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覺醒時代》和《覺醒年代》是一個電視劇嗎
覺醒時代和覺醒年代不是一個電視劇,沒有覺醒時代這部電視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覺醒年代》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和安徽省廣播電視局聯合攝制,由北京北廣傳媒影視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華星傳媒投資有限公司承製。
作品評價
覺醒年代作為一部歷史正劇,其首要貢獻不是客觀地描述了關於那個年代的歷史細節和歷史真實,而是以一種罕見的勇氣,用影像書寫了中國現代思想史上一段重要的歷程——從文化啟蒙到思想啟蒙到政治覺悟到革命行動的完整思想史。
覺醒年代提出了一個又一個大時代中的急迫問題,卻並不讓任何一個思考者倉促地給出答案。劇中的他們常說的是:我要好好地想一想。
這是一個多麼重要和關鍵的歷史時刻,容不得武斷,也容不得猶豫,既要研究問題,更要研究主義。而如何以一己之思考去影響他人,影響更多的人,去改變時代,這便是思想的較量,是教育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Ⅱ 《覺醒年代》熱播,你如何評價陳獨秀這個人
陳獨秀一生經歷十分復雜,既有早年的輝煌,也有晚年的凄涼。
他是那個時代站在中華民族和世界進步潮流前列的人物,對推動中國歷史前進作出過重要貢獻。他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歷史上的傑出人物,也因其一生有過許多變化而成為復雜的歷史人物。
陳獨秀由一位叱吒風雲的革命者、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領袖,轉而接受託洛茨基主義,後來雖然脫離托派,但最終沒有回到馬克思主義的軌道上來。這是他的人生悲劇。
在指出陳獨秀的錯誤和悲劇的時候,要看到他的錯誤有其主觀因素和個人責任,更重要的在於有著復雜的社會歷史原因;他的悲劇,也有著時代條件的限制和影響。
陳獨秀帶來的影響
第一,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他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舉起了民主、科學兩面大旗,對於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還在影響著中國歷史的進程。
第二,陳獨秀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是五四運動的思想指導者。五四運動能夠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產生那麼大的影響,與他的活動、指導、影響是分不開的。
第三,陳獨秀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他創辦的《新青年》雜志是當時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最主要的陣地。《新青年》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刊物,教育、引導了整整一代人,其作用是任何別的報刊不能替代的。
Ⅲ 評分高達9.5的《覺醒時代》,都有哪些動人的細節
《覺醒時代》應該是今年電視劇TOP1,不管是從題材還是拍攝手法上,都秒殺了一眾肥皂劇。它將書本上的歷史人物們,一個個鮮活的演了出來。
並且,他在遇到別人有困難的時候,還是陌生人的前提下,願意把自己唯一的行李給當了,也要救助陌生人。可見李大釗先生的大愛。
Ⅳ 央視為什麼停播覺醒年代
《覺醒時代》當時在央視停播,原因是想讓播出時間調整到更合適的時間或與其他重要節目沖突,並不是因為這部劇內容上有什麼不妥。現在這部劇2021年2月1日在中央一套播出後,雖然未播完,但後來在中央電視台其他頻道播出,比如中央4套(國際)頻道。
《覺醒時代》停播原因分析
《覺醒時代》講述了1915年到1921年中國人民面對列強的壓迫和腐朽的統治下,接受新思想,開始覺醒,用實際行動改變現狀的故事。該劇一經播出,好評不斷,這部劇帶領觀眾感受了那激情的歲月。
這樣一部主旋律且評價很高的劇集,央視並沒有公開停播原因。這說明了只是出於播出時間的考慮,不是因為內容的問題。恰逢百年黨慶,《覺醒時代》也是一部向黨獻禮的影片,最有可能的原因是,想要將播出時間調整到黨慶期間,營造更好的節日氛圍。
Ⅳ 電視劇《覺醒年代》,主要講了什麼事情
電視劇《覺醒年代》故事大概是講述了1915年《青年雜志》問世到達了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一段十分艱辛而又波瀾壯闊的歷史宏圖,講述了覺醒年代時一些人的風氣和社會風情,這部故事主要講述了以我們五四愛國運動《新青年》的一些代表,如李大釗,陳獨秀,胡適 ,從他們一開始認識的時候 和他們之後一系列的故事。講述了那個紅色的年代那個激昂的年代那個意氣風發的年代,一群熱血青年身上發生的一些不平凡的故事 。
Ⅵ 《覺醒年代》觀後感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覺醒年代》觀後感(通用13篇),歡迎大家分享!
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題記
在新文化運動的前期,封建復古的思想充斥著整個中國,毒害著人們的靈魂,束縛著人們精神上的解放。
就在這種腐朽思想大肆蔓延的時候,《新青年》像黑暗中的一束火光,沖破了舊思想的羅網,從而開始了一場歷史意義深遠的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
《新青年》的主辦人獨秀在第一卷第一期的發刊詞《敬告青年》中說,「中國社會到處充滿了黑暗,首先覺悟、勇於奮斗的青年,必須用快刀斬亂麻的精神,同陳舊腐敗的思想決裂,推動社會的前進。」這種思想猶如漫漫黑夜裡迸發出的火花,所以《新青年》一出版,就受到進步青年的追捧。
在《覺醒年代》這部電視劇中,我還看到了友善細心的李大釗、朝氣蓬勃的毛澤東、正直的陳喬年和陳延年等等許多人物。他們是真正的英雄,他們不為名不為利而活,也不甘平凡一生,他們的一生,不是為了存在,而是為了燃燒,愈是黑暗,他們燃燒的愈加猛烈,於是變成了火炬,點亮了一個時代的夜空。
曾在《新京報》中看到過一段話,我想引用這段話作為我今天習作的結尾。
「我們深信,世界必然向好,今天所有的混亂與蕪雜,努力與精進,都將在進步中變得更加清晰。時光漫長,道路寬廣,我們仍舊擁有理想,擁有未來。」
最近,我觀看了電視劇《覺醒年代》,讓我感慨萬千。
新生的中華民國在北洋軍閥的統治下很快陷入政治混亂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不甘沉淪,一心想著救國,他們經過痛苦的反思認識到: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培養國民的獨立人格,並徹底盪滌封建舊文化的毒害,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才能使中國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才能推動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徹底消滅舊中國,建設新中國。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是中國共產黨史上一段廣為傳頌的佳話。那麼「南陳」與「北李」是如何認識,並走到一起的呢?他們的第一次交手,談論的是什麼問題?劇中一開篇,就展現了陳獨秀與李大釗相識的過程。
開頭幾集,於和偉扮演的陳獨秀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有激情卻不用力過猛,有氣場卻不虛張聲勢。既展現了先進知識分子的深邃思想和澎湃的激情,又有普通人的無可奈何。人物的塑造有溫度有情感,看起來極具感染力。
看《覺醒年代》就像在看歷史,年代感、畫面感極強。劇情清晰勾勒出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精神風貌。劇中的人物刻畫非常生動和形象,往往一出場,便令人肅然起敬,根本分不清誰才是主角。有故事,有思想,有現實,有理想,有情懷,有教育。展現了那個時代的文化人之風骨,為天下蒼生的擔當。他們不畏艱難險阻,勇敢地追求真理,以自己的一腔熱血和理想抱負,積極投身於革新運動中,著實令人敬佩不已。
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更應該珍惜當下,奮發有為,積極探索,刻苦學習,爭做國家棟梁,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個暑假,我追了一部劇——《覺醒年代》,對偉大的先驅李大釗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第一次了解李大釗,是學習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李大釗先生的女兒李星華回憶父親從被捕到就義的悲壯歷程。讓我感受到了一個崇高偉岸、寧死不屈、視死如歸的光輝形象。
這次看完《覺醒年代》,李大釗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不僅僅是仰望中的高大,而變得更加豐滿、真實。
李大釗先生平易近人。他一出場,身穿長袍,戴著眼鏡,坐在一群留學生中,和年輕人討論著國家大事,呼籲學子奮起「倒袁」,拯救國家。
李大釗先生敢於表達和堅持自己的觀點。當他聽到陳獨秀先生說「中國沒救了」時,立即進行反駁,表明自己的觀點,堅信國家有光明的未來。
李大釗先生胸懷寬廣。雖然在對國家未來的辯論中有不同見解,在陳獨秀先生被一群學生圍著毆打時,他還是挺身而出,掩護陳獨秀先生逃出,並且在知道對方真正意圖後,和陳獨秀先生成為朋友,還把自己的大衣送給了陳獨秀先生。
李大釗先生關心民眾疾苦,深愛自己的孩子。當一位母親在大街上乞討,希望得到一些醫葯費給孩子治病,李大釗先生站了出來,幫這個窮苦的家庭交上了醫葯費,當得知孩子需要住院時,他又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衣物、懷表等放到了當鋪;當李大釗先生的一位學生因為缺錢而上門求助,希望能得到資助時,李大釗先生不顧自家的情況,毅然為學生湊齊學費,卻差點和自己的孩子毀約,不能滿足他們的願望,去吃一頓涮羊肉。
李大釗先生,既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先驅,同時又是一個有血有肉、情感豐富的普通人。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中共廣播電視台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了一部反映建黨歷程的電視劇——《覺醒年代》。
電視劇《覺醒年代》以1915年的《青年雜志》,以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為背景,講述了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從認識到走上不同人生道路,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建黨的歷史。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還將他們稱為「德先生」和「賽先生」,整個中國為之一振;《新青年》實行同人編輯,宣傳新文化、新思想,在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學日新月異,之後魯迅的《狂人日記》《孔乙己》也相繼問世;在這之後,十月革命一聲炮響,打響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從此之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普遍傳播開來。
在五四運動時,為支持學生運動,陳獨秀和李大釗起草《北京市民宣言》,號召學生、商人,工人等,以直接行動對社會實行根本改造,並親自上街散發《北京市民宣言》。陳獨秀在散發宣言時被捕,五四運動風靡全國,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台,中國代表拒絕簽巴黎和約,取得巨大成果。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完成了它的思想啟蒙任務。
不少看過劇的網友給出了相當高的評價:20xx年最棒的劇集沒有之一!正如劇名那樣,整部劇想要再現100年前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追求真理,燃燒理想的激情澎湃的覺醒年代。
整部劇塑造了許多英雄人物形象,讓歷史課本上的人物又一次出現了人們眼前,表達了對事物的渴望和對真理的追尋。
「因為我愛這個國家,我要為這個國家去做點什麼」,我們應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史為鑒,多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
不得不推薦一下最近看的一部劇《覺醒年代》,看完之後,除了震撼,就是感動。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誇張的神劇情節,也沒有至高點的宣講教育,貼合人物原型,將書中的歷史人物活生生的帶到了我們眼前,他們不完美,有小脾氣,會開小玩笑,但恰恰是這樣的不完美,才與他們偉大的愛國奉獻情懷形成了強大的對比。無論他們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他們為了同一個理想中國而奮斗。在那個靠吃人、吃血饅頭才能活下去的社會,在那個被列強欺壓、被軍閥迫害的社會,在那個完全沒有人權可言的社會,要靠什麼才能站起來呢?
劇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便是:「逆歷史潮流者,必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我們為了愛國,必須要救國,倒袁,我們為了我們的中華民族,更必須要救國,倒袁。」吾將上下而求索,雖九死而猶未悔。為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李大釗、陳獨秀和毛澤東等人先後發起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救國先救思想,陳獨秀創辦《新青年》,聯合北大教師以發表刊物的形式向百姓傳達啟蒙思想。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他們開始接觸、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倡導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實踐,明白要想徹底實現思想啟蒙,必須建立一個政黨,領導中國進行革命。
陳獨秀的兩個兒子陳延年和陳喬年,他們在一開始是站在與陳獨秀的思想對立面,他們堅持「無政府主義」,但在法國學習的過程中,他們逐漸意識到了,這套理論根本不適用於中國的社會,在歷史發展的必然條件下,社會主義道路才是真真正正的大道,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也是必然發展的產物。劇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鮮活有血性的,是他們披荊斬棘換來了今天我們所擁有的幸福生活,與時光之鏡對話,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會實現!
回溯到100多年前,那是一個動盪不安,時局不穩的年代,卻也是中國人民在黑暗中覺醒的年代。辛亥革命以來,整個民眾的思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中國許許多多的有識之士踏上了探索國家新出路的征途。
在這樣一個時代,無數青年才俊毅然回到中國,力圖「求一可愛國家而愛之」。為了啟發民眾的思想覺悟,也為了塑造新一代青年、再創一個嶄新的國家,陳獨秀先生首當其沖。他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創辦《新青年》,掀起了現代中國思想啟蒙的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像一滴晶瑩的露珠,落在了中國這棵乾枯的小樹苗上,使其得以復甦,甚至開出燦爛的花。而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頭羊」,陳獨秀不忘初心,不負重託,以驚人的才華和毅力,宣傳新文化新思想,提倡白話文白話詩。
「如今我們回來了,請你們看分曉吧!」這是胡適之說過的一句話,令我記憶猶新。「我們」——中國有著拳拳之心的青年們回來了,他們將要獻身於國家,為國家的尊嚴、人民的生存而奮斗!那些欺辱中國人、瞧不起中國的人們,請你們看看吧!中國這頭沉睡的雄獅要醒過來了,它一定會成為世界強國,成為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驕傲!
「時代造就英雄,偉大來自平凡。」每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都是普通人,成為英雄是因為他們對國家的熱愛。一百年前的中國,有正直的易白沙、憂國憂民的李大釗、棄醫從文的魯迅;如今,有我們!
我將無我,不負國家。我們身為青少年,應該好好學習,不負韶華。不辜負祖國對我們的期待,不辜負父母和老師對我們的諄諄教誨,報效祖國。我堅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國一定會強大起來的!
在那個黑暗的年代,當大多數人還在沉睡時,有一些人已經覺醒,也正是他們,才使中國翻天覆地!——引言
這個寒假,我觀看了一部名為《覺醒年代》的電視劇,這部電視劇講述了在民國時期,當全國人民都沉寂在封建禮教的統治中時,陳獨秀和李大釗等人領導著《新青年》和北大的諸多學子,開展了改變中國歷史的「新文化運動「。
這部電視劇還原了許多當時的情景,如魯迅寫的《狂人日記》,北大「紅樓」的'修築,還有袁世凱,張勛的兩次復辟帝制……可以說常常使人浮想連翩,驚喜連連。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國革命大家,文學泰斗魯迅先生所寫《狂人日記》時的情景,這本書是以一個瘋子為第一人稱所寫,它講述了在一個瘋子眼裡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以一個瘋子的言語諷刺了封建的「吃人禮教」。人們迷信,古板,纏足互相欺詐,一個毫無生氣的黑暗社會表現地淋滴盡致。
還有李大釗與工人們互幫互助,純朴真切的友情更是讓我感嘆,記得在劇中有這樣一段情節;李大釗先生聽說自己的工友朋友們沒有領到工錢,便大過年的用自己的薪水買了好多年貨,帶給工人們,還親自和他們包餃子。號外,他還給工人們講了馬克思主義,讓工人們重新對新生活燃起了希望……
這部影視作品展現了一個黑暗無光的封建社會,但又塑造了陳獨秀等一群為祖國帶來希望光芒的人。他們追求新文化,嚮往新生活,他們為中國注入了新鮮血液。
劇情中陳獨秀為了發揚新文化,不惜一次次與權威大家鬥智斗勇,這堅定的決心使我敬佩。
感謝《覺醒年代》,它讓我見識了先烈們是怎樣為了今天的新生活而奮斗,也讓我明白,唯有擁有知識和膽魄,才能改變命運,改變時代!
覺醒吧!同學們!用知識武裝自己,用精神改變時代
《覺醒時代》是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優秀電視劇目、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史詩巨制。
該劇主要以192021《青年雜志》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為貫穿,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講述了覺醒年代社會風情和人生百態。該劇以李大釗、陳獨秀、胡適之從相識、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傳奇故事為基本敘事線。以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經歷為輔助線,藝術地再現了一百年前中國的先進分子和一群熱血青年演繹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燒理想的澎湃歲月,深刻地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和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歷史必然性。
讓我感悟最為深刻的不是思想家革命家的激情演講,而是那一個個不經意反映出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的生活的畫面。孩子們就坐在泥濘的路上,與坐在車里,手裡拿著燒餅的富家少爺、小姐截然不同。一個婦女高叫著:「賣孩子、賣孩子。」他們興許是被拋棄了,又或許是被這可惡的人販子拐走了。還有那些官兵斬首後,一個又一個的婦女拿著饅頭、花著錢、蘸著人血,可笑地以為自己可以拿它救活自己的孩子。除了愚昧和無知,貧窮也是他們迷信的根源。
但好在,有了這些革命青年,咱們的中國「活」過來了,不會再有人相信這種荒謬至極的救治方法。雖然現在中國已成為了數一數二的大國,但我們仍要牢記歷史,為咱們的新中國做出貢獻。
「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魯迅
一個充滿血性的年代,有那麼一群真性情的人,他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為中國社會尋找出路而奮斗。他們不再是歷史課本上的一段文字,他們是一個個真實的人。《覺醒年代》這部電視劇,摒棄時代的虛無,鐫刻歷史,啟迪未來。
這樣一群人,他們勇於接受新思想,與舊文化做激烈斗爭,勇於用文化武裝自己,在國家遭受屈辱之際,以慷慨激昂之姿態,用生命維護國家尊嚴,用血肉拯救民族於危亡!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昔日課本上的詞條,化身為一個個鮮活飽滿的人物出現在世人面前,革命變革的困難、信仰的力量都被重映。
李大釗先生,他以強烈的民族情懷,以堅定的理想信念,以永恆的奮斗精神,為黨的革命事業殫精竭慮。他說:「感於國勢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奮國群之良策。」民族憂患使他徹夜難眠,積貧積弱的中國,出路到底在哪裡?他苦苦尋找拯救病態民族的方法,他日日夜夜地憂慮著中華民族的未來,直至馬克思主義傳到了中國,中國共產黨出世,中國,才有了未來。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那個時代,像李大釗先生一樣的人比比皆是。他們身處最為屈辱陰暗的時刻,卻有著激情、熱血、赤誠,憑著一腔孤勇,向前去,向著光明,不顧一切,不氣不餒,不卑不亢。
站在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多想回到那個時代,告訴他們:中國,已經不是當時的中國了。現在的中國,國力強盛,商貿繁榮,人民安居樂業,是一個國泰民安的大國。中國的青年,志氣滿滿,有勇有謀,大有可為。他們一定會很欣慰吧。
覺醒年代,最美的,是少年立志報國,並肩走出黑暗的背影。
「進前而顧後,背黑暗而向光明」——李大釗《青春》
那個時代的人們,總是熱忱而又真摯,認真且一絲不苟地為那個時代謀出路,努力尋找一條真正可以救國救民的道路。
李大釗先生結交了許多工人朋友,非常樂於助人,他應該是整部劇中去過最多次常辛店的了,他是妻子口中的「憨坨」,是工人們口中的「大鬍子」,可在我看來,他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傻子」。他會路見不平挺身相助;會為工人、學生等窮苦的人們提供幫助不計回報,哪怕這樣他會實現不了與兒女的約定從而「哄騙」他們吃羊肉塞牙。
李大釗先生將辜老先生所提到的「溫良」二字展現得淋漓盡致。在我眼裡,他就是一個特別溫良的人,他就是「溫良的中國人」的典型例子。
也正是他的「溫良」使得工人們樂意與他往來,聽他講時事新聞;使得他人也願意接近他。
李大釗先生可以說是最早研究俄國十月革命並將馬克思主義引進中國並將其傳播開的。他是我們如今社會的大功臣,甚至我可以斗膽稱他為「預言家」。
在那個有良知、有學識的中國人們尋找前路、「葯方」的時代,李大釗先生敏銳地找准了這劑良葯的一部分原因的確來自於他非同常人的敏銳「嗅覺」,還有一部分原因來自於他關心基層的勞動人民,清楚地知道勞動人民才是中國最大的力量來源,還來自於他豐厚的同情心、煽動輿論的能力以及他極其正確的三觀。所以,歷史以及政治走向是掌握在人民手中的,「得民心者得天下」正是這個道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向李大釗先生多多學習,做一個向上、向善的好青年。
近期熱播的《覺醒年代》以紀錄片的形式將黎明前風雨交加的中國歷史再次展現在人們面前。不必說毛澤東的意氣風發,也不必說李大釗的堅定執著,單是說陳延年與陳喬年的自立自強,便叫人拍案叫絕。自立自強,是當代青年不可或缺的品質。
自立,方能自強。延年、喬年自幼離家,在混沌亂世,他們靠自己扛沙袋為生,兩人一起啃著發霉的面餅,也堅決不願接受父親陳獨秀的幫助。而即便是在如此艱辛的生活中,他們也在盡自己所能地向窮人伸出援手,將愛與溫暖撒滿人間。「我們就是要靠自己,這是我們的原則。」簡單的一句話,勝過成千上萬句響亮的口號。這樣的人生,才算精彩!大洋彼岸,他們的父親在戰火紛飛中更是獨樹一幟。陳獨秀聯結眾多仁人志士,深入了解各國走向民主共和的歷史。他創辦報刊雜志《新青年》,推崇馬克思主義,號召廣大青年在混沌中自立,於昏暗中覺醒。只有擁有獨立的人格,才能創生偉大的思想!
自強,方能圓夢。影片的一個鏡頭中,延年、喬年身著被血浸透的衣衫,拖著沉重的腳鐐,微笑著向前走去,道路的盡頭是煙火人間。被捕寧死不跪,救國絕不後退!以身許國,至死無悔!他們憑借著頑強的意志,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這,才是中國青年應有的拼勁與擔當!無獨有偶,中國的億萬青年也在向著光明不斷邁進。無數的遊行接踵而至,五四運動「罷課」「罷工」「罷市」,這無不彰顯著中國青年的自強精神與救國決心。「革命者光明磊落,視死如歸,只有站著死,絕不下跪!」中國人民的聲音,響徹雲霄!
「生當盛世,當不負盛世」。從古至今,自立自強都是歷史發展中亘古不變的旋律。數百年前,他們以此喚醒祖國,數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也應以此續寫光輝!請,篤信一個夢!
故事的開始,日本早稻田大學內,遠在異國他鄉的中華兒女聽聞了袁世凱的行為,都感到了羞恥心。眾人義憤填膺,紛紛舉起了右拳抗議著。雖然每個人都有一顆愛國的心,但是卻總有一些頑固子弟依舊執迷不悟,推崇著君主立憲制度。與此同時,李大釗與陳獨秀單獨見面。
通過電視劇,可以看到當時陳獨秀的外貌,他的頭發又長又亂、鬍子又長又散、衣服雜亂不堪。
在全國上下中,都能排得上名字的一個人,卻似乞丐一樣,吃著別人的剩飯。他為革命任務負重、為國家斬草除根、為人民舍棄一切。陳先生是個忠心、聰慧的革命家,他樂觀面對留學生的唾罵,他依舊面帶笑容,他是一個內心無比堅強的人。
他回國後,立志救國,沒有向那些位高權重、且站在對立面的高管屈服,他積極發表言論、發表文章,決心拯救國人之政治覺悟,覺醒新一代人,為推翻袁世凱做出了極大地貢獻。
陳延年和陳喬年是陳同志的兒子,但是他們沒有以父親的名字和地位欺負別人,而是在上海灘勤工儉學,並且代替其他工友受苦。他們永遠不會叫苦,並且孝敬、簡朴。
當他們的姨媽帶來了包子和蛋湯,他們並沒有第一時間收下,盡管肚子早已餓的咕咕亂叫。我敬佩他們的堅持、簡朴、不服命運的高尚品質。他們的禮貌。樸素是發自內心的,他們是新一代的模範,是國家升起的新星。
《覺醒年代》不僅是覺醒國家,更是覺醒人民。以民為本,創建一個新共和國。
只有新思想、新道德的人才能有如此之覺悟,我們新年青也應該有此覺悟!
近期,我們在學校的組織下觀看了《覺醒年代》這部作品。這部電視劇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而作,尚未完結,雖說只看了幾集,但給我的感觸頗深。等不到看完便來寫這心得,以下便是我的觀感。
《覺醒年代》從新文化運動講起,陳獨秀歷盡艱辛從日本回國之後,以文學為基,創辦《青年雜志》,力求從思想上改變中國新青年,進行討袁運動。中國當時處在一個迷茫的路口,君主專制;君主立憲;民主共和…領導者不知道中國應該走哪一條路。袁世凱渴望恢復帝制,開倒車的行為為各路人士所不恥。新一代有思想的人不畏壓力將自己的考量,思路說與人們,中國的思想在陳獨秀,李大釗,胡適,毛澤東等人的努力下不斷發展。片中給我感觸比較深的是陳獨秀由《國際歌》歌詞有感說出的話:大到國家,小到個體,自己的命運自己爭取。當初的中國剛剛推翻幾千年的帝制,新制度正在萌芽階段,袁世凱卻到處借款,依託外國支持,打擊新思想,新制度,這是不可取的。且不說袁世凱有復辟之心,就借外債、依託外國過活這一舉動來說,他就已經失去了獨立之心,一個國家,如果連自立自強,獨立更生都做不到,依託外國,與殖民地何異。中國要想發展,獨立是必須的,必須有骨氣有方向,自己的命運自己爭取,不管是對國家還是個人。這句話一律適用,如果一個人失去了獨立之心,沒了前行道路,說句不好聽的,這樣活著和等死沒有區別。天下的路是給天下人走的,有志者事竟成。當時的中國需要一條獨立,民主,科學的道路,陳獨秀他們便將民主科學的道路展示給眾人看。
Ⅶ 《覺醒年代》觀後感
《覺醒年代》觀後感匯編13篇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覺醒年代》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回溯到100多年前,那是一個動盪不安,時局不穩的年代,卻也是中國人民在黑暗中覺醒的年代。辛亥革命以來,整個民眾的思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中國許許多多的有識之士踏上了探索國家新出路的征途。
在這樣一個時代,無數青年才俊毅然回到中國,力圖「求一可愛國家而愛之」。為了啟發民眾的思想覺悟,也為了塑造新一代青年、再創一個嶄新的國家,陳獨秀先生首當其沖。他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創辦《新青年》,掀起了現代中國思想啟蒙的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像一滴晶瑩的露珠,落在了中國這棵乾枯的小樹苗上,使其得以復甦,甚至開出燦爛的花。而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頭羊」,陳獨秀不忘初心,不負重託,以驚人的才華和毅力,宣傳新文化新思想,提倡白話文白話詩。
「如今我們回來了,請你們看分曉吧!」這是胡適之說過的一句話,令我記憶猶新。「我們」——中國有著拳拳之心的青年們回來了,他們將要獻身於國家,為國家的尊嚴、人民的生存而奮斗!那些欺辱中國人、瞧不起中國的人們,請你們看看吧!中國這頭沉睡的雄獅要醒過來了,它一定會成為世界強國,成為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驕傲!
「時代造就英雄,偉大來自平凡。」每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都是普通人,成為英雄是因為他們對國家的熱愛。一百年前的中國,有正直的易白沙、憂國憂民的李大釗、棄醫從文的魯迅;如今,有我們!
我將無我,不負國家。我們身為青少年,應該好好學習,不負韶華。不辜負祖國對我們的期待,不辜負父母和老師對我們的諄諄教誨,報效祖國。我堅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國一定會強大起來的!
青春夢想是青春奮斗的目標航向,知之深則行之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夢想,陳獨秀《敬告青年》言道「青年如初,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
辛亥革命後,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逆流,新舊思潮發生激烈沖突,此時蔡元培受命當上北大校長,立志培養人才,上任後立刻招攬有賢之士,三請陳獨秀。陳獨秀當上文科學長後,更是請以一篇文章而名聲大噪的李大釗,胡適,許多賢才慕名而來,北大人才濟濟。許多著名的學術論文,小說如潮流般涌來,如:中國歷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出自魯迅先生筆下,中國第一篇深刻研究的《體育之研究》出自進步青年毛澤東(二十八畫生)之筆。
軍閥混戰,倒行逆施,民眾蒙昧,思想混亂中,出了問題再一次擺在中國人面前,李大釗,陳獨秀,胡適,毛澤東等人在混沌中上下求索,從新文化運動開始著手思想啟蒙,力求喚醒民眾救亡圖存,隨著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他們開始接觸,學習,接受,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逐漸從思想啟蒙轉向革命行動倡導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實踐,創建了中國共產黨,使中國革命為之一新。
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歷史性的貢獻,也有鄧中夏,趙世炎等青年革命者推動馬克思主義與公認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實踐之舉。
100年前,五四青年挺身而出,奮起抗爭,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拋頭顱灑熱血,留給我們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無私精神。今天的青年,處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又面臨著「天將將降大任於斯人」的時代使命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青春夢想,因青春奮斗而光芒萬丈,艱苦困苦,玉汝於成,青春當有夢想,以奮斗砥礪成。
《覺醒年代》里的人們有著那個年代的超前智慧,提倡新思想的,氣沖鬥牛,主張舊思想的,則巧舌如簧,膽小怕事,只會維護自己,不懂得維護國家,失去了沖勁,最後只會和社會斷開聯系,成為空殼。中國人只是缺一個指引方向的,骨子裡都有一股沖勁,陳獨秀的思想清晰且受人歡迎。《新青年》出版後,買的人不少,不論是受苦受累的民眾,還是青年學生,亦或是商人,只要還沒有淪陷在舊封建思想之中,拿到這本書後,眼裡就會有希驥。有能力的,並且有思想覺悟的,都要跟著大幹一場,一時間,當真是氣沖鬥牛。
新文化運動的結果大家都知道,民主與科學的思想深入人心,弱勢之反派被攻擊的體無完膚,中國的時代要來了,中國要覺醒了,要翻身,要戰斗,誰也無法阻擋。在此期間,陳獨秀等先驅是中國戰士,他們一心為拯救中國的聖土,為喚醒中國人民而奮戰,他們都有一股沖勁。
可能因為時代的原因,現在的人其實或多或少是沒有些沖勁的,沒有先進思想的知識分子直接與人民接觸,即使有,沒人想著改變——認為現在的生活夠好了,只是策劃著如何能讓自己舒適,骨子裡的沖勁也沒了。我認為,創造即進步,只有創造,才能拓寬進步的渠道,創造才能構建未來,預知未來。現在的中國人,已是今非昔比,之前人們想著如何進步,如何斗爭,現在,小地方的人想著如何走出去,大地方的人想著如何在晚年全身而退,父母都在想著讓兒女們能夠拿到高薪……想要創造的卻是少之又少。中國到現在仍然算不上發達國家,人們口中的好東西都是進口的。
為什麼中國的商品很大程度上不能與國外的相比?
一是中國人很少自己創造
二是中國人的固有思想
雖然已經有很多人改變了這種觀點,但仍有不少人堅持,這其實都與創造有關——創造意味著改變,改變思想。
中國人不比外國人差,所以,中國人應該學著自己創造,趁著還年輕,把握機會,努力學習,極力創造,補國之不足,拓未來之渠道,時代進步應該如此,國民進步重在創造!
《覺醒時代》是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優秀電視劇目、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史詩巨制。
該劇主要以192021《青年雜志》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為貫穿,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講述了覺醒年代社會風情和人生百態。該劇以李大釗、陳獨秀、胡適之從相識、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傳奇故事為基本敘事線。以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經歷為輔助線,藝術地再現了一百年前中國的先進分子和一群熱血青年演繹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燒理想的澎湃歲月,深刻地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和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歷史必然性。
讓我感悟最為深刻的不是思想家革命家的激情演講,而是那一個個不經意反映出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的生活的畫面。孩子們就坐在泥濘的路上,與坐在車里,手裡拿著燒餅的富家少爺、小姐截然不同。一個婦女高叫著:「賣孩子、賣孩子。」他們興許是被拋棄了,又或許是被這可惡的人販子拐走了。還有那些官兵斬首後,一個又一個的婦女拿著饅頭、花著錢、蘸著人血,可笑地以為自己可以拿它救活自己的孩子。除了愚昧和無知,貧窮也是他們迷信的根源。
但好在,有了這些革命青年,咱們的中國「活」過來了,不會再有人相信這種荒謬至極的救治方法。雖然現在中國已成為了數一數二的大國,但我們仍要牢記歷史,為咱們的新中國做出貢獻。
以新青年的精神——觀《覺醒年代》有感
暑假的時候,我看了電視劇《覺醒年代》。這部電視劇展現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成立的一段中國偉大覺醒歷史。那個時代,正處於青春時期的新青年們不斷以青春追求救國的理想,堅持斗爭的精神將會一直延續下去。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寶貴之時期也。」在1915年-1921年這段時期,陳延年與陳喬年努力尋求救國真理,經過千錘百煉後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投身於革命事業;趙世炎跟隨李大釗先生了解並領導工人階級,在五四運動中成為先鋒;許德珩在以青春為五四運動維護國家主權奔走,對牢房毫不畏懼,***從向《新青年》投稿到領導驅張運動,後來深受李大釗先生與陳獨秀先生影響將一腔熱血終生奉獻於革命;周恩來在南開呼籲師生,在獄中堅持學習、堅持抗爭,對理想不斷追求。這是那個時代的青春精神。
他們是黑暗時期一批勇於奮斗的新青年們,他們因擁有著共同的理想而相識,並一直「以吾人之青春,柔化地球之白首。」他們為國家,走出校園,走向街頭,以青春的昂揚精神,使更多的人們走上救國的道路,他們互相鼓舞,並肩作戰,只為追求真理,救亡圖存。
因為有了那個時代的新青年,才有了他們所創造的「青春之中華」。百年過去,我們是百年後新一代的新青年,今日的「青春之國家」正需要我們以青年精神去創建,以新青年的精神踏向新的`征程,如同百年前的青年們一樣不懈追求理想,接好時代的接力棒,做好新時代的新青年,繼承百年前青年的精神。
在那個黑暗的年代,當大多數人還在沉睡時,有一些人已經覺醒,也正是他們,才使中國翻天覆地!
——引言
這個寒假,我觀看了一部名為《覺醒年代》的電視劇,這部電視劇講述了在民國時期,當全國人民都沉寂在封建禮教的統治中時,陳獨秀和李大釗等人領導著《新青年》和北大的諸多學子,開展了改變中國歷史的「新文化運動「。
這部電視劇還原了許多當時的情景,如魯迅寫的《狂人日記》,北大「紅樓」的修築,還有袁世凱,張勛的兩次復辟帝制……可以說常常使人浮想連翩,驚喜連連。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國革命大家,文學泰斗魯迅先生所寫《狂人日記》時的情景,這本書是以一個瘋子為第一人稱所寫,它講述了在一個瘋子眼裡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以一個瘋子的言語諷刺了封建的「吃人禮教」。人們迷信,古板,纏足互相欺詐,一個毫無生氣的黑暗社會表現地淋滴盡致。
還有李大釗與工人們互幫互助,純朴真切的友情更是讓我感嘆,記得在劇中有這樣一段情節;李大釗先生聽說自己的工友朋友們沒有領到工錢,便大過年的用自己的薪水買了好多年貨,帶給工人們,還親自和他們包餃子。號外,他還給工人們講了馬克思主義,讓工人們重新對新生活燃起了希望……
這部影視作品展現了一個黑暗無光的封建社會,但又塑造了陳獨秀等一群為祖國帶來希望光芒的人。他們追求新文化,嚮往新生活,他們為中國注入了新鮮血液。
劇情中陳獨秀為了發揚新文化,不惜一次次與權威大家鬥智斗勇,這堅定的決心使我敬佩。
感謝《覺醒年代》,它讓我見識了先烈們是怎樣為了今天的新生活而奮斗,也讓我明白,唯有擁有知識和膽魄,才能改變命運,改變時代!
覺醒吧!同學們!用知識武裝自己,用精神改變時代
不得不推薦一下最近看的一部劇《覺醒年代》,看完之後,除了震撼,就是感動。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誇張的神劇情節,也沒有至高點的宣講教育,貼合人物原型,將書中的歷史人物活生生的帶到了我們眼前,他們不完美,有小脾氣,會開小玩笑,但恰恰是這樣的不完美,才與他們偉大的愛國奉獻情懷形成了強大的對比。無論他們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他們為了同一個理想中國而奮斗。在那個靠吃人、吃血饅頭才能活下去的社會,在那個被列強欺壓、被軍閥迫害的社會,在那個完全沒有人權可言的社會,要靠什麼才能站起來呢?
劇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便是:「逆歷史潮流者,必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我們為了愛國,必須要救國,倒袁,我們為了我們的中華民族,更必須要救國,倒袁。」吾將上下而求索,雖九死而猶未悔。為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李大釗、陳獨秀和毛澤東等人先後發起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救國先救思想,陳獨秀創辦《新青年》,聯合北大教師以發表刊物的形式向百姓傳達啟蒙思想。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他們開始接觸、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倡導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實踐,明白要想徹底實現思想啟蒙,必須建立一個政黨,領導中國進行革命。
陳獨秀的兩個兒子陳延年和陳喬年,他們在一開始是站在與陳獨秀的思想對立面,他們堅持「無政府主義」,但在法國學習的過程中,他們逐漸意識到了,這套理論根本不適用於中國的社會,在歷史發展的必然條件下,社會主義道路才是真真正正的大道,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也是必然發展的產物。劇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鮮活有血性的,是他們披荊斬棘換來了今天我們所擁有的幸福生活,與時光之鏡對話,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會實現!
「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魯迅
我們並不缺乏無法紀念的歷史,可我們卻總是用吃喝玩樂來填滿生活。所有的懶惰與怯懦,都是從忘記歷史開始的,我們忘卻了來之不易,也忘卻了物力艱辛。
文學和藝術創作最大的作用就是鐫刻過去,啟迪未來,《覺醒年代》,近些年難得的劇作了。一開篇,就一瞬間好像又回到了求學時故紙堆中描述的那些舊時舊事,那個距離我們最近的最遠的歷史,那個時代的一首悲愴史詩。總是感覺那個時代的人都充滿了鮮亮明媚的人物性格,身處最為屈辱至暗的時刻,卻能激情、沸騰、熾烈,好像地底的岩漿越是壓迫越是要噴發,隨著噴發流入闖入時代的冰流,激盪起滿目熱氣,滾滾洪流,永遠向前。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只憑一腔孤勇,仍能勇往直前向東去,向西去,去嘗試,以頭顱,以青春,九死不悔,單單冠以猛士,尤不足述其慷慨。
中國諸朝之變革,從來都不應該是華洋之變,古今之革。皆是疾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非洗經伐髓,不可治之。
讀書人,太平醫病,亂世醫國,承天景命殷憂啟聖。
什麼是美好啊?是一切耀眼,是顏色?是線條?是旋律?是,缺不全面。
最好的美好是時代,是歷史長河中,波濤洶涌里翻騰的所有英雄人物,是所有籍籍無名,是驚天動地,是潤物無聲,是噴涌的熱血,是滿懷的淚水,是老懷雄壯,是少年意氣。
中華之國,千年不墜,榮之,辱之,沉之,浮之,不氣不餒,不驚不怯。
亂世出英雄,因為他們的付出所以才換回了我們生活的安寧。
因為他們對國家的熱愛,所以用最年輕的生命去譜寫出最不平凡的一生,請記住這些人吧,這些我們稱之為先烈的年輕人。
「她不是「苟活到現在的我」的學生,是為了中國而死的中國的青年。
暑期的時候,在姥姥家度暑假,跟著姥姥姥爺看了一部使我感慨良多、思緒萬千的電視劇《覺醒年代》。
在看這部劇之前,我無法相信,原來我生活的這個國家,曾經是那麼混亂,封建。原來有一群人,他們畢生都在為救國奮斗,甚至犧牲。而我,對那個年代的認知僅僅停留在學校作為課外知識的科普,寥寥幾句概括了這場新文化運動。我根本不知道這場運動的那些人是誰,是怎樣的人。
印象深刻的就是魯迅出場時,目睹「人血饅頭」事件。第一次看時,我震驚了,當時的中國,群眾思想是多麼無知,會相信如此荒謬的事!看客的冷漠,社會的封建,令我沉思,也令我相信,在當時為什麼會有人說出「這國,沒法救了」的言論了。
當劇中陳獨秀先生的家門口被復古派貼滿了辱罵性的紙張時,他的妻子高君曼一邊撕著紙,一邊擦拭著眼淚,卻目光堅定地對他說:「你是什麼樣的人,我比誰都清楚,我如果因為這兩三聲就聞之落淚,那我就不是你要找的高君曼!」語氣中充滿信任。他們的這份愛情令我感動。
最後,便是陳獨秀先生送延年喬年出國時了。上一秒,這兩個少年,背對陽光地踏上了去法國的郵輪。下一秒他們,腳底染著鮮血,蓬頭垢面,傷痕累累,手腳上的銬鐐隨著一步步走動碰撞。在死亡面前,他們從未懼怕,在陰森的刑場上,他們目光堅定。陳延年,臨刑前,寧死不跪被反動派亂刀砍死,年僅29歲。弟弟陳喬年,臨刑前大吼道「就讓我們的後輩,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這部劇播出後,為了紀念他們,合肥市的延橋路牌下擺滿了鮮花,直行後便通往繁華大道。
劇的後半段,先生們都陸續離開,看著每個人的平生簡介,幾句話概括了他們的一生。我竟然有些不舍。
我想,我見過先生們,在書中,在過去,在未來……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中共廣播電視台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了一部反映建黨歷程的電視劇——《覺醒年代》。
電視劇《覺醒年代》以1915年的《青年雜志》,以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為背景,講述了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從認識到走上不同人生道路,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建黨的歷史。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還將他們稱為「德先生」和「賽先生」,整個中國為之一振;《新青年》實行同人編輯,宣傳新文化、新思想,在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學日新月異,之後魯迅的《狂人日記》《孔乙己》也相繼問世;在這之後,十月革命一聲炮響,打響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從此之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普遍傳播開來。
在五四運動時,為支持學生運動,陳獨秀和李大釗起草《北京市民宣言》,號召學生、商人,工人等,以直接行動對社會實行根本改造,並親自上街散發《北京市民宣言》。陳獨秀在散發宣言時被捕,五四運動風靡全國,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台,中國代表拒絕簽巴黎和約,取得巨大成果。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完成了它的思想啟蒙任務。
不少看過劇的網友給出了相當高的評價:20xx年最棒的劇集沒有之一!正如劇名那樣,整部劇想要再現100年前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追求真理,燃燒理想的激情澎湃的覺醒年代。
整部劇塑造了許多英雄人物形象,讓歷史課本上的人物又一次出現了人們眼前,表達了對事物的渴望和對真理的追尋。
「因為我愛這個國家,我要為這個國家去做點什麼」,我們應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史為鑒,多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
這個暑假,我追了一部劇——《覺醒年代》,對偉大的先驅李大釗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第一次了解李大釗,是學習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李大釗先生的女兒李星華回憶父親從被捕到就義的悲壯歷程。讓我感受到了一個崇高偉岸、寧死不屈、視死如歸的光輝形象。
這次看完《覺醒年代》,李大釗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不僅僅是仰望中的高大,而變得更加豐滿、真實。
李大釗先生平易近人。他一出場,身穿長袍,戴著眼鏡,坐在一群留學生中,和年輕人討論著國家大事,呼籲學子奮起「倒袁」,拯救國家。
李大釗先生敢於表達和堅持自己的觀點。當他聽到陳獨秀先生說「中國沒救了」時,立即進行反駁,表明自己的觀點,堅信國家有光明的未來。
李大釗先生胸懷寬廣。雖然在對國家未來的辯論中有不同見解,在陳獨秀先生被一群學生圍著毆打時,他還是挺身而出,掩護陳獨秀先生逃出,並且在知道對方真正意圖後,和陳獨秀先生成為朋友,還把自己的大衣送給了陳獨秀先生。
李大釗先生關心民眾疾苦,深愛自己的孩子。當一位母親在大街上乞討,希望得到一些醫葯費給孩子治病,李大釗先生站了出來,幫這個窮苦的家庭交上了醫葯費,當得知孩子需要住院時,他又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衣物、懷表等放到了當鋪;當李大釗先生的一位學生因為缺錢而上門求助,希望能得到資助時,李大釗先生不顧自家的情況,毅然為學生湊齊學費,卻差點和自己的孩子毀約,不能滿足他們的願望,去吃一頓涮羊肉。
李大釗先生,既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先驅,同時又是一個有血有肉、情感豐富的普通人。
《覺醒年代》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優秀電視劇展播劇目。
在劇頭,我們了解到192021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空前慘烈的第二年,趁德國在歐洲戰場分身乏術,日本加緊了在中國的擴張。在此前後,自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等被迫流亡海外,資產階級革命派無力把反帝反封建的斗爭進行到底,中國依然沒能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社會地步,軍閥混亂、倒行逆施、民眾蒙昧、思想混亂的社會亂象。將出路問題再一次擺在中國人面前。
為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一群有志之士奮起抗戰。陳獨秀同志認為中國有出路而不是老路。李大釗、陳獨秀和毛澤東等人在混沌中上下求索,從新文化運動開始著手摸索思想啟蒙,力求喚醒民眾救亡圖存,在探索的道路上,他們逐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念,達成了只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共識。隨著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他們開始接觸、學習、接受、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逐漸從思想啟蒙轉向革命行動,倡導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實踐,創建了中國共產黨,使中國革命煥然一新。
《覺醒年代》清晰展現了這一過程,揭示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必然。
劇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便是:「逆歷史潮流者,必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我們為了愛國,必須要救國,倒袁。我們為了我們的中華民族,更必須要救國,倒袁。」一個個字,說出來時是那麼有理有據,鏗鏘有力,慷慨激昂,直指人心!我相信這些話一定是肺腑之言!
陳獨秀,李大釗等共產黨早期革命領袖,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鋒芒,有困境有探索,他們的革命精神與斗爭精神,深刻傳遞愛國情懷,傳遞了愛國愛黨、艱苦奮斗的正能量。
最近,我觀看了電視劇《覺醒年代》,讓我感慨萬千。
新生的中華民國在北洋軍閥的統治下很快陷入政治混亂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不甘沉淪,一心想著救國,他們經過痛苦的反思認識到: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培養國民的獨立人格,並徹底盪滌封建舊文化的毒害,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才能使中國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才能推動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徹底消滅舊中國,建設新中國。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是中國共產黨史上一段廣為傳頌的佳話。那麼「南陳」與「北李」是如何認識,並走到一起的呢?他們的第一次交手,談論的是什麼問題?劇中一開篇,就展現了陳獨秀與李大釗相識的過程。
開頭幾集,於和偉扮演的陳獨秀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有激情卻不用力過猛,有氣場卻不虛張聲勢。既展現了先進知識分子的深邃思想和澎湃的激情,又有普通人的無可奈何。人物的塑造有溫度有情感,看起來極具感染力。
看《覺醒年代》就像在看歷史,年代感、畫面感極強。劇情清晰勾勒出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精神風貌。劇中的人物刻畫非常生動和形象,往往一出場,便令人肅然起敬,根本分不清誰才是主角。有故事,有思想,有現實,有理想,有情懷,有教育。展現了那個時代的文化人之風骨,為天下蒼生的擔當。他們不畏艱難險阻,勇敢地追求真理,以自己的一腔熱血和理想抱負,積極投身於革新運動中,著實令人敬佩不已。
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更應該珍惜當下,奮發有為,積極探索,刻苦學習,爭做國家棟梁,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Ⅷ 覺醒年代人物介紹
陳喬年飾演於和偉,陳獨秀次子,革命烈士,中國黨員。五四運動總司令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倡導者。26歲的李大釗飾演張彤。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革命烈士。24歲的北京大學教授朱剛日堯飾演胡適。蔡元培飾演馬少華,民主進步者,曾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創新北京大學,開創學術和自由之風。
電影《覺醒時代》講述了民國初期中國從封建帝制社會到民主社會的演變過程。劇中以陳獨秀的第一視覺為主線,講述了他從第一次民主革命後被通緝後再次出山,然後在北京大學工作,創辦了《新青年》、《每周評論》等時尚雜志,用文章激發了中國人的思想,後來,為了抵制北洋政府在法國和會上的不平等條約。
《覺醒時代》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1921年的壯麗歷史畫卷,講述了覺醒時代的社會風情和各種生活。在此期間,陳獨秀、李大釗、胡適、毛教員、吳豪、陳延年、陳喬年、趙世炎等都出現了許多大人物——先憂天下,後樂天下。
Ⅸ 《覺醒年代》是電影還是電視劇
《覺醒年代》是一部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哇。
Ⅹ 覺醒年代觀後感300字
覺醒年代觀後感300字
覺醒年代觀後感300字,覺醒年代講述了先人們建國的種種艱辛,這部電視劇的呈現讓人們窺視到先人們建國的不容易,在看完這部電視劇以後相信很多人都有所感悟,下面我整理了覺醒年代觀後感300字。
在這個漫長而又短暫的暑假,我觀看了一部電視劇《覺醒年代》,使我的內心無比的激動,想到裡面的人物我就感到回味無窮。
《覺醒年代》講述了新文化所處的那段時代的社會風情和百態人生。該劇展示了100年起中國先進分子和一群熱血青年的不斷追求真理並且慢慢摸索,摸索著就中國的道路。五四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五四運動拯救了民族危亡,捍衛了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這是一條當時中國唯一的道路,也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使命,需要一代接一代的人不懈努力和奮斗。
在這部劇中,我最喜歡陳獨秀這個人物。因為他在《《愛國心與自覺心》中發表:「國人無愛國心者,其國恆亡,國無自覺心者,其國必殆。二者無懼,國必不國。」所以青年人要把「愛國」二字鐫刻在心間,流淌於血液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立志報效國家。
作為21世紀的新中國青年,我們應該以學為本,提高綜合素質,不斷培養自己報效國家,社會和人民,在其境中體現個人的人生價值。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五四運動的精神綻放更加奪目的時代光芒,讓復興之路在新的無數青年腳下越走越長。
電視劇《覺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雜志》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為貫穿,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講訴了覺醒年代社會風情和百態人生。該劇以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從相識、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傳奇故事為基本敘事線,以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經歷為輔助線,藝術地再現了一百年前中國的先進分子和一群熱血青年演繹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燒理想的澎湃歲月,深刻地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和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歷史必然性。
出生在和平年代,無法體會劇中所展示的那個年代的感覺,但能感覺到那段歷史時期真的是亂,保皇黨,革命黨,軍閥勢力,犬牙交錯,輪流上演,三年兩復辟,拿著馬尾當辮子,剪了又續上,續上再剪,真是一個動盪的年代。
劇中辜鴻銘是一個保皇黨,他在劇中的有句台詞我印象很深,他說:「我的辮子在腦上,看得見,有人的辮子在心中,看不見。」辜鴻銘,號稱「清末怪傑」,精通九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在那個年代,竟然能有如此淵博的學識,著實讓人震驚。看來,無論外部環境怎麼樣,修身,提高自身能力,都是有一定可能的。
另外一個感想是,萬事萬物都有其發展的趨勢,逆著趨勢的勢力在大勢面前都會被碾壓的粉碎,雖然經歷了兩次復辟,但終歸還是走向了民主,這是大勢所趨。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就是實事求是,無論是處於什麼樣的境地,實事求是,從自身實際、和歷史趨勢出發,才能不被社會所淘汰。
胡適因為一篇《文學改良芻議》得到了陳獨秀的關注和賞識,邀請他做了《新青年》雜志的同人編輯,在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啟蒙過程中,兩個人的思想觀念也都是比較統一的,到了劇末,卻分道揚鑣,只能徒呼奈何。人各有志,如果在前行的路上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應當雙手歡迎,攜手同行,當某一日誌趣不在同步,我們能做的不是強迫別人跟自己有一樣的想法,而是相擁而別,愉快的向對方道一聲:「珍重,有你陪我走的這一段路,很快樂,謝謝你。」
最近觀看《覺醒年代》,真的讓人感慨萬千,特別是一些文人,讓人肅然起敬,如李大釗、魯迅、陳獨秀、蔡元培等等,如今央視終於出了一部《覺醒年代》,猶如高山流水,讓人賞心悅目,實乃三生大幸!《覺醒年代》無疑是給觀眾帶來一場極其盛大的「歷史盛宴」,有電影的質感,年代感畫面感極強,清晰勾勒出大時代的人們的現實生活與精神風貌,劇中所有大人物刻畫得非常真實和生動。展現了那個時代文化人之風骨,為天下蒼生之擔當,不畏犧牲,追求真理,著實令人欽佩不已!反思當下我等眾生,物富思空,望塵莫及,勿忘歷史,永留初心!
該劇以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從相識、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傳奇故事為基本敘事線,以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經歷為輔助線,藝術地再現了一百年前中國的先進分子和一群熱血青年演繹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燒理想的澎湃歲月。
張桐扮演李大釗,於和偉扮演陳獨秀,侯京健扮演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強大的演員整容,本身就有很多看點!
開頭幾集,於和偉扮演的陳獨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激情卻不用力過猛,有氣場卻不虛張聲勢,既展現了先知先覺者的深邃的思想和澎湃的激情,又有普通人的無可奈何情感糾葛。使得人物有溫度有情感,看起來可信而有感染力。
陳獨秀的兒子陳延年、陳喬年,兩個年輕人演的非常好:他們熱情滿懷,又嫉惡如仇;他們善良厚道,又堅持原則……在父親面前,又是一個讓老父親常常下不了台的刺蝟孩子。兩個年輕演員的演技棒棒噠!
個人覺得,《覺醒年代》整部劇的靈魂人物,堪稱一代國士的蔡元培,北大之校長非他莫屬!北大之所以能成為今天的北大,就是有那些先哲大師們的'存在,如:文學巨匠——魯迅,扛「科學民主」大旗,一呼百應的《新青年》創始人——陳獨秀,還有敢為人先,為人民發聲,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偉大革命家,思想家——李大釗,後來北大還聚集了胡適、劉半農、辜鴻銘、劉師培、周作人,梁漱溟、徐悲鴻等這些學術權威性人才。
《覺醒年代》是好看的,這幾集,斷斷續續出場了好一些學術大師,錢玄同、劉半農、劉師培、魯迅、胡適……,還有一些現在在台詞中可能之後會出場的,梁漱溟、吳虞、楊昌濟、蔣夢麟、徐悲鴻……,那些學術名人們,一個一個出現在觀眾面前,他們或英姿煥發,或朝氣蓬勃,或傲骨凜然,就算是頑固派辜鴻銘,也有著自己的學術風骨。
看《覺醒年代》就像在讀歷史,一個個人物活靈活現,劇中太多的人物一出場便讓人肅然起敬,根本分不清到底誰是主角。有故事,有啟蒙,有思想,有現實,有理想,有情懷,有教育。個人覺得,《覺醒年代》整部劇的靈魂人物,堪稱一代國士的蔡元培,北大之校長非他莫屬!北大之所以能成為今天的北大,就是有那些先哲大師們的存在,如:文學巨匠——魯迅,扛「科學民主」大旗,一呼百應的《新青年》創始人——陳獨秀,還有敢為人先,為人民發聲,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偉大革命家,思想家——李大釗,後來北大還聚集了胡適、劉半農、辜鴻銘、劉師培、周作人,梁漱溟、徐悲鴻等這些學術權威性人才。
我們只有看清歷史,才能放眼未來,更加堅定自己腳下的路該怎麼走,該怎麼好地愛自己的國與家。
也有人說,劇中人物不盡然是光彩照人傳播正能量的英雄人物,也有投鼠忌器的「小人」,爭議最激烈的便是襄助張勛復辟,欲將中國歷史走向倒退的辜鴻銘,劇中的辜鴻銘讓人討厭至極,在個人看來,也不盡然。
當時北大的文科可真是群星璀璨,大師雲集啊,簡直像是風雲際會,精彩萬分!像辜鴻銘、黃侃及劉師培這樣,性格刁鑽,脾氣古怪的人,太正常了,現在的老頭不也都是這樣嗎?還常常被人誤以為是「迂腐」,「老頑固」。
不要看人物片面之行為,就草率給他蓋棺定論,就否定了他為國家所做的貢獻,否定了他整個人,這樣做就大錯特錯了,身為後輩的我們最是沒有資格說那些守舊頑固派迂腐,他們大多數人往往都是大學問家,大思想家,有大智慧的大師級人物,往往深藏不露,平時看他哪哪都不順眼,行事風格往往讓常人無法理解,但在關鍵時刻,可以一鳴驚人。
辜鴻銘這個人物不簡單啊,生於南陽,學於西洋,成名東洋,服務北洋,「老古董」級大師,精通9國語言,學貫中西,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奇才,號稱清末之怪傑。說實話,講洋文,當時恐怕沒幾個比得過他辜鴻銘,論學術造詣,他的境界無人質疑。他的資質,的確夠得上北大教授,國學大師的稱呼。
但是他走錯了一步,襄助張勛復辟,民憤四起,作為清朝培養出來的人才,辜鴻銘的做法可以理解,但是當時是民國,決不能逆天而行。有才無德,任何時候都無法受人尊敬,更不會讓他委以重任。搞學問,做研究,教書育人,學術水平要看,立場與原則問題更是重中之重。
好在他是真才實學,讓北大師生有幸看他對「中國人的精神」的演講,他留著長辮子,也許在學生們看來,他封建,他保守,他迂腐,但辮子在他心裡就是愛國,中國優秀文化的象徵。而那個時候,很多從國外歸來的思想家、文學家大力推崇國外的各種制度,免不了會出現部分人走極端,失去對中國甚至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心。
而辜鴻銘論「中國人的精神」,猶如高山流水,石破天驚!警醒中國人中華文化之重要性,並立誓用其一生將中國人之精神和民族之文化發揚光大,辜老的狂傲,透著一種精神力量,有著舊知識分子應有的風骨,一番高論,無一人反駁,無愧於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當然,劉師培、黃侃等人皆是如此,中國處於探索階段,每個人都在苦苦尋找強國之路,思想有分歧是必然的。
劇中,除了辜鴻銘,還有一個人物值得一說,那就是後來投海的易白沙,都說他是一個悲劇人物,其實不然。
劇中的易白沙抱著陳獨秀大哭,聲淚俱下,在今天看來,有些人多少會覺得肉麻,現實生活中,很少看到一個大男人這樣哭,因為他們這一代人正是太熱愛這個國家,愛得深沉,那個時代,愛國早已刻進他們的骨子裡,真正心懷天下的人才會哭得如此絕望,像失去親人般,哭得肝腸寸斷。在屏幕前的我,好像被他的哭感染了,頓時感到鼻子好酸,看得人真是心痛啊。
或許感覺現實的無能為力,才如此悲觀,前路渺茫,雖說他最後投海,但他的死有種力量,猶如屈原投淚羅,深感國之無望,於是他想要用自己是生命來喚醒國人。
憂國憂民的易白沙,視死如歸的易白沙,你若問我: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這個國家愛得深沉!
看這些人物事跡,就像翻看一頁頁歷史書,劇中每一個人都不是無名之輩,每一個人都了不起,忠於人民,熱愛國家,追求真理,是我輩之楷模,有人說,《覺醒年代》是中國影視近十年來的一部精品之作,,這部片確實屬於不可多得的經典良心之作,覺醒時代——充滿黑暗的年代,同時也充滿光明與智慧的時代。
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中國革命的先知先覺者。沒有他們,就沒有中國共產黨成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成立……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中國共產黨的發起人、締造者,他們是當之無愧的時代急先鋒!
滿屏正能量,一點一滴皆是歷史,這部電視劇的題材很多都可以直接納入學校教材給學生們看,好的作品就應該流芳百世,因為這部劇可以激勵人心,洗滌靈魂,讓後輩們知道,多少先賢先烈們前仆後繼,用他們的鮮血與生命換來了一個嶄新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