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拍攝的過程中,是不是需要大量的膠片一場戲,如果拍多條不過的話,就會浪費很多膠片是吧
電影一直都是用膠片拍的,拍電影的機子叫攝影機,一般ARRL(阿萊)用的多,膠片大多是滲梁桐柯達的膠片。膠片很貴,膠片拍好還要洗印渣行,發行還要拷貝,總之過程很繁瑣。膠片的通透感好啊,寬容度也很好,高光部分的表現也很到位,一幫的攝像機很難達到,及時是全畫幅的攝像機(上百萬)也很難達到膠片拍的感覺,雖然有景深變化,擋在高光,寬容度都比不上膠片。攝影機一般的上百萬,有的則山千萬。巨貴。膠片好像一盤是1600尺,叢坦只能拍個2分鍾吧,要1500多,還有洗印費。膠片不是一般人玩的起的!
⑵ 我想問,電影和電視劇都是用膠卷么 又或者專業的解釋下什麽拍攝手法成本最高,效果最好。
現在除了個別導演的愛好,已經很少人用膠卷拍電影了。很久很久以前,電影和電視拍攝都是用膠卷的,因為成本問題,後來電視拍攝逐漸採用了高分辨錄像帶拍攝,而電影仍舊採用膠卷,因為在當時的技術環境下,膠卷是最好而且解析度是最高但價格最貴,只有電影工業可以承受,電視劇承受不起。再後來,就都換數碼拍攝了,因為數碼方便,還省了膠卷轉化數字信號的問題,方便後期製作。
如果說單純的拍攝成本高,肯定是膠片拍攝,早上、上午、中午、午後、下午、黃昏、晚上、屋裡、水下......不同的場景需要用不同的膠片才有好效果,這裡面都是錢,你也永遠無法估計演員會NG多少次,每NG一個鏡頭損失的就是一段段廢膠片。而一部90分鍾的電影,每秒24幀膠卷畫面,需要126900幀,一盤電影膠卷大約500幀,需要260盤膠卷,總長度大約3~4公里,按富士VIVID ISO250膠卷市場價大約1000人民幣一盤,總開支大約26萬。這個是估算的價格,不同環境需要用不同ISO的膠卷,不同ISO的膠卷費用不同,所以價格應該超過30萬,而且是不計算損耗的價格,理想的損耗通常是片長的兩倍以上,也就是計算了最低損耗的話膠卷開支接近90萬。再就是膠片要轉化為數字信號進入後期,要保證最好的質量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成本,有可能逐幀逐幀的高解析度掃描,例如電分掃描,一幀畫面電分為4K解析度大約200~400M左右,每M大約5毛成本,126900幀全部電分數字化得多錢?最少1200萬!
⑶ 電影製作為什麼比電視劇貴這么多
電影膠片比較貴;電影演員比較貴,電影的特技更多、場景更多和場面更大(盜夢空間、阿凡達那樣的大製作所花費的那不是一般的大!!),電影的拍攝技巧更復雜,航拍什麼的都很貴,電視劇室內幾個人說來說去花不了幾個錢
拍電影攝影用的是膠片,影像直接記錄在膠片上,膠片記錄的影像有清晰度高,層次豐富,色彩還原好等特點。電視攝象機用的是磁帶、光碟、硬碟等媒體,圖象質量目前還趕不上膠片但它有很多優點。拍電影不能把聲音錄在膠片(底片)上,同期聲用同步錄音機錄制,然後經過復雜的音底、套底、轉光最後才以音帶的形式洗印到拷貝上。
膠片不能反復利用,所以相對來說電影成本要高
⑷ 現在35mm電影膠片多少錢一卷,一卷能拍多長的電影(請問電影膠片和照相機膠卷有什麼區別)
一般是122米和305米兩種, 122米的,像Kodak Vision3 250D 之類的,見過 1100元--1500元一盤的。
35mm底片1分鍾需要27米多的的底片,一盤大約是4.4分鍾。
電影膠片 多數是負片 極少數是正片, 一般為了應付高速的過片,背面塗有炭黑層用於防止靜電。
所以沖洗的時候不用傳統C41工藝,而是用ECN-2工藝,基本就是多了一步除炭黑層,使用小噴頭,噴高壓水流洗掉炭黑層。
通常電影膠片為了適應各種場景,擁有遠超一般底片和數碼相機的寬容度,比如柯達的 Vision3 250D,有-6到+8的15檔寬容度(要算上0EV所以是15不是14)。而一般以寬容度著稱的頂級民用黑白底片 也就是-3到+4的8檔寬容度.
當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柯達有5222(Double-X)黑白電影膠片,是無炭黑層的。 柯達100D 電影膠片 ,也沒有炭黑層,沖洗使用E-6 ,就跟普通反轉片一樣,只是寬容度稍高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