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從馮小剛電影《1942》失利之後,華誼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我覺得是因為華誼兄弟有點太過於依賴馮小剛導演了,因為馮導的一些電影有太多的文藝色彩,而對於現在的電影行業來說一般都是商業化,電影題材更加新穎更加有看點,因此自從《一九四二》之後其實華誼兄弟就應該去思考如何去使電影題材與模式多元化,但是在這之後除馮小剛以外的依然是不理想,因此才會一直虧損。
華誼兄弟也看到 「馮氏依賴症」問題,因此這些年與徐克、管虎所代表的導演加大合作,並培養田羽生、程耳等年輕力量。可惜除了狄仁傑和前任系列,其他作品乏善可陳。華誼兄弟在電影題材和模式上的創新明顯不足,近年來北京文化、博納影業等影視公司大膽起用新人,題材上也突破創新,《戰狼2》、《紅海行動》、《流浪地球》、《我不是葯神》等高票房作品涌現。還希望華誼可以早日找到方向為人們提供更好的電影。
⑵ 有哪些電影上映的時候不火,後來卻很火的
我的意中人是個蓋世英雄,有一天他會踩著七色雲彩來娶我,我只猜中了前頭,可是我卻猜不中這結局——《大話西遊》
《大話西遊》是一部一度被低估的經典。它剛上映的時候票房極為慘淡,情況最好的香港地區僅僅收回了成本,台灣地區票房則賠得片商懷疑人生。
而大陸地區,北京上下兩部總票房才剛剛40萬。甚至被媒體譽為年度十大爛片。
《大話西遊》在大陸北方的失利,主要是當時的觀眾更喜歡葛優,陳佩斯式的幽默,周星馳誇張的做派讓觀眾覺得這更像是種鬧騰。
當時負責給《大話西遊》配樂的著名音樂家趙季平(《紅高粱》,《霸王別姬》配樂),甚至在看過電影劇本後拒絕在這部電影上署名:「邏輯亂七八糟。」他形容到。
趙季平到了片場後,甚至一度覺得十分惡心。
但神奇的是,這部當年票房口碑統統差強人意的作品,卻在上映的兩三年後,在內地高校的BBS論壇上大火,甚至引發了「無厘頭」,「後現代文化」,等名詞的普及與誕生。
到四年後的世紀之交,這部當年的十大爛片,已經成了內地年輕人心目中無可撼動的經典。
對於這一點,連周星馳都十分疑惑。他甚至搞不懂內地為什麼用「無厘頭」來定義自己的電影。
但不管怎樣,《大話西遊》成功了,它不但成為了影史經典,讓星仔在內地變為星爺,更引領了內地最早一批的網路流行文化。
接下來的三天里,影單貓會帶大家一起回顧這部,華語電影的經典。
01 至尊寶原本是給劉嘉玲的
導演劉鎮偉和王家衛是好基友,所以也染上了王家衛拍戲沒劇本的毛病。當年的《東成西就》,到這一部《大話西遊》,都是如此。
《大話西遊》里春十三娘,至尊寶這些角色的名字,都是從一個廢劇本里挖出來的。尤其是至尊寶這個名字,原本是給《東成西就》里飾演山賊的劉嘉玲的。
電影許多後來的經典台詞,都是演員臨時編的。比如星爺那句經典台詞,愛你一萬年。
還有唐僧羅家英把小妖說到自殺的台詞:「你要你就說嘛,你不說我怎麼知道你要呢?沒理由你要我說不給你,你不要我說非要給你,大家都是講道理的嘛。」
02 《大話西遊》引發內地網路流行文化的第一個高峰
《大話西遊》最早在清華大學的「水木清華」論壇,以台詞的形式大火。而最讓導演劉鎮偉以及主演周星馳想不到的,是《大話西遊》對內地網路流行文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影響。
和現在不同,上世紀末大陸能上網,去網吧的大都是有著較高文化修養,以大學生為代表的年輕人。而《大話西遊》帶給這批正處在 社會 變革中的年輕人,最大的沖擊是,哦,原來經典的《西遊記》也可以被這樣重構。
被譽為中國網路小說第一神作的《悟空傳》,就是受《大話西遊》的啟迪而在這一時期誕生的。這部作品保留了《大話西遊》的惡搞與諷刺,卻也同時加深了《大話西遊》里的悲劇意味。
《悟空傳》里的悟空,比《大話西遊》里的孫悟空更像個悲劇英雄,深得《大話西遊》「初看笑,再看哭」的精髓。《悟空傳》的作者今何在,後來也被劉鎮偉,周星馳先後邀請參與到了他們的新片里。
《悟空傳》被譽為網路第一書,其改編電影將於今年上映
同時期,另一位為中國網路小說奠定基石的作家江nan(代表作《九州縹緲錄》,《龍族》),則借鑒了《大話西遊》解構經典的套路,將金庸的小說角色賦予了新的含義,在網上發表了處女作《此間的少年》,大獲成功。
如果說早期的網路,網友們還只能通過文字來表達對《大話西遊》的效仿與致敬,而隨著網路媒介形式的發展,一大批自製視頻,則將《大話西遊》的惡搞精神推向巔峰。04年惡搞《無極》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則是這一類視頻的代表作。
影單貓覺得,之所以星爺如今在網路上擁有了近乎於神的地位,甚至連當年並稱「雙周一成」的周潤發,成龍都難望其背,與《大話西遊》奠定了如今內地的網路文化精神密不可分。
這種精神的核心,包括惡搞,自嘲,重構乃至質疑經典。如今的網路文化,其實依舊脫離不了這幾個核心詞彙。
《大話西遊》的深遠影響,是連大話西遊的主創劉鎮偉,周星馳也料想不到的。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劉鎮偉又拍了《情癲大聖》,《越光寶盒》乃至《大話西遊3》,星爺自己也拍了《西遊·降魔》,卻都與《大話西遊》的影響力相去甚遠,甚至差評如潮的原因。
其中,《情癲大聖》是劉鎮偉當年給《西遊記》寫得三個故事裡的第三個,而《越光寶盒》則是《大話西遊》系列的番外。但這幾部作品的豆瓣評分都在六分以下。
作為一部電影,《大話西遊》的影響力可謂前無古人,在可預見的未來,更是後無來者。它是時勢造就的英雄,它的成功幾乎不可能被復制。
《鋼的琴》導演: 張猛編劇: 張猛主演: 王千源 / 秦海璐類型:劇情/喜劇
上世紀90年代初,東北某重工業城市。原鋼廠工人陳桂林(王千源 飾)在下崗後,獨自拉起了一支樂隊,終日奔波在婚喪嫁娶、店鋪開業的營生之中,生活勉強維持。他的妻子小菊(張申英 飾)離家出走,轉投有錢的假葯商人懷抱。如今小菊光鮮回歸,不僅要與桂林離婚,還要爭奪獨生女小元的撫養權。桂林慨嘆自己失敗的命運,於是一心要將女兒培養成鋼琴家。為了得到女兒,他四處籌措買鋼琴的錢,甚至和女友淑嫻(秦海璐 飾)以及當年鋼廠的好哥們夜入學校偷鋼琴。
當所有的辦法都失敗後,桂林偶然翻到一本關於鋼琴的俄國文獻,於是叫上夥伴們在早已破敗的廠房中開始了手工製造鋼琴的征途……
與其說《鋼的琴》是一個講述「造琴」的小人物勵志故事,倒不如說它是對於中國一個特定時代結束的告別和懷念。透過一群卑微的底層工人階級的言行,你可以看到他們對於中國 社會 民生跌宕起伏萬象多端的淡定和泰然處之,看到他們對於中國政治經濟風雲變化狂飆突進的無奈和自我解構。令人愉快並哀傷的是,影片正面描寫的並非這些,但是真正想要告訴你的就是這些,以小見大,見微知著,這正是《鋼的琴》所以閃亮的地方,它用一種黑色的幽默講述著並不幽默的中國故事。而且,重要的是,它是真正關於中國老百姓的故事。
你好,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
在這里我推薦五部電影,在國際影史上都屬於叫好不叫座,但是現在都是教科書級別的經典影片!
1.《美國往事》1984年這部電影當初上映時可謂是票房慘淡,《美國往事》無疑是世界電影史上最偉大的一次血虧。當時高達3000萬美元,長達229分鍾,歷時十三年製作的巨制,票房僅僅拿回成本的不到20%。如今這是一部可以和《教父》相提並論的影片。
2.《銀翼殺手》1982年
影片上映時正好撞上《E.T.外星人》,Ps.現在抖音爆紅的一個網紅組織的名字由來就是出自這里。影片當時不討觀眾喜歡,首周僅615萬美元票房。隨著時間推移,影片成了可以和《2001太空漫遊》並駕齊驅的最偉大的科幻電影。2007年AFI評選的百年影史百部經典中,《銀翼殺手》排名第97位。
3.《搏擊俱樂部》1999年
這部影片當時成本6300萬,最後票房才3702萬。影片票房才勉強達到成本的一半,導致福克斯公司的負責人次年辭職。堪薩斯州的參議員Sam Brownback當時在CNN上大肆批評好萊塢電影的暴力傾向,舉的就是本片的例子。影評人對《搏擊俱樂部》的看法也比較兩極。後來英國電影雜志《Total Film》把本片評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電影」。
4.《肖申克的救贖》1994年
這部電影當時成本2500萬,票房2834萬。上映後票房非常一般,首周僅僅72萬美元。因為票房很差,失望的華納公司給北美的音像店發去了32萬份拷貝。一位公司發言人曾坦率表示這片子的票房表現「完全紊亂」。影片在奧斯卡上得到7項提名,最終顆粒無收,趕上1995年是個奧斯卡大年,競爭者都是《阿甘正傳》、《低俗小說》、《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子彈橫飛百老匯》、《艾德·伍德》這樣比較強的對手,也很倒霉。全靠錄像帶市場的拯救,影片最終長期占據IMDb網站Top250第一名的位置。
5.《生活多美好》1946年這部影片當時投資成本318萬,最後累計票房才330萬。影片成本在當時算很高的,預計要到600萬票房才能盈利。而且弗蘭克·卡普拉一直被視為受大眾喜愛的導演,因此至少電影公司對本片非常失望,而且不再信任卡普拉。但現在,每年聖誕節美國的電視都會播出本片。它也多次出現在一些電影榜單上,2008年評出的各類型電影十大經典中,本片位列幻想類的第三位
這五部其中《肖申克的救贖》應該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一部佳作了吧,放在任何評分網站都是9.5以上的佳作,所以其他4部能列在其中,是不是經典就可想而知了!
這樣的電影其實有很多。
不過,我認為有這么一部國產電影,絕對是上映時確實不火,如今卻火的一塌糊塗,而且,不僅僅是火,更是被奉為神一樣的電影。
那就是《hello,樹先生》,誰還會記得是哪一年上映?誰又在上映時走進了電影院的?能夠給出這兩個答案的人,是絕對的少數,因為樹先生的上映時,慘烈到了只有200萬票房。堪稱電影界的失敗型代表。
再看看現在,直到2020年,也是一部人們時常提起的電影,其中,為人所熟知的橋段數不勝數。每個人都記得王寶強入選北影教材的,那個經典抽煙動作。也記得王寶強丟棄最後尊嚴的驚天一跪,也記得二哥和二嫂跳舞的場景以及樹那一雙,無處安放的雙手。
「每個村兒里,都有一個樹先生。」 這句來自網友們的評語,貼切地拉近了這部電影與觀眾的距離。
如果你願意去了解這部電影,你會驚奇的發現,他在這么多年後火起來的原因,不是沒有道理的,電影導演用了非常高級的手法和細節讓觀眾幾乎分不清現實和幻想。王寶強用超一流的演技巔峰將觀眾深刻的代入故事情節中。
就是這樣一部拿著200萬票房,頂著不到8分的評分,確也是很多人心中難舍的經典。看這靈感十足的抽煙動圖你覺得火不火?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哪些電影在當時票房慘淡後又成為經典,今天又一個不得不說的電影,大話西遊2。
大華西遊二由周星馳朱茵等領銜主演。當時這部電影在香港票房慘淡。香港埋藏至今有20年之後。在大陸異常火爆。成為一代經典。
直到現在大話西遊的電影層次不窮,但是沒有一個成為星爺那樣的經典。當時不是有一句流行的話,叫做,別再惡搞大話西遊了。
到現在還有的電影電視口頭禪,還有大話西遊的經典語錄。你們還有記得嗎?親愛的小夥伴下方留言。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世間有些事真的很難說,當你越在意的時候得不到回報,當你不在意的時候卻總能出現驚喜。電影也是一樣,當一部備受期待的電影上映的時候,卻得不到應有的反響,反而給大眾覺得很差。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年期待高但是並不火的電影,會在以後的很多年被觀眾所認知並且接受,甚至追捧。而且也可以說是經典,像這種電影有很多部,今天我給大家介紹幾部。
1、《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
張無忌的這一望,讓我們苦等了20幾年,這部電影是1993年導演王晶拍攝的,當年的演員陣容可以說是相當的強大,由功夫皇帝李連傑,美艷絕倫的邱淑貞等一眾明星所主演,本來當年出品時,大家都會覺得又是一部票房冠軍的的電影,但是事與願違,偏偏遇到滑鐵盧了,當時的香港觀眾竟然不買賬,票房慘淡,因此把原本定製的續作計劃都給取消了。
直到今日都被影迷所期待,續集會是什麼內容。其實這也不能怪當時的出品公司,因為在上世紀90年代正是香港電影的高產期,每年都會有大量的而且優秀的電影問世,對於公司利益來說正是黃金時期,大家都在賺錢,誰也不會因為第一部沒有反響,而在去拍續集的。所以一部在許多年後大火的電影就這樣沒有了影迷想要看到的結局。至今都是遺憾,不過聽說最近導演王晶有重啟這部電影續集的想法,估計也在籌劃中,在不久將來會為我們奉獻遺憾的結尾,那我們就拭目以待,希望能夠滿足我們當年所殘留的那份遺憾!
2、《霸王別姬》
同樣也是1993年上映的電影,由大導演陳凱歌執導的影片,當年因為某種原因在國內都沒有上映,很是遺憾,但是在國外卻獲得了戛納電影節的最高—「金棕櫚獎」。可想而知這部電影是多麼出眾,也被公認為是陳凱歌導演最經典的電影。
3、《精武英雄》
1994年上映的《精武英雄》由李連傑主演,陳嘉上執導的影片,當年在香港的票房僅有1400萬,這個票房在當年眾星雲集的香港市場來說並不算高,就來導演都覺得對不住李連傑,李連傑還安慰導演說這是他拍過最好的電影。就是這么一部當年很平常的電影,現如今早己被視為經典,如果拿到今天上映的話,我覺得票房起碼10億起。
以上就是我總結的三部電影,其實還有很多部都是經典電影被埋沒了很多年才開始被世人所接受的,其實想一想就跟我們人一樣,有句話叫「是金子到哪都會發光」,真的是這樣,好的事物只要還在,早晚都會被發現。
喜歡的小夥伴們可以去回味一下這些經典電影,我祝大家心想事成,開心每一天!
第一部:周星馳的《大話西遊》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是有原因的。周星馳的《大話西遊》之所以多年之後被奉為經典,原因在於這部電影是周氏無厘頭喜劇的典型代表。除了人物的對白、劇情精彩之外,配樂也算是上乘。《大話西遊》為中國最具文化影響力的文化現象,其語言風格由網路影響發展到成為新時代語言的風格特點,說該片影響了一代中國人殊不為過,以至於該片能在眾多無厘頭影片中被奉為經典之中的經典。
能把傳統的《西遊記》故事改編的這么精妙,時至今日,劇中的許多台詞,都還流行,其實已經足以證明這一部電影的魅力。
第二部:馮小剛的《一九四二》。
一個極其生動的視角,寫出在1942年河南飢荒人們遭遇的種種苦難。馮小剛用鏡頭語言來對生命和尊嚴,人性的墮落發出深思。我們應該心懷苦難意識,滿懷希望不斷向前。
歷史 是一頁不忍翻開的書,而馮小剛的這部電影確實為我們翻開了 歷史 上最沉重的一頁。
第三部: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
姜文的首部導演作品,改編自京圈大佬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
當然我之所以喜歡看這部電影,單純是因為自古就有「美女配英雄」的佳話,喜歡看夏雨和寧靜的青春時光,這部電影講了很多,有青春期的性懵懂,有年輕人的荷爾蒙,當然也有專屬於那個時代的燦爛回憶。馬小軍在面對米蘭的時候,其實是有一種英雄主義情結,任何一個男生在面對心儀的對象時,都會幻想自己是一個英雄。在我心中,這部電影是一部值得反復回味的佳作。
周星馳的《大話西遊》
在如今絕對是一部經典佳作,豆瓣影評9.2分,但是你萬萬想不到,這部電影在初級上映的時候居然票房慘敗。
95年剛上映的時候票房極差,被一致評為爛片,是在惡搞經典名著,投資了6000多萬的電影就這么打水漂了,還導致周星馳當時新開的公司倒閉,本以為另類的詮釋方法會使影片大火,誰知道竟被狠狠的潑了冷水。
這部電影是怎麼火起來的呢,還是下線後兩年了,拿到內地某個高校去播放,引起熱烈反應,經過一群莘莘學子的傳播,在內地才火熱了起來。
其實也還有其他原因,周星馳的這部大話西遊系列,比較深奧,一般人都要看幾遍才能看懂。而且我們在每個年齡階段去觀看,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這才是最難得的。
年輕時,我們都是那個無憂無慮的至尊寶,每天活得沒心沒肺
長大後,我們成了戴上金箍的孫悟空,擁有了能力的同時也要承擔起更大的責任
這便是一個男孩蛻變成一個男人的過程。
片尾里那句話我想大家應該都沒有忘記吧,「那個人的樣子好怪,好像一條狗哦」,其實這句話恰恰就是整部電影的主題,一個男人深深的無奈,戴上金箍無法擁有你,摘下金箍卻沒能力保護你。
十年前看周星馳的《大話西遊》可以笑的沒心沒肺,現在看著看著不知不覺就淚目了,至尊寶想要救紫霞就必須要打敗牛魔王,想要打敗牛魔王就必須要變成孫悟空,想要變成孫悟空就必須忘掉七情六慾,從此不能再做回那個無憂無慮的至尊寶。電影最後至尊寶說孫悟空:「他好像一條狗!」真的說出許多男人的心聲…
簡單的講,拍攝思想,表達的意境太超前,但是普遍不被理解。
對待看錯懂的電影你會願意花錢看嘛?
後來經過時間的沉澱,想逛觀點的轉變時代的發展,大眾明白了其中的意境。
大話西遊
⑶ 作為知名導演的馮小剛也拍過許多評價的作品最爛的一部作品是什麼呢
馮小剛導演是大家都是知道的,作品風格以京味兒喜劇著稱。其導演過的電影總票房超過20億,是中國內地最具有電影票房號召力的導演之一,而就像是馮小剛這樣的知名導演也會有作品被評論最爛的,
愛情也沒渲染到位。劇情漏洞頻出,使整部影片缺少說服力,更缺少深沉厚重的打動人心的邏輯力量。一切都過於舞台化——我們只是在看一部刻意演出來的東西。
⑷ 為什麼馮小剛的電影沒有一部超十億的
幾經坎坷的《芳華》終於上映,馮小剛也是長出一口氣。如果被封殺的話,損失的不僅僅是投資。更多的是他們那一代人的情懷在裡面。
好在順順利利的上映了
而且,這部電影還創造了馮小剛電影的票房記錄,上映第三天票房就突破3億大關。這對馮小剛來說,算是一種「奢侈」。
為什麼這樣說呢?
原因很簡單,馮小剛的作品一直不大很迎合觀影人的口味。
像《捉妖記》、《羞羞的鐵拳》、《泰囧》之類的爆米花電影很是迎合大眾 娛樂 的口味。所以,他們的票房也是蹭蹭的往上漲。別說10億了,20億都不是稀罕事。
畢竟,存在即合理。這就是市場規律所在。
按理說,馮小剛應該很明白其中的小九九。可是,為什麼馮小剛沒有拍攝這樣的爆米花電影呢?
從《唐山大地震》到《1942》,從《我不是潘金蓮》到《芳華》,一部又一部的半寫實電影成為了馮小剛一直不肯割捨的題材。
(1942也僅僅拿到了3億多票房)
也正因為如此,馮小剛的電影票房一直不高
我想這很大一部分和馮小剛本人的性格有關。看過《老炮兒》這部電影的都有一個深深的體會,那就是電影中六爺這個角色的性格和馮小剛很類似,或者就可以直接說,馮小剛就是六爺的化身。倔強、義氣、有原則、有情有義,是六爺的寫照更是馮小剛的性格的特點。
這也就不奇怪,為什麼在很多的地方,馮小剛會被叫做「小鋼炮」了。
拋開其他的不談,單單就說一下剛剛上映的電影《芳華》,這部記錄了馮小剛們(他們是一代人)青春歲月的電影,從目前的結果來說這一次馮小剛找對了觀眾的真正的痛點。豆瓣評分7.9分,至少說明人們對這部電影的認可。
雖然說3天破三億不是很高的成績,畢竟和那部刺激荷爾蒙的電影《戰狼2》相比,《芳華》還真不算什麼。但是,能夠讓觀眾找到共鳴點,而不是像爆米花電影一般看過去就忘,這一次馮小剛做到了。
其實很簡單,因為馮小剛錯過了中國電影票房最爆炸的那兩年,也就是2014-2015年。
在這兩年馮小剛沒有一部電影上映。否則的話,以他之前的票房號召力,應該早就達成這個成就了。
而他錯過了這個爆發期以後,再回來,江湖已經不是那個江湖。
我們先看中國電影年票房增長情況。你就知道2014-2015年的票房爆炸是有多恐怖。
可以看到2010年中國電影票房破百億以後,一直到2013年增長曲線雖然很神奇,但遠沒有2014-2015這兩年這么誇張。之前的增長率都是20%左右,但是2014年增長率是30%, 2015年則達到了驚人的45%,光是2015年比2014年增長票房就有145億!!!
中國電影在2013年之前,10億是一個神話。破10億幾乎預定年度票房冠軍。但是2014年之後,20億(捉妖記)、30億(美人魚)隨隨便便就達到了。
在市場形勢大好的時候,是個好電影都能取得好票房。這就好比股票大盤漲到5000點,那你隨便一支垃圾股也能賺錢啊。
何況是馮小剛啊。馮小剛是什麼人物? 香港電影人成龍、周星馳沒過來之前,大陸電影票房號召力就靠馮小剛一個人,開創了內地賀歲檔的人。拿下內地電影年度票房冠軍最多的人啊。
這個圖我是一定要拿出來說說的,馮小剛一共拿過3個年度票房冠軍,還有3個年度國產片票房冠軍。
想想看,如果在這2年馮小剛隨便弄個喜劇片,過10億還在話下?
但是在這個中國電影最容易賺錢的時候,馮小剛幹嘛去了?
事情得回到2013年,這年賀歲檔馮小剛上映了《私人訂制》結果呢?
當時這部電影的宣傳海報有一句宣傳詞,叫「成全別人,惡心自己」。
這話說的什麼意思呢?江湖傳聞,馮小剛當年《1942》投資巨大,票房不佳,讓投資人虧損嚴重。於是找來王朔救急,臨時湊了個段子,拍了這部《私人訂制》,回歸馮氏喜劇,大賣特賣( 總票房近8億,年度第3 ),在《1942》上面虧的錢都圓了回來,皆大歡喜。
唯有馮小剛不歡喜。
這個故事確實完美詮釋了什麼叫「成全別人(投資人),惡心了自己」。
馮小剛一怒之下,勞資不玩了,不拍電影了。所以這兩年他是半退休狀態。
那後來為什麼又復出了呢? 據說和馮小剛鬧掰的華誼兄弟,2015年以10億元收購馮小剛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馮小剛簽下了「對賭協議」。承諾美拉公司2016業績凈利潤不低於1億,未來至2020年每年凈利潤需增長15%。不足之處由馮小剛補足。
所以,馮小剛又必須出來拍電影賺錢了。
但是斷檔3年,再回來,沒那麼容易續得上啊。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林志穎服兵役的事兒。想當年,林志穎92年剛出道的時候,號稱「亞洲小旋風」啊。93年就去香港紅磡開演唱會啊,《十七歲的雨季》你們別說沒聽過啊?
和郝邵文那幾個拍的幾部電影《旋風小子》、《烏龍院》,不知道有多火啊。
結果後來服兵役2年,回來以後是什麼樣子? 娛樂 圈,2年沒有新聞沒有曝光,那就死得涼透透的了。
馮小剛雖然不是 娛樂 明星,3年不拍電影,話題度不會那麼慘,但是再回來,馬上就想找回過去的票房號召力?你真是想得容易哦。
馮小剛回來,他想再拍《私人訂制》那種馮氏喜劇,恐怕已經不現實了。因為這部電影當時口碑非常差,是公認的大爛片。馮小剛拍這種喜劇拍了十幾年,其實觀眾已經審美疲勞了。不可能你90年代玩的東西現在還能大賣。
再加上馮小剛說他想拍自己喜歡的電影。所以現在他只拍文藝片。去年的《我不是潘金蓮》,今年的《芳華》都是這樣的。因為這些電影投資比較小,成本可控,萬一失手也不會虧太多。馮小剛回到江湖也得先練練手啊。
所以是現在這個樣子。
那馮小剛能憑借《芳華》跨越10億門檻嗎?
說實話,很難。《芳華》的題材、類型都決定了這部電影是有上限的。就算口碑再好,看的人也不會太多。
不過剛剛過去的首映周末,《芳華》倒是搞出了大新聞,也許這次還真有戲。
大家看, 《芳華》周日的票房1.09億超過周六1.06億,上座率也是周日34%大於周六33.5%。一般情況下,一部電影首周末,周日票房都是低於周六的。《芳華》實現了周日逆跌,這個指標非常重要。
今年能做到這一點的,只有《戰狼2》、《摔跤吧,爸爸》、《尋夢環游記》,這些都破了10億,既然《芳華》做到了,那真有可能破10億呢。
具體會怎麼樣,還要看這個周末成龍《機器之血》、鄧超《心理罪》和陳凱歌《妖貓傳》的情況,這3部電影上,《芳華》的排片估計就得跌到10%以下了。
這種口碑能不能支持《芳華》在周末過去以後繼續提升排片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但我估計10億還是可能性不會太大啊。
馮小剛電影破10億,估計還要等一等。
為什麼馮小剛的電影沒有一部超十億的?你這個問題問的其實不厚道。
首先,看一部電影的市場價值,並不能從絕對數字是來判斷。比如我1993年收獲了1億票房,和我2018年10億票房,從絕對值上看,2018年大,但是從真正的財富價值,和市場影響力,顯然1993年的1億要比2018年的十個億大得多。
現在,芳華最終的票房14.22億,是第一部馮小剛票房超過10億的電影。但是,當我們把馮小剛的電影還原到每一個當年的語境下,其市場價值就可以很直觀的展現了。
1998年馮小剛拍攝了中國內地第一部賀歲片《甲方乙方》,開啟了中國內地的賀歲片市場,1999年他的另外一部賀歲檔電影《不見不散》,收獲了4300萬 的票房,是當年的票房冠軍。當年,在內地市場獲得第二名的電影是《星戰前傳1》,總票房3300萬,第三名的是張藝謀的作品《一個都不能少》,總票房3000萬。
這三者的關系,多少有點像今年《紅海行動》《唐人街探案2》《捉妖記2》狀態,換句話說,《不見不散》的影響力甚至是可以與《紅海行動》比肩的。
2003年,馮小剛的電影《手機》總票房5300萬,同樣是當年的年度票房冠軍,當然,本片的上映時間為2013年年末,與2014年有所交叉。
2008年,馮小剛的電影《非誠勿擾》 票房3.25億,依然是票房冠軍。
原因有很多,主要講幾點
一 現在中國電影票房高的普遍都是爆米花商業電影,雖一直被人詬病,但是它火啊,詬病也沒有用,人家還是會去看。為什麼?第二個原因
二 去電影院看電影圖什麼?放鬆休息 娛樂 啊。工作日上完班累了一天,讓大眾在燒腦電影文藝電影和喜劇電影選,肯定喜劇電影和科幻大製作電影居多。嗯居多。
三 回歸主題,馮導的電影大部分恰恰大多是文藝類 歷史 類題材的諷刺的燒腦的類型。看著累!但是我個人比較喜歡這種!你呢?
我只想簡單的說幾句,不想找太多理由,拍電影是給大家看的,有多少人花錢去看了,就是最好的贊美,不是某個導演自己拍給自己看,無論哪個導演票房差就證明你的才華和電影不行
你這樣問,肯定是和現在的票房做比較吧!,這樣的話對小剛就比較吃虧了。畢竟馮小剛拍電影的時間比較早,那時候國內的電影市場也沒形成規模,版權意識也不強,不正規,到處充斥著盜版電影院的人也不多到那個年代都可以達到那麼高的票房了不起了。還有就是他早期拍的題材大多數是喜劇,投資也不多,不像美國大片投資動輒上億的投資。這樣看來小剛是比較成功的。這就像你現在和一個30年代40的年代的人比有沒有吃飽?沒有可比性而言。
《芳華》這是一個爛片。無論如何粉飾。看的我嘔吐。那個時代的人民飢寒交迫。食不果腹。你不敢拍。拍一些風花雪月就是好片了?偷衣服。墊海綿。摸女人。雞毛蒜皮。狗皮膏葯撐劇情。真是為蘇聯鬼子主子拍電影的好奴才……然後這個作者就是寫《金陵十三釵》的那個作者。劇中妓女為了救學生犧牲自己。但是。難道妓女就不是人嗎?
馮小剛沒有趕上好時候,如果甲方乙方當時電影市場如現在繁榮,馮小剛的電影票房早就超過十億了。
馮小剛開創了內地賀歲電影概念,是內地賀歲電影第一人。當年的馮氏喜劇令人耳目一新,笑到肚子痛,笑到窒息。上面這部《大腕》更是爆笑全場。
《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接連三部電影步步成功,擱到現在這個環境,我覺得那部電影也能過十億票房。
小成本的的電影已經很不錯了
歸根到底就是馮小剛沒有趕上好時候,生不逢時啊。
自2010年來,中國電影票房迅速增長,增長率達20%。
可是自2014年起,票房發生了大爆炸,增長率達到了30-40%,不得不說這是中國電影票房的輝煌期。其間的電影票房記錄也被屢屢打破,如20億的《捉妖記》,30億的《美人魚》,40億的《戰狼2》。
反觀馮小剛, 從1994年的《永失我愛》算起,馮小剛的電影已經陪伴了觀眾23年。20世紀末,他以《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開啟了賀歲片時代,用馮氏喜劇拯救了瀕死的中國影市;
21世紀初的《大腕》《手機》陪我們走進新千年。當我們習慣每個歲末,就著馮導炮製的笑料,迎來循環往復的一年年,他卻開始掙脫喜劇名導這一美譽鎖鏈,開始了他的電影新生涯。於是乎,古裝片《夜宴》、戰爭片《集結號》、災難片《唐山大地震》,人世間的萬象都成了他電影的主角。
馮小剛坦言:自己的理念就是電影應該拍離生活很近的東西,應該記錄我們所生活的時代:「我們趕上中國巨大變化的時代,這個時代應該有電影記錄下來,大家不能都迴避現實。雖然拍當代生活題材有一定風險,但我想應該讓以後的人通過電影了解80、90年代的中國怎麼樣,21世紀最初的20年怎麼樣,你從我最初的賀歲片開始看,一直到現在,你可以看出我的電影同步地在記錄時代的進步。」
雖然他的電影沒有突破10億票房,但是也創造了當時中國內地電影最高票房的新紀錄。比如說2010年的 《唐山大地震》便取得了6.73億票房的好成績。
這次,馮小剛再次出發,憑借《芳華》這部電影雪恥。堪稱今年年末的現象級大作。在強片迭出的賀歲檔接連奪冠,上映12天累計票房已突破9億,成為中國影史上票房最高的文藝片。連續兩個周末展現逆跌神曲線,公映9天之後還能憑借口碑重回同檔期日冠,票房走勢一片大好, 打破文藝片票房的紀錄。
自上映以來,《芳華》收獲了上座率、場均人次、單日票房等多項第一,在全國各地引發了父母輩觀影的熱潮。影片一路高歌猛進打破國內文藝片的票房紀錄,更改變了國內市場賀歲檔,強類型片獨大的新局面。
正是一部品質過硬有口皆碑的電影。雖然以70年代文工團為背景,講述一代人的青春。但許多年輕觀眾也產生共鳴。電影劇情和台詞引發網友熱議,「沒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識別善良,也最珍惜善良」成了網路間流傳的金句。有網友說:「一個難忘的時代從記憶深處迎面走來,一代勇士熟悉的身影通過銀幕再現眼前,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感嘆。」
⑸ 馮小剛執導網劇宣布殺青,上部電影票房慘淡此番能否逆襲
馮小剛宣布自己的網劇《南轅北轍》殺青,很快就會在網路平台上線。我覺得這部網劇,很難成為熱門。
現在網劇層出不窮,好製作也有不少。而且裡面的明星,一個比一個有熱度。反觀《南轅北轍》,王珞丹、藍盈瑩、金晨,名氣不是特別大。其他演員的名字,很多人都沒聽過。上一部電影也是一樣,幾乎沒什麼大明星,票方剛剛過一億。
3、逆襲全看質量當前的網劇不少,幾乎都是年輕藝人,在網上有很大的熱度。馮小剛的網劇《南轅北轍》,演員顯然沒有足夠的熱度,不能靠粉絲撐起播放量。此時只能質量有保證,才能讓自己逆襲。不過以近些年馮小剛的作品來看,恐怕很難逆襲。接下來能看的,就只有宣傳力度。
⑹ 娶和王志文同居3年的女人,如今欠債47億,馮小剛徹底「倒台」了嗎
娶和王志文同居3年的女人,如今欠債47億,馮小剛徹底「倒台」了嗎?徐帆是馮小剛的老婆,在成為他的老婆前,徐帆和王志文有過一段長達三年的感情。
馮小剛和徐帆結婚多年,兩個人沒有孩子,馮小剛的健康狀況一直不大好,而欠下47億的事情,是和華誼影視公司簽訂的對賭協議造成的。
好作品證明實力依舊2019年,馮小剛拍攝了電影只有雲知道。沒想到這部被寄予厚望的電影票房只有過億的慘淡營收,還不夠收回拍攝成本,所以馮小剛的公司和華誼的對賭協議輸了,等於說馮小剛未來欠了47個億要償還給華誼。現在馮小剛面對的競爭對手很多,比如張藝謀多年不振但是靠一部懸疑諜戰翻紅。還有一批老當益壯的著名導演,比如陳凱歌,爾冬升等等,還有很多後起之秀的導演,這些競爭壓力,也讓推出新電影的壓力更加大。
雖說倒台是誇張之詞,但是想要突破這個包圍,必須要拿好作品說話。期待馮小剛的好作品早日推出。
⑺ 馮小剛嘔心瀝血卻無人問津的電影《一九四二》,只因現實更加慘痛
1942 年發生了許多大事。中蘇美英等國簽署《聯合國家共同宣言》,郭沫若創作 歷史 劇《屈原》,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出生,中國女作家蕭紅在香港病逝,時年31歲。
也是同一年,身處抗戰前線的河南發生舉世震驚的大飢荒,上千萬人流離失所,近300萬人被餓死。
這一件極其悲慘的重大 歷史 事件至今在中國的史書上鮮有記載,今人對其真相知之甚微。
最後知名作家劉震雲為重溫這段幾乎已被這個民族淡忘的 歷史 ,走訪災難的倖存者,最終寫了一本名為《溫故一九四二》的調查體小說,他也由此成為這場災難的唯一記述者。
導演馮小剛看了後深有感觸: 「二戰時,希特勒和納粹屠殺猶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國河南旱災餓死300萬人,卻很少人知道,不要說外國人,中國人也不知道。劉震雲為此寫了一本書,我在1993年看到,非常震撼。」
後來馮小剛根據劉震雲的原著小說《溫故一九四二》改編成了一部敘述 歷史 性質的電影,叫做 《一九四二》 ,並重金邀請李雪健、張國立、陳道明等加盟出演。
溫馨提示:可以點擊下方卡片搜索可以免費觀看此電影,請提前備好紙巾。
影片講述了老東家在河南大鬧旱災之時到陝西躲災,可未到目的地就以淪落為難民後,他親眼見證兒子,兒媳,老伴,相繼慘死,而政府的腐朽統治及日本人的入侵更是讓這場災難雪上加霜,最後只剩東家一人,在回河南的路上領養了同樣遭遇失去家人的小女孩的故事。
電影反映生活,可生活有時會比電影更殘酷。這些是搬上了熒幕的故事,那些 「易子而食」「賣兒棄女」「野狗吃屍體」「千里無人,餓俘山野」 的景象,又豈是短短兩個小時就能描述得出來呢?
其實從1941年秋季開始,河南開始出現旱情,很多地方已經有絕收現象,農民們開始刮樹皮,挖樹根當作食物,到了1942年秋季,持續了一年的旱情更加嚴重,樹皮、樹根已經基本被挖光,災民們開始大量死亡。照片上是當時陷入飢餓荒的河南災民,所有人都蓬頭垢面,等待著政府的救濟。
當時的政府雖然採取了救災行動,但既沒有計劃,也不盡力,各地都在互相觀望,推卸責任,隱瞞災情。
戰亂加上飢荒,有一些婦女為了能夠讓自己的父母以及孩子活命,主動把自己賣給人販子,換取一些糧食或者一點微薄的錢財。
1943年春,河南地區仍然乾旱,很多災民為了活命,選擇全家一起外逃,災情最嚴重的村子基本都是十室九空,成千上萬人湧向了陝西,逃荒路上餓死的、從火車上失足掉下來摔死的、軋死的人數無法統計。 目前公認這場災難中死亡人數是300萬,但真實的具體數字已經永遠成為了迷。
在電影里,為呈現出一個真實時代,以張國立為代表的這支逃難者主創演員不僅在開拍的半年前就開始練習河南方言。還在拍攝期間集體減肥,真正體驗長期飢餓的感覺。張國立說, 真正到了那種飢餓渾身無力的時候,你會發現人物的台詞很多都是多餘的。
時隔78年,當年大飢荒的親歷者,大多已經辭世,即使活著的,至少也是八九十歲的老人,河南《鞏縣縣志》中關於此事,只有短短一句 「民國三十一年,大旱,幾近絕收,加之日軍侵略釀成大災,農民多以樹皮、雁屎、觀音土充飢。」
當我們覺得電影氛圍太過沉重的時候,要知道這些血淋淋的畫面在過去 歷史 的某一個時刻真真切切的發生著。
影片一開始,就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調,影片中大部分篇幅在拍攝逃難的過程,逃荒路上,一面是天災,一面是戰亂,四處是被炸斷的殘肢斷臂,哀嚎遍野,民不聊生。
而這一過程,導演多用暗色調來表現,象徵著底層人民暗無天地的生活, 且畫面絕大部分面積為乾旱的土地,極小部分面積為天空,這一畫面給人壓抑的感覺,暗示著政府的壓迫式統治。
同時導演多次運用特寫鏡頭來體現難民的慘狀,如特寫一群野狗啃噬逃難路上去世難民的屍體,給人極大的心靈沖擊。同時又多次使用遠景鏡頭來表現難民數量之多,又給人極大的視覺沖擊。
影片中災民逃荒的破衣爛衫、食不果腹和政府官員的豐衣足食、安穩無憂有著很鮮明的對比。
一開始片中提到 「蔣委員長因為河南飢荒特地減少了兩個菜,以表對救災的支持。」 這句話暗示了後面人民的背離的結局。在拍攝這一內容時,導演又巧妙的 採用以黃色為主的暖色調,來突出統治者安逸的生活。
一、地主范殿元(張國立飾)
范殿元原本是河南的一個地主,兒女雙全,家境殷實。因為飢民「吃大戶」,他的兒子在飢民和村民的混戰中被打死。為保家人平安,在飢荒來臨的時候,老東家趕著馬車,帶著他的妻子,拉著糧食加入了逃荒的隊伍當中。
在逃荒途中,他的兒媳生下孫子後不久就體力不支,餓死了。電影中有很揪心的一幕是,在兒媳餓死後,她的婆婆就趕緊抱著剛出生沒幾天的孫子扒開她的衣服,說趁著身體還熱喝幾口奶,但是她死去的兒媳早已沒有奶水。
後來他的妻子也餓死了,他的女兒被賣到了妓院,換了5升小米。
在逃荒途中為躲避敵機轟炸,范殿元抱著孫子趴在地上久久不敢起來,後來小孫子被他活活悶死了。
緊接著他的長工被日本人一刀穿喉,死了。
他的馬車,糧食,銀元在途中被地方的警察強行「徵用」,其實就是搶走了。
逃荒本是為了讓一家人活下來,可是范殿元到了陝西後就只剩下他自己,本是財主的他成了和佃戶一樣的逃荒者, 可見在災禍面前所有的逃荒者都是平等的。
一無所有的范殿元不想逃了開始逆著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路上有人告訴他說: 「現在回去就是個死」 ,他很默然地說,「 我就是想死得離家近些。」
范殿元那種絕望的心境,那種顛沛流離的疲憊精神使得他的希望如同肉體一般已變得危在旦夕。
然而他在轉過山坡的時候,碰到了一個同樣失去的親人哭泣的小女孩,小姑娘對范殿元說她並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認識的人都死了。
范殿元要小姑娘叫自己一聲爺。小姑娘仰起臉,喊了一聲「爺」。於是,他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橫屍遍野,大雪飄搖。
二、范殿元的女兒-星星(王子文飾)
星星出現在鏡頭里的時候,懷里總抱著一隻黑貓,寧願自己少吃幾口飯也要帶著它,在躲過敵人飛機轟炸過後,她還無所畏懼地要跑出去找貓。
然而在她嫂子生下孩子後,她卻說讓家人殺掉了貓。隨著一聲刺耳的貓慘叫,貓被宰了燉湯,范殿元坐在閨女身邊,哭著說:星星,爹對不起你啊!然而星星沒有任何錶情地看著被扒掉的貓皮,最後還說了一句: 我也要喝貓湯 ,那時候的她也已經餓到發慌。
當妓院假冒被服廠來買女孩的時候,星星提議父親把自己賣了,范殿元不肯。星星勸說她爹: 我實在受不了了,連柴禾都沒得吃了,你讓我逃個活命吧!還能換五升小米。 她還特意向那個人強調自己識字讀過書,以此來作為「優勢」,最終她被買走了,她在服侍別人的時候,因為吃得太撐了導致蹲不下。
星星的結局是必然的,人在災難面前已經沒有底線了,一個小人物的歷程卻反映了當時環境下眾多人的遭遇,實為可悲。
三、佃戶瞎鹿(馮遠征飾)
佃戶瞎鹿是影片中最窩囊可悲的角色,為了幾斗小米他可以不管自己的老婆被人戲弄,他也可以賣女兒來換幾斗米給自己的母親治病。
盡管已經活的如此無下限,但他還是沒有在這場災禍中活下來,最後偷驢不成,一頭栽進了燒著開水的鍋里,留下了兩個孩子和他的老婆。
馮遠征所扮演的瞎鹿才是影片中真正的災民,活著就是為了吃飯,只要能活下來 。
馮小剛在《一九四二》里他沒有自己的態度,一切讓觀眾來定奪, 「你看到什麼就是什麼」 。
不需要渲染,不需要加工修飾,就用白描的手法把最真實的場面還原給觀眾,裡面從小人物入手,大量的細節描寫,看似黑色幽默,其實是深深的悲哀。
據說當時馮小剛找到劉震雲說想要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連劉震雲自己都覺得震驚: 他認為沒有人要看這么一個悲慘的故事。
本片醞釀於1993年,啟動於2011年10月,最後馮小剛在最冷的五個月中完成了拍攝。因為是逃難題材的原因,整個劇組群演最多的時候高達六百多人,最少的時候也有三四百人,其中涉及轉場廂車兩百多輛,完全的拉鏈式拍攝。
然而就是這么一個龐大的團隊,他們在細節上所作出的努力卻十分令人動容。
比如在重慶的拍攝部分主要是國民黨和宗教人士的活動場景,這條街道是由攝制組設計,重慶市政府出資修建的。修建完成後,攝制組去現場後簡直被驚呆了,這些建築都是按照永久性建築來修建的,店鋪里所賣的東西也都是實物。
後來這條街也成為了重慶的著名景點:民國街。
攝影組印象最深刻的是難民扒火車的那場戲,為了有一個好的拍攝效果,拍攝組從山西轉移到東北終於找到了一個1942年美國產的火車頭,而且還能開。
可是光有火車頭沒有車廂也不行,於是製片部門又根據當時的難民 歷史 照片製作了逃難時的那種拉貨用的平板車。
拍攝時是在東北零下20多度的情況下,當地群眾還好心提醒劇組,不要用手摸鐵,不然真的撕不下來。可是為了呈現真實的效果,不能人人都戴手套啊,於是戴手套的去摸鐵,沒戴手套的就去摸木頭。
在零下20多度的雪地里、又在火車行駛過程中、火車頂上還坐了幾百個群眾演員的拍攝情況。攝影指導呂樂說,這輩子可能只碰到一次,可以當作他的收山之作了。
關於火車的六分鍾前前後後一共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就最後呈現的效果來說是值得的。
以喜劇見長的馮小剛此生最想拍的一部電影,就是這部極其沉重的災難片——《一九四二》。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馮小剛的情懷之作,他試圖借一場70年前的人間災難來反思國人的人性與救贖 。
然而電影上映以後,票房卻票房一敗塗地,與同期上映的《泰囧》票房相差近4倍,最後馮小剛拼了命的拍商業片還債。
一部電影是否成功固然不能用票房作為唯一尺度來衡量,但,票房卻能反映大眾對於電影所表達的內容和傳達的情懷的接納度和認同感。
很多網友看了預告片就炮轟馮小剛, 指責他「發國難財」,引發國人的共鳴,賺國人眼淚。 果然也應了劉震雲當年那個擔憂:沒人要看這么一個悲慘的故事吧,而且在如今這個幸福的年代,人們早已習慣迴避苦難。
張國立回憶,因為《一九四二》票房慘敗,馮小剛甚至掉了眼淚。當他問馮小剛是不是因為啟用了他才導致票房慘敗,馮小剛的回答很令人感動, 都不是這樣的原因,但反而正因為票房的落敗,觀眾對苦難的敬而遠之,他更覺得自己應當拍攝這么一部電影。
馮小剛打造 《 一九四二 》 的這份情懷,縱然無法和 歷史 媲美,但它自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 它是一段回憶,也是一代人的苦難回憶,看過的人都說好,卻不敢再看第二遍。
在影片最後旁白念起:「十五年後,這個小姑娘成了我娘,當我記事起,就沒見她流過一滴淚,也不吃肉……」
「也不吃肉」 這四個字可以深刻地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災難的沉思。
都說亂世造英雄,更多的靠的還是生靈塗炭。
馮小剛的深刻在於沒有把《一九四二》拍成了天災,而是把觀眾的視角引入了人禍。雖然大飢荒是天災,可其中亦有相當大的人禍因素。
《一九四二》非當下的災難,卻時時在我們生存的環境里重演,人性總是在爭奪,卻不能給每個人鞭策。
中華民族是一個遭受過苦難的民族,近代以來中華大地上演過無數的悲劇,有的之於國,有的之於家。
如今那個流民賊寇,是非顛倒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我們眼前的是新時代的繁榮昌盛,國泰民安。
但是我們不應該遺忘災難,應該直面災難,正視災難,反思災難,才能免於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