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1955韓越戰爭電影叫什麼名字

1955韓越戰爭電影叫什麼名字

發布時間:2023-01-03 07:13:02

① 中國越南戰爭電影

有關中國越南戰爭的電影有《長排山之戰》、《高山下的花環》、《閃電行動》、《蛇谷奇兵》、《芳華》,電視劇有《凱旋在子夜》。

1、《長排山之戰》

《長排山之戰》由田永貴執導,夏炎、黃健明、吳志孝等人編劇,八一電影製片廠攝制,由紀紅軍等主演,於1981年上映。

影片講述了1979年,我軍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解放軍某部四連在接受奪取長排山的任務後,採取正面進攻的戰術,在拂曉時向越軍陣地發起猛烈進攻。經過兩天兩夜的激戰,四連最後終於奪下了長排山,為我後續部隊打開了交通要道。

2、《高山下的花環》

《高山下的花環》是由謝晉執導,呂曉禾,唐國強,蓋克,何偉,王玉梅,童超,斯琴高娃,倪大紅 出演的一部影片。

影片根據李存葆的同名小說改編,塑造了梁三喜、趙蒙生、靳開來等一批個性鮮明的人物,反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戰士們在血與火的洗禮中經受的考驗,以及他們一心為國,以保衛國家和人民的安全為己任的高尚品質。

該影片引起巨大轟動,曾獲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以及金雞獎最佳編劇獎等共計八項大獎。

3、《凱旋在子夜》

《凱旋在子夜》是80年代最為經典的電視劇之一。電視劇以對越自衛反擊戰為背景,講述了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還有主人公童川和江曼在戰火中依然不離不棄的浪漫愛情故事。

4、《閃電行動》

《閃電行動》由朱岩、梁治強聯合執導,杜振清、儲智博、趙小銳、孫海英、孫成斌、祝新運等人參演,於1987年上映。影片講述了中國軍隊一支偵察小分隊深入越軍敵後,摧毀越軍重炮陣地的故事。

5、《蛇谷奇兵》

《蛇谷奇兵》是由於業華執導的戰爭片,鄭曉寧等參演,於1989年上映。

影片講述了我軍某坦克穿插營從蛇谷潛入越軍敵後要道—班崗,對欲逃之敵實施阻擊,為我後續部隊發起全面進攻奠定了基礎。

6、《無影偵察隊》

《無影偵察隊》是胡仲球執導,王繪春等主演的戰爭、劇情片,於1989年上映。

影片講述了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在祖國南疆的邊防前線,活躍著一支被稱為「無影偵察隊」的我軍偵察小分隊,他們神出鬼沒,威震邊關的故事。

7、《芳華》

《芳華》是由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馮小剛執導,嚴歌苓編劇,黃軒、苗苗、鍾楚曦主演,於2017年9月7日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映。

該影片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以1970至1980年代為背景,講述了在充滿理想和激情的軍隊文工團,一群正值芳華的青春少年,經歷著成長中的愛情萌發與充斥著變數的人生命運故事 。

從1979年2月17日中國宣布對越開戰,到3月5日中國邊防部隊開始撤軍,中國人民解放軍東西全線推進越南北部境內縱深30-50公里,最遠達100公里。攻佔越南北部高平、諒山、黃連山、萊州4個省的3個省會、1個市、16個縣城、3個鎮以及廣寧、河宣兩省部分地區。

從攻打的距離上看,還沒有打到越南的首都河內。

(1)1955韓越戰爭電影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1979年2~3月,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對中國採取敵對行為。中國採取自衛措施,在短時間內佔領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宣布撤出越南。中國邊防部隊撤出越南之後,雙方都宣布戰爭的勝利。

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系進一步惡化直至最低點。

20世紀80年代,中越兩國繼續軍事對抗,在羅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陰山等地區又相繼爆發了邊界沖突,時間持續達十年。

20世紀90年初,兩國關系逐步恢復正常,陸地邊界也最終劃定。

② 美國有沒有拍過朝韓戰爭時期的電影

有!

關於美國人拍的反映朝鮮戰爭的電影,見如下資料,網上搜到的:

觀美國人拍的朝鮮戰爭電影<<上甘嶺>>有感!
馬甲 發表於 2005-8-2 11:35:00

二年偶然得到了一部美國人拍的上甘嶺,拿回家一看,是黑白片,可能是五十年代拍的,不過非常的清晰。片子情節是這樣的。
情節是這樣的:
朝鮮戰爭末期,前線打打停停,板門店也是停了談,談了又停。正處在僵持狀的時候,紅軍(電影中對中國軍隊的稱謂)在一天夜晚突襲了上甘嶺及其附近的多處高地,並將駐守在那兒的一連美軍官兵全部消滅...
美軍統帥部里的軍官們認為丟失的陣地並不要緊,中國人要面子想多搶些無用之地罷了,但另一些軍官們認為雖然丟失的陣地無關緊要但是一定要和紅軍寸土必爭,以此達到讓紅軍不敢小看美軍並制止類似事件發生目的。於是一場美國人認為是不必要的戰役就開始了。
也是在一天夜裡,一個類似大型拖拉機頭的機車拖著四節無頂車廂在陡峭不平的彎曲山路上艱難的行駛著,每節車廂都滿載著緊張的士兵。在靠近山嶺的地方每節車廂都滿載著緊張的士兵。在靠近山嶺

當一切准備停當後美軍官兵們開始小心翼翼地向紅軍控制的山嶺攀爬,藉助夜幕的掩護,一切都很順利,一直爬到半山腰處紅軍陣地上還是一點反應也沒有,於是美軍指揮官命令部隊停下,因為他發現不遠處有一道鐵絲網,於是他開始琢磨著怎樣破壞鐵絲網又不被對方發現的辦法。正當他還在沉思的時候突然幾束強力的探照燈光將他們連隊所在區域照的亮如白晝。

「卧倒、快卧倒」,美軍軍官高喊著。話音剛落,幾發炮彈就在美軍陣中開花了,當場造成數名美軍士兵死傷,可是這還並不是讓美軍指揮官震驚的,真正讓他震驚的是按照燈光是從他們後方也就是美軍控制的山嶺上射來的,就在此時通訊兵和後方也取得的聯系,後方人員報告說是已方陣地上的觀察人員看到一批不明身份的人員向紅軍山嶺爬去,以為是紅軍士兵,所以通知了炮兵,現在已發現誤會,已命令炮兵停止射擊,並向他們道歉(諸位可以想像此時這位美軍軍官心中的憤怒吧)。

和後方談話剛一結束,前方的子彈也打了過來,紅軍官兵在美軍這次友好的「提醒」下及時做出了反應。在月亮微光的照射下紅軍官兵用蘇式重機槍猛烈掃射美軍官兵,並大量投擲手榴彈,在機槍聲和手榴彈的爆炸聲中美軍死傷慘重很多人痛苦的躺在地上哀嚎著。就在此時,幾名美軍士兵奮不顧身的撲在鐵絲網上讓其餘的人踩在他們身上爬過了鐵絲網,並找地方隱蔽好。這時從紅軍陣地上傳來了紅軍宣傳兵的聲音,他的聲音在黑夜裡既清晰又響亮。「美軍*連的官兵們,首先對你們的勇敢精神表示敬意,但是你們這樣做是徒勞的,上一次進攻我們陣地的連隊,死28人,被俘11人,受傷33人。你們想重蹈覆轍嗎?不要相信你們那些卑鄙的政治家的話,他們只是讓你們來送死,還是到我們這邊來吧..........」

宣傳攻勢進行了一晚上,但美軍官兵不為所動,天一亮立刻在炮兵的掩護下發起了攻勢,雙方打的非常激烈,可是因為美軍昨晚遭到了慘重傷亡,所以兵力顯得明顯不足,好在後方又讓拖拉機似的火車頭拉來了二個連,得到了增援後的美軍官兵鬥志昂仰,一度攻到了山嶺距紅軍只有幾十米遠的地方但依然被對方用手榴彈給砸了下來,一個美軍上尉在被擔架擔下去的時候對自己的長官說,「我穿了防彈衣,可他們卻炸斷了我的腿」,戰鬥打的越來越慘烈,很多美軍士兵不是頭部中彈就是被手榴彈炸死。
最要命的還並的是來自於紅軍的瘋狂阻擊,而在於地形,過了鐵絲網後山勢就異常陡峭,越靠近山頂越是這樣,很多地方都是近70度的徒坡,於是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一種情形,一名美軍士兵千辛萬苦的爬上一處徒坡,然後再把他手中步槍的一端遞給身後的士兵,再花很大的力氣把他拉上來。戰斗的艱難可見一斑。

總算殺上山頂,又轉入了交通壕爭奪戰,這一次美軍官兵佔了上風,紅軍用的是三八大蓋,每打一發子彈要拉一下槍栓,而美軍用的是自動步槍(可能是M1),結果是就算紅軍士兵打中了一名美軍,緊隨其後的美軍戰友也可趁對方在拉槍栓時將其擊斃。美軍殺得很痛快,一路清剿,勢如破竹,最後在一個防炮洞口處遭到五名紅軍士兵的拚死抵抗,他們用手中的半自動步槍狠狠射擊,美軍一不做二不休幾名美軍士兵一起投雷將這五人統統炸死。

戰斗結束了,美軍除全殲了陣地上的敵人還俘虜了幾十人,但美方也損失慘重,晚上首次投入戰斗的那個美軍連只剩下25%的人員,協助進攻的二個連更慘,有一個只剩下5人。讓人奇怪的是紅軍在陣地上還養了許多活雞,戰斗結束時都逃了出來,跑的滿陣地都是,美軍士兵們高興的說這下可以吃上火雞了。

但是他們高興的太早了,紅軍宣傳員又通過廣播發動心理攻勢,首先對他們的英勇頑強表示敬意,但同時又警告他們說如果不在5分鍾內撤出陣地的話,就要用他們從未看到過的火力將他們消滅干凈。但是美軍士兵們不為所動,毫不膽怯的嘲笑這位宣傳員。然後在黃昏時紅軍全面反攻,吶喊聲震天動地,望著山下密密麻麻的紅軍將士美軍官兵這才慌了,「難道整個中國的人都來了嗎」一名士兵問他的長官,長官沒有回答他,而是拉著他操起一挺機關槍就打。

此時板門店也在為這場戰役談判,在談判過程中滿頭銀發的美軍談判代表苦口婆心的向一個他孫子輩的紅軍談判代表訴說著,美方不斷讓步,可是對方卻二眼朝天置若罔聞,當美方說道只要紅軍停止攻勢,美方甚至可以立即撤離,將上甘嶺設置成共管區時,對方在雙目朝天的同時摘下了耳中的翻譯器。結果美方代表忍無可忍,大罵一聲「FIK YOU」後離去。

此時這十幾名美軍官兵已苦戰了幾個小時(這個情節很不真實,天知道他們是怎樣擋住潮水般的紅軍士兵的,導演很「聰明」,省去了作戰過程),最後到了夜晚只剩下五名官兵了,他們退到一個防炮洞,紅軍將其包圍並用火焰噴射器朝裡面噴火,就在這千鈞一發之即,大批美軍援兵趕到打死了噴火手,並大敗紅軍。結束了整場戰役,美軍牢牢的控制了上甘嶺。最後,停戰令下達,美軍自動撤離,望著這些遍體鱗傷的倖存者,導演很動情的在結尾加了這么句旁白:今天之所以有幾百萬人生活在自由的陽光之下,就因為這些人。

---------------------------

看到最後一句,笑翻了

2005-08-10 17:52:32: vcbear@最近玩JAVA (深圳)
蟋蟀王

談到1950-1953年期間的朝鮮戰爭,國內不少人認為美國好萊塢沒有拍攝這個戰爭的影片,其原因是美國沒有打贏這場戰爭,所以不好意思宣揚。例如,在網上廣為流傳的一篇署名黎陽的題為「中國封鎖美國20年——寫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50周年」的文章(2000年10月21日)寫道:

「二十世紀以來美國在亞洲打過三仗:對日戰爭,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對日戰爭中美國和中國是盟友,結果美國贏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美國和中國是對頭,結果美國表面上一平一輸,實際是都輸了,而且輸得一次比一次慘。好萊塢的電影對這三場戰爭的表現也很有意思:有關對日戰爭和越南戰爭的片子綿綿不絕,有關朝鮮戰爭的則幾乎空白一片。[……]好萊塢的作品反映了一般美國人對這幾場戰爭的心理狀態:徹底贏了的自然要耀武揚威一番;徹底輸了的也得找個替罪羊出出鳥氣;但表面上不輸不贏而實際上輸了的就不知如何是好,只好按下不提。朝鮮戰爭被美國人稱為「被遺忘的戰爭」(The Forgotten War),絕對不堪回首。沒有賣點的片子必賠本,好萊塢豈敢違背市場法則?」

又如,在天涯網站《關天茶舍》一篇署名為我是湖南人的題為「港人看朝鮮戰爭「真相」」的文章(2003-06-01)說,

「從戰後兩國的反映也能看出來,中國人很拿朝鮮戰爭的結果當回事,反映這場戰爭的電影,小說多了;反觀美國,沒見過好萊塢出了關於朝鮮戰爭的大片吧?可以說這也是雙方對這場戰爭如果的認可不反映。」

美國好萊塢「有關朝鮮戰爭的則幾乎空白一片」嗎?

本蟀同意,美國的確沒有打贏朝鮮戰爭,而且對於美國許多人來說,朝鮮戰爭的確是一場被遺忘的戰爭。然而,美國好萊塢並沒有因此迴避或者而忘記朝鮮戰爭。事實上,美國好萊塢至少拍攝了十三部關於朝鮮戰爭的故事片。下面,根據本蟀的觀看和研究資料,將這十三部影片按發行年月順序介紹並評論如下(凡註明「本蟀譯名」的影片表示沒有正式中文譯名)。

一、《鋼盔》(Steel Helmet,1951年,台譯《南韓血戰記》)

【導演】塞繆爾·富勒(Samuel Fuller)。【主要演員】羅伯特·赫頓 (Robert Hutton)、斯蒂夫·布羅狄 (Steve Brodie)。【劇情簡介】扎克中士所在的美軍一個排都被朝鮮人民軍槍決了,唯有他一個人僥幸活了下來。他在逃出敵占區的途中,一個10歲的韓國男孩子救了他。在小男孩子的幫助下,扎克中士聯繫上了美軍一個被打散的步兵班。這個班裡還剩下一個黑人衛生兵、一個反戰者、一個參加了二戰的日裔美國老兵、一個啞巴、一個新兵。然而,他們在中士的指揮下,躲在一個破廟里,在炮兵的支援下,給予北朝鮮軍事據點以沉重打擊,最後勝利歸隊。

【本蟀評論】這部影片是公開發行的第一部有關朝鮮戰爭的好萊塢大片。雖然預算有限,但該影片真實再現了朝鮮戰場的殘酷顯示。與其說該片是表現朝鮮戰爭,倒不如說是表現了美軍內部的各種種族背景的人在戰爭中如何處理相互關系。因此,該片曾經被批評為「批判美軍」。

二、《決不撤退!》(Retreat, Hell!,1952年。本蟀譯名)

【導演】約瑟夫·劉易斯(Joseph *. Lewis)。【主要演員】弗蘭克·拉夫卓伊 (Frank Lovejoy)、理查德·卡爾森(Richard Carlson)、安妮塔·路易斯(Anita Louise)。 【劇情簡介】1950年11月,美軍沖過三八線追擊潰敗北朝鮮軍隊的美軍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和第七步兵師,在中朝邊境進攻長津水庫地區時,遭到中國人民志願軍優勢兵力的猛烈反擊,陷入中朝軍隊的重圍之中。美軍總部下令全面撤退。美軍海軍陸戰隊史密斯將軍卻公然違抗總部命令,下令部下反擊中朝部隊。海軍陸戰隊斯提夫上尉率領一個營擔任掩護任務,經過浴血激戰,終於和主力部隊一起沖出對方的包圍圈。

【本蟀評論】影評界認為這部影片是正面描寫朝鮮戰爭雙方的少有影片之一。它一方面以正面手法再現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初期排山倒海的反擊規模,同時也歌頌了美軍海軍陸戰隊頑強作戰的鬥志。影片中一個美軍下士,剛滿17歲,但是在一次夜戰中身負三處槍傷的情況下堅守陣地,保證了主峰的安全。該片的另外一個獨特之處是大量使用戰場實地拍攝的記錄片片段。當炮彈在鏡頭里爆炸時,攝影機劇烈抖動,使觀眾有如臨其境之感。

三、《戰地天使》(Battle Circus,1953年)

【導演】理查德·布魯克斯(Richard Brooks)。【主要演員】亨弗萊·鮑嘉(Humphrey Bogart)、茱恩·艾利森(June Allyson)。【劇情簡介】朝鮮戰爭期間,一家美軍陸軍醫院負責醫治盟軍受傷官兵。憤世嫉俗的軍醫威布少校是主治醫生,他與忠於職守的護士邁克卡拉中尉相愛,但是又相互討厭。他們在救死扶傷的醫務工作中理解戰爭的意義,並增加相互的了解。

【本蟀評論】這部影片比後來更加有名的《陸軍醫院》早20年,但是批評家認為它過分渲染了愛情,使它與朝鮮戰場的殘酷背景格格不入。它對朝鮮平民表示了同情的關注,也揭示了北朝鮮士兵的悲壯命運。例如,影片中,一位北朝鮮傷兵被抬到醫院時,突然從懷中掏出一枚手榴彈,說寧願炸死也不要被美軍醫生治傷。

四、《戰艦英雄》(Men of the Fighting Lady,1954年。本蟀譯名)

【導演】安德·魯馬頓(Andrew Marton)。【主要演員】范·約翰遜(Van Johnson)、弗蘭克·拉夫卓伊 (Frank Lovejoy)。 【劇情簡介】朝鮮戰爭期間,美國海軍航空兵從停泊在日本海的一艘美國航空母艦上支援美軍地面戰場。海軍航空兵從航空母艦上起飛,到北朝鮮上空執行轟炸地面目標或者與蘇制米格飛機空戰。美軍飛行員都希望早些完成任務,早些吃上一頓熱飯、回到溫暖的被窩進入夢鄉。然而,戰爭是殘酷的。進攻地面目標時,要求飛機低飛,這樣就易受地面防空火力的打擊。

【本蟀評論】本片通過航空母艦的軍醫向朋友敘述戰事的方式,想給於觀眾一種客觀的角度。許多經歷了二戰的老飛行員總是在自問為什麼要來朝鮮打仗。影片詳細重現了航空母艦上飛機起飛降落的過程,以及戰斗機從空中攻擊地面目標的的情形。

五、 《獨孤里橋之役》(The Bridges at Toko-Ri,1955年。港譯《蜀孤里橋之役》)

【導演】馬克·羅布森(Mark Robson);編劇:瓦倫丁 ·戴維斯(Valentine Davies)。【主要演員】威廉·霍爾登 (William Holden)、格雷斯·凱利(Grace Kelly) 。【劇情簡介】1952年12月朝鮮戰爭期間,美國海軍77特戰隊飛行員布魯貝克中尉的飛行中隊受命執行炸毀獨孤里橋的艱巨任務。獨孤里橋位於北朝鮮,是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重要交通樞紐,地勢險要,防守嚴密。布魯貝克中尉和戰友沖破滿山遍野高射炮陣地的火力網,炸毀了獨孤里橋,但是他的戰機受傷,被迫迫降。北朝鮮士兵蜂擁而來前來追捕。他和戰友拒絕投降,展開槍戰,最後戰死疆場。

【本蟀評論】本片1956年獲第28屆奧斯卡最佳效果獎。本片前半部分的故事大都發生在美軍在日本基地,節奏鬆散,但是從中可以看出戰後日本對美軍的卑謙和依賴。後半部分戰斗場面精采,演員表演出色,尤其是戰斗機特技表演,12架戰斗機連續輪番俯沖轟炸地面目標,表現出了戰爭的殘酷。尤其應當指出的是,本片中再現了美軍對參加朝鮮戰爭的意義感到迷茫。影片人物兩次悲嘆他們的戰爭是「在錯誤的地方打的一場錯誤的戰爭」:第一次是航空母艦司令回憶他兩個兒子在二戰中對日作戰中犧牲,哀嘆朝鮮戰爭不值得犧牲這么多人命;第二次是主人公布魯貝克中尉在與北朝鮮士兵槍戰中,預感到自己必死無疑而發出的哀嘆。

六、《安娜波里斯傳奇》(An Annapolis Story, 1956年。本蟀譯名)

【導演】唐·西格爾(Don Siegel)。【主要演員】約翰·戴瑞克(John Derek)、黛安娜·林(Diana Lynn )。【劇情簡介】美國海軍學院學員托尼和吉姆是弟兄倆。他們為一個共同愛慕的姑娘派吉而鬧翻了。朝鮮戰爭爆發後,他們兩人畢業,一起被分配到一個飛行中隊,在朝鮮戰場上並肩作戰。一次空戰中,當他們的戰機中彈著火時,弟兄兩人卻互相讓對方跳傘,讓對方享受生命和愛情。

【本蟀評論】這部影片不過是以朝鮮戰場為背景的普通三角戀愛故事,沒有什麼新意。

七、《沙場壯士赤子心》 (Battle Hymn,1956;港譯《軍人本色》)

【導演】道格拉斯·塞克(Douglas Sirk)。【主要演員】洛克·赫德遜(Rock Hudson)、安娜·卡士非(Anna Kashfi)。【劇情簡介】美國空軍赫斯上校原來是俄亥俄州的牧師。二戰中他參加美國空軍。在一次轟炸納粹德國的任務中,他不慎炸了一個孤兒院,37名德國孤兒喪生。戰後,他內心內疚,不能回去繼續傳教,於是就重新參加美國空軍,來到朝鮮戰場給韓國空軍訓練首批戰斗機駕駛員。在他的訓練下,韓國空軍順利完成了一系列戰斗任務。空軍基地附近有一個韓國婦女在照管十幾個朝鮮戰爭孤兒。在戰火中,赫斯上校盡量保護和照顧這些孤兒。後來,他在籌款建立了一個孤兒院,讓朝鮮戰爭孤兒有家可歸,這使得他的良心得到平靜。

【本蟀評論】這部影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雖然有評論認為它有宣傳美軍人道的政治目的,但是情節感人,反映了戰爭殘酷和軍人良心的沖突,以及對上帝的信仰。影片中主人公的這一段自白被認為是經典的反省:「也許,我通過戰爭的痛苦,最終作出了我以前一直未能作出的善行。我在超越自我中,找到了自我。」

八、《戰爭中的人們》(Men in War,1957年。本蟀譯名)

【導演】安東尼·曼(Anthony Mann)。【主要演員】羅波特·萊恩(Robert Ryan)、阿爾多·雷(Aldo Ray)。【劇情簡介】1950年9月6日。班森中尉率領的排在一次戰斗中和主力部隊失去聯系。他們在撤出敵占區途中,遇到另外一個排的蒙塔拿上士。他們必須把倖存者轉移到師部所在地465高地。在轉移途中,班森中尉和蒙塔拿上士意見不一致,經常爭斗。在經過多次驚心動魄的遭遇戰後,他們終於重出重圍,與主力部隊會合。

【本蟀評論】該片與《鋼盔》一起被譽為50年代裡描寫朝鮮戰爭的最為寫實的影片。它的獨特之處就是細致描寫了戰爭中軍人的心理活動。影片通過激烈的戰斗場面和人物沖突,描繪了絕望中軍人的各種心態:善良、勇敢、自私、絕望、希望、寬慰。

九、《戰地情焰》(Battle Flame,1959。本蟀譯名)

【導演】·斯布林斯特恩(R.G.Springsteen)。【主要演員】羅伯特·布萊克(Robert Blake)、斯格特·布雷狄(Scott Brady)、伊萊恩·愛德華茲(Elaine Edwards)。【劇情簡介】朝鮮戰場上,美國海軍陸戰隊戴維斯中尉在養傷期間受到護士瑪麗的精心照顧,他們相互產生了好感。後來瑪麗所在的醫院被北朝鮮軍隊佔領,瑪麗和戰友被捕,關押在清永戰俘營。戴維斯中尉率領一個排,經過激烈戰斗,救出了心愛的護士。

【本蟀評論】該片落入英雄救美女的俗套。劇情進展緩慢,對話冗長,沒有獨特之處。

十、《豬排山》(Pork Chop Hill,1959年)

【導演】劉義斯·邁爾斯通(Lewis Milestone)。【主要演員】主要演員:格利高利·派克 (Gregory Peck)、 里普·托恩(Rip Torn)。【劇情簡介】朝鮮戰爭後期的1953年7月,當戰爭各方在進行和平停戰談判時,美軍為了在談判桌上增加籌碼,命令克萊門斯中尉率領美軍一個連進攻沒有軍事價值的255高地。他們知道板門店停戰談判可能隨時會達成和平協議,所以一些士兵不太願意做無謂犧牲。然而,克萊門斯中尉認為這是他們的愛國職責,在他的指揮下,美軍在豬排山陣地上與中朝軍隊進行爭奪戰,甚至進行殘酷的肉搏戰。等到增援部隊到達時,135人的連隊打的就剩下25個人。

【本蟀評論】一般認為,本片描述的戰役就是中國影片《上甘嶺》所再現的上甘嶺戰役。影片真實撼人,紀實程度不啻於記錄片。據說擔任影片軍事顧問的就是當年率兵進攻的的美軍連長。影片還再現了中國軍隊通過陣地廣播的攻心戰。本片通過一個黑人士兵的口,再次對美國參加朝鮮戰爭「為自由而戰「提出了質疑。導演就是想通過影片中殘酷的戰斗場面,讓觀眾知道為政治權利斗爭而死去的生命是多麼地不值得。

十一、《滿洲候選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1962年,港譯《恐怖分子》)

【導演】約翰·弗蘭肯海默(John Frankenheimer)。【主要演員】弗蘭克·西納特拉 (Frank Sinatra)、勞倫斯·哈維 (Laurence Harvey)、珍妮特·利 (Janet Leigh)。 【劇情簡介】美軍上尉馬科、肖上士和他的排在朝鮮戰爭期間一次巡邏中被俘虜,關押在滿州的戰俘營,受到蘇聯人和中國人的共產主義洗腦教育。戰爭結束之後馬科上尉回到美國,升任美軍情報部少校。他常常晚上做噩夢,擺脫不了戰爭的痛苦回憶。他的戰友肖上士回國時被當作戰斗英雄,榮獲國會勛章。馬科慢慢理解噩夢的含義,開始懷疑肖中士的背景。經過調查,原來肖中士相信了共產主義洗腦,已變成蘇聯派到美國進行政治暗殺的殺手。

【本蟀評論】這是一部經典政治驚險片。影片將麥卡錫式冷戰思維、政治諷刺、間諜懸疑與黑色電影手法結合在一起。影片用誇張的手法,回憶美軍戰俘在戰俘營受到的蘇聯巴甫洛夫式政治洗腦教育。影片拍完之際,剛好遇上肯尼迪總統被刺身亡。為了避免政治麻煩,這部影片推遲了20多年之後才公開發行。

十二、《陸軍醫院》(M*A*S**, 1970年,港譯《風流醫生俏護士》)

【導演】羅伯特·奧爾特曼 (Robert Altman)。【主要演員】唐納德·薩瑟蘭 (Donald Sutherland)、埃利奧特·古爾德 (Elliott Gould)、薩莉·凱勒曼 (Sally Kellerman)。【劇情簡介】朝鮮戰爭期間,美國軍醫皮艾斯上尉和麥肯泰爾上尉在前線的陸軍流動外科醫院忙於救死扶傷,成天和鮮血與死亡打交道。為了保持精神免於崩潰,他們工作之餘盡量過著與戰爭遙遠的荒謬無聊生活,不是和女護士打情罵俏,就是玩世不恭地惡作劇。他們為了打賭來看看女護士是不是天生的金發,居然在她洗澡時把帳篷拉倒。

【本蟀評論】本片1971年獲第43屆奧斯卡最佳編劇獎。 它只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它「借古諷今」,以50年代的朝鮮戰爭諷刺60年代的越南戰爭。所以,它本身沒有多少情節,關心朝鮮戰爭的影迷往往要失望。本片還對美國以前戰爭片中的愛國主義和宗教虔誠進行了諷刺。

十三、《麥克阿瑟傳》(MacArthur,1977年)

【導演】約瑟夫·薩金特(Joseph Sargent)。【主要演員】格利高利·派克 (Gregory Peck)。【劇情簡介】美國當代歷史上最有爭議的傳奇將軍麥克阿瑟1942年至1951年的十年軍旅生涯。1942年,他從菲律賓撤退,不久就率兵從日本手中收復失地。受羅斯福總統任命,他擔任太平洋戰區總司令,指揮美軍於1945年征服日本,後來負責日本戰後重建。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他作為聯合國軍總司令指揮前期戰役。9月指揮美軍在仁川登陸,隨後越過三八線佔領平壤,並向鴨綠江推進。他不同意美國政府把朝鮮戰爭嚴格限制在朝鮮半島的政策,堅持把戰爭擴大到中國本土,從而與美國政府發生嚴重沖突。1951年4月,美國總統杜魯門以不服從命令的理由將麥克阿瑟將軍撤職。

【本蟀評論】麥克阿瑟將軍一生做了兩件大事:佔領日本和指揮朝鮮戰爭前期戰役。所以,本片應當是半部關於朝鮮戰爭的影片。在上周剛剛逝世的格利高利·派克的精彩表演下,充分顯示了麥克阿瑟將軍的悲劇命運。他是個有才氣的軍人,但不是個有政治頭腦的軍人。影片里有這樣一個鏡頭:美國政府嚴禁他越過中朝邊境轟炸中國境內目標,於是他下令炸毀鴨綠江大橋朝鮮境內那一部分。他不無譏諷地感嘆道:「在我幾十年的軍旅生涯中,我第一次命令只能把一座大橋炸一半,而且是必須從大橋中間的分界線開始炸毀一半!」

結束語

第一,作為中國人,本蟀是很關心美國好萊塢朝鮮戰爭片中對中國以及中國人民志願軍是如何描寫的。總的來說,這些影片從意識形態上說,基本上是中立的,沒有通過戰爭來攻擊共產主義。相反,許多影片因為描寫美軍的反戰厭戰情緒而遭到美國右派的反對。本蟀以為,這主要是因為美國好萊塢是自由主義的大本營,雖然經過50年代初期麥卡錫主義的整肅,但是好萊塢的導演們基本上還是能夠按照其自由思想拍攝影片的。

第二,在對中朝軍隊戰士的描寫來說,基本是正面表現的中朝軍隊英勇頑強的作戰風格,沒有象中國影片(如《英雄兒女》)那樣把對方描寫的貪生怕死的膽小鬼。當然,從美國觀眾的角度,對中朝軍隊的正面描寫也反襯了美軍的更加頑強。涉及到具體戰斗人員來說,基本上是以中長鏡頭來拍攝,除了《豬排山》面對面的肉搏戰之外,很少有近鏡頭。但是,如果看過美國好萊塢有關二戰中美國太平洋戰爭中對日作戰的影片,可以看出當時美國的朝鮮戰場影片基本沒有跑出對日本描寫的套子:即亞洲人作戰英勇但是殘酷、士兵沒有個人能動性。

第三,為了一場持續三年多的戰爭,從1951年到1977年這不到26年的時間內,美國好萊塢出了十三部故事片。雖然這比不上上百部二戰戰爭片、50多部越戰戰爭片,但是可以說,恐怕都不算少吧。與中國比較,中國自認為是打贏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在同一時期拍攝的有關影片也就是12部(《上甘嶺》(1956)、《長空比翼》(1958)、《烽火列車》(1960)、《三八線上》(1960)、《奇襲》(1962)、《英雄坦克手》(1962)、《英雄兒女》(1964)、《打擊侵略者》(1965)、《奇襲白虎團》(1972)、《激戰無名川》(1975)、《碧海紅波》(1975)、《長空雄鷹》(1976)(反間諜片《鐵道衛士》(1959)不算描寫朝鮮戰爭))。如果說中國當初拍電影少是因為與美國比較經濟和電影資源不足,但是別忘記中國拍攝電影是國家政治行為和經濟行為,而好萊塢拍片卻完全是私營經濟行為。

美國好萊塢「有關朝鮮戰爭的則幾乎空白一片」嗎?不是。希望本文能夠幫助人們了解美國電影界對朝鮮戰爭的態度,不要再相信這樣的謊言了。

http://..com/question/5776470.html?fr=qrl3
參考資料:http://article.rongshuxia.com/viewart.rs?aid=230420

③ 中國對越南戰爭的電影有哪些

中國對越南戰爭的電影:《高山下的花環》、 《女兵圓舞曲》 、《閃電行動》 、《鐵甲008》、《細細的紅線》 、《士兵的榮譽》、《長排山之戰》、《蛇谷奇兵》、《中越戰爭》

中越戰爭是於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爆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之間的一場戰爭。中國方面稱之為對越自衛還擊戰。在短暫侵入越南北部之後,中國軍隊在一個月之內撤出了越南。中方和越方都宣布取得了戰勝的勝利。這場戰爭使中、越兩國關系惡化,並使大量華裔越南人逃亡。

拓展資料:

越南,全稱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英語: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越南語:Cộng hòa Xã hội Chủ nghĩa Việt Nam),是亞洲的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東部,北與中國廣西、雲南接壤,西與寮國、柬埔寨交界,國土狹長,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緊鄰南海,海岸線長3260多公里,是以京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

歷史上,越南中北部長期為中國領土,968年正式脫離中國獨立建國,之後越南歷經多個封建王朝並不斷向南擴張,但歷朝歷代均為中國的藩屬國。19世紀中葉後逐漸淪為法國殖民地。1945年八月革命以後,胡志明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1976年改名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1986年開始施行革新開放,2001年越共九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越南共產黨是該國唯一合法的執政黨。越南也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之一。



④ 越南戰爭電影名字

細細的紅線目錄[隱藏]

基本信息
演職員表
製作發行
上映日期
劇情介紹
精彩評論
幕後製作
精彩對白
經典片段
穿幫鏡頭
精彩劇照 基本信息
演職員表
製作發行
上映日期
劇情介紹
精彩評論
幕後製作
精彩對白
經典片段穿幫鏡頭精彩劇照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
細細的紅線
原片名
The Thin Red Line
更多中文片名
紅色警戒
狂林戰曲
紅色警戒線
細紅線
更多外文片名
Mince ligne rouge, La .....(Canada: French title)
影片類型
動作 / 劇情 / 戰爭
片長
170 min
國家/地區
美國 加拿大
對白語言
英語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
混音
杜比數碼環繞聲
評級
Rated R for realistic war violence and language.
級別
Singapore:PG Australia:M Germany:16 Norway:15 Sweden:15 UK:15 France:U Spain:13 USA:R Hong Kong:IIB Netherlands:16 Argentina:16 Finland:K-14 Portugal:M/16 Canada:14A Switzerland:16 Hungary:16 South Korea:12 Belgium:KT
製作成本
$52,000,000 (estimated)
拍攝日期
1997年6月23日 - 1997年11月
製作日期
1997年6月 -
攝影機
Arriflex Cameras
攝制格式
35 mm (Kodak 5248 and 5279)
洗印格式
35 mm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泰倫斯·馬力克 Terrence Malick
編劇 Writer
泰倫斯·馬力克 Terrence Malick .....(screenplay)
詹姆斯·瓊斯 James Jones .....(novel)
演員 Actor
本·卓別林 Ben Chaplin .....Private Jack Bell
喬治·克魯尼 George Clooney .....Captain Charles Bosche
西恩·潘 Sean Penn .....First Sergeant Edward Welsh
約翰·特拉沃塔 John Travolta .....Brigadier General Quintard
亞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Corporal Fife
詹姆斯·卡維澤 James Caviezel .....Private Witt (as Jim Caviezel)
尼克·諾爾蒂 Nick Nolte .....Lieutenant Colonel Gordon Tall
約翰·C·賴利 John C. Reilly .....Sergeant Storm
約翰·庫薩克 John Cusack .....Captain John Gaff
伍迪·哈里森 Woody Harrelson .....Sergeant Keck
托馬斯·簡 Thomas Jane .....Private Ash (as Tom Jane)
伊萊亞斯·科泰斯 Elias Koteas .....Captain James 'Bugger' Staros
傑瑞德·萊托 Jared Leto .....Second Lieutenant Whyte
約翰·薩維奇 John Savage .....Sergeant McCron
蒂姆·布雷克·尼爾森 Tim Blake Nelson .....Private Tills
達什·米霍克 Dash Mihok .....Private First Class Doll
光石研 Ken Mitsuishi .....Japanese Officer #1
米蘭達·奧圖 Miranda Otto .....Marty Bell
米基·洛克 Mickey Rourke .....Soldier (scenes deleted)
水上龍士 Ryushi Mizukami .....Japanese Private #4

[編輯本段]劇情介紹
版本一
本片是一部描述美國在1942年到1943年瓜達康納爾島(Guadalcanal)戰役期間一個名為「查理斯火炮連」的戰爭故事。在這次大規模的瓜達康納爾島戰役中,查爾斯連隊因設法要從日本人手中奪回名為210號的陣地,全連從登陸開始到持續數月精疲力盡的廝殺與流血,從叢林中巡邏偵察到夜宿野地和傷躺醫院,一直到生存者最後的離去,皆被深刻且真實地在片中描繪出來。
版本二
《細細的紅線》根據美國作家詹姆斯·瓊斯的同名小說改編。1942年,位於南太平洋上的瓜達康納爾群島風光如畫。美軍士兵在島上登陸,希望能從日本侵略軍手中將它收回。美軍和日軍在這個小島上展開了大規模的戰役,搶奪被日軍控制的210陣地的艱巨任務落在了「查理步兵連」的頭上。為此,上尉斯塔羅和下達命令的中校塔爾發生了爭執。塔爾認為諸位戰士應該奮勇向前,將平時訓練的技能都展現出來,而斯塔羅則認為在塔爾的勃勃野心驅使下,全連的士兵將走上一條不歸之路。可是,斯塔羅最後被解除了職務,眾位士兵仍然必須投入這場國家參加的「正義戰爭」。在長達數月的血腥戰役中,步兵連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從危機四伏的夜間偵察到艱苦卓絕的露宿野外,從陣地上遭遇的槍林彈雨到生還後醫院里承受的心靈創痛,戰爭中的一切都不可避免的落到他們頭上。
[編輯本段]精彩評論
Every man fights his own war.
[編輯本段]幕後製作
這部獲柏林金熊獎的作品跟《拯救大兵瑞恩》同年推出,但風格迥異。隱居20年的導演馬利克復出,透過一場勝得艱苦的戰役,對「戰爭」與「死亡」發出天問式的疑惑。全片節奏緩慢,頭十分鍾甚至安詳得有如南太平洋的風光片,在攝影與配樂均十分精緻的氣氛下,只見美軍逃兵威特或是跟土著小孩戲水,或是呆立在海邊喃喃著文藝氣息濃厚的內心獨白。直至查爾斯上士把他捉回查爾斯火炮連,並出發前往瓜達康納爾島展開一場攻堅行動,從日軍佔領的山頭將陣地奪回。這一個多小時的戰役是全片令人看得最興奮的精華。導演在此展現出他駕馭鏡頭的非凡功力,利用漫山遍野的長草和鬼魅般出現的日軍,將戰爭中的荒謬恐怖感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可能是最意識流的戰爭片,戰爭情節只是為戰士提供了精神恍惚的借口,散文詩般的畫面彷佛是面臨死神前的「走神」。影片用了太多大明星,但真正的明星卻是導演的奇特手法。這與其說是戰爭片,不如說是戰爭印象片。該故事曾於1964年搬上銀幕。
[編輯本段]精彩對白
Lt. Col. Gordon Tall: It's never necessary to tell me that you think I'm right. We'll just... assume it.
Lt. Col. Gordon Tall: 沒有必要告訴我你認為我是正確的。我們將會...認定是這樣。
--------------------------------------------------------------------------------
Japanese Soldier: Are you righteous? Kind? Does your confidence lie in this? Are you loved by all? Know that I was, too. Do you imagine your suffering will be any less because you loved goodness and truth?
Japanese Soldier: 你很正直嗎?善良嗎?是你的自信心建立在上面嗎?你被所有人喜歡嗎?知道我原來也是那樣。你會幻想因為你熱愛仁慈和真理,你就會免於遭受痛苦嗎?
--------------------------------------------------------------------------------
First Sgt. Edward Welsh: There's not some other world out there where everything's gonna be okay. There's just this one, just this rock.
First Sgt. Edward Welsh:除了世上每一件事情都很好,這個世界就再也沒有別的了。只有一樣東西,就像這塊岩石。
--------------------------------------------------------------------------------
Capt. James 'Bugger' Staros: I've lived with these men, sir, for two and a half years and I will not order them all to their deaths.
Capt. James 'Bugger' Staros:我已經和這些人住在一起兩年半的時間,長官,而我不會命令他們去送死。
--------------------------------------------------------------------------------
First Sgt. Edward Welsh: I might be your best friend, and you don't even know it.
First Sgt. Edward Welsh:我本可以是你最好的朋友,可是你從來都不知道。
[編輯本段]經典片段
《細細的紅線》是最近在美國上映的又一部以「二戰」為題材的影片,影片由美國頗具傳奇色彩的著名導演泰倫斯-馬立克導演。
1978年, 馬立克拍完影片《天堂的日子》(DAYS OF HEAVEN)後宣布息影,沒想到他這一息就是二十年。影片《細細的紅線》就是他二十年後的復出之作。早在這部影片拍竣之前,就有許多影評人把它視為能同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競爭1999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熱門影片,雖然因為眾多原因,尤其是影片主題的深刻近於深奧,致使影片上映後的票房並不如早前預測的理想,但無論是看過此片的觀眾,還是業內人士,都把它視為一部優秀的二戰影片;影片中所表現的關於」戰爭與生命」的主題仍然引起了人們的共鳴。
南太平洋新幾內亞小島,氣候炎熱,但風景如畫。在新幾內小島上居住的土著居民至今還像祖輩一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一成不變的生活。再次來到小島的斯塔德佇立於時而波濤洶涌、時而風平浪靜的海邊,禁不住心潮澎湃。誰能想到,這個美麗得如詩如畫的小島,曾經是戰火紛飛、血腥滿布的戰場呢?「這是一項危險的任務,所以我希望由你來帶隊,攻佔機場。」將軍的話似乎又響起在斯塔德的耳邊,而他的思緒彷彿又回到了那個不太久遠的年代,那個他曾經與之共存亡的船艙。而那時還年輕的他又是多麼的勇敢而無畏。「我會完成任務的。」聽到斯塔德響亮的回答,將軍不禁微微一笑。他雖然欣賞年輕人的豪情壯志,但他也知道,戰爭是殘酷的,而且遠比他們想像的殘酷。搶占島上機場的戰斗開始了,威武的戰艦滿載著海軍陸戰隊,在大海中乘鳳破浪,向前猛進,海軍陸戰隊的隊員們雖然臉上平靜地坐在船艙里,但他們心裡清楚,從踏人海島的第一天起,死神就將時常伴在他們的身邊。船艙內是一片難捱的寂靜,隊員們有的在閱讀家信,有的在默默地削著手中的木棍,也有的隊員靜靜地倚在船窗邊,仰望遠方的天空,也許這是最後一次享受生命中難得的寧靜了,生命在此時的平靜中顯得格外漫長而珍貴。「我妻子說我像一個魔鬼,她說我們這樣的人只懂得屠殺,於是她離開了我。」
突然,船艙內有人打破了沉默,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我並不怕死,但我無法忍受孤獨。」斯塔德循聲看去,說話的隊員竟是平日里大家都認為性格堅強的彼爾。人真是多變的動物,此時此刻,再堅強的人都會變得脆弱不堪,需要支持和撫慰。終於,搶灘登陸的時刻到了,一艘艘艦船載著海軍陸戰隊員們沖向危機四伏的小島。隊員們一踏上小島,便迅速分散前進,所有的人都小心謹慎,持槍行進,不敢有絲毫的鬆懈,但令人奇怪的是,隊員們竟然沒有遇到任何來自日軍的反抗。微風輕弗著過膝的雜草,掠過島上的叢林,似乎在向士兵們發問:「你們是誰——穿著軍裝的人?這兒,死亡就在你們的身邊,觸手可及,人類又算什麼呢?你們所謂的榮譽、仁慈、和平與殘醋此時此地又在何處呢?你們要知道,勇氣意味著什麼?」斯塔德搖搖頭,努力不去想這些怪誕的念頭,集中精力,向前進發。是啊,在這生死一發之際,自己腦子里怎麼會冒出如此紛繁復雜的想法。
海軍陸戰隊員們分成數隊繼續前進。一路上,士兵們不時看到劃叢中戰友們血肉模糊的屍體,戰爭的匆使得戰場都無法及時清理。很顯然,這兒曾發生過一場激烈的戰斗,誰知道自己不久會不會也陳屍戰場呢。平靜並沒有持續很久,海軍陸戰隊員們很快就與日軍在山腳旁相遇。日軍佔領小山的制高點,居高臨下,在堅固的暗堡中,以兇猛的人力,阻止了斯塔德的隊伍前進的步伐。「只有沖過去才會存活,」斯塔德大叫著,帶領士兵們進攻,試圖殺出一條血路。但山腰上日軍的兩挺機關槍噴灑著火舌,眼見身邊的戰友一個個倒下,斯塔德不得不讓士兵們暫時卧倒,隱身於草叢中。
「你們兩個,一左一右;分兩路前行。」斯塔德命令兩個士兵。上前探路。兩個隊員對望一眼,似乎是相互道別,又似乎是互相提醒,然後兩人分頭匍匐前進,剛爬了有十幾米,只聽到兩聲槍響,一度瑟瑟作響的草叢再也不見動靜,恢復了死一般的寂靜。雖然兩個戰友的屍體就在前方的不遠處,但現在,斯塔德只能聽任他們靜靜地躺在那兒。是的,這就是戰爭,沒有憐憫,只有死亡。在離他們靜伏的不遠處,一隻遭流彈擊中的小鳥跌落在地,它徒勞地在草叢中撲騰著雙翅,試圖再次飛上天空。但不久,振動的雙翅漸漸慢了下來,終於不再動彈。隊員們靜視著這一幕,似乎小鳥兒的一切在昭示著他們下一步的命運。「跟他們拼了。」脾氣暴躁的中士哈利受不了身邊這種難捱的死寂,跳起來准備與日軍一拚死活,可他剛露出身子,就響起一陣密集的槍聲,哈利全身抽動,重重地跌倒在地上。同伴們拚命將哈利拖回大石後面,檢查他的傷勢。「我不行了。」鮮血從哈利的腹部流了出來,「可能的話,把我放在草地上,蓋上國旗。」「別這樣說,你會好起來的。」斯塔德安慰他,雖然他也知道哈利的傷勢已經無可救葯。終於,哈利的全身不再顫抖。在死亡把一個個同伴帶走之後,海軍陸戰隊的士兵們好不容易向前挪了幾步。在不遠處,一個受傷的士兵正在痛苦地喊叫著,陣陣慘叫聲傳人同伴的耳中,讓大家為之傷痛卻又無可奈何。因為日軍的槍口正虎視眈眈地對著任何一個可能沖上去的士兵們。突然斯塔德躍起撲向受傷的隊員。在一陣密集的槍聲中,他來到受傷隊員的身旁。「我會帶你回去,跟我走。」受傷的隊員拒絕了斯塔德的要求,「不,你回去吧,不然,我們倆誰也別想離開。」看著負傷的同伴,斯塔德一咬牙,解下水壺與葯瓶,放在士兵的身邊,又回到自己隊伍中。不能再這樣盲目前進了,每前進一步,只會意味著死亡的大量增加。斯塔德想到這里,決定向將軍請求撤退。「將軍,我請求後退。等援軍趕到時,再向前沖。」「不行,給我繼續進攻,我命令你不得後退。」將軍聲音嚴厲。「可是,將軍,我這兒的傷亡隊員越來越多,這簡直是自殺行動。」斯塔德激動地喊著。「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難道你想上軍事法庭嗎?」將軍的語氣也隨之高亢起來。「我拒絕服從你的命令,將軍。」說完,斯塔德掛上電話,命令隊員們撤退。
隊伍返回的途中,許多受傷的士兵在呻吟著。兩個隊員抬下一個受傷的隊員,斯塔德看過去,那是一張多麼年輕稚嫩的臉啊。戰爭,這就是戰爭。看到這些,斯塔德更加堅信自己的決定是對的。出乎斯塔德的意料,將軍並沒有因此而責怪他。因為眼下重要的是如何攻下敵軍的目標。「我需要幾個人做先鋒,誰願意參加?」與其大隊人馬受阻,不如派小股部隊攻敵不備,將軍這樣想著。「我參加。」斯塔德首先報名。他想讓將軍知道,自己決定部隊後撤,絕不是貪生伯死,將軍贊許地向他點點頭。為數不多的幾個士兵在斯塔德的帶領下,組成敢死隊,悄悄向敵軍陣地潛行。憑借著天然的岩石做掩護,他們漸漸逼近敵軍的陣地。雙方相距是如此之近,斯塔德甚至可以通過望遠鏡看到日軍陣地里伸出的黑乎乎的槍口。看清敵人的方位後,斯塔德通過步話機向將軍報告了日軍機槍手的位置,炮彈准確地一顆接一顆地落在敵軍的暗堡上。眼見時機成熟,斯塔德大喝一聲,帶領土兵們沖出草叢,直逼日軍。突然遭到襲擊的日軍頓時驚慌失措,斯塔德終於以極少的代價擊潰了日軍,搶得了這個寶貴的制高點。
將軍隨後趕到,要求斯塔德乘勝追擊敵軍,一舉挫敗另一陣地的日軍。」可是,將軍,士兵們急需醫治......斯塔德的話被將軍打斷:「軍人不應有任何退縮,我們不能再等,身為軍人就應該堅持到底。」士氣大振的美軍一鼓作氣,連續攻佔了日軍的數個制高。然而,面對喊殺聲震天的戰場,斯塔德不禁有些茫然,難道這就是戰爭嗎?戰場上,有的日本兵全身抽搐著,有的傻笑著,在士兵間遊走;面對這一切,斯塔德彷彿聽到一個聲音在說:「這就是人類所追求的勝利嗎?不斷地屠殺只會使人類走向來亡,也許這便是人類一直苦苦追尋的現實。」穿行在滿布殺戮的戰場,斯塔德似乎成了一個與戰爭無關的局外人。戰斗對他來說已經失去了昔日的神聖與輝煌,雖然爭奪小島的戰斗最終以美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
「看看這些森林,」將軍注意到斯塔德情緒的變化,提醒地說,「你看到那些滕蔓了嗎?它們拚命地纏繞在大樹上,瘋狂地盤繞著大樹生長,汲取養分與陽光,這就是生命的原則,大自然永遠是殘酷的。」陣陣海風掀起海浪,沖刷著岸邊的礁石,發出陣陣巨響。一陣海風襲來,令長時間佇立於海邊的斯塔德禁不住渾身顫動,重新回到當今所處的世界。畢竟,這已經是多年前的往事了,如今的小島已不再有當年的血腥,和平早已回到這里,生命終究是美好的。
[編輯本段]穿幫鏡頭
·時代錯誤:在剛開始的村莊,可以在背景里看到一艘1980年之後才有的海軍船隻。
·時代錯誤:士兵使用的牙刷,至少是在1990年代以後才發明的。
·時代錯誤:在沙灘上面有一個現代的玻璃纖維的泡沫材料的沖浪板。
·時代錯誤:在一個閃回鏡頭中,士兵和他的女友握著手,可以在背景的窗外看到一些並不是1940年代的現代汽車。
·時代錯誤:在美國軍隊中,直到1960年代才開始出現「201檔案」作為參軍人員檔案。然而,在影片開始的時候,有兩名士兵使用到了這一術語,作為介紹他們服役記錄的信息。

⑤ 這部越戰電影叫什麼名

《我們曾是戰士》(We
Were
Soldiers)
《我們曾是戰士》取材自退役美軍少將哈若德·摩爾(Harold
G.
Moore)和約瑟芬·蓋爾威(Joseph
L.
Galloway)所著的自傳體暢銷小說:《我們曾是年輕的戰士--Ia
Drang河谷--一場改變越戰的戰役》(We
Were
Soldiers
Once..
and
Young:
Ia
Drang:
The
Battle
That
Changed
the
War
in
Vietnam)。片中講述的是1965年越戰初期,美軍入侵越南中部高地Ia
Drang河谷時所發生的真實故事。
美軍第一騎兵師第七騎兵團第一營的450名戰士,在盲目的指揮下,竟毫不知情、毫無准備地降落在北越軍隊集結的中心區域。北越方面在降落地點周圍早已部署有2000以上的兵力,第一營的戰士不得不面對近5倍於自己的敵人。盡管他們背後擁有強大的遠程和空中火力支持,但是畢竟眾寡懸殊,一營的官兵不得不展開一場異常慘重的生存保命戰。
所幸,北越部隊的情報有限,指揮也十分謹慎,沒有抓住乘虛而入一舉殲滅整個營地的機會。經過兩天傷亡逾百人的戰斗之後,第一營終於可以脫離戰場,與前來解圍的第二營返回基地。但是,途中由於第二營營長缺乏經驗,竟然只為了審訊兩名戰俘,而命令叢林中已拖至500碼長的縱隊停止前進。以火力薄弱面撞上了北越方面的生力軍,在激戰中一營幾乎被一掃而空。
當時的第一營營長、指揮官哈若德·摩爾和記者約瑟芬·蓋爾威親身經歷並記錄了這場戰役。這也是美軍在越南戰場第一次重大傷亡,對美軍日後對越戰態度的改變起了極重大的影響。不過本片並沒有著力突出對越戰大環境背景的描寫,而是從一名名官兵的眼睛裡,透視出美國軍人經歷戰爭時表現出來的勇氣與精神。這是導演兼編劇蘭道爾·華萊士和主角梅爾·吉布森所擅長表現的英雄主義風格。直面死神的大無畏精神以及可歌可泣的軍營友情,將成為這部以真實事件改編的越戰影片的主題。
類型:戰爭片
分級:R(暴力)
「你們正在向一個死亡之谷前進,在那你們將只能看到你身旁人的背影,他看你時也一樣。你不
要去管他是什麼膚色的,他叫什麼名字。我們將面對的是一些驍勇而且頑固的敵人。我不能承諾
將活著帶你們回家。但是我發誓,開戰以後,我將是第一個走進戰場、也是最後一個離開戰場的
人。我不會留下任何一個同胞,不管是已經犧牲的還是仍然活著的。我們所有的人將一起回
家」。在帶領士兵們進入戰場的前一天,哈爾-穆爾(Hal
Moore,梅爾-吉布森飾,Mel
Gibson)中
校向他的士兵們和家人們說了上述這些話。
在穆爾的面前是一幫對戰爭一無所知年輕人,以及一些早已經受過戰爭考驗、帶著傷疤和戰
爭的榮耀的老兵們。哈爾-穆爾中校的妻子朱莉也坐在人群中間聽著他丈夫的訓話。朱莉常常看到
他的丈夫伏案至深夜,研讀各種各樣關於戰爭的史書,為他的士兵們制訂最佳的作戰方案。哈爾-
穆爾所率領的是第七騎兵團第一營,與喬治-阿姆斯特朗-卡斯特將軍帶領的是同一支隊伍。
1965年11月14日(星期日)上午10時48分,哈爾-穆爾中校和他年輕的士兵們在Ia
Drang山谷的
X登陸區著陸,這個地方是越南著名的「死亡之谷」。作為言而有信的人,穆爾中校第一個踏上了
戰場,結果卻發現他和他所率領的400名士兵被大約2000名北越部隊士兵所包圍。接下來的戰斗是
美國歷史上最殘酷的一場戰斗,也是美軍和北越部隊之間的第一次正式交火。《我們是士兵》這
部影片描述了戰火之中的這些士兵勇猛的場面,揭示了他們對國家、對戰友的忠誠,以及家裡和
海外男男女女們之間的英勇主義和他們所作出的無法想像的犧牲。
《我們是士兵》由派拉蒙影片公司(Paramount
Pictures)和圖標製作演示公司(an
Icon
Proctions
Presentation)聯手推出。影片是由圖標公司和舵手室娛樂製作公司(Wheelhouse
Entertainment
Proction)聯合製作生產的。蘭德爾-華萊士(Randall
Wallace)擔任了本片的編
劇和導演,梅爾-吉布森、馬德琳-斯托(Madeleine
Stowe)、格雷格-金尼爾(Greg
Kinnear)、薩
姆-埃利奧特(Sam
Elliott)、克里斯-克萊因(Chris
Klein)、凱瑞-拉塞爾(Keri
Russell)和巴
里-佩珀(Barry
Pepper)分別在片中飾演角色。影片的製片是布魯斯-戴維(Bruce
Davey)、斯蒂
芬-麥艾維迪(Stephen
McEveety)和蘭德爾-華萊士,吉姆-萊姆利(Jim
Lemley)和阿恩-L-施米特
(Arne
L.
Schmidt)擔任影片的執行製片。

⑥ 誰能給我提供幾部關於打越南戰爭的電影~~~~~~~~~謝謝了 老的新的都可以

阿甘正傳
第一滴血1 2 3 4
越戰突擊隊」(Go Tell The Spartans, 1964)

就在美國全面參戰前夕,好萊塢在1964年推出由畢蘭卡斯脫主演的「越戰突擊隊」。這部電影描述美軍顧問在越南協助南越ZF軍清鄉、剿共實錄,反共、批共意識強烈,充分顯示美國當年全面圍堵共產勢力的心態,堪稱越戰電影鼻祖,是美國電影界第一部以越戰為題材的作品。

由1965年至1967年底,駐越美軍司令魏摩蘭將軍徹底執行Search And Destroy 戰術,在南越鄉村取得決定性勝利,越共據點逐一被清剿。1967年底,美國樂觀預期,越戰即將結束。詎料,北越翻新打法,開創都市游擊戰新猷,在1968年2月春節期間,於南越幾百個城市發動游擊戰,戰局立刻翻轉。

越南和中國一樣過春節,英文稱之為Tet。1968年的春節大攻勢,美軍稱之為Tet Offensive。此役,美國駐西貢大使館都被攻陷,重創美軍士氣,在此同時,南越古城順化淪陷,南越西北部靠近高棉邊境的溪生,則有整個美軍陸戰隊炮兵團被圍。

美軍苦攻順化,浴血奮戰始告奪回,而溪生之役則差點成為美國的奠邊府。1968年為越戰的轉折點,美軍此時總共在越南投入54萬大軍,東南亞諸國如泰國、菲律賓、台灣、關島、日本的美軍也相機助戰。在此同時,美國國內反戰呼聲大起,反戰運動、黑人民權運動、婦女解放運動、學生運動風起雲涌、鋪天蓋地而來,整個亞美利加國頓時陷入亂局。

對美國新聞界而言,越戰是史上難得一見的戰地新聞全面自由化?凇C攔鶽F對各傳播媒體自戰場所發新聞,完全不加干涉。因此,1968年新春大攻勢?冢�刻煸縞廈攔�彝ゴ蚩�縭櫻�塗吹矯攔�蘢釉諞煌蛄ㄔ兜腦僥銑鞘欣錚�捅痹秸�婢�胗朐焦燦位鞫郵饉老鎿劍�恃�崍鰲?

「越南大戰」(The Green Berets, 1968)

就在這一年,華納公司推出大堆頭越戰電影「越南大戰」。這部片子由約翰韋恩導演,約翰韋恩、大衛強森主演,是過去三十年來所有越戰電影中,主戰鷹派的扛鼎代表作。約翰韋恩根本就是好萊塢大美國沙文主義的典範,他在西部片里殺印第安人,在「最長的一日」里殺德國人,現在又在「越南大戰」里殺越南人。

由「越南大戰」的英文片名,即可看出本片在於歌頌美國扁綠帽特種部隊。事實上,這部電影獲得五角大廈鼎立協助,外景隊還拉到扁綠帽總部(United States Army John F. Kennedy Center For Special Warfare, North Carolina)去拍攝。

美國軍方在這部片子里下足了本錢,而華納公司也全面配合,為五角大廈拍軍教片,甚至,連片中主題音樂都是軍歌進行曲。不過,本片的戰爭、動作部分,以1968年的標准來看,絕對是世界級的。現在講起越戰電影,絕對不能少掉「越南大戰」。

在「越南大戰」之後,美國電影界反戰意識抬頭,再也不見鷹派主戰作品,在此之後,幾乎所有越戰電影都一面倒反戰。

Woodstock - 3 Days of Peace, Music & Love, 1970

1969年初秋,50萬美國青年聚集於紐約州胡斯脫鎮,整整三天三夜,聆聽搖滾天籟,是為搖滾史上著名的「胡斯脫演唱會」。這場演唱會,以反越戰為主題,演唱會上有著這樣的表演∶One two three, what we fight for? Don t as me, I don t give a damn, next stop is Vietnam. 華納公司把這場曠世反越戰搖滾盛宴的實況,剪輯為兩個多小時的電影Woodstock - 3 Days of Peace, Music & Love,獲得1970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記錄片獎。

「草莓宣言」(The Straberry Statements, 1970)

1970年,米高梅公司推出著名的反戰電影。這部電影,拍攝、推出於70年代伊始,為過去五年翻江搗海的學生反戰運動作出結論,片中,融合了學運、反戰,並具體而微以警察暴力(一年多以前,芝加哥警察寫下暴力新歷史)、軍事鎮壓(兩年前,肯他基國民兵射殺肯州州立大學學生)為經緯,反映時代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草莓宣言」大量採用Neil Young以及CSNY所演唱的民謠搖滾,為越戰電影開風氣之先。本片當中,John Lennon也現身說法,演唱著名反戰歌曲(Give Peace A Chance)。自此以後,除了少數例外,幾乎所有的越戰電影都少不了搖滾樂。

「草莓宣言」拍攝?冢��得攔�緇岫�抑�剩�贅咼飯�駒��⑹栽諶舾擅攔�鞘信納惚酒����餼芫��詈螅�鯰芯山鶘絞型�餘浜稀T謖�齠�業?0年代中,舊金山堪稱最大「亂源」,嬉痞運動發源與此,Jefferson Airplain, Grateful Dead 等迷幻搖滾樂隊也出身於斯。
1969年元月,尼克森就任美國總統,致力於使美國拔出越戰泥沼。他派遣國務卿季辛吉與北越外長黎德壽,在巴黎展開一連串和平談判。1972年底,談判陷入絕境,北越停止談判,尼克森下令美軍空中兵力,在聖誕節期間全面轟炸河內。聖誕節後,北越回到談判桌上,並立刻達成全面停戰協議。從1973年元旦開始,美軍陸續撤出越南,並以越戰越南化(Vietnamization)為主旨,將越戰轉手給南越ZF。

「歸鄉」(Home coming, 1973)

美軍陸續撤退回國之後,返鄉美軍立刻面臨社會適應不良症。就在這一年,好萊塢推出「歸鄉」由強沃特、珍芳達分任男女主角。這部電影描述重度傷殘的美軍自越返鄉後,所遭遇的悲慘命運,算是第一部以嚴謹態度,探討越戰對美國青年影響的電影。

1975年4月底,越南阮文紹政權、高棉龍諾政權同時完蛋,棉越戰爭就此結束,美國也進入「後越戰時代」。自此爾後,越戰題材電影接踵推出,以迄今日。

「獵鹿人」(Deer Hunter, 1978)

越戰結束之後,最令人震撼的越戰電影,當推1978年由麥克希米諾導演的「獵鹿人」。根據美國國防部調查,在美國國內愈是大的城市,所受到的越戰後遺症沖擊愈小;反之,小鄉鎮因為人際關系緊密,子弟一旦戰死,鎮上人盡皆知,所受沖擊極大。「獵鹿人」即以賓夕法尼亞州一個小鎮為空間,描述美國青年在越戰中所受到的終身創痛。

這部電影捧紅了梅莉史翠普、克利斯多夫華肯,並在1978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中,大放異彩。一直到現在,「獵鹿人」中那段憂怨的空心木吉他獨奏主題音樂,還經常可以在電台中聽到。

「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1979)

緊接著「獵鹿人」之後,好萊塢在1979年又推出重量級越戰電影「現代啟示錄」。這部電影堪稱所有越戰電影中的經典之作,但生不逢時,沒能在美國拿大獎。事實上,「現代啟示錄」開拍時間遠早於「獵鹿人」,該片導演卡波拉一心求好,外景隊在菲律賓叢林里待了好幾年,男主角馬丁辛甚至在菲律賓爆發心臟病。

「獵鹿人」在泰國出外景,可謂後發而先至,搶先推出,拔了奧斯卡頭籌。等「現代啟示錄」推出以後,因為越戰題材電影前一年已被「獵鹿人」搶盡風光,所以,盡管「現代啟示錄」的整體成績優於「獵鹿人」,卻只在1979年奧斯卡獎中,得到最佳音效獎。

那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被「克拉瑪對克拉瑪」奪走。不過,真金畢竟不怕火煉,「現代啟示錄」最後還是奪得1979年法國坎城影展最佳影片獎。

「越南血戰史」(Vietnam--Ten Thousand Days War, 1979)

就在「獵鹿人」、「現代啟示錄」掀起越戰電影高潮之際,美國Embassy Entertainment公司,剪輯推出了一系列十三集越戰記錄片「越南血戰史」。純粹就戰爭角度來看,這部電影是目前已知的越戰電影當中,最完整的一部。

「藍波」(Rambo, 1980)

進入1980年代,越戰電影繼續風起雲涌。1980年代初期,史特龍以後越戰?諤獠模�瞥鏨桃檔纈啊咐恫ā梗�斐墒瀾緙逗潿��撕舐叫�峙牧說詼��氳諶��?然而,除了第一集稍有誠意以外,第二集、第三集根本是極盡剝削之能事,扭曲越戰真貌。有趣的是,在整個世界裡的一般大眾心目中,要論越戰題材電影,恐怕「藍波」的知名度要數最高。

「紫霧」(Purple Haze, 1982)

1982年美國一家小公司推出了「紫霧」(Purple Haze)。這部電影敘述1968年一名普林斯頓大學學生因為參與反戰運動,遭到退學,最後反抗體制,為社會環境所不容,最後終於成為逃兵。基本上,這部電影的調子和十二年前的「草莓宣言」十分類似,立意誠佳,但似乎晚了一些。

「殺戮戰場」(Killing Fields, 1984)

1984年,越戰題材電影再度在奧斯卡囊括大獎,這一年,以高棉戰場為主軸的「殺戮戰場」成為奧斯卡焦點,為當年度最成功電影。諷刺的是,「殺戮戰場」的男主角吳漢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所獲得的不是最佳男主角獎,而是最佳男配角獎。

好萊塢一方面悲天憫人,重新詮釋越戰,多少有些懺悔的意思在裡面;但是,懺悔越戰歸懺悔越戰,骨子裡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還是作祟不已。電影裡面,吳漢被他的白種僱主拋棄;電影外面,吳漢被奧斯卡的白種評審擺了一道。

這部電影當中,吳漢明明是男主角,可是,後來電影在奧斯卡獎大放異彩之際,吳漢卻只得了最佳男配角,而非最佳男主角。這吳漢,也挺衰的,他自稱,當年在高棉習醫,是個醫生。不過,逃難跑路到了美國,卻什麼也不是,演出「前進高棉」,紅了一陣子之後,似乎也沒有在好萊塢,繼續闖出個名堂來。

大約三年前,吳漢在東洛杉磯被人刺殺,延醫後不治死亡。戲里、戲外,吳漢都是個悲劇人物,悲劇演到最後,連命都陪上。

「野戰排」(Platoon, 1986)

1986年,美國奧萊恩公司推出「野戰排」,這部電影由奧立佛史東同時兼任製片、編劇、導演三大工作,第三度在奧斯卡獎頒獎典禮上,掀起越戰熱潮。

這部作品,捧紅了查理辛、湯姆貝林傑、威廉迪佛,其中,查理辛為「現代啟示錄」男主角馬丁辛的兒子。「野戰排」為奧立佛史東投入越戰電影的濫觴,號稱是史東的「越戰三部曲」第一部。

「早安越南」(Good Morning Vietnam, 1986)

也是1986年,美國Touch Stone公司推出「早安越南」。這部作品,嚴格說來對於越戰本質涉入並不多,全片精華在於男主角羅賓威廉斯個人精湛的演技。

仔細觀察,其實不論是越戰題材的「早安越南」,或是男扮女裝的「窈窕奶爸」(Mr. Doubtfire),羅賓威廉斯在兩部片子里所作表演,都極為類似。

「早安越南」這部電影,以越南美軍電台(American Forces Vietnam Network, A.F.V.N)為空間,也算是電影史上,唯一一部關於美軍電台的電影。

「越戰家書」(Dear America, 1987)

1987年,繼「越南血戰史」之後,好萊塢又推出第二部越戰記錄片「越戰家書」(Dear America)這部電影以越戰記錄像片為經,以駐越美軍寫回美國的書信為緯。

片中旁白,全為書信內容,電影公司請來大量好萊塢著名男女明星,為家書念旁白。這些明星包括湯姆貝林傑、馬丁辛、威廉迪佛、勞勃迪尼諾、麥特迪倫、麥克福克斯、西恩潘、羅賓威廉斯、凱薩琳透納、伊麗莎白麥高文。

「漢堡高地」(Hamburger Hill)「金甲部隊」(Full Metal Jacket), 1987

同樣在1987年,描述美國第101空降師浴血奮戰的「漢堡高地」,以及大導演史丹利庫布列克力作,以海軍陸戰隊為對象的「金甲部隊」,也相繼推出。

基本上,「野戰排」、「漢堡高地」、「金甲部隊」這三部越戰片極為同質,都是直接切入美軍在越南的第一線熱戰。其中,「野戰排」影射了當年美軍屠殺越南平民的「美萊村事件」;而「金甲部隊」則以一九六八年春節大攻勢,為闡述主軸。

曾經有人作過實驗,找從來沒有看過這三部片子的觀眾,連續把這三部電影看一次。看完之後,觀賞著根本分不出哪部是哪部,因為,這三部電影太類似了。

「越戰傷痕」(Casualties of War)「七月四日誕生」, 1989

到了1989年、1990年左右,驚悚片大導演布萊恩狄帕瑪推出了「越戰傷痕」,而奧立佛史東則完成越戰三部曲的第二部「七月四日誕生」。

這兩位大導演,拍起越戰片來還挺迎合年輕觀眾口味,前者以麥寇福克斯,後者以湯母克魯斯,分別擔任主角,兩位青少年偶像金童一對,分別在越戰片里擔綱。

「越戰傷痕」根本是以當年著名的「美萊村事件」為藍本,而「七月四日誕生」則著重於後越戰?諍笠胖ⅰT謖飭講科�又�螅�恢鋇?994年,奧立佛史東才完結越戰三部曲,在今年初推出「天地」。

「天地」(Heaven & Earth, 1994)

「天地」這部電影,充斥太多的荒謬內容,是西方人不了解東方文化的典型產物。片中,越南鄉村下里巴板的莊稼人,以英語為唯一語言,明明是越南農村,卻聽不到一句越南話。

如果始終如此倒也罷了,偏偏,這些從小以英文為唯一語言的越南孩子,到了西貢之後,和美國大兵對話時,卻又結結巴巴,講些Me don t love you之類的爛英語。更絕的是,兩個越南人在美國大兵面前,突然又改口講起越南話。

光是語言一項,就讓人看得一頭霧水。此外,這部電影里太多說教,田裡的泥腿子一張嘴就吐出大量深奧的東方哲學,莊稼人沒了莊稼人應該有的的草根特色,全成了經綸滿腹的聖賢,彼此講話根本不像日常對話,而是彼此向對方傾倒散文佳句。

奧立佛史東本身就是越戰老兵,因此,他處理「前進高棉」、「七月四日誕生」游刃有餘,因為那是他所熟悉的題材。可是,他顯然對越南人的本質(或是東方文化)欠缺基本了解,「天地」一片拍起來非驢非馬,十分四不像。

分享到搜狐微博

⑦ 美國與越南戰爭的所有電影簡介

其中比較有影響的電影作品
《越南大戰》 Green Berets(1968年) 《現代啟示錄》 Apocalypse Now(1979年,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獵鹿人》 The Deer Hunter(197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第一滴血2》 First Blood 2(1985年) 《野戰排》 Platoon(1986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漢堡高地》 Hamburger Hill (1987年) 《全金屬外殼》Full Metal Jacket (1987年) 《野狼呼叫21》Bat*21,(1988年) 《西貢小姐》 Miss Saigon (1989年) 《七月四日誕生》 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1989年) 《天與地》 Heaven & Earth(1993年) 《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1994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我們曾是戰士》 We were soldiers(2002年) 《穿越宇宙》Acrosss the universe(2007年) 參見越戰主題電影

⑧ 國產的抗美援朝戰爭電影有幾部,叫什麼名字

比較經典的有《上甘嶺》(1956,長春電影製片廠)、《英雄兒女》(1964,長影),這些影片我主要是從電視上看到的,後來知道,《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原型叫王必成,是在上甘嶺戰役中犧牲的。而《上甘嶺》是中國第一部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英雄兒女》原著的名字叫《團圓》,作者就是巴金。

還看過《奇襲》(1960,八一電影製片廠),以二次戰役時38軍偵察隊炸毀「武陵橋」(其實是在武陵里境內的大同江上的一座公路橋)為藍本。八一廠1958年拍過一個軍教片《武陵橋》(又稱《奇襲武陵橋》),不過,真實中又是什麼情況呢?呵呵,我也查了一下,這次38軍的偵察隊,指揮員是38軍的偵察科長張魁印,隊伍共計323人,差不多是一個營了,不過,電影《奇襲》將當年這個營「縮編」為了一個排,橋的名字改成了「康平橋」。而部隊原本僅陣亡一人,在電影中則是倒下了好幾個。此後我們還看過一部關於炸橋的電影,名字就叫《橋》。而新中國第一部電影也叫《橋》,是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前身東北電影製片廠拍攝的。

我也查了一下,那個年代還有:

《斬斷魔爪》(1954,上海電影製片廠。抗美援朝的間諜戰)

《長空比翼》(1958,八一。講志願軍空軍)

《前方來信》(1958,天馬電影製片廠)

《三八線上》(1960,八一)

《烽火列車》(1960,長影。抗美援朝中軍事後勤題材的不少)

《鐵道衛士》(1960,長影。軍事後勤+間諜戰)

《慧眼丹心》(1960,珠江電影製片廠。後勤系統的題材)

《英雄坦克手》(1962,八一。抗美援朝中,志願軍裝甲兵剛剛組建,參戰不多)

《打擊侵略者》(1965,八一。電影中將抗美援朝很多故事濃縮在了一起,有邱少雲的故事,有奇襲白虎團的故事)

《激戰無名川》(1974,八一。同樣也是軍事後勤題材,反「絞殺戰」內容)

《碧海紅波》(1975,西安電影製片廠。雷達兵+間諜戰+反「絞殺戰」)

《長空雄鷹》(1976,長影。反「絞殺戰」題材)

不過「最有名」的我想可能就是八部樣板戲之一——《奇襲白虎團》(1972,長影)。白虎團的團旗我看過,在北京的軍博。不過這部樣板戲沒有看全過,看過幾次片段。楊育才在電影/京劇里改名叫嚴偉才。楊育才是十二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中活著回到祖國的三位之一,還有兩位是彭德懷和胡修道。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中國的電影繼續著,先後有《心弦》(1981,上影)、《心靈深處》(1982,長影)、《戰地之星》(1983,八一)、《毛澤東和他的兒子》(1991,瀟湘)、《神龍車隊》(1993,八一)、《鐵血大動脈》(1998,八一)、《北緯三十八度線》(2000,八一)、《三八線上的女兵》(2000,CCTV電影頻道)等故事片上影。至於記錄片還有不少,我看過的有《共和國之戰——抗美援朝戰爭》(《共和國之戰》有一個系列,記錄建國後的抗美援朝、對印自衛反擊戰、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對越自衛反擊戰),以及一些人物、事件的記錄片(比如《狙擊英雄》等),這些主要是電視記錄片。記錄電影比較有名的是《較量》(1996,八一),可惜我沒有看過。
此外還有一些電視劇,主要是在八十年代以後,畢竟中國的電視是到了改革開放以後才逐漸普及的。有一部叫《硝煙散去》,記得那是講一位被魏巍「寫死」的志願軍戰士的,此人叫李玉安,志願軍38軍113師335團1營3連的士兵,魏巍「寫死」他的那篇文章是原來讀書時候學過的《誰是最可愛的人》,李玉安沒有死,回國之後長期隱姓埋名,後來為了幫他兒子參軍「走後門」,找到當地的徵兵部門說,自己就是那個魏巍筆下的李玉安,希望部隊看在一個志願軍老兵的份上能要他那個堅決要當兵的兒子。後來魏巍和他筆下「壯烈犧牲」的李玉安還見過面。還有一部我看過的叫《中國戰俘》,反映的是志願軍戰俘的故事。

⑨ 求一部韓國戰爭片

是電影《郎在遠方》
有圖有真相求採納

⑩ 誰知道洪金寶演的越南戰爭片是什麼嗎

這部電影是:《東方禿鷹》

《東方禿鷹》該劇講述的是越戰硝煙散盡,但是戰爭的影響並未消失……為了摧毀軍隊留在越南的大批飛彈,美軍挑選了十名包括殺人犯童明辛(洪金寶 飾)、走私犯任人熙(袁和平 飾)等在內的華裔犯人,組成一支特種小隊,委託林上校(林正英 飾)領導。同時,特種小隊兼負聯絡滯留越南的美軍上校之兄楊龍的使命。此次任務代號為「東方禿鷹」

《東方禿鷹》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Xr045W09NU_BFSVi_7YkQw

?pwd=itfz 提取碼: itfz

閱讀全文

與1955韓越戰爭電影叫什麼名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神秘世界歷險記大電影1 瀏覽:676
4k資源電影 瀏覽:132
二戰電影戰爭與回想 瀏覽:388
電影五鼠鬧東京在哪裡拍攝 瀏覽:964
北京電影學院進修班真實經歷 瀏覽:686
免費看永無止境電影 瀏覽:462
兩把半圓刀是什麼電影 瀏覽:537
兩個哥斯拉的電影天堂 瀏覽:924
電影鬼胎手機免費看 瀏覽:744
愛情來的時候微電影 瀏覽:541
電影2020下架的在哪裡看 瀏覽:876
播放動作戰爭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947
記得我電影完整版觀看西瓜 瀏覽:676
做個電影網站APP 瀏覽:827
ck手機電影網倫理 瀏覽:292
功課沒做完不能去看電影改為反問句怎麼寫 瀏覽:405
世界公認十大感人勵志電影 瀏覽:534
關於怪獸的一系列恐怖電影 瀏覽:939
手機拍攝電影特效軟體 瀏覽:119
黑街主題歌的電影 瀏覽: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