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七八十年代的戲曲有哪些
六七十年代樣板戲。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杜鵑山》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劇目。
1980 《白蛇傳》(京劇) 上海電影製片廠
1980 《屠夫狀元》(眉戶劇) 西安電影製片廠
1980 《花牆會》(天沔花鼓戲) 珠江電影製片廠
1980 《盜御馬》(京劇) 昆明電影製片廠
同年還拍攝了另一出裘派名劇《姚期》。
1981 《白奶奶醉酒》(河南越調)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1 《桃李梅》(吉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1 《紅娘》(京劇)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1981 《楊三姐告狀》(評劇)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1981 《李慧娘》(京劇) 上海電影製片廠
1981 《忠烈千秋》(保定老調) 西安電影製片廠
1981 《智收姜維》(河南越調) 珠江電影製片廠
1981 《包公誤》(河南曲劇) 河南電影製片廠
1982 《西施淚》(婺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2 《陞官記》(京劇) 北京電影製片廠、湖北電影製片廠聯合攝制
1982 《清宮怨》(北京曲劇)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
1982 《洛陽橋》(豫劇) 西安電影製片廠
1982 《四姑娘》(川劇) 峨眉電影製片廠根據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改編。
1982 《紅柳綠柳》(萊蕪梆子) 山東電影製片廠
1982 《花燭淚》(越劇) 浙江電影製片廠
1983 《火焰山》(京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3 《三打陶三春》(京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3 《鄰里風波》(評劇)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1983 《呂布與貂蟬》(京劇) 八一電影製片廠
1983 《哪吒》(河北梆子) 北京電影製片廠、河北電影製片廠聯合攝制
1983 《嫁不出去的姑娘》(評劇) 河北電影製片廠
1983 《樊梨花》(豫劇) 河南電影製片廠
1983 《皇親國戚》(龍江劇) 龍江電影製片廠
1983 《莫愁女》(越劇) 南京電影製片廠
1983 《真假美猴王》(京劇) 珠江電影製片廠
1984 《佘賽花》(晉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4 《五女拜壽》(越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4 《三全其美》(豫劇) 北京電影製片廠
1984 《岳雲》(京劇) 北京電影製片廠
1984 《杜鵑女》(黃梅戲)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1984 《風雨情緣》(豫劇)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1984 《龍女》(黃梅戲) 上海電影製片廠
1984 《三關點帥》(晉劇) 西安電影製片廠
1985 《花槍緣》(豫劇) 西安電影製片廠
1986 《母老虎上轎》(黃梅戲)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6 《芙蓉女》(豫劇) 北京電影製片廠
1986 《朱門玉碎》(黃梅戲) 北京電影製片廠
1986 《棒打薄情郎》(豫劇) 北京電影製片廠、河南電影製片廠聯合攝制
1986 《孟姜女》(黃梅戲)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1986 《七奶奶》(豫劇) 河南省演出公司、香港金馬影片公司聯合攝制
1987 《斬花堂》(上黨梆子)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7 《千古一帝》(秦腔) 西安電影製片廠
⑵ 河北梆子電影寶蓮燈沉香扮演者叫什麼
裴艷玲,女,原名裴信,1947年8月生,河北省肅寧縣人。一級演員,著名京劇武生表演藝術家。
自幼隨父練功並師承李崇帥。5歲登台,9歲開始先後在樂陵、靈壽、束鹿京劇團挑梁。1960年入省河北梆子劇院,拜李少春、侯永奎、郭景春為師。
1976年,演出作品河北梆子《寶蓮燈》拍成彩色電影;
⑶ 我要戲劇電影的全集目錄。。。。。不管是京劇還是什麼別的劇種,只要拍成老電影就算。
早起默片(就是無聲電影)《定軍山》《長坂坡》《青石山》《艷陽樓》《金錢豹》等,均為京劇短片,是由任慶泰的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的,分別由當時的「伶界大王」譚鑫培和京劇俞派創始人俞菊生主演,後期梅蘭芳大師也曾主演一些如京劇《天女散花》《黛玉葬花》《木蘭從軍》《西施》「羽舞」、《霸王別姬》「劍舞」、《上元夫人》「拂塵舞」等和崑曲《春香鬧學》等等。
到了1930年出現第一部有聲電影後的拍攝的戲曲電影就是有聲的了。主要有京劇《四郎探母》《周瑜歸天》《霸王別姬》《林沖夜奔》《斬經堂》《三娘教子》,費穆導演的京劇電影《古中國之歌》包括有《水淹七軍》《朱仙鎮》和《王寶釧》等戲,比較著名的還有費穆導演梅蘭芳主演的京劇電影《生死恨》。
1949建國年只有一部越劇電影《越劇精華》包含有《樓台會》《販馬記》《雙看相》《賣婆記》等摺子戲。
1954年的有漢劇《宇宙鋒》、桂劇《拾玉鐲》、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錫劇《雙推磨》、淮劇《藍橋會》和京劇《蓋叫天的舞台藝術》(含《白水灘》《七雄聚義》《茂州廟》《劈山救母》《英雄義》《武松》)
1955-1959年的有評劇《秦香蓮》《三勘蝴蝶夢》、豫劇《花木蘭》《穆桂英掛帥》、曲劇《陳三兩》、川劇《杜十娘》、晉劇《打金枝》、錫劇《庵堂相會》《庵堂認母》,蒲劇《竇娥冤》、揚劇《上金山》《百歲掛帥》、閩劇《煉印》、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和京劇《洛神》《荒山淚》《群英會》《借東風》《梅蘭芳的舞台藝術》(含崑曲《斷橋》和京劇《宇宙鋒》《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等。
1960-1969年有崑曲《游園驚夢》、淮北梆子《寇準背靴》、曲劇《楊乃武與小白菜》、崑曲《牆頭馬上》、京劇《楊門女將》《穆桂英大戰洪湖》《野豬林》《尤三姐》《武松》《鍘美案》《傳槍記》《周信芳的舞台藝術》(含《徐策跑城》《下書殺惜》)《尚小雲舞台藝術》(含《昭君出塞》《失子驚瘋》)、越劇《紅樓夢》《碧玉簪》《毛子佩闖官》《柳毅傳書》,漢劇《齊王求將》,評劇《花為媒》,楚劇《雙教子》,錫劇《雙珠鳳》等,還有一些現代新戲。
1970-1975年,均為新戲、樣板戲
1976年公開發行的戲曲電影有河北梆子《寶蓮燈》京劇《打孟良》《打焦贊》《打韓昌》等,還有一些拍攝但未公開發行的如京劇《鬧天宮》《二堂舍子》《長坂坡》《斬黃袍》《盜魂鈴》《三岔口》《轅門斬子》《紅娘》《空城計》《白蟒台》《孔明弔孝》《羅成叫關》《武松打店》等
1977年有京劇《苗嶺風雷》,1979年吉劇《燕青賣線》《包公賠情》,京劇《鐵弓緣》,豫劇《七品芝麻官》,崑曲《西園記》。1980年京劇《白蛇傳》《盜御馬》,豫劇《包青天》、越調劇《諸葛亮弔孝》。1981年有河南越調《包公誤》《智收姜維》,京劇《紅娘》《李慧娘》,秦腔《三娘教子》等。1982年有豫劇《背靴訪帥》,曲劇《風雪配》《清官怨》,京劇《陞官記》等。1983年豫劇《程咬金照鏡子》《樊梨花》,京劇《白蛇傳》《呂布與貂蟬》《真假美猴王》等。1984年豫劇《風雨情緣》,越劇《五女拜壽》,黃梅戲《龍女》,晉劇《三關點帥》等。直到近年,均不斷有傳統戲或者現代戲搬上熒幕。近期還有戲曲《清風亭》《桃花庵》上演,也取得了很大的反響。
這些還只是大概,還有很多,如果你想了解戲曲電影史的話,建議你買一本高小健的《中國戲曲電影史》,一定對你有很大幫助的。
⑷ 牆頭記的幕後製作
山東梆子,顧名思義,是山東的地方劇種,屬於梆子腔的一種,梆子在中國戲曲中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冀魯豫山陝無處不是梆子豐厚的生存和發展土壤,山東梆子亦是其中一道美麗的風景。山東梆子地方風味非常濃郁,唱腔高亢激越,流暢朴實,花腔漂亮,還帶著點兒侉味兒,特別有意思。
《牆頭記》是山東梆子唯一一個拍成電影的劇目,攝於80年代,料想以後再有的可能性也不大。《牆頭記》根據蒲松齡的俚曲改編,敘述的是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演繹的是子女不孝,老來難,演員表演非常生活化,尤其是兩對不孝的兒子媳婦,各有各的嘴臉,大的從商,二的讀書,倒是一樣的勢利貪財。老父親騎牆頭的情景讓人很是唏噓,養兒何用呢?
最初由山東省魯劇院山東梆子劇團根據蒲松齡的同名俚曲改編。年近八旬的張木匠因兩兒不孝,兩媳不賢,遭百般虐待,被推上牆頭,引出一段人間悲喜劇。1960年5月2日,山東梆子名家劉桂榮為毛主席演出了《牆頭記》,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1978年,山東省梆子劇團在濟南山東劇院上演《牆頭記》創下了連續演出45天不換劇目的記錄。1982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將此劇製作為山東梆子戲曲藝術片。可能受電影的影響,這出戲許多劇種(如秦腔、評劇、呂劇、豫劇、曲劇等)都有移植,
⑸ 講述河南戲曲的電影有多少 順便說下電影名 謝謝、
《花木蘭》 豫劇, 河南豫劇院演出 , 常香玉主演, 長春電影製片廠1956年拍攝。
《下鄉與趕腳》 曲劇兩個小戲 鄭州市曲劇團演出 海燕電影製片廠1958年拍攝
《穆桂英掛帥》 豫劇 河南省洛陽市豫劇團演出 馬金鳳主演 江南電影製片廠1958年拍攝
《穆桂英掛帥》 豫劇 河北省邯鄲專區東風劇團演出 胡小鳳主演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1959年拍攝
《陳三兩》 曲劇 開封市曲劇團演出 張新芳主演 長春電影製片廠1959年拍攝
《寇準背靴》 豫劇 淮北梆子(屬豫劇沙河調)88歲老藝人顧錫軒主演 安徽電影製片廠1961年拍攝
《朝陽溝》 豫劇 河南省豫劇院三團演出 魏雲、王善朴、高潔、楊華瑞、馬琳主演 長春電影製片廠1963年拍攝
《傳槍記》 京劇 河南省京劇團演出 根據豫劇《傳家寶》改編 長春電影製片廠1965年拍攝
《買牛、扒瓜園》 由曲劇《買牛》和越調《扒瓜園》兩個小戲組成河南省曲劇團、河南省周口專區越調劇團演出,北京電影製片廠1965年拍攝。
《山村新曲》 越調 由《夫妻倆》和《賣蘿筐》兩個小戲組成 河南省許昌專區越調劇團演出 毛愛蓮主演珠江電影製片廠1965年拍攝
《人歡馬叫》 豫劇 許昌地區豫劇二團演出 常香玉、任宏恩主演 西安電影製片廠1965年拍攝
《游鄉》 曲劇 河南省曲劇團演出 珠江電影製片廠1966年拍攝
《七品芝麻官 》 豫劇 河南省豫劇院二團、鶴壁市豫劇團聯合演出 牛得草、吳碧波主演 北京電影製片廠1979年拍攝
《卷席筒》 曲劇 鄭州市曲劇團演出 海連池、董秀娟、吳自力主演 西安電影製片廠1979年拍攝
《包青天》 豫劇 商丘地區豫劇團、安陽市豫劇一團、開封市豫劇團聯合演出 張寶英、吳清平主演河南省演出公司、香港金馬影業公司1980年聯合拍攝
《李天保娶親》 越調 根據越調《李天保弔孝》改編 周口地區越調劇團演出 馬蘭、陳靜、何全志主演北京電影製片廠1980年拍攝
《諸葛亮弔孝》 越調 周口地區越調劇團演出 申鳳梅主演 北京電影製片廠1980年拍攝
《白奶奶醉酒》 越調 許昌地區越調劇團演出 毛愛蓮主演 長春電影製片廠1981年拍攝
《包公誤》 豫劇 河南省新鄭縣豫劇團、開封地區豫劇團聯合演出 河南電影製片廠1981年拍攝
《智收姜維》 越調 舞台劇名《收姜維》 周口地區越調劇團演出 申鳳梅主演 珠江電影製片廠1981年拍攝
《背靴訪帥》 曲劇 舞台劇名《寇準背靴》 洛陽地區曲劇團演出 馬琪、周玉珍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1982年拍攝
《風雪配》 曲劇 河南省曲劇團演出 王秀玲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1982年拍攝
《洛陽橋》 豫劇 洛陽市豫劇團演出 曾廣蘭主演 西安電影製片廠1982年拍攝
《桃園喜》 豫劇 舞台劇名《小白鞋說媒》 商丘地區豫劇團演出 河南電影製片廠1982年拍攝
《程咬金照鏡子》 豫劇 珠江電影製片廠1983年拍攝
《樊梨花》 豫劇 開封市豫劇團、開封市實驗劇院聯合演出 河南電影製片廠1983年拍攝
《風雨情緣》 豫劇 舞台劇名《大祭樁》 河南省豫劇二團演出 王清芬、修正宇主演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1984年拍攝
《三全其美》 豫劇 舞台劇名《金雞引鳳》 洛陽地區豫劇二團演出 李金枝主演 北京電影製片廠1984年拍攝
《花槍緣》 豫劇 舞台劇名《對花槍》 洛陽市豫劇團演出 馬金鳳主演 西安電影製片廠1985年拍攝
《卷席筒續集》 曲劇 鄭州市曲劇團演出 海連池、董秀娟主演 西安電影製片廠1985年拍攝
《巧配鴛鴦》 豫劇 鄭州市豫劇團演出 王希玲主演 湖北電影製片廠1985年拍攝
《倔公公犟媳婦》 豫劇 河南省豫劇三團演出 長春電影製片廠1985年拍攝
《文帝殺舅》 豫劇 湖北省老河口市豫劇團演出 天山電影製片廠1985年拍攝
《棒打薄情郎》 豫劇 河北省邯鄲地區東風劇團演出 北京電影製片廠、河北電影製片廠1986年聯合拍攝
《芙蓉女》 豫劇 舞台劇名《宇宙鋒》 河北邯鄲東風劇團演出 北京電影製片廠1986年拍攝
《七奶奶》豫劇 舞台劇名《花打朝》 洛陽市豫劇團演出 馬金鳳主演 河南省演出公司、香港金馬影業公司聯合拍攝
《抬花轎》 豫劇 舞台劇又名《香囊記》 河南省豫劇二團演出 王清芬主演 浙江電影製片廠1986年拍攝
《武當仙袍》 豫劇 湖北省十堰市豫劇團演出 峨眉電影製片廠、河南電影製片廠1986年聯合拍攝
《丫環傳奇》 豫劇 河北邯鄲東風劇團演出 上海電影製片廠1986年拍攝
《倒霉大叔的婚事》 豫劇 許昌市豫劇團演出 任宏恩、艾立、湯玉英主演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河南電影製片廠1987年聯合拍攝
《鴛鴦戲水》 豫劇 鄭州市豫劇一團、二團演出 王希玲、小香玉主演 深圳影業公司1988年拍攝
《閻家灘》 曲劇 南陽市曲劇團演出 河南省電影公司、南陽市文化局1998年聯合攝制
《鄉村警官》 豫劇 李樹建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2002年拍攝
《幸運十點鍾》 豫劇 河南電影製片廠2003年拍攝
《我愛我爹》 豫劇 舞台劇名《老子兒子和弦子》 任宏恩 、王希玲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拍攝
《我愛我孫》 豫劇、東北二人轉 任宏恩、高秀敏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拍攝
《村官李天成》豫劇,賈文龍、汪荃珍主演,河南豫劇三團演出
《五世請纓》豫劇,王惠主演、河南省豫劇一團演出
《程嬰救孤》豫劇 根據《趙氏孤兒》改編 河南省豫劇二團演出 李樹建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2010年拍攝
《三哭殿》豫劇,賈廷聚主演
《桃花庵》 豫劇 河北邯鄲東風劇團演出 苗文花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河北電影製片廠2010年聯合拍攝
《清風亭》 豫劇 舞台劇又名《清風亭上》 河南省豫劇二團演出 李樹建主演 河南電影製片廠2011年拍攝
希望你滿意
⑹ 李保田電影全集(李保田十大經典影視劇)
李保田,1946年生於江蘇徐州,國家一級演員。1978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導演幹部進修班。1983年主演新鳳霞參演的電影《闖江湖》正式開始演藝生涯。
1988年,憑借《人鬼情》獲得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 。1992年,憑借《葛老爺子》獲得電視劇飛天獎最佳男主角獎。1993年,憑借影片《鳳凰琴》獲得華表獎、百花獎、金雞獎三個獎項的最佳男主角獎。1996年,憑借《宰相劉羅鍋》獲得金鷹獎最佳男主角獎。1998年,憑借《有話好好說》獲得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2000、2002003三年獲得電視金鷹獎觀眾喜愛的男演員獎。2003年,憑借《神醫喜來樂》獲得飛天獎、金鷹獎最佳男演員獎。2014年,憑借影片《夜鶯》獲得第21屆「落葉時節」明斯克國際電影節兒童電影最佳成人演員獎 。
李保田喜歡嘗試不同類型的人物形象,他的表演功力深厚,自然真實,純朴灑脫,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這與他平常博覽群書,通曉多種藝術有著必然的聯系 。
提到現今演藝界的明星,李保田是個另類,確切點說,應該把他歸到藝術家一類去。「戲好人清高」,是許多人對李保田的印象,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李保田接演的影視劇並不多,但只要是有他參演的劇目,他塑造的人物總是最有看頭 。
1.《宰相劉羅鍋》(1996)
《宰相劉羅鍋》由李保田、張國立、王剛、鄧婕等主演,講述乾隆年間劉墉與和紳在朝廷、在民間,對公事、對私事發生的一系列鬥智斗勇的民間傳說故事。
本劇戲說歷史,卻不胡說歷史,劉羅鍋戲君上,斗貪官,揚正義,反應了老百姓心中的清官夢。貪官、清官、皇上的君臣鐵三角,張國立自此成了皇帝專業戶,王剛則把和珅一角私有化了。唯有李保田,還是走著多樣化表演的路子。
佩服劉墉剛直不阿,為官清廉,不畏強權,為民請命。厭惡何珅,因為他玩弄權術,貪污腐敗。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正是因為李保田、王剛等演員的高超演技,才使這些形象如此鮮明,如此深入人心。
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李保田真是演技派,還有那個荔浦芋頭是不是真的很好吃?
2.《神醫喜來樂》(2003)
《神醫喜來樂》由黃力加等導演,周振天編劇,李保田、梁麗、杜雨露、沈傲君等主演。該劇以懸壺濟世的民間郎中喜來樂的跌宕人生為主線,以戊戌變法的歷史、紅顏知己的戀情和同行冤家的相煎為支脈,描繪了在清末社會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命運。
這是一部很逗趣搞笑又帶著生活智慧的電視劇。那時的沈傲君真的好漂亮。
喜歡裡面的李保田和吳軍還有杜雨露的表演,整個戲靠幾個人的表演給大家帶來了無限的樂趣。另外,這部劇的台詞功底很強,裡面的俏皮話和歇後語很多,看這個戲每次都有學習的感覺。還有,裡面的劇情設計感覺也很好,起碼劇情就可以打八分,環環相扣。
命里有時終須有,有緣始終有緣,哪怕在殘破不堪的凋零歲月後,那份封存在心底的情感還是那麼真切那麼默契那麼心有靈犀,不需言語,只要一個眼神就足以找回那熟悉的渴望的卻又失去的一切。在望盡天涯路,在為伊消得人憔悴後,當那段糾結的情感從滄州到京城再回到滄州時,當人生軌跡也經歷起伏從低到高再回歸當初的模樣時,悵然若失間,驀然回首,眼前的紅蓋頭恍若一夢。抑或正是因為這樣坎坷的道路才得以返璞歸真,才比未經生死契闊的信手拈來來得更真加實。
黃泉路上,忘川河中,三生石旁,奈何橋上,相思弦,塵緣戀,輪回換,宿命牽,只怪那,只怪前世多看了你一眼。
3.《警察李酒瓶》(2001)
《警察李酒瓶》是由安戰軍導演,李保田、黃宗洛、孫松、李彧等主演,是一部帶有濃厚生活色彩,講述老百姓故事的電視劇。他們匯集在一起,構成一幅九十年代末的中國市民的風俗畫。
該劇信息量巨大,情節感人,耐人尋味。不論是普通市民,還是專業民警都能體會出劇中故事的意味。藝術的塑造人物,准確的把握時代脈搏,使該劇成為當時中國的優秀電視劇之一。
李保田就是精品的保證。教科書式的教我們做一個好父親 、兒子和警察 。結尾,親人全都離去的李酒瓶,真的哭了。
非常棒的片子,扎心到輕易不敢看第二遍。
4.《永不回頭》(2010)
《永不回頭》由張輝執導,姜武、閆妮、李保田、林繼東等主演的國內首部反映刑釋人員回歸社會的現實題材電視劇。
這部劇看了很感人,直面現實、直面人心,並承載著一定的社會關懷。李保田,姜武,林繼東三位主演把劇中人物刻畫的淋漓盡致,不愧是實力派演員。
李保田不愧是國寶級演員 ,嬉笑怒罵煽情落淚,尤其是故事結尾處,將人生至苦至恨至情至暖推向高潮。一部暖心劇,只這幾個人足矣。
5.《丑角爸爸》(2012)
《丑角爸爸》是王碩執導的都市親情劇,由李保田、王曉晨、王全有、李彧、湯加麗等人出演。
該劇以河北某京劇團改革開放後近20年的風雨歷程為背景,講述了一代「名丑」趙青山的家庭情感糾葛以及他對戲曲藝術的執著和堅持的故事。
李保田撐起一部戲,愛憎分明,真情實感。看完這部劇,深深體會到父愛如山。編劇用很多非常生活化的細節塑造出了趙青山這個接地氣的父親形象,李保田老師精湛的演技讓這個虛構的角色就像身邊的存在的活生生的人,你會被他的喜怒哀樂所感染。
6.《鳳凰琴》(1993)
《鳳凰琴》是何群執導的一部關於民辦教師的電影,由李保田、王學圻等人主演。根據劉醒龍同名小說《鳳凰琴》改編。
良心電影。影片著重寫了幾個民辦教師的外貌、語言、行為、精神境界、生存狀態,他們沒有淵博的學識,也沒有什麼崇高的理想,成天忙忙碌碌就為了幾件事:央求村裡兌現拖欠的菲薄薪水、爭取「民轉公」的指標、動員村民送孩子上學(因入學率與薪水是掛鉤的)、設法通過鄉里的評估達標、籌錢修繕破漏不堪的校舍。為了這幾件事,他們甚至勾心鬥角、弄虛作假、請客送禮。裡面的人物沒有崇高之美,但觀眾卻被深深打動了。每天簡朴的升國旗儀式十分嚴肅莊重地例行著、教室里的讀書聲也未曾消失,還有那張象徵著青春、愛情、美的追求和生存信念的鳳凰琴。影片拍攝得很真實,可以在瑣碎和混濁的視聽情境中體驗到影片純凈的精神氣質。
李保田、王學圻演得真好。懷念那時的良心國產主旋律電影——每個角色都是鮮活有血有肉的,有性格缺點和為一己私利的無奈,也有為了孩子學校不是做樣子的大愛。「爛泥壘個灶,只能用個十年八年,你教孩子認個字,可以受用世世代代。」如此教師,讓人淚目。
7.《人鬼情》(1987)
《人·鬼·情》由黃蜀芹執導,李保田、徐守莉、姬麒麟主演,河北梆子演員裴艷玲特邀演出。這部影片是以裴艷玲的真實經歷為藍本創作,並由本人出演,塑造了秋芸這樣一個藝術上的成功女性,也揭示出現代女性所面臨的艱難困境。
《人·鬼·情》是中國最具女性意識的一部電影,一個女人藉助戲劇舞台,藉助男兒身,獲得身份的認同、性別的補充。更深刻的是,這是現代女性歷史命運的一個隱喻。一個拒絕並試圖逃脫女性命運的女人,一個成功的女人——因扮演男人而成功,卻終作為一個女人而未能獲救。這既是女性意識的覺醒:不再匍匐於男權主義之下,也是女性主體身份地位的缺失:在屢次得不到男人的保護之下,自己創造一個鍾馗,自己保護自己,彌補現實世界中的缺失。
李保田在劇中扮演女藝人秋芸的父親,這是一個性格復雜的人物,長期精神壓抑而形成倔強,固執但又爭強好勝的性格特色。雖然是配角,李保田卻演得絲絲入扣,非常精彩。
8.《菊豆》(1990)
《菊豆》是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中國電影。改編自劉恆小說《伏羲伏羲》,由張藝謀、楊鳳良導演,鞏俐、李保田主演。講述的是故事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中國某小鎮上的染坊主楊金山續弦娶了年輕姑娘菊豆為妻為傳宗接代但其性無能,後侄子楊天青與菊豆愛慕生子天白。楊金山死後,漸已成人的天白後怒殺與母「通姦」的生父楊天青。菊豆萬念俱灰,縱火燒掉楊家世代相傳的祖業「楊家染坊」。
李保田在片中飾演一個飽受壓抑與嬸子偷情的男人楊天青。楊天青與菊豆之間的愛情,像是禁止自由戀愛的傳統封建思想的一道破曉,充滿了曙光,帶給人們對愛情的無限憧憬。可惜雖然他們相愛,卻仍舊不敢突破封建禮教對人的禁錮,這片可怕的青灰色的霧氣又籠罩著人心。天青對楊金山的收養充滿了感激之情,即使內心痛恨著他,也不忍心對其下手。報答楊金山成了他的信仰和心靈的枷鎖,亦使得悲劇不斷延續。這樣復雜的角色,李保田也表演得十分出色。
9.《搖啊搖,搖到外婆橋》(1995)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由張藝謀執導,鞏俐、李保田、孫淳、李雪健等主演。該片改編自李曉的小說《門規》,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灘,鄉村少年水生來到上海灘投奔六叔,被安排伺候歌舞皇後小金寶所引出的黑幫悲情故事。
李保田在劇中飾演三十年代上海灘黑社會頭目唐老大一角,這是李保田從事電影表演以來第一次飾演反面角色。老戲骨真的是老戲骨,李雪健,李保田,鞏俐,演得太好了。
這是水生從未見過的世界,沒吃過的冰激凌,沒睡過的女人。熏人的暖風里,一個少年看得見白花花的大腿,也看得見跫跫留門的夜。聽得見靡靡的花好月圓,也聽得見搖到外婆橋的鄉謠。日後或許會夢到披著村婦衣裳的小金寶,在牌桌前笑啊笑,笑著笑著滑下了淚。七天一覺噩夢,聽那鼙鼓遍地擂來,驚潰了少年。
10.《夜鶯》(2014)
《夜鶯》是由費利普·彌勒執導,李保田,秦昊,李小冉,楊心儀等主演的一部中法合拍家庭電影。
影片講述的是一位老人和孩子的故事。這位老人為了兌現多年前的承諾,准備帶著他的鳥結伴遠行,從北京趕赴老家廣西,因為兒子和兒媳忙於工作無暇兼顧,使得他不得不帶上年僅8歲的孫女一同出行。伴隨一隻鳥,一位老人和一個都市的小女孩,就這樣開始了一場註定不平靜的心靈之旅。
熱鬧喧囂中得一份安靜,實屬難得體驗。沒看過蝴蝶,甚至看完之前也不知道電影名,古風電影的魅力,唯有靜靜的感動。
廣西的美景不錯。國外的導演比較看中中國的傳統以及民俗的東西,顯得過於刻意了。但是能拍成這樣不容易。
有些地方很生硬,但是很喜歡李保田老師的表演,小姑娘演得也很自然可愛,看完還是感覺蠻溫暖的,喜歡電影里的廣西美景。
⑺ 1966年至1976年拍攝的故事片電影有哪些
謝謝提問,就個人看到過的如下,歡迎補充。
火紅的年代、春苗、艷陽天、青松嶺、長城新曲、偵察兵、金光大道、紅雨、閃閃的紅星、打擊侵略者、奇襲、飛虎、激戰無名川、南海長城、南海風雲、海霞、海島怒潮、鄉村新人、征途、黑三角、獵字99號、405謀殺案、沸騰的群山、楓樹灣決裂、歡騰的小涼河、創業、沙漠的春天向陽院的故事、平原游擊隊(新)、渡江偵察記(新)、南征北戰(新)、延河戰火、小字輩、雁鳴湖畔、刑場上的婚禮、紅牡丹、傷痕、生活的顫音、天雲山傳奇難忘的戰斗、年輕的一代(新)、紅河激浪、她從霧中來、海外赤子、柳暗花明、天山紅花、自豪吧!母親、
這十年拍了許多好電影,並不是某人胡說的只有八個樣板戲。我看過的電影有:《渡江偵察記》,《偵察兵》,《沸騰的群山》《紅孩子》,《春苗,《紅雨》,《決裂》,《金光大道》,《艷陽天》,《青松嶺》,《閃閃的紅星》,《南海長城》,不列舉了,太多了,都是經典。
在特殊的十年,中國的電影市場,並不像某些人說的,只有八個樣板戲,有些電影拍攝的相當不錯,堪稱經典。
其中的代表作是《閃閃的紅星》,電影內容情節緊湊,引人入勝,畫面干凈,最讓人耳熟能詳的,是電影中的三首插曲,《紅星照我去戰斗》,《紅星歌》和《映山紅》至今傳唱不衰。
還有一部戲劇電影,河北梆子《寶蓮燈》,郭德綱演唱的《叫小番》也是河北梆子唱腔,這部拍攝於1975年的電影,唱腔優美,扮相俊俏,尤其是二郎神的哮天犬出場,每次都能引得觀眾們鬨堂大笑。
在那個年代,除了樣板戲,還有一類題材,也受到觀眾的追捧,那就是戰爭片。50年代,一些經典的黑白戰爭故事片,重新拍攝成彩色電影,《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總體來說,翻拍的不如老版的經典,有些畫蛇添足的感覺。
還有一部《平原作戰》
,雖然是新電影,卻是向50年代拍攝的《平原游擊隊》致敬的作品,《平原作戰》中的趙永剛,雖然塑造的英雄形象完美無缺,但和致敬作品中的雙槍李向陽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
我個人覺得,當時最出色的
戰爭片,是《激戰無名川》,那時候的演員是真正的赴湯蹈火,爬冰卧雪,志願軍戰士用高射炮打飛機,拆除定時炸彈,當時看的緊張的不得了,雖然已經過去這么多年,這些經典鏡頭還歷歷在目。
這十年不就是文革十年的電影嗎!有哪些不知道,肯定也不會少吧!有些還是翻拍的呢!如《渡江偵察記》、《平原游擊隊》等!這里就說本人看過的,小學一年級時包場看電影,看過的是《青松嶺》,此外還有《紅雨》,看的最多的就是樣板戲《沙家浜》、《杜鵑山》《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海港》,還有好像是《磐石灣》吧?有一次還包場兩部樣板戲,一下午!
1966年—1976年拍攝的電影故事片按順序是:1966年長影《雁鴻嶺下》、北影《紅色郵路》《女飛行員》《紅石鍾聲》、珠影《大浪淘沙》,1973年長影《艷陽天》《青松嶺》(重拍)《戰洪圖》(重拍),1974年長影《鋼鐵巨人》《向陽院的故事》《創業》《平原游擊隊》(重拍)、北影《偵察兵》《南征北戰》(重拍)、上影《火紅的年代》《渡江偵察記》(重拍)《無影燈下頌銀針》《一副保險帶》、八一《閃閃的紅星》,1975年長影《車輪滾滾》《長城新曲》《金光大道》(上集)《黃河少年》《沙漠的春天》、北影《烽火少年》《海霞》《紅雨》《決裂》、上影《第二個春天》《小將》《戰船台》《春苗》、八一《激戰無名川》《雷雨之前》、珠影《小螺號》、西影《碧海紅波》《阿勇》,1976年長影《雁鳴湖畔》《長空雄鷹》《鎖龍湖》(上集)《芒果之歌》《山村新人》《金光大道》(中集)、北影《沸騰的群山》《牛角石》《青春似火》《海上明珠》《山花》《反擊》(未發行)、上影《征途》《難忘的戰斗》《金鎖》《年青的一代》(重拍)《阿夏河的秘密》《歡騰的小涼河》《江水滔滔》《新風歌》、八一《南海風雲》《南海長城》、珠影《楓樹灣》《山裡紅梅》、西影《開山的人》、峨眉《寄託》、廣西《主課》。
不管有哪些,凡正這一時期拍攝的影片是深受人民大眾喜愛的,不管從形式到內容都是正能量,能鼓舞啟迪人的智慧和力量。
故事片:雁鴻嶺下、芒果的故事、征途、十月、偵察兵、牛角石、金光大道、紅雨、春苗、青松嶺、戰洪圖、火紅的年代、艷陽天、青春似火、鋼鐵巨人、一副保險帶、無影燈下頌銀針、碧海紅波、車輪滾滾、閃閃紅星、黃河少年、阿夏河的秘密、向陽院的故事、山村新人、主課、海霞、難忘的戰斗、楓樹灣、沸騰的群山、沙漠的春天、小八路、決裂、激戰無名川、長城新曲、反擊、歡騰的小涼河、還有翻拍的渡江偵查記、南征北戰、平原游擊隊、還有十部京劇現代戲的彩色影片。以上這些影片都是十年文革期間拍攝的,至今難忘。
《金光大道》《艷陽天》《青松嶺》《年青的一代》《第二個春天》《春苗》《紅雨》《火紅的年代》《山村新人》《無影燈下頌銀針》《長城新曲》《牛角石》《雁鳴湖畔》《渡江偵察記》《偵察兵》《紅燈記》《沙家浜》《海港》《龍江頌》《戰洪圖》《智取威虎山》《紅色娘子軍》《白毛女》《沂蒙頌》《紅雲崗》《向陽院的故事》《祖國啊母親》《豹子灣的戰斗》《沙漠里的春天》《閃閃的紅星》《杜鵑山》《盤石灣》《平原游擊隊》《平原作戰》《紅石村》《反擊》《盛大的節日》《創業》《海霞》《小螺號》《奇襲白虎團》《審椅子》《長空雄鷹》《激戰無名川》《沸騰的群山》《漁島怒潮》《決裂》《青春似火》《 難忘的戰斗》《江水滔滔》《十月的風雲》《青春》《兩個小八路》
66年至76年,10年文化大革命,距今日30多年啦,是我兒時的回憶,記得上小學二年級,學校組織看電影《閃閃的紅星》,第一次去電影院看電影, 陋天電影看的不少>,同一去的,回來時幾個要好的一起回家。第二天學校談觀後感,潘東子成為我們那一代人的偶像。在就是樣板戲,記憶深刻。其他的《南征北戰》《奇襲》《春苗》《渡江偵察記》,有一部戰斗片《偵察兵》王新剛老師主演的,是戰斗片的精典。寫了不少,是不是文不對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