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們通常所謂的電影作者是指什麼
法國新浪潮時期,特呂弗等人提出,認為不是所有導演都能成為「作者」。具備電影作者論資格所拍的電影才是「作者電影」。作者政策要求電影想小說、音樂、繪畫一樣是一個人的作品,電影作家的作品——即導演個人的作品。此理論產生廣泛的影響。其作者資格條件如下:1在一批影片中體現出導演個性和個人風格特性,把個人的東西帶入題材,導演不是一個執行者。2影片應具有某種內在涵義,是後天形成而非先前存在的。3電影作者是對電影製作全面控制的人,無導演、編劇之分。法國新浪潮主要人物:特呂弗、戈達爾、夏布羅爾。電影作者代表人物:戈達爾、特呂弗、安東尼奧尼、費里尼、希區柯克。此理論確定美國一批導演的作者地位,其電影為作者電影。作者論的實質:強調電影導演是主要創作人和最終定稿人。判定依據是導演對作品的控制。作者電影與類型電影相對,也稱藝術片。
② 什麼是作者電影
法國新浪潮運動中提出「作者電影」的口號,即「拍電影,重要的不是製作,而是成為電影的製作者」。電影採用低成本製作:啟用非職業演員;不用攝影棚而用實景拍攝;不追求場面刺激和戲劇化沖突。影片在表現方法上,廣泛使用能夠表達人的主觀感受和精神狀態的長鏡頭、移動攝影、畫外音、內心獨白、自然音響,甚至使用違反常規的晃動鏡頭,打破時空統一性的「跳接」、「跳剪」等。還採用一些以人物為對象的使用輕便攝像機完成的跟拍,搶拍以及長焦、變焦、定格、延續、同期錄音等「紀實」手法,將「主觀寫實」與「客觀寫實」相結合。電影帶有強烈個人傳記色彩。
③ 電影是什麼的作者簡介
安德烈·巴贊(André Bazin, 1918—1958) 法國《緩氏電影手冊》創辦人,二戰後西方最重要的電影批評家搜叢、理論家,法國電影新浪潮之父。主要著述有《電影是什麼?》、《讓·雷諾阿》、《奧遜·威爾斯》、《世哪櫻查理·卓別林》、《殘酷電影》、《淪陷與抵抗時期的電影》、《從解放時期到新浪潮的法國電影》等。
④ 電影作品的著作權歸屬是誰
一、電影作品的 著作權 歸屬是誰 ( 一 ) 、不同法制國家確定的主體也是不同的 比如大陸法系國家,法國、德國、義大利、瑞士、蘇格蘭等。他們只承認個人是作者,由製片人製作的電影作品的著作權首先是屬於編劇、導演、攝影等電影作者而不是給予製片人,而製片人對電影作品的權利是從電影作品的作者轉讓而來的。 ( 二 )、我國 著作權法 是如何規定的 1、根據創作產生著作權的原則,首先應當承認電影作品或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是由編劇、導演、攝影、作詞、作曲等作者嘩散創作完成的。 2、考慮到製片人的巨額投資和電影作品的商業運作,將電影作品的著作權賦予製片人,在理論上講是將著作權法定轉讓給了製片人。但是,編劇、導演、攝影、作詞、作曲等作者仍享有署名權。 二、如何解決整體著作權與作者個別的著作權的問題 1、及編劇、作詞、作曲等作者,他們的劇本、歌詞、音樂作品,雖然可能是專為拍攝該電影所作,也可以作其他使用,只要不與電影作品著作權的行使相沖突即可。如編劇作者可以另外出版其創作的劇本,詞曲作者也可以將他們的作品另外製作唱片。 2、製片人行使電影作品的著作權,也不能超過電影的正常商業運作的合理限度,超過這一限度,就有可能侵犯電影作者的權利,除非在與電影作者的合同中獲得了這些權利。 事實上,中國影視作品的署名相當不規范,並不一定使用製片者一詞。例如,許多影片使用出品人的概念,此時的出品人即著作權法意義上的製片人。由於編劇、導演、攝影、作詞、作曲等作者也均享有署名權,易與製片人混淆,因此單從署名很難確認著作權的歸屬。同時,即使明確在片中註明了製片人,該製片人也並非一定是著作權法意義上的製片人。是否擁有著作權,仍然要以實際的製片人來判斷,這往往須依賴於 合作協議 的具體規定,權利的分配最終還是必須在合同上體現,不能僅僅根據作品上的亂答氏署名來判定。 《著作權法》第十二條規定:「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其著作權由改編、翻譯、注釋、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該條明確了演繹作品的作者,對原作品進行再創作時,應事先徵得原作者的同意,但原作者的署名權不得侵犯,作品的不受歪曲、篡改權不得侵犯。 根據《著作權法》規定,改編權是改變作品,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的權利。相較於在先作品,改編作品具有獨創性,構成了新作品,同時,改編作品與在先作品之間又必須具有表達上的實質性相似,只有在保留在先作品基本表達的情況下通過改變在先作品創作出新作品,才是著作權法意義上的改編行為,否則該改編完成的作品即屬於獨立創作完成的新作品,與在先作品不存在關聯,亦不涉及對在先作品的侵權。 由於我國屬於大陸法系,遵循著作權法定的原則,如果僅僅從著作權侵權的角度去看問題,必須要明確是著作權的什麼權利被侵犯了,否則法官無從做出侵權判定。 三、對於著作權的保護建議: (一)權屬清晰是基礎 應當通過合作方的 合作合同 (包括合同簽約主體架構的選擇、合同內容的細化、交易模式的選擇等)明確約定著作權歸屬,不得出現權屬不清晰的情形; (二)對外宣示應准確 應當在影視作品中的片頭和片尾用准確、清晰的語言來描述著作權歸屬於誰,避免僅僅使用製片人、出品人等模稜兩可、似是而非的字樣。 (三)保護方式宜多元 由於著作權是法定的,我們舉坦不能隨心所欲的創設權利。為避免出現在合作過程中出現非法定情形的 侵權行為 無法追究的情形,建議將各種可能出現的著作權爭議,盡量在合作合同中一一列舉,清晰表述,日後發生爭議後可直接根據合同約定追究違約方責任,以彌補 侵權責任 保護方式的不足
⑤ 關於電影的作者簡介
作者:(法國)讓·科克托(Jean Cocteau) 譯者:周小珊
科克托,為20世紀法國文化名流,1955年獲法蘭西學院院士榮譽,他涉足了幾乎所有的現代藝術創作領域:詩歌、小說、電影、繪畫、戲劇、評論……可以說代表了典型的法蘭西文人形象。
⑥ 有一個電影叫什麼作者
首先我們先來說下何為作者電影?
專業的名詞解釋是這樣的:「作家電影」,即上個世紀法國的「左岸電影派」,法國的「作家電影」還是沉悶晦澀的「藝術片」,探索人的意識和潛意識;其代表作有阿倫·雷乃的《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亨利·高爾比的《長別離》等
其創作特徵主要表現為:在剪輯上採用跳剪,滾清祥循環剪輯等手法,破壞影片的時空;重視自然音效、台詞和音樂;採用舞台職業演員;攝影講究構圖與布光。電影帶有強烈文學、戲劇色彩。
看了這么多,其實作者電影最通俗的表現就是其電影風格帶有明顯的個人特色。
從理論上來講就是給予導演"作者"身份,保護他的創作不受其他干預,導演的獨特個性深刻得體現在影片的藝術風格和主題中。
而在中國電影市場中,作者電影表現最突出的導演主要有王家衛、顧長衛、張藝謀等,但張藝謀的作者論風格主要表現為前期,後期作品基本沒有作者論的彰顯了。
還有是韓國導演金基德的作品,也可以被看作是典型的作者論作品。今天我們就詳細來比較下基德和王家衛的作者電影表現呈現。
籠統來講如果說王家衛的電影是探討時間和空間的藝術,那金基德的作品就是在探討邊緣人的藝術。他的電影主角經常出於失語狀態,整個故事的講述全靠畫面撐起,每一幀都有獨特的隱喻,其主題也都大多滲透哲學主題。
像《收件人不詳》、《空房間》、《春夏秋冬又一春》都是很好的佳作,這3部電影真的建議大家去看看,它們分別體現出了金基德的3大招牌即:個人風格論顯著、主角失語、視覺形式美。
例如《空房間》這部電影,主角真的全程一句話沒說,但是卻將第三隻眼的視角表現得淋漓盡致,電影的節奏也是完全正虛不必看動態語言來支撐,手法上真的是讓人驚嘆。
而《春夏秋冬又一春》,每一幀的畫面都可用絕美來形容,電影的禪意從頭貫穿到尾,整體的觀看體驗祥和又激烈,其表現出的救贖觀,徹徹底底把我影響成了一個悲觀主義者。
而王家衛的作品就不用我多說了,《重慶森林》、《花樣年華》《2046》、《花樣年華》都是非常經典大搏的影片。
在我看來王家衛最厲害的地方就是明明每部影片講的都是差不多的事情,或者說也沒啥大事情,卻能品出不一樣的感覺。
而且他每次慣用的演員和元素都差不多或者是一樣的,甚至有時候直接到主角的名字都不換,好像在向我們傳達這就是一個人的故事。為此也很多說他這一生只拍了一部電影。
不僅如此,他還獨創了一套王家衛式情話模版,我們先來感受下
十六號,四月十六號。一九六零年四月十六號下午三點之前的一分鍾你和我在一起,因為你我會記住這一分鍾。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一分鍾的朋友,這是事實,你改變不了,因為已經過去了。我明天會再來。 ——王家衛 《阿飛正傳》
我和她合作過一百五十五個星期,今天還是第一次坐在一起。因為人的感情是很難控制的。所以我們一直保持距離,因為最好的拍檔是不應該有感情的。 ——王家衛 《墮落天使》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什麼東西上面都有個日期,秋刀魚會過期,肉罐頭會過期,連保鮮紙都會過期,我開始懷疑,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是不會過期的? ——王家衛 《重慶森林》
⑦ 《電影是什麼》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電影是什麼?》((法)安德烈·巴贊)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9_TTqu1unhnHKpIrOh8-LQ
書名:電影是什麼?
作者:(法)安德烈·巴贊
譯者:崔君衍
豆瓣評分:9.3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2017-9
頁數:396
內容簡介:
本書為法國新浪潮電影之父巴贊發表的一系列高質量影評和電影評論的結集,涉及電影本體論、電影社會學、電影心理學和電影美學等諸多話題,是研究巴贊和當代電影美學的必備讀物。在電影理論史上,巴贊的電影理論是一座卓越的里程碑,他的現實主義美學深刻影響了世界電影的發展,他宣揚的攝影影像本體論和真實美學也形成了與蒙太奇理論不同的電影美學體系,開拓了電影研究的領域。正是由於巴贊的努力,電影才成為嚴肅的研究課題。作為巴贊電影理論的經典代表,《電影是什麼?》從問世之初就受到電影從業者和廣大影迷的好評,被譽為「電影的聖經」,也為巴贊贏得了「電影的亞里士多德」的崇高榮譽。
作者簡介:
安德烈·巴贊,法國《電影手冊》創辦人之一,著名電影批評家、理論家,提倡現實主義美學,提出了長鏡頭理論,闡述了新現實主義導演的重要價值,以及蒙太奇與景深鏡頭在電影語言中的重要性和辯證關系。因為對電影事業的重大貢獻,自上世紀40年代至今,巴贊在西方電影備受推崇,被譽為「法國影迷的精神之父」「新浪潮電影之父」「電影的亞里士多德」,主要著作有《電影是什麼?》《查理·卓別林》《殘酷電影》《讓·雷諾阿》。
⑧ 電影的作者簡介
約翰乎緩岩・勞頓 他是一名影迷,對施萊辛格的英國巨片《說謊者比利》幾近痴迷。唯其如是,或說也正是因此他才常為《哪好大都會雜志》寫影評,也是電影刊物GQ的責任編輯。毫無疑問,他是本書的最佳執筆。
亞當・斯密 定期為一些電影刊物撰歲御稿,也是《帝國雜志》的高級編輯。
⑨ 什麼是作者電影
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法國電影界的一種創作主張,又稱作者論或作者政策理論.其理論淵源,最早發端於法國著名導演亞.阿斯特呂克1948年發表的《攝影機—自來水筆,新先鋒派的誕生》一文.該文認為,電影已經成為一種具有獨特語言、可以自由表達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正如作家用筆寫作一樣,電影導演可以用攝影機來進行銀幕「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