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5部超勵志的馬拉松題材電影
推薦15部超勵志的馬拉松題材電影
大家都有看過電影吧,你對馬拉松類的電影知道多少呢?下面我為您推薦15部超勵志的馬拉松題材電影,希望您希望。
1、阿甘正傳
說到跑步電影,不得不說《阿甘正傳》。阿甘於二戰結束後不久出生在美國南方阿拉巴馬州一個閉塞的小鎮,他先天弱智,智商只有75,然而他的媽媽是一個性格堅強的女性,她常常鼓勵阿甘「傻人有傻福」,要他自強不息。
阿甘像普通孩子一樣上學,並且認識了一生的朋友和至愛珍妮,在珍妮和媽媽的愛護下,阿甘憑著上帝賜予的「飛毛腿」開始了一生不停的奔跑。
阿甘成為橄欖球巨星、越戰英雄、乒乓球外交使者、億萬富翁,但是,他始終忘不了珍妮,幾次匆匆的相聚和離別,更是加深了阿甘的思念。 有一天,阿甘收到珍妮的信,他們終於又要見面……
2、長跑者的寂寞
英國少年感化院里生活的少年犯了克林,因偷竊罪被囚,然而他於長跑的才華,令他受到高度重視,更獲頒獎牌。不過,在漫長又孤獨的集訓中,他每每回憶起監禁前所遭遇的種種不幸。生活在這種矛盾之中,他對社會越來越不滿,也充滿了抵抗的態度。曾是英國「自由電影運動」熱心分子的托尼李察遜,以意識流手法探討年輕人的叛逆心理,《長跑者的寂寞》可算是英國「憤怒派」代表性名作之一。
3、馬拉松精神
《馬拉松精神》是有史以來第一部以非虛構的形式捕捉馬拉松運動的戲劇性和精神實質的電影。這部電影的拍攝橫跨四大洲,記錄了一批業余馬拉松選手的精彩人生。其中包括六個獨特的故事,每個故事主人公都在為芝加哥馬拉松大賽做准備,並且最終在大賽中接受挑戰。這不僅僅是一部體育電影,而且是一部關於個人奮斗和成功的鼓舞人心的電影,不管你是不是體育愛好者,都會喜歡這部電影。
4、馬拉松(韓國)
從外表上看起來,喜歡斑馬和巧克力的楚元和同齡孩子沒什麼兩樣,一樣的活潑可愛,招人喜歡。但他卻被診斷出患有自閉症,媽媽慶淑(金美淑飾)聽到消息後絕望地暈了過去。
之後,媽媽為了減少病症對孩子的影響,投入大量心血,請了教練訓練兒子跑步,希望他能在真正的馬拉松賽比賽中跑玩全程。
隨著時光的推移,楚元長成了20歲的小夥子,但是智力仍停留在5歲孩子的水平上。他會把弟弟當成老師般尊敬,一聽見音樂就不分場合、地點的手舞足蹈,但這一切並沒有影響他的目標,在良母恩師的支持鼓勵下,他朝著馬拉松比賽的冠軍不斷奔跑。
5、馬拉松(日本)
患有自閉症的小男孩彰太郎,天真可愛,非常招人喜愛,無異於其他同齡的孩子。直到有一天,母親晴江發現了這個彷彿晴天霹靂一般的消息。難以面對現實的母親卻懷著一顆永不放棄的心,她不認輸。慢慢的,晴江發現了彰太郎與眾不同的天賦,兒子在跑步的時候表現超出常人。晴江帶著兒子開始了每日的練習。
多年來,晴江陪伴著兒子,從來沒有放棄過。終於,彰太郎成長為一名純凈率真的英俊少年。晴江在一位來采訪自閉症設施的雜志記者早苗的介紹下,認識了著名的馬拉松選手野口洋二。在晴江的哀求下,洋二答應做彰太郎的馬拉松教練。從不理解不接受,到漸漸產生的默契與信任。
6、聖拉爾夫
講的是一個14歲的男孩相信他可以創造奇跡的故事。男孩的父親去世,母親昏迷在醫院,似乎只有奇跡才能使其蘇醒。他渴望創造奇跡。一次長跑懲罰使他喜歡上了這項運動,並堅信如果能完成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比如贏得波士頓馬拉松比賽,就能夠喚醒母親。雖然最後他離冠軍僅一步之遙,但他贏得了師長和同學的尊重,贏得了心儀女孩的熱吻,贏得了母親奇跡般的蘇醒。奇跡每天都會發生。
7、永無止盡
史蒂夫在跑步方面有著過人的天賦,許多教練想要將他收入麾下但卻紛紛遭到了拒絕,因為,在心高氣傲的史蒂夫心中,只有傳奇田徑教練比爾有資格成為他的「師傅」,經歷了一番波折之後,史蒂夫最終成為了比爾手下的得力戰將。
經歷了比爾別具一格的`嚴格訓練,史蒂夫獲得了長足的進步。之後,他在校園里結識了名叫馬瑞的美麗女孩,兩人墜入了愛河。一場競爭激烈的比賽中,初出茅廬的史蒂夫獲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績,就在比爾和馬瑞都在為他感到高興的時候,史蒂夫卻宣布要結束自己的職業生涯,因為他脆弱的自尊無法承受沒能得到第一名的打擊。
8、四分鍾
羅傑班尼斯特原來是牛津大學一名主修醫學的出色學生,在一次全國大學運動會中,在一英里的比賽中跑出了四分鍾的優異成績。在發現自己這方面的天賦後,他也找來了優秀的教練,配合自己艱苦的訓練,在後來的重大比賽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後來在一次全國運動會的比賽上,羅傑發揮出色,跑進了四分鍾,以3分59秒4的時間打破了英國全國紀錄,同時也打破了世界記錄。
9、烈火戰車
1919年,劍橋大學凱斯學院的開學禮上迎來一名叫亞伯拉罕的猶太學生。他擅長跑步,參加劍橋的環校挑戰賽後一戰成名。然而猶太人的身份讓他飽受種族偏見之苦,因此他一心想贏得奧運會百米賽跑的金牌, 以此來對抗種族偏見。另外一位短跑健將是來自蘇格拉高地的艾利克里德,他極具跑步天賦,認為自己的天賦來自上帝,他是為上帝而跑。在1923年的全國性運動會上,兩名青年狹路相逢……
10、一個人的奧林匹克
國產片。本片講述的是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赴美國參加奧運的故事。影片中的劉長春經歷曲折。電影以驚險樣式再現了1932年,東北短跑名將劉長春拒絕代表日本扶植的滿洲國參加洛杉磯奧運會,含淚告別妻兒,逃出日寇佔領的大連,躲避關東軍的一路追殺,逃到北京,找到東北大學校長張學良,決意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此片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前上映,謹獻給中國奧運先軀劉長春及中國奧運歷史上不甘屈辱不懈奮斗的民族英雄們。
11、Unbreakable: The Western States 100
2010年四位世界頂級山地越野跑高手聚集在一起挑戰世界上最艱難的賽事路段-挑戰美國西部百里大狂奔賽事,四位跑將出身不同但是目標一致:拿下百里賽事冠軍並打破世界紀錄。他們要穿過地形崎嶇的斯闊谷,潮濕泥濘的太浩湖,翻越寒冷刺骨的內華達山脈還要抵禦炎熱異常的美洲大峽谷,四名無堅不摧的跑將最終只有一人勝出。
12、run for your life
如果不是當年那個特立獨行的來自於特蘭西瓦尼猶太人一時腦熱的話,估計今天我們就見不到紐約馬拉松的誕生,本片向弗雷德.樂博老先生致敬,他的豐富想像力,堅定的信念以及對家人,對社會和對這項運動付出愛,讓世人見證了紐約馬拉松的誕生。
13、穿越撒哈拉
全程記錄三個瘋子完成穿越撒哈拉的馬拉松壯舉。
14、RUNNING ON THE SUN
全程記錄了50名跑將的花樣作死之旅,參加世界上最艱難的馬拉松戰役——惡水河馬拉松大戰,這幫瘋子在夏天炎熱的七月份跑完加州死亡谷217公里的路程,而促使他們這么乾的原因僅僅是為了突破人類自我極限和享受一下變態的自我虐待感。
15、強風正勁
剛剛考入寬正大學的藏原翔 甫至京都,便遇到無比熱情的學長清瀨灰二 。在灰二的介紹下,藤原住進便宜的學生宿舍竹青庄。不過,他似乎進入灰二設下的圈套。原來竹青庄同時也是寬正大學陸上競技部的總部,藤原不知不覺就成為競技部的成員。灰二多年前右腿負傷,他一直渴望打入箱根馬拉松大賽。為此,他四處物色具有出色資質的校友,除藤原外,這里還有喜愛搞怪的城家兄弟太郎 和次郎 、留級大王尼克 、法學部高材生雪彥 、漫畫宅男王子 、猜謎王 、非洲留學生木薩、以及神童 。這10個性格各異的青年扭成一股繩,為了心中共同的目標全速奔跑……
本片根據三浦紫苑的同名原著改編,被評為2009年電影旬報年度十佳影片。
標記電影《馬拉松》觀後感
「電影《馬拉松》是根據裴亨振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2001年在他19歲時,參加了春川馬拉松,以2小時57分7秒的速度跑完了全程」。
片中男主角楚元自幼得了自閉症,沒有獨立生存能力,是靠母親耐心的一點點教他。他的世界非常簡單,母親讓怎麼做就怎麼做,從不反抗,記憶力非常好,聽到什麼都能記住。他喜歡餅干、面條,害怕打針。他愛看動物世界,喜歡在大草原奔跑的斑馬,能記住斑馬的各種生活習性,更因喜歡斑馬圖案,一次搶了一位女士的斑馬包被扭送公安局,再一次去摸穿斑馬紋短裙的大腿而被其老公暴揍。
他不會主動去認識世界,沒有自己的判斷,只能依靠以往看到的和別人提到的做出應答。有一次母親落入游泳池溺水,他在岸上觀望,當天寫的日記是他游泳了,母親也游泳了,他完全不清楚當時母親面臨生命危險。就是這樣的一個兒子,他母親始終沒有放棄,投入所有精力,教會兒子認識雨水、錢幣,學會購物,不要吃陌生人的東西,不要隨地小便等等很多普通人很容易認知和學習的東西。
母親肯定經常瀕臨崩潰,感到無力,但她一直在堅持著,努力去更加了解兒子,讓他和正常人一樣。母親堅持讓楚元開始跑步,並在比賽前問他兩個問題,『楚元的腿?'』價值千金!『』楚元的身體?『』非常健壯!『一次10公里比賽,楚元得到第三名,非常開心。
10月10日楚元未經母親允許在教練的幫助下,去參加春川馬拉松。楚元謹記教練的話,開始不跑快,微笑著觀察四周並一直跑著。中途他實在跑不動了,坐在地上並自責,當有一位女士遞給他一塊餅干時,他想起母親用一塊餅干帶他爬山的場景,站了起來,堅持著繼續跑。突然下起了雨,楚元想起教練的話,雨天是最適合跑步的,當下雨時,就像獵豹一樣加速奔跑。
楚元越跑越快,身輕如燕,他在享受著跑步的快樂,完全忘記了身邊的參賽者,他不斷回想著一個個經歷過的場景:超市,游泳館,地鐵站,棒球場,大家都在向他招手,給他加油,他就是一個正常人在跑步,得到了大家的熱烈歡呼聲。最後他幻想自己跑向了大草原,與最愛的斑馬一同馳騁。當到達終點時,與母親熱烈相擁。母親喜極而泣,他的兒子和正常人一樣完成了馬拉松比賽「。
玩樂跑說我為何看這部電影如此觸動,是因為與我的家庭背景相關。在我出生時,母親已患有精神疾病,情緒很不穩定,她生我但無法養育我,小時候我沒少」坐飛機「,她一不開心就會將我從懷中扔到地上,是姨姥將我養育成人。從小很少向同學、朋友提及我的母親,我知道她的精神是不正常的,沒有自理能力,需要其他人照顧,讀高中以前我都是怕她的,因為情緒很不穩定,說不定何時就會發火,說不定何時就會撕被子、摔東西,也曾經在家點過一把火,將屋裡的東西差點都燒完。無論如何,作為我的母親,我是需要照顧她的,在學校總是惦記家中會不會出事,放假時也很少出門,在家中看著母親。在那個階段,我還是渴望得到母愛的,但沒有辦法,母親需要被照顧。
我在家時,她會一直跟隨我,坐在身邊笑著看著我,雖然不說話,我也不多言。
2011年3月母親因突發心臟病送醫院搶救無效去世,當時我在北京,沒有見到母親最後一面,至今想起都會深深自責。母親的一生,基本沒有幹活,每天只有吃飯、睡覺,在家中活動,這是享受還是煎熬,我並不知道。從我的角度來說,作為兒子,做得非常不好。我沒有像電影中母親一樣去努力了解自己兒子,讓他做出改變。而我只是照顧母親,維持現狀,從未嘗試去了解母親心中的想法,去和她溝通交流,努力讓她做出改變。
現在母親已不在,已沒有機會再去了解她,只能不斷想像她的音容笑貌,以後回家燒紙時一定要與她好好交交心。我曾在內心抱怨過得不到母愛,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母親生我已很偉大,在她的情況來說並不能給予我什麼物質等方面的幫助,但她已將自己全部的愛化作笑容給予了我。有這么一句話,愛不在於給多少,而在於有多少就給多少。
看完這部電影,首先想到自己的母親,我哭了,躲在被窩里哭了很久,很想宣洩一下內心的情感,我想做出改變,我想讓自己變得更加重感情,更能表達自己的情感。在家中,無論遇到什麼事情,我總是可以做到面無表情,但心中已是波濤翻滾,可能是不想把自己的情感做出來讓別人看到。我還記得,在母親出殯燒紙那天,我跪地沒有哭出來,聽到旁人說這孩子燒紙都不哭,我內心肯定是非常痛苦的,我更想在無人的地方落淚」。
我能理解玩樂跑在母親出殯時沒有哭出來的感受,因為我在6歲時就親身親受了父親的出殯,當時傍邊的人讓我哭,我只是感到異常的難過,哭不出來,喉嚨在隱隱作痛。漸漸長大之後,我常喜歡一個人去空曠的原野。北方的冬天,大地空寂無聲,靜謐得彷彿聽得到天籟之音。面對遠處的群山,面對蒼茫大地,我常因懷念我的父親而流淚。這種情愫一直陪我到了成年。
我也想到了母親。父親去世,母親帶著我們3個孩子生活。記得小學的頭一天,課間一出教室,見到了母親,帶了雞蛋和餅給我吃。以後,只要我在學習,家裡任何事情都不讓我去做。適逢經濟困難時期,大家都開荒種些糧食補貼。我是家裡最大的孩子,每當晚上勞動回來,母親都遠遠的在坡上遙望等候。
一個解放前在北大讀過書的老先生說:你的母親在舊社會要被樹貞潔牌坊的。現在母親90來歲了,住在妹妹家裡,身體很健康,只是有些糊塗記不清事情了。每當我去看她,她總是說「你總也沒來了,哪疼么?」我會一遍遍的告訴她我上周來看的你,我不疼。我知道這是因為她常想念我;又因我父親是的肝癌去世,臨終疼痛異常,所以在母親的記憶中烙印很深,她怕我得病。
網上有一個小故事:父親75歲了。一天,窗外飛來一隻烏鴉。他問:這是啥?兒子說:是烏鴉。過了一會,父親又問,兒子吼道:說了是烏鴉,你怎麼回事啊!後來有一天,他翻開40年前父親的日記「今天兒子三歲了,他指著烏鴉問我:這是什麼?我告訴他,是烏鴉。他又問,我又回答。他問了11次,我答了11次」。因此,我總是一遍遍不厭其煩的回答母親的同一個問題,以彌補我對母親的虧欠,這樣會使我的心裡感到一些安慰。
我不知道該對玩樂跑說些什麼,只想明天跑步後與他一起喝杯熱咖啡--快到冬季了,又記起了森林公園里那滾熱、濃郁的咖啡。
;『貳』 抗美援朝中北朝鮮軍對打哪些戰役啊
首先是對南朝鮮的作戰,主要有四次戰役:高浪浦戰役,春川戰役,彌阿里戰役,漢城戰役,都以南朝鮮的慘敗告終,具體過程是這樣的:北朝鮮人民軍在鐵原——議政府一線由蘇制T-34坦克開道,在重炮、迫擊炮和重機槍火力的支持下,兩個師加一個團,共兩萬八千人,迅速突破南朝鮮軍僅一個不滿員師的戰線,然後以驚人的速度向前推進。沿著西海岸的公路向南,北朝鮮人民軍和南朝鮮軍的兵力對比和鐵原——議政府一線一樣。這兩個方向一東一西,像一隻張開的鐵鉗,將要在南朝鮮的心臟漢城合口。
北朝鮮人民軍在蘇聯武器裝備的援助下,當時已編有七個步兵師、一個坦克旅、一個邊界保安旅和一個摩托化團,不僅兵力多於南朝鮮軍一倍,而且軍官素質和士氣也是南朝鮮軍隊不能匹敵的。其士兵的來源大部分是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戰士,也有參加過中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朝鮮族士兵,即使是新兵也大都是剛剛翻身解放的工人和農民,政治優勢使北朝鮮軍隊在戰爭初期顯示出驚人的力量。
高浪浦方向,南朝鮮第十三團在第一波次的交戰中死傷就達百分之九十,人民軍的坦克很快突破了南朝鮮軍的陣地。
臨津江方向,南朝鮮第一師在美軍顧問羅德維爾中校和白善燁師長的指揮下,在臨津江南岸部署陣地,等待潰敗下來的第十二團,然後重新組織抵抗。結果,第十二團潰敗的士兵蜂擁而至,後面緊跟著北朝鮮人民軍第一師的追兵。南朝鮮工兵飛快地按下電鈕,想炸掉臨津江大橋,但電纜已經被切斷,人民軍潮水般地湧上來,佔領了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大橋。
議政府方向是軍事上極為重要的地理走廊,坦克可以在此展開,這個方向是漢城最後的屏障。駐守在這里的南朝鮮第七師面對的是北朝鮮人民軍最精銳的第三、第四師。人民軍的兩個師同時展開攻擊,工兵在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掩護下破壞了公路兩邊的碉堡,步兵登上公路邊陡峭的山崖向敵後滲透,公路上正面進攻的坦克部隊堅決地推進,南朝鮮軍隊的前沿陣地很快瓦解了。
只有春川方向的南朝鮮軍隊在北朝鮮人民軍第二軍的進攻面前進行了局部的反擊,但由於議政府方向南朝鮮軍隊的潰敗,春川已經成為孤立的突出部,如果不逃命就來不及了,於是唯一的抵抗也被放棄了。
被美軍顧問團團長威廉·羅伯特准將稱為「亞洲之雄」的南朝鮮陸軍在戰爭爆發時的表現,與其說是讓顧問團失望,不如說是讓美國人震驚。滂沱的大雨中,到處可見已經不成建制的南朝鮮軍隊向南潰逃。就在這個時候,美軍顧問團又接到了令他們更為震驚的報告:人民軍數架蘇制雅克螺旋槳飛機飛臨漢城和金浦機場上空,金浦機場的控制塔台和一架美製C-54運輸機被擊中,一個油罐起火;漢城附近的另一個小型機場也遭到攻擊,機場上的十架教練機被擊中七架。最為嚴重的是,這些機場上的飛機已開始沿著公路北飛,在驚恐萬狀的南朝鮮軍的上空低空射擊,使本來的潰敗變成了綿延幾十公里的恐怖。美軍顧問團在發給麥克阿瑟的電報中說:「無論從軍事形勢上還是從心理上看,韓國陸軍已經完全垮了。」
六月二十五日晚上,麥克阿瑟在東京看電影的時候,潰敗中的南朝鮮軍隊真的在漢城北部的彌阿里一帶建立起一條阻擊陣地,史稱「彌阿里防線」。南朝鮮軍隊企圖利用這一帶環抱京元公路的丘陵地形,為守住漢城做最後的抵抗。這的確是最後的抵抗,戰斗一直進行到二十七日中午,北朝鮮人民軍終於突破了彌阿里防線前面的倉洞防線。天一黑,人民軍士兵便大規模地滲透到整個防線的後方,彌阿里防線徹底垮了。
麥克阿瑟得到的形勢預測是:漢城很快就會失守。
果然隨後就是漢城慘敗,敗軍一瀉千里,難民伴著軍隊,混亂不堪。
該美國出手了。
北朝鮮跟美國主要打了以下幾場戰役:
烏山戰役,是北朝鮮與美國的第一次對抗,以北朝鮮的勝利告終,過程是這樣的:
七月五日八時十六分,美軍第二十四師二十一團一營的一發榴彈炮彈出膛了,這是美國地面部隊在朝鮮戰爭中發射的第一發炮彈。
炮彈在坦克群中爆炸,一輛坦克被擊中。
但是,北朝鮮軍隊的坦克沒有絲毫的猶豫,它既沒有拐下公路,更沒有遲緩下來的意思,仍在轟隆隆地向前推進。
接近四百米的時候,美軍的反坦克火箭開始射擊了。T-34蘇制坦克依舊若無其事地前進,沿著坡度很陡的公路爬上來。美軍的七十五毫米反坦克火箭對T-34坦克似乎不起什麼作用。在發射了二十多枚火箭彈後,一輛T-34坦克終於停止了,堵塞了公路。坦克中跳出三個北朝鮮士兵,跳出來的時候是舉著手的,但是一落地,手中的槍立即開了火。由於距離很近,美軍陣地上的一個機槍手中彈死亡。這個沒能在史料中留下姓名的美國青年,是美國地面部隊在朝鮮戰爭中第一個陣亡的士兵。
T-34坦克的火力十分猛烈。戴中尉手中的七十五毫米無後坐力炮被擊毀,巨大的炸裂聲震壞了他的耳膜,鮮血順著他的臉頰流了下來。一個小時之內,史密斯的部隊已傷亡二十多人。北朝鮮的坦克開始沖下山口,有的坦克已經開到炮兵陣地的後面去了。一些年輕的士兵開始逃跑。炮兵軍官親自裝填彈葯,但仍然阻止不了人民軍坦克的進攻。上午十一時,北朝鮮的坦克縱隊沖過了美軍的炮兵陣地。接著,北朝鮮的步兵蜂擁而至。
美國兵沒想到北朝鮮士兵會在瞬間成片成片地向他們沖來。坦克的炮彈開始落在美軍陣地上,有人在傷痛中###著從陣地上滾下去。史密斯大聲地命令:「向那個縱隊射擊!」但在胡亂的一陣射擊後,他突然發現陣地左右兩翼的山包上已經飄起北朝鮮的旗幟。C連和B連開始壓縮,到十二時,史密斯原有的一千二百米的陣地已經被迫壓縮到不足七百米了。史密斯呼喊自己的炮兵,但被報告說車載電台已被打壞。通訊的中斷使炮兵無法射擊了——美國式的炮兵指揮方式在朝鮮戰爭的第一場戰斗中就受到了嘲弄。
下午十三時,北朝鮮軍隊開始壓縮包圍圈。史密斯本能地意識到,如果再固守陣地,等待他的特遣隊的只能是死亡。他後來回憶說:「當時已經毫無希望,傷亡慘重,聯絡中斷,缺乏交通工具,彈葯耗盡,北朝鮮人的坦克就在背後。在這種情況下,我面臨的抉擇是:與陣地共存亡?還是設法帶領士兵突圍?我們至多還能堅持一個小時,然後就會全軍覆沒。我選擇了突圍……」史密斯下達了撤退的命令,並宣布了撤退的順序。但是,一營的撤退根本沒按順序進行,完全是一場只管自己的逃命。北朝鮮的馬克沁重機槍橫掃潰散的美軍,美軍士兵成片地倒下。史密斯最後撤出陣地,他在路過炮兵陣地時,發現那些炮完好無損地排列在陣地上,像是在展覽美軍的裝備,只是陣地上連炮兵的影子都沒有了。
這是朝鮮戰爭中美國地面部隊的第一場戰斗。
這場戰斗在後來的各種戰史中一次次地被記載。二十五年後,一九七五年在日本出版的《時代》周刊曾對史密斯的烏山之役給予了這樣的描述:「美軍在撤退時,只帶走了傷員,給戰死者蓋上星條旗就不管了。有不少傷殘士兵,恐怖之餘,扔掉鋼盔和上衣,甚至脫掉了鞋子。關於史密斯支隊的全軍覆沒,美軍總部沒有如實公布,僅說在近六百名士兵中有一百五十名戰死、七十二名被俘,輕重傷員沒有計算在內。」
第三戰役,北朝鮮與美國最大規模的一場戰役,以北朝鮮大勝告終,包括大田戰役等,以下是具體過程:
北朝鮮人民軍第三戰役的方針是:不許敵人有占據新防線的時間,以迅速的行動猛烈打擊敵人,突破錦江和小白山脈一線,在大田地區和小白山脈一線圍殲敵人的基本主力,解放全州、論山、聞慶地區和蔚珍以南地區。北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金日成把自己的指揮部前移至漢城,以直接指揮第三戰役的進行。第三戰役的目標很明確:打到釜山去,把聯合國軍隊趕下海,把南朝鮮軍隊徹底殲滅,實現全朝鮮的統一。
就當時戰爭形勢的進展而言,朝鮮統一目標的實現只剩下了時間問題。
但是,就在這一天,聯合國安理會召開正式會議,在蘇聯代表和中國合法代表缺席的情況下,通過了由英國和法國提出、由美國政府擬定的「關於設立聯合司令部以統一指揮聯合國各國參戰部隊」的提案:「建議所有按照前述決議提供軍事部隊和其他援助的國家將該項部隊和其他援助交由美國指揮下的統一司令部使用」。同時「請求美國派該項部隊的司令官」。第二天,杜魯門總統任命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至此,自聯合國成立以來,第一支打著「聯合國軍」旗號的部隊誕生了。
面對有十幾個國家聲明參戰的聯合國軍,金日成表示出的是極大的蔑視。金日成的法寶是時間。因為他知道,北朝鮮人民軍不可能持續保持強大的攻勢,如果不能一鼓作氣戰斗到全朝鮮迅速統一,很可能會出現預想不到的問題。尤其是目前聯合國軍隊還沒有在朝鮮站住腳,這是人民軍擊敵制勝的最好時機。在第三戰役發動前,金日成堅決地撤換了一些指揮部隊前進不迅速的高級將領。並決心在一個叫大田的地方,給予美軍一次毀滅的殲滅。
美國在朝鮮前線使用了大批的空軍,美國海軍也直接游弋在朝鮮近海參戰,但南朝鮮軍隊的節節潰敗趨勢卻沒有絲毫減緩。南朝鮮前線司令官甚至下達了「只要看見南朝鮮的散兵游勇,如果不立即上前線,就格殺勿論」的命令,但是美軍和南朝鮮軍建立的防線還是接二連三地垮了。為拯救敗局,美軍開始增兵。
七月十三日,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官沃克在大丘正式成立美軍司令部。第二十四師在二十一團一營遭受失敗後,師主力在迪安師長的率領下已經前進到大田。第二十五師於十日到達釜山,美軍精銳的騎兵第一師也於十八日在浦項登陸。在麥克阿瑟的命令下,南朝鮮軍隊全部歸美軍指揮。
從朝鮮戰場雙方的態勢上看,一場大戰已經在所難免。
對於美軍一線指揮官第二十四師師長迪安來講,在決心以錦江為天然屏障阻擊北朝鮮人民軍的時候,他的心情肯定是不安的。這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史密斯特遣隊已經遭受重創,連續的阻擊失利也使部隊減員嚴重。更重要的是,美軍士兵自從踏上朝鮮的領土起,就沒有看到過一絲「勝利的希望」,傷亡和失蹤人數同時增加就說明了這一可怕的現實。在把錦江上所有的橋梁都炸掉、所有可以渡江的船隻都燒毀之後,迪安師長對部下的暗示是:保持與友鄰部隊的聯系,在情況危急的時候撤退,並盡可能爭取時間等待騎兵第一師的增援——盡管沃克將軍的書面命令是:第二十四師在任何時候都不準從錦江一線撤退。
七月十四日拂曉,北朝鮮人民軍前鋒部隊前進至錦江北岸。在南岸防禦的美軍第二十四師三十四團的L連和一個炮兵營看見只有兩只駁船在渡江,就沒把人民軍士兵的進攻當回事。但是,當大批的人民軍渡江行動出奇的迅速起來時,他們還沒弄清楚是怎麼回事,後路頃刻間就被切斷了。驚慌的L連連長沒打幾槍就擅自命令撤退,把炮兵營和側翼的連隊完全###給了人民軍。結果,一個小時內,六十三野戰炮兵營營長和他的一百多名士兵,連同十門火炮、八十六台車輛全部被人民軍殲滅或繳獲。
由於三十四團的防線被突破,它與十九團之間的聯系被撕開了縫隙。迪安師長急忙命令十九團堅決阻擊。十九團組建於美國南北戰爭期間,迪安在當上尉的時候曾在這個團任職。十九團的團長是後來成為駐韓美軍上將司令的梅爾上校。十五日夜,人民軍士兵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渡江手段,冒著美軍空中和地面的炮火強行渡過錦江,頑強地向十九團的陣地沖上來。戰斗一直打到十六日早上,十九團的陣地多處被突破。美軍發起了幾次反沖擊,但效果不大。到上午十時,人民軍終於把十九團唯一的退路封鎖了。白熱化的交戰持續了整整一天。黃昏的時候,在十九團大部分部隊被殲滅、打散的情況下,一名參謀開著最後一輛坦克載著受了重傷的梅爾團長突圍。在坦克中,梅爾得知,他負傷後任命的代理團長溫斯泰德已經戰死,副團長乘吉普車自行突圍去了,部隊現在已經沒有了指揮官。透過坦克的觀察窗口,梅爾團長看見公路上至少有一百多輛美軍的車輛在燃燒,成群的美軍士兵爭相逃命。他命令作戰參謀休斯塔馬哈上尉把逃兵組織起來,誰知這個上尉沒過一會兒就死在了亂槍中,美國兵開始大面積地四處逃散。十九團在這次戰斗中的損失是:C連的一百七十一人中一百二十二人沒有歸隊。團部、一營、迫擊炮連的裝備全部丟失。而團長梅爾在總結報告中說:錯誤是自己過早地使用了預備隊。
至此,美軍第二十四師的三個主力團均受到嚴重損失。師長迪安意識到,阻止北朝鮮軍隊的進攻猶如「企圖防止水從漁網中漏出來」。他被迫命令他的部隊全線撤退後。然而,就在這時,沃克將軍卻對他下達了一個幾乎沒有辦法完成的任務:在大田堅守到二十日,等待美軍騎兵第一師的接防。「大田,扼守在通往朝鮮半島最南端的咽喉要道上。「當然,如果您認為您已經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可以在二十日前放棄大田。」沃克最後這么說。可是,迪安是職業軍人,他知道這只是客氣而已,他和他的第二十四師必須堅持到二十日那一天。
一九五○年七月二十日,對迪安來講,這是一個終生不堪回首的日子。
人民軍從十九日夜晚開始發起了新一輪的進攻。人民軍採取的還是正面進攻和兩翼滲透的戰術,第二十四師的各個陣地一次次出現告急。下級軍官們多次請求撤退,迪安沒有答應。凌晨三時,人民軍突破大田防禦的前沿陣地,T-34坦克甚至從美軍一個營的營部帳篷上碾壓過去。這時,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在大田的美第二十四師部隊裝備了一種專門對付北朝鮮坦克的口徑為八十九毫米的反坦克火箭筒,它們是在麥克阿瑟的命令下於七月八日在美國本土的加利福尼亞裝上飛機的,十日新式武器到達大田,十二日下發到第二十四師。錦江戰斗開始前,美軍士兵把這種火箭筒部署在公路邊,然而當北朝鮮的坦克出現時,經過訓練的八十九毫米火箭筒手卻人影全無了。結果不但北朝鮮的坦克沒被阻止,前沿美軍的一個營瞬間就被打散了。
二十日天亮的時候,北朝鮮人民軍突進大田市區。人民軍與美軍「在這座燃燒的城市裡展開了一場艱難而又血腥的巷戰」。師長迪安仍然相信八十九毫米火箭筒的效果,他親自帶領一個火箭筒小分隊去打人民軍的坦克。效果是有,但絕不像說明書上說的那麼神奇,火箭彈打在T-34坦克的正面當當作響,只要射中的角度稍微偏一點兒就根本不起作用。不過,還是有一輛北朝鮮坦克被迪安帶領的反坦克小分隊擊毀了。如今在南朝鮮的大田市,這輛坦克被當作展覽品陳列著,說明牌上寫道:一九五○年七月二十日,在W·F·迪安將軍的監督下將其擊毀。然而,在一九五○年七月的這一天,迪安的悲劇很快就來臨了。人民軍已經把大田嚴密地包圍,迪安指望的外圍部隊始終沒有來解救。他甚至說不清大田周圍的陣地是否還在美軍手中。到下午十七時,迪安得到的報告是:「三十四團團長不知去向。」迪安疲憊到了極點,於是離開指揮所,躺在一間充滿腐土和糞便味道的破屋裡倒下就睡著了。天再亮的時候,迪安醒來,看見美國兵仍在到處亂竄。迪安在發出要求增援的密碼電報後開始突圍。他在大田的街頭拉著一門七十五毫米無後坐力炮向北朝鮮的坦克射擊,但是炮彈打光了也毫無所獲,極端的沖動之下他甚至拔出他的手槍向坦克射擊。到第二天早晨六時,掩護撤退的三十四團代理團長在市區內走錯了路,進入一個死胡同。後續部隊好容易到達由二十一團堅守的一個隧道,結果那個隧道早已被人民軍佔領,突圍的美軍落入了人民軍布置好的圈套中。迪安一行人在彈雨中上了向南的公路,但他立即意識到他們把方向弄錯了,因為前邊出現了人民軍的部隊,密集的射擊瞬間就把他們打散了。迪安逃離公路上了山。從這時直到朝鮮戰爭停戰,美軍始終沒能得到有關這位美國將軍的任何消息。
第四戰役,北朝鮮趁勝追擊,擴大優勢,包括洛東江戰役等,具體過程:
第四戰役的主攻方向是金泉和大丘。其戰役方針將金日成的最終理想闡述得十分明白,就是要徹底地消滅敵人並且創造總攻的條件:「擊潰永同、咸昌、安東地區的敵軍防禦部隊,解放洛東江以北和以西的廣大地區,並且迅速搶渡洛東江,為最後消滅敵人創造有利的條件。」
金日成的指揮部再次前移,他親自到達位於忠州南部的前線司令部坐鎮指揮。他特別強調除加強主力部隊沿公路前進以外的迂迴和滲透戰術,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必須進一步地加快速度,不給敵人以任何喘息的機會。金日成知道,北朝鮮人民軍的時間已經極為寶貴了。因為「時間每過去一天,就會有更多的美國士兵、槍支、坦克和飛機」到達朝鮮戰場。
二十九日,人民軍突破秋風嶺,摧毀了美軍和南朝鮮軍隊的一道道防線,相繼佔領金泉、晉州、安東等重鎮,長驅直入到達洛東江北岸。
洛東江防線,是指南北約一百六十公里、東西約八十公里的一條外圍線,它的背後就是釜山,釜山是南朝鮮軍隊和聯合國軍隊在朝鮮海岸邊的最後一個立腳點。所以,洛東江防線在美軍的眼裡是「最後一道防線」,再後退就要退到大海里了。
二十九日,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將軍親自趕到撤退中的美第二十五師師部,向全師官兵發表了「誓死堅守陣地」的講話。他說:「我們現在是為了爭取時間而戰斗,不允許以戰場准備和其他任何理由再後退。我們的後方再也沒有可退的防線了……向釜山撤退,將意味著歷史上最大的殺戮。因此,我們必須戰斗到底。」
沃克所說的 「為了爭取時間而戰斗」,是指爭取聯合國進一步增兵的時間。
而北朝鮮人民軍在完成第四戰役的預定目標後,為把敵人徹底消滅在釜山前面的狹長地域內,於八月八日強渡洛東江,美軍騎兵第一師、第二十五師和新參戰的第二師再次潰敗後退,人民軍逼近了釜山的門戶馬山。
北朝鮮人民軍的第四戰役於八月二十日結束。這時,人民軍已經把敵人壓縮在了一個極有限的空間內。雖然由於美軍和南朝鮮軍的抵抗越來越頑強,人民軍第四戰役的預定目標沒有完全實現,但是,在第四戰役中,北朝鮮人軍共殲敵三萬多名,佔領了南朝鮮百分之九十的土地。
第五戰役,也稱釜山戰役,是北朝鮮對美國的最後一戰,以美國仁川登陸,北朝鮮先勝後敗,功虧一簣告終,這一戰也體現了麥克阿瑟的才能,具體過程:
仁川是朝鮮中部西海岸的一個港口,距離漢城僅四十公里,位於朝鮮國土東西最狹窄的「蜂腰部位」。美軍如果在這里登陸成功並且展開部隊,就等於在北朝鮮人民軍的後方把朝鮮國土攔腰截斷,從而使在南朝鮮土地上的北朝鮮軍隊陷入包圍之中,北朝鮮軍隊將會在由釜山展開的扇形戰場上兩面受敵。那麼,連最不具備軍事常識的人都將知道後果是怎樣的。
但是,如果美軍從仁川登陸,在理論上又恰恰違反了基本的軍事常識,因為仁川港有著由巨大的海潮落差而形成的寬達二十四公里的淤泥,是「世界上最不宜進行登陸作戰的港口之一」。也許正是這一點,使金日成忽視了使他的軍隊不久以後遭到重創的仁川港。
凌晨二時,仁川登陸作戰命令下達。
麥克阿瑟登上旗艦的艦橋。
這時,整個艦隊已經進入仁川港狹窄的水道,所有艦船的艦炮都對准了黑暗中的仁川港。
隨著一團火光和一聲巨響,登陸的火力准備開始了,其空前猛烈的規模讓記者們目瞪口呆。四艘巡洋艦和八艘驅逐艦在距離岸邊很近的地方,在不足四十五分鍾的時間內,就把兩千八百四十五發炮彈傾瀉在月尾島上,艦炮火力之巨大令空中的海軍飛行員根本無法看清地面的任何目標。結果,「整個島子好像從頭到尾被犁了一遍」,「月尾島上所有的生物盪然無存」。與此同時,空軍開始向整個仁川傾瀉炸彈,其數量「恰恰等於諾曼底登陸前傾瀉在奧馬哈海灘上的炮彈數量」。
但令美國人驚訝的是,當美軍登陸作戰部隊開始在仁川泥濘的海岸上爬行的時候,還是受到了北朝鮮軍隊的頑強阻擊。有關戰史資料記載:「李大勛上尉指揮的人民軍海防炮兵連的指戰員們,直到炮身燒熱彎曲或被敵人的炮彈炸斷為止,堅持進行火力戰斗,擊沉和擊毀敵人四艘艦艇。炮打壞之後,炮兵指戰員們和步兵一起,同開始登陸的敵人展開激烈的白刃戰。九月十五日上午十時,月尾島上響起英雄的月尾島守衛者們最後一次沖鋒的萬歲聲……」
美軍順利佔領月尾島後,工兵開始作業。此時海水退潮了,艦隊因此退到外海。這是一個關鍵的時刻,因為登陸的行動已經公開,如果北朝鮮軍隊這個時候大舉反擊,局面如何就很難說了。為此,美軍所有的艦載飛機傾巢出動,對以仁川為半徑的四十公里以內的目標,尤其是公路,進行了不間斷的封鎖轟炸。事後得知,北朝鮮人民軍確實向仁川方向增援了部隊,但是在公路上遭到美軍空軍的猛烈阻滯,整整一個白天都無法前進。
仁川港已經成為一片火海,尤其是港內的儲油罐被擊中,沖天的大火彷彿整座城市都在燃燒。美國海軍陸戰隊乘登陸艇開始向海灘沖擊,「他們使用木製或鋁制的梯子,從登陸艦艇上爬下來,再攀上圍繞著仁川城的由混凝土構築的海堤」。一名美國《時代》周刊記者跟隨著陸戰隊員前進,他後來描述道:「一千英尺長的紅海灘的海堤看上去像美國無線電公司的大樓一樣高。」
下午十七時三十分,第一名美軍陸戰隊員登上仁川的土地。
海軍陸戰隊上尉B·洛佩斯登陸後突入仁川市區,在向北朝鮮人民軍的一個阻擊陣地發起進攻時,他的手臂中彈,「握在他手裡的手榴彈掉到了地上」。為了身邊同一個排的戰友,洛佩斯上尉「撲倒在即將爆炸的手榴彈上」。
美軍很快佔領了仁川城。
緊接著,整整一夜的時間,一萬八千多名美軍陸戰隊員和大量的補給、幾十輛坦克,全部在仁川上岸。在隨後的四天里,又有五萬多名聯合國軍的士兵從仁川登陸。
仁川登陸成功後,美軍立即向漢城方向突進。
一九五○年九月十六日,仁川登陸作戰的第二天,麥克阿瑟登上仁川海岸。這位將軍在記者們的照相機前得意洋洋。在布滿燒毀的坦克和士兵屍體的陣地上,他自己又導演了一出小小的戲劇。麥克阿瑟的第一句台詞是:我想尋找一個叫劉易斯·普勒的上校,他是陸戰隊的一名團長,我想親自為這位團長授一枚勛章。正在進攻一個山頭的劉易斯接到通知後,這位麥克阿瑟的崇拜者對前來請他去接受勛章的軍官說:「我們正在戰斗!如果他打算授勛,就讓他來這里好了!」麥克阿瑟不但沒有因為這個團長的傲慢發怒,相反對他如此配合自己的表演十分欣賞。麥克阿瑟立即乘吉普車向槍聲不斷的方向前進,不管部下如何勸阻他都不聽。直到在一個四周炮聲呼嘯的草棚子里,麥克阿瑟見到了滿身硝煙的劉易斯,「他們愉快地互相敬禮」。記者們高興得發瘋了,因為世上沒有比這更能激起讀者興趣的英雄故事了。
麥克阿瑟的賭博和表演都成功了。
整個仁川登陸,美軍傷亡兩百零三人,北朝鮮人民軍傷亡或被俘一千五百九十四人。
接下來,更大的重創還在等著已經突進到朝鮮半島南端的北朝鮮人民軍。
美軍在仁川登陸後,腹背受敵的人民軍立即調整部署:一方面,在洛東江防線上頑強地阻擊向北突破的美第八集團軍的進攻;另一方面,調動兵力向漢城增援,試圖「把敵人消滅在京仁地區」。
但是,除了在後勤補給上北朝鮮人民軍已與聯合國軍相差懸殊外,在兵力上人民軍也處於絕對的劣勢。九月中旬,聯合國軍的兵力已經達到十五萬一千人,坦克五百輛,各種火炮一千門以上,還有美國空軍第五航空隊的一千二百架飛機的支援。而人民軍這時只有七萬左右的兵力,其中約一半還是為補充戰爭損耗而征來的新兵,其裝備也在戰斗中損失嚴重,裝備率僅僅是編制的一半。
人民軍在北朝鮮前線指揮官金策大將的指揮下,在洛東江對峙線上頑強地堅持了整整六天。隨著在洛東江各條防線阻擊的不斷受挫,人民軍全線崩潰的徵兆已經顯露。十八日晚,人民軍第一軍右翼開始按秩序後退。二十二日,在釜山狹窄的防禦圈內苦苦堅守兩個月之久、差點被趕下大海的美軍第八集團軍終於突破人民軍的防線,大舉渡過了洛東江。在重新構成防線已經沒有任何希望的形勢下,二十三日,金日成下達了全線向三八線附近撤退的命令。
金日成下達這個命令時的痛苦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因為僅僅在一個月前,全朝鮮統一的前景似乎已經很明朗了。當時沒有人相信喪失鬥志的南朝鮮軍隊會死裡逃生,即使有美軍連續不斷的支持。而那個狹窄的釜山防禦圈在一個月前還猶如汪洋大海中一個僅供苟延殘喘的小小的救生圈。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八月,麥克阿瑟確實曾經制定過一份從朝鮮半島撤退的詳盡計劃,為此美國海軍已經做了大規模的准備。
可是現在,北朝鮮人民軍的撤退還是晚了。
二十七日,沿著京釜公路向北突進的美軍與從仁川登陸的海軍陸戰隊會師。人民軍的退路被全線封鎖。被包圍的人民軍部隊頑強突圍,很多部隊被打散,士兵們進入山區成為游擊隊員。
到了二十八日,美聯社以《北朝鮮軍隊行蹤之謎,南部戰線一夜之間銷聲匿跡》為題報道說:「北朝鮮軍隊如何擺脫了聯合國軍的追擊,是戰局中的一個謎。」當時的日本報紙也報道說:「北朝鮮軍隊煙消雲散,一兵一卒也沒抓到。」
實際上,人民軍遭受的損失是巨大而致命的。根據戰後資料的統計,七萬多人民軍撤退回三八線以北的不到三萬人。在損失的兵員中,一萬人傷亡,一萬兩千多人被俘,成為游擊隊員的有近兩萬人。而且,人民軍的重裝備幾乎全部丟失。
北朝鮮的勝果就這樣因為金日成的考慮不周而全部喪失,同時統一全國的機會也就此溜走,隨後就是中國志願軍援朝作戰了!
『叄』 春川戰役的介紹
朝鮮戰爭爆發後,朝鮮人民軍憑借蘇聯提供的先進武器裝備,快速地進入南韓境內。只有在東線的春川,有一支韓軍部隊(韓6師)暫時頂住了人民軍的進攻,當時韓軍6師在春川利用城市周圍山頭上的防禦工事進行守備。雖然韓6師最終未能守住陣地,但還是被稱為「春川的磐石」、「顯赫的6師」。1歷史上稱此次戰役為「春川戰役」。
『肆』 臉紅的兒媳婦名字叫什麼
臉紅的兒媳婦名字叫臉紅的兒媳婦-春川戰役。
具體如下:
老鐵電影網《臉紅的兒媳婦-春川戰役》於2019年上映,目前已HD720P印地語中字,日本製片,正版資源在線播放,豆瓣當前評分7.0分。該片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主要演員綾野剛,山田孝之,澤尻英龍華,伊勢谷友介,金子統昭等。
臉紅的兒媳婦-春川戰役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大約200名警衛空著頭站著。「有他。」Vermorel,「被指控犯有叛國罪!他給了第一個他的公社生涯。
中國電影之最
中國最早放映的電影——「西洋影戲」,1896年8月11日法國商人在上海徐園「又一村」茶樓內放映。
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戲曲片京劇,長約半小時的無聲片,包括《請纓》《舞刀》等片段,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由北京豐泰照相館攝制。
中國第一座電影院——伊留繼昂電影院,1905年由俄籍建築設計師、猶太人潘·瓦·科勃采夫開設的哈爾濱第一家電影院,原址在道里區西十二道街和中央大街交口處。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