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國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
美國勵志電影:《風雨哈佛路》
推薦理由:如果你正在一條路上躊躇不前,這部電影一定會讓你擁有一直走下去的勇氣。
中文片名:《風雨哈佛路》
英文片名: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
導演:Peter Levin
主演:索拉·伯奇、邁克·里雷、艾倫·佩吉
劇情簡介:父母**、8歲開始乞討、15歲母親死於艾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17歲開始用2年的時光學完高中4年課程,獲得1996年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進入哈佛學習,一個真實、努力女孩的人生經歷、一段自強不息昂揚奮斗的生命歷程,一曲勵志向上的美國影片;托拉·伯奇演繹了一個女孩子克服種種不利條件、努力奮進的故事;細膩的情感刻畫了人物;影片《風雨哈佛路》傳遞給人的除了心靈的震撼,還有深深的感動。
莉斯,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經歷人生的艱辛和辛酸,憑借自己的努力,最終走進了最高學府--哈佛的殿堂。她的事跡足以讓每個人動容。
擁有金色頭發的女孩,童年在貧窮和飢餓中度過。莉斯生長在一個不幸的家庭,母親**染上了艾滋病而精神崩潰,父親酗酒最後進入了收容所,外公又不肯收留她,她只好流浪街頭。
不久,母親去世了。母親**死去那一天,只有棺木,連簡單的葬禮儀式都沒有。只想渴求父母親情,這人世間最基本的願望也成了奢望;棺木就要被下葬;她跳上了棺木,靜靜躺在上邊,和她的母親做最後的告別。她靜靜地在心裡對母親訴說,回憶人生最幸福的那一次點滴的幸福時光。母親已經離她而去,世間最愛她的人已經離她而去。(勵志電影 m.taiks.com)一個普通的弱小的女孩、不奢求其他,只渴望親情圍繞的弱小女孩,當她最後的一絲希望都破滅的時候,留給她的,除了傷心,只有傷心。如果沉淪下去,她將會和母親的結局一樣悲慘;她決心告別,她要開始全新的生活。
她,用真誠最終爭取到參加進入中學的考試機會。父親作為她的上學的擔保人,從收容所出來。辦理完擔保手續出來的時候,父親對她說,好孩子,堅持學習,我不能成功了,但是你行的。望著父親遠去離開的背景,這個弱小的女孩堅定了信心,從容地走進了學校的大門。
她以非凡的毅力開始了刻苦的學習。17歲到19歲,兩年的時光,她學習掌握了高中四年的課程,每門學科的成績都在A以上。作為獎勵,她以全學校第一的成績和其他9名同學獲得了免費到波士頓的哈佛大學參觀的機會。人生其實真的可以改變,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付出。
1996年,上帝會讓一個付出努力和艱辛的女孩收獲喜悅;她的經歷、她的真誠、她的論文深深打動每一位評委。12000美金的紐約時報一等獎學金,讓她獲得了進入哈佛的通行證--她成功了。夢寐以求的哈佛大學向她敞開了雙臂。憑借著對信念的執著追求和對改變生活困境的強烈願望,她實現了自己的諾言。同樣一個金色的季節,作為哈佛大學--世界最高的學府的一員,她安*坐在了校園的教室中。也許只有她自己明白,她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一個貧窮苦難的女孩用她的執著信念和頑強的毅力改變了她自己,改變了她的人生。
一個濃郁的秋季中,金黃色鋪滿整個季節。在寫滿輝煌的樹下,一個女孩站在哈佛學府的門前,仰望。面對大學的殿堂,她決心實現她的又一個願望--她要成為這所大學學府中的一員,她要證明給自己和世人看,人生其實可以改變。
《風雨哈佛路》堪稱美國一部催人驚醒的電影,根據美國「奇跡女孩」莉絲·默里的親筆傳記《Breaking Night》(中文版《風雨哈佛路》現已出版)改編。通過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莉斯,經歷人生的艱辛和辛酸,憑借自己的努力,最終走進了最高學府的經歷,表達了一個貧窮苦難的女孩可以用執著信念和頑強的毅力改變了自己、改變人生的主題。
B. 風雨哈佛路哪個app可以看
風雨哈佛路用愛奇藝和騰訊優酷等觀看。《風雨哈佛路》是美國一部催人警醒的勵志電影。影片由PeterLevi執導,索拉伯奇、邁克里雷等主演。影片介紹了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莉斯經歷人生的艱辛和辛酸,憑借自己的努力,最終走進了最高學府的經歷。影片於2003年4月7日在美國上映。
C. 跪求電影《風雨哈佛路》高清原版寬屏,480P以上的。越高清越好。
您好,您需要的,我以傳附件
請自行【-=點擊下載=-】
如果有不懂的,可以網路Hi我
如果是【-=JAR=-】:裡面都是包含種子滴,雙擊即可下載
如果是【-=TXT=-】:裡面就是直接的電影地址,復制就能下載了,不需要任何操作
D. 【電影】#01《風雨哈佛路》:在所有生活之中,看到美麗的一面。
盡管勵志的電影很多,披上勇於接受生活現實,嚮往美好、努力實現理想的女主形象層出不窮,但《風雨哈佛路》中的女主人公Liz卻透露出一絲悲涼的底色,正如電影名字一樣,一路風雨飄搖的成長寫照背後,是一個堅韌又敏感的女孩所呈現先給我們的溫暖世界。
Liz的母親吸毒、患有精神分裂症,生活拮據,親密關系幾近崩壞。她和她的姐姐只能靠吃丟棄的食物度日,在這樣的環境中,沒能得到任何孩童應有的愛與滋養。
由於貧窮,童年的Liz連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無法正常的上學,唯一的學習資料是鄰居撿來送給她的網路全書,但對知識的渴求並沒有讓她向命運低頭。影片開場她攥著家裡唯一的積蓄,也許是想給自己添置件新衣服,也許是想用來填飽肚子,也許是買一本新書,都不得而知。因為看到她的媽媽因毒癮發作哀求的眼神,她的心軟下來。她以為的親情,那殘破家庭里唯一能給予她感情慰藉的東西,還不如一針大麻。於是,希望幻滅了,她又一次被拖入了絕望的深淵。警察帶走了Liz的媽媽,在感情疏離的Liz爸爸對女兒的道歉聲之後,一種莫名的孤獨感如塵埃一般在房間淡淡的晚照中游移。鍾表以其堅硬的指甲尖「嗑嗑嗑」叩擊著浮於空間的落寞,讓小小年紀的Liz聽到有個聲音在她內心升起:「地球在運轉,你只是猜想。即使沒有你,也會發生一切,情況不會向有利於你所期望的方向發展。」於是,她決定逃離那個破碎的家,因為她知道,唯一的出路就是改變自己。把敏感的安全感被迫從身體里丟出去,被迫向前看,因為她沒有後退的路。
教育之所以偉大,因為它可以喚醒人們內心對未知的恐懼和美好的期待。15歲無家可歸的Liz,在媽媽去世後,更加體會到要改變自己的人生,只有通過求學。於是它以電車為家,與閨蜜Chris互相照顧,靠著一點點微薄的收入維持生活,在好容易得到了一間學校接收她的機會里,通過2年的努力學完了4年的課程,申請到獎學金成功進入哈佛。影片平鋪直敘,沒有過多華麗的鏡頭,但就是這種現實主義的拍攝手法,讓我們看到Liz的成長和蛻變。對於女主角來說,生活與電影之間被巧妙的無縫銜接,Liz的日常就像一個背景板,她的執著和勇氣交織在一起,成為一個又一個簡單卻不不平凡的轉場。
在電影最後,Liz和她的姐姐重逢,姐姐在看到Liz的改變後,閃過了欣喜卻有些無奈的目光。同一個家庭出生的姐妹因為不同的選擇最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她們對母親深深的愛,是不會改變的。
Liz在獲得《紐約時報》資助的獎學金記者會上,有動人的一幕。記者問她如果能改變什麼的話,可以改變什麼?她毫不猶豫的說,如果家庭能復原的話,她想要把所有都回報給家庭,但是她已然一無所有了。這場內心的糾葛,以一個Liz站在教學樓前慢慢推進的中場景結束,美麗的少女說到:「我再也不用隨身攜帶所有的東西了,我不用再背負我的過去。但我會記得每個我認識的人。我忘記了小的事情,但仍然很難承受。我可以讓她燃燒了,然後繼續向前的路。」
「人們只知道挫折,而沒有殘酷的生活能去親身體驗,所以他們一直花時間在挫折中徘徊,我們稱之為惱火。他們不去看事情的整體,對於那些細微的東西,它們凝結在一起。那是什麼?」這也許就是影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與其懷疑、預設未知的一切,不如像Liz一樣,停止內心的對話,臣服當下,在所有的生活當中,看到美麗的一面。勇敢的出發吧,我們都會收獲屬於自己的精彩。
E. 求風雨哈佛路百度雲資源謝謝
《風雨哈佛路》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aRin5QNdboSwnlvfDKBGpg
麗茲(索拉·伯奇 Thora Birch飾)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里,從小就開始承受著家庭的千瘡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親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貧窮的麗茲需要出去乞討,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難似乎無窮無盡。
隨著慢慢成長,麗茲知道,只有讀書成才方能改變自身命運,走出泥潭般的現況。她從老師那裡爭取到一張試卷,漂亮的完成答卷,爭取到了讀書的機會。從現在起,麗茲在漫漫的求學路上開始了征程。她千方百計申請哈佛的全額獎學金,面試時候連一件像樣的衣服也沒有。然而,貧困並沒有止住麗茲前進的決心,在她的人生裡面,從不退縮的奮斗是永恆主題。
F. 誰能給我《風雨哈佛路》的高清百度雲資源,中英字幕(有中文就行),跪求。不過我要的是免費的,好嗎
《風雨哈佛路》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8cf_9kTdpMAtXjFEG3RikA
《風雨哈佛路》(HomelesstoHarvard:TheLizMurrayStory)是美國一部催人警醒的勵志電影。影片由PeterLevi執導,索拉·伯奇(ThoraBirch)、邁克·里雷(MichaelRiley)等主演。影片介紹了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莉斯(Liz)經歷人生的艱辛和辛酸,憑借自己的努力,最終走進了最高學府的經歷。影片於2003年4月7日在美國上映。
G. 《風雨哈佛路》:即使生於絕望,也要活出希望
《風雨哈佛路》由Peter Levi執導,索拉·伯奇(Thora Birch)、邁克·里雷(Michael Riley)等主演。它的外文名是《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其他譯名《最貧窮的哈佛女孩》,上映於2003年4月7日,是美國一部催人警醒的勵志電影。
《風雨哈佛路》以莉絲·默里為原型,講述了一個真實、努力女孩的人生經歷、一段自強不息昂揚奮斗的生命歷程:
出生於貧民窟的女孩莉絲,她的童年充斥著毒品、飢餓、嘲笑、欺辱和艾滋病,她徘徊在無助、掙扎和自我放棄的邊緣。當她15歲母親死於艾滋病,父親也進了收容所時,她不再選擇和克里斯街頭流浪,而是奮起和命運反抗。莉絲邊打工邊學習,用了兩年的時間完成了高中四年的學業,同時獲得了《紐約時報》最高獎學金,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哈佛大學,實現生命的逆襲。
這是一部很簡單的電影,情節上沒有故意設置什麼情感沖突,也沒有什麼戲劇化的大起大落。如果單從影片內容入手,無法將這部電影的魅力完全展現出來。所以,我會從電影手法以及心理學角度進一步解讀影片女主莉絲逆襲奮起的故事,在文章的最後部分,結合莉絲的轉變,我會談一談生於絕望時,如何才能活出希望。
01 、獨白、對白的穿插使用,轉隱喻的相互呼應,觀眾理解影片內容,彰顯電影情節精神的同時豐富影片藝術價值,增加與觀眾的互動
①獨白➕對白
獨白是相對於旁白來說的,旁白是一個固定的人,不參與電影演出,只介紹劇情和渲染氣氛。而獨白則指某個出演人物自己面對觀眾說的話,用以表白她自己的心理活動。
《風雨哈佛路》影片開頭勾勒了一副場景:被途花的牆壁、街頭用破爛被子包裹著躺著睡覺的小孩、地上的垃圾以及特寫的針頭彎了的針管。
與這幅畫面不襯的是一個好聽的聲音,也就是影片女主莉絲的聲音,她以冷漠,不帶有任何情緒的聲音緩緩講述著她的故事。
轉身一個畫面,一個小女孩盯著鏡頭:我非常愛我的媽媽,她吸毒,也酗酒,基本失明,她還患有精神分裂,但我決不會忘記她愛我,雖然她曾經做過一些事,在她的手臂上,總是這樣……
她沒有起伏的聲音,沒有任何煽情,向觀眾道出了她的媽媽是一個怎樣的人,也讓觀眾明白了她生活在什麼樣的一個家庭,生活在當時社會最底層的現狀,更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接下來要講什麼一個故事呢?
電影對白源於生活,是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刻畫影片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表現人物情感,使觀眾更好的理解影片人物,有助於深刻把握影片主題。
在影片結尾,以莉絲被評選為《紐約時報》最高獎學金獲得者,與一個記者的對白結束:
記者了三個問題:你是怎麼做到的?你為自己的過去感到難過嗎?你會改變些什麼,如果你可以的話?
這三個問題也是觀影最後觀眾的心聲,借記者與莉絲的對話讓觀眾更深入理解影片人物情節,使整個電影更立體化。
②轉隱喻結合
隱喻是源於通過映射方式對目標域的概念化表達,建立在聯想的基礎上;轉喻是指處在鄰近關系的兩個概念中的一個概念為理解另一個概念提供的心理可及性。
隱喻與轉喻也稱為雙喻,既豐富了電影的藝術價值,也增加了電影與觀眾之間的互動,使觀眾更深層次的理解電影背後所描述的精神文化。
《風雨哈佛路》開頭,莉絲母親瘋狂的搶走了家中僅剩的一百美金,莉絲和父親追出家門,走過污水橫流的街道時,父親告訴莉絲,政府已經不再修理這些管道了。這里的污水轉喻了貧民窟生活的貧窮和環境的混亂,這個混亂的環境使得莉絲的母親墮落,並且難以逃脫。
父親說政府已經不再修理了,隱喻父親等待著對居住環境的改善。但是政府真的不管了嗎?不。由於學校老師報告莉絲又沒有去學校,政府幫扶人員來到莉絲家中,想要幫助他們一家。
但是莉絲家裡的情況讓政府人員大吃一驚:遍地的垃圾,裝滿黑水的浴缸,壞掉的窗戶,瘋狂的母親,懶散不管的父親等等。家中臟亂的環境隱喻了這一家人的懶散與自我放棄,正是這種態度,讓這個家庭和社區沒有希望。
莉絲經常不洗澡,也不洗衣服,在學校被同學嫌棄嘲笑,就連莉絲自己也認為她是一個有味道的女孩,家裡臟亂不堪,自己身體的清潔也熟視無睹,正是這種自我放棄的態度將這一家推到了越來越悲慘的境地。
莉絲被送管教,雖然新的地方學生打架爭斗不斷,充滿了欺辱和恐懼,但至少教會了莉絲洗澡和洗衣服,後來莉絲再也沒有成為一個有味道的女孩,這里隱喻了莉絲的新生,身體的潔凈是新生活的第一步,莉絲成功的邁開了第一步。
電影中有一個場景,莉絲母親去世後,她決定重返學校,於是拜託原來的鄰居伊瓦找到了一所高中。莉絲第一次去見學校校長的時候,遲到了一個小時,她告訴助理,她坐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地鐵,這里的很長一段時間隱喻了莉絲與其他普通高中生的距離,也隱喻了莉絲的機會、光明和新生。
電影中大量運用隱喻和轉喻,充分渲染了莉絲追求自由、平等、獨立、奮斗的精神,鼓勵著身處逆境的人「請不要閉上雙眼,機會就在下一秒出現,殘酷的現實面前你應該勇往直前。」
02、心理學角度看莉絲從消極退避、自我放棄到奮起反抗,成功獲得最高獎學金、考入哈佛大學的歷程
從最初的野蠻成長到最後的優雅綻放,莉絲的心理歷程可以總結為四個過程:
·被他人評價否定的消極退避
·獲得部分肯定的自我認同
·價值條件化導致的錯誤知覺
·結束舊關系,開始新關系的自我重構
①被他人評價否定的消極退避
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8歲正處於學齡期,這個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勝任感的重要時期,8歲孩子對「對與錯」的看法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好與壞」的兩極,她的思維開始豐滿起來。她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感覺,也很在意別人對她的感覺。她會豎著耳朵聽大人聊天時怎麼評價她,或者揣摩他們說話時的臉色,非常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誇獎,對別人的批評則非常敏感。
影片中女警帶走莉絲母親時,看到莉絲家中遍地的垃圾,發黑的浴缸,對莉絲說道:「你們活的就像骯臟的動物一樣。」
在學校,莉絲由於沒有經常洗澡和清洗衣服,渾身散發出一種氣味被同學嘲笑,久而久之她自己也產生了「我是個有味道的孩子」消極的自我認知,對學校產生了逃避心理,她說,她不想去學校,學校讓她感到痛苦,她並不是像這群學生一樣的普通人。
母親被戒毒所帶走,自己和父親經常吃不飽,家庭的種種狀態都讓她沒有辦法向別人表達,8歲的她正是渴望得到別人認可的年齡,但外界的他人評價卻與她渴望的完全相反,所以,莉絲給自己裝上了硬硬的殼,逃避普通人和學校,甚至是這個社會。
②獲得部分肯定的自我認同
盡管莉絲很少去學校,但是她在考試中獲得了100分的好成績,老師也開始對她表示認可:「你比我想像的還要聰明,你應該經常來學校的。」
老師的肯定,鄰居伊瓦的鼓勵以及母親眼裡的羨慕贊賞讓莉絲內心升起希望,她可以的,她有能力,這也是後來為什麼她會繼續選擇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的原因。
心理學中,羅傑斯提出「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主要指來訪者如何看待自己,是自我知覺和自我評價的統一體,包括:對自己身份的界定,對自我能力的認識,對自己人際關系及自己與環境關系的認識等。
從心理學角度解析莉絲的自我概念:
對自己身份的界定——父母吸毒,無法照顧自己,與其他普通人不同;
對自我能力的認識——愛讀書,獲得滿分的試卷;
對自己的人際關系認識——同樣是貧民窟伊瓦的鼓勵,流浪朋友克里斯的陪伴;
自己與環境的認識——被同學嫌棄嘲笑。
這些方面形成了莉絲的自我概念:她不屬於那個普通人行列。所以當她獲得滿分,被老師、鄰居和母親肯定贊賞時,她產生了對自己能力信任感,開始自我認可。
③價值條件化導致的錯誤知覺
現實生活中,成人對兒童的關注常常加有附帶條件,即只對符合成人價值觀念的給予肯定,不符合的則給予否定。
這些附帶條件被羅傑斯稱為價值條件,價值條件逐漸內化,成為兒童的行為准則,兒童迫於價值條件往往會優先迎合重要他人的評價而拒絕對自身經驗的評價,於是與真實的自我漸漸疏遠,容易產生錯誤知覺。
莉絲內心一直存在著對於來自父母、老師和他人的積極評價的需要,但是事與願違,莉絲100分的滿分試卷沒有留住母親,母親毅然決然的選擇了離開;她以為留在原地就能挽回些什麼時,警察闖入,她被強制帶離自己的家,她懇求父親,父親卻把她推向警察,沒有一點猶豫;在教養院生活,飽嘗了恐懼,欺辱,無力捍衛自己尊嚴的時候,主管教師以她不去學校認為莉絲有紀律問題……
周圍人的冷漠內化了莉絲的價值條件:無論她做什麼,仍然沒有人認可她,使她產生了錯誤知覺:她無法讓別人滿意,她能做的就只有放逐自己。所以,當遇上同樣家庭背景的克里斯時,她就好像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與克里斯乞討,流浪,偷竊……
④結束舊關系,開始新關系的自我重構
自我發展心理學博士陳海賢說:
從舊階段向新階段過渡的過程,很像死亡和重生。就是我們自我中那些受限制的、老朽的部分,在轉變中慢慢死去了,但是新的自我又在這種變動中生長起來了。
莉絲的周圍有兩種舊關系:
第一是與父母、姐姐和爺爺的血緣關系,父母親吸毒、染艾滋,爺爺性侵媽媽和姐姐;
第二種是與朋友克里斯的關系,莉絲上學途中遇到克里斯,她希望克里斯也能去學校,通過學習擺脫現在的困境,但是克里斯拒絕了,甚至在莉絲去參加獎學金最後一輪面試的時候,克里斯拉住莉絲,克里斯被教養院趕了出來,希望莉絲幫助她,並且告訴莉絲,莉絲不屬於學校,她們都不屬於那個圈子;
母親艾滋病去世了,父親住進了收容所,爺爺帶走了姐姐,把她趕出家門,第一種關系破裂了;莉絲與克里斯不同,她堅信學習可以改變自己的現狀,於是她拒絕了克里斯的要求,去參加《紐約時報》獎學金面試,走上了與克里斯完全相反的道路,第二種關系破裂了。
舊關系破裂的同時,莉絲也獲得了新關系,第三種關系是她與戴維老師的相遇,與波士頓哈佛大學的相遇,這是整部影片中最明朗和最充滿希望的關系。
自我發展心理學認為:「自我是以關系為載體的,所以,當我們結束一段關系的時候,我們不僅失去了關系中的他,也失去了關系中的那個自我。」
莉絲被迫結束了舊關系,也結束了過去的自我概念與認知,與戴維老師的新關系的構造也讓她走上了正道,重新塑造了「自我」。
03、旁觀莉絲的發展史,探討生於絕望,如何活出希望
《風雨哈佛路》中莉絲的一生可以概括為:生於絕望,活出希望。
父母雙雙吸毒,染上艾滋病,最愛的母親去世,爺爺強奸了媽媽和姐姐,這樣的家庭可謂是絕望了。但是莉絲最後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入哈佛大學,擺脫絕望家庭的束縛,活出自己的希望,她的成功可以歸納為三點:
①堅定的目標
旁觀莉絲的奮斗史,可以發現,她每個階段,做什麼事情都有非常明確的目標:
在墮落流浪的時候,她的目標是照顧母親,在父親和姐姐放棄母親的時候,她小小年紀,就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一邊乞討流浪,一邊小心翼翼的照顧安慰母親;
在母親去世後,她趴在母親的棺材上,想著為什麼她不能呢?難道她要一直呆在這個圈子裡嗎?她想要普通人的生活,也想要實現自己的價值,於是她選擇了學習,跳出現在的生活;
跟著戴維老師參觀哈佛大學時,她看到哈佛大學來來往往的學生,每一個都那麼不同,她說:我想和人們站在一塊,不想在他們之下,於是她開始哈佛大學的申請……
只有堅定了自己的目標,才知道自己前進的方向,才能走的更好。
②主動爭取機會
母親去世後,莉絲決定通過學習改變命運,她找到了一所不錯的學校,但是由於自己居住的地方距離學校太遠,在與校長見面的第一天,她遲到了一個多小時。
其他人都快面試完了,校長之後還有一個會議,她沒有放棄,主動說服校長助理,拿到了面試試卷,在迫切的時間里完成了這份卷子;
最後一個人面試結束後,校長從教室出來,准備去參加會議,莉絲主動出擊,攔住校長,她推了自己一把,爭取到30秒的時間,獲得讀書的機會;
在申請《紐約時報》獎學金時,她花了四個月的時間寫論文,在最後面試時偷偷回到爺爺家,向姐姐借了外套。
機會不是從天而降的,你不去主動爭取,流失了就是流失了。
③全力以赴
莉絲決定了通過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後,就朝著這個目標付出了所有的努力,她邊打工,邊讀書,從17歲開始,決心用2年的時間完成了4年的學業。
當老師告訴她:一年10門課,用兩年讀完四年的課程,這不太可能,你會把自己累死的。
她回答:不,這才是活著。
她沒日沒夜的學習,每天最早一個到學校,最晚一個離開,邊洗盤子邊看牆上貼著的知識內容,用行動向老師證明她可以。
最後,在申請最高獎學金時,記者問她:莉絲,你是怎麼做到的?
莉絲回答:我怎麼能做不到呢?我的父母教會了我可能。
記者接著又問:你為自己的過去感到難過嗎?
莉絲答:對不起?在地鐵里睡覺,吃丟棄的事物,那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非常幸運是因為我心裡所有的安全感被從身體里拋除,所以我被迫向前看,我也必須向前看,沒有退路,我到了一種狀態,好吧,我要盡我所能的工作,看會發生什麼?
一旦決定了目標,就不遺餘力的去努力,全力以赴,不要給自己留下後路,看看前面會發生什麼。
04、寫在最後
「別在最好的年紀選擇了安逸妥協現狀。」
《風雨哈佛路》是一部評價很高的影片,它不僅在當時創下了票房記錄,也獲得了多項獎項。影片內容引人深思,其中蘊藏著原生家庭、教師教育、如何拼搏奮斗的深刻意義,它的存在,不僅僅是一種激勵,更是給人們提供了一種選擇,生活的選擇,人生的選擇。
即使生於絕望,也要拚命活出希望,願每個人都能從這部影片中獲得啟迪,像莉絲一樣頑強生長。
H. 風雨哈佛路高清完整版電影
風雨哈佛路_hd.mp4
I. 風雨哈佛路,百度雲
《風雨哈佛路》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bPMb9v-c4Z9c71_MhPvbRg
影片介紹了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莉斯(Liz)經歷人生的艱辛和辛酸,憑借自己的努力,最終走進了最高學府的經歷。
J. 《風雨哈佛路》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風雨哈佛路》是美國一部催人警醒的勵志電影。影片由Peter Levi執導,索拉·伯奇、邁克·里雷等主演。影片介紹了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莉斯經歷人生的艱辛和辛酸,憑借自己的努力,最終走進了哈佛大學的經歷。
這是一部簡單的電影,敘述的是一個真實、努力女孩的人生經歷,通過莉斯日常的生活引起了我們的共鳴,帶給我們深深的感動。
不過這部電影在莉斯日常生活的艱辛方面時間過長,在對莉斯幼時和青少年時的困苦描寫有些拖沓,對於莉斯認真學習的方面描寫過少,給人的感覺並沒有多努力的學習,比較輕松的就上了哈佛大學。
總體來說這還是一部不錯的影片,一部經典的勵志電影,值得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