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井陘乏驢嶺簡介
【簡介】
乏驢嶺,井陘西部一個有故事的小山村。「張果驢睏乏於此,因此得名。」村口綿河之上,百年鐵橋橫亘;村中老民居前,騾馬古道遺跡尚存;村後,太行第一渠「綿右渠」至今流淌。
地處冀晉險要的乏驢嶺,是娘子關下第一門戶,「欲奪娘子關,必占乏驢嶺」。作為兵家必爭之地,乏驢嶺周邊存有三座古山寨,晉軍坑道工事隨處可見,日軍曾在此建有七座炮樓。對日作戰中,這里曾發生過慘烈的「血戰乏驢嶺」之戰,曾是百團大戰的重點戰場之一……
從井陘縣城微水向西19公里,天長鎮西側4公里,在井陽公路(307國道輔路)邊,遠遠的就能看到一座鐵橋,這就到了乏驢嶺。
鐵橋的南頭,有一個張果老倒騎毛驢的塑像。乏驢嶺名字的由來,據傳就與張果老有關。《列仙傳》載:「張果驢睏乏於此,因此得名。」在民間傳說中,張果老和柴榮驢馱日月、車載名山,前往忻州,途徑此嶺,驢困車覆,因此有了乏驢嶺這個村名。
【著名地點】
乏驢嶺鐵橋,是一座正太鐵路橋。當年,正太鐵路的窄軌小火車通過此橋跨過綿河,穿過乏驢嶺隧道向東。乏驢嶺鐵橋,,高7.5米,寬5.5米,橋面至谷底30米。石太線建成後,有關部門曾醞釀拆除此橋,但因為它是乏驢嶺村民出行的唯一通道被保留了下來。
井陘縣民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許永峰介紹說,鐵橋的構建全部由鉚釘固定,全橋沒有一處焊接。村裡有老人曾經給他講過乏驢嶺鐵橋的建造過程,因為鐵橋沒有一處焊接,都是用鉚釘鉚合起來的。當時在30多米的橋下河灘中,架起火爐,鉚釘被燒得通紅以後,橋下的工人將鉚釘迅速拋到上面作業的鉚工,再通過機器將釘鉚到橋上。
資料顯示,乏驢嶺大鐵橋是法國巴黎DAYDE&PILLE 公司承建,採用的是19世紀流行的鍛鐵(puddle iron)技術,和越南的「龍遍」鐵橋、法國的埃菲爾鐵塔使用的是一種技術。
【見證抗日歷史】
正太鐵路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連通了山西和河北。1937年,日寇佔領河北後,為保證正太鐵路將山西的煤炭運輸到各出海港口,重兵駐守該鐵橋,並在周邊修建了7座炮樓和兩座地堡。
1940年8月百團大戰時,正太鐵路乏驢嶺鐵橋成為了百團大戰破襲重點之一。當時,聶榮臻指揮八路軍破襲正太鐵路,乘大雨傾盆的良機,在午夜發起攻擊,用兩個連兵力攻碉堡炸鐵橋。「因當時我軍炸葯奇缺,僅炸壞橋頭部位,最後炸毀橋上鋼軌數段拋進河底,當地民兵又炸壞火車,才最終切斷日寇運輸。」許永峰告訴記者,「現在被炸毀的地方已經重新用鐵板固定,但橋頭當年戰斗中留下的彈痕仍清晰可見。」
在許永峰的指引下,記者在乏驢嶺鐵橋的橋頭處,找到了三四處當年戰斗中留下的彈痕。聶榮臻1940年8月的《正太戰役破擊報告》一文中記載:「乏驢嶺鐵橋在二十日夜三時所破壞,因葯甚少未獲徹底破壞,僅將橋之左端炸毀一部,鐵軌炸斷了數條,現已不能通車,惟行人其上尚無大阻礙。」
B. 趙壽山的大事年表
1894年11月12日生於陝西戶縣北鄉定舟村。
1909年考入陝西陸軍小學。
1911年入西北大學預科,後轉入陝西陸軍測量學校學習。
1917年秋在陝西靖國軍司令部任科員。
1919年到北京,在馮玉祥部第十六混成旅任上尉參謀。
1921年任少校參謀、教官。
1924年春,趙壽山加入楊虎城部隊。西安事變時,趙壽山參與指揮第十七路軍的軍事行動,事變後任第十七師師長。第十七師駐防三原期間,趙壽山給紅軍支援了大量武器彈葯和其他物資。
1926年11月在國民軍聯軍第十軍二師混成團任團長。
1929年11月任國民黨軍第十七路軍十七師五十一旅旅長。
1930年12月所部進駐漢中。
1932年10月後與紅四方面軍建立聯系,訂立互不侵犯的秘密協定,維護與紅軍合作的局面。
1935年10月起,先後到北平、南京、上海,結識進步人士,逐步接受中國共產黨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
1936年,曾向楊虎城建議聯共反蔣抗日。西安事變時,他兼任西安市公安局長,受命負責指揮西安市內的軍事行動。事變後,調任渭北警備司令、第十七師師長。曾多次得到博古、彭德懷、任弼時、賀龍等人的接見,堅定了抗日的信念和與共產黨合作的決心。
1937年抗戰爆發後,趙壽山率領第十七師,自三原誓師北上,轉戰保定等地。同年10月,在井陘西的雪花山、乏驢嶺一帶,與日軍血戰九晝夜。在正面對抗日軍的同時,趙壽山帶一團襲擊敵後,插入井陘南關和火車站,與敵白刃格鬥。經過浴血奮戰,部隊傷亡極大,戰後全師僅存2700餘人。1938年,豫北日軍一部企圖北犯太行,第十七師予敵重創;隨後又在高平關設伏,打擊日寇。同年4月,第十七師、第五二九旅與八路軍、山西決死隊密切配合,先後攻克了長治、晉城、沁水等縣。5月,趙壽山任三十八軍軍長,率部到山西平陸茅津渡,開展了長期的抗日斗爭。經過努力,全軍將士先後粉碎了日軍對中條山的11次「掃盪」。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稱贊說:三十八軍是「中條山的鐵柱子」。
1938年1月所部開赴晉東南,接受第二戰區東路軍朱德、彭德懷指揮,先後在山西洪洞、長治、晉城、垣曲地區進行抗日游擊作戰,配合八路軍在晉東南反日軍「九路圍攻」。同年夏升任第三十八軍軍長,8月率部進駐平陸縣,在中條山地區堅持抗日作戰,兩年零四個月中曾指揮所部挫敗了日軍十一次「掃盪」,同時全面開展了改造部隊的工作。
1942年,在趙壽山的申請下,中共中央批准接收趙壽山為中共特別黨員。1942年冬,趙老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3年冬,蔣介石施其調虎離山伎倆,調趙老到重慶中訓團受訓。
1944年3月,又以明升暗降的手段,調趙老到甘肅武威蔣軍嫡系部隊任第三集團軍空頭總司令,而派嫡系親信張耀明接替三十八軍長,實行其「偷梁換柱」、「分編遣散」陰謀。趙老對蔣的一切陰謀,「領教」在胸,臨行前,對舊部作了密示。
1945年7月17日,在河南洛寧故縣鎮起義,投奔解放區的劉威誠等三十八軍2300多人,都是趙老精心培育的正義軍人。後來以此為基礎,組建了西北抗日民主聯軍三十八軍。
1946年8月被國民黨當局撤銷了第三集團軍總司令職務,調到南京。他利用「出國考察水利」的准備時間,擺脫了國民黨特務的監視,在董必武的精心安排下,於1947年3月到達晉冀魯豫解放區。
抗日戰爭勝利後,趙老以赴美考察水利為名,於1946年11月擺脫蔣的羅網,在共產黨的護送下,繞道南京、上海,經北平、天津,於1947年3月進入晉、冀、魯、豫解放區,7月3日通電全國起義反蔣。
1948年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後為第一野戰軍暨西北軍區)副司令員,為解放西北做出了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陝西省委常委、陝西省省長。是第二、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
1952年11月調回陝西,亦任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主席(1954年12月改稱陝西省人民委員會省長)。
1955年被授予一級解放勛章。
1965年6月20日在北京病逝。
C. 福州抗戰的歷史,誰有具體資料啊
1938年5月13日日軍佔領廈門後,隨即把侵略矛頭指向福州地區。當月,日艦開始炮擊閩江口梅花、黃岐、北菱等地。隨後,日機不斷襲擊福州,31日、6月1日,中國軍隊擔任閩江口封鎖任務的「撫寧」、「正寧」號艦艇先後被日海軍擊沉,在南港停泊的「楚泰」艦亦被擊傷。1939年五六月間,日機頻繁轟炸海軍馬尾要塞司令部及所屬學校、醫院、陸戰隊營區和閩江口要塞各炮台,並先後派快艇進犯長門、福州、亭江,均被守軍擊退。6月27日,日軍除派飛機轟炸閩江口外要塞陣地,還以川石島為據點,多次派快艇進犯亭江、琅岐各島,都被海軍陸戰隊和要塞陣地的炮兵火力擊退,日軍艦艇先後有2艘被擊傷,1艘被擊沉。1940年下半年,日軍准備南下發動太平洋戰爭,加強對國民黨政府誘降,妄圖早日結束侵華戰爭。11月,日蔣秘密談判未成,日本遂決定再向國民黨軍施加軍事壓力。國民黨政府在廈門、廣州淪陷後,東南沿海對外補給線被切斷,但浙江寧波、溫州、福州三地小型港灣仍能輸入物資。為加強對東南沿海的封鎖,奪取福州,日本大本營於1941年2月制訂了「福州作戰—C4號作戰計劃」。其兵力部署是:陸軍華南方面軍所屬第四十八師團及第十八師團之佗美支隊的4個步兵大隊和近衛師團第二旅團之多賀大隊,共1?郾2萬餘人,由四十八師團主力從連江登陸奪取馬尾、福州;佗美支隊從長樂、梅花、福清海口登陸切斷守軍退路;多賀大隊攻佔閩江口島嶼,並「掃盪」附近各炮台。完成任務後,佗美支隊、多賀大隊返回駐地,四十八師團駐守福州、海口及沿閩江要地。
日本中國方面軍所屬海軍第二遣華艦隊,各種艦只30艘,汽艇70艘,負責水上輸送和掩護登陸作戰。福州地區守軍為國民黨第三戰區第一○○軍所轄第七十五、第八十師及海軍陸戰隊第四團,連同地方保安隊,共有兵力3?郾3萬人,由一○○軍軍長陳琪統一指揮固守福州地區。其部署是:以七十五師、二二四、二二三、二二五團分別擔任福清海口至梅花、連江、寧德海岸防禦,以八十師主力為預備隊配置在福州郊區,一部協同海軍陸戰隊第四團扼守閩江口及閩江下游兩岸。軍指揮所位於南平。
1941年4月18日,日軍登陸運輸艦艇冒著強風巨浪駛抵閩江口海域集結,日軍30架飛機隨即對福州及閩江口兩岸地區輪番轟炸。19日拂曉,日軍登陸第一梯隊在海、空軍火力的掩護下,搶灘登陸。佗美支隊1000餘人在長樂縣梅花、漳港登陸。福州地區守軍二二四團一營2個連在前沿阻擊,傷亡慘重,被迫後撤。日軍跟蹤追擊,隨後攻佔金峰該營主陣地,並乘勝向長樂縣城方向追擊。守軍一營機槍連愛國官兵在溝東山觀音洞設伏,以猛烈火力,殺傷了日軍的追擊部隊,遲滯了日軍的進攻。日軍後續部隊包圍了觀音洞,以飛機對觀音洞進行反復轟炸,並以步兵進行頻頻攻擊,該連愛國官兵進行頑強抵抗,反復拼殺,全部英勇為國獻身!日寇15時佔領長樂城,當晚進占營前。
日軍佗美支隊另外1000餘人,在松下、海口地區登陸。松下農民、國民兵分隊長陳俊盛、水警分隊長程文龍率領國民兵、水警100餘人,據險抵抗,擊退了日軍登陸的先頭部隊,擊斃日軍9名。爾後日軍在飛機的掩護下反撲,國民兵、水警大部傷亡,陳俊盛身負重傷,不甘被俘受辱,舉槍自殺,為國捐軀。而守軍二二四團二營,於海口附近不戰而逃,由李梅退至東張,准備反擊。
日軍四十八師團2000餘人,由連江縣大小沃,百姓、東垡、浦口地區登陸,當日攻陷連江縣城。守軍二二三團阻擊未奏效,分別向連江城西北琯頭退卻。日軍500餘人,襲占羅倫。守軍主力連夜退向丹陽。
日軍多賀大隊登陸後,向閩江口、福州、琅岐島進攻。守軍陸戰四團2個連在獺石、電光山、煙台山、金牌各炮台的火力支援下,頑強抗擊、英勇奮戰。福斗守軍陸戰連與日軍苦戰3小時,大部壯烈犧牲。琅岐島守軍陸戰連於吳庄地區擊潰了日軍的進攻,後因守軍支援炮火中斷,該島失守。15時,陸戰四團三營在下岐地區與日軍展開激戰,團長陳名揚臨陣脫逃,副團長周嘉惠英勇犧牲,敵我雙方傷亡甚多。與此同時,日驅逐艦3艘,向川石芭蕉尾航進,川石日軍也開出4艘汽艇,協同行動。守軍各炮台待敵艦艇進入有效射程內時,「合力向敵艦艇射擊,擊傷日軍驅逐艦1艘,擊沉快艇2艘於亭江附近,其餘的艦艇退至芭蕉尾」。日軍攻佔下岐後,進逼長門。長門炮台處於被圍之中。守軍見危局無法挽回,炸毀火炮,用步兵武器分守各要點,進行頑強抵抗。後因日軍轟炸,陣地被毀,才於18時突圍,向東岐炮台集中。當晚,日軍佔領琯頭。
20日,福清方向二二四團副團長懷馬良率領三營及團步炮連、二營機槍連,於凌晨向福清反擊,拂曉受阻於福清西郊,又遭日機轟炸傷亡慘重,被迫退回東張。
長樂方向,日軍由營前經峽南渡烏龍江,沿南台島向灣邊推進,切斷福州與永泰之間的聯系。
連江方向,二二三團主力與二二五團一營展開於連江、潘渡反擊,後遭日軍炮擊,又退回朱山。連江日軍遂沿大道逼近湯嶺,另一部經梅嶺向宦溪推進。守軍第八十師為阻止日軍進入福州,以二三八團進駐宦溪,二三九團進至黃土崗、龍潭山一線,准備阻擊日軍。
閩江口方向,福州馬尾要塞司令部抽調駐馬尾的2個陸戰營,於黎明前沿閩江北岸東進,掃清塘頭、竹岐等處零星日軍,後向琯頭反擊。雙方激戰多時,各有傷亡。爾後,日機轟炸,我陸戰隊受挫,日軍進逼東岐。聚集在東岐的陸戰隊及炮台官兵分守炮台及背後山地各要點,頑強抵抗。隨後,日軍後續部隊到達,攻勢兇猛,東岐炮台陷落。馬尾要塞司令部為保衛福州,將陸戰隊集中於馬尾、紅山、閩安一線,竭力固守。
21日,沿閩江北岸進攻的日軍一路向閩安,一路向馬尾進攻。陸戰隊分頭迎擊,重創來敵。當戰局略有好轉之際,馬尾要塞司令李世甲卻奉命後撤,陸戰四團遂放棄馬尾港,撤往鼓嶺、壽山,馬尾失陷。
此役,斃傷日軍806人,守軍傷亡失蹤9000餘人,其中為國捐軀2505人。「福州地區淪陷之快,守軍傷亡之大,是福建軍事當局奉行有限抵抗方針的結果。戰鬥打響後,第一○○軍不但沒有對前沿部隊以應有的支援,反而在海軍陸戰隊的戰斗形勢有轉機的情況下,於21日晚,致電軍司令部要求部隊放棄福州,轉進第二線大湖、大穆陣地」。從日寇搶灘登陸到21日,戰斗只打了3天就讓日軍順利進佔了福州。
此次抗登陸作戰中,據守梅花、漳港和溝東山觀音洞設伏的守軍3個連官兵的英勇抗戰為國獻身的事跡應當銘記,尤其松下水警和國民兵迎敵,浴血奮戰,挫敗日軍的先遣分隊登陸松下,事跡感人。國民兵分隊長陳俊盛負重傷後,不甘被俘受辱而舉槍自殺的英雄行為,應該立碑為後人永遠奠祭。而福州地區守軍在作戰指揮上有下列慘痛教訓引人深省:
一、既然福州是對外接受援助的三個聯系口岸之一,就關繫到國民黨第三戰區的全局利益,應該集中必要的兵力兵器於福州地區抗登陸作戰,堅守福州地區。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軍調5個師團南下,而中國戰場則將主要兵力使用於敵後佔領區的情況下,採取有限的抵抗方針,是絕對錯誤的。以3?郾3萬多人的兵力對抗1?郾2萬人的日軍遠涉重洋的登陸作戰,以傷亡損失9000人之巨,3天丟失福州,教訓也是深刻的。川石島竟能讓日軍安設據點近2年之久,不動日軍毫毛,可見守軍消極防禦達到了頂點,也是福州失陷的必然。
二、應集中兵力於日軍便於登陸的主要方向上,不應將七十五師3個團分兵把口。將二二四、二二三、二二五團分別防守福清的海口,長樂的梅花,連江,寧德3縣沿海地區,七十五師無機動兵力增援一線或實施反擊,這就造成處處防守,處處不得力。其結果是長樂、福清、連江的2個團打得很吃力,而寧德地區的1個團地卻無用武之地。一○○軍在部署上的慘痛教訓,當然與第二十五集團軍司令陳儀、三戰區最高司令官顧祝同的指揮是有直接聯系的。他們集中7個師8萬人的兵力封鎖新四軍蘇南抗日根據地和製造舉世震驚的皖南事變,企圖消滅皖南新四軍。而對三戰區有全局利益、有政治影響的省會城市福州卻不放在眼裡,捨不得集中兵力把1?郾2萬日寇殲滅或者趕下海去,這充分表現了他們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行為。
三、在戰術運用上,應避敵有制空權、制海權之長,揚我人熟、地熟、民族仇敵心理和陸軍兵力優勢之長,以夜戰、近戰避開日空軍火力之長,分割殲敵,必能制勝。例如,1939年11月7日—12月21日,新四軍三支隊副司令譚震林指揮由閩北紅軍游擊隊改編的第五團及閩東紅軍游擊隊改編的第六團三營保衛安徽省繁昌城,五戰五捷,僅以4個步兵營與日軍600—2600餘人對壘。日軍也是步炮空協同作戰,而我軍單一兵種,利用夜戰、近戰、伏擊戰、襲擊戰等戰術手段戰勝了敵人。5次戰斗,殲滅日軍850餘人,我僅犧牲了排長以下官兵58名,使繁昌始終巍然矗立在我手中。
D. 井陘旅遊景點大全 盤點井陘有什麼景點
1、仙台山,仙台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石家莊市井陘縣境內,為國家AA級旅遊區,總面積66平方公里,是以山峰、森林、溶洞、峽谷、古跡為主,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綜合風景區,主要有原始森林景區,仙台峰景區,護國院等三大景區,共96處景點。仙台山山勢逶迤,峰巒聳秀,溝壑縱橫,懸崖峭立,奇龕怪石,古柏橫生,主峰海拔1200米,其勢儼如一尊大佛,故名仙台山。仙台山南松北柏,四季常青。陽春三月,桃花爛漫,百花爭艷;酷暑盛夏,一日三季,午前如春,午後似秋,晚如初冬,消夏避暑,氣候宜人;金秋十月,漫山紅遍,層林盡染,享有中國最大的紅葉區美稱。人文景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中山、東漢、北齊、明代四代長城。護國院建於公元874年,神秘的傳說,證明了歷史的發展過程。到仙台山可閱歷史千年,知天文地理,觀生態美景,賞萬山紅遍。
2、蒼岩山,蒼岩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北省井陘縣東南30公里,距石家莊市70公里,海拔1000餘米,為太行山支脈,景區面積180平方公里,是第二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蒼岩山周圍皆為荒山禿嶺,唯獨此山林木蒼翠,古樹蔥籠,故名「蒼岩」。古詩稱其為「五嶽奇秀攬一山,太行群峰唯蒼岩」。蒼岩山上斷崖絕壁,古木參天,層巒疊翠。山上飛瀑高懸,山下清泉流暢,其中以「碧澗靈檀」、「陰崖石乳」、「峭壁嵌珠」等「蒼岩十六景」最為著名。這里氣候適中,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游覽和避暑勝地。蒼岩山古建築甚多,主要的有福慶寺、書院、萬仙堂、公主祠、橋樓殿、玉皇頂、峰迴軒、藏經樓等。在對峙的斷崖之間飛架著一座長15米、寬9米的單孔石拱橋,橋樓殿就坐落在這臨深約70米的橋上。此殿是我國三大懸空寺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傑作。從橋樓殿再向北行,就是福慶寺。
3、於家石頭村,於家石頭村,是一部用石頭抒寫的村落史詩。於家石頭村位於河北省井陘縣城微水鎮西南約十五公里處,建於明朝成化年間,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這個石頭村在四面環山的窪地,山巒環抱,綠樹掩映,不到村頭見不到人家。當走過彎彎曲曲的山路,走進這個村子,一下就置身於石頭的世界:石樓石閣,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橋石欄,村路也是古老的石頭鋪就的。鋪路的石頭多是青灰色,石質堅硬,歲月的摩擦使石頭稜角圓潤光亮,但這石路光而不滑,乾爽潔靜,走在上面,腳下發出輕輕而有韻律的「噠、噠」的聲響,這聲音讓人心中泛起一股寧靜、幽遠的情思。站在這石頭街上,環顧四周,與腳下的石路相連的街、巷、胡同全是青色的石路,路的兩旁全是石頭房院,隨便推開一扇石門,便又會看到一個石頭築造的小天地。
4、井陘天長古鎮,天長鎮位於井陘縣西部,東距河北省會石家莊市45公里,西距山西省會太原市135公里,北距革命聖地西柏坡60公里,南距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蒼岩山38公里。該處為太行八陘之一,是石家莊市進入太原市的必經之地,素有「晉冀交通咽喉」之稱。這里交通方便,有石太高速公路、國道307公路、省道平涉公路從鎮區通過。天長鎮為河北省重點鎮,現轄49個行政村,鎮域總面積101.1平方公里。總人口41247人,其中,鎮區有常住人口11158人,外來務工、經商和求學的暫住人口5510人。鎮域現有耕地40800畝。2008年全鎮國民經濟總產值44216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64元。2008年全鎮財政收入突破億元大關。天長鎮歷史悠久,作為村落始於漢,唐代中期稱天長鎮,唐末設天長軍,成為著名的軍城。宋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移井陘縣治於此,歷經金、元、明、清、民國至建國初延續800餘年,一直為歷代縣治之所。
5、井陘龍窩寺石窟,龍窩寺石窟位於井陘縣城微水西南25公里、天長古城西10公里的小龍窩村西0.5公里處石崖上。石窟前臨燕晉古驛道,今307國道由石窟西南繞過。石窟東北為石太高速公路。龍窩寺石窟為石家莊市境內現存十餘處石窟之一,由於其獨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佛像雕刻以及石壁上諸多古人題刻,故在1993年被定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窩寺建造年代已不可考。清雍正《井陘縣志》中有「龍窩,在縣西南二十里。石壁峭立,古柏崖生;梵宇樓台,頗為可觀。傳神龍斷路,貨郎仗劍斬之。至隆慶間,大雨沖出枯骨一窖,約數百斤許。」龍窩寺及其西大龍窩村、其東小龍窩村皆由此而得名。原龍窩寺規模較大,寺前西南、東北兩端各建有樓閣一,閣下即為燕晉往來大道。而寺建於兩閣間古道西臨石崖處。舊有大殿、配殿及僧舍等建築。昔為邑中名勝之一。寺院於解放後擴建石太公路及文革中拆毀無存,今惟余崖壁上的摩崖石刻。
6、天長鎮乏驢嶺,乏驢嶺井陘西部一個有故事的小山村。「張果驢睏乏於此,因此得名。」村口綿河之上,百年鐵橋橫亘;村中老民居前,騾馬古道遺跡尚存;村後,太行第一渠「綿右渠」至今流淌。地處冀晉險要的乏驢嶺,是娘子關下第一門戶,「欲奪娘子關,必占乏驢嶺」。作為兵家必爭之地,乏驢嶺周邊存有三座古山寨,晉軍坑道工事隨處可見,日軍曾在此建有七座炮樓。對日作戰中,這里曾發生過慘烈的「血戰乏驢嶺」之戰,曾是百團大戰的重點戰場之一。傳說與史實,古代與近代,水利與戰爭,乏驢嶺雖小,故事卻可圈可點。從井陘縣城微水向西19公里,天長鎮西側4公里,在井陽公路(307國道輔路)邊,遠遠的就能看到一座鐵橋,這就到了乏驢嶺。鐵橋的南頭,有一個張果老倒騎毛驢的塑像。乏驢嶺名字的由來,據傳就與張果老有關。《列仙傳》載:「張果驢睏乏於此,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