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少林八絕的故事梗概,主要人物介紹
全文分上下兩部,總共有1220個章節,其中上部有683個章節,下部有537個章節。
這世界無奇不有,就看見沒有見過。本書寫的是一個叫方劍明的少林弟子,期間夾著不少的其他很重要人物的描寫枯譽。有一些人性,有一些武打,有一些恩仇,有一些愛情,一些戰爭,還有一些大義。本書設定的時代為明朝,英宗時期凱游,既有武林,又有朝廷,一個少年漸漸長大成人,所遇所為的一些江湖故事。
主要人物有:少林弟子方劍明,銀片門的百變手狄向秋, 四川唐門的瀟灑公子唐影 ,情人山莊的少莊主追魂公子司馬矣,叫花公子聞人覺(就是吳世明劍明的好兄弟,少林,屠龍棍),盯敗銷漂泊天下行陳錦藍 , 白駝山 少莊主宇文堅 ,昆侖派 昆侖三少 令狐樂,華山派 七情劍 孔海山,黃山派 黃山飛雲鶴 熊白祥等。
❷ 少林八絕正文1353
1跋陀2達摩3張三豐4文天祥5馬可·波羅6羅貫中7李成桂8陳友諒9張士誠10朱元璋11朱
棣12朱允炆13朱祁鎮14朱祈鈺15於謙16根敦朱巴17也許18王振
1跋陀
跋陀,又名佛陀,天竺(印度)人。北魏孝文帝時來中國傳播佛教,深得敬重。北魏遷都洛陽,孝文帝在洛陽為他建造寺院。跋陀性喜幽靜,孝文帝又在嵩岳少室山下為他建造寺院。
這座寺院即現在的少林寺,跋陀是為少林寺的創立者和第一位住持。
他在寺內翻經台翻譯了《華嚴》、《涅轎仿消盤》、《維摩》、《十地》等經,並度化了慧光、僧稠等人。年老後跋陀遷居少林寺外,直到圓寂。
2達摩
菩提達摩(?~528)
Bodhidharma
中國南北朝時來華印度僧人。略稱達摩,意譯道法。南天竺人,婆羅門(一說剎帝利)種姓,香至王第三子。南朝宋末航海至廣州、往北魏,於洛陽、嵩山等地游歷並傳禪學,遇慧可收為弟子,傳《楞伽經》4卷。復至廣州,梁武帝迎至建康(今江蘇南京),至北魏入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達9年。
傳說他以二入四行教人,重視坐禪和教理,要求通過壁觀,識自本有真性(理入)。在實際上達到無愛憎、無得失、無悲喜、無是非、超脫一切的精神境界(行入)。被稱為西天(天竺)禪宗第28祖和東土(中國)禪宗初祖。唐代宗賜謚圓覺禪師。
3張三豐
張三豐,元明道士。生卒年不祥。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寶,又字君寶,號三豐,豐又作峰。較為可考的說法,張三豐
約活動於元延佑(公元13141320)到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間。為遼東懿州(今遼寧)人,後人以他為隱仙派。
或說張三豐是宋或元甚至金時人,其籍貫,亦有「平陽」、「猗氏」、「寶雞」說。(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
同師。劉秉忠(1216-1274),祖籍遼國瑞州,今綏中縣前衛鎮。元朝初年人,原名侃,字仲晦。曾為僧,法名子聰。元世祖忽必烈對他言無不聽,寵任益隆,曾經位至三公,官居太保。)
4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中國南宋末大臣,民族英雄。小名雲孫,字天祥,後以字為名,改字履善,後又改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
祥興元年(1278),駐在崖山(今廣東新會南海中)的宋政府封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十二月,元軍從海陸大舉進攻,文天祥撤出潮陽,轉移海豐。行至海豐以北的五坡嶺,被元軍追及,文天祥被俘。
次年正月,被移上海船,……
經珠江口零丁洋時,賦《過零丁洋》詩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明不屈之志。
南宋滅亡,文天祥被押北上,於至元十六年(1279)十月初一到大都(今北京)。前宋丞相留夢炎、受封為瀛國公的宋恭帝,先後奉命勸降,都被拒絕。
他身在獄中,而詩句墨跡傳遍京城,被視同珍寶。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1283年1月9日),在柴市(今北京東四北大街府學胡同;一說在宣武門外菜市口)就義。
文天祥遺著有《文山先生全集》。他前期的詩文多酬應之作,比較好的詩也只表現了隱逸的志趣,或帶有感傷哀愁的情緒。贛州起兵以後,風格為閉知之一變,詩詞散文都悲壯剛勁,感人至深。
文天祥把國家、人民和自己的遭遇,用詩詞逐事記錄,並且把從鎮江逃出元營後的記事詩,編成《指南錄》;又將被俘以後所作,編為《指南後錄》;在獄中又集杜甫詩句,成《集杜詩》200首,歷述「顛沛以來」的「世變人事」,抒發自己的亡國之痛。
他的《正氣歌》,歷數史書所傳各代不畏*、不惜犧牲的人物,表示自己准備隨時獻出生命的決心,尤為數百年來傳誦不絕之作。
5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1254~1324)MarcoPolo
中世紀義大利旅行家。[閱讀文字大則版,請上]威尼斯商人尼柯羅·波羅之子。尼柯羅與其弟馬菲奧約於1265年抵上都見忽必烈,並被派出使羅馬教廷。1271年夏,尼柯羅兄弟攜馬可同來元廷復命。他們取道伊利汗國境,沿著古代絲綢之路東來,於1275年到達上都。此後僑居中國17年。
約1291年初與其父、叔從泉州啟程走海路回國。1293年到達忽里模子(今伊朗阿巴斯港東)。1295年返抵威尼斯。1296年馬可在戰爭中被俘,在獄中講述其東方見聞,同獄小說家魯思梯切諾筆錄成書,於1298年完成,通常稱為《馬可·波羅行記》。
6羅貫中
(1)中國元末明初作家,戲曲家。生卒年不詳。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生於杭州,祖籍太原。貫中生當元末社會動亂之時,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於流俗,曾參加反元的起義斗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
(2)羅貫中,名本,原籍東原�今山東東平,寄寓浙江。元末曾作《龍虎風雲會》雜劇,並有志圖王,以不遇真主,乃退而寫歷史小說,為死於元亡前一年的宋宗室後裔趙偕字子永�人稱寶峰先生的門人之一。所作七十回本《水滸傳》在《三國志通俗演義》之前,均成書於明初。其生卒年約1330-1400。
(3)羅貫中(約13……
30—約1400),名本,錢塘人(明郎瑛《七修類稿》、田汝成《西湖游覽志》、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元遺民賈仲明(《續錄鬼簿》雲:「羅貫中,太原人,別號海湖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至正二十四年,1364)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用王圻《埤史匯編》說羅貫中是「有志圖王者」。清徐渭仁、徐鍋繪《水滸一百單八將圖題跋》說他與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有關系。清顧苓也說羅貫中曾「客霸府張士誠所」(《塔影圖集》)。相傳是施耐庵的得意門生,才華出眾。
7李成桂
朝鮮太祖(1335年—1408年)在位時間1392年—1398年(1398年—1408年為太上王)
7世紀中期,朝鮮半島上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局面結束,新羅統一半島並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新羅分裂後,10世紀前期王建再次統一半島,改國號為高麗。
1388年,高麗將領李成桂發動兵變,經幾度廢立,自掌大權,並於1392年9月28日登上王位,改國號為朝鮮。
李成桂即朝鮮王朝創建者,廟號太祖。太祖在位時,推行科田法,獎勵農業,廣設學校,交好中國明朝。
李成桂於1398年遜位於兒子,1408年去世。
8陳友諒(1320年—1363年)
年輕時曾為縣吏。元末農民戰爭爆發後,參加徐壽輝、鄒普勝、倪文俊等人領導的天完紅巾軍,初為簿書掾,後以功升元帥。
元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成,逃奔黃州,陳友諒乘機襲殺倪文俊,並其部眾,自稱宣慰使,隨後改稱平章,掌握天完實權。
至正十九年九月,陳友諒殺害了在反元戰爭中功勞卓著的天完將領趙普勝。同年十二月,殺徐壽輝左右侍臣,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於採石,自立為帝。
大漢政權建立後,一面繼續進行反元戰爭,一面把軍事重心放在對鄰境朱元璋部的戰爭上。
陳朱之間的戰爭是封建統一戰爭,前後進行了三年多,歷龍灣(至正二十年閏五月)、江州(二十一年八月)、鄱陽湖(二十三年夏)幾次重大戰役。大漢將士多數是天完舊屬,對陳友諒的篡權奪位深為不滿,在戰爭中相繼倒戈降朱,使陳友諒接連敗北。
二十三年八月,陳友諒在鄱陽湖中流矢身亡。
9張士誠(1321~1367)
中國元末割據江浙一帶的武裝首領。小名九四。泰州白駒場今江蘇大豐西南白駒)人。出身鹽戶,以操舟運鹽為業。至正十……
三年(1353),在紅巾軍起義影響下,與其弟士義、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18人,殺富戶,招集鹽丁,起兵反元,攻克泰州,連克興化、高郵,擁眾萬余。十四年正月,據高郵,稱誠王,建國大周,改元天佑。九月,元中書右丞相脫脫統大軍攻高郵。由於臨陣易將,元軍大亂,張士誠乘機出擊,大獲全勝。高郵戰役是元末農民戰爭的重要轉折。後張士誠渡江南下,與朱元璋開戰,張士誠敗,投降元廷,封為太尉。此後繼續與朱元璋爭奪地盤。他乘北方紅巾軍失敗、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之機,擴展地盤,勢力南抵紹興,北逾徐州,達於濟寧,西達汝、潁、濠(在今安徽鳳陽東北)、泗(在今江蘇盱眙北),東至海,擁兵數十萬。
二十三年九月,張士誠自稱吳王,以張士信為江浙行省左丞相,不再輸糧至大都。二十五年十月,朱元璋滅陳友諒漢政權後,開始全面進攻張士誠。二十七年九月,平江(今江蘇蘇州)城破,張士誠被俘至應天(今江蘇南京),自縊死。
10朱元璋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
(1328~1398)
明太祖朱元璋,漢族,明王朝的開國皇帝。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今安徽鳳陽縣東)鍾離太平鄉人,少時窮苦,一度入皇覺寺當和尚。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郭死後統率郭部,任小明王韓林兒的左副元帥。接著以戰功連續升遷,龍鳳七年(1361)受封吳國公,十年自稱吳王。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和掃平元的殘余勢力後,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
11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今江蘇南京)。洪武三年(1370),受封燕王。曾居鳳陽,對民情頗有所知。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
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樉先後死去,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
朱元璋去世後,繼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朱棣遂於建文元年(1399)七月發動靖難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1403~1424)。
12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1377~1402)史籍稱為建文帝。性寡斷。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死,由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因深感籓王坐大,決定削籓。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後來的明成祖)藉此起兵反抗,其……
實是不滿明太祖傳孫不傳子。是長期以來皇室內部爭權奪利斗爭的總爆發。
惠帝原來是一個想有所作為的皇帝,感到太組時過於嚴猛,因此想在削籓集權的同時,施行「仁政」。但他卻「仁柔少斷」。他倚重黃子澄,齊太和方孝孺三個迂儒,導致失敗。
失敗後在宮中**而死,年二十六歲。
一說他「由地道出亡」,改裝為僧,自後浪跡於滇,黔,巴,蜀間。
13朱祁鎮
明英宗(1427~1464)
中國明代皇帝。即朱祁鎮。1436~1449年,1457~1464年在位。年號正統、天順。
明宣宗長子。9歲即位。初大事權歸皇太後張氏,以累朝元老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政務,繼續推行仁宣朝的各項政策,社會經濟也有所發展。
正統元年(1436),遣侍郎何文淵、王佐,副都御史朱興言督兩淮、長蘆、浙江鹽課,欽差巡鹽自此始。張氏死後,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振遂廣植私黨,啟明代宦官專權之端。
十四年(1449),瓦剌入犯,聽從王振之言親征,抵土木堡兵敗被俘。
景泰二年(1451)被釋回京,軟禁於南宮。
八年,武清侯石亨等乘景帝病重發動兵變,迎英宗復位,改年號天順。殺抗擊瓦剌的功臣於謙等,重用石亨、宦官曹吉祥等人,政治更加**。他在位期間,土地兼並嚴重,內有葉宗留、鄧茂七農民起義,外有異族侵擾,英宗未有任何建樹。
14朱祈鈺
明代宗(1428~1457)
中國明代皇帝。即朱祁鈺。1450~1456年在位。年號景泰。
明宣宗次子。明英宗弟。英宗即位後,封王。
正統十四年(1449),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俘獲。九月兵部尚書於謙、吏部尚書王文等主持防務,立朱祁鈺為帝(即明景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帝,立英宗之子朱見深為皇太子。
景泰二年(1451)英宗被釋回京,被代宗軟禁於南宮。次年,廢太子見深,立己子見濟為皇太子。
在位期間,任用於謙等人,安定社稷,勵精圖治。派人分行天下,考察官吏。重視農業生產,詔天下鎮守、巡撫督課農桑,減賦息民。多次擊敗瓦剌,後瓦剌入貢,邊境得安。
八年,代宗病重,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貞等迎英宗復位,發動奪門之變。廢為王。以親王禮葬金山。
15於謙
於謙(1398~1457)
中國明代將領,明保衛京師之戰的軍事統帥。字廷益。錢塘(今杭州)人。永樂十九年(1421)進士。宣德元年(1426)任御史。宣德五年升兵部右侍郎,巡撫山西、河南,整頓軍備。
……
正統十三年(1448),升兵部左侍郎。
次年秋,明京軍主力在土木堡之戰中潰敗,英宗被俘,蒙古瓦剌軍乘勝進攻京師(今北京)。
在此關頭,於謙反對遷都,力主抗戰,升任兵部尚書,率軍擊敗瓦剌軍,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戰後,他首創團營軍制,加強邊戍,委任名將鎮守。主張以戰求和,多次擊敗瓦剌軍的進攻,迫使其首領也先釋放英宗回朝。
景泰八年(1457)正月中旬,英宗借奪門之變重登帝位。二十二日,於謙遭誣陷被害。後沉冤昭雪,贈太傅,謚肅愍,又改謚忠肅。遺有《於忠肅集》。
16根敦朱巴(格敦朱巴)
一世**喇嘛
格敦朱巴(1391-1474),意為「僧成」,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大弟子之一,後藏扎什倫布寺的創建者。後來被追認為第一世**喇嘛。
17也許
也先(1407—1454),又譯額森、厄僧等。明代蒙古瓦剌部首領。出身於准噶爾部,姓綽羅斯氏,順寧王馬哈木孫,脫懽子。祖孫世掌瓦剌之政。
正統四年(1439)脫懽死,也先嗣位,稱太師淮王,常與明朝有貢使往還。可汗脫脫不花僅以元裔之名為君,不相臨制。
正統十四年(1449)大舉侵明,在土木之變中俘虜明英宗,並脅裹英宗包圍北京城,後被於謙擊卻,議和,送還英宗,恢復貢市。
此後,他殺脫脫不花,自立為大元田盛(天盛)大可汗,建號添元,設左右丞相及行省,又採取一系列統治措施。但也先的統治為時很短。先是女真諸部起而為亂;後兀良哈因不堪其征斂與騷擾,也起而反叛;內部又因其合兵南侵,利多歸於己,而弊則均受,引起部下不滿。也先荒於酒色,恃強益驕,致其眾日益離心,走散大半。景泰五年(1454)為部下阿剌知院等所殺,瓦剌勢衰。據《蒙古源流》載,也先在敗逃途中為布庫·索爾遜之子巴郭所殺。
18王振
王振(?~1449)中國明代宦官。山西蔚州(治今河北蔚縣)人。英宗為太子時,侍於東宮。英宗即位後,掌司禮監,以防備大臣罔上為由,勸皇帝以重典治理。
正統七年(1442),太皇太後死,王振勾結內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東造豪華府第,大興土木;逐殺正直官員,陷害忠良。英宗稱他為先生,公卿大臣呼他翁父,爭相攀附。
十四年,也先進貢良馬,王振故意壓價,使者含怒而去,致使瓦剌大舉入侵。王振挾帝親征,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誤行程,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被瓦剌兵追至,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王振被亂軍所殺。
註明:以上內容,皆來自網上。
最好的手打文字閱讀站,提供chm、txt、jar、umd等多種格式電子書下載,歡迎注冊會員。
《少林八絕》資料,一些資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