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紅嫂》電影講述了什麼
《紅嫂》該片講述的是戰爭年代沂蒙山一個真實的故事,她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一名革命戰士。後來,人們在舞台上塑造了一個美麗的「紅嫂」。
1947年夏天,我華東野戰軍某團警衛排實施戰略轉移時,在山東蒙陰縣孟良崮地區遭遇國民黨王牌軍74師一個團。慘烈的戰斗結束後,警衛排排長彭林倖存以外,其他人員全部陣亡。從陣亡的戰友堆里蘇醒過來,身負重傷的彭林已經是奄奄一息。拖著受傷的身子,彭林艱難地向一個村子爬去。
紅嫂將彭林轉移至一秘密山洞,從此瞞著膽小老實的男人給彭林養傷送飯。對紅嫂的美貌,還鄉團團長李貴早已是垂涎三尺。如今有國民黨撐腰,李貴更是隔三差五地來騷擾紅嫂。機智勇敢地紅嫂巧妙地與李貴周旋,爭取時間給彭林養傷。
紅嫂的異常引起男人吳二的疑慮,也引起隔壁王嬸的注意。男人吳二的疑慮打消後,早已經發現紅嫂在暗中幫助解放軍戰士的王嬸也秘密聯絡上武工隊,准備擇日將彭林轉移。彭林的傷勢漸好,轉移的日子已定,李貴卻又一次騷擾上門欲圖不軌。李貴最終被吳二用鋥頭打死,王嬸領著武工隊接走彭林,吳二被紅嫂送去參軍。遠處,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全國的炮聲清晰可辨。
(1)沂蒙紅嫂電影完整版時長擴展閱讀
《紅嫂》本片根據山東著名作家劉知俠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繼《鐵道游擊隊》、《小小飛虎隊》之後,已故作家劉知俠1961年根據沂南縣聾啞婦女明德英用乳汁救傷員的真實事例,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此後,小說相繼被改編成京劇《紅嫂》、舞劇《沂蒙頌》,直到1997年電影《紅嫂》的出現。
紅嫂的扮演者金莉莉是中戲五朵金花之一,中戲85班是一個「神話」,因為那個班上有名噪一時的「五朵金花」——鞏俐、史可、陳煒、伍宇娟和金莉莉。影片全部在沂蒙山區實地拍攝,影片中「紅嫂」用乳汁救治解放軍傷員的一幕,是偉大「紅嫂」精神的藝術體現。
❷ 紅嫂喂八路軍喝奶是什麼電視劇
紅嫂喂八路軍喝奶是電視劇《我的沂蒙紅嫂》。
《沂蒙紅嫂》是一部反映沂蒙精神的抗戰故事影片,於2016年2月18日開機拍攝,預計2016年8月上映發行。導演楊琳,軍事顧問李燕生、編劇王立芳、譚文,製片人劉熙宏。
導演楊琳說,此前對沂蒙紅嫂的了解僅限於「乳汁救傷員」,來到沂南才知道「沂蒙紅嫂」是一個「群像」,「他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她們很多都不是黨員,但在她們身上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
(2)沂蒙紅嫂電影完整版時長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據了解,該影片是一部反映沂蒙精神的抗戰故事影片,講述了一個年逾半百的母親,在男人們參軍參戰上前線的情況下,帶領兒媳婦、女兒及村裡的婦女們,齊心協力,克服重重困難,撫養革命後代,無私奉獻的感人故事。
影片緊緊抓住最摯熱、最純朴的人間之愛,通過「最後一把米充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唯一的一件棉襖蓋在擔架上」的感人故事,沂蒙紅嫂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革命成果,表現了人性大愛的璀璨光輝。
影片以沂蒙紅嫂們的頑強斗爭揭示戰爭的殘酷,展現革命先烈們為了新中國的誕生,付出的巨大犧牲,啟迪後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詮釋,是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向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獻禮。
❸ 沂蒙紅嫂用母乳救活小八路,建國後小八路成大官,是怎樣報恩的
抗日戰爭這段歷史總是讓人銘記於心,在這場戰爭中,有多少戰士為此失去生命,有多少家庭因此分崩離析。在這個時期也踴躍出了一批批為革命事業而奮斗著的愛國人士,他們發揚著無私的愛國精神,全中華民族就如螞蟻抱團一般,團結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辛、不怕生死的與日本帝國主義做著斗爭。在全民族的團結一心下,我們終於將日本侵略者趕出了國土。
在這時期,在沂蒙山區也躍出了一批母性群體,她們將丈夫送上戰場,讓兒子參軍,為紅軍縫軍衣、做軍鞋,甚至不遺餘力地為紅軍撫養後代,她們的大忠大義、無私奉獻,用自己的力量譜出了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軍民魚水情,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沂蒙紅嫂」。
「蒙山高,沂水長,軍民心向共產黨,心向共產黨,紅心迎朝陽,迎朝陽,爐中火,放紅光,我為親人熬雞湯,續一把蒙山柴……」
這首唱遍大江南北的歌曲就是《沂蒙頌》,其歌頌的就是在抗日戰爭中沂蒙山區的特殊群體「沂蒙紅嫂」,在這些紅嫂中,有一個最為耀眼,她就是明德英,她被認為是「沂蒙紅嫂」的原型人物之一。
04
中國解放之後,庄新民因為在戰爭中的出色表現,已經擔任了廳局級幹部,此時的庄新民依舊牽掛著當初救了自己的明德英夫婦,因此帶著全家來到沂南縣看望兩人,此後每年過節都會給老人寄一些禮品。1995年明德英逝世,庄新民親自來給老人送終,此後每年他也會帶著家人來給明德英掃墓。
❹ 祖秀蓮的微電影沂蒙紅嫂《祖秀蓮》公映
齊魯網2014年6月9日訊(通訊員 李成臻)由沂水縣委組織部、沂水縣委黨校等聯合拍攝的微電影沂蒙紅嫂《祖秀蓮》近日公映。這對提高全縣黨員幹部整體素質、加強黨員幹部黨性修養,提高黨校教學質量、創新教學方式都具有重要意義,成為教育廣大黨員幹部的生動教材,為沂水縣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增添了亮麗的一筆。
年初,針對沂水縣紅色教育資源匱乏的現狀,沂水縣委組織部和縣委黨校決定拍攝一部弘揚沂蒙精神的電影,並將其作為黨員幹部培訓的新穎教材。經仔細斟酌,電影最終定名為《祖秀蓮》。二三月份,校領導會同組織部等部門緊鑼密鼓的籌備電影的劇本、演員、裝備等工作,四月份召開新聞發布會並開始拍攝,歷時近一個月,於四月底殺青。該片主要講述了革命戰爭年代,沂蒙紅嫂祖秀蓮冒著生命危險救護傷病員郭伍士,郭伍士復員後回到沂蒙山區奉養祖秀蓮終老的感人故事。廣大黨員幹部觀看此片後,深受觸動,深受教育,紛紛表示要進一步傳承和弘揚沂蒙精神,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結合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及自身工作實際,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展現自身良好形象,為全縣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❺ 人橋是什麼電影是什麼
《沂蒙六姐妹》。
該片是由山東電影製片廠、中共臨沂市委宣傳部、北京今典影業有限公司、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出品的一部劇情片。由王坪執導,范志博、李念、劉琳等人主演。於2009年9月8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講述了「沂蒙六姐妹」帶領全村人民為支援革命前線而忘我拼搏的感人故事。
劇情簡介:
1947年孟良崮戰役前夕,沂蒙山的煙庄舉辦了一個特殊婚禮,嫂子春英抱著公雞替當兵的小叔子拜堂娶了月芬。婦救會長蘭花帶領村裡僅有的婦女和老人忙著一項艱巨的支前任務,兩、三天內攤五千斤煎餅,收五千斤馬草和二百雙軍鞋。
春英一家為攤煎餅熬了兩個通宵;童養媳黑燕為做軍鞋挨了婆婆的打;秀秀在六縱當兵的哥哥大壯請假回來探望生病的娘,結果中了爹的計被鎖在地窖。黑燕召集小鶴、秀秀、月芬要點燃自家的場院屋,用「調虎離山」計救大壯。
戰事又緊,新的支前任務派了下來,可是公糧一時半會運不到,於是鄉親們四處籌糧。月芬趕了幾十里山路回娘家借糧,恰與正在奔赴前線又素未謀面的丈夫擦肩而過,成了終身的遺憾。孟良崮戰役打響了,蘭花帶領姐妹們組成的支前隊伍奔赴前線。
她們冒著槍林彈雨搶救傷員;她們冒著敵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線橋」,使部隊及時奔赴戰場。沂蒙紅嫂們用她們的勇敢、堅毅、無私奉獻,詮釋了感動中國的沂蒙精神。
❻ 乳汁救傷員是什麼電影
《紅嫂》----是歷史賦予沂蒙婦女的特殊稱謂。它來源於抗戰時期發生在沂南縣的一個真實故事--明德英「乳汁救傷員」。 1960年,著名作家劉知俠根據明德英乳汁救傷員的情節,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後被改編成京劇《紅雲崗》、舞劇《沂蒙頌》、電影《紅嫂》等藝術作品在全國傳唱。從此,「紅嫂」就成為在革命戰爭年代捨生忘死、無私奉獻的沂蒙婦女共同的名字 。
在沂蒙山區,像明德英這樣的紅嫂還有很多,可以說是「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紅嫂」。在抗戰最為艱苦的時期,在共產黨八路軍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為了民族解放和革命戰爭的勝利,她們毫不猶豫地拆下自家的門板做擔架,扒下房屋上的乾草喂軍馬,找出珍愛的陪嫁布做軍鞋,拿出僅有的糧食獻給子弟兵,將最後一個親人送到了前線,用自己的乳汁喂傷員,甚至,她們可以為保護黨的孩子而獻出自己的骨肉,可以為保存一封烈士的遺書而毀家無悔,可以為一句諾言而堅守終生……她們用柔弱的雙肩毅然扛起了家庭和革命的重擔,用青春、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奉獻之歌,把慷慨無私的崇高情懷展現到了極致!在她們身上集中體現了「最後一口糧當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的大愛情懷,這種情懷,是紅嫂精神的本質所在,更是廣大沂蒙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
據不完全統計,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沂蒙婦女共做軍鞋315萬雙,做軍衣122萬件,碾米碾面11716萬斤,動員參軍參戰20萬人,救護病員6萬人,掩護革命同志9.4萬人,瓦解敵方9.8萬多人。「紅嫂」,正是民族精神的縮影,是革命精神的彰顯。
為弘揚沂蒙紅嫂的豐功偉績, 2011年1月,我們在臨沂市沂南縣馬牧鄉常山莊村,利用仍然保留著抗戰時期原始風貌的古村落創建了「沂蒙紅嫂紀念館」,就是讓世人記住她們的事跡,記住她們生命中沉潛下來的民族精神。紀念館經過不斷改造、提升、擴建,2013年7月,重新修建後的沂蒙紅嫂紀念館以嶄新的面貌迎接著來自全國甚至世界各地的參觀學習人員。之所以選擇在常山莊村建紀念館,也是緣於長期在沂蒙革命根據地戰斗工作過的原中共山東省委書記高克亭的一句話:「抗戰時期,山東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
❼ 沂蒙紅嫂的概述
在戰爭年代,沂蒙山區有一個偉大的母性群體,她們送子參軍、送夫支前,縫軍衣、做軍鞋、抬擔架、推小車,捨生忘死救傷員,不遺餘力撫養革命後代,譜寫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軍民魚水情--她們就是沂蒙紅嫂。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當年的紅嫂有的已經故去,有的到了耄耋之年,但她們身上的那種紅嫂精神,通過她們的子女以及她們撫養過的革命後代,延續傳承,從沂蒙山區走向全中國,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人犧牲奉獻、報效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
❽ 有個電影叫什麼有很多女孩子肩扛木板橋讓抗戰隊同過,是什麼電影還有那時候沒糧食吃,還要炕烙餅支援
看看是不是《沂蒙六姐妹》
劇情介紹
巍巍沂蒙山聳立起無私奉獻的豐碑,滔滔沂河水訴不盡沂蒙兒女對黨的無限忠誠。
1947年孟良崮戰役前夕,沂蒙山的煙庄舉辦了一個特殊婚禮,嫂子春英抱著公雞替當兵的小叔子拜堂娶了月芬。婦救會長蘭花帶領村裡僅有的婦女和老人忙著一項艱巨的支前任務,兩、三天內攤五千斤煎餅,收五千斤馬草和二百雙軍鞋。春英一家為攤煎餅熬了兩個通宵;童養媳黑燕為做軍鞋挨了婆婆的打;秀秀在六縱當兵的哥哥大壯請假回來探望生病的娘,結果中了爹的計被鎖在地窖。黑燕召集小鶴、秀秀、月芬要點燃自家的場院屋,用「調虎離山」計救大壯
戰事又緊,新的支前任務派了下來,可是公糧一時半會運不到,於是鄉親們四處籌糧。月芬趕了幾十里山路回娘家借糧,恰與正在奔赴前線又素未謀面的丈夫擦肩而過,成了終身的遺憾……
孟良崮戰役[1] 打響了,蘭花帶領姐妹們組成的支前隊伍奔赴前線。她們冒著槍林彈雨搶救傷員;她們冒著敵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線橋」,使部隊及時奔赴戰場……
沂蒙紅嫂們用她們的勇敢、堅毅、無私奉獻,詮釋了感動中國的沂蒙精神。
❾ 你對沂蒙「紅嫂」了解多少
沂蒙紅嫂紀念館是山東沂蒙黨性教育基地,位於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佔地面積100餘畝,是由山東省委組織部、臨沂市委、沂南縣委共同打造的、面向全國各級黨員領導幹部開展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教育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的省級幹部教育培訓基地,由沂南縣委組織部黨性教育基地工作辦公室直屬管理,是國內迄今唯一全面、系統介紹「紅嫂」的專題紀念館,也是中國唯一一處以普通群眾為主題的革命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