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抗日戰爭歷史的優秀影視片
1、《血戰台兒庄》,雖然製作年代比較早,但卻是第一部讓我醒悟的抗戰電影。
看了這部電影,讓我知道打日本鬼子是「如何打的」!這部電影舞台精選在正面戰場,以規模空前的徐州會戰為歷史背景,敘述會戰前期台兒庄大捷的前後經過。
片中大量展現正反兩派著名歷史人物:蔣介石、李宗仁、張自忠、念薯簡孫連仲、弛峰城、以及磯谷廉介、坂垣征次郎。
這是一部少有的以非常客觀的態度來描繪抗日戰爭的電影。
片中沒有什麼無比手困快樂的「革命樂觀主義」,更沒有什麼詩情畫意的愛情故事,一切皆被戰爭的火焰所摧毀。
敵人再也不是《地雷戰》或《地道戰》中的弱智傻瓜,而是具有極強戰鬥力的殺人機器,是可以以一兩個師團擊潰多個集團軍的法西斯。
國軍的失敗不是由於貪生怕死(韓復渠除外),而是確實在軍事上的實力懸殊。
南京淪陷後徐州會戰迅速展開。
日軍板垣師團和磯谷師團向台兒庄方向分進合擊。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統籌全局,派遣抗日名將張自忠英勇擊退板垣師團,而第十師團長磯谷廉介狂妄自大向台兒庄方向孤軍深入。
李宗仁採取誘敵深入,消耗敵人力量,再調集預備隊向敵進攻,日軍磯谷師團撤退不及陷入重圍,損失在一萬人以上。
台兒庄大戰戰況異常慘烈,盡管國軍付出極大的代價,但本著「奮勉圖功、聚殲頑敵」的精神終於取得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
這部電影讓我明白戰爭從來就不是演小品、不是兒戲、更不是把敵人當猴耍!
2、《七七事變》,展現了盧溝橋事變的前前後後。
塑造了29軍的眾多抗日名將:宋哲元、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何基峰。
這部片子最吸引人的就是29軍的大刀。
「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是支持29軍揮舞大刀向鬼子的頭上砍去的精神動力、也是愛國精神的完美體現。
最為悲壯的就是「南苑大戰」。
29軍與進攻南苑的日軍展開一場空前慘烈的血戰。
在此戰斗中29軍連損兩員大將: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
數不清的抗日戰士血撒疆場。
29軍原屬西北軍,為馮玉祥將軍一手創建。
雖裝備落後,但英勇善戰、抗戰時間和經驗均多於其他各路軍隊;29軍還曾經在喜峰口重創日軍殲滅日軍2000多人。
但南苑一戰,日軍勢大、29軍寡不敵眾、為避免陷入被圍殲的境地不得以而撤退。
片尾的大軍撤離時的場面最令人傷心不已。
聽說當年29軍戰前徵召了大量北京的大學生、中學生入伍參軍,組成學生軍,准備培養成未來29軍的幹部人才。
大戰一開,許多學生以前從未上過戰場仍拚命殺敵。
南苑大戰學生軍損失慘重減員三分之二,許多學生與日仔褲寇英勇作戰,以十命換一命的勇氣和代價和敵人血戰、令人心靈震撼。
3、《太行山上》、比較新的抗戰電影,比較客觀的描繪了國共合作、同仇敵愾、共赴國難。
這部電影重點記敘平型關大捷、太原會戰、忻口戰役、血戰娘子關等重大戰役。
戰爭效果尤其震撼,突出了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之配合、突出了戰爭慘烈之程度。
上半部尤其經典、下半部看點主要在於八路軍在山地游擊戰中擊斃日本山地戰專家「名將之花」阿部歸秀的戰斗。
此部片子特點在於較為客觀的描繪正面戰場、較以往電影已很有進步。
4,亮劍
Ⅱ 求幾部南京國民政府抗日的電影,呵呵
《英烈千秋》
《八百壯士》
以上兩部是台灣拍攝的反映正面戰場的兩部影響較大的戰爭片。
《英烈千秋》1975年獲二十一屆亞洲影展最佳編劇獎、最佳導演獎,第十二屆金馬獎最佳發揚民族精神特別獎。
《血戰台兒庄》 至今影響最大的的一部抗戰電影,片尾的血肉長城後來成為中國電影史的經典畫面,本片對當年統戰工作也是功不可沒。
《七七事變》 描寫了盧溝橋事變前後的風氣雲涌,人物塑造較為豐滿,情節基本真實,戰爭場面相對之前也有了不小提高。
《鐵血》(又名《鐵血昆侖關》) 同為廣西電影製片廠攝制,是《血戰台兒庄》的姊妹篇。
《太行山上》對太原會戰正面戰場也有一定描寫。
郝夢齡將軍戰死疆場令人印象深刻,感嘆不已!
Ⅲ 經典國產電影抗日戰爭舊片有哪些
《狼牙山五壯士》:抗日戰爭時期的1941年秋,為了阻止日軍對晉察冀邊區進行大掃盪,八路軍某部班長馬寶玉(李長華)和戰士葛振林(高保成)、宋學義(李力)、胡福才(霍德集)、胡德林(張懷志)五人接受任務登上狼牙山棋盤陀主峰。 日軍以三千兵力猛攻狼牙山,五位戰士不畏勢單力薄,憑借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形,與擁有飛機、大炮的日軍展開頑強的戰斗:日軍連續發起三次猛烈的沖鋒,均被他們擊退,勝利地完成了牽制日軍的任務。彈盡糧絕之時,五位戰士也沒放棄與日軍進行搏殺,戰斗到最後一刻。
還有《黃河三部曲 》《絕境逢生》《巧奔妙逃》 《上饒集中營》《鬼子來了》《南京 南京》《夜襲》《打擊侵略者》《地雷戰 》等等。
拓展資料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Ⅳ 盧溝橋事變電影簡介、
簡介:日本軍隊為了佔領中國,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自1937年6月起,駐豐台的日軍連續舉行所謂的軍事演習。1937年7月7日深夜,盧溝橋的日本駐軍在未通知中國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居然自在中國駐軍陣地附近舉行所謂軍事演習,並謊稱有一名日軍士兵於演習時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這顯然是蓄謀已久的挑釁行為,七七事件(9張)中國守軍當即嚴詞拒絕了這一要求。日軍立刻向盧溝橋一帶開火,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37師219團予以還擊。這便拉開了中國全面抗日戰爭的序幕。日軍自1931年佔領中國東北後,為進一步發起全面戰爭,繼續運兵入關。到1936年,日軍及日偽軍已從東、西、北三麵包圍了北平(今北京市)。
中國守軍和日軍在盧溝橋激戰,日本派大批援軍,向天津、北京大舉進攻。29軍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先後戰死。7月30日,中國軍隊因傷亡慘重被迫撤離天津,天津淪陷。
曾經受到日軍重創的宛平城7月8日早晨,日軍包圍了宛平縣城,並向盧溝橋中國駐軍發起進攻。中國駐軍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官兵奮力反擊。排長申仲明親赴前線,指揮作戰,最後不幸戰死。駐守在盧溝橋北面的一個連僅餘4人生還,余者全部壯烈犧牲。
發生時間:1937年7月9
事變發起者:清水節郎、一木清直等。 盧溝橋日軍:駐豐台日軍河邊旅團第一聯隊第三大隊
中國守軍:國民革命軍第29軍37師110旅219團軍長宋哲元,副軍長佟麟閣
師長 馮治安 旅長 王治邦
團長吉星文
本段事件起因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佔領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借一個士兵失蹤借口,要進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日軍開槍開炮猛轟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吉星文團奮起還擊。掀開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吞我國東北後,為進一步挑起全面侵華戰爭,陸續運兵入關。到1936年,日軍已從東、西、北三麵包圍了北平。從1937年6月起,駐豐台的日軍連續舉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1937年,駐華日軍悍然發動「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隨即爆發。
Ⅳ 中國抗日戰爭電影大全
《血戰台兒庄》
中國大陸首部正面描寫國民黨抗戰的戰爭巨片,製作非常精良,公正客觀,在海外的影響力很大。影片高度還原了當時的軍服和武器,其嚴謹的程度是國內其他抗戰片遠遠不能及的(即使官方政策片《大決戰》也免不了有搞錯軍服和武器之處)。
《鐵血昆侖關》
是《血戰台兒庄》的姐妹篇,感覺遠不如《血戰》。本片曾在西班牙電影節上獲獎,並被破例連映兩場。
《梅花》
台灣四大抗戰片之一。講述八年抗戰期間百姓們的生活,帶有些詩情畫意,更難得的地方在於片子中對愛國人士的刻畫有著更深的層次,就連敗家子也有愛國的一面,可惜的是本片的日軍沒有使用日語,稍顯遺憾。ps:主題曲很經典。
《英烈千秋》
台灣四大抗戰片之一。張自忠的個人傳記,拍得有些意識形態,片尾處還對共產黨進行了貶低。
《八百壯士》
台灣四大抗戰片之一。林青霞的成名作,片中她扮演的是楊惠敏(林青霞和她本人見過面)。影片中搞錯了一些武器裝備,引起了抗戰老兵的不滿。
《七七事變》
雖然意識形態很濃,日軍也說著一口漢語,但片子拍得還比較嚴謹,主要人物包括在盧溝橋上第一個以身殉國的排長,都有確切可查的事跡,現在中國的片子很少拍得如此認真了。
《大捷》
很多人認為《集結號》是第一部表現士兵怯懦一面的國產影片,但其實早在90年代的《大捷》就已經突出了這一點。雖然是個好題材,但其實影片的拍攝水平很一般。
《三毛從軍記》
《三毛流浪記》的抗戰版,上世紀的經典搞笑巨作,片子對國民黨進行了醜化。
《天若有情ⅲ烽火佳人
》
天若有情系列的第三部,劉德華主演。
Ⅵ 有哪些抗日民族英雄相關的電影推薦
有關抗日英雄的電影及電視劇非常,但大部分的電影都是根據原形人物改編的,從我小時候開始,至今有幾部抗日電影深深影響著我,我給大家推薦一下:
高家莊民兵隊長。高傳寶的原型叫劉傻子,是個農民,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很魯、很愣。高傳寶在趙區長的教育下頓時醒悟,帶領游擊隊員們利用黑夜的掩護悄悄地將地窖改造成地道,形成了既可以藏身又可以打擊敵人的地下長城。高傳寶率領隊員們對黑風口展開了麻雀戰、破襲戰、爆竹戰等戰術,大敗敵軍走向勝利。
抗日戰爭時期,膠東抗日根據地邊緣村莊趙家莊和附近幾個村莊,經常遭日偽軍的襲擊和「掃盪」,損失慘重。為此,區武委會雷主任和趙家莊民兵隊長趙虎依靠群眾,想出了對策。他們一方面把幾個村莊的民兵組成聯防,壯大了武裝力量;一方面用土造的地雷封鎖了附近的日偽據點,從而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在八路軍主力部隊的配合下,經過一場激烈的戰斗,終於解救了被俘的群眾,全殲進犯之敵。
李向陽是一個神話,一個傳說。我冀中抗日根據地定縣(今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的傳奇英雄李向陽下山之後,他的魅力是從兩個方面體現出來的,一是他的神出鬼沒,二是他的口碑相傳。神出鬼沒,是他在影片開始時勇闖敵人封鎖線而體現出來的,只見他躍馬揚鞭,穿越敵人的層層包圍,從一開始就給人一個神奇無比的亮相。這一情節設置,其實我們在007之類的影片中都可以看到大同小異的模式。
漫長的半個世紀,足以讓人們遺忘很多。但那些反映偉大抗戰的傳世之作,卻時刻喚醒我們的集體記憶。《鐵道游擊隊》就是那顆「記憶樹」上一段粗壯繁茂的虯枝。盡管劉洪帶人「爬飛車」「搞機槍」「闖火車」「炸橋梁」的年代早已遠去,但中華兒女誓將熱血築長城的錚錚鐵骨,依然銘刻在人們心間。於是,一個又一個影視版本記錄著那段發生在魯南鐵道線上的動人的抗日傳奇,一個又一個外表性格迥異的演員塑造著劉洪這位人們心目中的英雄好漢。
政委王文清戰友王復標的兒子,和王芳是兄妹,在一場戰斗中喊出: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語句後壯烈犧牲,全軍開展了學習他的運動。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某部師政委王文清到前線視察,在戰場上遇到了老戰友王復標之子王成。王成告訴王文清自己的妹妹王芳也在軍中。後來在一次戰役中,王成英勇犧牲,全軍開展了學王成的運動。
1941年的秋天,日本侵略軍對冀察晉邊區的一帶進行大掃盪。實行恐怖的三光政策。為了保證廣大老百姓的安全以及讓他們能夠有充足的時間離開這塊危險地帶。
八路軍某部班長馬寶玉和戰士葛振林、宋學義、胡福才、胡德林接受上級下發的命令,也就是阻擊日本侵略者的任務,登上狼牙山棋盤陀主峰,日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三千兵力猛撲狼牙山,馬寶玉等五位戰士,憑借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形,與擁有飛機和大炮的日軍展開了頑強的戰斗。
每一部電影中的英雄人物都書寫著不同地點發生抗日的故事!我們要牢牢的記住這段 歷史 ,記住 歷史 不是讓我們的仇恨延續,而是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紫日》- 抗日戰爭末期(中國) :
《紫日》是由馮小寧執導,富大龍、前田知惠等主演的戰爭劇情片,2001年5月17日中國上映。
該片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為背景,講述三個不同國籍的青年,在經歷了重大的生死考驗後,如何從敵對變成朋友的故事。
該片獲得2001年第2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馮小寧)
2、《黃石的孩子》-抗日戰爭(中國):
《黃石的孩子》是由羅傑·斯波蒂伍德執導,喬納森·萊斯·梅耶斯、周潤發等主演的戰爭片,於2008年4月3日在中國上映 。
影片講述了一個英國人喬治帶領60個孤兒踏上不平凡的征程的故事。
3、《 紅河谷》-抗爭 (中國) :
《紅河谷》是1996年拍攝的一部中國大陸電影,由馮小寧執導拍攝,寧靜、邵兵等主演,反映了1904年英國侵藏戰爭中江孜戰役等 歷史 事件。該作品獲得了華表獎、金雞獎和百花獎等獎項。
影片以20世紀初的西藏為背景,演繹了一段漢藏兒女生死相依的愛情故事和並肩抗戰的英雄傳奇。題材厚重,涉及民族政策、宗教信仰、國際關系和藏地人文等諸多元素,氣勢恢宏,大氣磅礴。
4、《集結號》-抗日戰爭(中國):
《集結號》是一部由馮小剛執導,張涵予、王寶強、廖凡等主演的傳記、 歷史 、劇情類型的電影,於2007年12月20日在中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解放戰爭時期,連長穀子地探明當年集結號的真相,為九連犧牲的戰友們爭取榮譽的故事。
《喋血孤城》:74軍57師師長余程萬將軍率8000虎賁大戰30000日寇,死守常德。
《血戰台兒庄》:李宗仁將軍率滇軍、川軍、西北軍、桂軍等「雜牌軍」大戰日寇,殲敵兩萬,取得台兒庄大捷。
《百團大戰》:彭德懷元帥指揮八路軍主動出擊,打破敵人的「囚籠戰略」,破襲敵人交通線。
《鐵血昆侖關》:杜聿明將軍率鄰邱清泉、鄭洞國、戴安瀾等將軍大戰日寇第五師團,擊斃敵少將中村正雄,收復昆侖關。
《步入輝煌》:真實記錄楊靖宇將軍生命里的最後8天,展現楊靖宇將軍威武不屈的精神。
《回民支隊》:民族英雄馬本齋和他領導下的回民支隊的故事。
《狼牙山五壯士》:不用我介紹,故事內容大家都知道。
《夜襲》,又名《戰地潛龍》:講述八路軍129師陳錫聯部夜襲日寇陽明堡機場,炸掉日寇24架飛機的故事。
《誘狼》:八路軍115師楊成武部擊斃日寇「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中將的故事。
《大戰雪峰山》:雪峰山會戰,又稱湘西會戰,芷江會戰,王耀武將軍率領國軍第四方面軍大戰日寇,取得雪峰山大捷。
楊靖宇,趙一曼,趙尚志,五更寒,守獵者,雁翎隊,地道戰,地雷戰,夜襲陽明堡,黃土嶺伏擊戰,平型關伏擊戰,黃橋決戰,雞毛信,小兵張嘎,特高課在行動,川島芳子,魔窟731,草原雄鷹,51號兵站,地下尖兵,平原游擊隊,八女投江,平原槍聲,鐵道游擊隊,敵後武工隊,狼牙山五壯士,新兒女英雄傳,東進序曲,三進山城,自有後來人,蘆盪火種,烈火金剛,民兵的兒子,火車司機的兒子,兩個小八路,戰斗里成長,呂梁英雄傳,沖破黎明前的黑暗,野火春風斗古城,海狼,末代皇帝,台兒庄大戰,屠城血淚,……暫時記得這些了,都是我看過的。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就下來推薦幾部抗日英雄題材的電影。
1、電影(八百壯士)於1975年上映,豆瓣7.5分,講述1937年日寇侵略上海,中國88師524團長謝晉元率480名青年軍官(號稱八百壯士)堅守四號倉庫三個月之久,軍士奮勇殺敵,很不錯的一部電影,十萬青年十萬兵,值得一看
2、電影(金陵十三釵)於2011年上映,豆瓣8.1分,數十人組成的德國機械小股部隊斷後在南京城內,從日軍手中救出一批學生,就此錯過了出城的機會,途中遇到一名美國人與14名風塵女子,從此她們的一群將面臨生與死的選擇。
3、電影:( 捍衛者 )上映於2017年6月22日,豆瓣7.6分,1937年8月31日淞滬會戰中,日軍對寶山進行了瘋狂的攻擊,裝備落後的姚子青率500人誓死守衛寶山縣城,500人先後戰死沙場,最後姚子青與餘下20幾人展開激烈的巷戰,最終壯烈殉國! 我們現在的生活是軍人用生命換來的,勿忘國恥!勿忘烈士,致敬。
以上個人觀點與看法,希望能幫到你,不喜勿噴哈。
小時候在農村,最高興的事就是看電影,尤其是打仗的影片,只要方圓十幾里的村莊放電影,就是翻山越嶺、爬溝過河,也從不錯過。抗日題材的影片《地道戰》《地雷戰》《小兵張嗄》《狼牙山五壯士》《吉鴻昌》《平原游擊隊》等等,百看不厭,有的經典話語至今都記憶猶新,如《平原游擊隊》片尾中,游擊隊大獲全勝,日軍被游擊隊全部消滅,日酋松井躲在破屋內正准備剖腹自盡時,游擊隊長李向陽與游擊隊員們破門而入,李向陽對松井義正言辭地說:「放下你的武器,中國的地面上決不能讓你們橫行霸道」,松井還想負隅頑抗,「呯、呯」兩槍,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看的帶勁、解氣。
英雄是一個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抗日英雄,是中華民族的脊樑。抗戰影片、抗日英雄教育和影響了我們,也是最好、最生動的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教育題材,電影《太行山上》就是其中的一部。
《太行山上》是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韋廉、沈東、陳健執導,王伍福、宗利群、李樹生等主演,影片主要反映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率領剛剛改編完的八路軍三個主力師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光輝歷程。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拉開了全面抗戰的序幕,國共兩黨再度攜手,槍口對外,一致抗日。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朱德、彭德懷任正、副總指揮,轄三個師,115師師長林彪,120師師長賀龍,129師師長劉伯承,三軍將士,浴血奮戰。平型關,115師在師長林彪的帶領下,設伏截擊,成功擊敗板垣師團,首戰告捷,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129師先遣團夜襲日軍陽明堡機場,摧毀日本戰機24架,極大削弱了日軍的空軍優勢。黃士嶺戰役,不可一世的日本名將阿部規秀一命嗚呼,葬身在太行山上。
一個個片斷,一幕幕畫卷,展現了八路軍英勇抗戰的英雄氣概,真實感人,影響深遠。這部影片雖然是幾年前看的,但朱德總司令的「佇馬太行側,十月雪飛白。戰士仍衣單,夜夜殺倭賊!」這首詩,我至今還記憶猶新。
SB悟空我來回答你,地道戰,地雷戰,平原游擊隊,回民支隊,鐵道游擊隊,小兵張嘎,雞毛信,還有國軍中國遠征軍,血戰台兒庄,長沙會戰,
《血戰台兒庄》!
Ⅶ 盧溝橋事變電影簡介、
盧溝橋(Lugou Bridge) 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豐台區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永定河舊稱盧溝河,橋亦以盧溝命名。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統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時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石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
橋身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獅共501個(盧溝橋文物保護部門提供數據),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為燕京八景之一。特別是橋墩造法頗有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其作用為抗擊流水的沖擊。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為荷葉墩,柱頂刻有眾多的石獅。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態各異、數之不盡的石獅子。民間有句歇後語說:「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之輒不盡」的記載。許多遊人試圖搞清數目,但數來數去,眼花亂,最後只有作罷。1962年有關部門專門派人搞了一次清點,逐個編號登記,清點出大小石獅子485個,至此,應該說是「謎團冰釋」了。孰料,在1979年的復查中,又發現了17個,這樣,大小石獅子的總數應為502個,今後是否還會發現,誰也不敢來劃這個句號。
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稱贊「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橋東為宛平縣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名聞中外的盧溝橋》一文曾對這些雕刻精美、神態活現的石獅子有過極為生動的描繪:「……有的昂首挺胸,仰望雲天;有的雙目凝神,注視橋面;有的側身轉首,兩兩相對,好像在交談;有的在撫育獅兒,好像在輕輕呼喚;橋南邊東部有一隻石獅,高豎起一隻耳朵,好似在傾聽著橋下潺潺的流水和過往行人的說話……真是千姿百態,神情活現。」天下名橋各擅勝場,而盧溝橋卻以高超的建橋技術和精美的石獅雕刻獨標風韻,譽滿中外,實屬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觀。
歷史
盧溝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三月完工。全長266.5m,寬7.5m,有11個涵孔,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各異,據記載原有627個,現存501個。[1]石獅多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遺存。「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盧溝曉月碑明朝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重修盧溝橋。清康熙年間永定河洪水,橋受損。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橋東頭則立有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公元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葬於河北省易縣清西陵,須通過盧溝橋。由於橋面窄,只得將橋邊石欄拆除,添搭木橋,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發生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的起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橋面加鋪柏油,並加寬了步道,同時對石獅碑亭作了修繕。1961年盧溝橋和附近的宛平縣城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1年為保護盧溝橋減少其運輸量而建立的盧溝新橋完工,但盧溝橋仍然繼續承擔交通運輸任務。 1986年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成立,目的在於恢復盧溝橋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後鋪設的柏油和1967年加寬的步道,恢復了古橋的原貌,同時將機動車的通行移至緊鄰的盧溝新橋與之後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盧溝橋修繕
明代自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共修橋6次。6次均無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至光緒年間,共修橋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兩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殯葬於河北省易縣西陵,須通過此橋。由於橋面窄,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在兩側添搭木橋,以便順利通過棺槨。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御題漢白玉碑
從1908年至1949年,盧溝橋沒有大的修繕工程,僅個別地方添配了欄桿和石獅。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將盧溝橋的橋面加鋪了柏油,修了橋上的碑亭、石欄及柱獅。1967年,加寬了400餘米的步道,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1986年,北京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發起保護古橋,恢復古橋原貌的活動;統籌規劃,動員各界,組織修繕。工程籌資355萬元。工程中拆除了1967年加寬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加固了原石欄望柱;清除了瀝青,恢復了橋面;同時修繕了宛平城,復原了城樓。並全面整修橋券橋墩。還對古橋全部望柱、欄板、地袱、橋面、華表、石碑等實施部分風化及防滲漏保護措施。橋面整修時,中間空出印心,完全保留古橋的原狀。1997年6月,對部分被雷擊壞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了修繕補救。為了保護好舊盧溝橋這座聞名中外的古橋,1971年,北京市在距盧溝古橋約一公里遠處又興建了「盧溝新橋」。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橋,全長54.99米,寬15.5米。
橋的東頭是宛平縣城,這是一座建於明末拱衛京都的拱極城。1937年7月7日在這里爆發的「盧溝橋事變」,點燃了抗日戰爭的熊熊烈火,城牆上至今還留著累累彈痕。現在,宛平縣城已成為一處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紀念地。城內北側建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城東側辟為「抗日戰爭烈士陵園」。城樓上有七七事變紀念館和中國古橋陳列館。
盧溝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七事變也稱「盧溝橋事變」(Lugou Bridge Incident/Lukouchiao Bridge Incident/Marco Polo Bridge Incident/Roko Bridge Incident)
簡介
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獨佔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借口一個士兵失蹤,要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日軍開槍開炮猛轟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吉星文團奮起還擊。掀開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吞我國東北後,為進一步挑起全面侵華戰爭,陸續運兵入關。到1936年,日軍已從東、西、北三麵包圍了北平(今北京市)。從1937年6月起,駐豐台的日軍連續舉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1937年,駐華日軍悍然發動「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
具體簡述
1937年7月7日夜10時,日軍在距北平(今北京)十餘公里的盧溝橋(西方稱作馬可波羅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向中國駐軍挑釁。日軍詭稱有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橋邊的宛平縣城搜查,遭到拒絕後,就向宛平縣城和盧溝橋開槍開炮。7月8日早晨,日軍包圍了宛平縣城,並向盧溝橋中國駐軍發起進攻。中國駐軍二十九軍官兵奮起抗戰,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的打擊。團長吉星文親赴前線,指揮作戰。一位戰士用大刀接連砍死砍傷日軍13人,自己也壯烈殉國。駐守在盧溝橋北面的一個連戰士,戰到最後只剩下4人。9日凌晨,二十九軍收復了永定河東岸的失地。
發生時間:民國25年。
失蹤士兵:志村菊次郎。
失蹤原因:拉肚子。
失蹤時間:20分鍾。
事變元兇:東條英機。
進攻者:清水節郎,伊木清直等。
中國守軍:第29軍「大刀隊」,軍歌「大刀進行曲」,軍長宋哲元,副軍長佟麟閣(首位抗日殉國的高級將領)。
背景
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鯨吞中國的野心而蓄意製造出來的,是它全面侵華的開始。全面侵華,在中國建立殖民統治,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推行的方針。
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在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時,迅速走上了擴張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並制定了以中國、朝鮮為主要侵略對象的所謂「大陸政策」。20世紀初葉,日本於日俄戰爭後取代沙皇俄國,在中國東北擴大殖民勢力,屯駐關東軍,設立殖民機構「南滿鐵路公司」,把東北作為對中國殖民擴張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利用西方列強無暇東顧,極力擴大對華侵略,出兵山東,脅迫袁世凱接受日本妄圖鯨吞中國的「二十一條」,把侵略魔掌伸向中國內地。一次大戰後,日本企圖通過加緊掠奪中國、朝鮮和其他亞洲國家,擺脫政治、經濟危機,在1927年的「東方會議」上對侵略中國問題進行了精心策劃。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對我國東北發動突然襲擊,3個多月就佔領東北全境。翌年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並攻佔大片華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在華北搞所謂「自治運動」,妄圖長期佔領這些地區。1936年日本制定的總體戰略計劃——「國策基準」出籠後,日本舉行了一次「將官演習」,向參加演習的將官交代了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的戰爭部署。
此後,日本增兵中國東北,抽調精銳部隊關東軍進駐平津一帶,頻繁舉行軍事演習進行挑釁,伺機挑起戰爭。1937年7月3日,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向日本政府提議立即給中國以打擊,隨即於7月7日發動了七七事變。7月9日,中日雙方交戰部隊曾達成口頭停火協議。但同時,日本乘機從中國東北和朝鮮抽調2萬多軍隊和百餘架飛機投入華北地區。7月17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制定了《在華北行使兵力時對華戰爭指導綱要》,日本政府決定動員40萬兵力,妄圖用武力滅亡中國。
經過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華北駐屯軍第1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由大隊長清水節郎率領,荷槍實彈開往緊靠盧溝橋中國守軍駐地的回龍廟到大瓦窯之間的地區。晚7時30分,日軍開始演習。22時40分,日軍聲稱演習地帶傳來槍聲,並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蹤」,立即強行要求進入中國守軍駐地宛平城搜查,中國第29軍第37師第110旅第219團嚴詞拒絕。日軍一面部署戰斗,一面借口「槍聲」和士兵「失蹤」,假意與中國方面交涉。24時左右,冀察當局接到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的電話。松井稱:日軍昨在盧溝橋郊外演習,突聞槍聲,當即收隊點名,發現缺少一兵,疑放槍者系中國駐盧溝橋的軍隊,並認為該放槍之兵已經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時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槍聲非中方所發,予以拒絕。不久,松井又打電話給冀察當局稱,若中方不允許,日軍將以武力強行進城搜查。同時,冀察當局接到盧溝橋中國守軍的報告,說日軍已對宛平城形成了包圍進攻態勢。冀察當局為了防止事態擴大,經與日方商議,雙方同意協同派員前往盧溝橋調查。此時,日方聲稱的「失蹤」士兵已歸隊,但隱而不報。7月8日晨5時左右,日軍突然發動炮擊,中國第29軍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線官兵:「確保盧溝橋和宛平城」,「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守衛盧溝橋和宛平城的第219團第3營在團長吉星文和營長金振中的指揮下奮起抗戰。
反應
日軍挑起七七事變後,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就通電全國,呼籲:「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並且提出了「不讓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中國寸土!」「為保衛國土流最後一滴血!」的響亮口號。蔣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擴大」和「不求戰,必抗戰」的方針。蔣介石曾致電宋哲元、秦德純(第29軍副軍長兼北平市市長)等人「宛平城應固守勿退」,「盧溝橋、長辛店萬不可失守」。
盧溝橋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立即通電全國,號召全民族抗戰。蔣介石也於7月17日發表了關於解決盧溝橋事變的談話。盧溝橋事變揭開了全國性的抗日戰爭的序幕。
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指出「盧溝橋事變已到了退讓的最後關頭」,「再沒有妥協的機會,如果放棄尺寸土地與主權,便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對於在盧溝橋戰斗中英勇抗敵的29軍,全國各界報以熱烈的聲援。各地民眾紛紛組織團體,送來慰問信、慰勞品;平津學生組織戰地服務團,到前線救護傷員、運送彈葯;盧溝橋地區的居民為部隊送水、送飯,搬運軍用物資;長辛店鐵路工人迅速在城牆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槍眼,以協助軍隊固守宛平城;華僑聯合會也致電鼓勵第29軍再接再厲。七七事變爆發後,日軍的進攻遭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日軍見佔領盧溝橋的企圖實現不了,便玩弄起「現地談判」的陰謀,一方面想借談判壓中國方面就範,另一方面則借談判之名,爭取調兵遣將的時間。
後續
7月9日、11日、19日,日本華北駐屯軍與冀察當局三次達成的協議,都被盧溝橋時斷時續的炮聲證明是一紙空文。「現地談判」使日軍贏得了增兵華北的時間,但它卻蒙蔽了冀察當局的視線,遲緩了第29軍布兵應戰的准備,給平津抗戰帶來極大危害。到7月25日,陸續集結平津的日軍已達6萬人以上。日本華北駐屯軍的作戰部署基本完成之後,為進一步發動侵華戰爭尋找新的借口,又在7月25日、26日蓄意製造了廊坊事件和廣安門事件。
26日下午,華北駐屯軍向第29軍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中國守軍於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區,否則將採取行動。宋哲元嚴詞拒絕,並於27日向全國發表自衛守土通電,堅決守土抗戰。同日,日軍參謀部經天皇批准,命令日本華北駐屯軍向第29軍發動攻擊,增調國內5個師約20萬人到中國,並向華北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下達正式作戰任務:「負責討伐平津地區的中國軍隊。」血戰平津已再所難免。中國軍隊隨之奮起抵抗,血染平津路,壯士報國恨。
7月28日上午,日軍按預定計劃向北平發動總攻。當時香月清司指揮已雲集到北平周圍的朝鮮軍第20師團,關東軍獨立混成第1、第11旅團,中國駐屯軍步兵旅團約1萬人,在100餘門大炮和裝甲車配合、數十架飛機掩護下,向駐守在北平西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國第29軍第132、37、38師發起全面攻擊。第29軍將士在各自駐地奮起抵抗,譜寫了一首不屈的戰歌。南苑是日軍攻擊的重點。第29軍駐南苑部隊約8000餘人(其中包括在南苑受訓的軍事訓練團學生1500餘人)浴血抵抗,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壯烈殉國,不少軍訓團的學生也在戰斗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28日夜,宋哲元撤離北平,29日,北平淪陷。29日凌晨,冀東保安隊第1總隊隊長張慶余和第2總隊隊長張硯田,在通縣發動起義,反正抗日,擊斃通縣特務機關長細木繁中佐等數百人,活捉漢奸殷汝耕(後逃跑)。
7月29日,第29軍第38師在副師長李文田的率領下,發起天津保衛戰。第38師攻擊天津火車站、海光寺等處日軍,斬獲頗眾,但遭日機的猛烈轟炸,傷亡亦大,遂奉命撤退。30日,天津失守。
影響
七七事變後,日本動員幾乎全部軍事力量,開始全面侵華。
七七事變是中國全面性抗戰的開始,中國在東方開辟了第一個大規模的反法西斯戰場。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終形成;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
評價
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上,法西斯成為全人類的公敵,世界性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帝國主義國家的爭霸斗爭轉變為法西斯力量與反法西斯力量之間的一場較量。隨著德意日法西斯日趨一日地走向結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過多年努力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已土崩瓦解,國際社會的秩序已經失去了國際條約的控制,法西斯侵略者幾乎可以為所欲為了。到了1936年,法西斯國家行將發動世界大戰的陰雲籠罩在全球的上空。
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集團經過充分准備後,悍然發動了七七事變,把6年前在中國東北挑起的局部戰爭升級為全面侵華戰爭,率先在世界的東方點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
七七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的活動不僅威脅到人民大眾的生存,而且直接威脅到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國國民政府對日本殘存的一點和平幻想徹底破滅,蔣介石對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作出了積極反應。
前所未有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充分體現了「民族意識勝過一切」的思想,在大敵當前的緊急關頭,產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危機喚醒了沉睡近百年的中華民族,無情的戰爭教育了全國各族人民,從沿海到內地、從都市到偏鄉僻壤的全中國人民都被動員起來了。
全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迅速掀起,如火如荼。日本帝國主義面臨的對手是空前覺醒的中華民族,所以這就註定了它必然滅亡的命運,中華民族則一天天開始復興。盧溝橋畔的槍聲引燃的整個中華民族的抗日聖火,將中國推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中國人民團結一致,以抗擊日本法西斯的輝煌戰績,一掃中國近百年盡遭侮辱、積弱不振的形象,第一次贏得了反對外來侵略的偉大勝利。
七七事變爆發後,中華全民族的空前覺醒和因此重新煥發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是中國人民堅持8年抗戰、最終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根本力量。
在21世紀的今天,這種偉大的民族精神值得特別珍視和發揚。今天距離七七事變的爆發已經70年了,但日本軍國主義的陰魂至今不散,日本極右勢力極力通過各種方式企圖為侵略戰爭翻案。中國和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們應保持高度的警惕。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只有尊重和正視歷史,才能贏得未來。
「七七事變」70年
今年重聚盧溝橋老兵僅剩六人
中新社南京七月四日電(記者:丁梅 孫祥明)今天,「七七事變」親歷者、原國民黨第二十九軍老兵李鴻斌從南京啟程,前往北京參加「七七事變」親歷者重聚盧溝橋活動。南京民間抗戰史料陳列館舉行座談會,為這位老人送行。同時,主辦者宣布:《國威》關愛抗日老兵公益活動拉開帷幕,一系列全國尋訪抗戰老兵的活動正式啟動。
座談會上,李鴻斌老人回憶起當時戰斗的激烈場面以及無數戰友英勇犧牲,不由得滿眼熱淚。他說,這些參加過盧溝橋抗戰的二十九軍老兵們最年輕的八十八歲,而最年長的已經一百零六歲,全國不到四十人,身體情況都不甚樂觀。李鴻斌老人向記者多次提起:「五十年、六十年、七十年,已經沒有下一個十年(即八十周年)嘍」。
「今天來參加會議,不是只是我一個人來,代表了千千萬萬死難的烈士和戰友來的,帶著一種使命感來參加這次會議,希望社會各界能有更多的人去關注抗戰老兵,記住抗戰精神!」八十五歲的抗戰老兵王楚英雖不是二十九軍老兵,但也來參加《國威》關愛老兵公益活動。
據介紹,今年能參加「七七事變」七十周年紀念活動的二十九軍老兵只有六位。另五位老兵分別是:崔金品(九十一歲),趙金典(九十二歲),張可宗(八十八歲),馬步先(八十八歲)和孫敬生(九十三歲)。七十年前,他們都是二十九軍的將士,在「七七事變」中共同抵抗侵華日軍的進攻。
屆時,六位老人將重登盧溝橋,緬懷當年戰友,共敘歷史細節,最後留下珍貴的合影。二十九軍佟麟閣、趙登禹等名將的後人,也將與老兵們一起參加紀念活動。
Ⅷ 求一電影!!!急 《盧溝橋事變》這部電影
電影名為《七七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