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想問兩個外國電影知道劇情~不知道叫什麼名字。
第一部 勇敢者的游戲 系列的第一集
第二部 七寶奇謀(絕對是的,不用懷疑,我小時候也看滴)
在美國西岸的一個小鎮中,居民們受土地開發者的脅迫,必須遷離家園,除非他們有足夠的錢可以買下土地。此時,米基與布萊登兩兄弟,在一間閣樓的舊箱子中,發現了一張十七世紀的海盜藏寶圖,於是兩兄弟召集了其他的朋友,他們自稱為「七小寶」,希望能找到傳說中的寶藏,籍此保住家園。經過一番研究後,一行人發現地圖上神秘洞穴的入口,就在小鎮居民佛瑞特利家的地下,但是佛瑞特利家是一個小偷家族,他們知道藏寶圖一事後,便千方百計阻撓七小寶取得寶藏!神秘洞穴中有數條隱藏的通道,於是七小寶便在這些通道中,與敵人展開刺激驚險的追逐大賽!他們是否能破除萬難找出寶藏,拯救心愛的家園呢?
② 給人類注射動物基因然後讓他們打架的電影,
我知道你說的是哪部,並不是X戰警,X戰警是變異人,而不是注射動物基因,你說的是香港拍的電影《黑俠2》是由安志傑出演的,裡面的人在注射了動物和植物的基因以後都變身了,其大反派是個戴著奇怪眼鏡的人,是個光頭。
③ 請問個位網友有誰知道這個曲子是誰的
答:這首曲子的名字是《心靈秘境》,非常優美的笛子曲。演奏家是雷恩·寇伯。
心靈秘境:
http://bbs.xsbn.net/images/upfile/2004-10/2009133536.mp3
下載:
http://mp3..com/m?tn=mp3&ct=134217728&lm=-1&word=%D0%C4%C1%E9%C3%D8%BE%B3&t=2
★單曲介紹內有詳細而全面的解釋和樂器說明
01、Cucbulainn 古奇連
在所有凱爾特神話當中,古奇連是最具傳奇性的一位,他身上流著天神和人類的血液,是傳說中所向披靡的戰神,卻擁有人性的多愁善感。只要開始戰斗,他的頭發就會變得火紅,眼光懾人,令敵人望而生畏。然而就像所有的英雄一樣,最終的宿命總是戰死沙場。傳說,他在斷氣之前把自己綁在石柱上,好能繼續戰斗到最後一刻。直到他斷了仍然昂首挺直,雙眼炯炯有神,他的同伴們是等到烏鴉開始啄食他的肉身,才赫然警覺他已經戰死了!
註:綁住古奇連直到戰死的石柱,後來成為北愛爾蘭的一塊爭議之石,因為新教徒跟天主教徒都聲稱自己才是古奇連的後裔,才是這塊石柱的繼承者。
使用樂器:低音排笛,一便士笛,手風琴,凱爾特豎琴,低音大提琴
02、Green Eyed Maiden 碧眼女神
她是森林女神,她的手親撫著愛爾蘭森林中的一切神秘,每每騎著巨馬賓士過草原,她長發飄揚的模樣宛如風的線條。偶然,有些擅闖禁地,膽敢將森林當作戰場的男人,她便會找上他們,執行她護衛森林的本能。只要被她正眼凝視的男人,都會立刻拋下武器,喪失所有力量,從來沒有人知道她的名字,那些歷劫歸來的生還者,都只能記得那雙讓他們著迷不已的碧綠眼睛。
使用樂器:長笛,低音長笛,小提琴,大提琴,手風琴,鋼琴,低音大提琴,定音鼓,鼓刷,鈴鼓
03、The Noble Land 聖地
凱爾特文明在過去數千年來歷經戰爭、異族侵略等浩劫,依然守住了他們最珍貴的一處凈土。說的不是那左臨峭壁,右依深谷的險峻地勢,也不是那片牧養牛羊的無垠草原,而是凱爾特族人心中那片永遠不受血淚玷污的良善信仰。他們相信生命的美好,他們相信魔法,他們追求的不是那豐厚的財富,而是心靈更深層的煉金術。從他們的音樂資產中,我們或許也能感染到這份無欲則剛的超然氣魄。
使用樂器:長笛,鋼琴,吉他,低音大提琴
04、Castle Moon 古堡明月
在愛爾蘭地區,隨處可見一些從中世紀遺留下來的凱爾特古堡,不理日換星移,依然驕傲的屹立著。有些古堡如今已然只剩下斷垣殘壁,再沒有昔日的氣派與風光,有的只是一些滄桑的聯想。但是,這些殘垣仍舊被這樣保存下來,雖不見雕欄玉砌,望去竟也別有一番凄迷味道。映著月光,漫步其間,多少包藏其中的歷代秘辛,或許也不用緘默了。
使用樂器:長笛,大提琴,鋼琴,低音大提琴,鋼弦吉他,打擊樂
05、Molly's Heart (remix) 茉莉心
茉莉是一位平凡少女,她不懂魔法,在世的時候也沒經歷過什麼離奇遭遇,她就只是一個不經世事的村姑。然而,茉莉這個名字,卻這樣世世代代的流傳了下來。每個人提起茉莉,都會說:「茉莉真是一位溫和柔順的女人啊!」就這樣,茉莉的名字因為她和善的美德而廣為流傳,甚而變成人性完美的象徵。一直以來,傳奇始終跟轟轟烈烈的英雄人物劃上等號,而茉莉則一言不語的打破了這個傳統。
註:MOLLY,在英文俚語中,也意味著娘娘腔的男人。
使用樂器:長笛,一便士笛,尤利安笛,低音排笛,吉他,鋼琴,低音電吉他
06、The Day I Lost My Love 訣別
凱爾特人面對死亡的方式十分特別,他們相信人可以復生,可以跨越黃泉地獄重新回到所有愛的人的身邊。盡管關於復生魔法的傳說,在凱爾特的文化中時有所聞,但在面臨訣別的一刻,這份不舍的企圖,總還是轉變成深深的期待。凱爾特人天性的柔軟順性,讓他們不善於在天命面前造次,這份死而復生的祈禱,與其說是荒唐迷信,不如視為是裝飾悲哀的另一種藝術吧!
使用樂器:低音長笛,大提琴,鋼琴,低音大提琴
07、Harvest Jig 童年
吉格舞,是凱爾特在慶典中使用的傳統音樂之一,演奏速度會隨著眾人的默契,以及歡快程度而越演越烈,跟電影[泰坦尼克號]三等艙里的狂歡舞曲是同一種音樂曲式。對一向物產豐饒的凱爾特民族來說,要跳吉格舞的機會應該是向來不缺的。
使用樂器:凱爾特提琴,低音排笛,尤利安笛,骨鼓,伯蘭琴,鋼琴,吉他,低音大提琴
08、Medieval East 神秘東方
在中世紀時期,歐洲開始與中東通商,兩地文化交流頻繁,因而也是凱爾特音樂受到了東方音樂的洗禮,不管是音階的用法,或是曲調的走勢,都難免蒙上一層難以言喻的神秘風情。當兩股根深蒂固的文化相遇,若要被彼此能夠善意的融合,實在需要兩種文化要有極大的包容度才能避免又一次殺戮。
使用樂器:凱爾特提琴,塔班琴,包竹基琴,土耳其琴,鍵盤,低音大提琴,凱爾特豎琴,中世紀雙簧管,手鼓,鈴鼓,指敲鐃鈸,非洲鈴鼓,低音大提琴
09、Steafan's Theme 斯蒂芬
如果要用一種樂器來象徵凱爾特音樂,我想尤利安笛自然是實至名歸的標准答案。它的音色雖然不甚圓潤,卻十分接近人聲,就像一般樂器很難模擬的人聲轉音,尤利安笛都能演繹的入木三分,這對於向來以美聲著稱的凱爾特音樂,實在是相得益彰的樂器。為何這首曲子叫做「斯蒂芬」?因為在這首曲子中演奏尤利安笛的人,就叫做「斯蒂芬」,雷恩·寇伯很感性的就用來替這首曲子命名。
使用樂器:凱爾特提琴,一便士笛,低音排笛,尤利安笛,吉他,凱爾特豎琴,鋼琴,低音大提琴
10、Oracle 魔法師
凱爾特傳說當中,最令人嚮往的莫過於魔法冒險了。一位級數高段的魔法師能直接得到神的能力,不但能預言未來、製造幻想、召喚異空間生物,甚至還能組成一支萬夫莫敵的精銳魔法軍隊。在凱爾特(事實上是延伸至整個英倫三島地區)的史記中,有不少戰役是靠著魔法打贏的。最著名的魔法師梅林大師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使用樂器:小提琴,長笛,凱爾特豎琴,吉他,烏德琴,五弦低音大提琴,巫毒鼓,鼓刷,指敲鐃鈸,鈴鼓
11、Sligo Song 史利哥
愛爾蘭的史利哥郡是個充滿凱爾特原始風採的地方。你可以在那裡找到許多美麗的編織繩結,還有爽口的食物以及依舊一群又一群的充滿朝氣的自行車族。整個郡充滿濃濃的陽光氣息,雷恩·寇伯就是在這里結識了他的排笛老師。
使用樂器:大提琴,鋼琴
12、Tribal Lament 哀歌
這類哀歌,通常是為整個族所演奏的。當君王駕崩,或是探子傳來戰敗消息的時候,婦女們紛紛以黑紗蒙頭,以示哀悼。不過,有時候也會用人聲來替代樂器,以人聲來傳遞的哀傷感尤其加倍。
使用樂器:尤利安笛,低音長笛,鍵盤
13、Night Of The Long Shadows 暗夜
在蘇格蘭北方有座路易斯島,島上有最著名的[卡拉尼希石],當夕陽西沉,這些陳列的石塊便拉起長長的影子。在古時候,虔誠的信徒們就繞著這些石塊舞蹈著,直到送走他們崇敬膜拜的太陽神。這單純了的信仰,維系了凱爾特民族數千年不變的文化,當暗夜來臨,你並非是送走了光明,而是迎進來滿滿一屋子的寧靜。
使用樂器:小提琴,愛爾蘭提琴,手風琴,鍵盤,吉他,包竹基琴,伯蘭琴,尤利安笛,低音大提琴,五弦低音大提琴
纖細資料:
http://www.3721yl.com/dispbbs.asp?boardid=30&id=2534
④ 一部電影,裡面一個女的是森林女神之類的,腳是反著長的,可以讓想逃離他的人靠近他讓想找他的人遠離他
你好:多等等吧,軍火商不一定什麼時候來的。只要你擁有一把槍或子彈,然後有一間空屋子就可以了。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槍需要時刻帶在背包里,不然可能不會判定為你擁有槍。
⑤ 急急急急急
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年4月2日至1875年8月4日)
-自傳簡介
由Johan de Mylius撰寫,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中心
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成長於兩個城鎮,兩種社會環境,兩個世界和兩個年代。因此,他在長大成人和成長為一名作家的不斷進步的過程中,內心充滿矛盾,有時甚至進行激烈的思想斗爭。他的社會地位的提升給他的許多童話、小說和戲劇提供了直接和間接的主題,在他尋求一個在很多方面成為知名人士的全新身份的過程中,他的社會地位的提升成為他創作大量作品的源泉,但也給他帶來了永久且難以癒合的創傷。
兩個城鎮
對他有著決定性影響的兩個城市是他的家鄉奧登塞以及哥本哈根,他在哥本哈根居住和工作,度過了成年以後的大部分時間。
作為一個生活在雖小卻自足的省會城市奧登塞的貧苦男孩,安徒生在他生命的頭14年接受了後來對其文學創作起決定作用的印象和經驗。在他年輕時的自傳Levnedsbogen (直至1926年才出版)裡面,安徒生強調指出奧登塞的生活方式保留了一些在哥本哈根不為人知的流行的舊風俗和迷信,使他有豐富多彩的想像力。然而,更具有決定性的是來自社會最底層的惱人的社會經歷以及他想要擺脫貧窮、結束他與生俱來的社會地位的急迫心情,同時他也急切地意識到他的潛力在那個時代只有一個出路——藝術世界,這種急切性在他的整個童年時期是最有影響力的。
此外,奧登塞救濟院里同住在一間病房的老婦人給他講述了一些民間傳說,後來證明這些傳說成為他改編老故事和自己創作童話的肇源。在這方面,安徒生同樣也處在兩個世界之間:口頭流傳的敘事傳統以及以書籍文化代表、能夠充分體現作者作用的現代世界。
一個決定了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生活方向以及他1819年前往哥本哈根這個非凡舉動——那之後他的社會地位和文學成就都有所提升——的因素,是如下的一個事實,即作為首都之外唯一的一個城市,奧登塞擁有一座劇院。除了他在早年就沉迷於文學作品而遠離現實世界之外(他的父親漢斯·安徒生,一個鞋匠,有許多藏書,其中包括聖經、Holberg的喜劇以及《天方夜譚》),他還與劇院(包括從哥本哈根的皇家劇院前來的旅行演員)保持著聯系,這使得安徒生的夢想和渴望獲得了知識和方向。1819年9月4日,他在14歲時離家,那時距離他的堅信禮過後僅幾個月,他前往哥本哈根的劇院尋找自己的未來。盡管這次冒險不是很成功,卻使得安徒生的餘生都與劇院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成為一個創作了大量戲劇的作者和外國戲劇的翻譯和改編者。戲劇成就了他的一生,因此真的可以說,如果他誕生在丹麥其他任何一個省會城市,他的事業將不會和後來一樣。
安徒生在哥本哈根停留的頭幾年中(1819-22),他拚命努力期望在劇院中獲得一個鞏固的位置,擔當一名芭蕾舞演員、演員或者歌手。最終,當這些嘗試都失敗之後,他嘗試成為一名劇作家,這也是白費工夫,但結果一位劇院院長決定送他去上學,那樣他有可能被培養成材,而因此這段經歷就像在奧登賽度過的日子那樣,對他後來的生活和工作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哥本哈根,他被兩個家庭所接納——柯林一家以及烏爾夫一家,他們成為他在精神上的親人。在這里,他還開始了解首都的中產階級上流社會以及社會最底層的無產階級。他開始了解為了生存而奮斗和作為一個依賴別人的善舉來過活的懇求者的痛苦。
在離開奧登塞並且決定從事藝術工作之後,安徒生只能有一個選擇:起床並且繼續。然而,就是在這個時期,他體味了離開一個世界卻還沒有被另一個更高層次的世界接納的痛苦和屈辱,這種經歷在他的童話《美人魚》(1837)、小說《O.T.》的主人翁和戲劇《黑白混血兒》中有所體現。
然而,在度過了Slagelse和Elsinore的求學的日子之後,哥本哈根在他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這里,安徒生這個無產者獲得了與正處於鼎盛時期的中產階級圈子有關的文化和教育,這段鼎盛時期包括了君主專政制的最後幾年,而安徒生,一個敏感且感情脆弱的人,學會了使用輕松、反諷式的哥本哈根妙語,尤其是他從柯林一家學到的那種頂厲害的方式,這種方式他也從劇作家們的主流圈子以及批評家Johan Ludvig Heiberg那裡領教過。可以說,安徒生全部的童話作品就好像是懸浮在以下這些兩極之間:感情和智慧、敏感和諷刺、自然和文化,他的作品充滿張力,最早是在他的《tour de force》中表現出來,tour de force是1828至1829年從Holmens運河到Amager的最東部的徒步旅行,這是他的第一部著作,出版於1829年
丹麥和歐洲
作為從奧登塞至哥本哈根的旅行或者人生飛躍的持續,安徒生一生都是在丹麥和歐洲其他地區之間穿梭,特別是德國,更是成為了他的第二故鄉。同時,他的旅行也給他在國際上帶來了文學聲譽。安徒生在歐洲的其他地方也感受到了回家的感覺,尤其是義大利給他留下了對於自然、世俗生活和藝術的深刻印象。安徒生對丹麥的感覺是矛盾的,他離不開這個國家,但有時他會因為它的卑瑣小氣而感覺徹底的厭惡。他是後來才被認識到的 Jantelov的第一個聲名卓著的受害者,在安徒生文學生涯的後期,瑟倫·克爾凱郭爾緊隨其成為另一名受害者。但是與克爾凱郭爾這個從來沒有旅行到比柏林更遠的地方的人相比,安徒生成為他那個時代旅行最遠的丹麥作家。他一共進行了29次國外旅行,並且他一生中一共有超過9年時間是在丹麥以外的地方度過。
兩個時代
隨著他從社會底層到頂層的上升,安徒生逐漸成為位於丹麥和外國的庄園豪宅以及丹麥和外國國王及王子的府邸的常客。因此安徒生的生活成為社會階層流動性的範例,這的確只有在1849年簽署憲章之後產生的中產階級民主政治中才會出現。安徒生的生活和工作牢牢地植根於君主專政制末期的文化之中,但作為一個社會政治的外行,他不得不學習那個時期的文化中所具有的思想,這導致了他的思想觀念比大多數同時代的作家更為現代和進步。對於舊時代的浪漫崇拜,類似於"榮耀的頂點,我們曾從那裡摔落,但現在再次找到"(Adam Oehlenschl?ger)這樣的觀點,他都有拒絕的理由,轉而把他的全部希望放在未來發展上。貫穿他的作品《oeuvre》中,安徒生相信未來發展的方向是提高人性和促進教化(見他的游記《浪漫地區哈茲山漫遊記》, Saxon Switzerland, &c. (寫於1831年),以及他的故事《教父的畫冊》(寫於1868年)),正如他懷著崇拜的心情,狂熱的學習如何在旅遊(參見他在游記A《Poet's Bazaar》(寫於1853年)的齊名章節中對鐵路的贊頌)、通信(電報,他認為它將使世界轉變成"單一的精神狀態",正如我們今天認為互聯網會做的一樣)、工業(參見他的文章《Silkeborg》)方式的革命中受益。這篇文章,就像《冰姑娘》(寫於1862年)和《森林女神》(寫於1868年),顯示出他有時候會悲觀地看待發展。特別由於他在作品中隨處表達出的這種觀點,出於對"天性"的價值的重視,他似乎成為"天性"的代言人,尤其表現在他對於藝術和文學的理解上(參見例如《夜鶯》(1843)和《鍾聲》(1845)這樣的故事。)。
從文學、思想和政治的觀點來看,安徒生跨越了兩種文化、兩個時代、兩個社會系統以及兩個文學時期(浪漫主義時期和現實主義初期)。
宗教信仰
他的宗教情感,這一見諸所有著作的底蘊,從基督教的一種非教條的分類發展而來,是一種發自心靈的信仰和緊密聯系於人類本性和我們生存的物質世界的一種感情,這是我們尊崇上帝的起點(參見《美人魚》(1837年)和《老橡樹的最後一夢》(1858年))。安徒生對於宗教信仰的認識絕對不是幼稚或者天真的(盡管他經常遭受這樣的指責)。他的態度體現在一些著作的章節中,例如,他的游記《瑞典畫像》(1851)中"信仰與科學,由自然得到靈感的佈道"一節。這部著作在"詩意的加利福尼亞"的章節中還表達了他對於自然與詩歌合而為一的信仰,這個信仰是來自於他的朋友H.C. Orsted。類似的陳述還可以在宗教解說類小說《To Be, or Not to Be?》(1857)以及游記《在西班牙》(丹麥語,1863)的"科多巴"章節中看到。然而,安徒生的信仰並非沒有受到過挑戰。他的日記、故事和小說中遍布大量關於痛苦、懷疑論、有關存在的焦慮和空虛的表述,例如小說《僅僅是一個拉提琴的人》(丹麥語,1847年)、《樅數》(丹麥語,1844年)、《牙痛姑媽》(丹麥語,1872年)、《風所講的關於瓦爾德瑪·多伊和他的女兒們的事》(丹麥語,1859年)以及詩歌《Psalme》(意為"贊美詩",丹麥語,1864年),《Psalme》現在已經被收入丹麥贊美詩集。
名聲
安徒生的文學作品從19世紀30年代中期以來聲名鵲起,那時候他的小說在德國有著非常大的發行量。然而從1839年起,他卻是憑借著童話故事在那個國家創造了異乎尋常的聲譽。我們把19世紀40年代中期視為童話和小說在英格蘭和美國取得重大突破的時期。
榮譽市民
在青年時期以後,安徒生僅僅偶爾返回他的家鄉奧登塞城。然而,1867年他被授予國家議員的頭銜,奧登塞希望能夠以某種方式來祝賀這座城市偉大的兒子,遂於當年十二月授予他該城榮譽市民的稱號。這個活動以編寫安徒生自傳《我的故事》(最早編輯於1855年,續編由1869年始)的編年史續編部分而結束。
工會
安徒生的以下事跡具有重要意義,並且對於我們描繪安徒生的形象具有重要作用:他是第一個打破堅冰,接受邀請為1860年新成立的工會朗讀他自己的童話的丹麥作家。在他生命的最後20至25年裡,他依次為以下協會作過朗誦:學生聯合會,工會,皇室,女裁縫,以及貴族。在工會,他遇到了一群熱情洋溢的聽眾,常常同時有500到1000人聆聽他的朗誦,而他給他們朗誦過大約20次。由於這個原因,工會再三地稱頌他,並且在哥本哈根大教堂舉行的安徒生的葬禮上,與學生聯合會的成員一道組織了一隊榮譽警衛。
長眠之地
安徒生被安葬在哥本哈根的Assistens Kirkegard,這塊墓地起初埋葬著他和朋友愛德華·柯林以及柯林的妻子Henriette。在1920年左右,出現了某些公眾批評的聲音,它們涉及到安徒生作為柯林家的"養子"所受到的待遇,在此情形下,一個柯林家的後裔將愛德華和Henriette的墓碑遷往家族墓地,所以現在只有安徒生的墓碑獨自矗立著。
註:Janteloven,源自Aksel Sandemose的一部小說,明確規定你在任何方面都不應該感覺自己是高人一等或者特別優越
回答者:luyuhao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2-18 17:36
--------------------------------------------------------------------------------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3 個人評價
好
66% (2) 不好
33% (1)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這里的東西怎麼樣?www.2zhe.com 給點建議,謝謝...,,,
評論者: flyingmanman - 試用期 一級
--------------------------------------------------------------------------------
其他回答 共 1 條
安徒生(1805~1875)
Andersen,Hans Christian
丹麥作家。1805年4月2日生於丹麥菲英島奧登塞一鞋匠家庭,1875年8月4日卒於哥本哈根。11歲時父親病故,靠母親為人洗衣維持生活。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父親喜愛戲劇, 能夠背誦不少莎士比亞的劇本,對安徒生有很大影響。1819年,為了能夠學習舞台藝術,隻身前往舉目無親的哥本哈根,得到一些熱心人的幫助。但多次舞台實踐表明他不適宜當演員,便嘗試當一個歌唱家,又因一次重感冒損傷聲帶,只得完全放棄舞台生涯,開始學習劇本創作,也未獲成功。1827年,他的第一首詩《垂死的小孩》發表。此後開始創作詩歌、劇本、游記和散文。1829年《阿爾格島漫遊記》問世,受到文學界好評。同年4月,他的一部輕喜劇《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愛情》在皇家劇院公演。1831~1833年,安徒生到德國和義大利旅行,回國後發表了詩集、游記、散文集和小說等。這些作品中,以取材義大利生活的長篇小說《即興詩人》最出色。它出版後不久,即被譯成德文和英文。
安徒生經常在國內外旅行。到過挪威、瑞典、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小亞細亞和非洲,發表了不少游記作品。使安徒生獲得世界聲譽的,是他的童話作品。從1835年春天發表第一部《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起,至1872年,他共寫了168篇童話和故事,其中有諷刺皇帝愚蠢、昏庸和大臣們阿諛逢迎的《皇帝的新衣》,歌頌純潔少女追求忠誠愛情的《海的女兒》,挖苦嘲笑皇帝、貴族的無知和脆弱的《夜鶯》和《豌豆上的公主》,描寫窮苦人悲慘生活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和《看門人的兒子》以及反映他自己和母親不幸遭遇和身世的《丑小鴨》和《她是一個廢物》等。
安徒生童話愛憎分明,熱情歌頌勞動人民、贊美他們的善良和純潔的優秀品德;無情地揭露和批判王公貴族們的愚蠢、無能、貪婪和殘暴。他的童話和故事真實地反映了丹麥現實社會的矛盾,生活氣息濃郁,又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和情調。從取材看,安徒生的童話一部分取材於民間故事、歌謠和傳說,而更大一部分是取材於實際生活,是他從人生和社會生活觀察中獨立創作的。作品體裁多樣,有寓言、故事和小說,其中許多藝術形象,如赤身裸體行進在大街上的皇帝、丑小鴨和拇指姑娘等都已成為歐洲乃至世界語言中的典故,有不少童話故事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和芭蕾舞在世界各國放映和上演。
安徒生的童話雖是為「未來一代」創作的,但其涵意極為豐富深刻,也為成年人喜聞樂見。已被譯成80多種語言。為了紀念這位作家,在他的家鄉奧登塞建起了一個規模宏大的博物館,收集和珍藏各國出版安徒生作品的各種版本。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756784.html
⑥ 魔獸世界的所有快捷鍵是什麼
詳情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