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票房為什麼造假
問題一:電影票房是如何造假的? 就幾個套路。以近日水分最多的某妖記為例,眾所周知一部電影的上映時間,與它本身是否賣座有很大關系,而賣座的電影一般能上映30-50天,而某妖記在這基礎上,以公益放映為噱頭,把放映時間整整推遲了一個月(套路),某群體進場看電影免費,但是還可以算進票房。這樣還算是輕的,更重的是,某妖記電影製作方有眾多影院,這樣一個便利條件就讓他們能在午夜場做手腳,午夜場場場爆滿(套路,這個套路需要自身有眾多影院,成本低效率高,如果沒有這個條件,要花很多很多錢,一點都不劃算,畢竟票房再高也是虛名),而且還是15分鍾一部。兩個條件,某妖記問鼎當年票房冠軍。
問題二:電影票房造假,有啥用? 最近,新聞經常報道哪些電影出現票房造假,其中《捉妖記》,《葉問3》也被爆放映前兩天出現刷票房現象。那麼,為什麼要巨資刷票房呢?有什麼作用?
1、製造話題增加曝光,影響輿論傾向
當你打開各種新聞客戶端還有微博論壇,出現的都是「某某影片票房突破多少億」的新聞,你心裡肯定會想「這么火爆?!我要去看看」。就算是很爛的影片,由於話題太多,也是有人想去一窺究竟「這片子究竟有多爛!」
2、上映前三天的票房很重要,直接影響後續排片
一般都是前三天刷票房,提高影院上座率,製造數據,讓新聞有內容可寫。其實就是「事件營銷」,討論的人多了,自然有人看。而且,前三天的票房影響整個大局。
3、成全電影背後的資本運作
一部電影的製作成本都是千萬級別、上億級別的,背後都有投資方的資本注入,既然是投資,肯定要回報的!最開始支付寶推出的「娛樂寶」項目,其實就是一個理財項目,當時的預計收益是年化7%。為了讓投資者滿意,當然得努力提高票房。
問題三:為何票房造假屢禁不止? 1、行業制度有待規范
我國院線並不是每家電影院都會上報票房數據,所以有時候得到的統計結果不太理想,於是就索性不進行大范圍的公開了,不滿意乾脆就作假吧,反正別人也發現不了
2、法律界定概念模糊
「偷票房」和「買票房」算不算違法行為?目前尚沒有法律文獻做出相關規范。還有「包場」這種行為,不但會在業內發生,還有粉絲也通過這種方式支持偶像,這種行為到底算不算作摻假?
3、有利的誘惑難抗拒
一是為錢,對於一部電影來說,撇去從投資、植入廣告以及電影周邊所得的部分收入不談,票房可以說是成敗的決定性因素,全指著它賺錢了。二是為名,票房高了,知名度自然會有,到時候再拍個續集,肯定有市場,說不定還能吸引來原本沒有觀影慾望的人來貢獻票房,最終名利雙豐收。
4、太多規則的執行都不嚴謹
我國制定的很多規則制度往往都停留在說說而已。表面文章做得很好,但執行力度不夠,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要想管理起來,是難上加難。
問題四:為什麼票房要造假 廣告性質,吹噓誇大,人們心裡覺這么多人去看,那一定好看,所引誘觀眾,就做了這些虛假。
問題五:現在的電影票房怎麼都造假 中國電影票房造假已成公開秘密 首周票房只有1700萬元,卻被發行方誇大成4000萬。在眾媒體和網民不依不饒的輪番「轟炸」之下,動畫片《阿童木》的發行方終於站出來公開道歉了。 因虛報票房而道歉,在中國電影史上還是第一次。 「中國電影變成了只需要數字不需要質量和口碑的怪胎」
問題六:電影為什麼要票房造假?有什麼好處? 5分 這個太簡單了――――
這就是好比虛假宣傳,人為製造該電影火爆的假象,讓很多不買賬的人覺得片子可能還不錯,吸引人觀看。
問題七:捉妖記票房真的造假嗎 為什麼票房那麼高那麼火啊 求解答 是不是造假,這裡面水太深,除了當事人自己,你說的再有道理也只是猜測。不過遭人嫉妒是絕對會的,同樣是一部電影別人的人氣那麼高,賺了那麼多錢誰都會眼紅,只不過表現心態不一樣罷了。而且即使人家票房造假了,那也是一種實力的象徵!你能夠造假來個21億票房嗎?你能夠造假一個多月到現在才被曝光嗎?你能在票房造假的情況下還保持高人氣嗎?……
它之所以那麼火,個人感覺除了國內普遍容易接受搞笑類視頻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宣傳方面,除去各種媒體大肆宣傳,你看看那些參與拍攝的,井柏然每天跑著跑那從不忘帶著胡巴,上《快樂大本營》是這樣,真人秀《花兒與少年》是這樣,接受各種訪談節目也是這樣,就連吳莫愁都跑《中國好聲音》唱了首片尾曲(這點我就不贊同了,怎麼能為了宣傳故意跑上台呢?而且節目製作組居然還同意了,也不知給了他們多少錢)總之是宣傳無處不在……
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在如此力度的宣傳下,即使大家都說不好看,也會有大量的人想著去確認一下怎麼個不好看法啊,更何況網上的好評一片了!至少我身邊有好幾個人,就是因為看到網上各種相關話題,才想著跑電影院去看的,我也因此被拉了過去,至於好不好看我就不做評價了,反正票房就是這樣上來的……
問題八:票房造假有什麼好處 1、製造話題增加曝光,影響輿論傾向
試想一下,當你打開各種新聞客戶端還有微博論壇,出現的都是「某某影片票房突破多少億」的新聞,你心裡肯定會想「這么火爆?!我要去看看」「票房這么高,肯定很好看」。就算是很爛的影片,但是話題太多啊,大家都在說某某片子太爛了,也是有人想去一窺究竟「這片子究竟有多爛!」
2、上映前三天的票房很重要,直接影響後續排片
一般都是前三天刷票房,提高影院上座率,製造數據,讓新聞有內容可寫。其實就是「事件營銷」,討論的人多了,自然有人看。多雇一些水軍各種微博論壇發帖,「安利」的效果可是杠杠的。前三天的票房影響整個大局,不然你見過剛開始票房很低,後面一下子變特好的電影么,好吧,除了《大聖歸來》。
3、成全電影背後的資本運作
一部電影的製作成本都是千萬級別、上億級別的,背後都有投資方的資本注入,既然是投資,肯定要回報的!最開始支付寶推出的「娛樂寶」項目,其實就是一個理財項目,當時的預計收益是年化7%。拿《葉問3》來說,跟「娛樂寶」類似,採取眾籌形式,根據票房情況承諾收益,票房若大於等於10億,預期年化收益為11%,11%已經算很高很高了!銀行理財的收益4%不到,大家自己體會一下!為了讓投資者滿意,當然得努力提高票房咯。
問題九:電影票房為什麼要造假?這中間的存在怎樣的利益關系?票房的高低跟誰有直接關系?導演和製片方怎麼獲利? 導演藝術創作,製片人都是給投資方賺錢的,選擇劇本,演員比較票房重要因素
問題十:票房造假事件,你知多少? 2012年 中視豐德影視公司董事長王建峰公開舉報第三方公司買賣數據,某機構承諾一年只需5000萬便可幫他邁進全國收視十強。
2013年9月 湖南衛視部分地區收視為0,被疑因其他電視台購買收視而受牽連,喧囂一時。
2014年4月 北京地區收視出現異常表現,北京衛視被擠出本地前十,北京電視台經過長達一個月的跟蹤數據分析,內部「認定」北京地區樣本戶疑似遭受污染。
2016年12月 浙江衛視收視率遭遇斷崖式下跌,從常年全國前五名,一下子跌至20名開外,創下了浙江衛視建台50周年來的最低收視紀錄,原因是電視劇《美人私房菜》的製作方未購買收視率。
『貳』 內地票房破200億,速8獨占鰲頭,為什麼國產電影會這么差勁
在我看來國產電影差勁的原因有一下幾點
首先,國產電影一味追求商業利潤,電影認真拍,細致的拍,耗時就長,但一部電影火的周期通常是差不多的,認真拍的電影票房也不一定會特別高,如此在同等條件下比,既然在電影市場繁榮的時候運轉如果更快,同等時間下賺的利潤會比認真拍的更多,那麼只顧商業利潤的中國商家又怎麼讓你細細的來拍一部優質電影?在資本不斷注入電影市場的情況下,大家都抱著一個搶錢的心態,為了利潤而不斷拍一些老套重復的電影來糊弄觀眾又有何防。其次就是有導演自我素質不高,中國電影年產量位居世界第二,但真正出名的電影導演又有幾個呢?大部分中國導演都是報著斂錢的心態來拍攝一部電影,中國市場如此之大,拍完一部,馬不停蹄的去拍下一部,自己的經驗,知名度便會越來越高,而且越來越多的導演曾放言,我不在乎觀眾罵我,那是因為他們現在做的只是在市場上斂財,而不是真正熱愛電影,用心去拍電影。最後便是一些硬體上的問題,中國在電影發展的路上還要走很久,與美國相比,中國拍電影的技術的確存在著很多不能比的地方,只有慢慢努力,才能真正讓國產片走向世界舞台。
『叄』 2022年「五一檔」總票房2.95億,為何票房如此之低
2022年的「五一檔」總票房是2.95億,和去年五一假期同期相比,不足去年的兩成,2022年五一假期總票房的低迷,主要是由兩點原因造成的。
綜上所述,就是我對2022年「五一檔」總票房2.95億,為何票房如此之低,這個問題的看法和見解。
『肆』 票房與泡沫齊飛的年代,如何看待中國影視行
如果只看總票房這個數據的話,美國的情況似乎也未見得太好。根據票房網站Box OfficeMojo的數據,2016 年北美的總票房為113.72 億美元,比 2015 年高出了 2.2%,這個數字甚至低於中國總票房的增幅。
然而僅僅比較總票房這一個數據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單銀幕產出這個數據更能反映出電影行業中影院和觀影人群之間的供求關系,而從這個數據來看,中國電影市場的泡沫化程度顯然要比美國更高。
目前,中國的銀幕數 41179 塊已經超過了美國的 40759 塊,如果按照中位數來計算 2016 年中國的單銀幕票房的話,那麼中國的單銀幕票房為 125 萬元,與 2015 年的單銀幕票房 159 萬元相比,下跌超過 20%。
反觀美國,2016 年美國電影市場的單銀幕產出為 28.2 萬美元,而 2015 年的這個數字則是 27.8 萬美元,還略有上升。
將這兩組數據進行對比的話,一個容易得出的結論就是,美國電影市場上,銀幕的供應量與需求大致匹配,而在中國銀幕數量的增長顯然已經遠遠超過了實際需求。
由於前幾年中國電影市場的擴張速度非常快,導致出現了一波建設電影院的浪潮。但隨著電影市場擴張速度減慢,這些新的建設項目沒有辦法這么快地做出針對性的改變,所以導致銀幕增速遠超票房增速。2016 年中國銀幕增速達到 30%,是票房增速的十倍以上。
這對於影院的經營提出了更大的挑戰,畢竟每一塊銀幕的運營成本並不會因為票房的減少而減少。影院需要在票房以外尋找新的收入來源,來彌補票房降低造成的虧空。
一般說來,影院的非票房收入大多來自於以下幾個方面:食品、飲料、貼片廣告、衍生品收入等等,但對於中國的電影院來說,這些似乎都還沒有形成一個足夠的規模。
萬達一直為自己的「非票房收入」而自豪,根據萬達院線在 2016 年 6 月發布的半年報,商品銷售、貼片廣告、影院廣告、電影投資營銷這些收入大約為票房收入的 46% 左右。相比之下,被萬達收購的AMC院線的非票房收入(其中大部分都來自於食品和飲料的銷售)大約是票房收入的 58% 左右。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比較並不十分精確,因為萬達院線的財報中計入了AMC院線、Hoyts院線等海外電影院的財務數據,因此 46% 這個數據是海外院線和國內院線平均下來的結果。不過,這反而意味著國內的這些電影院的非票房收入佔比要比 46% 更低,也就是說萬達的非票房收入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此外,美國電影院較為成熟的會員制度也能夠幫助他們獲得更高的非票房收入。Regal 通過建立核心會員項目、開展特色活動、提升觀影舒適度等吸引會員的方式,會員收入佔到了收入來源的三分之一;而AMC 則通過社交媒體積攢人氣,建立網站與開發移動應用,成立同行業第一個會員項目 AMC Stubs,自 2012 年來,AMC 的銀幕數下降了 0.5%,但觀影人次和單銀幕產出都增長了近 3 倍。
不過話說回來,電影院賺錢的辦法也就這么一些。再怎麼跟美國人看齊,目力可及的前景就擺在那兒。這個行業要真繁榮,歸根到底還是上游內容端的事情。別的咱不提,2016 年的電影都拍成這樣了,要指望電影院能賺錢,也實在是太為難人家了。
『伍』 中國史上十大最差票房
1: 《奇門遁甲》
《奇門遁甲》是2017年徐克和袁和平的第八次協作。在這之前,她們協作過《黃飛鴻2》《鐵馬騮》《蜀山傳》等,無一不是武俠江湖發燒友心裡的經典。
四年後,續篇《冰封俠:時空行者》公映,有些人懷疑這也是當初套拍沒有播映的影片,可是製片方竭力否定。
『陸』 怎麼理解高票房背後的虛假繁榮現象
首先咱得說一說這個虛假繁榮到底指是什麼的虛假繁榮,這票房不能作假,就拿你好李煥英這部電影來說,票房數據在那擺著呢,這種數據讓好萊塢都羨慕,這就是國人經濟的優勢,也可能是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諸多因素之後的一個結果,但不論怎麼說票房是真金白銀實實在在的,至於這里所說的假繁榮指的是當下電影市場製作水平落後的事實。
假繁榮假在哪裡?我國的電影市場現在是萎靡不振的狀態,能夠去選擇看的電影真的很少,和過去港片時代相比,現在的電影每年的產量是多少?就連只做電影的章子怡都已經去轉型拍電視劇了,而且還引來罵聲一片,這足以證明我國現在的電影市場已經到了一種什麼樣的程度。
就拿科幻片來說事,大家還記得一部叫做星河戰隊的電影嗎?那是10多年前的電影,就是那部地球人到外星去打蟲子的故事。那樣的特效製作水平,至今有幾部國產電影能夠趕得上的。
綜上所述,高票房並不代表高製作水平,國產電影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追趕,所謂的虛假繁榮指的是票房和電影質量之間的不匹配。
『柒』 中國電影票房9年來首次負增長,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我認為可能是電影行業的規矩太多了吧,稍不注意就過不了審。
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受到外國電影的影響,我們的電影相比較於其他國家的電影,真實度以及結局往往讓觀眾不能夠接受。市場方面沒有問題,我們的市場在前5個月貢獻了四十六億國產電影和四十三億進口電影,市場非常活躍,觀眾熱情高漲。
對於出現的這種情況,我認為雖然在短期內不會得到什麼有效的改善,但是長時間內,這種情況會得到較好的一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