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初中語文文言文21篇整理
《陋室銘》
唐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皆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愛蓮說》
宋 周敦頤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橘逾淮為枳》
晏子將至楚,楚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 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 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賣油翁》
陳堯咨擅長射箭,當時世上沒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憑著這一點自誇。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園圃里射箭,有個賣油的老翁放下挑著的擔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著眼看他,久久地不離去。老翁見到陳堯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過微微地點點頭贊許這情況。
康肅公問道:「你也會射箭嗎?我射箭的本領不也很精湛嗎?」老翁說:「沒有什麼別的奧秘,只不過是手熟罷了。」康肅公聽後憤憤地說:「你怎麼敢輕視我射箭的武藝!」老翁說:「憑著我倒油的經驗就可懂得這個道理。」於是老翁取過一個葫蘆立放在地上,用銅錢蓋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進葫蘆,油從銅錢的孔中注進去,卻不沾濕銅錢。老人說:「我這點手藝也沒有什麼別的奧秘,只是手熟罷了。」陳堯咨見此,只好笑著將老翁打發走了。
《核舟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卧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篛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賣炭翁》
賣炭翁, 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 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 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 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 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 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 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 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 系向牛頭充炭直。
《黔之驢》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盪倚沖冒。
驢不勝怒,蹄之。
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黠鼠賦》
軾夜讀,有鼠方齒,擊床而止之。既而復作。使童子燭之,有囊中空,中嘐嘐之聲,出於*中。童子曰:「嘻!此鼠之見閉而不得去也。」發而視之,寂無所有,舉燭而索,中有死鼠。童子驚曰:「是方齒也,何為*死耶?向為何聲,豈有鬼也?」覆而出之,鼠墮地疾走,雖有敏也,亦手足無措。
《狼》
其一
有屠人貨肉歸,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來,瞰擔上肉,似甚垂涎,隨尾行數里。屠懼,示之以刃,(狼)少卻;及走,(狼)又從之。屠思狼所欲肉者,不如懸諸樹而(明)早取之。遂鉤肉,翹足掛樹間,示以空擔。狼乃止。屠歸。昧爽(拂曉)往取肉,遙望樹上懸巨物,似人縊死狀,大駭。逡巡(疑慮徘徊)近視,則死狼也。仰首細審,見狼口中含肉,鉤刺狼齶,如魚吞餌。時狼皮價昂,直(價值)十餘金,屠小裕焉。
緣木求魚,狼則罹(遭遇)之,是可笑也。
其二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時,一狼徑,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其三
一屠暮行,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所遺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顧無計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極力吹移時,覺狼不甚動,方縛以帶。出視,則狼脹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張不得合。遂負之以歸。
非屠,烏能作此謀也!
《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帥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 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間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孔孟論學 》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孔子說:「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
子貢問:「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孔子回答:「孔文子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孔子說:「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那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雖然只倒下一筐,這時繼續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
孟子說:「大王的不明智,沒有什麼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種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生長的。我和大王相見的時候也太少了。我一離開大王,那些『凍』他的姦邪之人就去了,他即使有一點善良之心的萌芽也被他們凍殺了,我有什麼辦法呢?比如下棋作為一種技藝,只是一種小技藝; 但如果不專心致志地學習,也是學不會的。奔秋是全國聞名的下棋能手,叫奔秋同時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話;另一個雖然也在聽,但心裏面卻老是覺得有天鵝要飛來,一心想著如何張弓搭箭去射擊它。這個人雖然與專心致志的那個人一起學習,卻比不上那個人。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那個人嗎?回答很明確:當然不是。」
孟子說:『完全相信書,還不如沒有書。我對《尚書》武成一篇,所取不過兩三片竹簡罷了。仁德的人在天下沒有敵手。憑周武王這樣很有仁道的人去討伐商紂王這樣很不仁道的人,怎麼會使血流得那麼多,以致連打仗的杵也都在血水中漂流起來呢?
《黃生借書說》
黃生允修借書。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異日觀』雲爾。
「余幼好書,家貧難致。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其切(25)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然後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今黃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
《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滁,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發,頹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岳陽樓記》
[北宋]范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口、美池、桑乏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處志之。乃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捕蛇者說》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然得而臘
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足宛〕、瘺癘,去死肌,殺三蟲。其始太醫以王命
聚之,歲賦其二;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問之,則曰:「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今吾
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余將告於蒞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
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向吾不為斯役,則久
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
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徙,餓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
者,相藉也。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
。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非死即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悍吏之
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吾恂恂而起
,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卧。謹食之,時而獻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以盡吾齒。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餘則熙熙而樂,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
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又安敢毒耶?」
余聞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
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登泰山記》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餘。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答司馬諫議書》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辯。重念蒙君實視遇厚,於反復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爭,尤在於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謂: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於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Ⅱ 冰轍為什麼小百合要殺
摘要 事實上,這部影片最大的惡人就是瀧川信夫。無論如何,加藤是罪不至死的,當初也是母親主動為女兒找一個好前途——再不好也是平常人家,比舞女要好得多。嚴格說來這件事加藤等於是在幫忙,他之前之後的人販子生涯如何是另一回事,反正不是瀧川信夫痛恨他的原因。從小姐妹的角度,又不是加藤騙出來偷偷賣掉的,憑什麼恨加藤?在船上很冷?買主只要妹妹?說到底,這不過是瀧川信夫自己的幻覺(加藤罪該萬死),殺人也絕無任何正義可言。
Ⅲ 曉駕炭車輾冰轍說的是古代什麼交通工具
應該是牛車。
賣炭翁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譯文】
有位賣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裡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干什麼?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裡吃的食物。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裡卻擔心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更寒冷。夜裡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碾軋冰凍的車輪印往集市上趕去。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他們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騎著兩匹馬的人是誰啊?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太監手裡拿著文書,嘴裡卻說是皇帝的命令,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無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炭的價錢了。
【賣炭翁賞析】
本詩開頭四句,寫賣炭翁的炭來之不易。「伐薪、燒炭」,概括了復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活畫出賣炭翁的肖像,寫出勞動的艱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現。「南山中」點出勞動場所,這「南山」就是王維所寫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的終南山,豺狼出沒,荒無人煙。在這樣的環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窯一窯地「燒炭」,好容易燒出「千餘斤」,每一斤都滲透著心血,也凝聚著希望。寫出賣炭翁的炭是自己艱苦勞動的成果,這就把他和販賣木炭的商人區別了開來。但是,假如這位賣炭翁還有田地,憑自種自收就不至於挨餓受凍,只利用農閑時間燒炭賣炭,用以補貼家用的話,那麼他的一車炭被掠奪,就還有別的活路。然而情況並非如此。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沒有自己出面向讀者介紹賣炭翁的家庭經濟狀況,而是設為問答:「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這一問一答,不僅化板為活,使文勢跌宕,搖曳生姿,而且擴展了反映民間疾苦的深度與廣度,使讀者清楚地看到:這位勞動者已被剝削得貧無立錐,別無衣食來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萬苦燒成的千餘斤木炭能賣個好價錢。這就為後面寫宮使掠奪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鋪墊。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兩句詩用同情的口吻,寫出了賣炭翁艱難的處境和復雜的內心矛盾。當時正是「夜來城外一尺雪」的寒冬季節,身上只穿著單衣的老翁照理應該盼望著天氣和暖起來,可是他卻巴望著更冷一些,因為天氣一暖,他的炭也就不值錢了。兩句詩只寫了老翁的一個心理活動,便把當時在飢寒交迫中掙扎的勞動人民的痛苦有力地揭示了出來。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幸而天公作美,夜裡突降大雪,而且有「一尺」之厚,天氣是足夠寒冷了。因此這位老翁一大早就趕著牛車沿著那結了冰的車道向集市趕去。「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他希望能賣個好價錢,所以他來得很早,此時集市大門尚未打開,他不得不在門外的泥地中休息一會兒。人餓了,拉車的牛也累了,但他心裡是高興的,充滿了希望,他差不多可以如願以償買上冬衣了。讀到這兒,也許讀者會憐憫他寒冷天氣中只穿著那單薄的衣裳,但一想到他的炭因此可能賣個好價錢,也會不由替他高興。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就在賣炭翁心裡盤算著怎樣才能賣個好價錢的時候,遠處兩騎人馬翩翩而來,原來是「黃衣使者白衫兒」駕到。「翩翩」二字本來是用以形容英俊瀟灑之態,用在這里卻含有諷刺、挖苦的意味,揭露了這兩員太監趾高氣揚,目中無人的嘴臉。因為是皇帝派來的,所以稱「使者」。他們手裡高舉皇帝頒布的文告,口稱皇帝的命令,不由分說,強行扭轉車頭,驅趕著老牛向皇宮方向走去。千餘斤炭就這樣被太監拉走了,留給老翁的不過是半匹紅紗一丈綾而已。唐代商品交易,多用絹帛等絲織品充作一般等價物來代替貨幣,宮廷購買貨物,往往按照官方高抬絲織品價格計算,而不依民間流行的實價,因此太監們僅用半匹紗一丈綾來支付千餘斤炭錢,實際等於強行掠奪。讀至此處,不由令人想起詩人的另一首詩《宿紫閣山北村》中,描寫宦官們掌握的神策軍強盜般搶劫百姓財物的野蠻行徑。他們都是為宮廷官府服務的,然而他們的共同特點卻是置平民百姓的身家性*命於不顧,強行掠奪民間財物。
從「南山中」到長安城,路那麼遙遠,又那麼難行,當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是「牛困人飢」;如今又「回車叱牛牽向北」,把炭送進皇宮,當然牛更困、人更飢了。那麼,當賣炭翁餓著肚子,走回終南山的時候,他會想些什麼呢,他往後的日子又怎樣過法呢,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然而讀者卻不能不想。當想到這一切的時候,就不能不同情賣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統治者的罪惡,而詩人「苦宮市」的創作意圖,也就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首先在於白描藝術手法的成功運用。作者通篇沒發一句議論,說宮市給人民帶來怎樣的苦處,人民在這種殘暴的掠奪下,怎樣難以生活。而是通過一個賣炭老人的身世、磨難、燒炭、賣炭以及炭車被搶的前後經過,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催人涕下的悲劇故事,把老人的遭遇和宮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形象地告訴了人們,從而使人們更加清楚、深刻地了解到當時階級對立的現實,激起人們強烈的愛憎感情。這是作者發多少議論也難以達到的藝術效果。
其次,詩中對人物形象的描寫刻畫細膩、逼真,使人們從人形象中受到強烈的感染。一是對人物外貌的刻畫,二是對內心世界的描寫。試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簡單而深情的十四個字,活活地勾畫出賣炭老人的辛苦、貧困、衰老、遭難的外貌,使人見之同情,思之痛心。「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又是簡單而深情的十四個字,把老人瑟縮、委曲、矛盾、希求的心理又描寫得多麼深刻、細膩。使人彷彿看到一個蜷縮在屋角凍得發顫的老人,在愁苦地思索籌劃著自己可憐的生活。從而更加拽拉人們的心靈,使人感到殘酷的現實對老人是多麼不公平!
Ⅳ 杜甫的賣炭翁屬於什麼文學體裁
七言古詩。
賣炭翁
唐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譯文:
有位賣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裡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干什麼?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裡吃的食物。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裡卻擔心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更寒冷。
夜裡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碾軋冰凍的車輪印往集市上趕去。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他們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騎著兩匹馬的人是誰啊?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
太監手裡拿著文書,嘴裡卻說是皇帝的命令,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無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炭的價錢了。
賞析:
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沒有自己出面向讀者介紹賣炭翁的家庭經濟狀況,而是設為問答:「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這一問一答,不僅化板為活,使文勢跌宕,搖曳生姿,而且擴展了反映民間疾苦的深度與廣度,使讀者清楚地看到:
這位勞動者已被剝削得貧無立錐,別無衣食來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萬苦燒成的千餘斤木炭能賣個好價錢。這就為後面寫宮使掠奪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鋪墊。
(4)電影冰轍講的什麼擴展閱讀:
《賣炭翁》創作背景:
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唐憲宗年號,806—820)初年,這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他對宮市有十分的了解,對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來。
這首詩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藝術上也很有特色。詩人以「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兩句展現了幾乎瀕於生活絕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這是全詩的詩眼。其他一切描寫,都集中於這個詩眼。
這篇詩沒有像《新樂府》中的有些篇那樣「卒章顯其志」,而是在矛盾沖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這首詩千百年來萬口傳誦,並不是偶然的。
Ⅳ 電影冰轍插曲是什麼
欲走還留
作詞:黃桂蘭 作曲:陳冠蒨
演唱:那英
是不是你習慣了自由
從沒想過我們的以後
否則會有承諾的話
否則會有一點挽留
不會每一句話都避重就輕
也許是我簡單的可以
從沒看出我們的問題
只好沒有要求的事
只好沒有一點等候
再一次面對這聚散離合
欲走還留
如果我能捨得下所有
可有機會為你停留
欲走還留
如果你能在你生活中
騰個空位讓我停留
也許是我簡單的可以
從沒看出我們的問題
只好沒有要求的事
只好沒有一點等候
再一次面對這聚散離合
欲走還留
如果我能捨得下所有
可有機會為你停留
欲走還留
如果你能在你生活中
騰個空位讓我停留
我一再眷戀的心
慢慢地游離
願有轉換的餘地
你仍是平淡的臉
遠遠地抽離
沒有一點商量的餘地
就要分離
欲走還留
如果我能捨得下所有
可有機會為你停留
欲走還留
如果你能在你生活中
騰個空位讓我停留
Ⅵ 找出白居易詩歌《賣炭翁》中對比的句子,說說各自的作用。
是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通過對比深刻地寫出了賣炭翁貧苦的生活和艱難的境遇,揭示統治者對人民的盤剝和壓榨。。
賣炭翁賣炭得錢,買衣買食。老翁「衣正單」,再以夜來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轍」作陪襯,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憐」。而這一切,正反襯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天寒炭貴,可以多換些衣和食。
接下去,「牛困人飢」和「翩翩兩騎」,反襯出勞動者與統治者境遇的懸殊;「一車炭,千餘斤」和「半匹紅紗一丈綾」,反襯出「宮市」掠奪的殘酷。而就全詩來說,前面表現希望之火的熾烈,正是為了反襯後面希望化為泡影的可悲可痛。
Ⅶ 賣炭翁是個什麼樣的人
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在這首小型敘事詩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賣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這十四個字的肖像描寫,不僅准確地表現了賣炭翁的職業和年齡特徵,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勞作和痛苦生活。長期受煙火熏烤使皮膚變色,終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兩鬢蒼蒼」又表現出賣炭翁的凄楚和衰老。這樣拚死拚活的苦幹,只不過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掙點錢勉強度日。「可憐身上衣正單」,「夜來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對照的寫法來表現賣炭翁的困苦生活。「心憂炭賤願天寒」,是更深入一層的心理刻劃。一般人在衣單不能禦寒時,總想天氣暖和,可是賣炭翁卻在「衣正單」時「願天寒」,一怕天氣暖,炭賣不掉,衣食無所出,二想天氣寒冷,賣個好價錢。這兩句詩深刻地表現了他對「賣炭得錢」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慘的生活境遇。同時,這樣寫使下文「一車炭重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顯得更加有力量,更能激起讀者對狐假虎威的「黃衣使者白衫兒」的痛恨。
一般敘事詩往往失之語言的臃腫和拖沓。這首詩語言簡練而又准確。「系向牛頭充炭直」中的「系」和「充」兩個字意味特別深長,賣炭翁拒絕收受「紗」和「綾」,蠻不講理的宮使硬把它「系向牛頭」,「紗」和「綾」本不是「炭直」,巧取豪奪的壞蛋卻把這在宮中無用的爛綢之類拿來充數抵價。揭露宮使暴行的另外兩句詩中,詩人連用了五個動詞,「手把文書」的「把」』、「口稱敕」的「稱」、「回車」的「回」、「叱牛」的「叱」、「牽向北」的「牽」。宮使一個接一個的動作,使賣炭翁沒有回話的餘地,從這五個急迫連續的動作中,宮使兇殘掠奪的面目暴露無遺,同時,在對比之下,賣炭老人的悲苦形象也更加突出了。
Ⅷ HELP!幫忙!急!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譯文:有位賣炭的老頭,在終南山裡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烤的顏色,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烏黑。賣炭得到錢作什麼用?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裡吃的食物。數九寒天可憐身上穿的衣服很單薄,但是心裡擔憂炭的價錢便宜,希望天氣更寒冷。夜裡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軋著冰凍的車轍趕路。牛疲乏了,人也餓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休息。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譯文:兩上騎馬的人輕快前來了,他們是誰?是穿黃衣服的太監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裡拿著公文,嘴裡說是皇帝的命令,然後拉轉車頭,吆喝著趕牛往北面拉去。一車炭,一千多斤,宮市使者們硬是要趕走,老翁捨不得它,卻也沒有辦法。宮市使者們將半匹紅綃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當作炭的價錢。
解讀《賣炭翁》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是白居易的詩歌創作主張。基於此,白居易寫了大量的諷喻詩,來反映統治階級的橫征暴斂,表達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賣炭翁》是白居易諷喻詩中的代表作之一,讓我們看到了「我為事發,我為人哀」的創作思想!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此句交待了賣炭翁工作的性質和地點。在遙遠的終南山上,自己砍柴、燒炭,勞作程序的繁雜可想而知。可勞作之後還要自己從終南山上運到城中去叫賣,更顯生活的艱辛。
「滿面塵灰煙火色, 兩鬢蒼蒼十指黑」,這是對賣炭翁的肖像描寫。「滿面塵灰」、「煙火色」、「十指黑」使賣炭翁燒炭後的情態展現在了人們的眼前。「兩鬢蒼蒼」正與「翁」相對應,那是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讀於此,不禁對這位老人有種敬重與同情之感!
「賣炭得錢何所營? 身上衣裳口中食」,一句設問句,寫出了老翁伐薪燒炭的目的——為了生存!為了有衣遮體,有飯填腹!「我」是個窮苦的百姓,「我」要通過燒炭來解決自己的溫飽,生活所迫!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此句詩是作者對賣炭翁反常心理的深層刻畫。身上穿著如此單薄的衣服,卻還在怨恨天氣不夠寒冷,為什麼會這樣?就是老翁太貧窮了!多麼希望天氣再寒冷一些,買炭的人再多一些,炭的價錢再貴一點!對於寒冷老翁早已忽略了,只要能用炭換到足以使自己生存下來錢就心滿意足了。這兩句詩可以說是本詩的絕唱之筆,把人物的那種反常態的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一「願」字寫出了賣炭翁對天氣不夠寒冷而埋願的心理,而我們更多的則看到了老翁的可憐與無奈,進而感受到了當時百姓生活是多麼的不幸!怎一「憐」字了得?
「夜來城外一尺雪, 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已高, 市南門外泥中歇」,「夜來城外一尺雪」交待了老翁賣炭時的天氣情況。紛紛揚揚的大雪下了一個晚上,使得天氣愈加的寒冷。由此句想到了前文的那句「心憂炭賤願天寒」,則更突出了老翁的悲慘處境。「曉駕炭車輾冰轍」,一大早就從終南山出發,路途遙遠難行,更何況還運送著一車的炭!如此艱難的來到城裡在「日已高」時怎能不「牛困」、「人飢」,但是炭還沒有賣出去,現在是身無分文無法充飢,只能在南門外邊的雪地上歇一歇罷了!
「翩翩兩騎來是誰? 黃衣使者白衫兒」,「翩翩兩騎」多麼輕快,多麼灑脫地飛奔而來。而這「兩騎」又是誰呢?原來是皇宮中的太監和他的爪牙!這里作者通過對他們衣著的描寫(「黃衣」、「白衫兒」)揭示了他們的身份,展現了他們的這樣一種趾高氣揚的形象。與前文蓬頭垢面、老態龍鍾的老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手把文書口稱敕, 回車叱牛牽向北」,「把」、「稱」、「回」、「叱」、「牽」等一連串的動詞寫出了這些太監、爪牙的氣勢凌人,蠻橫無理。不需要徵求你賣炭翁的意見,皇宮需要,就得拿走!
「一車炭,千餘斤, 宮使驅將惜不得」,在那寒冷的冬天辛辛苦苦的砍柴,燒炭,運送到城裡,為的就是換些錢來生存,然而這些太監、爪牙的到來使得一切都成為了泡影,甚至自己以後的生存都成了問題,面對著「宮使的驅將」何止是「惜不得」,心裡簡直就在流淚,淌血!
「半匹紅綃一丈綾, 系向牛頭充炭直」,誰說皇宮里的人買東西不給錢,這半匹紗和一丈綾不就充當這車炭的價錢了嗎? 隱性的剝削!這就是宮市的本質——用賤價強奪民財來剝削。
總之,在這首《賣炭翁》中詩人通過一步步地鋪墊渲染,通過細膩的人物肖像、動作、心理等描寫向我們展示了當時貧苦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封建宮市制度對百姓的殘酷剝削的本質。
全詩是字字帶著同情與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