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禺《日出》讀書筆記
曹禺《日出》讀書筆記(精選4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但是讀書筆記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曹禺《日出》讀書筆記(精選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曹禺的戲劇《日出》可讀性很強,和《雷雨》相比,「戲劇味」適度降低了一些。換句話說,《日出》更加貼近生活,磨滑了大部分戲劇中的巧合性,涉及了更多性格各異的人物,並沒有將焦點全部集中在一人或兩人身上。字里行間充斥著生活的無奈,滲透人性本質,使其不依靠濃烈的戲劇性,卻能牢抓讀者的「胃口」,或深深同情一個,或強烈憎惡一個。這魅力背後,理由很多,吸引我個人的,最主要的有兩個方面。
其一,曹禺對人物的細膩刻畫,人物性格的飽滿度加強了我們對它的印象,令人愛恨交織。一部成功的作品,人物的刻畫尤為重要,可以通過語言、形態、動作、心理等表現手法來描繪人物,塑造其形象。在《日出》中,這獨特的話劇體裁決定了作者需要更深層對人物形象進行提煉,他需要將人物的性格特點凝練到人物語言中,以語言見想像其外部動作與心理動作。
陳白露算得上是此劇的一個中心人物,為了生活,逐遠曾經天真可愛的自己,降落在這紛濁的世界自毀性地生活。但是在其他面目猙獰自我放盪的「朋友」中,她的內心依舊是「白凈純潔」的。正如她以往的名字,竹均,如此清秀澄澈。也正因這層潛在的善良與純白,她對於自己的生活充滿自嘲,不甘於顯示卻又認命於現實。
陳白露的這些特性,我們皆從其語言可推敲。在和方達生的對話中,自嘲的味道尤為濃重。方達生對她的住所、交往之流等生活現狀表現出不滿時,她的言語往往會表現得異常刺人。在我看來,這是逃避式的自我保護,她將方達生逼入尷尬的一隅,防止方達生再說出刺傷自己的話。而這種反應算得上是本能。她無法忍受無邪年少時的朋友指責她的生活,這只會讓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與絕望,她唯一的方式是逃避,所以以尖刻與挑釁堵了方達生的嘴。
原文中:方達生(望望女人,又周圍地嗅嗅):這幾年,你原來住在這個地方?
陳白露(挑釁地):怎麼,這個地方不好么?
方達生(慢聲):嘿——(不得已地)好!好!
除此,陳白露的性格中還有些調皮的成分。在我看來,這是她在風塵中前些年摸爬滾打不至於徹底毀滅的一個重要點,這不應該是她本身就具有的,而是在雜亂塵世中後天生成的,這個調皮多少有些戲謔人生的味道。它因紛濁世界而衍生,也同時支撐了一副皮囊苟活於這紛濁世界。這也似是大多數交際女子的共性,在陳白露身上顯露,並沒有妖嬈風情的感覺,反而雜糅絲許可愛可憐與凄涼,也不可避免地混雜著久經世故。這個調皮成分在陳白露與方達生的對話中可觸摸到,還有第一幕中與潘月亭的對話中也可感受到。
其二,整個劇本雖然涉及人物眾多,但是整個氛圍或是故事情節有一脈相承的貫穿性,一片黑色,在黑色中期待日出,卻在日出後長睡。在陳白露所居的旅館中,正如王福升所發的牢騷「有太陽又怎麼樣,白日還是照樣得睡覺,到晚上才活動起來。白天死睡,晚上才颼颼地跑,我們是小鬼,我們用不著太陽」一樣,永遠是黑色的背景色,只能傻傻地無望地期待某個「日出」。金八爺如鬼魅一般存在於每個人物的恐懼中,森然恐怖,在這令人窒息的生活中似是那一陣陣令人更加無望的陰風。而無論是陳白露、翠喜還是李石清、潘月亭,抑或是黃省三、小東西,他們的生活命運都應承了詩人的那句詩「太陽升起來了,黑暗留在後面,但是太陽不是我們的,我們要睡了」。陳白露渴切自由的,卻葬於命運的陰霾,直至吞葯結束生命。李石清飽受羞辱、窮困和辛酸,卻又不得不為了一家老小的生計逢迎位居其上之人。在我眼中,他已深度分裂,用魯迅先生所用詞「卑怯」形容質變後的他是再好不過,有羊一樣的怯懦,又有狼一樣的兇狠。黃省三是整幕喜劇中悲劇色彩最濃重的一個人物,在他的生活里,被欺詐,被壓迫,連期待日出的力氣也是奢侈的,在李石清的面前他顯得如此卑微,請求都顯得那麼顫抖。最後無望的生活給了他一條用鴉片毒死孩子的路,這也是最壓抑最絕望的一個結局。如阿Q性格的王福升卑劣,卑躬屈膝的小人樣,欺負小東西時盛凌模樣,都深化了生活的灰色與窒息。所有的人物中,除了方達生能讓人看到一絲希望,其他的都被陰霾覆蓋,他善良純真,不被淤泥所沾染,他最後的離開在我看來也是一種探索——對新生活的探索,他是唯一一個沒有長睡的人。
由於篇幅關系不能分析每個人物,但是必須補充一句,在曹禺的戲劇中,每一個人物都有鮮明的個性,無論主配角,都是字字斟酌刻畫出來的,正因此,才會有大的魔力,讓讀者難以忘記每一個形象。
其實在看戲劇《日出》之前,我先接觸的是曹禺先生由戲劇改編的電影劇本《日出》。對比而看,兩者面目大有不同,各有韻味,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體裁的不同。整體的魅力上,雖然我更加傾向於電影劇本,但是平心而論,戲劇特限於舞台上表演,而電影卻可以讓表演空間更加開闊,在很大程度上兩者並沒有可比性,比了便是對戲劇《日出》的不公平待遇。但在陳白露的形象塑造上,電影劇本比戲劇版本的進一步含蓄細膩飽滿。戲劇《日出》第一幕結束,陳白露的性格特點與內心矛盾我們稍加分析就會感受到,但曹禺在後幾幕中(主要是第四幕)通過方達生的話將陳白露的主要特點都一股腦兒說了出來。就我個人喜好而言,這么做有些多此一舉的嫌疑。而在電影劇本中,並沒有如此直白的概括過陳白露,但是形象的輪廓也是十分明了的。
在《日出》中,反復出現著這樣一句話:「太陽升起來了,黑暗留在了後面。但太陽不是我們的,我們要睡了。」不禁讓人覺得無比的悲哀與無奈,在那個「損不足以奉有餘」的世界裡,無論是奢侈糜爛的資產階級,還是為生活苦苦掙扎的小人物,都在黑暗中生活忙碌,太陽照不進他們存在的陰暗角落,感受不到陽光的溫暖,展露出的或是人性的丑惡與扭曲,或是對不公世界的控訴和無可奈何。
陳白露,這個處於社會邊緣的青年女性,她的名字似乎就暗示了她的命運。她是黑夜裡一顆晶瑩的露珠,彌漫的夜氣給她蒙上一層污垢,但她的內心是純潔的,透明的,盼望著日出,嚮往在陽光下一展清亮的光輝,可沒等太陽出來,就消失了。陳白露的性格中交織著錯綜復雜的.矛盾,作為一個交際花,我們看到腐朽的生活給她的性格打上的烙印。她抽煙、打牌、喝酒、嘲弄著男人,以至有人說她是「玩世不恭、自甘墮落的女人」。但有時她做事又是那麼的認真,她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正在一步步地走向黑暗的深淵,但卻陷在物慾的享受中難以自拔。曹禺先生這樣評價陳白露:「她才二十三歲,時而像是久經風塵,時而又像單純的少女;時而玩世不恭,時而滿腔正義;時而放縱任性,時而感傷厭世……」她是出身在「書香門第」的「高才生」。在墮落風塵前,還是社交的明星。這一切條件造就了她自尊、自負的性格。她看不起潘月亭、顧八奶奶、胡四和喬治張那樣的人,明白「這些名譽的人物弄來的錢」並不名譽;但她又混跡於他們中間,享受著物質上的豐裕生活。她要尊嚴,又很驕傲。她的優裕生活明明是像潘月亭那樣的人給她的,但她卻說:「我沒有把人家吃的飯硬搶到自己的碗里。」「我的生活是別人甘心願意來維持的。」「這樣弄來的錢要比他們還名譽得多。」對待潘月亭、喬治張這一行人,陳白露也並不像一般的交際花那樣曲意奉承、唯唯諾諾,反而可以說是不留情面。在潘月亭面前,她表現得十分任性,只是為了救小東西才第一次謝謝潘月亭、第一次說他是個「好人」。陳白露和那些喜歡她的男性之間,與其說是「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不如說是征服與被征服、利用與被利用的關系更為恰當。
陳白露也曾經幻想過幸福而浪漫的愛情,就像許多「未經世故的傻女孩子」一樣「羨慕著自由」、「憧憬著在情愛里偉大的犧牲」。但她最終得出的結論是:「生活中意外的幸福或快樂畢竟總是意外,而平庸、痛苦、死亡永不會放開人的」。應該說她的悲劇是必然的,因為她拒絕的不是愛情,不是自由,而是普通人的平淡生活。這是「解放」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女性的愛情追求,帶有幻想性,並不了解什麼是真正的愛情。既又追求那種海市蜃樓般的愛情,又不懂得愛情的意義。所以,婚後的「平淡、無聊、厭煩」,只能是個性思想解放給她帶來的精神悲劇。這位「夕陽天使」,在希望破滅之後,選擇用自殺的方式告別生命,她悲哀地發現:「我救不了小東西,正像我救不了自己。」
許久沒有這種手捧書卷戀字忘食的體味了。我是著實被劇里的人兒牽住了罷!
說起來能買到曹禺的這本《日出》足可以稱得上「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自去年上函授聽了教授對《日出》的介紹我便再也不能忘懷了。當時搜遍了淄川的大街小巷卻也未見書影。倒是這一次偶然地記起臨淄新華書店三樓的圖書是打折的便要去看看。想想初衷也不是為了《日出》卻在這不經意間得到了它。
這小冊子是在一大堆蒙了塵的舊書卷里斜擠著的。大概它已久不遇知音了裡面竟沒有借書卡連扉頁也是未曾翻開的樣子。手裡捧著它我欣喜地像個孩子全然不顧身側人的驚詫。
讀完它用了四個小時漫長得像一個世紀未曾落淚卻心痛難忍。不由得要怪曹禺竟讓我牽掛著的人物全在日出前「睡」去了真夠冷酷的!
別人尤可小東西的死卻讓人太驚心悚目接受不了!在那樣一個朝代那樣一個蒼白弱小的少女恰是在芳華正茂時頹敗了的。她的身上背負著太多的不幸以至黑三那鞭子倒像是響在我耳邊甚至是揚起在我的身邊的。我單單聽著那蛇皮鞭子凄厲地噬咬著那個慘痛而絕望的女子卻無法伸手拉過她就那麼眼睜睜地看著她懸死在子夜——光明到來前最黑暗的時刻!我無法告訴她苦難不是永久的請你再忍忍再忍幾年!狂躁侵襲著我的全身。甚至方達生踏著日出的光芒走向未來時這種狂躁也難以平復。
陳白露、李清白、潘月亭……都被黑暗埋葬了。造成黑暗的金八卻仍然紙醉金迷地猙獰著。方達生是走向光明去和「拼一拼」了但未來怎樣?在沒有組織、沒有指揮、孤軍單人的情況里他能見到真正的日出嗎?
說來又忍不住要怪曹禺讓所有人物的命運太慘烈竟會一個不剩了。
慶幸自己生在太平盛世更要珍視這寸寸和平了!
在《日出》裡面的每一個人物,對於當時的社會來說,也許就是芸芸眾生的人物之一,但他們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逃不過那個黑暗、悲劇的社會,當人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社會中,又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甚至是努力的後果比「等著」更糟糕時,人就扭曲了。《日出》恰好就把社會上各種人的扭曲恰如其分的表現出來。好比如有陳白露身上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幾分「倔強」與對現實的妥協;有如淤泥中蓮花般的方達生,有新的思維也有沖勁,就是找不到可以一起奮斗的人,最後也只能來去匆匆;有徹底悲劇色彩的「小東西」,無法看到希望與熱情,只等這個黑暗的世界去吞噬她的生命……
當我讀到這樣一個個細膩的情節,會讓我不由得佩服曹禺老先生對於生活的細致觀察與筆下那最真實的文字,因為他通過一個四幕的劇本,通過這些錯綜復雜而又悲情的劇情里,讓作為讀者的我已經可以對那個時代感同身受了,並且對那個黑暗的社會表示憤憤不平,當出現一些讓我心覺痛恨的對話時,我甚至會握緊拳頭,咬牙切齒。劇本中很少涉及歡樂的場面,我想,曹禺先生不是缺少會寫歡樂場面的心,而是那個時代,再大的喜都是從悲中來,只有用濃濃的悲情色彩,更可以烘托出時代的特徵。
我認為,《日出》是通過刻畫人物來體現當時的社會的黑暗,很貼切,因為人們的一言一行肯定會帶著一個時代的符號,他們的壞,他們的悲,也是在那個大背景下「孕育」出來的。而用「日出」這個名字也恰好反應了當時人們的共同願望,一定會沖破這個黑暗,等到日出的到來,等到美好生活的到來。
;2. 日出的影片評價
評析此片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影片的製作背景。這是Murnau從歐洲渡海來到好萊塢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第一部有聲片(其實是半默片)。其主題便是誘惑與沖突:默片對於當時藝術水準尚嫌低劣的有聲片的抗拒,商業化的好萊塢對於Murnau這位電影藝術家的誘惑,城市與鄉村,日與夜的對抗,貞潔VS放盪。
影片的男女主人公分別以the Man, the Woman名之(以下簡稱丈夫,妻子),諭其普遍性(也可理解為亞當夏娃),而作為墮落與誘惑象徵的城市放盪女郎/蛇則以the Womanofthe City名之。這兩個Woman的對立是顯而易見的,表現在服裝、發式等各方面。城市完全是人造的場景,鄉村則是實景拍攝。影片從一開始便建立起沖突的主題,第一個鏡頭中的火車站先是用繪畫,再用活動模型來表現。第二個鏡頭一列火車沿對角線向右上方駛去,與另一列火車交錯而過,形成X形,這種對角線構圖也多見於其後河心預謀殺妻的場景。
兩個Woman的服裝,發式均相對立。妻子的衣帽都是淺色的(純潔),城市女郎的衣帽都是黑色的(邪惡)。城市女郎是蕾絲胸衣,絲襪, 高跟鞋(畫面中被她遮住了), 鏡不離手,煙不離口, 處處點出誘惑;而妻子則是鮮花(innocence),圍裙(質朴)。發式也具有特定的意義,觀者可以比較以下兩人的發型。另外影片後來有一個理發的情節(喻丈夫悔過自新),當理發師想要為妻子理發時,妻子卻逃走了(不願改變發式)。
視聽手法上,此片很好地總結了默片的成就,又積極發展了聲音的表現力。
先說說所謂默片的成就,首先表現在對於二十年代歐洲先鋒電影各流派手法的繼承上。
1、法國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手法。影片前半段中相當常見。用疊畫,虛影等等手法表現主觀感受,思維等等。左:這里用了一個相當長的溶(long dissolve)來剪輯。疊畫的河水動盪,漣漪暗示人心的動盪,其後河心那場戲亦是如此。右:幻化的人物虛影,也是典型的Impressionism手法。
2、德國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手法。Murnau從前是表現主義運動的一員主將(但他的問題其實比較復雜)。影片的燈光,構圖,字卡的運用等都體現出表現主義的特徵。
此片還涉及的兩個重要手法,也與德國表現主義有關。一個是移動攝影。20年代中期推軌鏡頭(tracking shot)的風行,其後的Last Laugh(Murnau本人的作品), Variety(也是UFA出品)更使得移動攝影的風尚達到頂峰。另一點是運用虛假透視與模型。表現主義前期對於布景的強調對此應有影響,Murnau自己的前作Last Laugh, Faust中都有這些手法的運用。
3、蘇聯蒙太奇學派(Montage School)手法。影片倒不見得有多少典型的蘇聯學派的剪輯,但一些鏡頭無疑體現出蒙太奇思維,比如第二個鏡頭那個半分屏半疊畫的X形,很典型地體現了Eisenstein所說的conflict btw/within shot。
以上著重強調了幾個流派對電影語言各方面的影響。綜合起來,就是流暢的視覺敘事(visual storytelling),如何運用鏡頭語言(剪接、場面調度)來敘事,這或許可以說是默片美學最重要的部分。比如下面這個鏡內蒙太奇的手法。
城市女郎從自己的住處來到男主人公家裡,整個過程用一個運動鏡頭完成,可以分成四段。第一段有前後兩個表演區,後景是女郎從住處走出,前景是一對村民在說話,聯系前一鏡頭:女郎梳妝打扮(見第一張截圖),這個鏡頭容易給人他們在議論那個女郎的感覺(默片的好處就在於你並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一切都由你自己想像)。然後第二段,女郎走在路上,後面一個男人牽著一匹馬走上來。第三段,女郎路過一戶人家,探頭窺側。最後第四段,女郎來到男主人公家,吹口哨向男人示意。整個過程由一個鏡頭完成,每一部分還都可分成兩個表演區,通過她的口哨,她對陌生人的窺測(這可以跟她intrude男主人公家庭聯系起來)非常形象地表現了女郎這個人物的性格。(那匹馬的意義我不是很清楚,不過我不認為這是個多餘的事件,看官有知道的還望指點一二)。
隨著Murnau來到好萊塢,也將德國學派的各種技巧(特別是移動攝影與虛假透視)帶入美國。一些美國導演(比如Ford,Hawks)也曾一度深受Sunrise的影響。
影片所有的對白都用插卡字幕(intertitle)而不用聲音,所以我把它叫半默片。不用對話的好處是保留了默片視覺敘事的美學;同時,因為這種對聲音的選擇性/限制性使用,片中所有的diegetic sound都具有一定的意義,看時要分外留心。
大致可以把影片中的diegetic sound分成兩種:
一種表現城市的喧囂,包括瘋狂演奏的銅管樂聲,街道車流聲(特別有一個情節是丈夫與妻子走在馬路中央,堵塞了交通,這時四面八方的vehicle都向他們涌來,車馬齊鳴,帶有明顯的威脅意味),娛樂場所的喧囂聲等等。
另一種則是教堂鍾聲,這種鍾聲很有象徵意味。片中第一次響起是清晨報曉,點出日出-人性之歌的主題。其後響起是在丈夫行將動手將妻子推入河中時,帶有譴責、警醒的意味,終於喚起了丈夫的良知。第三次是夫婦在城裡時,妻子尚在哭泣時,鍾聲因一對新人的婚禮而響起,似乎是某種召喚,兩人步入教堂,聆聽牧師的教誨:God is giving you, in the holy bonds of matrimony, a trust... She is young, and inexperienced. Guide her and love her. keep and protect her, from all harm. 丈夫聽到這些時已是淚眼婆娑,哭著將頭埋進妻子懷里,嘴裡哆嗦著'Forgive me! 妻子原諒了他,兩人相依在牆邊,鍾聲再次響起,夫婦倆步出教堂,宛如一對新人,鍾聲此時又成為了祝福聲。在影片中,這種聲音始終與人性相連,並與城市的喧囂聲構成一對矛盾。
影片有許多精彩段落,開初丈夫會見妖婦那,丈夫所走的那條鄉間小路霧氣彌漫,象徵他的猶豫,思想斗爭。此處的聲效尤佳,一頓一頓的,像沉重的腳步,象徵丈夫一步步踏入深淵,陷入人性的迷霧。其後丈夫找到妖婦,兩人擁抱,Murnau很巧妙的一個平行剪接,接妻子抱著孩子痛苦。相似的影像,卻是一悲一喜。再後妖婦一句Come to the City! 兩人躺在草地上,想像城市的場景:刺眼的霓虹燈,瘋狂的銅管樂隊吹奏/舞蹈的split-screen, 眩目的搖攝,聲音亦眩,Murnau將兩種音樂疊合(sound mixing),形成sound deep-focus(Robert Altman挺喜歡這玩意)。此外,這段中的攝影機運動也是unmotivated camera movement的重要例子,而在技術實現上也頗富巧思,為時人稱道。
3. 日出的突出成就有哪些
日出的突出成就有榮獲第一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攝影和最佳女主角三大獎項。日出被譽為無聲時代最偉大的電影,代表了默片最高的藝術成就。日出既有歐洲電影的視覺藝術,又有好萊塢電影的故事性。
4. 日出中翠喜的孩子是誰的
日出中翠喜的孩子是她的丈夫連成的,翠喜是個可憐人兒,她的丈夫連成是個瘸子,生了個兒子是瞎子。她不得不靠出賣肉體養活全家,卻因此遭受全家的白眼。
《日出》這部電影,改編自曹禺先生的話劇劇本。電影中由王馥荔扮演的翠喜。「翠喜」是一個三流妓院中的下等風塵女子,她也曾是好人家的女兒,但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賣身。
5. 日出中沒出場的黑社會人物
金八爺。《日出》是由美國福克斯電影公司出品的愛情犯罪片,其中電影中沒出場的黑社會人物金八爺,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名年輕農夫愛上了城市女人,在她的迷惑下決定將妻子淹死,然後把農場賣掉,搬到城裡跟她雙宿雙飛的故事。
6. 電影日出 陳露 扮演者
《日出》演員表 :
侯天來
飾 李石清
徐帆
飾 陳白露
尹昭德
飾 胡四
李志奇
飾 張喬治
斯琴高娃
飾 顧八奶奶
7. 日出的女主角叫什麼名字
扮演日出的女主角陳白露叫方舒。
《日出》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的劇情片,由於本正執導,方舒主演,於1985年上映。
該片根據曹禺的同名話劇改編,以20世紀30年代的天津為背景,講述青年女性陳白露受社會影響走向墮落,最終因失去新生的希望而自殺的故事。
幕後花絮
為拍好影片,導演於本正看了能找到的所有與《日出》有關的資料,總計有幾十萬字,還去天津實地采訪,接觸了許多過去的茶房、銀行職員、老闆、混混。
在整個創作過程中,曹禺多次為於本正介紹時代背景、人物性格,對具體人物的化妝、服裝也給予了指導。為了更了解合作者,他還特意看了於本正執導的影片、同樣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漂泊奇遇》 。
方舒是看到報紙上登載的影片征選「陳白露」的啟事後,自告奮勇要求扮演陳白露的。
8. 關於日出的劇名
1、《東邊日出西邊雨》
《東邊日出西邊雨》是由趙寶剛導演,王志文和許晴主演的愛情電視劇。該劇講述的是以陸建平為中心,演繹出一組組現代都市人的情感糾葛故事。
2、《日出》
《日出》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的劇情片,由於本正執導,方舒主演,於1985年上映。
該片根據曹禺的同名話劇改編,以20世紀30年代的天津為背景,講述青年女性陳白露受社會影響走向墮落,最終因失去新生的希望而自殺的故事。
18歲的宋小林放棄高考來到某海濱城市,替因打工受傷的父親宋有福討要賠償金,遇到同鄉張青松和漂亮農村女孩程靜,因各種機緣三個90後農村青年走進了海港成為農民工。在班長任成偉的帶領下,小林和青松從一個連簡單裝卸設備都不會操作的農民娃娃成長為技術標兵。
在這個城市他們也都收獲了愛情,也實現了從普通農民工到掌握現代工業技術的新型產業工人的成功轉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日出琴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日出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東邊日出西邊雨
9. 求電影《日出》影評,一千字左右。
這首夫妻之歌不屬於何方,又屬於任何一處,你在哪一個地方都可聽得到。無論日出日落,混亂的城市或鄉村的廣闊天空下,生命大都相似,有時苦澀,有時甜蜜。」開場字幕道出了茂瑙的主題思想,這不是一個精彩迂變的故事,它更像一首歌,唱人間樸素的生命,命運交織的慾望與多厄的愛情。正如侯孝賢講的,真正的電影大師,是能拍出既簡單又深刻的電影,真是數不出幾個人。
我看電影一直都以淚點作為評價好電影的其中一個標准,因為這說明電影是一門愛的感官藝術,你看見,你感覺如同你生活里愛的體驗被影像濃縮。當然決定淚點高低的因素很多,歸納起來要看你的人格部分真善美的平衡。演員就算要用眼淚撒謊,也需要調動內心的情感。然而這部傑作放到四分之一的時候就已經讓我掉眼淚,因為Janet Gaynor演得太好了,她長得就已經十分另人心生疼愛。
盡管我習慣性的特別注意影片的鏡頭運動和場面調度,但很快就不知不覺進入主角的世界。不過在開場到12分鍾的時候,有一個長鏡頭足以讓後來的雷諾阿,布列松,塔可夫斯基,溝口健二,侯孝賢等場面調度大師暫且化作浮雲。當時男人聽到口哨聲出去和小三到河邊會面。全景鏡頭跟著男人的背影走在一片霧氣彌漫的草地(那裡將是他迷失方向的地方),頭頂高掛圓月,鏡頭跟拍並慢慢推進男人的背影,男人走過小橋轉右,鏡頭右移也跟至右側面,男人再往左走,鏡頭移到背影之後穿過樹叢跟拍男人左側面,男人翻過一道柵欄,鏡頭已經移到了男人的正面,男人走向了鏡頭,鏡頭停止移動,搖過90度角變成男人的視角,然後穿過樹叢停止在一個全景鏡頭:情人在河邊化妝等候,月亮又重新完美的出現在天上,稍後男人從鏡頭左側進入,最終回到全知視角!在電影本性的真實感面前,蒙太奇也暫時涼快一邊去(交叉剪輯用得很多)。這個讓我心生崇敬的鏡運還只是開始。表現主義,印象主義,超現實這些就不說了,這些手法的運用成就了日出的藝術性,什麼是電影?電影就是實現幻想。
在城市的戲裡面涉及電車,街道,餐廳,教堂,理發店,照相館,游樂園,舞廳,餐館。從教堂出來之後男人和女人再次回到結婚初始的蜜月狀態,由此展開了一系列劉別謙式的溫情喜劇,尤其是照相館的沒頭的雕塑,和那隻奮力奔跑最終醉酒的小豬。如同我們笑過可憐的小查理之後對他愈加喜愛,這時候正是編劇最能傷你的時候,希區柯克有句名言說,壞人越壞,電影越賣座。於是劇情地點循環回到電車,再循回到船上,暴風雨充當了要殺死我們感同身受的主角的壞人,到了關鍵時候,有一樣被大家遺忘的物件會出現改變一點局面,這里是之前置於船里計劃殺妻後准備自救的一捆蘆葦。這是很多電影都會使用的物件伏筆,比如本年度最愛的電影金色夢鄉那個ipod classic,他要是用nano就死定了。
日出有很多強烈的視覺對比和物體隱喻,比如月亮和太陽,男人去見情人是在一個月滿之夜,月滿將缺,預示男人將會失去妻子,日出的太陽又預示他們重聚一起的圓滿。
僅用視覺語言講故事的默片(已經出現了聲音),更接近於我對電影的純粹幻想,如果我生在那個年代,一定也會跟著卓別林為捍衛默片而反對有聲電影的出現。很不幸的是下個月Cine Dore狂放一個月伍迪艾倫的片子,假如哪天默片電影光復了,他應該是第一個被封殺的吧。
茂瑙沒有在片子里用男女主人公的名字,表明了他的意圖,即我們從電影里所感受到的可以是任何人的愛情。這場厄運還告訴我們只要不放棄希望就能換來完美的日出。
10. 電影版的日出和原版有什麼不一樣
重溫85年於本正導演、方舒主演的曹禺小說改編電影《日出》,今天看來堪比上海版的費里尼《甜蜜的生活》!該片猶如浮世繪般精緻的重現了當年這座城市輝煌盛況及其衰敗緣由,如同《子夜》一樣非常吻合當下許多內地城市原始資本積累後的社會狀況。中國現代主義文化發源地,才能拍出摩登都市氣質的先鋒影視作品,這不是拿著中國落後單一的農村文化那面去西方博同情的第X代導演可以比擬,上海人才是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