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說《大空頭》是一部值得看N遍的金融電影
如今全球經濟及金融行業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金融題材的電影也是大家關注的熱點,這些電影通常以獨特的視角剖析社會經濟熱點,揭示金融活動中的個人際遇和社會百態,引發共鳴。
面對慘無人道的市場,本來不想聊《大空頭》(The Big Short)這部電影,一是擔心會增大朋友們的心理陰影面積,以及輿論聲討索羅斯的戰斗檄文連篇累牘,推薦這樣的電影總給人一種在跪舔空頭,替「階級敵人」搖旗吶喊的意思。
但是鑒於逆天做空、對賭華爾街這樣勁爆的影片內容,以及電影本身拍得也NB,既地道,又炫酷,100%金融范兒(沒有一點雜質),外加克里斯蒂安·貝爾、布拉德·皮特等超級大咖,所以必須隆重推薦給大家。
周末不妨找來這部片子看看,如果有時間的話最好同時去找原著讀一讀,因為電影版《大空頭》能拍得如此成功,與邁克爾·劉易斯(Michael Lewis)這位前債券交易員、金融暢銷書作家息息相關,正是他寫的這本同名紀實文學為現在我們看到的電影奠定了成功基礎。
《大空頭》的故事其實十分簡單,甚至算不上多麼驚心動魄,講的就是一幫華爾街大混子從2006年開始,利用不同方式收購有關次級抵押貸款的信用違約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CDS)產品,之後在次貸危機中大賺特賺的故事。
而在看電影前搞清楚這幫傢伙是誰比較重要,我把他們分成四組:
他的三名同事:文森特·丹尼爾、丹尼爾·摩西、波特·柯林斯。
第二組:邁克爾·巴里(Michael Burry)——對沖基金經理,「子孫資本公司」創始人。片中是大名鼎鼎的「蜘蛛俠」克里斯蒂安·貝爾出演。
第三組:加米·麥,在電影里化名Jamie Shipley(左);查理·萊德利,在電影里化名Charlie Geller(右);二人是一家叫康沃爾資產管理公司的合夥人。
本·霍特克——在電影里化名Ben Rickert,前德意志銀行的交易員,片中由布拉德·皮特飾演。
第四組:格雷格·利普曼(Greg Lippmann)——德銀行次貸債券首席交易員,在電影里化名Jared Vennett,這個人作用十分關鍵。
正是互相並不認識的前三組人,在次貸危機爆發三年前就洞悉到了整個信貸市場的危機,Michael Burry靠死磕高盛、摩根等大投行,Steve Eisman通過格雷格·利普曼的撮合,查理和加米則是在本的幫助下,獲得了用於做空抵押貸款證券MBS(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以及CDO(擔保債務憑證)的CDS,於是三者完成了足以載入史冊的這筆空頭交易。
看這部片子過程中,我最關心的就是他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因為市場上總會有人逆勢洞悉潛在的危機,但付出實踐則需要具體的辦法。
合成型CDO的交易結構
在整個故事中,Michael Burry是最早通過研究次級貸款債券的說明書、利率浮動數據、還貸情況,發現了MBS的危機遲早會發生,但更重要的是他主動出擊,去找大投行游說,從其手裡購得了針對次級抵押貸的MBS違約掉期產品,並從龐大的CDO結構出,找到了用於針對CDO中特定資產的CDS交易對手,從而大量進行收購。
而CDS本質上是一種保險,可以對沖信貸違約風險,但非資產持有人也能購買此保險。知乎里那個作者的例子蠻形象,就好比你給隔壁老王的汽車買了份保險,但車主不是你,車如果報廢了,你居然能拿著保單去領錢,但在華爾街竟然能做這件事。
而Steve Eisman這個有點憤青的華爾街對沖基金經理,則早在90年代就嗅到了房地產信貸市場的泡沫,但他並沒有找到完整的交易地圖,直到Greg Lippmann這個德銀交易員以掮客身份出現,而他本人和Michael Burry其實並不認識,只是同樣發現了市場潛在的危機。
至於查理·萊德利、加米·麥兩個毛頭小子,則是機敏地搭上了這班順風車,並靠好哥們兒本·霍特克的幫助下尋覓到交易通道。
至於MBS、CDS、CDO這些衍生品術語,大家可以自行腦補一下,片中對這些關鍵信息都有比較形象化的描述,但對於衍生品小白,估計還是比較燒腦。所以推薦兩個文獻可以作為掃盲參考:
第一個是本叫《資產證券化與結構化金融:超越金融的極限》專著
第二個則是知乎上的一篇技術帖:https://www.hu.com/question/39012069/answer/79279442
不過,如果比較完整地讀過邁克爾·劉易斯的原著,其實這些衍生品的原理你大概都能搞清楚是怎麼回事。
那麼好,我為什麼向大家推薦電影《大空頭》這部電影?
首先必須說,作為一個閱片無數的影視業從業者,《大空頭》是我看過最最最純粹的金融電影,沒有之一。
和《華爾街》系列、小李子的《華爾街之狼》這種沾滿慾望、荷爾蒙的片子相比,這部電影有一種酷酷的專業主義基調,除了影片最後Eisman的同事為了說服他,拋出的「美國夢」說辭有點陳詞濫調外,一直把這種酷勁貫徹到底。這部片子目前已經提名了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如若獲獎就是拿到小金人的第一部華爾街類型電影。
另外也就是在美國像《大空頭》這種典型的「反英雄主義」電影可以被搬上銀幕,並且以一種客觀的態度去塑造劇中這些頗有魅力的人物,而同樣的人物如果換做在中國,估計早就被當成過街老鼠,或者直接就被輿論剮了,更甭提被拍成電影了。
況且,故事背景又是影響力程度絕然不亞於珍珠港事件、911恐襲的次貸危機,美國人在自己傷口上撒鹽的領域也真是蠻拼的。
雖然是一部專業性很強的金融電影,但片子拍得一點都不枯燥,有的地方甚至很好玩,比如Eisman為了調研個人信貸購房的情況,居然跑到脫衣舞俱樂部搞調研,而當他發現連脫衣舞女郎手裡都攥著好幾套房子,但其收入肯定無法完成還款時,他更堅定了為MBS建立空頭頭寸的決心。
此外作為一個市場參與者,這部電影透露的信息其實以比較符合我一貫的思考,那就是在金融市場里,最好不要把博弈問題道義化。而這件事在中國卻屢試不爽,面對在市場里佔了自己便宜的人(在合法的前提下),從來不去檢討自己的問題,而是簡單粗暴地給別人貼上壞蛋的標簽,比如「惡意做空」一說。
本質上說,《大空頭》的成功首先是因為市場本身存在致命弱點,畢竟蒼蠅不會叮無縫的雞蛋。當然做空本身也是一門技術活兒,不是光懷著滿滿「惡意」,喊一聲空就能大把賺錢的,工具、時機、膽量缺一不可,從眾的公知和小散絕對不會是做空的主角,真正的大空頭往往是一種孤獨的存在。
同時,看過這部電影後,我還產生了下面這些觀察和體會:
1、 不得不說,美國浩如煙海的金融衍生品帝國真的讓人震撼無比,市場化程度高得令人發指,同時其監管難度可想而知。08年的金融海嘯暴露了監管漏洞,以及金融機構自身的交易設計缺陷,比如巴里等人就是利用了交易環節上的Bug,搞到了針對MBS的「次貸CDS」,而在理論上講這其實挺可笑的。
然而即便是這樣,美國的監管當局也並沒有因噎廢食,或者武斷推出措施,與某交易所因為防止「惡意做空」就自廢武功,不免形成鮮明對比。
2、 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片中的空頭參與者都是所謂華爾街的邊緣人物,其代表的基本是名不見經傳的小機構,但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他們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參與逆勢交易,因為當時整個華爾街主流機構,沒有人會相信(至少沒有人願意相信)次貸危機會分分鍾產生,並且像多米諾骨牌一樣成片倒下。
或許這就是體制的局限性,大投行需要靠次貸泡沫維系其在衍生品市場的高額利潤,必然不會挑戰自己的觀點。同時Burry、Eisman這樣「個性化」的基金經理,在大機構也很難容身,而他們對賭整個次貸體系的投資決策,如果換做在高盛、摩根肯定會被壓制下來。所以,在小機構打拚也是有其優越性的。
3、另外一點觀察是我在讀《大空頭》原著時發現的,就是故事中的這幾位華爾街梟雄基本都是草莽出身,半路出家,Burry是醫生,Eisman原來則是干律師的,前者是靠在醫院值夜班時的空閑時間研究股票投資,之後轉行成了資產管理人,後者則是在父輩的安排下進入金融領域。
換句話說二人都是半路出家,但憑借聰明、好學,且足夠的努力,才成為華爾街的一分子(他們身上也都有著鮮明的「反華爾街」基因),而他們的這種經歷對於每一個非專業出身的個人投資者來說都是很好的榜樣;
4.最後我想說的是,投資的確是一門孤獨的藝術,而電影《大空頭》也展示了這一點,每一筆成功的交易都需要付出足夠的耐心、精力和勇氣,以及充分的研究、調查、論證。而在叵測的市場中,參與者都有可能面臨重要的機會,但前提是必須積累足夠的智力、耐力,當然還包括本金。
好了,關於《大空頭》這部電影就推薦到這里。其實,對於我們A股投資者來說,絕大多數人一輩子也不會嘗試利用系統性風險賺錢,但這部電影至少告訴我們,在行情最瘋狂的時候多些逆向思維,站在大空頭的角度思考風險問題絕對是十分必要的。
為什麼這是一部專業金融電影
《大空頭》選取了次貸危機發生前發現問題的洞察者為主角,他們通過做空在危機中大賺一票。克里斯蒂安·貝爾,一個靠重金屬搖滾把自己和笨蛋們隔絕的醫學博士;瑞恩·高斯林,一個巧舌如簧的推銷賭自己所屬銀行要垮的衍生品銷售者;史蒂夫·卡瑞爾,情緒激動待人極其無禮,但正義感十足,且腳踏實地的基金經理;布拉德·皮特,一個厭惡金融,但在背後支持兩個敏銳的年輕人的歸隱高人。有這些優秀的演員在,本片也很好地避免了一些電視電影的電視劇腔(比如too big to fail),讓角色個個精彩紛呈,閃耀可愛。當然,他們扮演的都是真實人物。四路人馬帶著自己的小弟們,以敏銳的數字洞察力,腳踏實地的研究考察,反大流的獨立思考能力,堅定不移的決心,在上自政府大銀行,下至混混脫衣舞女的這場愚蠢的狂歡中,逆流而上,狠狠的大賺一筆,給了那些自大固執的人們狠狠地一記耳光。
看了這個簡介是不是感覺很有個性和逼格啊,接下來我還要介紹更有逼格滴東西,通過這部電影,我們能夠看到美國華爾街哪些金融專業姿勢,生命不息,擺姿勢不止,做到金融姿勢界的NO.1。 這部電影在兩大方面非常專業:1、技術理論 2、業內監管制度。
技術理論
MBS(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抵押貸款證券化)
《華爾街之狼》里的那個很賤的解釋的還是很好的。MBS分為RMBS(住宅房貸)和CMBS(商業房貸),就是把不同貸款成捆打包然後分攤風險。比如說100個房貸你如果你一共只有一個,那一個正好還趕上破產了,那你的損失就是100%;但如果買了MBS100個房貸你的損失就是1%。MBS分為兩種:Agency MBS就是房利美房地美基尼美之類國企發的;Non Agency MBS(Private label MBS)就是私企發的。大部分Sub-prime MBS都是私企發的.
為什麼Michael Burry賭定MBS要暴跌?
Christian Bale登場,蝙蝠俠發現很多的Sub prime(次級房貸)都是ARM(Adjustable rate mortgage) 就是浮動利率的。(插一句:在2001年911之後格林斯潘把美聯儲的利率降的非常低到1%左右,導致房屋貸款利率急轉直下也變的非常低。)利率低導致的結果就是大家蜂擁去搞貸款買房,更奇葩的是北美還有"Teaser Rate"一說,就是前一兩年有的都超低或免利率,所以搞的脫衣舞小姐們都人手標配好幾套房。但是幾年後teaser rate 一結束,利率一漲,NINJA(所謂的沒房沒收入沒財產)的人群們就還不起了,就只能把房子還給銀行拍拍屁股走人了。所以Michael Burry就是看準了這個機會,賭幾年之後利率升高大眾還不起房貸然後集體出逃。
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互換)
賭局已定,Michael Burry就穿上西服去找華爾街龍頭老大做空MBS去了。但是MBS不同於股票,不好採用借了再還這種做空模式,所以就搞了一個CDS(買方:每月給賣方一些Premium也就是保費,賣方:只要MBS沒事就一直收買方錢,假入MBS破產了就要一次性付給買方大筆索賠)。CDS主要都是像AIG這樣大的保險公司發行的,而且他bug的地方在於你可以在不擁有相關資產的情況下買保險。就相當於給隔壁老王的車買了個車險,他如果要是撞車了你就會很開心的拿到理賠,而且老王還不知情。
ISDA(International Swaps & Derivatives Association)
MBS,CDS之類的因為量大,特殊性強,每個的抵押資產都不一樣,所以一般都是OTC對手交易而不是在交易所交易的。Brat Pitt本來是德銀的交易員,積累了很多的人脈和資本,所以那兩個小哥藉助Brat pitt的關系才終於拿到買CDS的資格。
Ratings Agency(評級機構)
大哥急了去曼哈頓中城去找在標准普爾的墨鏡姐,姐給他說了實話。因為評級機構弄錢主要辦法兩種:
誰看誰掏錢subscription model
誰發誰掏錢issuer pay model 第二種也就是MBS的評級主要方法。所以她們一旦對MBS降級了,以後就基本上沒生意了。
Liquidity & Collateral(流動性)
MBS價格居高不下,這幫做空的人就火上澆油螞蟻亂竄了,主要大家手裡的現金流不夠,流動性不足,做空價格不跌反漲她們就得加Collateral 也就是"Margin Call"裡面的補Margin,不補就得被強行平倉了。
CDO^2
簡單的說就是每個CDO(除了房貸什麼車貸,信用卡貸,助學貸款都可以做CDO) 裡面抽出來一部分Tranche又做了個CDO。詳情請看圖。 這個講的還是很專業的,因為有一些Tranche實在是太小,用這些tranche組成的CDO只要是underlying asset(相關資產)一有破產整個CDO就立馬被抹平,所以風險及其大,也就是他們所謂的金融核武器。
The "Famous" Tranche Trade
電影臨近結尾,黑姐姐終於說了實話。交易策略 買的:低級別 tranche CDS 就是盼著最低級的tranche破產越多越好。 賣的:偏高級tranche CDS希望這些都不破產好能多收錢。這個策略一買一賣對沖了保費的現金流風險,賣了CDS拿到的每年的保費可以用去付買其他CDS需要交的保費。 這個策略在風平浪靜的情況下掙錢是很平穩的,但是大風大浪一來,金融海嘯一刮,tranche之間相關性(Correlation)大幅提高,傾巢之下安有完卵 就全部都跪了。
業內監管:
電影剛開始的老頭Leiws Ranieri估計是第一個發明MBS的人。從此以後之前99塊錢買,等上兩年只能賺1塊錢的低風險低收益債券,逐漸被貌似低風險高收益的MBS搶去風頭。MBS Equity tranche之類的都是很賺錢的,有8%,9%的收益或者更高。
泳池趴的女的之前是SEC然後要跳槽到幾大投行,這種監管跳槽行業內的行為作者覺得是十分不應該的。
作者覺得投行一手大張旗鼓的賣這些MBS並吹捧他們有多好,另一手私下買進大量CDS用來做空MBS是很不道德的。
做空團三害怕
買了一手CDS 發現相關資產都違約了 CDS價格一直不動,以為整個系統勾結做假,怕了。
好不容易手裡的CDS漲價了,做空團又開始擔心他們的對手投行破產讓他們的CDS變成廢紙,又怕了。
最後終於倉清空了,錢拿到了,但又發現自己有可能被FBI查或者被「佔領華爾街」佔領,輿論壓力太大所以關門洗手,還是怕了。
② 有什麼好電影充滿活力,讓人看了感覺有奮斗慾望的
《叫我第一名》,沒有感覺來找我,呵呵
③ 十大勵志電影(按排名)
1、《肖申克的救贖》
2、《阿甘正傳》
美國近代史的縮影。無需多言的經典,也是當年《肖申克的救贖》的強勁對手。
3、《勇敢的心》
4、《美麗心靈》
5、《百萬美元寶貝》
6、《心靈捕手》
7、《黑暗中的舞者》
8、《喜劇之王》
9、《千鈞一發》
10、《飛躍顛峰》
拓展資料:
肖申克的救贖內容介紹:
20世紀40年代末,小有成就的青年銀行家安迪(蒂姆·羅賓斯 Tim Robbins 飾)因涉嫌殺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而鋃鐺入獄。
在這座名為肖申克的監獄內,希望似乎虛無縹緲,終身監禁的懲罰無疑註定了安迪接下來灰暗絕望的人生。
未過多久,安迪嘗試接近囚犯中頗有聲望的瑞德(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飾),請求對方幫自己搞來小錘子。
以此為契機,二人逐漸熟稔,安迪也彷彿在魚龍混雜、罪惡橫生、黑白混淆的牢獄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求生之道。
他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幫助監獄管理層逃稅、洗黑錢,同時憑借與瑞德的交往在犯人中間也漸漸受到禮遇。
表面看來,他已如瑞德那樣對那堵高牆從憎恨轉變為處之泰然,但是對自由的渴望仍促使他朝著心中的希望和目標前進。
而關於其罪行的真相,似乎更使這一切朝前推進了一步……
④ 《華爾街》電影觀後感(金錢永不眠)
[《華爾街》電影觀後感(金錢永不眠)]《華爾街》電影觀後感(金錢永不眠)2011-01-14 21:51今天好難受,一天沒有吃飯了,做什麼都干不下去,只好一口氣看完《華爾街》,囿於對影片的喜愛,只能說非常精彩,《華爾街》電影觀後感(金錢永不眠)。特此寫了影評,貼出來。看完了邁克爾道格拉斯主演的電影《華爾街》。這是一部經典的商戰電影。道格拉斯主演的金融大亨蓋葛在股票市場上翻雲覆雨,叱吒風雲,毫不掩飾自己的貪婪,言談舉止充滿著咄咄逼人、自信飛揚的個性,似乎一切都盡在掌握中。很顯然,這種性格的人要麼令人討厭得徹底,要麼令人著迷得崇拜。影片里的巴德(查利希恩飾),一個剛從紐約大學畢業還需要償還助學貸款的股票經紀人,盡管滿腔理想努力工作,卻仍然入不敷出,生活窘迫,掙扎在華爾街的最底層--每個人都可以從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靠機敏接近了股市大亨蓋葛,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巴德開始利用自己的父親、同學、同事以及一切可能的機會刺探消息,將情報提供給蓋葛進行股票內線交易。於是金錢,豪宅和美女,一切都滾滾而來。而在收購巴德父親工作的藍星航空公司的過程中,貪婪的蓋葛利用了巴德,違背當初的諾言准備解散並賣掉航空公司,這與良知正義尚存的巴德發生了沖突。於是巴德反戈一擊,挽救了藍星航空,但最終也因為從事違法的股票內線交易而入獄。曾經有一段時間,或許還包括現在,我極度迷戀關於華爾街的一切,書櫃里擺著盡是《偉大的博奕》,《對沖基金風雲錄》,《一個華爾街癮君子的自白》之類的書籍。在我們大眾的心目中,華爾街是一個集中著長春藤名校畢業的精英們才能工作的地方,這些人智商奇高,個性鮮明,精力十足,每天工作至少12個小時,即使資歷最淺的人也拿著6萬以上的美金,呼吸的空氣都彌漫著金錢和財富的味道。在這種著迷的情緒下,我對所有關於商戰、財經、股票的書籍趨之若騖,並自以為看完了所有面世的和在網上流行的商戰小說,但顯然僅僅看文字的描寫是不夠的,因為還有電影《華爾街》。順便說一句,大陸的財經和商戰小說僅僅處於啟蒙階段,泥沙俱下良莠不齊,到目前為止寫得最好的是丁力,有望成為中國的阿瑟黑利。而對那種工作經驗比兔子尾巴還短,還沒有經歷過完整的一輪牛市和熊市,卻也能編造出基金經理資本劍客之類小說的人感到欽佩無比,也總算了解了圖書行業為什麼不景氣的原因。關於為何迷戀華爾街的問題,我想拿破崙的話或許是一種答案。拿破崙說過,男人的事業只存在於兩個地方:馬背上和女人的肚皮上。和平時代已經沒有了戰爭,無法騎上馬背沖鋒陷陣奮勇殺敵,但在股票市場、金融市場上可以找到這樣的感覺。通過電腦、網路和終端,你可以在一個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成為一個將軍,一個統帥,調遣著所有的貨幣和千軍萬馬作戰,可以叱吒風雲,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塵埃落定後,你會是嬴家,還是輸家?一切就會自然見分曉。這是一場零和游戲,有人賺得盆滿缽滿,就一定有人傾家盪產,所謂一將功成萬古枯,用在金融市場上也許再恰當不過了。對於這個行業的男人來說,K線圖比女人的S形身材更好看,更有趣,用影片中道格拉斯的台詞就是,賺錢的成就感"比還棒"。電影《華爾街》中,貪婪,金錢和人性的沖突時刻存在,而實際上,這種沖突也彌漫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之中。你或許像狗一樣地努力工作,空有滿腔抱負和理想,但卻僅僅掙扎在生存的邊緣,居無定所,為一日三餐奔波,看不到希望和夢想。而身邊存在著不如你的人,卻能身居高位,香車豪宅,享受人生。這個時候,你是否會動搖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生存原則?就像影片中蓋葛教導巴德說,"賣命工作?我打賭你熬夜分析那些你要我買的爛股票,對吧?你又得到了什麼好處?我父親推銷電子零件,每天工作得死去活來,卻在49歲就心臟病發而死,還欠了一屁股的稅沒繳。"恰好昨晚在有線電視台重溫了劉德華主演的《雷洛傳》,雷洛剛出道時也想當一個正直有為的好警察,可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卻走向和別人一樣的道路,而且比別人更黑更貪,觀後感《《華爾街》電影觀後感(金錢永不眠)》。關於貪婪。某些時候這個詞語並非貶義詞。很多影評說《華爾街》是為人類的貪婪慾望辯護的一部電影,但在我看來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導演只是塑造了一個極有個性和魅力的貪婪大亨,最終的結局很明顯是要面臨法律的制裁。人本貪婪,每個人奮斗的過程就是一部滿足個人貪婪的歷史。蓋葛在股東大會上的精彩演講,或許就是影評人所說的為貪婪辯護吧。"貪婪是好的,貪婪是對的,貪婪是有用的,貪婪可以釐清一切,披荊斬棘直搗演化的精髓。貪婪就是一切形式之所在。對於生活要貪婪,對於愛情,對於知識…貪婪激發了人類向上的動力。貪婪,你們記住我的話,不僅能挽救泰達紙業(公司),更能挽救機制失調的美國。"影片里的很多台詞被道格拉斯飾演的蓋葛用一種張揚自信的語言表達出來,舉手投足極富魅力,張弛間盡顯道格拉斯的表演功力,我想這就是他憑藉此片獲得87年奧斯卡影帝的原因吧。關於成功。我想現在大多數中國人衡量成功的標准,顯然是用一個人的財富、地位和權力來作為評價的尺度,這和影片里的蓋葛一樣,與巴德也一樣,當然直到最後他幡然醒悟。巴德和他的父親對此曾有過激烈的交鋒,巴德認為他的父親不支持他並購藍星航空公司,是嫉妒他的兒子比他成功的事實,是缺乏膽量放手一搏。而巴德的父親說"你看到的這個人,從不以皮夾厚薄來衡量成功"。好萊塢的影片中,常常讓你無形之中就接受到他們灌輸的主旋律,基督徒的精神,那就是對妻子、家庭忠誠,正直剛正,平凡而努力地工作,用男人的身軀給家庭撐起一片綠蔭,讓妻子兒女們生活幸福。這就是他們眼中的成功和偉大,所有的美國影片中都可以找到類似的共同點,並讓觀眾深有共鳴。反觀中國的電影,只能無言以對。影片中巴德的父親這個角色,給人印象深刻,話語不多,更多的是通過眼神和肢體動作來表演,將一個平凡、正直、具有深沉父愛的角色演繹得入木三分。他的扮演者馬丁希恩,實際上也是飾演巴德的演員,查利希恩的父親。其實我一向對"人性本善"的觀點持懷疑態度。人也是動物,我們並不比這個星球上其他動物來得高尚和純潔。甚至恰恰相反,人類學會了披著文明的外衣,來隱藏自己作為動物的劣根性,顯得更虛偽更狡詐。我很煩某些影評,動不動就把人的貪婪性和資本主義社會聯系在一起,社會主義國家的人難道更崇高更高尚?這與政治體制無關,只是人的本性。東方社會似乎普遍相信"人性本善",所以幾千年來一直是以人治為中心,將國家和社會的昌盛公平建立在出現"聖人、清官、明君"的身上。西方社會則認為"人性本惡",人總是有缺點和易犯錯誤,所以設計出了一整套的監管、法律、分權、制衡制度。孰優孰劣,一望即知。影片的結尾,仍然是好萊塢主旋律的模式,正義良知戰勝了貪婪慾望,巴德戴罪立功錄下了與蓋葛的談話,並交給了監管局。而實際上,我很難相信僅僅憑借短暫的錄音就能將蓋葛定罪,因為導演在之前埋下了伏筆:在一次家庭聚會上,律師讓巴德簽署了文件,授權給巴德處理蓋葛的帳戶,全權處理每一筆交易,股票的買賣在法律上與蓋葛完全無關。巴德與蓋葛相比,就是綿羊和豺狼的區別,而用蓋葛的話語,"綿羊就是要被宰的"。影片中的台詞。道格拉斯飾演的蓋葛在影片中經常教導巴德,自信、貪婪、赤裸而直白的語言,令人印象深刻。"外面的人買股票是猜的,我可不會亂槍打鳥,我只做最有把握的事。""你(巴德)沒有我想像中聰明,你有沒有想過為何基金管理人,打不過史坦普500股價指數,因為他們是綿羊,綿羊就是要被宰的。""哈佛商學院畢業生,多數比狗屎還不如。(股票買賣)這一行需要窮苦的聰明人,要夠飢渴,還要冷血,有輸有嬴,但要一直奮戰下去。若你需要朋友,就養條狗吧。外面的世界是場近身戰。""醒醒吧,朋友,你若不是局內人,那你就是出局了。""我不是指年薪40萬、在華爾街討生活的老古板,坐坐頭等艙、生活舒適就算了。我說的可是大筆的現金,有錢到可以自己買飛機,有錢到不會浪費時間,我說的不是五千萬就是一億。做不成真正的玩家,就只能當無名小卒。""美國企業的法則似乎變成了,不適者生存。而我的看法是,你要不就做對,要不就是被消滅。""(賺錢)這不是夠不夠的問題,這是場零和游戲,非輸即嬴。金錢本身並沒有輸嬴,只是轉手了而已,就像變戲法一樣。""我不去創造,但我能擁有。規則就是我制訂的,朋友!"人類貪婪的慾望與道德法律的交鋒從來都沒有停止過。貪婪是魔鬼,是洪水猛獸,會吞噬我們的靈魂,撕碎我們的心靈和肉體。可我們也必須保持必要的貪婪,對知識,對生活,這也是我們奮斗前進的動力。就像恩格斯所說的,人類的貪婪、慾望和永不滿足,是推動人類歷史前進的杠桿。可在兩者之間究竟保持什麼樣的平衡,什麼的尺度,可能只有每個人自己才能解答了。或許我們只能用康德的話聊以自慰:這個世界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二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華爾街》電影觀後感(金錢永不眠)〕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⑤ 金錢與慾望的游戲,王晶的《追龍2》有哪些看點
從《追龍1》中50年代末到70年代前的時代大背景勾勒,到《追龍2》中發生在90年代短短數天的故事演繹。時代在變化,罪犯也在變化,從官匪勾結、兩兩相護到玩命搶劫、殊死搏鬥。然而,時代在變、故事在變,罪犯對權力與金錢的慾望卻未曾改變,這也是兩部影片看似毫無關聯,卻一脈相承的原因之一。我覺得《追龍2》有以下看點:
最後,電影的布景和道具在有限的拍攝資金下,也實現了最大化的還原時代,無論是人物衣著,還是都市街景,又或者是時代氛圍,都延續了前作《追龍》的高水準。影片最出彩的莫過於爆破元素的設置了,「卧底鏟除罪惡」故事設置,在今天警匪片泛濫的年代裡可以說一點兒也不新鮮了,但把飆車、爆破、卧底元素都融合在一部電影里,也並不是十分多見的。
⑥ 電影永無止境講的什麼意思啊
電影講述了主人公艾迪·莫萊是一個丟掉了工作,窮困潦倒又缺乏靈感的作家。有一天,他的朋友給了他一種試驗中的葯物-NZT。初次服用過後,艾迪發現自己能力完全被開發出來,異於常人。學習能力,工作能力都有了質的提升。埃迪利用自己的「特異功能」迅猛地掃盪了華爾街,只啟用少得可憐的資金就連本帶利地賺了數百萬美元。同時,也引起了華爾街大亨卡爾·范·魯恩的注意,他決定讓埃迪幫助自己,完成驚天的合並議案。這使得艾迪引起了眾人的注意。NZT也成了眾人爭奪的東西。但此時,身體不適和失控的情緒已經讓艾迪臨近奔潰邊緣。他必須緊緊地把握住正在不斷地縮小供應量的NZT,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保持清醒,戰勝每一個別有用心的敵人 。
(6)什麼電影激發掙錢慾望擴展閱讀:
《永無止境》是由尼爾·博格執導的懸疑電影,由布萊德利·庫珀、羅伯特·德尼羅和安娜·弗萊爾等聯袂出演。影片改編自2002年阿蘭·格里恩的同名小說,於2011年10月13日在中國內地上映。該片講述男主角埃迪發現了一種能提高大腦工作效率的新型葯NZT-48。可是這種葯雖然能幫助達到常人所不能達到的地步,大獲成功之餘。也有致命的作用:身體不適和失控的情緒。而此時埃迪已不能離開這種葯,這使他進入了一個黑暗領域。
創作背景:該片改編於阿蘭·格里恩的同名小說,這部小說寫的是一個人在經歷了變化之後的生活和生命的軌跡。並不是一部商業噱頭很大的小說,雖然在小說中有一些諸如追殺、金融等等商業性的噱頭和元素。但是總體說來,這個小說的主旨還是關於講述一個人是如何面對並擺脫困境的。但是到了編劇萊斯利·迪克遜的手裡,加了許多元素雜糅在這部電影里,提高了電影的節奏、加快電影的速率,把它改寫成一部驚悚、懸疑片。
票房信息:影片《永無止境》,在首映的周末三天收入票房為1900萬美元,在美國票房榜的榜單中位列第一,公映影院元2756家,平均單家影院收入票房6894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