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票房怎麼分成
問題一:電影院的一部電影票房是怎麼分成怎麼算? 中國電影業對於票房分賬的基本規則如下:
1.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計入電子售票系統,數據統一匯總到中國電影事業專項資金辦公室(簡稱專資辦)。以專資辦的統計數據作為各方分賬的依據。(PS:這里小票更正一下,最終片方結算所使用的數據,為中數所提供)
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及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剩餘的91.7%認定為一部電影的「可分賬票房」。
3.可分賬票房中,電影院及院線提留57%,中影數字提留1-3%的發行代理費。剩餘的40-42%歸於電影製片方和發行方(大部分情況為40%)。
4.影片的發行方會收取歸屬製片發行方部分票房的5-15%作為發行代理費用。即為可分賬票房的2-6%作為發行代理費。
5.很多情況下,發行方預付影片的宣傳發行費用,這時發行方會收取12-20%的代理發行費。如果發行方承諾發行保底、買斷發行、預付製作費用等方式,將收取更高的發行代理費用。
6.部分影片同檔期處於競爭劣勢,出於增加影片排映場次的目的,給影院及院線承諾票房返點。返點一般佔到可分賬票房的3-5%。
7.製片方回收的票房回款公式為:1*(1-0.033-0.05)*40%*(1-0.1)=0.33為一般情況下的製片方分賬。
以上情況為例,一部最終票房1億的影片,回收的票房回款為3300萬左右。
附:中國電影的資金其它回收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1.版權收入:主要指電視放映權和互聯網播放版權銷售。這部分收入裡面,CCTV6的收購費用為140萬-400萬每部影片,主要根據影片的題材、頻道打分制度、觀眾期待度、演員陣容、最終票房決定。網路版權價格波動較大,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主要跟觀眾期待度、演員陣容、最終票房有關。
2.海外銷售:主要是海外其他國家包括港澳台地區的發行收入、版權收入。這部分收入目前較低,增長潛力大。
3.商務合作:主要是植入式廣告、營銷合作、活動冠名等方式獲得的收入。
4.授權及衍生品:主要是影片形象、片名、重要視覺元素等授權使用,以及版權衍生品的銷售收入。
5. *** 補貼:主要是 *** 主導的文化產業補貼、地方 *** 專項補貼等。
6.行業補貼:主要是攝制3D或巨幕格式的影片,票房達到一定數量後,享受專項的行業補貼。票房在5000萬到1億元之間,獎勵100萬元;票房在1億到3億元,獎勵200萬元;3億到5億元,獎勵500萬元;5億以上重獎1000萬元。
其中,大部分中國影片的資金回收依賴票房分賬,可佔到影片總收入的80%以上
問題二:電影票房收入中,電影院和製作方如何分成?比例各佔多少 導演 演員 有自己的片酬 也有可能有分紅 院線製片方的的比列是45:55
問題三:想要投資電影分票房,怎麼做啊? 最近出來個app可以分票房的,就是幕客,100塊就可以投了,挺便宜的倒是。建議你先下著玩玩,投資這種事不要急。
問題四:電影票房分成 電影票房怎麼分成 5%電影專項基金,3.3%稅,製片方39.43%,院線佔52.27%。 製片方和影院的比例不同的片子也不一樣的。。。大概就這么分的。。
問題五:一部電影的票房假如是10億,那麼這10億元究竟會誰分了呢?導演還是影院的老闆? 票房怎麼分法規和行業協會都是規定好的,不是哪個導演或老闆隨便拍拍腦袋決定的
對於國產電影,票房按如下分成:
電影發展專項基金5%,交給國家電影管理部門
消費稅3.3%,交給國稅部門
剩下的部分42-48%給製片方和發行方
52-58%給院線和放映方
進口片又分兩種
一種是批片,就是有進口權的國內發行方(國內就中影和華夏兩家有進口的權)一次性付給國外製片方一定的費用(一般最多不超過100萬美元),票房全部歸發行方、院線和放映方所有,絕大多數非好萊塢電影都屬於批片,部分好萊塢B級製作的電影(投資額在8000萬美元以下)也屬於批片;一種是分賬大片,按國外製片方35%,國內發行方17%,放映方48%分配票房,基本都是好萊塢電影。
如果還不明白請網路「易網路:電影的票房如何分配?」有更詳細的解釋
導演拿多少和票房沒有必然聯系,有的是拿死工資的,票房再高也分不到他頭上,也有的確實是按票房分成的,但這種情況比較少,有的是票房高於多少會得到額外獎勵,具體要看拍這片時導演怎麼和製片公司簽合同,沒有統一的規定。
現在影院都是計算機售票的,膽是和行業主管部門聯網的,是做不了假的,就像賣彩票的網點也對銷售額做不了假一樣的道理。
問題六:電影票房收入中,電影院和製作方如何分成?比例各佔多少? 我就說幾點,上面回答說的稅金和電影專資的比例都對,但是院線拿不到5%的票房,現在院線只能拿到大約2%,甚至很多院線都只拿到1%。然後院線目前對於影院的排片已經無法影響,尤其是簽約加盟的私營影院,
問題七:電影票房收入中,電影院和製作方如何分成?比例各佔多少 電影院線,簡稱院線,是指經營者通過掌握相當數量的電影院,在某一城市或地區建立放映網路,壟斷某一新版影片的公映,從而獲取巨額經濟利益的經營體制。
影院,是純粹放映電影的地方,被院線控制。
發行方,與影院直接接觸的,為影片做宣傳的,會投入一些費用。
製片方,毋庸置疑,電影的製造者,最先出錢風險最大,完成電影製作給發行方。
電影分賬:院線+影院+發行方+製片方+稅收
比例差不多:院線與影院:製片方:發行方:稅收=4:3:2:1
問題八:電影票房的收入是歸誰所有的 以100塊票房為例:
國家直接先扣掉5%做為電影專項基金,3.3%的稅款 ,這部分8.3%,就剩下91塊半了。
剩下91塊半里,差不多有一半左右,直接分給院線和影院,其中院線大概在5%左右。
院線、影院分完之後,發行方還要收一個發行代理費(發行傭金),目前行規是發行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的5~15%比例都是正常。 票房可分配收入(毛收入)= 總票房 ─ 3%電影基金 ─ 5.5%稅款 ─ 院線和影院分成款(38%~43%不等) 發行總可分配收入 = 票房可分配收入 + 其他渠道發行收入 (電視、音像、網路、 *** 獎金、海外……)
發行方要在發行總可分配收入中逐項減掉下面幾項內容後,才是片方所得: 1.發行傭金 2.導演或主創明星獎勵(有或者沒有) 3.代為墊付的發行成本(拷貝費+宣傳費等) 4.稅金(往來發票都是要交稅的)
問題九:電影票房收入中,電影院和製作方如何分成?比例各佔多少 沒有一定之規。
❷ 影院為何分票房中的那麼多錢他有什麼成本呢 還有拍一部電影錢都花在哪了製作成本等等分別佔百分之多
成本由以下因素決定(而異):
1.電影院的性質和所在位置(地區地域):
主要是房產的問題,比如現在大多是新「影城」都在大型綜合的購物娛樂廣場,就得考慮「繳租」,還有物業費。有的電影院是獨立建築物,房子根本就是「自己」的,所以就不用在這項上考慮什麼了。當然,既然是「獨立建築」就得自己僱用「保安公司」和「保潔公司」的職工了。
2.開業時間:
有些設備基本上是「一次性」投資,很長時間不用更換,比如說放映機。所以開業得越久,似乎越有「利」。
3.營業面積和建築,裝修的形式:
「營業面積」包括「等候區(大堂,小賣等)」和「觀影區(影廳)」。最直觀的,營業面積越大就需要更多的職工,也就要支付更多的「工資」。無論是「售票」「服務」「放映」。然而,職工數的多少不僅僅取決於「營業面積」,「建築」的形式也是決定職工數的一個重要因素。像現在新「影城」吧,就是為實現「減員增效」而設計的。
說具體點吧,就拿四個廳和八個廳的兩家影院假設,而且兩家影院的每個影廳都是150個坐位,營業時間(排片)相同,放映方式(膠片或數字)相同(就簡稱她們為「4」和「8」吧)。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影廳的多與少決定「售票」人員的多少,這無關設計問題。然後是服務崗---檢票,領位,散場。最後是放映
「4」的影廳入口分散(需要多個檢票員),地形復雜(需要服務員引導,避免走錯影廳),對號入座(影廳里需要有服務員領位,以免秩序混亂),入場和散場走兩個門(在散場時需有服務員,將散場門打開)。--請注意,這些情況很有可能是在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影廳同時發生。
「8」的影廳入口集中在檢票口後面,檢票口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感覺(只需一名檢票員,因直接看到影廳,故不需服務員引導)。不對號入座(不需要領位),入場和散場走一個門(把住檢票口即可)。
再說放映,「4」的影廳分散,放映室也肯定分散(需多名放映員)。「8」的影廳集中,放映室也肯定集中(現在已不按「行業標准」行事,要是再有數字和大盤,至多安排三個放映)。
再考慮到每天替班吃飯,每周輪休等等,「4」的職工數肯定比「8」多不少。成本高低顯而易見。(業務,財務,辦公室的人數都差不多)
「裝修」的形式,這要說的並不是先期的,而是影院運轉起來之後。最重要的就是「燈」,這還跟營業面積有關。有一個大大的大堂在裝上成百上千的裝飾燈,幾十個海報燈箱,播放「預告片」的電視和音響「哇哇」唱。和有一個小小的大堂只有普通照明,兩三個海報燈箱,不播放「預告片」。二者的成本肯定是不一樣的。更別說有的影院還在「地下」,只要營業就得開燈。影廳里的「壁燈」和「步道燈」雖然微乎其微,但也要考慮。
營業時間(場次多少):主要是「照明」,「職工加班」的費用,{{以五個職工的工作時間超出了法定工作時間來換取幾十塊錢的票款有點得不償失,不過「業務」的思維方式不是這樣,可以肯定的是,這幾十塊毛利還是進了這月的票房。「發行方」開始微笑了,他們不考慮影院的盈虧。但經營者不得不慮,比如,賣十張標准票才夠本,多排的這場賣了四張,就等於從賣得好的場次里「摳」出六張,放在這場里了,才夠本。}}——大括弧里的話,是我臆想的,很可能是不正確的,因為我看的可能並不全面.
4.所放電影的區別:
先說「放」,有「數字」和「膠片」之分。放映光源是「氙燈」。很顯然,功率數越大越費電。除此之外膠片放映機還有電動機消耗電能。簡單的結論——電影越長消耗就大。
再說「片源」,有的電影「分賬」,有的「買」,如果是買,跑片(兩家或多家影院共用一套拷貝)是可以降低成本,比如20萬才能放,兩家影院跑片,一家出10萬即可(常見於買賣不好,自己拿不著或者不敢拿拷貝的影院)
5.雜項
水,電,排風,供暖,製冷,洗手液(各種清潔用品),垃圾袋,植物租擺,惡劣觀眾的惡易破壞,設備磨損等等。
叨叨了半天。只說了些「因素」。其實,許多事取決於經營者想干什麼,並可以通過管理改變一些情況,無論是向著「優」還是向著「劣」。
❸ 請問電影公司與電影院的關系是怎樣的為什麼一部電影可以有成千上萬的票房收入
電影公司與電影院只是業務上的關系,電影公司把電影拍出來,由發行公司拿到各大電影院去放映。
電影院都是獨立的,我們國家的電影院多少有些政府的味道在裡面,除了放電影還放些演出,政府開會也常在那,而且外國人到中國開電影院不能擁有超過50%的股權。
一部電影要是成千上萬的票房就完了,一部好萊烏大片沒有幾億美元票房收入真說不過去,片子出名投資大看的人多票房自然也就多了,在國內四五十塊一張電影票,一百萬人看就4,5千萬了。好萊烏大片在全世界放映,看的人就更多。像《指環王》《黑客帝國》系列都幾十億美元的收入,今年的票房冠軍當然就是《變形金剛》了,《變形金剛》全球票房過6億 ,票房中除了拍攝成本之外其他運營的費用剩下的利潤由電影公司,發行公司,電影院都有分。
簡單來說
電影公司相當於把自己電影的拷貝「租」給影院,然後和電影院分票房。當然電影公司掙大頭。所以一個好片子電影院都要租來吸引觀眾,租的電影院多了,這個片子就賣座了。一個爛片子是沒什麼電影院願意租的。
❹ 現在的票房動不動就過億,電影市場是真的繁榮還是有其他貓膩
電影市場是真的繁榮還是有其他貓膩?請看下面分析。
一:電影院票價水漲船高,平均票價40.1元,一線,二線城市票價高達130元~150元。
二,僱傭新媒體斷章取義大力宣傳,《你好,李煥英》《唐人街探案3》,《刺殺小說家》,《新神榜:哪吒重生》,《熊出沒,狂野大陸》
等,已經成為大街小巷人人知道的電影話題。
三:票房過多少億就是個噱頭!特別是當下大數據抓取的時代,數據壟斷不在老百姓這邊,所以不要對這些數據迷之響信。
四,政府呼籲就地過年,使得觀影人數比任何一年多高。
五,年青人與老一輩不同,春節期間他們願意走進影院感受不一樣的人生。
六,哪怕這幾部電影都不怎麼好,但後面短時間內沒有接棒的電影,全是小打小鬧。
電影院票價水漲船高的當下,重金打造的大片票房不過億意味著失敗!現在的很多電影,賀歲片也好,主題片也好,上線的時候總要炒作一番,僱傭新媒體斷章取義大力宣傳!說實話,如果不是某些媒體的相關影評,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該影片的存在。特別是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如果不是媒體的大肆炒作,面對半張老人頭的票價,老百姓去電影院的動力不是很大!當然,年輕大學生以及情侶除外。 電影票價10元或者20元的前些年,票房過億的影片,肯定是叫好又叫座的精良之作!那個時候,自媒體還沒興起, 娛樂 活動沒有現在這么豐富,湧入影院的人是真心實意想去看的!票房的統計十有八九是真實的。 然而,當下炒作流量為王的當下,真的不要對什麼票房過億的宣傳信以為真,那是注水的宣傳!即使票房過億又如何,觀眾的評價才是王道!就像《唐探3》一樣,投資方的廣告震天響,然而聽信廣告進場看電影的老百姓發現不過如此,甚至有些上當受騙的感覺,以致評價分一降再降! 總之,票房過億就是一個噱頭!特別是當下大數據抓取的時代,數據壟斷不在老百姓這邊,所以不要對這些數據迷之自信!如果是好作品,像前段時間的電視劇《山海行》一樣,老百姓交口稱贊,評價分日漸上揚,觀眾甚至覺得劇終來得太早,看得不過癮! 還是希望製片方及相關團隊靜下心來,好好打磨作品,創造出優秀的文藝作品。
當今年輕人的消費觀發生了非常大的改變,看電影已經成為了年輕人重要的生活方式,而且現在院線逐漸向中小城市擴張,四五線城市的票倉也已經被激活了,其實從十一年前的阿凡達我們就可以看出,中國人不是不喜歡看電影,而是缺少看電影的契機和場所,現在契機有了,電影市場百花齊放,各類型片層出不窮,從戰狼2到紅海行動到流浪地球再到哪吒,好故事一定有市場,我七歲的兒子刷了三次哪吒,一次是跟我,一次是跟他老姨,還有一次是跟他爺爺奶奶,所以說,票房有貓膩這事,捉妖記神馬的搞過,但是放在戰狼流浪地球哪吒這種體量的片子面前,只能說,不可能。
❺ 2020年中國電影票票房獲得全球最高收入,這年中國票房為何好賣
我個人覺得是因為疫情結束之後,很多年輕人都會相聚在一起,但是很多娛樂場所又沒開,所以去看電影的會非常多,而且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數都非常的喜歡看電影,所以才會導致票房好賣的現象。
❻ 電影這么多票房是怎麼掙錢的啊
電影上映過後,於3個月內通過中影集團結算客戶所有的收益,在我們結算玩以後會在10個工作日的時間內把客戶的權益返還給每一個客戶。結算信息是由第三方進行統計(會計師事務所),所有的打款賬戶都是接受銀行監管的。收益分為四大類:電影票房的利潤,網路版權收益,電視台的分紅,海外流量版權費。
1丶電影票房的利潤
電影在各大院線(電影院)上映三個月之後,結算所有的利潤,返還給客戶,具體佔多少比例,可加微信討論。在貓眼專業版上面可查看實時票房,不會作假。
2丶網路版權收益
網路版權收益指的是電影從電影院下映之後,會上架到各個APP播放平台。如:騰訊、愛奇藝、優酷、土豆等。視頻網站是根據點擊量來進行計費,一個視頻最低的點擊量是按2元一次,這個分紅是按我們投資者所參與的比例來進行分紅。
3丶電視台分紅
電視台分紅跟網路版權是一類性質,電視台會進行一定量的拍檔播放,根據播放次數所得來的錢進行分紅。
4丶海外流量版權費
根據影片的情況來定,如果是跨國性質的電影,國外對該影片的播放量也會分給我們一部份,進行分紅,
❼ 如何看待網路電影分賬過票房千萬這件事
我覺得還是挺正常的,因為首先我們要分析當代的大環境,在疫情期間,全國各地的電影院都處於停業狀態。電影沒有大屏幕,觀眾也沒有看電影的地方。在這種背景下,網路電影在年初迎來了爆炸式增長。根據優酷,愛奇藝和騰訊這三個視頻平台的數據,截至2月底,至少有14部在線電影分數持平。疫情期間為在線電影帶來新的發展機會。
根據優酷,愛奇藝和騰訊三大視頻平台發布的數據,1月份共發布了64部在線電影,這是過去六個月單月發行量最多的月份,而2月份的發行量最多截至2月底,優酷擁有7部在線電影,擁有超過1000萬個帳戶,而愛奇藝的數量也達到8部。由於採用了新的會計模式,騰訊只有一部在線電影超過1000萬部。如果以這種方式計算,三個主要平台在2020年之前的兩個月內突破票房的在線電影數量達到了1600萬。這也就是大環境下的作用。
❽ 為什麼電影票房分成,院線分到的比製片方還多
與中國製片方分賬相對較少不同,一般而言,如果一部電影票房高的話,電影公司所分得利潤的比例往往高於院線。
所謂票房保底,就是發行方對於製片方的一個票房承諾對於看好的影片,發行方進行早期的市場預估,制定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價格。即使實際票房沒有達到這個保底票房數字,發行方還是要按這個數字分賬給製片方,但超出保底數字的話,那分賬比例會對發行方更有利。
然而,這樣的合作必定是有贏也有輸,保底失敗也有案例。《一步之遙》就是典型的例子。憑借多年來作品累積下來的好口碑,再加上前作《讓子彈飛》在商業市場上的成功,讓不少人在影片未上映時對其前景一片看好。沒想到最終上映時卻引起巨大的口碑爭議,最終票房止步5億,讓一開始就做了巨額票房保底的發行方簡直「哭暈過去」。
2016年3月5日《葉問3》在正式公映前就已傳出票房十億元保底的消息,這也是繼《美人魚》之後,又一部傳出高票房保底的電影。如今,票房保底在電影圈大熱,正掀起一場以金融為電影保駕護航的熱潮。
❾ 電影的票房都是如何分紅的呢
由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電影投資中來,大家都比較關心電影的票房是如何分紅的?像《戰狼2》的票房是56億,投資者是不是就能分到56億呢?並不是的,具體如何分賬如下:
總票房劃分
中國電影業對於票房分賬的基本規則如下:
1、影片所有票房收入計入電子售票系統,數據統一匯總到中國電影事業專項資金辦公室(簡稱專資辦),以專資辦的統計數據作為各方分賬的依據。
2、所有影片收入首先繳納3.3%的特別營業稅,及5%的電影事業專項資金。剩餘的91.7%認定為一部電影的「可分賬票房」。
希望以上的解答對您有所幫助,最後祝願您生活幸福,投資順利!!
❿ 電影為什麼影院分賬多
43\57原則是指一部電影上映後,影院和片方的基礎分賬比例,粗略的分賬比例為片方占電影票房的43%,影院占電影票房的57%。
在這個粗略的分賬比例下,一部電影的總票房,還要先扣除5%的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以及其他大約在3.3%左右的稅費後,剩餘的票房,才會按43\57的比例給片方和影院分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