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曹操是誰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漢族人。在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魏朝建立後,曹操被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編輯本段]
【詳細介紹】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曹操(鮑國安飾) 曹操祖父曹騰在漢桓帝時擔任官職,封為費亭侯。父親曹嵩據考本姓夏侯,後成為曹騰養子並改姓繼承侯爵。曹操小名阿瞞、吉利,故而有曹阿瞞之說。年輕時期的曹操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而任性好俠、放盪不羈,不修品行,不研究學業,所以社會上沒有人認為他有什麼特別的才能,只有梁國的橋玄等人認為他不平凡,喬玄對曹操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顒對他說:「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許劭,字子將,以知人著稱,他也曾對曹操說過:「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此說乃裴松之注引孫盛《異同雜語》,待考)於公元184年漢末黃巾起義時顯露頭角,後被封為西園八校尉之一,參與了天下諸侯討伐董卓的戰爭。董卓死後,獨自發展自身勢力,縱橫亂世,南征北戰,先後戰勝了呂布、袁術,並接受了張綉的投降。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縣東北)以少勝多挫敗河北袁紹10萬軍隊,公元201年在倉亭(河南管縣東北)再次擊破袁紹大軍,並於公元207年十二月北伐三郡烏桓,徹底鏟除了袁氏殘余勢力,基本統一了中原地區。公元208年,成為東漢政權丞相。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荊州劉表,12月於赤壁與孫劉聯軍作戰,失利。公元211年7月,曹操領軍西征擊敗了以馬超為首的關中諸軍,構築了整個魏國基礎。公元212年又擊敗了漢中張魯,至此,三國鼎立之勢基本成型。公元213年,漢獻帝派御史大夫郗慮冊封曹操為魏國國王,於鄴城建立魏國王宮銅雀台,享有天子之制,獲得「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的至高權力。公元220年,曹操於洛陽逝世,享年66歲,謚號「武王」,葬於高陵。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後,曹丕繼位後不久稱帝,追謚為「武帝」。
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產的恢復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詩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著作有《魏武帝集》。
[編輯本段]
【生平詳述】
曹操出生於一個顯赫的官宦家庭。曹操的祖父曹騰,是東漢末年宦官集團中的一員,漢相國曹參的後人。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曹嵩的出身,當時就搞不清楚,所以陳壽稱他:「莫能審其生出本末」,有人也說曹操是「夏侯氏」之子。曹嵩官至太尉。靈帝熹平三年(174),二十歲的曹操被舉為孝廉,入洛陽為郎。不久,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洛陽為東漢都城,是皇親貴勢聚居之地,很難治理。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餘根,懸於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棒處死。於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
靈帝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盧植等人合軍進攻潁川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隨之遷為濟南相。濟南相任內,曹操治事如初。濟南國(今山東濟南一帶)有縣十餘個,各縣長吏多依附貴勢,貪贓枉法,無所顧忌。曹操之前歷任國相皆置之不問。曹操到職,大力整飭,一下奏免長吏十分之八的長吏,濟南震動,貪官污吏紛紛逃竄。「政教大行,一郡清平」。當時正是東漢政治極度黑暗之時,甚至有了買官制度。朝廷封曹操為議郎,曹操不肯迎合權貴,遂託病回歸鄉里,春夏讀書,秋冬弋獵,暫時隱居了。
中平五年(188),漢靈帝為鞏固統治,設置西園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為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
中平六年(189),西涼刺史董卓進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劉協,後又殺太後及少帝,自稱太師,專擅朝政。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不願與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師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
曹操到陳留後,「散家財,合義兵」。組織起一支五千人的軍隊,准備討伐董卓。
漢獻帝初平元年(190)正月,關東州郡牧守起兵討伐董卓,共推袁紹為盟主。曹操為副盟主,參加討董軍。二月,董卓脅迫獻帝遷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自己留居洛陽抵禦關東軍。董卓之涼州軍驍勇善戰,關東軍十餘萬人駐酸棗(今河南延津北)一帶,無人敢向洛陽推進。曹操認為董卓「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應趁機與之決戰,遂獨自引軍西進。曹操行至滎陽汴水(今河南滎陽西南),與董卓大將徐榮交鋒,因為士兵數量相差大,曹操大敗,士卒死傷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傷,幸得堂弟曹洪所救。回至酸棗,曹操建議諸軍各據要地,再分兵西入武關(今陝西丹鳳東南),圍困董卓,關東諸將不肯從。
關東諸軍名為討董卓,實際各自心懷鬼胎,意在伺機發展自己勢力。不久,諸軍之間發生摩擦,相互火拚。
初平三年,司徒王允與呂布在長安定計殺掉董卓,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攻陷長安,殺王允,進攻呂布,關中也陷入戰亂。是時,州郡牧守各據一方,形成諸侯割據的局面。
初平三年,青州黃巾軍大獲發展,連破兗州郡縣,陣斬兗州刺史劉岱。濟北相鮑信等迎曹操任兗州牧。曹操和鮑信合軍進攻黃巾。鮑信戰死。曹操「設奇伏,晝夜會戰」,終於將黃巾擊敗。獲降卒三十餘萬,人口百餘萬。曹操收其精銳,組成軍隊,號「青州兵」。
獻帝初平四年(193)秋,曹操進兵徐州(治郯,今山東郯城),向東南擴展勢力。徐州牧陶謙退守郯縣。不久曹操軍糧將盡,撤圍回軍。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東海。曹操征徐州期間,所過大肆殺戮,一路上「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
曾參加討董卓之戰的陳留太守張邈和曹操部將陳宮對曹操不滿,遂叛操,迎呂布為兗州牧。呂布為當時名將,先為董卓部將,曾與王允定計誅殺董卓。
當時只有鄄城(今屬山東)和東郡的范(今山東范縣東南)、東阿(今山東陽谷東北)兩縣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別由司馬荀彧和壽張令程昱、東郡太守夏侯敦等堅守,形勢異常危急。曹操從徐州趕回,聽說呂布屯於濮陽,遂進軍圍攻濮陽。二軍相持百餘日,蝗災大起,雙方停戰,曹操軍還鄄城。
興平二年(195)夏,曹操整軍再戰呂布,於巨野(今山東巨野南)大破呂布軍,呂布逃往徐州投靠劉備。
曹操從陳留起兵到興平二年將呂布、張邈趕出兗州,經過六年的經營,終於有了自己的一塊根據地。曹操起兵之初,僅有數千人,出任東郡太守前後,他陸續延攬一些擁有宗族、部曲等家兵的豪強地主歸附自己,後擊潰青州黃巾軍,又收其精銳組成「青州兵」。這樣,曹操又有了一支頗具戰鬥力的軍隊。根據地和軍隊,是曹操得以成事的基本條件。
獻帝劉協自被董卓劫至長安後,一直處於顛沛流離之中。建安元年七月,獻帝終於回到洛陽,洛陽經董卓之亂,已是一片廢墟。百官沒有地方居住,「披荊棘,依丘牆間」,洛陽也沒有糧食,「州郡各擁強兵,而委輸不至,群僚飢乏,尚書郎以下自出采穭,或飢死牆壁間」。
早在初平三年(192),曹操的謀士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的戰略性建議,曹操深以為是。建安元年八月,曹操親至洛陽朝見獻帝。隨即挾持漢帝遷都許縣(今河南許昌東)。從此,曹操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這是曹操政治上的一大成功。曹操被封為大將軍、武平侯。漢魏之間,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出現大飢荒。這一時期,糧食供應成為各軍事集團最大的問題,因軍糧不足而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
建安元年,曹操採納部下棗只等人的建議,利用攻破黃巾所繳獲的物資,在許下募民屯田,當年即大見成效,得谷百萬斛。於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設置田官,興辦屯田。屯田有效地解決了曹操集團的糧食問題,所以曹操說:「後遂因此大田,豐足國用,摧滅群逆,克定天下」。
在興置屯田的同時,曹操採取各種措施,扶植自耕農經濟。針對當時人口流失,田地荒蕪的情況,曹操先後採取招懷流民、遷徙人口、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檢括戶籍等辦法,充實編戶,恢復農業生產。此外,曹操還陸續頒布法令,恢復正常租調制度,防止豪強兼並小農。建安五年(200),曹操頒布新的徵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確:「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曹操前後實行的這一系列措施,使瀕於崩潰的自耕農經濟不斷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這成為曹操集團的雄厚經濟基礎。
通過以上二項措施,曹操統治區的農業生產迅速恢復。這是曹操在經濟上的一大成功。
KOEI《三國志11》 壯年曹操 迎獻帝、遷都於許和恢復農業生產是曹操得以成功的兩個重要條件。
從建安二年起,曹操利用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東征西討,開始了他翦滅群雄,統一北方的戰爭。
其時,在曹操的北邊,是佔有冀、並、幽、青四州的袁紹;南邊,是占據揚州的袁術;東南,是占據徐州的呂布;正南,是占據荊州的劉表;西邊,是關中諸將。此外,董卓部將張濟之侄張綉投降劉表後,屯駐於宛縣(今河南南陽),對許都形成威脅。
建安三年(198)九月,曹操東征徐州,進攻久與他為敵的呂布。在曹軍攻勢之下,呂布軍上下離心,十二月,呂布將魏續、宋憲等生擒呂布謀士陳宮歸降曹操。呂布見大勢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將呂布、陳宮處死,收降呂布將臧霸、孫觀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當時,群雄實力最強的是袁紹。曹操預作布置,命在青州有潛在影響的臧霸等人攻入青州,佔領齊(治今山東臨淄)、北海(治今山東壽光東南)等地,鞏固右翼;又命大將於禁屯軍黃河南岸,監視袁軍。不久,張綉聽從謀士賈詡之計,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張綉為揚武將軍,解除了後顧之憂。這年十二月,曹操自率軍屯於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准備迎擊袁紹。
劉備在徐州牧陶謙死後,曾一度出任徐州牧,後徐州被呂布攻佔,劉備投奔曹操。曹操認為劉備是個英雄,先後表他為豫州牧、左將軍。曹操攻佔徐州不久,淮南袁術准備逃往青州往依袁紹,曹操派劉備去截擊。建安五年正月,董承等人謀誅曹操事泄,被曹操殺掉。劉備遂襲殺徐州刺史車胄,占據徐州。
曹操為了免於將來同袁紹作戰時前後受敵,決定先消滅在徐州立足未穩的劉備。時諸將皆怕袁紹乘機來攻許都,曹操對此胸有成竹,說:「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有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遂進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破劉備,劉備逃奔袁紹。
袁紹是當時北方最強大的一股勢力,也是曹操統一北方最強大的敵人。袁氏一門,自袁紹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勢力本就很大,後袁紹取得冀、並、幽、青四州之地,實力大增,有軍隊數十萬人。袁紹以其長子袁譚、次子袁熙、外甥高幹分守青、幽、並三州,後方穩固,兵精糧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裡。他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志在一舉消滅曹操。建安五年二月,袁紹命大將顏良等人進兵白馬(今河南滑縣北),自率大軍進屯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向曹操發動進攻。
曹操的實力比袁紹弱得多。曹操所佔的大河以南地區,地盤既小,又是四戰之地,殘破不堪,還沒有完全恢復,物資比不上袁紹那樣豐富。曹操的兵力也遠不及袁紹,其總兵力大概不過幾萬人,投入前線的兵力據《武帝紀》說「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劉宋、裴松之認為此數不準確,曹操的兵力不會如此之少,但曹操兵力遠遜於袁紹卻是毫無問題的。袁紹大軍來攻,許都震動。曹操安慰眾將說:「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眾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我奉也。」曹操對袁紹有很深的認識,他敢於在袁紹將要大軍壓境之時抽身去進攻劉備,正是基於這種認識之上。
建安五年二月,袁軍顏良等人圍攻白馬,拉開了大戰的序幕。四月,曹操親自率兵北上解白馬之圍,他採納謀士荀攸之計,先進軍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在白馬以西),做出要渡河襲擊袁軍的態勢,吸引袁軍分兵西向,然後突然轉向迅速趕往白馬。曹操軍突然殺到,袁軍措手不及,關羽「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袁軍大敗,白馬之圍遂解。曹操救出白馬軍民,沿黃河西撤。袁紹聞知,立即渡河追趕曹操。曹操見追兵漸近,命軍士解鞍放馬,並置輜重於道。袁軍追兵大至,爭搶輜重,陣形混亂。曹操率領僅有的騎兵突然殺出,大破追兵,陣斬袁紹另一大將文丑。顏良、文丑為袁軍名將,二將分別被殺,袁軍大震。曹操初戰得勝,主動撤軍,繼續扼守官渡。
八月,袁紹大軍連營而進,東西數十里,依沙堆為屯,進逼官渡。曹操分兵堅守營壘,伺機而動。袁軍向曹營發動猛攻,先是作高櫓、起土山,由上向曹營中射箭,接著又挖地道,欲從地下襲擊曹營,皆被曹操以相應辦法擊破。兩軍一攻一守,相持近二個月。久戰之下,曹操處境極為困難。
十月,袁紹從河北運來糧草萬余車,派大將淳於瓊等帶萬餘人看守,屯於離袁紹大營四十里的烏巢。恰好這時袁紹謀士許攸來投曹操,獻計讓曹操偷襲烏巢。曹操大喜,親率精銳步騎五千人,乘夜從小路偷襲烏巢。曹操軍至烏巢,命四面放火,袁軍大亂,淳於瓊拒營死守。袁紹聞知,急忙派兵救授,曹操左右見「『賊騎稍近,請分兵拒之。』操怒曰:『賊在背後,乃白!』士卒皆殊死戰,遂大破之,斬瓊等,盡燔其糧草」。當袁紹聽說曹操襲擊烏巢時,認為這正是攻破曹操大營的好機會,因此派去的援兵很少,而以重兵圍攻曹操大營。但曹營未破,烏巢敗訊已經傳來,袁軍潰散,大將張郃等人投降曹操。袁紹棄軍逃回黃河以北。於是曹軍大獲全勝,斬首七萬余級,盡獲袁軍輜重圖書珍寶。曹操清點袁紹書信,得到自己部下寫給袁紹的信,盡燒之,說:「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而況眾人乎!」
從客觀條件上說,曹操本處於劣勢,但由於他能正確分析客觀條件,善於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所以能揚長避短,採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使戰爭向有利於自己的方面轉化,經過自己主觀上的努力,終於贏得了勝利。
官渡之戰,曹操擊潰了最大敵人袁紹,由他統一北方已是大勢所趨。
建安七年,袁紹病死,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不和,發生火並。袁譚不敵袁尚,向曹操乞降。
建安九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譚之機,進軍圍攻鄴城。袁尚率軍回救,依滏水(今滏陽河)為營,曹操進軍將其營寨包圍。袁尚害怕,請求投降,曹操不許。袁尚乘夜逃跑,袁軍潰散。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定縣)。曹操命人拿著繳獲袁尚的印綬節鉞招降鄴城守軍,城中鬥志崩潰。鄴城遂被曹操攻破。第二年正月,曹操又以負約為名,攻滅袁譚,冀州平定。於是,曹操讓還兗州牧,改任冀州牧。
袁尚兵敗後,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烏桓。
建安十二年,曹操為了肅清袁氏殘余勢力,也為了徹底解決三郡烏桓入塞為害問題,決定遠征烏桓。漢末,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烏桓結合,是為三郡烏桓,其首領為遼西部的蹋頓。三郡烏桓與袁氏關系一直很好,並屢次侵擾邊境,擄掠人口財物。這年五月,曹操親率大軍到達無終(今河北薊縣)。時正雨季,道路積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曹操從無終人田疇之議,改從一條久已斷絕,但「尚有微徑可尋」的路線進軍。在田疇的引導下,曹操大軍登徐無山(今河北玉田北),出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一帶),「塹山堙谷五百餘里」,直指烏桓老巢柳城(今遼寧朝陽南)。曹軍進至離柳城不足二百里時,烏桓才發現,於是蹋頓與袁尚、袁熙等人率數萬騎兵迎擊。八月,二軍相遇,時曹軍輜重在後,「被甲者少,」而敵軍軍勢甚盛。曹操登高瞭望,見敵軍雖多,但陣勢不整,遂命大將張遼為前鋒,乘敵陣稍動之機,向敵軍發動猛攻。烏桓軍大亂,曹軍陣斬蹋頓,大獲全勝,胡、漢降者二十餘萬,袁尚等人逃奔割據平州的公孫康。這時,有人勸曹操乘勢進擊公孫康,曹操聽從謀士郭嘉的意見,說:「吾方使康斬送尚、熙首,不煩兵也。」遂率軍還師。不久,公孫康果然斬殺袁尚、袁熙,並將其首級獻與曹操。諸將不明所以,曹操說:「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則並力,緩之則自相圖,其勢然也。」於是,曹操攻破三郡烏桓,也徹底肅清了袁氏勢力。同年郭嘉就因水土不服,氣候惡劣,日夜急行操勞過度,在曹操北歸前病逝,而公孫康斬殺袁尚、熙競在郭嘉之料中。
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廢三公,恢復丞相制度,並自任漢朝丞相。
電影《赤壁》中的曹操(張豐毅飾) 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後,兵鋒轉而南向。建安十三年七月,進軍南征荊州劉表。八月,劉表病死,其子劉琮接任荊州牧。九月,曹操大軍進至新野(今屬河南),劉琮以為無法抵擋,舉荊州之眾投降曹操。這時,官渡之戰後投奔劉表的劉備屯駐於樊城(今湖北襄樊),聽說劉琮投降,便率軍向江陵(今屬湖北)撤退。江陵為荊州重鎮,存有大量軍用物資。曹操聽說,怕江陵落入劉備之手,遂親率五千騎兵從襄陽(今湖北襄樊)疾馳三百里,在當陽長坂(今湖北當陽東北)將劉備追上,並將其軍擊潰,隨後進占江陵。
由於曹操的進軍威脅了吳侯孫權的統治,孫權命大將周瑜率軍三萬,與劉備聯軍抵抗曹操。
曹操自江陵東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縣西赤磯山)與孫、劉聯軍接戰不利,暫駐軍於烏林(今湖北洪湖縣東北,長江北岸鄔林磯),與對方隔江對峙。
周瑜用詐降之計,命大將黃蓋率小戰船十艘,上裝柴草,灌以膏油,假稱投降,向北岸而進,至離曹營二里之處時,各船一齊點火,然後藉助風勢,直向曹軍沖去,曹軍大敗,舟船被燒。曹操率軍從華容道(今湖北監利西北)陸路撤回江陵。遂撤軍北還。
KOEI《三國志11》 老年曹操 赤壁大敗後,曹操採取一些措施,穩定內部。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賢令》,說:「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曹操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目的是盡量把人才收羅到自己身邊。
建安十六年,曹操開始對關中用兵。三月,曹操遣司隸校尉鍾繇率大將夏侯淵以討伐漢中(治南鄭,今陝西漢中東)張魯為名進兵關中。關中馬超、韓遂、楊秋等十部心生疑懼,一時俱反。曹操立即派大將曹仁進攻關中,馬超等人屯據潼關。七月,曹操率大軍親征關中。九月,大破關中諸軍,馬超、韓遂逃至涼州,楊秋逃至安定(治臨涇,今甘肅鎮原南)。十月,曹操進軍安定,楊秋投降,關中地區基本平定。
建安十八年,曹操起兵號稱四十萬,親自南征孫權。次年正月,曹軍進至濡須口(今安徽巢縣東南),攻破孫權設在江北的營寨,生擒其將公孫陽。孫權親率軍七萬,前至濡須口抵禦曹軍。二軍相持月余,各無所獲。曹操見孫權軍容嚴整,自己難以取勝,遂撤軍北還。五月,復《禹貢》九州。
漢天子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獻帝還准許其「參拜不名、劍履上殿 」,如漢丞相蕭何故事。
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見劉備已取得益州,而漢中是益州門戶,「若無漢中,則無蜀矣」,劉備必然要攻取漢中。於是曹操搶先一步,率十萬大軍親征漢中張魯。七月,曹操大軍進至陽平關(今陝西沔縣西北)。張魯聽說陽平關失守、逃往巴中。曹操進軍南鄭,盡得張魯府庫珍寶。
十一月,張魯出降曹操,漢中遂為曹操所有。
曹操主力退出漢中後,劉備隨後向漢中發動進攻。建安二十三年,劉備親率大軍進至陽平關,夏侯淵等人與劉備夾關對峙。七月,曹操親率大軍趕往關中,坐鎮長安,以便隨時指揮漢中戰局。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劉備自陽平關南渡沔水(今漢水),依山而進,駐軍於定軍山(今陝西沔縣東南),夏侯淵出兵與劉備爭奪地勢,被黃忠殺掉,曹軍大敗。之後,曹操親率大軍來奪漢中,但是劉備堅壁不出,曹軍與劉備軍相距數月,無利,遂放棄漢中。
建安二十一年夏四月,漢天子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王子皆為列侯。他名義上還為漢臣,實際上已是皇帝,開了自漢高祖劉邦定下的「異姓諸侯者不得為王」的先河。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曹操剛剛從漢中撤出,劉備大將關羽就從荊州向他的東南防線襄、樊一帶發動了進攻。曹操聞知,立刻派大將於禁率兵往救樊城。八月,關羽乘洪水泛濫之機,大破於禁所統七軍,禽於禁,斬龐德乘勢進軍,將樊城圍住。時樊城曹軍只有數千人,城被水淹,水面離城樓僅有數尺,曹仁率軍死守。曹操又派徐晃領兵去救樊城。十月,曹操從關中趕到洛陽,親自指揮救援樊城。
孫權因關羽處其上游,很不願意讓關羽勢力發展,而且他早已有攻取荊州之心,於是聯結曹操,准備以大將呂蒙偷襲荊州要地江陵。曹操接信後,將這一消息通知曹仁,命他繼續堅守,自己進至摩陂(今河南郟縣東南),臨近指揮,又派兵十二營增援徐晃,命他反擊關羽。不久,呂蒙偷襲江陵得手。關羽撤兵,路上被孫權軍擒殺。
曹操在孫權擒殺關羽、取得荊州後,表孫權為驃騎將軍、荊州牧。孫權遣使入貢,向曹操稱臣,並勸曹操取代漢朝自稱大魏皇帝。曹操將孫權來書遍示內外群臣,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機向曹操勸進。曹操自己還不想廢獻帝自立,他說:「苟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矣。」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220),曹操還軍洛陽。當月,病逝在洛陽,終年六十六歲。這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漢朝,自立為皇帝,國號大魏,追尊曹操為魏武皇帝,廟號太祖。
㈡ 小伙被帶進三國游戲里死了一百次變成呂布打敗董卓娶到了貂嬋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魔戟戰神
由周彤執導,張冰倩、杜鵬遠、任逍遙主演的電影。
中文名
魔戟戰神[1]
出品時間
2019年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類型
古裝、搞笑
主演
張冰倩[1] ,杜鵬遠[1] ,任逍遙[1]
[1] 生活中失意的呂飛意外進入游戲中,而他想要回到現實生活的唯一辦法就是完成游戲關卡,於是呂飛開始了漫長的闖關之路。呂飛在尋找沉木和鎢鐵的途中,遭到了董拙等一派人的追殺,也結識了貂蟬和臧霸等人。呂飛被貂蟬的美貌和溫柔所打動,幾欲動情,卻反遭貂蟬背叛……
㈢ 世界上有幾個人姓臧的富豪
臧洪娜、臧金生、臧克家、臧仲倫等43位姓臧的明星名人。
姓臧的名人偉人(9位)
1、[皖系軍閥]臧致平(福建第二師師長,漳廈護軍使,閩軍總司令):1869年出生於安徽界首市城關,1944年去世。
2、[軍人,政客]臧式毅(字 奉久):1885年出生於遼寧沈陽蘇家屯區沙河鋪前三道崗子村,1956年11月13日去世。
3、臧榮緒(灌園叟,歷史學家):415年出生於東莞莒縣,488年去世。
4、臧懋循(字晉叔、號顧渚山人,編著《元曲選》100卷):1550年出生於浙江長興,1620年去世。
5、[將領]臧宮(臧君翁,平定蜀地、雲台二十八將之一):出生於潁川郟縣,58年去世。
6、[革命家]臧在新(參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戰爭):1882年出生於江蘇省阜寧縣,1916年去世。
7、[皇後]臧愛親(【追贈】豫章公夫人、武敬皇後,列入「天子七廟」):361年出生於東晉東莞,408年【義熙4年正月甲午】去世。
8、臧質(字含文):400年出生於東莞郡莒縣,454年7月13日去世。
9、臧啟芳:1894年出生於中國,1961年去世。
姓臧的影視明星(13位)
1、[演員、主持人]臧洪娜(正能娜、小紅花、喜慶咖、萌娜、小胖妞兒,代表作品有何以笙簫默、千金女賊、完美新娘、艾米加油、情定三生、雲巔之上、王府井、狼殿下等):6月28日出生於貴州。
2、[演員、配音、編劇]臧金生(雅漢、臧京生,代表作品有水滸傳、笑傲江湖、赤壁、倚天屠龍記、西遊記、探靈檔案等):1959年5月11日出生於中國天津。
3、[媒體主持]臧雅菲:出生於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代表作品有主持《關鍵洞察力》等。
4、[作曲家]臧東升:出生於黑龍江省嫩江縣,2015年11月22日去世,代表作品有《情深誼長》《蘭花》《偉大的祖國》等。
5、臧鴻飛(飛飛,亞洲新歌榜2017年度最佳社交網路音樂人):1976年9月3日出生於中國。
6、臧晉:1982年12月出生於中國。
7、[演員、歌手]臧苗苗:1990年8月22日出生於中國。
8、[演員]臧雨絲(Yu-si Zang):出生於中國。
9、[導演]臧溪川(Zang Xichuan,《捐贈者》第21屆釜山電影節新浪潮獎。代表作品有《捐贈者》《拳霸風雲》《激情跳水夢》等):出生於中國。
10、[導演、演員]臧寧貝:1972年7月16日出生於中國。
11、[演員]臧小玉:出生於中國。
12、[搖滾歌手]臧天朔:1964年3月6日出生於中國北京市。
13、[演員]臧倩(獲全國話劇新劇目展演表演獎。代表作品有《為你喝彩》等):出生於中國。
姓臧的體育明星(2位))
1、臧嘉亮(Jialiang ZANG):1988年1月12日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2、臧一澤(Zang Yize):1999年9月8日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姓臧的名人(19位))
1、[詩人]臧克家(曾用名臧瑗望,筆名少全、何嘉,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文學期刊編輯榮譽獎。代表作品有《難民》《老馬》《烙印》《有的人》〔為紀念魯迅先生〕等):1905年10月8日出生於山東濰坊諸城,2004年2月5日去世。
2、[北京大學教授、翻譯家]臧仲倫(俄語文學翻譯。代表作品有《中國翻譯史話》等):1931年2月17日出生於中國,2014年12月17日去世。
3、[曾任晉察冀四專署專員,察哈爾省五專署專員兼軍分區後勤司令員]臧伯平(臧樹棠):1913年出生於(今河北)唐縣,2005年去世。
4、[將領]臧霸(奴寇,居巢破孫權,逢龍敗韓當):出生於泰山華縣。
5、[教授]臧棣(2000年度《作家》雜志詩歌獎、《南方文壇》雜志年度批評獎。代表作品有詩集《風吹草動》《新鮮的荊棘》等):1964年出生於北京。
6、[空軍飛行員]臧錫蘭:1917年出生於山東青島,1988年去世。
7、[坦克電氣自動化專家]臧克茂(臧克茂):1932年1月28日出生於江蘇常州。
8、[副研究館員,人大代表]臧恆望(《福滿人間》獲第九屆全國銅獎):1954年出生於青島。
9、臧商彝:1907年出生於中國,1949年去世。
10、[山東省人民檢察院原檢察長]臧坤:1928年4月出生於山東省五蓮縣,2013年01月10日去世。
11、臧雲遠:1913年出生於東蓬萊,1991年去世,代表作品有《爐邊》《雲遠詩草》等。
12、臧應奎(賢征,禮部主事):出生於長興。
13、臧兒(平原君):出生於西漢。
14、臧嚴:出生於東莞莒。
15、臧旻:出生於廣陵射陽。
16、臧秀雲:出生於天津五大道。
17、臧修臣:1955年5月出生於河北南宮。
18、臧稔:1946年2月7日出生於中國。
19、臧汝心:出生於中國。
㈣ 治史•曹魏-武廟的群像(一) 引子&臧霸
引子
公元二二零年,魏王曹操逝世。
這位幾無爭議的三國第一人,帶著未酬的壯志永遠地告別了他為之奮斗一生的中國大地,身後是二分之一的領土面積和一個統一的北方一國。
他是以天為名的亂世奸雄,他是身負天下的超世之傑,他是蒼天之中最耀眼的那顆恆星。然而,在歷史的天空中,這顆星卻絕不孤單。
「若事不輯,方面何所可據?」
「足下意欲若何?」
「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自曹操起兵,三十一年以來,魏武麾下名將良臣難以勝數,他們助曹操御強敵、拓疆土、立法制、獻奇策、舉人才、勸農桑、教民眾,一步一步地,奠基出這個強盛的魏國。
半部三國志,就是這些契合在偉大時代里的風雲人物之不朽故事。
而在所有他們之中,有二十六人,以其卓越的功績,脫穎而出,在曹操去世後,也陸續進入武廟,與曹操同享祭祀,史稱「二十六配享」。
在同時期的吳蜀兩國,追謚已是極高的榮譽,蜀漢先主在位時,惟法正見謚,終蜀兩朝,也不過十二人得到追謚,其中已經包含了五虎上將、卧龍鳳雛等耳熟能詳的人物;東吳方面的追謚則更少,除了孫氏四人外,文臣僅張昭、顧雍,督帥僅陸遜一人,武將居然無一人得謚。
於魏國,由於地廣人博,得到追謚之人要遠多於吳蜀兩國,於是,就出現了「配享」,這一比生前封侯與追加謚號更進一步,達到人臣之極致的名譽,三國史中,也只有曹魏一家提供了如此氣魄的榮光。
本系列的主人公,就是這二十六位曹魏的股肱之臣。
附:曹魏武廟配享人物
公元233年,夏侯惇、曹仁、程昱入廟;
公元243年,曹真、曹休、夏侯尚、桓階、陳群、鍾繇、張郃、徐晃、張遼、樂進、華歆、王朗、曹洪、夏侯淵、朱靈、文聘、臧霸、李典、龐德、典韋入廟;
公元244年,荀攸入廟;
公元251年,司馬懿入廟;
公元262年,郭嘉入廟。
作為治史的第一個系列,本系列共計三十篇,將從此二十六人中相對不為多數人所熟悉的列位開始,逐漸延伸至各類三國周邊作品已充分展現的一線人物,並補充功績能力突出卻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入廟的曹魏重臣四篇。在對人物的介紹中,會涉及大量的局勢分析、制度闡述、史料比對等,每篇的末尾還會有一段基於合理猜想的虛構人物對話,相信在本系列完結後,曹魏的整體風貌也將赫然眼前。
節度青徐 臧霸
有一種群體,在每一個亂世里都少不了他們的身影。
這種群體,叫做賊。
有一類人物,在群雄並起時代才會到達更高的境界。
這類人物,叫做俠。
賊和俠是看似對立的兩個概念,但有的時候,他們卻又會在一個人身上,匯聚成為統一的個體。
本篇的主人公,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兗州泰山郡華縣,位於山東西南部,在古代民風彪悍,一向是敢於向當權政府說「No」的。我們所熟知的陳勝吳廣起義,發生在安徽省北部的大澤鄉;少年們心嚮往之的水泊梁山,活動范圍在山東西南部的梁山縣,都與泰山郡相距不遠。
東漢末年,在此處做獄吏的臧戒,秉公守法,因為不願意替郡守徇私殺人而遭捕。在押解途中,時年僅十八歲的其子臧霸,果斷地召集起數十名食客,殺掉太守,救了父親。當時押送臧戒的百餘人,因為畏懼臧霸的悍勇,竟然無一人敢動,眼睜睜看著臧氏父子逃脫。
臧霸與父親、食客逃到了徐州境內的東海郡,於是,此時已因殺官懾敵而名動四海的臧霸,正式開始登上他一生的舞台——青徐。
不久,黃巾起義爆發,徐州黃巾雖不如青州黃巾勢大,兇猛程度卻也不遑多讓。陶謙出任徐州刺史後,聯結州內各勢力共同清剿黃巾軍,豪傑臧霸自然成為他倚重的對象。此時的臧霸,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已經擁有了一支小規模的武裝力量,同時,建立了自己部隊的中層領導核心——「泰山四寇」。
泰山四寇,在包括網路等很多地方都存在誤讀,訛傳為在泰山郡活躍的四名豪傑,然而實際上,泰山四寇里的泰山並非指活躍地區,而是指出身地區。泰山四寇為孫觀、吳敦、尹禮、昌豨,四人無一例外,都是泰山郡人,結合之前同為泰山郡人的臧霸率食客反出泰山的事跡,這四人也很可能就是臧霸手下食客里的佼佼者。
以臧霸為首的泰山豪強作戰十分勇猛,在陶謙平定徐州的戰役中表現出色。戰事結束後,陶謙表奏臧霸等人為騎都尉,臧霸通過收編徐州黃巾擴充了自己的部隊規模,便領著一眾兄弟在徐州北部的琅琊國開陽縣內屯駐,這里是青徐接壤之處,並且與兗州相近,屬於三不管地區,擁有官職的臧霸,實際上已經擺脫了逃亡者或流寇的身份,而成為一個擁兵自重的小型軍閥。
公元一九四年陶謙病逝,劉備領徐州,繼而與呂布先和後戰,不久後,曹操也開始介入徐州。這時的徐州處於劉、呂、曹三方勢力的膠著中,當曹劉聯合的態勢漸顯,呂布不僅需要向南聯結袁術,也開始向北聯結臧霸,希望得到臧霸的援助。此時徐州大部握於呂布手中,臧霸也就同意與呂布聯合,但對呂布仍存有防備之心。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與《三國演義》的情節不同,臧霸從來都不屬於呂布麾下,即便在二人的「蜜月期」,也至多是一種戰略同盟的關系。
這里有一段有趣的小插曲,從中可以看出當時臧、呂之間的微妙關系:當臧霸攻取了不受呂布統治的琅琊國治莒縣後,呂布提前索取之前約定的輜重,但可能是因為呂布的名聲實在太壞了,臧霸高度警覺之下閉城拒呂,令呂布空手而歸。
不過,這段插曲並沒有破壞臧呂二人的聯盟,在曹操向呂布發起總攻之際,臧霸依然率泰山豪強援助呂布。只是此時呂布已經窮途末路,而已經完成了「奉天子以令不臣」和「屯田制」兩大關鍵事項的曹操,力量強盛,完全不是臧霸的兵力所可以阻擋的。呂布勢力敗亡後,臧霸率眾隱入山林藏匿,但曹操卻不依不饒,點名在全州搜索並最終找到了臧霸。
本來以為是要算算作為呂布援軍的老賬,然而曹操一見到臧霸,就被其身上那種豪傑之氣吸引,頓時覺得相見恨晚。相談之後,曹操立刻讓臧霸去把他的那四個好兄弟——泰山四寇找出來共謀大事。臧霸也是性情中人,也不生疑,直接就喚來了那幾位,再加上另一名頭目,四寇之首孫觀的哥哥孫康,一起拜見曹操。曹操更不含糊,當即給這六人進行封賞,所封的官職如下:
臧霸——琅琊相、孫觀——北海太守、尹禮——東莞太守、吳敦——利城太守、昌豨——東海太守、孫康——城陽太守。
我們把這六個太守(琅琊相等同於琅琊太守)的所治郡國梳理一下,看看這樣的封賞意味著什麼。
琅琊國、東莞郡(不是廣東那個著名城市)、利城郡、東海郡屬徐州;北海郡、城陽郡屬青州。當時,徐州全境已在曹操掌握,青州則只有與徐州相連的一小部分屬於曹操,其他在袁紹手中。
「割青、徐二州,委之於霸。」 陳壽所言,毫不誇張。
對於這樣一名曾與自己交手的當地豪強,初次見面之下便不做提防,不換防區,不調離本土,而將兩州之地委任之,這樣的氣魄,三國時期除了曹操,再無他人,放之整個中國歷史,恐怕也屈指可數。
但還不僅如此。
曹操做兗州刺史時,有兩個手下,一個叫徐翕,一個叫毛暉。張邈和陳宮在兗州反叛時,這兩人都參與了叛亂,後來曹操收復兗州,這二人無處可逃,就投奔了臧霸。呂布被滅後,劉備依附於曹操,曹操讓劉備去跟臧霸要這兩名叛將的人頭,臧霸便對劉備做了一段非常精彩的陳詞:
「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為此也。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違命,然王霸之君可以義告,願將軍為之辭。」
我臧霸之所以能在亂世有一席之地,兄弟們之所以願意跟著我混,正是因為我從不做這種出賣朋友的事情。主公對我有大恩,我本來不敢違抗命令,但是主公是王道霸業之主,應該能夠包容理解「義」字之意,希望劉備大人幫我轉告,恕我不能從命。
這段話基本上可以算是香港經典黑幫電影的核心藍本了,沖突與選擇都在其中,人物性格也刻畫得淋漓盡致。當然,「老大」的想法不一定總是跟「大哥」一致,這種一致與否,一般也就決定了電影的結局。那麼,這個故事裡的「老大」——曹操是怎麼回應的呢?
太祖嘆息,謂之曰:「此古人之事而君能行之,孤之願也。」乃皆以翕、暉為郡守。
曹操對臧霸給出了高度評價,且不僅不再追究,反而封了這二人做郡守。
得人心者得天下,從此刻起,臧霸和他的小弟們,將永遠是曹操的腦殘粉。
當然,多次反叛的昌豨是一個例外,不過他不是本篇的重點。
掃平呂布收降張綉後,官渡之戰拉開了序幕。作為曹軍的東部側翼,臧霸多次以麾下精兵投入青州戰場,與鍾繇一西一東,令曹操主力免除了來自並州、青州的壓力,可以在官渡前線與袁紹全力對峙。同南部戰區的情況一樣,該地區的戰事看似並不緊密,卻是令袁紹軍無法多路包抄的重要屏障。
最終,曹操擊破袁紹,並逐漸平定河北,當曹操獲得青州全境之後,臧霸帶著他的小弟們前往祝賀,並主動提出將自己和其他泰山豪傑的家屬送往鄴城。曹操明白這是臧霸為了讓彼此不致猜忌而遣送人質的行為,於是引用了蕭何和耿純的典故,欣然接受。
接著,臧霸率眾發起掃海活動,平定海賊之亂,以及可能包括的部分逃往海上的袁家余黨,再和於禁合兵討伐昌豨,與夏侯淵協力攻破黃巾賊徐和,戰功彪炳。一眾泰山豪強隨之都封侯進爵,臧霸自己升為徐州刺史,頭號小弟孫觀升任青州刺史,從名義上和實際上都對青徐二州實現了完全的節制。
徐州治所在下邳,臧霸入駐下邳後,又發生了一件有趣的小故事。
下邳縣令武周,與臧霸性格相投,關系很好。後來武周因部下犯法而受牽連,臧霸不僅不避嫌,反而對其更加親善。本來以臧霸的為人,這幾乎算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但這個武周,不僅名字與後來武則天所建的朝代恰巧重名,其身也確實是武則天的宗祖。
武氏出自姬姓 。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 武」 ,遂以為氏。漢有武臣 ,為趙王 。梁鄒孝侯臣,生德。德生東武亭侯最。最生敬襄侯嬰。嬰生中涓 、濟陰侯山附,後以酎金國除。山附生陳留太守、內黃侯都。都生汝南太守宣,字文達。宣二子:尚、浮。浮字元海,司徒、左長史。生臨漳令靜,字伯濟。靜生烈,字文照。烈生光祿勛篤,字猗伯。篤生太常 、中壘校尉 悌,字周篤。悌生九江太守、臨潁侯端。端生魏侍中 、南昌侯周,字伯南。周三子:陔、韶、茂。陔,字元夏,晉左僕射、薛定侯。——《新唐書· 宰相世系》
建安十四年,赤壁之戰後的第二年,陳蘭、梅成在廬江郡叛亂,臧霸隨於禁討伐梅成,張遼則率張郃等人攻擊陳蘭。然而,梅成偽降騙得於禁回師,自己立即與陳蘭合兵,一同逃往天柱山。如今已成5A景區的天柱山,地勢崎嶇易守難攻,一時難以討平;與此同時,孫權得知此事,便派韓當為援軍支援陳蘭、梅成。為爭取時間,確保張遼可以無後顧之憂地擊破叛軍,臧霸派兵前往皖城攻擊韓當,韓當則反擊臧霸,與臧霸在逢龍大戰,被臧霸擊退;其後,二人又在夾石會戰,臧霸再破韓當,使得孫權不得不親自領數萬兵馬(不知道是不是那著名的十萬人)渡江到達舒縣。對於孫權這一動向,臧霸早已料到,領軍在舒縣嚴陣以待,而孫權聽說臧霸在此,不做其他念想,立刻退軍。得知孫權不戰而退,臧霸怎肯放過如此機會,領軍星夜追趕,追擊百餘里,並分兵兩路前後夾擊,致孫權軍潰敗,許多士卒連船都來不及登上,只能游泳過江。至此,孫權援救陳蘭、梅成的計劃被臧霸徹底挫敗,張遼也一鼓作氣攻下了天柱山,擊破叛軍。從此戰起,臧霸開始頻繁參與對吳作戰,並與張遼多次合作擊敗吳軍。
四年之後,曹操攻擊濡須口,臧霸與張遼再次搭檔,但因為大雨,估計形式可能會對己不利,張遼便意欲自主撤軍,臧霸此時卻表現出了他對曹操的了解,他認為曹操定會下令撤軍,不妨等待軍令。第二天,撤軍令果然下達,張遼感佩之餘,將此事告知曹操,曹操也非常欣賞臧霸此舉,拜其為揚威將軍。
又過了四年,借著張遼在逍遙津一戰對東吳造成的心理重創效應,曹操領諸軍攻擊巢湖,臧霸在此戰中表現突出,先登攻入敵陣,越過巢湖,再擊破居巢。此戰立首功的是臧霸的頭馬——青州刺史孫觀,戰後官封振威將軍,從將軍位和官職上都和臧霸完成了官方CP。但可惜的是,孫觀在此戰中受了重傷,不久後便去世。
再過了三年, 「老大」曹操也去世了,而不同於孫觀的戰歿,曹操的去世,除了讓臧霸感傷外,還意味著一些別的東西,消失了。
臧霸及其部下歸順曹操的原因,向來只在於曹操一人,他們對曹操個人的尊重、佩服、愛戴,是聯接青徐豪強與曹魏勢力的羈絆。他們起初是為了生存才落草為寇,以義氣為處世法則,對統一天下的興趣未必很大,對功名利祿恐怕也並不在意,他們可能只是覺得曹操這個老大很好很厲害,很有想法很有抱負,跟著他混,心服口服。
可是現在,曹操不在了。
泰山豪強彷彿一下子失去了留在曹魏的意義,於是如下的事情發生,也就不足為奇:
「會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為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
老大走了,我們留在這里做什麼?
這幫質朴的山東漢子,大概真的就是這么想的。
然而,此時的曹魏,其基業已然奠定,並不會因曹操的去世就土崩瓦解。曹丕即位後,迅速以曹休、曹真、夏侯尚等人接管主要戰區,並優待老將,完成平穩過渡。當時,接管青徐的戰區司令,是曹休。面對這個曹家的後起之秀,被多種復雜情感裹挾的臧霸,說了這樣一句話:
「國家未肯聽霸耳!若假霸步騎萬人,必能橫行江表。」(三國殺中臧霸的技能名【橫江】也來源於此)
而就在幾年前,劉備的部下,剛剛被任命為漢中太守的魏延也說過一句類似的話: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 請為大王拒之; 偏將十萬之眾至, 請為大王吞之。」
一蜀一魏,豪氣干雲。
曹休將這句話轉告給曹丕,曹丕的心情比臧霸更加復雜,前陣子臧霸的部下擅自離去,如今臧霸又言說自己的雄心……也罷,那就給他這樣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吧。
黃初三年,曹丕三路伐吳,張遼、臧霸都身處曹休的東路軍中。此戰,臧霸以輕船五百,敢死之士萬人,突擊東吳徐陵縣,燒毀敵軍的攻城車,殺敵數千,然後全身而退。
雖然與其他諸路軍相比,此戰之中,臧霸軍僅僅在撤退過程中損失數百人,可稱一場大勝,也證明了他的那句「橫行江表」所言非虛,但當年泰山四寇中已是僅存的尹禮,卻在此役戰死了。
同年,好搭檔張遼病死。
一切都預示著,臧霸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涯,快要畫上句號了。
伐吳之戰結束後,曹丕征調臧霸入朝,升任執金吾,作為高級軍事顧問。他這樣做,既是為了表達對臧霸的重視和尊敬,也是為了讓臧霸勢力離開青徐,鞏固中央集權。
臧霸一直活到明帝曹叡即位後才去世,此時,距離泰山豪強勢力退出歷史舞台,已經過去五年。
他的一生,在「賊」和「俠」兩種身份中不斷切換,所幸遇到了一個欣賞自己的主公,為兄弟們謀了好前程。可是他的兄弟們最終卻也在征戰中紛紛隕落,一一離他而去。
當他溘然長逝的時刻,兄弟們的面貌在眼前浮現,那時他或許會想:
如果生在一個清平盛世,人生會當如何呢?
「大哥,你看,好大一隻虎!」
「嘿,還是你小子眼尖,快叫你哥去把繩子拿來。盧兒,你繞到它後面去,黯奴,給我一支箭!昌霸!昌霸你在幹嘛!」
「奴寇你太慢啦!這只虎是我射的啦!」
「你小子!看我不揍扁你!」
「哈哈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