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燦爛千陽——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Just like The Kite Runner, this book is also written by Hosseini. It's describe a story of two women's friendship. Despite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different life experience, the fate of Laila and Mariam was linked by the war.In my sight, Laila is a courageous woman who will not easily give up and beg for mercy. On the contrary, Mariam has some weakness when she is faced with a period of unfortunate marriage. They own the same husband, but finally they have different lives.Just like the saying, "But it is not an easy happiness. It is not a happiness without cost." In the end of the book, Mariam sacrifices herself for Laila's happiness. Happily, Laila pregnant again and she maybe named the baby Mariam if it's a girl. Maybe that is what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mean.
故事的大背景發生在阿富汗近三十年的戰亂期間,1979年蘇聯對阿富汗進行長達10年的入侵,蘇聯撤退後,阿富汗又進入了內戰時期,1994年塔利班異軍突起,開始了執政之日,2001年911事件爆發後,美國對其宣戰,阿富汗開始建立新政府。
本書主人公之一Mariam是一個私生女,從小被人喚做"哈拉米",親生父親為了保全自身榮譽,將其母女二人安排到偏遠山下的小泥屋生活。年幼的Mariam並不懂得人心險惡,將其生父奉為心中偶像,夢想著有一天能隨父親過上豪華的生活。事情的轉折發生在Mariam15歲生日的那天,他像父親提出了一起生活的要求。令人失望的是,她的父親Jalil爽約了。但她並未因此放棄,而是偷偷的進了城,她的母親Nana因為此事心灰意冷,選擇以極端的方式結束了生命。
Jalil不得不假情假意的將Mariam接回家中,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受其三個繼母的壓力,Mariam被迫嫁給一個四十多歲的鞋匠,離開了家鄉,遠赴喀布爾,從此她踏上了一條不歸路,家暴,失子,得不到丈夫的尊重與憐愛。
Laila出生於1978年,蘇聯入侵。受其家教影響,她是個勇敢有主見的女孩,雖然同樣生活在戰亂年代,但她有一個開明成熟的父親和青梅竹馬的小夥伴,這使她的生活沒有受到戰亂影響,生活依舊充滿陽光。但戰爭無情,小夥伴Tariq一家難以忍受戰亂決定舉家逃離喀布爾,這讓Laila感到極其惶恐,在離別的那天,二人沖破了朋友的底線,互訴衷腸,然而一切來的都有些晚了。
Laila的母親因失去兒子而萎靡不振,惶惶不可終日。硝煙彌漫,最後他們一家還是決定搬走,Laila心裡重燃希望,大概生活就是這樣戲劇化,就在離開的那一天,炸彈炸毀了他們的房子,只有Laila倖存,更為戲劇化的是,救她的居然是Rasheed和Mariam。
貪婪狡詐的Rasheed為了阻止Laila離開,不惜編造謊言,Laila接到Tariq逝去的消息後心灰意冷,但此時她發現懷了Tariq的孩子,女本柔弱,為母則剛。與腹中的生命相比,她自己的尊嚴已經算不得什麼。最終她委身下嫁Rasheed,從此,她和本無交集的Mariam的命運緊緊相連。
Laila生下了女兒Aziza,不久又擁有了Rasheed的兒子Zalmai,然而好景不長,Rasheed逐漸恢復了本性,對Mariam二人非打即罵。Laila雖然有所反抗,但礙於社會原因,也無法從根本扭轉局面。這樣的日子結束於一個平常的下午,Tariq回來了,Laila揭穿了Rasheed的謊言,而就在Rasheed對其實施毆打時,Mariam拿起工具狠狠地砸向了他,噩夢徹底結束,而Mariam為了成全Laila和Tariq,向塔利班自首,用生命護Laila周全。
在外流浪多年,聽到塔利班敗退,阿富汗重新建立政權的消息後,Laila決定重返喀布爾,因為她內心始終覺得,無論在那裡受盡多少苦難,那始終是她的家鄉,那裡葬著她的父母,葬著她的姐妹—Mariam。她來到Mariam童年住過的泥屋,腦海中回想起有關於她的種種情景,時光不再,唯有她替她好好生活下去。Mariam依舊活在她心中,在那兒,她發出一千個太陽般燦爛的光芒。
繼《追風箏的人》之後,作者胡塞尼又推出來這部《燦爛千陽》。這是一部著重描寫阿富汗婦女生活的故事,兩名阿富汗女性各自帶著屬於不同時代的悲慘回憶,共同經受著戰亂、貧困和家庭暴力的重創,內心潛藏著的悲苦與忍耐相互交織,她們如母女般相互攙扶著走在人生路上,她們的命運緊緊相連。
書中有很多片段都足以讓人潸然淚下,我們無法想像當時的阿富汗有多麼破敗,塔利班組織多麼殘暴,婦女的地位多麼的低下。人們忍受著戰爭和貧窮,努力的活下去,每天向安拉祈禱和平的來臨。
最讓我難以遺忘的是Laila的女兒Aziza,小小年紀經受著戰亂,忍受無情的父親,心裡承受能力超出了人們的預期,讓人忍不住心生憐憫,讓我不斷的反思。讓我知道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上天的恩賜,我們要學著用實際行動去感恩。引一句前輩的話,「萬物都是好事,何時都是吉時」,想想那些還飽受戰亂和貧苦的人們,我們還有何不滿?
2016收獲頗豐,享受了大半年的修養生活,開啟了研究僧的新篇章,說實話,這些對於一個大大咧咧混了四年大學生活的小學渣來說真的已經很幸福啦!
我曾經無數次給自己洗腦,告訴自己我曾經是個學霸,未來也要是個學霸。我也曾經無數次的高喊口號「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也恍恍惚惚的看了不少書,但回過頭來想想我收獲了什麼?大概只是讀完之後一陣唏噓感慨,然後便不了了之了,過了一年兩年,這本書的印象便會徹底消失,但留在心中的只是「讀過」。
壓力之下才能產生動力,這話一點不假,尤其對我這種並不怎麼自覺的人來說。11月開始加入讀書群,連著兩個月之後的學習,用「收獲頗豐」這樣的詞語可能顯得有些誇大事實,但的確,我得到的絕不僅僅是學習英語這么簡單,用Eric的話說是「讀書之餘學一點英語」,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更加清楚的認清了自己的問題,或者是正視自己的問題。
萬事開頭難,想改變原來那種自欺欺人的學習方式是需要勇氣和堅持的。自我提升的路通常都不會太順暢,大道理人人都懂,可真正實施的有幾個?
雖然我在實行的過程中暴露了許多問題,比如輸入很輕松,輸出時卻很難;比如無法平衡日常課程與個人興趣的關系。但正是因為這些,我才能學著改進,學著變得更加精進。
2016是幸福的一年,感恩我所擁有的一切❤
無論對過去有何感慨,有何遺憾,過去的終將成為過去,內心堅定的人從來不問過往,而是充滿希望的眺望遠方。
2017,繼續填充我的讀書夢,繼續挖掘問題,改正問題。從前我是個急於求成,非常執著於結果的人,所以到最後往往事倍功半。然而在失去了一些東西又收獲了一些東西後,我明白,過程其實最享受。所以,繼續享受下去,得到的會更多。
2017,希望Eric的讀書群不斷壯大,這樣才可以更好的逼著我不斷進步❤希望來年的CPA夢邁出扎扎實實的第一步,希望我的小夥伴如願以償,希望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永遠幸福❤
『貳』 《燦爛千陽》:一個女人拯救女人的故事
1626年,著名詩人米爾扎•穆罕默德應召前往莫卧兒帝國去當他的宮廷詩人,1627年歸途中路過喀布爾,寫下了歌頌這座城市的詩句:
喀布爾每條街道都令人目不轉睛
埃及來的商旅穿行過座座市場
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 明月
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
燦爛的太陽,隱喻的正是喀布爾美麗的婦女。
但誰能想到,300年以後的喀布爾,被戰火、死亡、逃離、難民充斥和包圍,曾經耀眼的喀布爾婦女,早已淪為了活在黑暗中的「阿富汗女人」。
《燦爛千陽》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繼《追風箏的人》之後創作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它講述了比阿富汗這個國度更為悲慘的阿富汗婦女的故事。在小說中,胡賽尼把對故鄉的情結、對戰爭的控訴和對女性權利的吶喊融入其中,寫出了文學作品的時代意義。如果說《追風箏的人》挖掘的是人性的深度,那麼《燦爛千陽》展現的則是現實的廣度。
《燦爛千陽》上市僅一周,銷量就突破100萬冊,並以超越第一部的勢頭穩居暢銷書排行榜。胡賽尼也通過這部作品,從新人作家躋身成熟作家行列。
被「抹去」的人生
如果你對阿富汗近代經歷的戰爭一頭霧水,那麼你一定能在《燦爛千陽》中找到答案。與胡賽尼的其他作品一樣,《燦爛千陽》的時間跨度很大,從1959年女主人公瑪利亞姆出生,寫到2003年塔利班下台,阿富汗迎來相對的穩定與和平。半個世紀以來,阿富汗經歷了蘇聯侵略、內戰、塔利班統治和美國發動的反恐戰爭,給阿富汗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不過,主人公瑪利亞姆經歷的遠比這些要多,她還飽受著私生子的污名、父親的遺棄、丈夫的虐待和社會的歧視。
瑪利亞姆的母親娜娜是父親扎里勒的傭人,從瑪利亞姆出生起,她就不被認可,和母親住在遠離繁華的古爾德曼村,所有人管她們的住處叫「泥屋」,娜娜則叫它「老鼠洞」。15歲之前,扎里勒每周四來泥屋看望瑪利亞姆,這是瑪利亞姆在古爾德曼村最期盼、最快樂的時光。短短的幾個小時里,扎里勒全心全意陪伴著瑪利亞姆,卻沒有告訴她這份陪伴僅限在泥屋。
15歲生日那天,瑪利亞姆不顧母親阻攔,隻身來到父親豪華的房子前。悲劇就是從這晚開始的。
在父親的豪宅前坐等了一夜的瑪利亞姆,在被司機強行送回後發現母親已經上吊自殺,而她自己也很快被父親嫁給了一個粗俗不堪的鞋匠,這個鞋匠不僅大她三十歲,還住在離古爾德曼村650公里之外的地方。
15歲之後,瑪利亞姆的人生軌跡轉移到了喀布爾。起初,丈夫拉希德對瑪利亞姆還不錯,給她一周時間適應新生活,帶她游覽喀布爾,給她買冰淇淋,送她小禮物。瑪利亞姆懷孕以後,拉希德從頭到腳都是一個可可愛愛的丈夫,如果孩子順利出生,並且是個男孩,瑪利亞姆的遭遇可能不會這么悲慘。但沒有如果,她的人生註定是個悲劇。
瑪利亞姆流產了,不是一次,是七次。之後,她失去了懷孕能力,完完全全成為拉希德眼中的廢物和負擔。日復一日,她忍受著拉希德的虐待和侮辱,變成了一隻逆來順受的「出氣筒」。
瑪利亞姆代表了那個時代最普遍的阿富汗婦女。她們生活在貧窮、歧視和婚姻暴力中。如果說瑪利亞姆是虛構的人物,那麼娜迪婭•安朱曼卻是真實的悲劇。2005年11月,這位阿富汗女詩人出版了她的首部詩集《暗花》,這部充滿愛與美的詩集被夫家當作了恥辱。娜迪婭的丈夫對她進行毆打,並砍了她的頭,鮮血噴薄而出,這位25歲的女詩人竟在21世紀的文明時代,以這樣的方式慘死家中。
一生藏在布卡下,淪為丈夫的附屬品,沒有尊嚴、沒有安全感,有的只是一望無盡的苦難和黑暗。塔利班統治時期,女性還喪失了社會地位,單獨外出的婦女會被當街毆打甚至砍頭,生病了可能連就醫的條件都沒有。這就是大部分阿富汗婦女的命運,或在花兒一般的年紀夭折,或在垂垂老矣的那一刻,哀嘆自己被「抹去」的人生。
絕望中的守望
和歌頌女性的文學作品一樣,《燦爛千陽》也遵循了「模式化」的立意,賦予女性博愛、反抗、自我犧牲的品格。但是,胡賽尼卻從老套的故事中跳脫出來,寫出了符合這個時代的全新的內容:女性幫助女性。
瑪利亞姆的人生發生轉變,是因為萊拉,一個可以做她女兒的漂亮姑娘。抗擊蘇聯的聖戰使萊拉失去了兩位哥哥,內戰時從天而降的一枚火箭彈又奪走了深愛她的父母,青梅竹馬的戀人也逃離阿富汗,不知所蹤。從廢墟里救出萊拉的是拉希德,於是,萊拉走進了瑪利亞姆的生活。
為了保住腹中的孩子,萊拉不得已嫁給拉希德。瑪利亞姆徹底淪為了老媽子,萊拉則被拉希德捧在手心裡,一口一個「我的花兒」。兩個善良的女人,卻因為家國不幸成了死對頭,她們爭吵,咒罵對方,但她們很清楚,自己只是想為積蓄已久的憤怒和悲哀找一個發泄的目標而已。
她們敵對的日子並不是很長,萊拉生下了一個女孩,拉希德大失所望,漸漸暴露了他的殘暴本性。一個深夜,萊拉和拉希德發生爭吵,盛怒的拉希德沖進瑪利亞姆的房間,手裡拿著經常抽打她的那根皮帶。拉希德「教訓」瑪利亞姆的理由很簡單,他認為萊拉對他的抵抗是瑪利亞姆教的。就在皮帶即將掄起的那一刻,萊拉沖進房間,拼盡全力緊緊抱住拉希德揚起的手臂。
從小到大,沒有任何人為瑪利亞姆挺身而出。為了感謝萊拉,她整理了以前懷孕時做的小衣服,悄悄放在萊拉的床頭。
苦難可以毀滅人生,但不能泯滅人性。兩個女人徹底和解,在阿富汗那個紛亂的年代相互幫助,彼此扶持。任外面戰火連綿,任家中暴力不斷,她們都要擠出時間坐在一起分享三杯茶,讓溫暖的陽光「撫平」滿身的傷痕,讓彼此的關愛滋潤乾涸的心房。
無兒無女的瑪利亞姆,從萊拉和她的女兒阿茲莎身上收獲了兒孫環繞、承歡膝下的幸福,失去母親的萊拉,從瑪利亞姆那裡得到了母親般的呵護。事實上,她們後來就以母女相稱了。所以,在拉希德企圖掐死萊拉時,瑪利亞姆掄起了鐵杴,打破了拉希德的腦袋。她、萊拉、拉希德,來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冷靜的瑪利亞姆知道,如果讓拉希德拿到槍,她和萊拉都得死,如果她打死拉希德,她只需要自己死,萊拉卻可以活。
於是,她使出全身力氣,用鐵杴拍向拉希德的太陽穴。
瑪利亞姆用生命拯救了萊拉,慨然赴死。但萊拉何嘗不是用愛拯救了瑪利亞姆呢?一個低賤的私生子,一棵多餘的雜草,在即將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她成了一個付出了愛也得到了愛的女人。萊拉讓她以朋友、同伴、監護人的身份離開這個世界,並以母親的身份,成為萊拉眼中的重要人物。瑪利亞姆這段開頭不合法的人生,卻有一個合法的結局。她的死,不僅成全了萊拉,也成全了她自己。
女性幫助女性,簡簡單單幾個字,卻用最柔弱的聲音喚醒了藏在女性心中的堅毅,讓我們看到一種力量的覺醒。
有誰知道張桂梅的華坪女高拔地而起,是因為一名女記者把張桂梅的故事寫成了一篇報道,才引起了當地政府的注意。有誰知道很多女性都隨身攜帶兩只口紅,一隻塗嘴,一隻塗賣卵代孕的小廣告,告訴那些懵懂的女孩別相信,要自愛。
《乘風破浪的姐姐》節目中,萬茜說過一句話:「我們都是女人,我們都是站在一起的,女人是可以幫助女人的,這個東西都是來自於女性的力量。」這種力量,來自一個女人對另一個女人的溫柔和善意,雖然柔弱,但匯聚在一起,便無堅不摧。
第一千零一個太陽
在小說的結尾,阿富汗迎來了和平,婦女不需要罩在布卡里,也可以自由行走在大街上,並從事喜愛的工作。萊拉和戀人塔里克在巴基斯坦結婚,婚後的生活幸福美滿。但她沒有忘記瑪利亞姆,和塔里克商量後便舉家搬回了喀布爾。途中,他們先去了瑪利亞姆的故鄉赫拉特,萊拉知道瑪利亞姆生前魂牽夢繞、最想回到的地方正是赫拉特的古爾德曼村,她將替她完成這個心願,用自己的眼睛幫她再看一次故鄉的一草一木。
在古爾德曼村,萊拉拿到了扎里勒留給瑪利亞姆的信,信中訴說了一個父親的自責和懊悔,只可惜,瑪利亞姆無法聽到了。
《燦爛千陽》是典型的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的文學作品。他用瑪利亞姆悲慘的一生喚起全世界對阿富汗婦女,以及和阿富汗婦女命運相同的女性的關注。更讓男性角色,比如一個父親、一個丈夫充分審視自己的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
不過,悲劇的意義,不是讓讀者面對作品的時候落淚,而是回顧現實的時候微笑。《燦爛千陽》讓全世界看到了阿富汗女性的命運,並給予了更多的幫助。自2021年8月塔利班重新掌權阿富汗後,被外界關注最多的除了恐怖主義和毒品,便是女性問題。對此,塔利班做出承諾:「女性將非常積極活躍,不會有歧視。」雖然塔利班在保障婦女權利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過相比20年前幾近「虐待」的女性政策,已經改善了許多。10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呼籲阿富汗塔利班信守承諾,尊重阿富汗婦女和女童的權利。我們可以相信,300年前的燦爛千陽可以重新綻放,世界人民將會作為第一千零一個太陽,堅定地和阿富汗女性站在一起。
胡賽尼說,每個阿富汗人的故事都充滿了死亡、失去和無法想像的悲哀,但他們總能找到一種苟且偷生、繼續生活的辦法。疾風知勁草,戰亂讓這個民族愈發堅韌,苦難讓這個民族的女性愈發堅強。願這塊歷史悠久的土地能找回她失落的文明,曙光破曉,燦陽普照。
『叄』 《燦爛千陽》——一千個太陽,是血淚迸發的燦爛
大部分的人,都是默默地過完這一輩子。他們的笑容、淚水、悲痛、感嘆,都抵不過時光的一瞬,就悄無聲息地帶著自己的遺憾離去。
對於瑪麗婭姆最後一段在監獄里的日子的描述,每一字背後皆是血淚,可都帶著她平和的微笑。為了知己萊拉,她生平第一次知道反抗,舉起鐵鍬砸向了她們共同的丈夫——那個會攥著皮帶,露出惡狠狠表情,無數次抽打自己妻子的老男人。她帶著勇氣與堅定,終於覺醒了認知,知曉自己是個被需要的人。送別了萊拉和孩子們,幾縷陽光灑落在她已布滿細紋的臉龐和疲憊的肩膀上。她也許不知道書外的讀者已淚流滿面,如鯁在喉,看她透過布卡的面罩,劊子手舉起了沖鋒槍的影子。她不是一顆雜草,盡管自小失去母親的庇護,遭受父親的驅趕,糊里糊塗地嫁給了一個男權主義的暴力者,流產十多次,只能戰戰兢兢地活過所有日子。最終她舉起鐵鍬,為了保護自己所愛的人,迎來了真正安寧的那一刻。
「跪在這里,夫人。頭朝下。」
瑪麗婭姆最後一次聽從了別人的命令。
書里的傷痛,是瑪麗婭姆和萊拉的傷痛,是阿富汗婦女的傷痛。
大概是這段歷史覆蓋了自己認知中能夠從新聞里了解到的一些內容,讀來字字見血,感慨萬分。許多文化背景與歷史通過兩位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一生和盤托出——蘇聯入侵、聖戰糾紛、難民流亡、極端政策統治時期的苦痛與落後,對女性的壓迫與控制。無論當下社會發展再迅猛,回頭想想,總有如此之多觸目驚心的傷疤被保留了下來,是《沙漠之花》里的華莉絲迪里,是《春天的審判》里的納菲亞。那麼多顆如同瑪麗婭姆般的「野草」,她們內心期盼嚮往的一千個太陽,大概都不會被了解,只有「鐵鍬砸下」發出的聲響與飛濺而出的血淚,才能被人們察覺。可之後呢?「野草」只能跪下,接受處決。
「小人物」被看見,就是這本書最暖的溫度。
書中的片段,最多出現的就是將小人物的平凡瑣碎統統糅雜進了大的歷史背景之中。「小」「大」之間的強烈對比,是如螻蟻般的平凡人在炮火之下的咬牙堅持與自我撫慰,甚至帶來的是不真實感,時光已不是自己的,而是被迫拉入了一個加速器,個人的體驗與感受早都無足掛齒。
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阿富汗如同一片被撕碎的土地,被民族紛爭、國際矛盾、軍閥割裂等各種力量拉扯著,糅雜進世界加速發展的過程。回首種種,留下多少茫然悲傷的歲月,無趣至極,如同張愛玲筆下白流蘇和范柳原那場無聊的愛情。
一千個太陽,若是同時迸發,大約這種燦爛是被能看見的。瑪麗婭姆用決絕的勇氣,萊拉用平和的寬容,無數個他們組合起來,給這個世界送去一千個野草內心的太陽。
文學就有這樣的力量。告訴我們——燦爛千陽,是只有努力生存,帶著活下去的希望的平凡人,才能提供的。
實際電影也有相同的作用。印度的國寶級演員阿米爾汗在我看來,就是真正做電影的。做電影可以是追求美感與藝術,可以是為了揭露社會問題,或是探索人類未知領域的體驗,這種才不至於迷失在這「娛樂至死」的年代。通過電影能夠揭露社會問題,不一定是種深切的悲哀,反而應當慶幸,一定會有人能夠「看見」並且「反思」相同的問題。這是電影具備與文學相同的屬性,即「功能性」。缺乏功能性的作品,或有浮於表面的享受,卻沒有入木三分的意義。最高級的美感,不單單只是停留在討論「美感」本身,而是在各個領域延伸對於美感的解讀與體驗,才具備立體的深度與厚度。只可惜,這類電影在目前國內市場上,只能變成小眾的帶文藝氣質的電影,苦苦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