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為什麼現在的香港電影

為什麼現在的香港電影

發布時間:2023-02-12 23:40:34

❶ 為什麼現在港台電影越來越難看了為什麼呢

因為老一代的演員、編劇、導演、詞曲作家……這些人都謝幕了,還堅持演的就剩個華仔了,但是已經青春不再了。

過去的那一批青年才俊,大多都是窮苦出身,比如劉德華從小就四五點起床幫父母工作,每天休息都不到五個小時,周潤發生在貧民窟,從小就打工貼補家用,上學期間,放假就去電子廠打工,鄭少秋生父有十位兄弟姐妹、繼父有一弟兩妹,作為老大,從小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任,出來打拚。這樣的人,接觸 社會 既有深度,又很廣泛,對三教九流都有深刻的體驗與領悟,所以只要給他們機會,絕對是有準備的頭腦恰好抓住,苦難是一筆財富,只是大多數人並不知道怎麼利用而已。

有了生活經歷的人,演什麼像什麼,因為他從自己的生活中容易找到相關類似的人,比如趙本山的演技大都來源於生活,港台過去那批演員大多都不缺生活經歷,再加上科班出身,有老戲骨把關,言傳身教,像周星馳出道一直跑龍套,在83版《射鵰英雄傳》只是演個看城門的小兵,劉嘉玲只是華箏公主的侍女,長期的演藝經驗積累,讓日後這些人駕馭角色得心應手。

現在的演員沒有生活的淬煉,沒有經過 社會 的毒打,從小嬌生慣養,沒有真正深入生活,與 社會 脫節嚴重,不可能演好戲,給人一種虛浮的感覺,不管演什麼,給人感覺就是很假,不真實, 社會 環境的改變無法逆轉,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現在真正會演戲的並不多了。

過去的港台劇詞曲優美,全賴有一批優秀的詞曲作家,比如黃沾、顧家輝、林夕、黎小田……他們的作品《萬里長城永不倒》、《上海灘》、《萬水千山總是情》……都是不可多見的傳世佳作,現在的詞曲作家比起他們,水平明顯差了一大截。

一部好的影視作品,從作詞作曲到主演、配角,美工設計,都是完整的集體,不可分割,現在的製作水準已經明顯不足。

過去港台的編劇導演大腕雲集,比如杜國威、蕭若元、文雋、李碧華、劉鎮偉、徐克、施南生、韋家輝、邱剛健、羅啟銳、張婉婷、乃至黃百鳴都是一等一的存在,他們敬業、專業,劇本優秀,又不缺思想、哲理的啟迪,每一句台詞都是神來之筆,讓人看完電影會思考很多……

必須承認,一個時代已經終結了,新時代的港台電影,想達到甚至超越過去的水準,必須付出更加艱辛的努力才行,時勢造英雄,隨著國產電影的崛起,港台電影的黃金時代落幕了…

本地市場太小,雖然內地市場崛起,資金技術人才都往內地跑了,電影從業者也不是為愛發電,也要恰飯的!而且港台電影建議分開討論,彎彎的商業片一向不行,以前還有楊德昌侯孝賢等文藝片大師撐場面,現在也不行了。港片是以前商業片太繁榮,現在都往內地跑了。

盡管每天都有無數人在那裡分析為什麼港片輝煌不在,雜七雜八說了一大堆,不過我還是覺得只是馬後炮、時候諸葛亮罷了,能在事發前預知,那才是真的有本事。

有很多香港導演都大談特談為什麼香港電影沒落了。

要我說,原因無非兩個。

一、不好好拍了

二、觀眾好糊弄

隨便舉個例子,王晶。

《賭神》系列有多成功,《澳門風雲》系列就有多難看,但即使那麼難看,還是能拍三部,而且部部都能大賣。

拍一部《追龍》,炒了一把情懷,但是看過《雷洛》《跛豪》的都知道它除了製作好一點,其他方面都不如兩部老電影。但還是火了,馬上追加了一部《追龍2》來撈錢。今年又來了一部《追虎擒龍》,我沒有看,據說是《金錢帝國》的翻版。

就這么個態度,能拍出什麼電影來?

香港電影沒落這話是什麼時候開始說的?

應該是97年左右。

但是之後,我最喜歡的《黑 社會 》系列和《無間道》系列,還不是拍出來了?並不影響你發揮呀,而且這兩系列作品既有以前的港片味道,又比之前的經典。很強。

電影沒不沒落的,影響你拍好電影嗎?

你能拍好電影,你管它大環境沒不沒落幹嘛?而且現在明明就是環境更好了,閉著眼睛都能來大陸撈金了,就這,還不願意好好拍。

像極了不好好工作學習還一大堆借口的你我,環境雖然差,可並不影響你努力,你只是懶得努力罷了。

港片的套路都在80,90年代用完了。沒有創新。

精英走光了。

難道大陸電影好看嗎

不為什麼

說說香港:1 回歸以後腦洞大開的離奇故事不具備發生的土壤了,警匪犯罪片死掉;

2 老一代帶著深厚傳統文化的作家(如金庸)離世,古裝片死掉。

這是因為 娛樂 大家選擇性多了,以前那些 搞笑 的電影對現在來說不算什麼了...

❷ 香港電影為什麼現在不火了

這就是香港電影不火的真正原因,當年香港有五大票房巨星,五人的電影都可以賣到東南亞國家,而不僅限於香港彈丸之地。

我覺得是「限制」的問題。

一方面是電影題材的限制,第二方面則是電影市場的問題,最後就是演員的限制。

香港電影從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拍攝的電影數以萬計,其中言情、武俠、 歷史 、警匪、 搞笑 等類型繁多,每隔幾年就會誕生一位「紅星」。

在那幾十年裡,香港電影幾乎每天都有「新片上映」,大多數電影都是根據小說或戲劇改編,因此故事題材也會被用完,導演、編劇們最終也會「黔驢技窮」,最後就逐漸開始翻拍電影。

事實上,90年代的香港電影中有很多也是翻拍作品。例如《四大家族之龍虎兄弟》翻拍《白粉雙雄》,古天樂、楊恭如主演的《新家法》則是翻拍鄧光榮主演的《家法》。就連《跛豪》這類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也被翻拍七八次。再厲害的編劇,現在也想不出什麼新故事來了。

幾十年前,香港人的 娛樂 生活也比較少,有錢人可能就去夜總會、舞廳,沒錢的就會選擇去看電影,所以電影市場比較樂觀,由於利潤可觀,老闆們又肯出錢投資拍電影,因此形成了三贏的局面「 老闆賺錢,演員成名,觀眾得到了精神層面的享受 」。要知道,當年電影播放到精彩片段時,電影院的觀眾都會鼓掌吶喊的,現在幾乎看不到這種情況了。

如今,隨著演員的片酬高漲,香港電影市場的回報率,甚至無法挽回成本。這種情況下,誰願意做虧本生意呢?所以電影市場逐漸萎縮,沒有新片好片上映,觀眾則會選擇去看外國大片。

大量導演、演員陸續到大陸發展,片酬比香港要多得多,一部電影在大陸能賣到三億五億,十億八億的。例如周星馳一部《西遊降魔篇》12億票房,《美人魚》30多億票房,拍一部電影,幾年都不用開工了。所以誰還會在香港演戲拍電影?


曾經說到香港電影,大家能說出許多演員的名字,例如關德興、石堅,李小龍,洪金寶、林正英、成龍、周星馳,周潤發,劉德華,吳孟達,吳君如,關之琳,林青霞,曾志偉等等。

如今的香港電影,可能就是古天樂,劉青雲,張家輝,林家棟,而且近幾年的香港電影就是這四個人的代名詞。

雖然有許多新一代的香港演員,在許多電影里只是出演配角,即使有主演,也紅不起來。即使向華強的兒子「向佐」,若不是因為他有自帶「光環」,也只是一個無人問津的小演員而已。對於港產片,已經沒有能「扛大旗」的演員了。

❸ 香港電影的沒落,原因也就這兩個!

每次提起港產片,腦海里就會情不自禁浮現出很多充滿「港味」的場景,在80/90年代,香港電影被稱為「東方好萊塢」一點都不為過。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輝煌的香港電影似乎一去不復返,並不是說現在沒有港產片或者說現在的港產片不好看,只是這些港產片越來越不正宗了!

可能是由於合資影片越來越普片化,原來充滿」港味「的電影約見越少,正因為如此,才會說香港電影的沒落,沒落指的是沒有香港自帶的味道了,而這些是什麼味道呢?為什麼沒有了這些味道,香港電影就沒落了?下面我來給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要說的是」粵語味「,現在很多都是國語版的港片,為了迎合全國人民的喜愛,獲得更多的票房,香港電影不在把眼光放在本土,更多時候用的對白都是能讓內地觀眾Get到的。語言也是用國語的,但用國語翻譯,就缺少了粵語中有的一語雙關的妙用,沒有了特色的同時反而讓人看得莫名其妙。

比如《無間道》裡面,黃秋生和梁朝偉的對話:

國語:你二十五號生日嘛!臭小子!

粵語:你二十五號生日嘛!二五仔!

懂粵語的朋友都知道」二五仔「是出賣兄弟的意思,而梁朝偉在裡面扮演的角色就是一個卧底,黃秋生就是利用他的身份來開玩笑,但是國語版翻譯成臭小子之後,一語雙的妙用就沒有了。

其次就是」市井「味道,去過香港的朋友都知道香港既是一個繁華大都市,但他也可以變得很市井,這就是他的獨特環境,因著這些獨特的環境,成就了許多經典的港產片。

《旺角卡門》中的市井七夕濃厚可見,在眾多香港電影中也隨處可見,油麻地警署是出鏡率最高的警署,電影里的古惑仔都是從那裡三進三出,而最有」市井味「的地方,就是被譽為人口最密集之一的旺角,這個紛紛擾擾的城市,每天都發生著一些醉生夢死的故事,簡直就是一部電影了。然而,現在很多港產片的取景似乎更多樣化了,很多時候是到內地或者其他國家去取景,」市井味「越來越淡了,不知道這是香港電影的進步還是退步。

香港電影的變化,也是一個時代的變化,但我們心中無論何時都會有一部香港電影!

❹ 為什麼現在香港幾乎沒什麼電影了,也不出明星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前香港電影是很賺錢的,現在賺不了錢了。

香港自《無間道》後再沒有優質的作品,原因是其主要市場為台灣,日韓,東南亞市場及大陸地區。香港幾百萬人的市場是養不起電影工業的。隨著美國大片的入侵,原來的市場基本被佔領。再加上大陸經濟的騰飛,香港電影人才紛紛北上,導致香港電影的沒落。另外,大陸電影水平的提高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現香港沒有邵式,嘉禾等製作中心,等於沒有電影製片廠,有點跟大陸一樣,過去多少個老製片廠己不復存在演員老的老死的死,還好留下不少經典傑作,香港也一樣,那些拍片秀女們盡都老,有的這些年就去世了,剩下部分人到大陸來拍片,如今影業不景氣,讓一些個人拍片給頂了,拍好片難得,盡拍一些垃圾沒人看的片,熬費物資白當洖工夫,拍片不行導演差勁,演員不行,找些小品,相聲演員,小品不說拍片,從中掙錢,丈著有名望拍些沒人看片。

因為沒落了。

別把什麼政審,制度拿來說。1980~1995年香港電影輝煌的時候就沒這些嗎?

第一,香港電影死於抄襲與惡意競爭。

第二,香港電影死於全球化。

第三,香港電影死於人才凋零。

輝煌時期,香港負擔著特殊地位,形成鏈接內地與西方的窗口,所以自1970年代開始,香港電影開始展露頭角,比如李小龍為代表的功夫片。

80年代初,洪金寶開創的靈幻功夫片:

林正英的僵屍道長:

乃至陳曉東的倩女幽魂:

吳宇森的英雄本色:

同時,香港黑 社會 大量滲透電影圈,綁架演員,壓縮控製片酬,洗錢等行為極其泛濫,嚴重威脅到演員和製片人利益,1992年1月15日,香港電影演員導演等等300多人公開遊行,抗議黑 社會 暴行。

陳欣健李修賢是組織者:

以前,香港電影有大量黑 社會 資金,現在黑 社會 資金來源斷絕,台灣所謂十大片商進入,玩起了片花制度。

什麼叫片花?

台灣片商是想賺錢,只看電影中大牌明星多不多,以前香港明星片酬適當,一個大明星配幾個普通二線三線,片酬加起來不過三四百萬,導演還能構築劇情。

此後,明星片酬暴漲,無論一線二線,導演只能用更多錢找更多明星,現在片酬都超過兩千萬,負面影響就是,電影實際拍攝投資急劇減少,劇本粗糙重復,等於只賣大明星的臉。

香港電影的國際開拓者鄒文懷:

同時,電影火爆,更多的電影院出現。

1980年代,香港電影院大約50家。到了最多時達到6家院線150家,本來就狹窄的香港電影市場,出現惡性競爭。

潘迪生:

以前,院線少,上映質量能保證,粗製濫造的電影只能賣錄像帶,走東南亞與台灣市場收回成本。現在電影院多了,大量原本排不上的粗劣電影在惡性競爭下也能公開上映,觀眾大呼上當,後果就是電影口碑下跌。電影收益減少,只能繼續縮減投資,增加軟廣告,質量越發降低。

此時,具備代表性的兩大好萊塢電影進入香港,所以這就有後來說的,香港電影敗於1993(侏羅紀),亡於1997(泰坦尼克號)的說法。

台灣片商退出,東南亞經濟危機重創亞洲市場,誰都在謹慎投資電影。而香港本地兩個電視台根本無法養活原來9萬電影從業人員,只能分流,少部分留守,部分去台灣和大陸,一部分轉行。

香港電影自1992年的巔峰極速衰亡。

沒有好萊塢的大筆投資與數字化,也沒有本地市場支持甚至從業人員都失去了。

因為香港的電影大部分都是打砸搶和黑 社會 ,內陸受香港電影的影響多少年來出現了多少黑 社會 。影視媒體的影響,左右了 社會 的發展方向。香港的喜劇片還是非常好看的,至今內陸電影無法超越。

改開前,香港是大陸的窗口。這么多年過去了,一個小小的香港,不可能不被大陸湮沒。

原因很簡單,像一些向、劉、成、周、洪等等明星大佬完全控制了香港 娛樂 圈,這些人自己演不動了,還不想失去影響力,所以根本不想捧新人,所以幾十年下去了,香港 娛樂 圈還是這些老面孔,那能外出什麼好作品

香港文化衰落了。
中國以前因為文革的原因,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很單調,對香港武俠片強烈需要,帶來視覺和心理上的刺激。現在呢,老百姓對文化需求出現多元化,武俠片打砸片份量輕了。歐美日韓片佔有相當大市場。從文化上看,香港已經不是窗口,只剩下金融和轉口貿易。
以前香港成衣也很歷害的,現在也不行了。
最可悲的是香港創新力嚴重不足,而且出現內斗和內耗。從經濟上看,幾大家族壟斷地產和商業,大部分平民面對高房價無可奈何。階層已經固化,利益格局已經成熟,港人優越感曰漸衰微。
沒有產業支持,巨星就沒有土壤。

電影結尾處字幕:「隨著這座城市暗光沉睡之時,我們有否已淡忘了光輝的過去?不知今夕何夕……」

香港作為亞洲的金融中心,近些年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的後遺症正在這座城市愈演愈烈,城市壓力過大導致 社會 問題增加。

在彭浩翔的電影中展示了當代香港的一則恐怖寓言:如果你要生存在這個瘋狂的樓市,你就必須變得更加瘋狂。

人都是被 社會 現實逼瘋的,主角鄭麗嫦的連環兇殺是有形的殺戮,而樓市的飆升和業主的哄抬則是種無形的殺戮。

怪咖彭浩翔用B級片的套路來發泄了廣大房奴們的憤怒,但思想上卻折射出樓價暴漲大潮中個體的彷徨與無能為力。

《維多利亞一號》:一個瘋狂的城市,要想生存,就須變得比它更瘋狂

這座城市正在老去,

這個地方的規則和秩序正在被丟棄,

這個時代的 歷史 正在消亡,如同記憶中的香港電影一樣……

編輯於 2016-10-11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贊同 275

評論

SydneyCarton

先說結論:

作為一個特殊文化意義上的「香港電影」這個概念,已經死掉了,基本是對 歷史 的追溯與概括,基本談不上再有較大的更新。這個概念截止期沒有明確界線。在我看來,9-7隻能算ICU,而且更多顯現出來的是「果」而非「因」,《無間道》系列倒是可以看成「香港電影」這一概念的最終輓歌。關於這一點,我在(如何評價《無間道》三部曲?) 下有具體闡述。

這個概念死掉,不是說它不再做電影了,或者說在電影界地位不重要了。這么多年的積淀擺著,而且背後還有依舊龐大的 娛樂 業,香港仍然是一處電影重鎮。而香港的電影人依舊會在華語電影中佔有一席之地,像杜琪峰為首的銀河、許鞍華、林超賢等導演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並且也不時推出佳作。但這些都無法挽救香港電影這個概念的死亡。為什麼?聽我慢慢道來。

舊時中國的電影首都應該是上海,但得益於大陸變局,正如納粹肆虐使歐洲藝術家逃往北美,不少電影人也前往香港。來的除了人才,更有資本,這些使得香港部分繼承了舊上海電影工業的衣缽。而香港雖然是在港英政府治下,但在相當長的階段里,相對的自由度都比海峽兩岸的政權更為寬松。這些都促使香港電影產業興起。

後來我們就看到了邵氏的做大。別看邵氏家大業大,旗下也是明星無數,其實邵氏拍片比較省錢,跟現在這種燒錢拍片根本不能比。首先那些明星演員、導演都是邵氏員工,靠工資過活的,管你人前多麼風光,邵跑跑不多給你一個子兒你一點辦法沒有。你牛逼你可以走啊,但出了邵氏也不好混,又有乖乖回來的,比如整天吐槽老闆摳門的李翰祥。而且邵氏是行業垂直壟斷型企業,片場影院一把抓,有片場,拍片場地布景等花費可以省不少,有影院,全產業聯動,都是我的。再加上彼時觀眾對視覺工藝要求還不是特別高,所以邵氏那些成本很低現在看起來「粗製濫造」的片子,一樣有市場。就算票房相對低一點有啥關系,成本這么低,回本壓力小多了。而且香港片彼時在東南亞市場還頗為吃香,有本埠做基底,外埠再賣一賣,日子還是比較好過的。

那麼為什麼香港片會在東南亞一帶有市場?流行文化比較接近是一個方面。這還是要回到前面說的香港的相對自由度,再加上高度的商業性,使得香港人拍片時既沒有海峽兩岸的鄭智負擔,又會主動而有的放矢地針對市民階層的口味開掘 娛樂 。以邵氏片為例,你們以後後來王晶、周星馳的無厘頭沒下限,呵呵,看看邵氏武俠片,才知道什麼叫腦洞大開、節操洗地。這種以模糊而游動的道德標准為底線,在界限內肆無忌憚的「勇敢」,是其他各方萬萬不及的。這種口味取向也為後面埋下了伏筆。

或許很多港片影迷提港片會以邵氏為正宗,但我是在八九十年代港片中長大的,所以八九十年代的港片在我眼裡可能地位會更高。為什麼?這里要提到的就是香港電影新浪潮了。邵氏雖然雄霸多年,但畢竟還是高度功利的商業指向,大片場經營更是把指標卡得死死的,所以,雖不能說邵氏對香港電影的拍攝語言革新沒貢獻,但是相較它的江湖地位,相對而言,貢獻有限。而香港電影新浪潮則可以看成是一批少壯派影人帶來的香港電影語言的狂飆突進。譚家明、許鞍華、徐克等電影作者以突破性的姿態在電影形式和內容上大舉開拓。這次狂飆突進不僅是藝術上的,更是將一些當時看來前衛的手法與內容推而廣之,使得香港電影更加肆無忌憚。前面說到邵氏片雖然玩得狠,但邵氏的三觀其實仍是保守和傳統的,電影拍攝方法還是相對守舊的,而經過新浪潮的沖擊,香港電影拍攝上玩得更high,內容上也越來越挑戰傳統底線。(順便說一句,徐克的《蝶變》我覺得一般,但《第一類型危險》是真的好,手法到精神上的刺激,high爆了)我是先看的八九十年代港片,再看的老邵氏,最後補了一些新浪潮的課,新浪潮在中間帶來的美學變化很明顯,這也帶動了觀眾觀賞口味的變化。而隨著新浪潮而來的不止是電影形式與內容之變,更是市場競爭的加劇。邵氏作為一個老片場,多少在這場狂飆突進里有些守成了。本來鄒文懷、何冠昌分出來的嘉禾就幾乎可以分庭抗禮,80年代後一干其他公司興起,邵氏卻仍堅持著片場產品。作品質量和新穎程度和這些新貴比,明顯有所不及。

而在這場激烈競爭中,大量中小公司涌現出來,融資、拍片方式更加靈活,內容上更無拘束。香港電影在亞太市場真正達到高峰。到這時,「香港電影」這個動態概念才慢慢定型,我把它歸納一下,大致有幾個特徵:

第一,肯定不用講,香港片商投資,或以香港製作班底為主。

第二,以香港市民文化口味為主,融合有英國的歐美式中產階級文化、廣東地方文化、香港本地民間文化,並對4-9前上海市民文化也有一定程度的繼承,呈現出來的是雜糅狀態。

第三,以商業利益的追逐為終極目標,為達到此目標,底線可以無限放低。

這里的「放低」是中性含義,一方面是趣味上可以無限低俗,像有一階段邵氏片無論必要與否每片必有裸鏡,如果這還不算難以接受,我們也可以拿好萊塢做個對比,同樣是狂熱追逐商業利益,在美國的清教傳統之下,《人肉叉燒包》、《烏鼠機密檔案》中直接表現對兒童的虐殺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在主流影片中出現的。但香港電影對此的容忍度比較高。

而在另一方面,這個「放低」可以理解為,為了贏得最大 娛樂 效果,香港電影可以怪招頻出,無名山村裡的吃人魔王可以cosplay林肯,流氓地痞的生身父親也可以是Chairman Miao……這些固然會引起爭議,但也使得香港電影呈現出無與倫比的創作活力。後來常說的「無厘頭」就是這種風格的部分總結。

第四,盡皆狂歡,如果不是喜劇,至少也會有喜劇因素。這一階段香港電影哪怕是很悲情的故事,像89年版的《人海孤鴻》,94年的《暴雨驕陽》都是不乏 社會 反思和道德勸誡的苦情片,即便如此,片中仍不乏「查乳癌查舌癌」、「奶罩倒穿」等笑料。所有場次,只要編導想要,只需一秒鍾,統統變喜劇。這一點對我影響蠻大的。

第五,這是波德維爾提到過的,原話不記得了,大意是:即便香港電影呈現出高度量產的狀態,這些影片平均來看,並非完全的爛作,細看每一部要麼在技法上要麼在內容上都會有些想法,但總體製作會因為趕時間而顯得粗糙。所以港片往往呈現的是有佳句少妙章的狀態。

這話既可以理解為急功近利,也可以從積極的意義上理解:香港電影的主要班底,少有學院科班出身的,大部分是僅受過速成培訓,甚至速成培訓都未經歷直接在片場拜師學藝摸爬滾打練出來的。這樣出身的班底,雖然很少能提出什麼理論,但手活兒極熟練,個別混得不錯的,腦子都很靈活,能想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招數。所以雖然速度快,但東西都還挺有個樣子,甚至裡面不乏亮點。

這五點大致就是我對「香港電影」在藝術呈現上的定義,它的成因可以從前面我提到的大的脈絡看出。

那麼,香港電影是怎麼衰落的?為什麼會衰落?

有人粗製濫造太多,有人說黑幫控制,有人說97回歸,有人說大經濟環境不佳……都有道理。

歸結一下,時代變了。

其實我們回過頭看看它成功的過程可以看出來,香港電影能成功是一個諸多原因促成的產物。

幸運地站在海峽兩岸之外,既沒有太大鄭智壓力和負擔,又吸收了人才和資金。

本土文化、鄭智氛圍都很寬松,而且對商業有著強烈的追逐意識。

但一切到了90年代中後期,事兒都變了。

1、影片的普遍製片成本提升,單靠本埠市場支撐不住,而大陸市場尚未成形,更談不上開放。

2、粗製濫造太多導致影片淤積,資金回籠成問題,本土經濟不景氣,台灣片商也在撤資,缺乏金主。

3、周邊重要電影市場,比如韓國,自身的電影產業發展迅猛,而且還設了國產片保護。

4、自身電影人才瞅准機會早早抽身,但造星斷檔,青黃不接,周潤發、成龍、李連傑(這個算出口轉內銷吧)紛紛投身好萊塢,,帶來的空缺很能被填補。

5、上面這些原因造成的拍片量下降又直接導致原有片場師徒傳承製實際破產——師父自己都吃不飽呢,所以帶來的是人才的全方位斷檔。別的不說,香港原來世界最強的電影崗位——武術指導,你有見到多少新面孔嗎?

香港電影人不能混吃等死啊,大家都想辦法救市啊,這才有了《無間道》的應運而生。但大家看這個系列可以看出來,片子是非常不錯,但原來意義上的「香港電影」在這個系列中基本盪然無存了。而且它這一個系列成功了,但並沒有因此拯救香港電影,只是帶來的是隨後一小段時間的跟風——題材、拍攝形式上統統跟風。中間雖然也不乏一些能看的作品,但沒有一部能達到《無間道》的成功,而在這個過程中,香港電影自身的特質基本喪失了。

香港電影人怎麼辦呢?他們的目光瞄向了北方,中國大陸,這個正逐漸開放並興起的新市場。90年代合拍片還只是部分試水,到了這時候香港電影人已經是成批湧入大陸了。有一個段子,一個朋友去見文雋,剛好一個香港編劇找文。編劇問他:文生,導演協會已經開了普通話培訓班,什麼時候編劇協會也開一個?文雋有點尷尬,把那編劇敷衍幾句打發走了。跟90年代香港人來大陸排片不同,時代不一樣了,大陸人不再是那個又土又窮的表姐,土或許還是土,但窮——至少對於金主們來說,是一點都不窮了。

大量香港電影人在大陸獲得了工作機會。我在這里要強調一下,這不是說大陸是香港電影人的救世主,其實就是個工作機會。大陸畢竟熟諳商業電影拍攝法的人才還不夠多,這時候很需要擁有大量經驗的香港人參與。而即使讓香港人來操盤,也不是沒有代價的,你要在大陸拍片,並且要在大陸公映,你就得面對嚴苛的大陸%^&(大家都懂的)。更何況香港人的口味跟大陸觀眾又有相當的區別,本來就不是最佳創作狀態,又在高度限制下開工,這樣狀態下出來的作品,你覺得還能叫「香港電影」么?

更何況大陸電影人也在慢慢自己成長,漸漸的,投資方發現,與其讓香港人來拍,不如試試大陸自己的導演,他們可能更了解大陸人的口味。從影片藝術水平上來講,不好說是耶非耶,但從商業成績來看,香港人的「優勢」也在逐漸消弭。哪怕是一些比較成功已經成名的大導演,像陳可辛,從《如果·愛》開始,一直拍到《中國合夥人》才算第一次真正在商業和口碑上贏得了大陸的認可。陳可辛這種文化接受力很強且血統多元一早就倡導「亞洲電影」概念的作者尚且如此,你覺得其他人會更好多少么?

雖然大陸電影產業問題非常之多,但有資本的力量,並且也確實有一些有見識有能力的企業與製作人在推動,「香港電影」這個概念逐漸消亡了,而標志著大陸、香港、台灣乃至東南亞華人作者更大程度上融合的「華語電影」概念在這幾年逐漸形成。香港仍然是一塊電影重鎮,仍然有杜琪峰、許鞍華等作者,並且也不時會有個別新人涌現,但這些成就已經是大「華語電影」的成就了。無論從地域人才的參與,還是電影內容的接近,呈現出來的分別是電影作者的分別,而非大地域文化概念上的分別了。

消亡說起來令人傷感,但只要還有大批熱愛電影的人仍然在保持創作,仍不時推出好作品,你管它到底是「香港電影」還是「華語電影」呢?

本文純粹「印象派」,本人也非香港電影研究者,只是個港片影迷,想到哪兒寫到哪兒,掛一漏萬,權當拋磚引玉。見笑,見笑~

喜歡香港老一帶的藝人,他們敬業自律,不像內地的一些人有點名自以為是,牛哄哄,還有的唱一兩首歌就覺得自己是大師

❺ 為什麼香港電影現在不行了呢

香港電影為什麼從90年代末開始由盛轉衰,跌入了低谷呢?香港導演王晶經歷了整個過程,他也毫不避諱地指出了其中的原因,讓不明緣由的觀眾了解了真相。
香港電影太受歡迎,片商不斷抬價,台灣市場另闢蹊徑引進美國大片
在80-90年代,可謂是香港電影的鼎盛時期,那時候大陸並不是香港電影的最大市場,而是台灣。那時候的香港電影在台灣非常受歡迎,台灣的院線也一路擴建至五條,逼得香港電影行業要拍出足夠多的影片來供這五條院線。因此也拍出了很多奇跡,有些電影非但拍攝時間短,電影質量又有保障。
由於台灣市場對香港電影的需求很大,導致香港片商不斷抬高影片價格。直到王英祥用3000萬買了周星馳的電影《濟公》賠得血本無歸之後,台灣的片商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能再讓香港電影的價格這么一路水漲船高了,後來所有的台灣片商統一口徑,給香港電影設了上限1750萬。
但香港片商根本不予理睬,還聯合起來斷供影片,堅信台灣一旦沒有電影放映就會妥協。只可惜這次台灣片商另闢蹊徑,向上級請示引進美國大片,得到批准後,大量的美國片流入台灣市場,香港電影在台灣的地位就不再那麼舉足輕重了。

❻ 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是什麼原因

原因

首先是大環境改變了,時代變化了。

當年的中國沒有什麼好電影,美國大片也過不來,自然香港電影就高大上。如今現在每年網路劇這么多,中國大片也不少,美國大片都可以通過網路看到,香港電影自然也就沒那麼吸引眼球了。

其次市場變了,香港並沒有強大的本土市場可以依託。

當時的香港電影除了本土市場還有東南亞市場,因為當年韓國電影沒有起來,日本市場也比較開放,東南亞市場也可以進入,尤其是台灣,所以香港電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

但是隨著台灣片商對港片越來越不滿,王晶曾說過台灣片商曾花3000萬買了周星馳的濟公台灣版權,但卻虧的底朝天,台灣片商聯合起來要求政府放開好萊塢市場,韓國文化崛起,泰國電影崛起,這樣所有國家都開始保護國內市場,所以香港電影頹勢就來了。

電影特點

工業化

香港的製片模式、專業分工、組織結構雖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地區完善,但較之好萊塢仍顯得隨意機動,工業化程度遠不夠嚴密有序。首先,按照好萊塢的工業規則,電影一旦開機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隨意更改劇本、變動進度。

然而香港的電影導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們的拍攝方法卻大不相同:在保證按時交片的前提下,現場即興發揮、隨拍隨改、有時停工,有時趕拍。這種做法恰恰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最正常的作風習慣。同時,香港盡管也有不少以導演強勢創作著稱的影片,但是現代許多大製作的香港電影都是由集體創作完成的。

趕時間

領銜主演的明星通常身兼幾個片約,檔期有限,所以劇組人員就不眠不休的奮戰趕拍。

飛紙仔

導演開拍前只有故事大綱,開機後只能等編劇把當天要拍的劇本傳過來,當年程小東拍攝《倩女幽魂》、劉偉強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雋的「飛紙仔」。

❼ 為什麼現在的香港電影越來越不好看了

第一個就是時代不一樣了啊。97年之前,香港是在英國的統治之下,97年以後,香港回歸了,成為了中華大家庭的一員了。這個時候的香港電影也開始跟我們的國家的政治經濟密切相關了,很多人覺得香港電影已經沒落了,主要是因為香港的動作電影、搞笑電影、英雄電影的市場已經飽和了,加上了新的時代,香港人感覺跟之前不一樣了,所以才會有沒落的感覺。

第二個是香港電影的審美變化了。在八九十年代的時候,香港的搞笑電影,例如周星馳的無厘頭搞笑,在香港人看來,太多就知道套路了,之後就覺得沒有什麼意思了。同樣,成龍的動作電影、周潤發的英雄電影也是差不多了。所以,周潤發和成龍到了美國發展,這樣,香港的電影在一段時間里就沉寂了很多,所以,才有人覺得香港電影衰敗了。

第三個是大陸電影的百花齊放。在97年以後,大陸電影跟香港電影學了很多,不僅僅有很多優秀的電影出來,還有一些大製作的電影上映了,馮小剛的、張藝謀的都是很好的,當然,不僅僅是這些導演,還有陳凱歌等人。大陸電影的百花齊放,讓很多人更多的關注大陸的電影,而不是香港的電影,所以才有人覺得香港的電影已經不行了。

❽ 為什麼現在的香港電影沒落了

香港的電影還是一如既往的優秀,只是大家的審美觀點發生了變化,讓人覺得香港電影不好了而已,這個是假象。在97年以後,大陸電影跟香港電影學了很多,不僅僅有很多優秀的電影出來,還有一些大製作的電影上映了,馮小剛的、張藝謀的都是很好的。

當然,不僅僅是這些導演,還有陳凱歌等人。大陸電影的百花齊放,讓很多人更多的關注大陸的電影,而不是香港的電影,所以才有人覺得香港的電影已經不行了。

香港喜劇片

功夫片是香港最大的特色,也是香港影壇最高的成就。喜劇片則是香港影壇歷來的一個強項,喜劇片為世界通用,沒有幾個國家和地區不會拍喜劇片,這是電影觀眾最喜聞樂見的一個類型片種。

在香港,明星資源異常豐富,絕大多數影星都參與過喜劇片的製作。香港電影發展近百年,能稱得上喜劇天王的僅有兩個人,一個是平民喜劇天王許冠文,另一個是無厘頭喜劇天王周星馳。香港喜劇電影30年來的喜劇最高成就,都體現在這兩個人身上了。除了兩位天王之外,其他各路明星都會在喜劇片中一展身手。

汗牛充棟的經典喜劇作品,就是他們付出汗水的最好結晶。喜劇片有像《半斤八兩》、《天才與白痴》、《八星報喜》、《家有喜事》這樣的普通喜劇,也有《醉拳》、《賭聖》、《武狀元蘇乞兒》、《功夫》這一類的多類型喜劇片,後者融合了功夫片、賭片等各類元素,使喜劇的表現形式更為豐富。

不僅有功夫喜劇,也有喜劇鬼片、愛情喜劇等多種類型。香港影人這樣天才的創造力,為港片在八、九十年代的興盛提供了強有力的後備資源。香港喜劇片進入21世紀,也和香港電影一樣,進入了衰落時期,人才的大量匱乏,導致喜劇片變得不再搞笑。除了周星馳的一支獨秀,香港近幾年都沒有堪稱經典的喜劇問世。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現在的香港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無人荒島在線觀看 瀏覽:118
上海時光親子微電影工作室 瀏覽:735
美國結手印的一個電影叫什麼 瀏覽:467
過年哪裡買電影票最便宜 瀏覽:663
千面佳人電影資源 瀏覽:775
王寶強電影全集國語版 瀏覽:397
巨石強森電影全集完整版國語 瀏覽:5
韓國電影壞小子完整版 瀏覽:807
趙麗穎電視劇電影有哪些 瀏覽:380
射鵰英雄傳東成西就電影在哪裡看 瀏覽:145
播放最新的免費高分電影 瀏覽:156
小美人魚國語電影免費 瀏覽:18
焦裕祿微電影劇本 瀏覽:46
女子健身微電影 瀏覽:848
拍微電影實踐目的 瀏覽:590
兄弟們在哪裡看電影 瀏覽:739
海王免費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440
阿滿電影全集喜劇 瀏覽:989
孝順父母的微電影 瀏覽:810
年電影年輕的母親迅雷下載迅雷下載地址 瀏覽: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