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百因必有果,虎王與獵人的恩怨糾葛,韓劇《大虎》結局令人心寒
近兩年韓國戰爭題材的影片不斷增多,但這部同樣被標記上"戰爭"標簽的《大虎》,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獵人與獵物的故事。
整部電影的故事並不復雜,朝鮮日治時期(1910年-1945年),名獵手千滿德早年以打獵為生,是智異山地區有名的獵戶,但在日軍侵入半島後,便放下槍隱居山林,選擇守護曾經的獵物、被稱為"智異山山君"的朝鮮最後一隻老虎。而此時日軍軍官在卸任前想把智異山最後一隻猛虎殺掉帶走,於是找來當地獵戶和日軍組成捕虎隊圍獵老虎。年事漸高的千滿德,本著對大山的敬畏,住在深山中守護著大山和老虎,但千滿德的兒子不甘於就此一輩子呆在山裡,於是父子矛盾,人虎沖突就此展開。此時,千滿德守護的已經不僅僅是那隻老虎,還有失去國土的尊嚴。
在影片的前半段中很難見到"山君"的真實面貌,關於這頭獨眼猛虎的信息只能從村民與日軍的描述中得來,當地人叫它智異山的山君,基本上是智異山之王的意思。
老虎頭腦很簡單,以牙還牙,傾盡勇武,可以狡詐。半睜著眼睛睡覺,可以隱匿在濃霧中伺機而伏。它們所要的只有一樣:生存。獵殺生物覓食,是為了生存;攻擊侵略者,也是為了生存。
闖入它地盤的人都可以歸類為侵略者,所以它奪走了無數生命,而不論這些生命究竟是不是抱有惡意。
電影比較巧妙的把老虎擬人化。作為片中的"男二號",人性化到快成精了,導演還給安排了豐富的內心戲….
影片的第一個 情感 高潮便是大虎將千滿德兒子的屍體從野狼群中搶出來,並拖到他家門前,人與虎以極度復雜的 情感 對視,然後便引出一段略感狗血的回憶。
電影選擇了日軍侵略的二戰時期, 影片中的隱喻和諸多象徵意義讓這部抗日傳奇更加富有傳奇色彩,擬人化的大虎"山君"橫掃日軍,見一個鬼子撕一個,把老虎即將失去山林的反抗比作朝鮮人失去家園的反抗,老虎失去幼子比作朝鮮被侵略失去親人的悲痛。
整部影片充斥著對當時日本軍隊的仇恨感。從擬人角度來說,千滿德就是老虎,老虎就是千滿德。他們都是影片中的守衛者。
當年千滿德放生了小老虎,並不再捕獵,可盡管它要感恩千滿德的放生和喂養,它也不會忘記,自己母親的死,也因為這個恩人的子彈。千滿德是恩人,也是仇人。為了恩情,它曾放過他的兒子石一次,但石對它開了一槍後,它沒有再次下慈悲。
石很天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極度弱小,更沒有注意到自己的行為完全是侵略和傷害。而隨後,大虎從狼群中把石的屍體搶回來還給了千滿德。
千滿德拿出封存的獵槍,燒掉了自己的家和兒子的遺體,獨自向智異山的主峰天王峰爬去;山君安頓好了小老虎的遺體,走出山洞,君臨山頂俯瞰著雲海,發出王者般的怒吼,他們都知道今天就要迎來自己最後的時刻了。
其實他們之間已經沒有仇了。雖然人虎殊途,但生命軌跡卻彼此交融,而他們命運也是如此相似:他們同樣是這片山林的孩子,同樣成為了這片山林里最強的存在,他們彼此傷害過對方的親人又彼此選擇了釋懷和寬容,命運的車輪又同時把他們逼到了絕境。
最後與虎王之間的"對白"甚是感人,為了一個了斷,一人一虎, 情感 復雜到極點,就像岷植大叔想說:我們做個了斷,如果我死了,你就好好活,如果你死了,我也不會苟活。
最後山裡僅剩的一隻老虎與家破人亡的捕手縱身跳下山崖。皚皚白雪覆蓋了一人一虎!相愛相殺的一生,始於山間,終於山谷。
B. 關於老虎的一部電影
鏈接: https://pan..com/s/1lWHc30eN4ftoRGZcnlGB2Q
《老虎》是由上海騰訊企鵝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好奇心(北京)影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犯罪懸疑片,由石桀銳執導,馬蘇特別出演,白恩、黃堯領銜主演。
C. 冰天雪地一個獵人與一隻老虎博斗,最後把老槍殺,這是什麼電影。
去看看是不是徐克版的《智取威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