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大概500字吧~求你們啦)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紀念日。這是一場空前絕後的革命,在中國歷史舞台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我們去回顧它、銘記它,並必將把它給我們傳遞的一種精神和歷史使命延續到以後的無止盡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去。時光流逝,歷史遠去。歲月可以改變滄海桑田,但是永遠無法抹去歷史在此間留下的烙印,那震耳發聵的槍聲將永遠定格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可以這樣說,隨著硝煙散去的那一刻起,人們就一直在探究這段歷史以期從中吸取有益的借鑒。
當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失敗之後,當轉瞬即逝的戊戌變法落幕之時。資產階級一場救國圖強的立憲運動在當時外寇橫行、內政腐朽的歷史背景下有條不紊的開展起來。廢帝制促共和為民族民權民生擔起天者大任;興同盟倡博愛號聯俄聯共聯心創生國之新元。一大批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滿懷著一腔熱血,用生命譜寫著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那一腔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熱忱,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敬畏。
歷史總將這場革命一分為二的看待,說它既成功了又失敗了。我不否認它最終的勝利果實被賣國賊所竊取的失敗,但我覺得它的成功經驗遠比它的失敗教訓更值得銘刻在歷史的車輪上。它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給水深火熱的中國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動了中國資產階級先進力量的進步,為新思想與新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它讓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論之後何人再復辟帝制,人們都會拿起武器去戰斗,去維護自己的利益,去捍衛自己的尊嚴。
一個世紀的光陰猶如彈指一揮間,歷史不容假設,所以我很難想像,如果100年前,沒有這樣一部分人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拋頭顱灑熱血的方式執著的追尋新的希望,那麼如今的中國該是怎樣的一種場面?不過,既然歷史沒有留給我們血雨腥風的生活,沒有留給我們戎馬疆場的機會,那麼我們就該以新的方式開拓進取,去尋找利國利民的新道路。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古人雲: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我們,這些生活在安樂世界裡的人們,怎該忘記這段歷史?如今的我們要做的已不是追尋夢境中童話般的天真,而是在現實世界裡腳踏實地的去踐行黨和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要將孫中山先生「博愛」的思想發揚光大,即使道路崎嶇、布滿荊棘,也該微笑著握緊拳頭,因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紀念日。這是一場空前絕後的革命,在中國歷史舞台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我們去回顧它、銘記它,並必將把它給我們傳遞的一種精神和歷史使命延續到以後的無止盡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去。時光流逝,歷史遠去。歲月可以改變滄海桑田,但是永遠無法抹去歷史在此間留下的烙印,那震耳發聵的槍聲將永遠定格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可以這樣說,隨著硝煙散去的那一刻起,人們就一直在探究這段歷史以期從中吸取有益的借鑒。
當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失敗之後,當轉瞬即逝的戊戌變法落幕之時。資產階級一場救國圖強的立憲運動在當時外寇橫行、內政腐朽的歷史背景下有條不紊的開展起來。廢帝制促共和為民族民權民生擔起天者大任;興同盟倡博愛號聯俄聯共聯心創生國之新元。一大批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滿懷著一腔熱血,用生命譜寫著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那一腔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熱忱,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敬畏。
歷史總將這場革命一分為二的看待,說它既成功了又失敗了。我不否認它最終的勝利果實被賣國賊所竊取的失敗,但我覺得它的成功經驗遠比它的失敗教訓更值得銘刻在歷史,既然歷史沒有留給我們血雨腥風的生活,沒有留給我們戎馬疆場的機會,那麼我們就該以新的方式開拓進取,去尋找利利民的新道路。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可以知興替。古人雲: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我們,這些生活在安樂世界裡的人們,怎該忘記這段歷史?如今的我們要做的已不是追尋夢境中童話般的天真,而是在現實世界裡腳踏實地的去踐行黨和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要將孫中山先生「博愛」的思想發揚光大,即使道路崎嶇、布滿荊棘,也該微笑著握緊拳頭,因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活動即將拉開帷幕之際,紀錄片《辛亥革命》開始播放了。作為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我感到十分有意義。
任何一個中國人都知道,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盡管中國自身仍面臨許多挑戰,但是社會發展的堅冰已經被打破,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而在這一時刻,回顧近代中國走過的曲折道路,回顧百年前的先人們為改變中國面貌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斗與犧牲,仍然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資源。
近代前的中國曾經是大國、強國,但是近代以來,由於政治的腐朽與經濟的衰退,無法扼制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壓迫,在一次次列強的進攻面前敗下陣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都是中國被迫割地賠款,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而引起列強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國聯軍進入中國並強迫簽訂《辛丑條約》,迫使中國「將大沽炮台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務,而外國軍隊則駐扎於中國京畿周圍的要地,實行永久軍事佔領。中國在西方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中國人民當然不甘心承認備受列強欺凌的侵略現實,面對列強侵略的加深也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動。民族復興的追求是幾代人的目標、理想。但是,實現近代中國的復興則面臨十分艱巨的困難:擺脫帝國主義的外來干涉侵略與壓迫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第一步,而使廣大人民擺脫貧困,使中國作為大國富強起來,則是中華民族復興更艱巨的一步。歷史上,許多人為這一目標曾經進行了多次嘗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從事的努力。中國近代史就是人們以這樣一種精神支撐著從坎坷中走過來的歷史。
我們重視辛亥革命,是因為盡管1911年的革命有著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此後發生過兩次帝制復辟的活動,但都不能成功,說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這是相當重要的功績。
列寧曾就中國的辛亥革命表達過這樣的觀點:「沒有真實的民主主義高潮,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擺脫歷來的奴隸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這種高潮才能激發勞動群眾,使他們創造奇跡。在孫中山綱領的每一句話中都可以看出這種高潮。」
辛亥革命吸納了當時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他們獻身革命,同時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斷修正改變積貧積弱中國的想法。孫中山作為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與當時的志士仁人們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後中國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奪取革命果實而導致封建復辟,日本軍國主義提出企圖獨佔中國的「二十一條」加劇了中國主權淪喪。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黨人陷於苦悶的時候,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給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新的世界觀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後,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共產黨人重新考慮中國的問題,科學地明確了中國革命的對象、任務、動力、性質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認識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勝利的保障,是歷史的主人,自覺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喚起人民,並將其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使之成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主體力量,終於使復興的理想得以實現,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巨變。
百年後的人們已經很難切身體會辛亥時期的社會狀況,甚至不能理解當時的革命志士們的歷史性的抉擇。所以在辛亥百年後的今天,社會上流行著一些模糊的認識:如認為「辛亥革命給社會造成的破壞大於建設,延緩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或者認為革命的設計「超越了中國的國情」,「搞君主立憲會更好些,政治局面會更穩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進主義思想的產物」,還是避免為好。
其實,辛亥革命的親歷者們如何不歡迎以溫和的沒有犧牲的方式改變封建中國的面貌呢?對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者的人生經歷整體考察後即可看出:他們並非從一開始就醉心於以激進手段改變中國落後局面,但是在經歷了一再的失敗與挫折,意識到清王朝決不可能真心實意地退出權力的中心而實施「立憲」,而當時的政治環境也並沒有開明到可以以和平請願的手段而推動立憲的時候,他們才選擇了被認為是「激進」的革命道路,這其實是當時條件下應當做出的正確選擇。看了紀錄片,對革命者的選擇就會有更清醒的認識 。最近觀看了熱播的《辛亥革命》,了解了100年前的中國在滿清統治下,種族歧視非常嚴重,對漢民族施用種種慘酷的壓迫;到了清末政府腐敗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財,人民的生活已到窮途末路了。加上帝國主義不斷向中國做經濟、文化侵略,中華民族受到這種侵略辱,不僅人民無以聊生,連國家也面臨覆滅的命運。孫中山先生看到這種情形,知道民族已經面臨存亡的關頭,如果不推翻滿清政府,便無法拯救中國。於是便集合許多同志進行革命工作。
孫中山先生決心革命的時候,年紀才二十歲。當時他是以學堂做為宣傳革命的根據地,並且利用行醫看病的機會,向外一步一步擴展,吸收同志。
到了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時,孫中山先生組織興中會,革命組織才成立。從那時候起,轟轟烈烈的革命行動才一次一次的展開來。
孫中山先生發動的革命前後有十一次。其中以第十次的「黃花崗之役」最為壯烈,犧牲也最慘重;而促使清朝皇帝退位,建立中華民國的一役則是孫中山領導的第十一次「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孫中山所領導的十一次革命如下:
第一次革命:公元一八九五年的廣州之役,陸浩東被捕殉難。
第二次革命:公元一九00年的廣東惠州之役,史監如被捕犧牲。
第三次革命:公元一九0七年四月十一日的廣東潮州黃崗之役。
第四次革命:同年四月二十二日的惠州七女湖之役。
第五次革命:同年七月二十七日的欽州防城之役。
第六次革命:同年十月二十六日的廣西鎮南關之役。
第七次革命:公元一九0八年欽廉之役。
第八次革命:同年三月的河口之役。
第九次革命:公元一九一0年一月的廣州新軍之役。
第十次革命:公元一九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的黃花崗之役,七十二烈士壯烈犧牲。
第十一次革命:公元一九一一年(宣統三年)十月十日的武昌起義,推翻滿清政府。
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駐軍武昌的新軍工程第八營熊秉坤首先發難。接著各營也相繼響應,革命軍氣勢如虹,銳不可檔。武漢三鎮首先光復,各省也紛紛光復。清廷眼見大勢已去,只好宣布退位。三千多年的君主政體,至此終於結束。
武昌起義是在農歷八月十九日,以陽歷推算起來,正是十月十日。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特殊而且值得紀念的日子。
公元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革命軍發動武昌起義,此役不僅為中國政局開創新里程碑,也替中華民族翻開新頁。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之際,紀錄片《辛亥革命》開始播放了。我感到十分有意義。
現在的中國已是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在這一刻,回顧百年前的先人為改變中國面貌而進行的奮斗與犧牲,仍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資源。
近代以來,由於政治的腐朽,在西方列強的侵略與下。迫使中國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在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中國人民不甘承受列強欺凌,幾代人都在追求民族復興。歷史上,許多人為這一目標進行多次嘗試,辛亥革命就是前人從事的努力。
我們重視辛亥革命,是因為盡管它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但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這是相當重要的功績。
百年後的人們已經很難切身體會辛亥時期的社會狀況,甚至不能理解當時的革命志士們的歷史性的抉擇。所以在今天,社會上有些模糊的認識:如認為「辛亥革命給社會造成的破壞大於建設,延緩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
其實,辛亥革命的親歷者們如何不想以溫和的方式改變封建中國的面貌呢?但他們並非從一開始就醉心於以激進手段改變中國落後局面,可是在經歷了一再的失敗與挫折,意識到清王朝決不可能真心實意地退出權力的中心而實施「立憲」,這其實是當時條件下應當做出的正確選擇。
看了紀錄片,對革命者的選擇就會有更清醒的認識。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紀念日。這是一場空前絕後的革命,在中國歷史舞台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我們去回顧它、銘記它,並必將把它給我們傳遞的一種精神和歷史使命延續到以後的無止盡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去。時光流逝,歷史遠去。歲月可以改變滄海桑田,但是永遠無法抹去歷史在此間留下的烙印,那震耳發聵的槍聲將永遠定格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可以這樣說,隨著硝煙散去的那一刻起,人們就一直在探究這段歷史以期從中吸取有益的借鑒。
當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失敗之後,當轉瞬即逝的戊戌變法落幕之時。資產階級一場救國圖強的立憲運動在當時外寇橫行、內政腐朽的歷史背景下有條不紊的開展起來。廢帝制促共和為民族民權民生擔起天者大任;興同盟倡博愛號聯俄聯共聯心創生國之新元。一大批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滿懷著一腔熱血,用生命譜寫著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那一腔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熱忱,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敬畏。
歷史總將這場革命一分為二的看待,說它既成功了又失敗了。我不否認它最終的勝利果實被賣國賊所竊取的失敗,但我覺得它的成功經驗遠比它的失敗教訓更值得銘刻在歷史,既然歷史沒有留給我們血雨腥風的生活,沒有留給我們戎馬疆場的機會,那麼我們就該以新的方式開拓進取,去尋找利利民的新道路。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可以知興替。古人雲: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我們,這些生活在安樂世界裡的人們,怎該忘記這段歷史?如今的我們要做的已不是追尋夢境中童話般的天真,而是在現實世界裡腳踏實地的去踐行黨和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要將孫中山先生「博愛」的思想發揚光大,即使道路崎嶇、布滿荊棘,也該微笑著握緊拳頭,因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現在的中國已是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在這一刻,回顧百年前的先人為改變中國面貌而進行的奮斗與犧牲,仍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資源。
近代以來,由於政治的腐朽,在西方列強的侵略與下。迫使中國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在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中國人民不甘承受列強欺凌,幾代人都在追求民族復興。歷史上,許多人為這一目標進行多次嘗試,辛亥革命就是前人從事的努力。
我們重視辛亥革命,是因為盡管它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但是,辛亥革命掃除了兩千年來的封建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這是相當重要的功績。
百年後的人們已經很難切身體會辛亥時期的社會狀況,甚至不能理解當時的革命志士們的歷史性的抉擇。所以在今天,社會上有些模糊的認識:如認為「辛亥革命給社會造成的破壞大於建設,延緩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
其實,辛亥革命的親歷者們如何不想以溫和的方式改變封建中國的面貌呢?但他們並非從一開始就醉心於以激進手段改變中國落後局面,可是在經歷了一再的失敗與挫折,意識到清王朝決不可能真心實意地退出權力的中心而實施「立憲」,這其實是當時條件下應當做出的正確選擇。
看了紀錄片,對革命者的選擇就會有更清醒的認識。
選我 !!!
❷ 電影《辛亥革命》有哪些看點
電影《辛亥**》在拍攝時就引發網上一股又一股的忐忑,估計導演和製片人應該更各懷鬼胎。原因在於前邊有兩個龐大的參照物——《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二者以史無前例的全明星陣容、給朝廷送生日蛋糕的必中主旋律題材獵取了驚人的票房,創造了自己的一套主旋律商業化模式,不是一般人玩得起的。《辛亥**》,同樣是講史,同樣是主旋律片,但是要照著模子去走《建國》和《建黨》的路子,顯然是很危險的。俗話說,事不過三;在越來越多的觀眾對《建國》和《建黨》模式失去興趣的情況下,《辛亥》究竟如何玩出新意呢?說實話,在之前的報道中突出強化成龍導演+主演的主導地位後,還真對這部片子不抱什麼希望,尤其在臨近上映時竟然曝光被電影局刪得乾乾凈凈的成龍李冰冰的激情床戲,徹底讓我看扁了這部片子:如果一部嚴肅的主旋律歷史劇要靠床戲鏡頭來博眼球時,是不是意味著自己首先唱衰了自己的實力和品質?因為這一般是爛俗商業片的炒作手法。
懷著忐忑心情看了首場,竟然在片尾有這樣一個強烈的念頭——這部片子比《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好看。「好看」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首先,不用忙著全天候數星星了。雖然影片之前號稱有70餘明星參與拍片,但片中其實也就成龍、趙文瑄、孫淳、李冰冰、胡歌、房祖名、姜武、陳沖等有限的幾個人出鏡較多。比起《建國》和《建黨》來,這根本就不叫群星燦爛,觀眾不再專注於誰誰演了這部片子,不用數星星了反而有利於專心咀嚼影片的情節和每一個鏡頭。於是感覺上片子比較立體,沒有《建國》《建黨》那樣擁擠不堪滿滿當當。如果說《建黨》《建國》像紀錄片,而《辛亥》則更有故事性和人物性格沖突,更像故事片。
其次,《辛亥》也面臨著像《建國》和《建黨》那樣的繁雜的歷史事件表述,總體來說《辛亥》並沒有單一的用真實事件表現人物,也沒有讓事件如同截取片段一樣散亂的出現,算得上及格。片子結構上略顯鬆散一些,相對還算完整,小錯不斷、大錯沒犯。例如比較恰當地對林覺民和黃興感情世界做了特寫,雖有刻意之處,但卻很感人,更加襯托出反清斗爭的殘酷和犧牲精神。尤其是林覺民就義時的大義凜然和那封感人肺腑的《與妻書》:「我們有幸結為夫妻,可又如此不幸生不逢時。我不忍獨善其身,能夠為國捐軀,百死不辭。我再也見不到你了,如果你不能忘掉我,就到夢里來尋我吧。」歷史細節得到很好的還原,栩栩如生,這確實是個妙筆。
第三,孫淳飾演的袁世凱是最成功的一個角色。影片用細膩的情節,充分還原了一世奸雄袁世凱竊國的整個過程。孫淳把一個老奸巨猾老謀深算的袁世凱演繹得干凈利落,入木三分。在孫中山、黃興和袁世凱這三個主要角色中,孫淳的表演形神兼備,一舉一動讓人拍手叫絕,也契合袁世凱留給後世的印象。
當然,《辛亥》的硬傷同樣很明顯。也可體現為三點:
首先,作為一個武家出生為功夫影片做出傑出貢獻的巨星,成龍舍棄看家本事,扎扎實實的在電影中扮演一個不花哨的**者實屬難得,而大體尊重歷史的表達方式也讓觀眾對他有了新的認識。不過,不管是港人對歷史的了解深淺也好,還是作為畫面語言的表達,影片在處理清廷和袁世凱的部分時有些過於的醜化現象,或者說度的拿捏不夠准確,以致人物也好,戲份也罷顯得過於扁平,甚至有些滑稽。這對講求劇情和人物性格立體的當下觀眾來說,是很大的一個問題。
其次,作為一部客觀表現歷史的電影,在表述的過程中又套用了情節敘述的方式,縮小了整個歷史過程的格局,以致整部影片缺乏主旋律電影慣有的大氣、深刻。沒有鮮明的觀點,即便再客觀,史實講述再完整,依舊顯得空洞,更何況影片的格局被人為的縮小了,人物的精神與品德又未能在拔高的同時落地,很難讓人產生共鳴感。同樣的硬傷,還在於用以往動作片里個人英雄主義方式去表現歷史人物黃興,雖然黃興在這場**中是個偉大的實幹家,但是他仍是謀略多於蠻干,事事顧全大局,成龍式的個人主義並不適合表現歷史人物黃興。還有一點,黃興在辛亥**時才30多歲,年壯氣盛,而成龍演的黃興已盡顯老態,已近老年黃興在「興風作浪」。事實上,黃興1916年死時也才42歲。
第三,尤其要說的就是黃興成龍和徐宗漢李冰冰之間的愛情戲。一方面顯得有些過多,儼然戰爭版的《雲水謠》,歷史劇差點拍成了愛情片。另一方面是顯得多餘,和林覺民的《與妻書》細節相比,黃興和徐宗漢的愛情故事就像是硬塞進來的,幸虧把那部分床戲一點不留地給咔嚓掉了,要不然真倒了胃口禍害了整部片子。作為成龍出演的第100部片子,為了給老成面子讓他在主旋律里多露兩手,也不必如此牽強上床戲;而且還有一段武打,分明成龍范兒。
100年前那次翻天覆地的變化————談不上有一個漂亮的開頭,以武昌起義第一槍來看,這件事的偶然觸發性實在明顯(當然偶然中包含著必然);它更談不上有一個光明的結局,前仆後繼的死難,形成了南北割據而日後殺機四伏的僵持局面。就這個事件本身前後的故事性看來,是編導面前一個棘手的難題。再就電影所涉及的事件在中國現有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中的地位來看,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和「建國」同日而語(雖然官方態度一向承認該事件和自身歷史具有承上啟下的關系,但是畢竟親疏有別內外有序),所以《辛亥》不可能如《建國》《建黨》那樣得到官方不遺餘力的扶持,而在中國,官方的態度對一部主旋律電影的命運有著重要的特殊影響力。作為讓人擔心的一部主旋律獻禮片,《辛亥》與《建國》《建黨》相比,有著諸多亮點,且用了一些有效的新手法,能拍成這樣,宜屬基本合格。
❸ 跟安慶起義有關的電影
徐錫麟安慶起義失敗被抓,她也被出賣,但她毅然拒絕離開,她遣散眾人,獨守大通...我總以為,拍歷史題材的影片講究還原歷史,也講究導演演員依據史料的想像發揮。
大家都知道辛亥革命又稱十月革命,1911年的10月10日,武昌起義,偉大的辛亥革命在孫中山先生的倡導下,很多文人志士聚集到香港,他們為革命而奔波,奮斗,離開溫暖的家,離開他們的親人,隻身投入革命,他們中諸多人為革命付出了年輕的生命。
❹ 電影《辛亥革命》講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由電影《辛亥革命》淺談對辛亥革命的思考
中國的璀璨文化中,君主帝王專制制度占據了幾千年的歷史,它在我們的歷史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但是,在一百多年前的二十世紀初,一場辛亥革命卻改變了歷史,君主專制制度就此終結,從此開啟了中華民族的新時代。
1、辛亥革命的爆發是必然的。
一般認為,中國近代史是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歷史。這一段歷史是不堪回首的,其中包含了太多國家的屈辱與太多人付出的血淚,當然也有著很多革命人奉獻的熱血。1840年的鴉片戰爭就是悲劇的開端。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為西方列強打開了一扇侵佔中國的大門。那時的清政府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外部,列強虎視眈眈,一遇時機就咬一口,沒有不佔的便宜;內部,清朝官員招權納賄,痛民誤國,只貪圖自己的一己私利,在國家大難面前都在為自己的小利益爭破頭。正是在清政府處於內外交困之時,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更是標志著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已經徹底放棄了抵抗外國侵略者的念頭,甘心擔當「洋人的朝廷」。這是讓多少國人所唾棄的。
列強在華各處擴張勢力,清政府的無能,使得人民對國家的怨言不斷。政府的財政緊缺,只得對人民多方壓迫,民眾叫苦聲不斷,而政府根本就沒有精力去顧及。在這樣的環境中,革命的爆發一觸可及:率先醒悟的青年知識分子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摸索救國救民的新道路,他們都是對世界的情勢與國家的民族危機有敏銳認識的人,並且也懷著救國必勝的決心,在孫中山的領導下他們也理所當然的成為了辛亥革命的中堅力量。
2、革命的艱難到成功
革命是什麼?在電影片頭,秋瑾說:「革命是為給天下人造一個風雨不侵的家,給孩子一個寧靜溫和的世界。」其實在我看來,革命就是一種必須的手段,讓我們整個民族不再受列強的壓迫,我們自己真正強大起來,屹立在世界之上。在影片中,有很多令人感動的鏡頭,青年戰士們懷著對革命的熱情,身上隨時都揣著寫給家人的信,應該算是遺書吧,他們在戰場上也不退縮,就是這樣的一群人,他們把自己的全部奉獻給了革命;革命烈士們的家人都全力支持革命,就算失去親人他們傷心,他們也堅信革命是必須的。但是覺醒參加革命的人卻只是小一部分,大部分的民眾都是魯迅筆下的麻木不仁狀態。革命人受刑時,民眾們卻是在旁邊充滿好奇的圍觀,他們的臉上沒有悲憤沒有痛心,有的只是對受刑這個小小事件的看熱鬧心情。看到這里我是感到很悲涼的,民眾是革命的目的,而民眾卻不理解,這樣得來的結果又有什麼好處呢。
喚醒沉睡的人民,也許這才是革命的關鍵。
❺ 辛亥革命的電影劇情
《辛亥革命》講述了晚清末年,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到了危亡之際。改良派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決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體制的故事。
劇情介紹: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王朝三百年江山氣數將近,內憂外患,時局動盪,正是亂世之際,英雄輩出,中華民族面臨著重大的歷史變革。以孫中山(趙文瑄飾)為首的仁人志士意識到只有民主共和才能救中國,他們組成一個個革命政黨,旨在推翻滿清政府,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國家。
在這一過程中,無數革命者流血犧牲,但是更多的革命家站出來與落後的封建體製作斗爭,終於在武昌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
在此期間,黃興(成龍飾)、黎元洪(姜武飾)、隆裕太後(陳沖飾)、袁世凱(孫淳 飾)、汪精衛(余少群飾)、宋教仁(邢桂棟飾)、秋瑾(寧靜飾)等各方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最為輝煌的篇章。
(5)武昌起義電影完整擴展閱讀
《辛亥革命》角色介紹:
1,孫中山
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清宣統三年)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2,黃興
孫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中華民國開國元勛;辛亥革命的先驅和領袖。以字克強聞名當時,與孫中山常被時人以「孫黃」並稱。
3,徐宗漢
黃興妻子,黃興在起義中負傷,她悉心照料並護送往香港就醫,後結成夫妻。辛亥革命後,隨黃興回武漢、南京,從事女界運動。中國女權活動家,民主革命家,貧兒教育家。提倡女權倡辦女學,是辛亥革命的女傑和婦女運動的先驅。
❻ 電影《建黨偉業》,一共多少位明星出演都有誰
電影《建黨偉業》,一共127位明星出演
本片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而製作的獻禮影片。《建黨偉業》 圍繞1921年前後展開。該片從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開始一直敘述至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為止共10年間中國所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大體上由民初動亂、五四運動及中共建黨三部分劇情組成。
鏈接: https://pan..com/s/1O1haO4xgIWflOiGJzRx4wg
❼ 《建黨偉業》這是一部愛國的劇,這部劇告訴我們了什麼
「《建黨偉業》這部電影所敘述的故事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拉開的辛亥革命開始
至1921年6、7月間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時止 ,雖然這短短的十年時間里在歷史的長河裡或許只不過是一瞬間的功夫,然而這十年又是極其不平凡的的十年,在這十年裡, 許許多多影響中國歷史發展走向的著名事件都發生在這十年,比如:辛亥革命、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護法戰爭、巴黎和會、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等等,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真正稱得上是「風雷激盪」、「巨變迭起」。
《建黨偉業》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SUzVJZ8ghk77AzdXVql5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