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電影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電影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2-16 05:02:35

❶ 《我的野蠻女友》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核心思想是什麼謝謝。

難道沒有看過這部電影嗎?如果沒看過,我極力推薦,本人開始特別反感看韓國電影中的:我的什麼什麼、我的什麼什麼,可是看了我的野蠻女友外(其他的沒怎麼看過),覺的這真是一部巨經典的愛情影片,推薦你看看!
這部電影主要還是以愛情為主要線索的,其中又穿插了許多爆笑的全智賢整車太賢的愛情「絕招」,全智賢本來想拿金太賢當一個愛情過渡,但沒想到卻一戀不可收拾,影片也訴說了車太賢對愛情的忠貞,看到最後特別感人!!
強烈推薦!!

❷ 《雲圖》這部電影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雲圖 這部電影,你可以把它看做幾個不同時代不同故事組成的一部電影,或者說是好幾個故事穿插在一起。很多人說他們之間有關聯,可關聯是什麼呢? 這些故事又反映了一個什麼思想呢? 其實幾個故事都想表達-----革命是需要犧牲的。仔細想想,有史以來,哪一次革命沒有犧牲?無論是科學上的革命,還是為了自由革命,都有革命先鋒,而這些先鋒確是犧牲者,他們用自己的犧牲鋪墊未來。 1,未來克隆人的故事,可以說是對生存權利的革命, 那個被解救的克隆人,以及保護她的軍隊,都是革命的先鋒,在電影的最後,軍隊為了讓她能順利的對世界公開秘密做出了犧牲,她最終也犧牲,可不難想像,她的犧牲就像是引線,以後必會引起人們全體的行動。2,有才華的音樂家,被一個毫無天賦卻很有聲望的宮廷樂師壓迫在身下,無盡才華無處施展,為了創作出雲圖六重奏,他毅然犧牲一切,不惜殺死樂師。在創作完成後自殺,可美妙的雲圖卻流傳後世,他為了音樂革命,放棄了愛情(他是同性戀),最終放棄了生命。3,影片最開始那位出版商和作家。其實作家很有天賦,但是評論家卻無情打壓,最終作家把評論家扔下大樓,這一行為正印證了書的名字。所以本來永遠不會被人所瀏覽的書,卻瞬間賣的火熱。作家為此進入了監獄。可見沒有作家的犧牲,他的書就不會「革命」。 老出版商也為此付出了代價,涅槃之後是重生,他最終和自己的愛人在一起了。4.坐在船上的那個黑奴,一路上黑奴被救,以及那個差點被毒死的白人,造成了最後那個白人要為黑奴解放而革命。最終他們必將是革命道路上的犧牲者。 在未來的世界,有一句話點明了中心。「如果沒有一滴水的付出,那麼大海永遠是大海」(應該是這么說的吧,記不太清了。)那滴水就是革命的先鋒,必會有犧牲,才會換來光明。 其他幾個故事大家自己聯想吧。這部電影的中心思想很像V字仇殺隊的中心思想。純手打,望採納,看到網上好多評論解釋實在不靠譜。 - --

❸ 電影的主題有哪些

1,動作主題

動作片(Action Films)又稱為驚險動作片(Action-Adventure Films),是以強烈緊張的驚險動作和視聽張力為核心的影片類型。具備巨大的沖擊力、持續的高效動能、一系列外在驚險動作和事件。

2,奇幻主題

奇幻電影,這類型的電影都大量的包含魔法、超自然現實事件、或是幻想生物如龍、半獸人以及幻想世界如魔戒中的中土。

3,喜劇主題

喜劇片是電影的一種類型,其中主要強調的是幽默。《電影藝術詞典》對喜劇片的定義是:「以產生結果是笑的效果為特徵的故事片。

4,恐怖主題

恐怖電影,以製造恐怖為目的的一種影片。故事內容荒誕離奇,引起恐怖。如描寫鬼怪作祟、勾魂攝魄,描寫兇猛動物噬人等等,使觀眾毛骨悚然。

5,愛情主題

愛情電影指的是那些中心劇情主要圍繞著故事主角戀愛關系發展的電影。該類電影常見的主題是,電影中的角色們基於相互間新發現的魅力而作出相應的決定。

❹ 中國的電影主要弘揚的是什麼樣的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❺ 中國電影藝術的思想

中國電影理論
電影作為一種傳播媒介,是西方現代科學技術發明的產物;但電影藝術作為一種觀念形態,還要受到特定文化背景的制約。因此,電影理論無論就其研究對象還是就其本身作為一種觀念形態,都和特定的文化背景相關聯,這就使得中國電影理論形成了自身的傳統和歷史。這一傳統和歷史有以下3個特點:
①中國是一個注重實踐的民族,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帶上了一種實用理性精神。實用理性精神的影響使中國的電影理論不是發展成為一整套抽象的思辨美學,而是形成一種和批評實踐與技巧總結理論相結合的實用美學。
②中國人倫理型的文化精神,在文學藝術中形成了「文以載道」 的思想傳統。這使中國電影理論相對注重電影功能的研究,並且不是停留於抽象的載道功能,而是和具體的社會——歷史條件結合起來,成為一種以社會功能為核心的電影本體論。並具體演化為對電影和時代、電影和社會、電影和人民、電影和政治等一系列關系的研究。
③中國傳統的理論思維方式側重於直觀整體的把握方式,所以中國電影理論在對電影基本結構的研究上側重於情節——劇作水平的研究,而不是影像——鏡頭水平的研究。劇作是中國電影理論本體論的基本出發點。正是在這一水平上,中國傳統的電影理論提出了其核心概念「影戲」 。這一概念強調電影的戲劇本性,而把「影」 看作是完成「戲」 的手段。
早期中國電影理論早期中國電影理論的產生可以1920年第一家電影刊物《影戲雜志》創刊為標志:當時許多有影響的電影創作人員都曾在上面闡述過自己對電影的看法。徐卓呆的《影戲學》(1924)和侯曜的《影戲劇本作法》(1926)是中國最早出版的、有一定理論色彩的專著。由於早期電影創作和文明戲的密切關系,人們在理論上也強調電影和戲劇的聯系。周劍雲說:「影戲是不開口的戲,是有色無聲的戲,是用攝影機照下來的戲。」 侯曜說:「影戲是戲劇的一種,凡戲劇所有的價值它都具備。」 有的人即使承認電影藝術在形式上有獨特性,但仍認為就其本性來說它是戲劇。徐卓呆說:「影戲雖是一種獨立的興行物,然而從表現的藝術看來,無論如何總是戲劇。」
中國早期的影戲理論不強調電影對現實的紀錄和復制功能,而強調通過影片故事對作者人生態度的主觀表現和對社會的教化作用。鄭正秋的「戲劇者,社會教育之實驗場,優伶者,社會教育之良師」 的主張,洪深的要求影戲「以普及教育表示國風為主旨」 的聲明,在當時是最有代表性的。其次,影戲理論注重對電影情節——劇作水平的研究。認為「電影的劇本是電影的靈魂」 。人們在這一前提下,對電影劇作的選材、結構、沖突、高潮、語言等不同方面進行了理論探索,要求劇情曲折有趣、耐人尋味,要求保證敘事的「調和」 、「流暢」 。和情節因素相比,造型因素主要被看作一種「扶助」 的成分。
在20年代的電影理論探討中,除了占據主導地位的「影戲」 理論,還有一些其他主張。例如史東山等人注重電影與美術的聯系,強調電影的「視覺美」 和「形式美」 ;田漢則認為電影應「以純真之態度,借膠片宣洩吾民深切之苦悶」 。但這些理論的影響都不及「影戲」 理論深遠。
1933年,由夏衍等人組成的中國共產黨的電影小組成立。他們在參加編劇創作的同時,亦著手建立新的電影理論批評工作。他們從革命的功利目的出發,要求電影成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輿論工具。他們闡述了電影與時代的關系、電影的階段性等問題,亦涉及了主題與題材、形式與內容、真實性與傾向性等廣泛的文藝理論問題。這些主張超越了抽象的「為人生」 和「教化社會」 ,而把電影放到更廣闊、更嚴峻的社會現實中,奠定了中國電影理論進步的現實主義思想傳統的基礎。另外,對蘇聯電影理論的介紹也給中國電影理論帶來了新鮮血液。這種介紹是從1928年洪深翻譯С.□.愛森斯坦等人關於有聲電影未來的宣言開始的。1930年,劉吶鷗撰文介紹蘇聯的蒙太奇學派和電影眼睛派、歐洲的先鋒派等理論觀點。在這些理論中,最為中國影人所熟悉和樂於接受的是В.И.普多夫金的敘事蒙太奇理論。他的《電影腳本論》、《電影導演論》、《電影表演論》等先後被夏衍、鄭伯奇、陳鯉庭等人譯出,影響廣泛。洪深此時則撰寫了《電影術語辭典》、《電影戲劇的編劇方法》、《電影戲劇表演術》等專著和論文,其他人亦有《電影導演論》、《電影攝影論》等相繼問世。
抗戰爆發後,理論上的活躍局面漸趨沉寂。40年代電影理論的最主要收獲,是陳鯉庭編著的《電影軌范》(1941)。它是在30年代理論譯介和探索基礎上出現的一部比較系統的電影藝術形式和技巧理論專著。它第一次自下而上地從影像和鏡頭的具體因素出發逐漸過渡到對電影的綜合把握,為中國電影理論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點。他指出,電影「在技術上有逼肖自然的特徵」 ,而在藝術上又努力超越自然「寫真」 的狀態,「正是在這種超越自然的『真『的地方,才存在著電影藝術家的表現手法和藝術」 。他從自然對象與銀幕映像之間的差異入手,分析了電影表現的性能及運用方法。
中國電影理論的演變1949年後,研究電影如何貫徹為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的文藝總方針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理論界的一項重要工作。在這中間,曾產生過不重視藝術規律、過分強調電影直接為當時政治運動服務的偏向。對此不少同志提出了不同意見。
盡管如此,中國的電影理論仍在許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進展。在電影特性和技巧理論的研究上,這一時期最有價值的成果是史東山的《電影藝術在表現形式上的幾個特點》(1954)和張駿祥的《關於電影的特殊表現手段》(1959)兩本專著。史東山從分析小說、戲劇和電影的異同入手,一方面強調「注意電影在故事情節發展中整場整景的結構形態,以及場與場、景與景之間的結構形態,而不被分鏡頭的形式所迷」 ,一方面把電影視像的具像性和小說描寫的相對抽象性作對比,強調電影「直感直覺」 的視覺藝術性質。把電影的故事敘述和影像表達兩個層面有機地結合起來了。張駿祥針對當時電影創作中存在的不重視和不熟悉電影特性的問題,著重從藝術技巧角度對電影藝術特性進行了相當深入的歸納和論述。他闡述了電影具有的具像形像和時空可跳躍的優點與它「一次過」 及畫面視野局限等缺點,指出正是這些優缺點相反相成,互相制約,構成了其藝術形式的特性,即「鮮明的動作性」 、「結構上的簡捷鮮明」 、「依賴視覺形像,依賴造型表現力」 、「要求在生活邏輯之外對蒙太奇邏輯的遵循」 等一系列原則。另外解放初期出版的阮潛的《電影編導簡論》(1949)和顧仲□的《電影藝術概論》(1950)也是這一方面的專著。
電影劇作理論的研究是中國電影理論中一個很受重視而且富有成就的領域。這首推夏衍在1959年發表的《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夏衍根據自己豐富的電影創作經驗,詳細闡述了自己對電影劇作規律的認識。他特別強調電影創作的通俗化和形像化。要求電影「准確、鮮明、生動」 地「訴之於觀眾的直覺和聯想」 。他很重視電影創作的革命功利目的,提出「目的性決定了體裁、結構」 ,認為「電影和戲劇一樣需要戲劇性和人物性格的鮮明性」 。因此他特別強調戲劇或情節的重要性,並在此基礎上對電影劇作結構和技巧進行了詳盡的闡述,以傳統文藝中「剪頭緒」 、「密針線」 等許多經驗豐富自己的劇作理論。另外,陳荒煤的《關於電影文學劇本的特徵》(1956)、柯靈的《關於電影劇本的創作問題——視覺形像的創造》
(1955)和《電影文學三講》(1958)、袁文殊的《電影中的人物性格和情節》、於敏的《本末——文學創作的共同性和電影文學的特殊性》等論文和專著也都對這一領域內的藝術規律進行了積極和富有價值的歸納和總結。
60年代初,探索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電影道路這一新的課題在理論上引起了重視。袁文殊、羅藝軍在《主題、真實性、傳統》(1962)一文中把「向傳統學習」 作為一個重要的理論課題提出。他們闡述了電影藝術「具有向民族傳統學習的極其廣闊的可能性」 ,認為這是電影藝術「進一步提高質量的關鍵之一」 。他們主張「電影藝術向民族傳統學習,主要是向傳統的姐妹藝術學習」 ,認為這種學習包括創作方法和具體的藝術技巧等不同的層次。徐昌霖的《向傳統藝術探勝求寶——電影民族形式問題學習筆記》以及韓尚義的《環境.情景.情境》、姜今的《論形式美》等文章,分別從敘事和造型等不同方面探討了電影創作中如何對傳統的敘事藝術(特別是說唱藝術)、傳統美術和畫論的經驗進行借鑒的問題。
1963年,程季華、李少白、邢祖文編著的《中國電影發展史》(第一、二卷)出版,這是中國電影史研究的開拓性工作,它也從一個側面為電影理論研究提供了幫助。
總之,新中國的電影理論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由於歷史條件的影響,也存在嚴重的形而上學傾向,出現了創作道路的狹隘、構思公式化概念化的現象。周恩來同志在1959年和1961年兩次就電影工作講了話,強調解放思想和尊重藝術規律。1962年,瞿白音發表《關於電影創新問題的獨白》,提出了「去陳言」 、「創一代之新」 的主張。這篇文章不僅要求在思想內容方面沖破禁區的宣言,而且提出了在藝術思想上革新的主張。他把「陳言」 歸結為主題、結構、沖突「三神」 ,認為它們都在應破除之例,主張創思想、形像、藝術構思之「三新」 。
但隨著左傾錯誤逐漸向全面發展,電影理論研究出現了停頓和倒退。「文化大革命」 中,林彪、「四人幫」 全盤否定了中國電影的歷史傳統,把「三突出」 的樣板戲經驗強行推行到電影中來。這些理論無視電影藝術的特性,扼殺藝術家的創作個性,使得中國電影在思想上、藝術上都出現了極大的倒退。
新時期中國電影理論「文化大革命」 以後,中國重新開始了電影理論的建設。特別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電影理論的研究出現了一個嶄新的局面。標志這一時期電影理論基本面貌和主要成就的是對電影本性的探討。
從20年代「影戲」 觀念確立以來,戲劇式電影觀念和劇作理論的研究一直在中國電影理論中占著統治地位。1979年,白景晟首先發表文章《丟掉戲劇拐杖》,向傳統的戲劇電影觀念提出了挑戰。他認為:「不可否認,電影藝術在形成過程中,確實從戲劇中吸取了不少有益的東西,電影依靠戲劇邁出了第一步。然而當電影成長為一種獨立的藝術之後,它是否還要永遠依靠戲劇這條拐杖走路呢?」 作者對此作了否定的回答。他強調,「電影和戲劇最明顯的區別,表現在時間、空間的形式方面」 ,並在文章中對此作了具體的論述。接著,張暖忻和李陀、鍾惦□也先後發表文章,提出了「電影語言現代化」 和「電影和戲劇離婚」 等口號。這些文章發表以後,關於「戲劇性」 在電影藝術中的地位問題,很快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邵牧君等人對以上觀點表示了不同意見。邵牧君在闡述了戲劇化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後提出:「戲劇化並不等於典型化,但典型化必須要戲劇化。」 針對以上兩種意見,張駿祥提出了「一夫多妻」 的主張,他說:「電影文學對敘事文學、戲劇文學、抒情文學要兼收並蓄,就叫做『一夫多妻『吧。」
在關於電影戲劇性問題的論爭稍後,又爆發了另一場關於電影文學性問題的論爭。電影文學性命題的提出,既是在戲劇電影觀念面臨挑戰時,探索電影本體論的一種新的努力,也是對那一時期創作實踐中過於追求新形式、新技巧偏向的批評。在1980年初召開的一次導演總結會上,張駿祥提出了「文學價值」 說。張駿祥說:「針對某些片面強調形式的偏向,我們要大聲疾呼:不要忽視了電影的文學價值」 。「文學價值」 首先是指「作品的思想內容」 ;其次是「關於典型形像的塑造」 ;第三是「關於文學的表現手段」 ;第四是「節奏、氣氛、風格和樣式」 。這些都是應由劇本所「提供」 和「決定」 、而由導演用電影手段來「體現」 和「完成」 的「文學價值」 。張駿祥的發言在電影界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和反響,許多刊物圍繞「文學性」 和「文學價值」 以及和電影的關系展開了討論。陳荒煤撰文提出「不要忘了文學」 ,許多文章從不同角度強調了電影的文學性。和以上意見相對,鄭雪萊發表了《電影文學與電影特性問題》的文章,對「文學價值」 說提出質疑。他說:「我很懷疑,『電影文學價值『如果作為一個嚴格的文藝概念,它是否存在,或者是否可以這樣來界說。」 「如果一定要用『價值『這字眼的話,那麼各種藝術所要體現的可說是『美學價值『,而未必是『文學價值『。」 「我認為,不可以脫離電影美學特性和電影特殊表現手段來談論電影的本質。」 鍾惦□也在《電影文學要改弦更張》一文中提出「諸種藝術均須發展其自身」 的觀點。
在另一方面,一種並非以論爭面目出現的更為深入具體的電影理論研究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那就是對於影像(包括聲音)結構特性的研究。它們主要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從影像結構的本身,即電影的具體手段出發的。倪震在《電影造型》一文中提出:「一個被拍攝下來的戲,和一個有著戲的因素的『電影『,這是性質不同的兩件事。所以,一部電影在它最初構思的時候,就應該是由視覺的(或視聽的)元素構成其骨肉之軀。」 從這個基本認識出發,作者在文章中結合電影創作中劇作、導演、表演、攝影、美工各個環節詳細闡述了造型元素的重要性及其運作方式。周傳基在《電影時間結構中的聲音》一文中強調了電影的聲音對於電影的重要意義。首先,「聲音給電影帶來了更豐富的內在運動,電影增加了內在的理性思維運動——言語,和內在的感情運動——音樂。因此電影可以形成更復雜的時空結構」 。其次,「出現了一個聲音空間」 ;並且「聲音和視覺畫框之間出現了張力」 。另外,周傳基還對電影從無聲片到有聲片的歷史以及電影聲音的各種構成因素、運作方式進行了研究。對於影像結構特性的另一個層次的研究是從有關的經典理論,即蒙太奇和長鏡頭之爭出發的。1980年,周傳基、李陀發表《一個值得重視的電影美學學派》一文,較為系統地介紹了A.巴贊的長鏡頭理論,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中國歷來「對蒙太奇是很重視的,這當然無可非議。但我們今天是否可以兼采眾長,不一定再保持一邊倒?例如蒙太奇理論比起長鏡頭理論,對鏡頭的內部結構,對單個鏡頭的表現力,注意得就不夠。」 鄭雪萊、俞虹則撰文對蒙太奇和長鏡頭之爭表示了另一種觀點,他們在強調「以辯證思維為基礎的蒙太奇理論並沒有過時」 的同時,對紀錄派理論表現出更多的批評意向。之後,又有許多文章對影像理論的這兩個層次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
關於電影民族化問題的研究在60年代的基礎上得到了新的發展,這一方面表現在對這一主張的具體和深入的闡述上,另一方面表現在對這一口號本身的反思上。其中,堅持電影民族化口號並對其內涵作了較為系統闡述的有羅藝軍。他在1981年發表《電影的民族風格初探》及其以後有關文章中提出:電影的民族風格是內容和形式的辯證統一,既表現在對社會生活的民族特色(人物的民族氣質、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民族風貌)把握上,也顯現在民族審美經驗、審美習慣的追求中。這不是對古典文學、戲曲、國畫的某些技法、程式的生吞活剝,而是按照電影藝術的特性吸收傳統美學的精神。不贊成提電影民族化口號並對自己觀點作出有力表述的有邵牧君。他在《「異中有同」 辯》及一些文章中認為:「民族化」 是一個針對外來文化的口號,它要求把外來文化的影響置於民族文化傳統的管轄之下。在文化問題上鼓吹走「民族化」 的道路,必然意味著今隨古制,崇尚國粹,與現代化步伐是不合拍的。
新時期電影理論的發展,一個共同的傾向是對傳統命題全面反思,開創了中國電影理論史上一個空前活躍的時代。

❻ 後現代主義電影的精髓是什麼

20世紀60年代以後,西方社會經歷了危機和動盪的時代,嬉皮士、反文化和性解放思潮的泛濫,反映了青年一代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憤懣、反抗和精神上的混亂。後現代主義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
美國波普藝術家理查德·漢密爾頓概括現代主義大眾文化的特點是:流行性、短暫性、可消費性、低成本、批量生產、青春性、詼諧、性感、炫奇弄巧、魅惑力和商業化。盡管電影中的「後現代」概念與「現代」概念的界線十分難以確定,因為電影藝術自身就是現代藝術或後現代藝術,但是,與現代主義電影迥然不同的另類電影為後現代主義電影批評提供了研究的對象。以反文化的立場顛覆傳統藝術電影的深度思考,以消費主義姿態拼貼五花八門的藝術技巧和手段,從蒙太奇轉向拼貼的電影語言,是後現代主義電影的標志。後現代主義電影理論認為,1968年後的法國電影,尤其是戈達爾的影片和德國導演讓—瑪麗·斯特勞布的若干影片,已經包含後現代主義電影的反叛精神和若干形式因素,如拼貼、隨意插入引文和照片、再現拍攝現場、加入電視采訪、直接面對觀眾宣講等顛覆傳統電影語言的手段。阿瑟·佩恩的《邦妮和克萊德》、阿侖·雷乃的《生活是部小說》、費里尼的《八部半》、安東尼奧尼的《一個女人的身份證明》,也可被認為是後現代主義電影的先聲。20世紀90年代,後現代主義電影來勢洶涌,後現代電影理論批評方興未艾。西班牙的佩德羅·阿爾莫多瓦,法國「新新浪潮」代表呂克·貝松、新巴洛克派雅克·貝內克斯和「新流行派」揚·庫南,美國的大衛·林奇、昆廷·塔倫蒂諾和科恩兄弟,英國的丹尼·波勒等是後現代主義電影的代表人物。他們的作品採用反常的情節結構、漫畫式的敘事基調、混雜的拼貼方式、電視廣告式的美學語言、黑色幽默的暴力詩學、反諷和滑稽模仿手法,所有這些都是後現代主義電影批評極力推崇的手段。後現代主義理論家哈桑在《後現代轉折》中列舉了現代和後現代的若干對立表現,可以作為認識後現代主義電影的參照:現代與後現代;浪漫主義,象徵主義,達達主義;形式——聯結封閉反形式,分裂開放;理念游戲;秩序無序;再現滑稽模仿;藝術品——完成作品行為藝術/即興表演;審美距離互動參與;整體解構;中心去中心;文本互文本;語義學修辭學;深層表層;詮釋反詮釋;敘事——恢弘歷史反敘事/具細歷史;大師法則個人語型;癥候慾望;類型變化;超驗反諷;確定性不確定性?碎片化;零亂化;經典性非經典性-種類混雜;狂歡;生殖的——兩性/同性關系;超越性;內在性;歷史性與非歷史性。

❼ 電影《無人區》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

《無人區》這個名字就說明了一切,在人煙稀少無人願往的地方,人性在無道德法律約束下可以做出各種無下限的事,在那裡只能以惡止惡吧?!這是一部反映人性的惡的電影,正義在那裡得不到伸張。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先在名字上給大家分析告訴我們什麼。

看到名字,顧名思義,就是人煙稀少,物資極度匱乏的地方。

然後我再從這個電影情節上給大家分析。

第一,無人區想告訴我們它裡面的罪惡,更像是一座罪惡之城,在這里,沒有好壞之分,這里的一切都是屬於他們整個集體。

第二,無人區告訴了我們什麼是法律,法律可以殺人,更可以救人,看到了人性的丑惡,看到了人性的光輝。

第三,無人區讓我認識到了人性的善良,也讓我認識到了人性本惡,從主角死去到孩子們稚嫩的臉龐出現,我恍然大悟。

其次我在從電影拍攝地點分析。

為了真實刻畫,地點分別選取了甘肅敦煌、新疆哈密、吐魯番等地的戈壁沙漠地帶。這樣的一個展現告訴了我們沙漠戈壁的艱苦艱難。

最後我在電影中的角色給大家分析。

電影中飾演的角色都是 社會 中真實存在的,包括律師、盜獵團伙、卡車司機、加油站老闆、警察、啞巴等等。有了這些小角色的人物關系穿插,告訴了我們現實 社會 的殘酷和競爭的慘烈。在弱肉強食的生態中,只有自己足夠強大,內心足夠堅強,才能夠生存下來。

當然,這些角色的性格各異,有的打破了所謂的 社會 認知,也是告訴了我們 社會 的黑暗,為人處世,還是要謹慎小心。

以上就是我自己真實的觀點,希望大家喜歡。

人煙荒蕪的西部,人性本惡的一面表現的淋漓盡致。

影片主要講述了由徐崢飾演的小有名氣但利慾熏心的律師潘肖,憑借扎實的法律知識和巧舌如簧的庭辯技巧,成功幫盜捕國家珍禽阿拉泰隼並殘忍殺害一名警察的西北盜獵團伙由多布傑飾演的老大洗脫罪名。老大承諾十天後付清餘款,潘肖則要求對方用一輛紅色轎車抵押。在此之後,他駕駛著新車踏上從西北荒漠返回大都會的路程。誰知路上險情不斷,先是和一對開卡車拉茅草的哥倆由巴多飾演的王雙寶發生摩擦,導致人傷車損,接著又不慎撞飛一個似乎攔車求助的由黃渤飾演的男子。

自知攤上人命的潘肖輾轉來到一家專事不法勾當的黑店,並在此結識了受困於此的由余男飾演的妓女。與此同時,盜獵老大尾隨其後,似乎另有凶險計劃。此時潘肖還沒真正意識到,他前方是怎樣一條充滿凶險的旅途……

這是一部嚴肅的犯罪片,算不上喜劇,「無人區」是個惡的集結地,是慾望與貪念的黑洞,在大環境下。內地的犯罪題材電影能拍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只可惜發力過猛,荒誕浮於表面,部分細節雕刻不夠精心,但作品完整性很好,有強烈的個人風格。

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謝謝!

感謝同領域愛好者的邀請,就你提出的問題,我的回答如下:

《無人區》是青年導演寧浩的作品,由徐崢主演,黃渤、余男等參演,這是國內首部大西北公路片電影,2009年就已經開機進行拍攝了,可是遲遲未能上映。廣電總局給的理由是:一個好人都沒有,都是壞人。

於是,這部電影終於在一系列的縫縫補補之後,給大家帶來了一個童話故事中打敗壞人的結尾,並且於4年後成功上映。2009年的黃渤和徐崢,其實並沒有像現在這般風生水起,哥倆怎麼樣都不會想到自己會因為在今年家喻戶曉,他們一路走來拍了很多優秀的電影,於是才能夠成就他們的現在,《無人區》就是其中的一部。



影片的開頭,就是一系列的空鏡全方位展現了荒無人煙的戈壁,只有獵物與狩獵者暗自較量。殺手為了捕獲到一隻名貴的鷹隼,費盡心思。徐崢一段毫無感情卻顆粒感分明的念白,講述了一個關於兩只猴子的故事,動物為了活著的本能。



在這個無人區,金錢與慾望成了最主要的支配著,只有利益,沒有善惡,法律在這里是失效的,倫理道德在這里統統都是不適用的。只有如何活下去,才是唯一需要思考的問題。律師本來還帶著的「人心本善」的思想境界,在這里毀於一旦,人為了活著不惜一切代價,為了自己的利益毀屍滅跡,為了活著越過越狠。可是他依舊在這個動物世界中掙扎著,想要留下一點點僅存的人性,於是後來的他從一個自私的索取者轉變為了一個無私的奉獻者,為了他人獻出生命。



無人區,是一個被構建出來不受控的地方,是一個根本不受法律與道德約束的地方。這里沒有,沒有人救人於水火之中,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將人之本性詮釋到了極點。律師強詞奪理,將販鷹老大殺死警察的惡劣行徑說成是警察醉駕後的失誤,老大被當庭釋放。警察無能為力,罪犯逍遙法外,甚至警察親眼目睹了這一系列犯罪案件的發生,卻沒有任何實際的作用和意義。所有人都是自私的,這樣的故事情節,加之影片的畫面處理風格,不禁令人汗毛倒立。

我們回到這部電影,這部電影究竟是想告訴我們什麼,首先我想很多朋友都在想,如果不是律師開始的顛倒黑白,那個鷹販子能繼續跑出來作惡,這些都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其實朋友們這些恰巧是這部電影的巧妙之處,利用法律的小孔子來表示律師的唯利是圖,表達他的追名逐利,但是這就能說明律師該死,律師是壞人么?

無人區》劇照(圖片來自網路圖片)

其實並不是如此,律師只不過是打贏了一場本該輸掉的官司,他覺得他贏得了名望,贏得了利益,但是其實他並不知道,他放出來的是一隻沒有人性的動物,一個比他想像的還要可怕的惡魔。而之後的車禍,正是因為他還有人性,所以沒有在無人區毀屍滅跡,而他同樣瘋狂,在卡車司機羞辱了他之後點燃了大卡車,他同樣懦弱,所以才會在無人區的休息區被一訛在訛,而他同樣充滿正義感,所以他可以舍棄一切包括自己的盛名,所以律師才是這部戲當中的人!

無人區》劇照(圖片來自網路圖片)

無人區》劇照(圖片來自網路圖片)

之後我們來看看在無人區的其它人或者動物,首先是黃渤,這個可以用悲劇形容的小人物,他就是一個抓鷹和跑腿的,他被律師撞了就像要一個公平,他的想法簡單,有仇必報。而卡車司機則跟黃渤差不多,但都被無人區的環境所誤導,所以他們握緊了拳頭,成為了我們眼中的惡人,其實他們如果不在無人區當中,也僅僅是現實當中的一些小人物,一些掙扎在 社會 底層的擁有著真性情的小人物罷了!

而無人區真正的惡人,除了鷹販子可能就是黑店的老闆了,他們為了錢為了利益可以出賣所有的一切,無論是靈魂還是肉體,他們自私凶惡,可以說是毫無人性的野獸。但是也僅僅是屬於無人區的野獸,其實既然是無人區,那麼何苦要有人的出現,這些都是我們值得探討的問題。

寫在最後:

在最後,其實筆者還是想問一下,這部《無人區》真的就是那部《無人區》么?被如此刪減的一部電影怎麼才能讓人體會到更深層次的意圖,我們沒有生活在無人區,所以我們還是會有火,還是會有希望,還是會有夢想。中國首部西部公路題材電影《無人區》雖然刪減但還值得一看。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無人區」充滿人性的無人區,寧浩與他的黑色寓言;主要就是講述在黑色幽默下潛藏的人性,因為在荒蕪人煙的地方也就是法律的盲區。


看過的小夥伴們還記得影片的開頭?一系列的空鏡全方位展現了荒無人煙的戈壁,只有獵物與狩獵者暗自的較量與廝殺;徐崢一段毫無感情卻顆粒感分明的念白,講述了一個關於兩只猴子的故事,動物為了生存的本能;讓觀眾感覺一下子彷彿進入了動物世界,弱肉強食,最後一個淡淡的聲音說了一句:「人和動物的區別,不是舍棄了自私,而只是會用火」


那麼該影片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呢!

其實就是人性,平時被包裹的自己都不知道的人性;因遇見某些事情而被層層揭開,該劇將人物矛盾渲染到了極點,從而將人的動物性與 社會 性表達得淋漓盡致。

在這個無人區,金錢與慾望成了最主要的支配著,只有利益、沒有善惡;法律在這里是無效的,倫理道德在這里也統統都是不適用的。只有如何活下去,才是唯一需要思考的問題。


總結:無人區,一個被構建出來不受控的地方,是一個根本不受法律與道德約束的地方。在這里沒有人救人於水火之中,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將人之本性詮釋到了極點。所有人都是自私的,故事情節加之影片的畫面處理風格,不禁令人寒毛直。

關注#Miove精選#帶你領略更多精彩 娛樂 、影視點評!

電影《無人區》透析人類在沒有法律治理下的人性最原始的樣子。同時,也宣傳了禁止和打擊盜國家珍禽的犯罪行為。

《無人區》由徐崢、黃渤等人主演,拍攝地就在中國的甘肅敦煌和新疆的哈密等沙漠。該影片在大陸獲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同時還入圍了柏林電影節。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利慾熏心的小律師潘肖(徐崢飾),他用自己的法律知識和顛倒是非的技巧,幫助盜國家珍禽阿拉泰隼並殺害一名警察的西北盜獵團伙老大(多布傑飾)洗脫罪名,潘肖去收餘款,但潘肖要求抵押車來支付。於是他開著車返程的途中,先是與拉茅草的哥倆發生摩擦,再是撞倒了假攔車求助的男子(黃渤飾)等等,最後卷進了盜獵團伙糾紛之中,也讓潘肖找回了自我和在沒有法治情況下,人的正念就是自我的法律。

那《無人區》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呢?

一、在金錢面前人對正義和善良的態度與扭曲。

影片中小律師潘肖可以為了錢而為盜獵團伙老大脫罪,而不顧人民警察之死和法律的威嚴。

二  、在荒蠻不發之地人性丑態的暴露

為了錢財隨意草菅人命而沒有顧慮,任何東西可漫天要價。

三、國家珍禽法律不了侵犯

在一個沒有法律管理的地帶,人最原始的獸性就會被釋放出來,那個情形下的人就好比動物,弱肉強食,無所不作。但無論何時何地,只要在屬於國家領土上觸犯法律的,都會受到懲處。

     影片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性與法律的關系,沒有法律的約束人性只會更曲扭,人性如果不在自我正念中表現,只會走上不歸路。

作為一檔極具異域色彩的影片,《無人區》在鏡頭運用上展示出了西部罪惡小城的荒涼、人性之惡。景別是電影畫面最為基本的元素,不同景別帶給觀眾不同的審美體驗。影片開始全景鏡頭將西部荒漠的荒涼展示的淋漓盡致。開場全景景別之下的荒漠除了荒涼,讓觀眾更有一種壓抑感。

為了展示出人性之惡,導演在景別選擇上多處使用了特寫鏡頭。特寫鏡頭有一種強調突出作用,能夠讓觀眾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導演的意圖。偷獵者中的老大在給荒漠中加油站的女老闆錢的時候,有一個對50塊錢的特寫。這個特寫鏡頭在很多觀眾看來也許只是一種簡單的敘事,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50塊錢的特寫鏡頭更多的是蘊含了導演的一種人性拷問,對於人性本質的思考。片中的女老闆為了50塊錢能夠掩飾罪惡,為了錢可以讓犯罪者逍遙法外,在這里50塊錢成為了對於罪惡的掩飾物,50塊錢的特寫鏡頭是對於人性之惡的揭露。

我覺得應該是人性,在沒有法律和約束的無人區,平時被包裹的自己都不清楚的人性。

因為遇到某些事情而被層層揭開,從一開始的想毀屍滅跡,到最終他笑著讓她滾的時候,就是個巨大的心理空間。這片子講的應該是我們所有人,紙包裹著的人性,給血淋淋的撕開攤在我們面前。這種題才國產的不多,而無人區無疑是國內同類電影佼佼者,很不錯的一部電影。

❽ 電影的幾個要素是什麼

電影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在一部成功電影的創作過程中,需要所有創作人員作出創造性的貢獻,同 時也要求很多電影元素相互作用,而導演在整部影片的創作全過程中是一個樞紐, 也就是說導演是攝制影片過程中最重要的創作力量。當電影從發明到成為一種 藝術時,也就轉變成為電影導演以及影片創作者的藝術。電影導演在創作他(她) 的電影藝術作品時,編劇、演員、攝影師、錄音師、剪輯師以及其他劇組創作 成員都在電影導演的指導和協同下進行影片的攝制。 雖然,從客觀上看創作一部影片的過程是大同小異,然而,由於每一位電 影導演對電影元素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所以在電影藝術中就相應的出現不同 導演風格的影片。並且,每位電影導演的風格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導演本人對 電影元素的認識和理解不斷的深入,或者認識和理解的角度變換等都會直接或 間接促成導演風格的轉變。 電影主題是每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影片思想內容的核心。 打個比方,也就是在寫議論文時一定要有個議論主題,不能只靠導演天馬行空的 想像力任意發揮,所以電影導演想表現的意圖通常是導演本人對客觀世界的主觀 思想。而且這種意圖即主題,往往貫穿或者重復於同一位電影導演的影片中。 當然,如果導演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思想有所變化時,他(她)所表現的主題也就 會在改變。 編劇就是對電影或故事的處理是電影風格的第二元素。一般來說電影劇本 主要部分由編劇所完成,而編劇一定要貫徹和了解導演的主觀思想,以導演的主 觀為基礎,才能和導演及其他創作人員很好的合作,但電影分鏡頭劇本通常由導 演本人親自創作或者導演與其他創人員進行聯合創作,但不管劇組選擇哪種電影 劇本創作方式,最終是以體現電影導演的意圖為主。 電影藝術又稱之為視聽藝術。一個完整的電影鏡頭是包括畫面元素和聲音 元素的。如果一位電影導演沒有豐富而且專業的視聽積累和經驗,是不可能創 作出一部具有專業水準及成功的影片,也就談不上在電影藝術領域有何重大的 突破和創新。電影導演對電影畫面的處理主要體現在對攝影運動方式的處理,不 同的電影導演在選擇攝影運動方式時,有的擅長於靜態攝影,而有的則喜歡運 用運動攝影,更有的則把靜態攝影和運動攝影創造性的結合起來。然而,電影 畢竟是科學技術的產物,尤其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這方面的元素有時幾乎已 經反客為主,許多觀眾在觀看影片時,對畫面和音響的追求已經超過了對電影本 身主題的了解,其實當電影發展到今天,不管是傳統的膠片電影,還是現代的數 字DV 電影,都是把視覺元素和聽覺元素相結合起來,將電影導演想表達的思想 以視聽語言為方式傳遞給觀眾,但僅僅是對電影主題的輔助,我想這也是每一位 優秀導演的初衷. 在電影的創作過程中還有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藝人,演員是為導演而表演, 通過導演認可的演員,才能夠去完成他(她)扮演的角色。並且衡量一位導演的 能力,如何控制駕御演員的表演是很關鍵的因素。從本質上看,是導演自己在 創造角色,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改造演員,演員只有在完全領會導演的意圖下,才 能去進一步創造角色,發揮自身的表演才能。一名出色的演員在貫徹主題的同 時也能對導演創作思維進行直接的影響和改變.所以一名天才的演員和一名天才 的導演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當電影導演在完成電影分鏡頭劇本的時候,這部影片的剪輯風格就已經形 成了。一部影片的創作過程進行到後期製作時,剪輯師便在導演的創作意圖下 進行影片的剪輯。電影導演和剪輯師在剪輯影片時,往往比較關心時間、節奏、 視聽關系等元素。通過交叉蒙太奇可以延長或壓縮一個動作的時間,而運用光 學效果能夠連接不同的場面,從而來控制影片時間長度、故事跨越時間、觀眾 心理時間。而在剪輯師和導演共同控制影片時間時,一個相應的問題就會出現- -節奏。所以當我們在觀賞影片時,有的影片給觀眾的感覺是節奏慢,有的影片 給觀眾的感覺是節奏快。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視聽要素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 化,許多觀眾對畫面和聲音的關心已經超過了對電影作品本身的了解追求,但一 部電影的視聽是服務於作品本身的主題,一名優秀的導演是把主題和主觀思想傳 達給觀眾,而不是用感官刺激去取悅於觀眾,我想這也是他(她)的初衷. * 結言: 一名成熟的導演都會有自身獨特的體系風格,通常都會體現在主題、電影劇 本、視聽語言、表演、剪輯等上述諸多元素中。而當作品受到觀眾和媒體接納 和好評時,再想轉變其自身的風格,是難上加難的,一方面是受導演本身電影素養 的有限,二則觀眾已經對他(她)的作品風格瞭然於胸,如果突然轉型,難保不會成 為票房毒葯.

❾ 電影的藝術核心是什麼

在具體的劇本寫作實踐中,主題的體現和深化往往是同作者對人物性格的發現和刻畫水乳交融地聯系在一起的。

電影劇本所描繪的藝術形象,主要由人物和環境兩部分組成。所謂環境,主要是指由人與人之間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人情關系所造成的特定的社會環境(包括與人物生活有關聯的自然環境)。所謂人物,則是指被這一社會環境中諸般現實矛盾以及種種特殊生活形式所制約的有血有肉的形象。

閱讀全文

與電影的核心思想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哪裡有信譽好的電影劇本 瀏覽:891
電影連姆神槍手在線觀看 瀏覽:84
電影主題酒店起名字 瀏覽:785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經典動畫影片 瀏覽:34
看電影聚合軟體下載 瀏覽:815
戰爭電影搶灘登陸 瀏覽:380
哪些是免費的英文電影 瀏覽:952
成都微電影公司招聘 瀏覽:839
傷逝電影圖片 瀏覽:518
媽媽的朋友電影的圖片大全 瀏覽:783
2011王朝電影天堂 瀏覽:812
三星伴月電影全集 瀏覽:398
神奇孩子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309
電影姜子牙說了什麼 瀏覽:525
中山影城電影票卡現在哪裡看 瀏覽:224
經典戰爭片大全全集電影免費 瀏覽:56
最新韓國古代宮廷電影 瀏覽:810
電影伊犁河免費觀看 瀏覽:348
電影開頭的片名怎麼做 瀏覽:280
GTA5怎麼拍小電影 瀏覽: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