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推薦—《超脫》致郁系電影的魅力
做了一個夢。
醒來的時候能聽見淅淅瀝瀝的雨滴拍打在窗外的聲音,火車的轟鳴聲則在深夜城市的上空飄盪,消散。
貓咪聽見動靜在嗚咽低吟,我來到陽台安慰著它。對面亮著燈的,還有一戶人家。
沒有來頭地想起一部電影,想見一個人。
我清晰地明白,曲會終,天會亮。在下一個醒來的時刻,我會將這一刻的感受忘記的乾乾凈凈。
高開低走,是我註定的人生。
——致《超脫》
如果您是一名輕度電影愛好者。
我建議您抽出一點時間。關上手機,泡上一杯熱茶,找到一個舒服的沙發去打開《超脫》。
在我看來,《超脫》更適合一個人放空自己去觀看。
更多時候,這部電影小眾的題材與平行蒙太奇的拍攝手法,和更多抽象的鏡頭表達註定難以被大多數觀眾所接受。
而導演則通過《超脫》開篇的鏡頭告訴大家:「能否請無關人員遠離這里,謝謝。」
這部致郁系的電影,用一場乍看莫名其妙的開頭,奠定了這部電影自始至終的基調。
孤獨。
好了,我們現在把門關上。
「我從未這般深切地感覺到,我的靈魂與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依賴於這個世界。」
——阿爾伯特·加繆(法國哲學家及作家)
亨利是一名職業的代課老師,他在不同的圍牆中駐足,離去。
用他的話講:像一張鈔票。被一股看不見的洪流卷動流通。
而這張鈔票,漂落在眾多圍牆中的「垃圾收容所」內。
於是它帶著我們見到了曾經意氣風發如今卻被質疑教育觀念落後的女校長。
在課堂上聲嘶力竭維護課堂秩序的中年教師。
企圖維系學校與家長脆弱關系的女醫生
和需要每天吃葯來維持心態的老查理。
他們在導演表達心理活動的黑板報中被砍掉頭顱,被窒息,被孩子們像狗一樣牽著任意打罵。
這些人,似乎都是徹徹底底的失敗者。
但他們卻又在知難而退的人群中堅守著崗位。
他們和電影中另一條雛妓故事線一樣,表達著電影其中的一個主題:救贖。
卻又通過他們在電影里渲染著孤獨與無力感。
家庭的矛盾,外界的壓力,自我的掙扎。
還有無有人到訪的家長會。
影片隨著這條故事線一步步在深究一切的根源。
到底,那些肆意妄為的學生做錯了什麼,還是他們的家長忘記了什麼。
而這條故事線自始至終都沒有色彩,且越來越暗。
在另一條故事線中。
雛妓,在《超脫》中則被賦予了另一種含義:和亨利彼此的救贖。
公交車上滿面淚水的亨利和正在「交易中」的雛妓。
在兩人相遇的那一刻,導演就給其相當大的反差。
每每看到這一幕,在我腦海里呈現的魯迅的那段: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是的,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不論在哪個國家,人的本質總是那般相似。
雛妓追問亨利為何不在她被扇了一巴掌後出手相助,蹩腳的搭訕方式和目的性極強的交易慾望;似乎每一個片段都在暗示著雛妓的無葯可救。
「滾吧,死基佬!」失敗後的雛妓氣急敗壞。
「祝您生活愉快。」亨利說。
亨利總是竭力避免與所有人的情感交流,永遠保持理性,時刻准備抽身。
在又一次從養老院看望外公回來的路上,亨利與雛妓再一次地相遇。
在與整部電影風格,格格不入的鮮亮紅牆下。亨利似乎發生了一些改變。
亨利,為她提供了食宿。甚至為被強暴的雛妓在浴室內敷上了葯。帶著她去醫院檢查艾滋。
鏡頭下即將關上燈的那一刻,雛妓的神情平靜又帶著些迷茫。
亨利對待這些孩子或者還有學生,有著洞悉心靈的敏銳直覺。他知道這個年紀最需要的是什麼,而這種天賦的由來被導演埋藏在電影中一個個閃回的鏡頭中......
電影在此時逐漸有了歡快的配樂。
亨利木訥的臉上也終於有了笑容。
一切彷彿都在朝好的方向發展。
隨即,節奏又直轉而下。
與亨利漸生情愫的女教師,在偶然中撞見了正向亨利稚嫩地袒露內心的女學生後,產生了誤會並大聲地指責了亨利。
而這,恰恰戳中了亨利多年以來深埋內心的痛點。自始保持理性的亨利表現出的憤怒讓之前埋下的看似突兀的伏筆得到了宣洩。
他人的誤解,童年的陰影,外公的逝去。
《超脫》到了這里,節奏忽然變得順暢起來。
雛妓在亨利內心的恐慌下被送往收容所。
鏡頭下的雛妓孤獨且絕望。
而羞恥於口的告白被撞見後的女學生,在經歷了同學的嘲弄,父親的偏見,男主的婉拒後。
在畢業典禮上,吃下那枚黑色的蛋糕自殺了。
而身邊散落的,是她的那些不被常人所接受的攝影藝術。那些照片,在她的絕望下被塗上了厚重的染料。
其中一張,是緊握住鐵絲網,眼神迷惘的中年教師。
女學生在眾多隨波逐流的學生中有著自己的堅持與理解。她和亨利一樣有著與眾不同的眼光與天賦。
在某個方面,女學生和男主的經歷驚人的相似。
在人群的主流中漂流,守護著內心的凈土。
對世俗觀念的不認同,卻同樣在各自家庭中有著不可修復的傷疤。
不同的是女學生在經歷了認可後,又跌落到了谷底。
「我知道你處境艱難,但不會總這樣下去。」
亨利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給了這個女孩最後的善意忠告。
而女孩在一語雙關的再見之後,帶著微笑也倒在了這個即將成為過去式的校園里。
《超脫》里,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救贖則貫穿了整部電影。
復雜的故事線被導演巧妙的利用男主的自白和獨立的鏡頭交織穿插。每一個莫名其妙的鏡頭在剪輯下逐漸生動。簡單的平敘結構被賦予了導演所有想表達出的情感。最直接的孤獨感和男主超脫的理性給觀眾帶來的也絕不僅僅是無病呻吟。嚴格來說,《超脫》更像是一部教育片引人沉思。
亨利的每一句獨白,都值得被人推敲反思。正如他那句,在每個人打算做父母前都應該被培訓。
記錄下來文字很簡單,你需要一根筆。拍一部電影也並不難,你需要一部手持DV。但用電影給觀眾講故事最能考驗導演的功底。
導演托尼·凱耶的網路簡介下,有著這樣一段話:托尼·凱耶,導演,擅長紀錄片,記錄人們少有關注的灰色帶。
《超脫》豆瓣評分8.8,位居在豆瓣top250席位中。更有趣的是,《超脫》的台版譯名為《人間師格》。這讓你聯想到什麼?沒錯,太宰治的《人間失格》。
影片的最後,亨利坐在講台上。環境逐漸破敗蕭瑟,這個學校也終於不復存在。他隨著鏡頭引經據典,那出自於愛倫·坡的哥特式小說《厄舍府的倒塌》。
此時的他,更像是他口中的那位孤獨的騎士。
陌生人,我是王二與酒。
如果你喜歡我的電影推薦,請點贊評論。
我們一起討論光影交錯中的故事。
B. 電影《超脫》的最後一幕是什麼意思主角的想像嗎
首先我不覺得是悲劇結尾,相反的電影的結局比較符合客觀事實的發展。男主和他的學生都是理想主義的偏執者,把現實生活想的太過於美好,而忽略了客觀事實存在的陰暗面,以至於不能接受兩者帶來的沖擊。在他們起初的世界觀里,他們認為世界總是美好的,比如人都是善良的,有愛的等,刻意或者無意的忽略了一些客觀事實,比如人性跟動物性本質上是沒區別的,所謂的神性只是文明附加品。女孩最終選擇死亡,是因為現實的沖擊達到了她的臨界值,她已經跌入谷底而無力掙脫,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諸如此類的生活寫照,輕者致郁,重者輕生。主要是她這個年紀缺乏一個完整的世界觀。
C. 電影《超脫》怎麼樣,到底在表達什麼
這個電影真的蠻難看懂的,更多的人是看著高高興興打開播放鍵,等片尾曲出來之後,一頭霧水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主要是因為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東西太小眾了,很多人都看不懂罷了。
《超脫》這部電影適合仔細的觀看,有時候看一遍不行理解不了,多看幾遍就知道其中的含義了,這是一部水平蠻高的好電影,歡迎大家反復觀看。
D. 《超脫》這部電影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
第一次看《超脫》的時候我還在上高中二年級。以我當時的理解能力並沒有辦法完全理解這部電影,只是覺得內心有說不出口的壓抑和無力感。
這部片子探討的是家庭與教育之間的聯系,拯救與被拯救,自欺與欺人。
電影里主人公說過一句震撼人心的台詞:「我的靈魂與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 ...and never have I felt so deeply 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so detached from myself and so present in the world。)
E. 《超脫》一部致郁而又治癒的電影
影片的開頭以一棵樹的枯寂凋零,終化成片片蕭索的落葉,動態的落葉不斷變幻出阿爾伯特加繆的這句名言。
而這句名言也就奠定了本部電影灰色抑鬱,壓力無力,痛苦掙扎的基調。
Detachment在詞典中,意為脫離、分離。中文片名譯為"超脫"一詞,指一個人不受傳統的約束,敢於追求自我價值。
而對於電影《超脫》中的人們,他們所面對和承受的僅僅只是傳統的約束嗎?電影所要表達的僅僅只是,自我救贖,自我追求嗎?
《超脫》是2011年4月於美國上映的劇情類電影,由托尼·凱耶執導,艾德里安·布洛迪、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主演。
該片講述孤獨的代課老師亨利·巴赫特來到一所散漫的高中任教,在和學生相處中看到了世界美麗的生活和人性的故事。
我想坦言:對於這樣一部關於揭示人性社會復雜性,擁有致郁與治癒雙重性的現象級電影,文筆匱乏的我,醞釀了好長時間才敢落筆抒發我的一些感想。
一部經典的電影,是有鮮活生命力的。 它不僅僅只再是一部能售出多少電影票,收益多少億元的電影了。
電影的正式敘述是由男主的獨白開始,亨利在一間色調陰沉而又灰暗的屋子裡,面部特寫對准鏡頭,不緊不慢的做著陳述。
他介於旁白與獨白之間的陳述貫穿整部影片,也是我在極其復雜混亂的影片中尋到的唯一的一絲線索。
但諷刺的是,本以為他在做采訪但最後才知道他的陳述只是自己孤獨的囈語,其實並沒有一個人在對面聆聽。
整部影片彌漫著失落,傷感的情緒,讓人感到莫名的無助與惆悵。故事的敘述能讓觀眾從頭到尾欲哭卻無淚,這都歸功於導演大膽而又精妙的影片設計:
穿插自如的焦躁爆點,回憶模糊的膠片絮段
色彩鮮艷而又昏暗的鏡頭,寫意而又詩意的台詞
樂器悲鳴混奏的背景音樂以及,無力改變的殘忍事實。
有人說經典的作品一般分兩種:一種是發現世界的極美,另一種是挖掘人間的極苦,這部電影則屬於後者。
電影的視角最多的聚焦在了最令人心痛的教育方面。
我是一名師范生,將來也會走上教書育人的這條路。因為所學教育專業的原因,但凡事觸及教育,我都會本能的比常人更加敏感,對這部電影也就有著一種難以言說的特殊情感。
教育本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甚至不是一部電影就可以說明和解決的問題。然而《超脫》則或多或少的正視和揭露了許多現實生活中本就存在的教育問題。
我想問你,在這里,在此刻,當你在讀完"教育問題"這四個字後,你的第一反應,最先想到的是"學校"? "社會"?"家庭"? 還是"父母"?
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只要提到"教育問題",大多數人最先想到的一個詞是——學校!
認為只有學校才有教育孩子的職責和功能!為什麼?為什麼會這么理所當然!一語中的!
所有的"教育問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父母教育",在"學校教育"面前一律削弱和淡忘了它們與其同樣擁有的職責和功能。
這部影片揭示和批露的就是造成整部影片抑鬱無助基調最重要的悲劇根源——"父母教育"。
我最愛的天使邁克爾·傑克遜曾說過: 孩子是上帝賜予人間最純潔的天使,最美好的禮物。
父母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是幫助他們成長為更美好的人,他們有責任和義務去愛護他們的身體,孕育他們的靈魂。
對於父母而言,"生育","生育", "生"和"育"本就是一體的,不可割裂的。而在許多問題孩子的家庭中,父母的職責和義務只有,甚至僅有:生!
也就是說只負責把他們生下來,"育",是什麼?怎麼樣去做?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很模糊,很麻木。
我只想問這些被孩子稱為"爸爸媽媽"的父母:你們只負責把幼小而脆弱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而不負責教育他們長大,你們為什麼還要將他們生下來呢? 為什麼? 讓他們孤獨而又痛苦的去面對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
影片中亨利說過這樣一句話引人深省:
這讓我想到了我們家庭教育的老師曾提到過的一個瘋狂設想:家長在成為父母之前,應先去專業的父母學校接受正規教育,倘若領到了"合格證書",畢業了再回去做父母吧!
現在看來這一設想並不瘋狂,因為做父母的人,必須得擔起"父母"一詞的重量。
我本以為,而且揪心期待著,影片中的角色都能如這部電影的名字《超脫》一般,最終都得到超脫,但是直到影片結束,電影中的任何人都沒能獲得自身的超脫。
正如亨利說的:
影片中人們都是孤獨無助的隱形人,他們沒法在現實世界的接觸和交流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即使嘗試著去和世界相容,也只不過是茫然無措的心理活動,和未知的恐懼。
影片的最後,亨利在最後的一次的課堂上,面對著一片事實上和精神上的荒蕪狼藉,用低沉憂郁的嗓音誦讀了艾倫坡灰暗慘淡的《厄舍府的倒塌》,霧靄沉沉的結束了影片。
但影片同時也是治癒的,艾瑞卡和亨利在溫暖夕陽下的擁抱,即便只有一分鍾的時長,也足以使一部極度致郁失衡的電影在愛的懷抱里找到了治癒的平衡。
《超脫》既冷漠又溫暖,既致郁又治癒,是一部不可多得經典之作,毋庸置疑。
F. 《超脫》電影解析是什麼
該片講述孤獨的代課老師亨利·巴赫特來到一所散漫的高中任教,在和學生的相處中看到了世界美麗的生活和人性的故事。
影片《超脫》,名不副實般無法給人帶來超脫的感覺,影片壓抑而沉重。總體來說,該片的感情基調是苦澀的,殘酷和絕望的。正常觀眾就不用想電影里找到任何多餘的希望和救贖。整部電影的主體情境基本上都是發生在美國的校園里,除去與現實生活的無縫接軌,電影本身也探討了諸多重要社會議題如青春期教育,對於女性的社會認同等。
角色介紹
1、阿德里安·布洛迪飾演亨利
亨利·巴赫特是一位社區學校的代課老師,學校里的學生十分叛逆、愛鬧事,所以亨利的第一節課就受到了學生的挑釁。但他十分的耐心,並且都十分巧妙地化解了,並且贏得了同學們的好感。然而事實上,亨利的內心十分抑鬱,壓力巨大,她母親自殺的陰影一直在他腦海中縈繞。
2、薩米·蓋爾飾演艾瑞卡
艾瑞卡是一位未成年的性工作者,他碰巧看見了亨利因為在公車上因為心事而煩惱傷神獨自流淚,於是一路尾隨他,希望能夠幫助他,一開始亨利拒絕了她,但是後來亨利又將她帶回了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