玩笑。
利昂知道,庫布里克就是要借自己為緩沖地帶,以緩解他與外界之間的直接沖突。
其實,在利昂將庫布里克視為神明,心甘情願為他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庫布里克也逐漸變得離不開他。
利昂是個受過莎士比亞戲劇教育的專業人士,做事靠譜又極為敬業。有一天,庫布里克突然走進利昂的房間說,"利昂,我問你一件事,你不會有一天離開我去華納兄弟吧?"
利昂當時穿一件軍用夾克,頭發看上去已經一周沒洗了。
他回答到,"你看我像是個能坐辦公室的人嗎?"庫布里克笑了笑,啥也沒說就出去了。
庫布里克與利昂之間的配合也越來越默契,甚至到了不用言語交流的地步。
兩個人的私人感情也很好,甚至還曾經一起邊抽著煙,邊站在走廊里向路邊撒尿。
有些人曾表示,為了能為庫布里克工作,他連右手都可以不要。
庫布里克聽到後,只是微笑著不說話。
利昂能猜透庫布里克對這些人的鄙視:"你們這些人太沒誠意了,只願意為我奉獻右手?那你的左手呢?雙腿呢?軀乾和心臟呢?"
庫布里克總是說,你對一件事,要麼在乎,要麼不在乎,沒有中間的灰色地帶。
而他心目中的"在乎",就是竭盡所能貢獻你所有的時間和精力,直到你徹底累垮,無法繼續為止。
庫布里克最讓我感到震撼的一點就是,他真的把他所有的一切,都投入到電影事業中去了。
說到投入,利昂做的一點也不比庫布里克差。這一點從他家人尤其是孩子的評價中,就可以看出。
利昂有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姐弟三個的童年,大部分都是跟隨父親在片場度過的。
女兒回憶,如果庫布里克那天脾氣不好,父親的脾氣也就會不好,他們也就沒有好日子了。
兒子把庫布里克看做是一個對自己父親索取很多的人,以致使父親不能平衡自己的家庭生活。他感覺父親有卡夫卡式的噩夢壓迫感,總有做不完的事情。
利昂與自己孩子的疏遠,其實亦來源於他自己原生家庭的不幸,以及他與自己父親的緊張關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利昂的父親還是個孩子。
一天,德軍闖入他位於比利時的家中,要他母親交代出他父親的行蹤,因為父親是個抵抗德軍的反入侵戰士。
由於母親拒不配合,利昂的父親,親眼目睹了自己的母親被德軍槍殺。
這樣噩夢般的場景,造成了他一生的性格創傷。
利昂的兄妹們,在回憶起父親時,也都是以"膽戰心驚"這樣的負面評價居多。
再小的事情也會讓父親發脾氣,所以利昂的兄妹四人學會了在家中的自保原則,那就是"盡量低調不惹事,離父親遠一點。"
父親去世時,利昂只有8歲。葬禮那天,他看到了母親從未有過的安靜祥和的表情。利昂開始還覺得不能再得到父親的糖果了,後來也想到,自己再也不用挨父親的巴掌了,自己的哥哥也不會再被父親打個半死了。
利昂就是把自己與父親相處時學來的技能,用到了與庫布里克的相處上。
不對峙,不反抗,離遠一點,等對方發完脾氣,這件事就算過去了。
這就是利昂的家庭,以及他自己家庭的故事。
由此也可以看出,家族性格的悲劇,是會代代相傳的。
影片的最後,利昂談到自己為何會心甘情願30年為庫布里克工作,乃至犧牲了自己個人和家庭的一切。
"我透過天才的超凡才能,去感受各種事物,工作時沉浸其中,就如同我在製作電影一般。這個時候,即便是庫布里克改變主意,要求重新拍攝,又有什麼關系呢?我本來就是為他服務的,而他又是為電影服務,關鍵是,我願意,我願意在庫布里克身邊工作。"
在1999年拍攝影片《大開眼戒》的後期,庫布里克因病去世,享年70歲。
利昂最後一次與他通話,是他去世前的一天,那是個星期六。
利昂要去超市,此時庫布里克打來了電話,他們在電話里說了兩個半小時。
利昂感覺很怪異,因為他感覺庫布里克又回到了自己第一次見他時的和藹可親的感覺,那麼理智平和。
第二天,他就得到了庫布里克去世的消息。
盡管影片已經拍攝完畢,但還有後期製作等等重要的工作需要完成。這項重任,最終落到了最了解庫布里克的利昂身上。
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利昂不但要完成自己終身崇拜的人的遺作,還需要面各種各樣突然跳出來挑刺找茬的人。
這些人或許是對他的不信任,或許是曾被庫布里克傷害過。他們紛紛對利昂指手畫腳,一副自己說了算的樣子。
那是一段糟糕的日子。
利昂將庫布里克的照片貼在自己的辦公室里,撐不下去時,就看著相片對自己說,"這就是你的動力。"
影片後期,利昂的工作量巨大,比如發往各個國家的膠片,每5卷中就有一卷需要利昂查看。而僅僅發往美國的膠片,就有2500卷。
那個時候,利昂幾次連續工作36小時,有時候不得不打電話叫人來看著膠片,因為他要去嘔吐。
2018年,洛杉磯舉辦了一個規模空前的回顧展,為了紀念《2001太空漫遊》公映50周年及庫布里克誕辰90周年。
眾多明星和所謂的庫布里克專家在活動中侃侃而談,彷彿與庫布里克是最親密的朋友。
但利昂作為庫布里克一生最為信任的人,居然沒有受邀參加回顧展。
即便如此,利昂的內心卻毫無怨言。
按常理來講,他應該對這個展覽本能地反感,而不想和它扯上任何關系。
但當不斷有朋友希望利昂帶領著參觀這個展覽時,他居然也欣然應允,而且前後達30多次。
利昂覺得,自己有義務和責任,向外界宣傳有關庫布里克電影作品的一切。
也因為他對展覽中的大多數物品,都充滿了感情和回憶。展覽中的每樣東西,對他來講,都有故事。
庫布里克去世多年後,華納公司啟動了對庫布里克所有電影作品的數字修復工程。
而利昂作為最了解庫布里克影片風格與技術標準的人,義不容辭地接下了這項艱巨的任務。
跟隨庫布里克工作幾十年,利昂在慢慢形成敏銳色彩感知能力同時,也形成了對工作細節近乎苛刻的態度。
比如他給華納公司遞交的錄像帶封面排版稿,要求圖片文字之間精確到毫米。
為了最完美呈現偶像的全部作品,利昂拿出了同庫布里克同樣嚴苛的標准來完成這項工作。他會毫不客氣地指出修復工作中的種種問題,因而得罪了許多人。
甚至到後期,華納公司不再為他提供辦公室後,他把辦公桌放在了走廊里,繼續心無旁騖地工作著。
那一個時期,他就像是一個瘋子般,沉迷於庫布里克作品的修復工程中不能自拔。
他的身體甚至也出現嚴重問題,體重一度只有30公斤。
當時,有人給他起外號為"蟑螂",形容他那不會被任何事情阻攔,一直向前的狀態。
雖不好聽,但卻很貼切。
許多人都不理解他,為何接下這樁費力不討好的工作。
而對於他來講,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
難道庫布里克的作品,不值得用最嚴格的標准,以向觀眾呈現出最完美的狀態嗎?
為了數字修復工作,利昂最後甚至將家搬到了洛杉磯居住。
但因為這項工作是完全義務免費的,所以他的生活一度都出現了問題。
利昂試圖在洛杉磯找一份工作,但後來發現這里的就業門檻很高。生活甚至一度還需要兒子來接濟。
他說,"是的。"
利昂想了一想,面帶微笑地回答:"我能想到最好的人生結局是這樣的,要麼一覺不醒,要麼是在工作的時候,死在一台施騰貝克編輯台前。或者死在將《2001太空漫遊》轉換為4K 或8K高清版本時。"
"當片尾音樂響起時,我就要去見查拉圖斯特拉了,想想也是挺浪漫的吧!"
這部紀錄片的英文片名是《Filmworker》,這是導演生造的一個單詞,意思是電影工人。
利昂拋棄了自己當明星的機會,心甘情願地追隨著自己的偶像,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電影幕後工作中,做了30年的電影工人。
僅僅是為了他心中對電影的迷戀與追求,對電影大師的崇拜與追隨。
這種為了夢想而放棄一切、全身心投入其中的瘋子一般的精神,值得每一個人深思。
在陳凱歌導演的電影《霸王別姬》中,段小樓評價對戲劇痴迷到極點的程蝶衣為"不瘋魔,不成活。"
意思是只有那些對自己所做事情,處於一種深深痴迷而忘我的偏執狂,才能取得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巨大成就。
我們每看完一部影片,都不會有耐心去注意,片尾那飛快一閃而過的演職員表。
但就是那成百上千個名字一閃而過的幕後工作人員,共同造就了這部呈現在你眼前的經典影片。
他們就是千千萬萬個利昂,默默無聞又心甘情願地,為自己心中的電影理想而努力著。
一刻也不停歇,一絲也無怨言。
因為電影,就是他們喜歡的事業。
因為在他們眼中,大師的作品,值得自己拼勁全力甚至奉獻一生去呈現。
當世界上所有庫布里克的影迷,在今天能看到大師作品中,那用最完美修復技術呈現出來新的生命力時,一定不會知道,那其實是一個叫做利昂·維塔利的人,在他偶像的遺產中,留下的自己生命的印跡。
註:本文部分內容參考紀錄片《我伺候過庫布里克》(聽譯:四七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