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從小說到影視劇改編的最成功的是祥林嫂,闡述理由
小說《祝福》是魯迅的代表作之一,將這篇小說搬上舞台非常不易,因為它所提供的戲劇性因素很少,既沒有曲折的劇情,也沒有鮮明的矛盾沖突,卻在瑣碎零散的事件中揭示出深刻的主題,若沒有高明的舞台藝術手法就把握不了它的題材和內涵。而搬上越劇舞台,又多了重不易,越劇當時被認為專演才子佳人戲的地方劇種,觀眾主要是家庭婦女為主力的女性群體,《祝福》對她們來說似乎太過陌生與高深。然而1946年5月,年僅24歲的袁雪芬,帶領著雪聲劇團將《祝福》更名為《祥林嫂》,成功地搬上越劇舞台。該劇被譽為「新越劇」的里程碑,解放後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心和過問下,該劇經過多次修改,劇目在思想性和藝術性兩方面日臻完善,成為魯迅作品搬上戲曲舞台最成功的劇目之一。
編劇:綜合藝術的基礎
1946年首演版《祥林嫂》的編劇是當時雪聲劇團的劇務部主任南薇,他也是該劇的策劃與導演。他在原著基礎上提煉了祥林嫂的一生故事,以時序為軸分六幕及一序幕一尾聲展現,當時為了照顧越劇觀眾的觀看習慣,增加了未婚時的祥林嫂與魯府少爺的愛情戲,還很有創造性地設計了一個紹興地方風格的無業遊民衛癩子的角色。南薇也是1948年電影版的編導。沒有南薇這位有膽識、有眼光的編劇,就沒有越劇《祥林嫂》。
1956年為紀念魯迅逝世20周年,上海越劇院組成袁雪芬、吳琛、庄志和張桂鳳的改編小組,對《祥林嫂》進行再次改編。主創人員以南薇初稿的框架為參考,採用分幕制,確立了抗賣出逃、魯府幫佣、搶親成婚、夫死子亡、二進魯府、贖罪捐門檻、被逐身亡等情節,取消了首演版祥林嫂與魯少爺的愛情戲,還原了原著面貌,取消了電影版祥林嫂劈門檻的情節,另外增加了高老夫子這一人物,用於表現以魯四老爺為代表的封建衛道士的偽善性格。
1962年版本在形式結構上進行修改,圍繞主題思想,結構確定為兩單元,第一單元從出逃到喪子,著重描寫夫權和族權對祥林嫂的迫害;第二單元從二進魯府到被逐身亡,著重描寫神權對她的摧殘。1962年版還重點挖掘祥林嫂重大行為中的內心活動,特別創作了「廚房」一場戲,突出神權對祥林嫂的迫害。「文革」之後,《祥林嫂》在唱詞細膩性和行動准確性等方面又進行了修改。
從小說《祝福》到越劇《祥林嫂》,編劇對主題和思想性的挖掘,對魯迅作品思想性的表達,不是停留在概念化的層面,而是將其與典型的人物形象、鮮明的人物性格相結合,「主題通過作品中人物具體行動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因而藝術感染力強,有著較強的藝術生命力。」
導演:綜合藝術的統帥
吳琛是1956版和1962年版的導演,他以深厚的導演功力帶領主創隊伍打造了《祥林嫂》這一越劇精品,特別是最後一場戲「問蒼天」,是綜合運用「編、導、演、音、美」來塑造人物的代表性範例,同時體現了越劇導演「無所不在卻又了無痕跡」的特點以及吳琛導演蘊藉含蓄的個人風格。
這場戲演的是被逐出魯府淪為乞丐的祥林嫂,除夕之夜倒斃雪地,被封建制度吞噬的一場戲。大幕在祥林嫂主題音樂中拉開,樂隊模擬的風雪聲環繞著變奏的祥林嫂主題音樂,預示了主人公在風雪中掙扎殘喘走向末路。舞台出現冬日雪景下的魯鎮,遠處是大雪覆蓋的山野,近處是上書「節孝」的貞潔牌坊,中間是掛著兩個燈籠的魯府大門,風卷著雪花飄灑一地。天是壓抑低沉的,牌坊是冰冷沉重的,魯府的兩扇黑漆大門,更是一個瞪著血紅大眼的血盆大口,一副肅殺悲涼的場景。在幕後伴唱「年終家家祝大典,迎接福神賜吉祥」中,一年一度的除夕到了,魯府大門的紅燈籠亮了起來,伴奏歡快起來,導演設計的幾組過場場景,管家老孔背著錢褡從外面收賬回來,穿著大紅衣裙的阿發婆婆帶著小孫孫去守歲,兩個戴面具的小孩手拿木刀術槍追逐嬉戲,烘託了紹興地域色彩濃厚的年夜氣氛。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身穿藍布破襖,手挽一個破竹籃,拄著一根破竹竿的祥林嫂,神情呆滯、顫顫巍巍地走上場,猶如風中殘燭。「雪滿地風滿天」的唱段,祥林嫂回憶了一生的經歷,雕塑般的造型,醇厚的唱腔,深沉的情感,營造出動人心魄的感染力。她最後用生命發出「靈魂到底有沒有」的吶喊,卻在「蒼天不開言……人間也無言」的伴唱中倒斃在除夕之夜。接下來四句合唱「百無聊賴的祥林嫂,被人們棄在塵芥里。靈魂有無存疑問,地獄有無也不仔細」,再次畫龍點睛地突出祥林嫂對神權的懷疑。尾聲承續開頭,採用對比手法,在熱鬧的新春爆竹聲和恭賀新禧聲中,在四老爺「可見是個謬種」和老孔「百無禁忌」聲中,舞台燈光集中在魯府大門的一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大紅對聯上,同時在伴唱「百無禁忌賀新禧,一片昇平籠大地」中大幕徐徐落下。曾經有觀眾來信說最後可以用伴唱點點題,導演沒有採納這個建議,這樣看似平淡的結尾,既回味無窮,又洗練深刻,同時與魯迅原著的風格保持一致。
表演:綜合藝術的中心
《祥林嫂》一劇的成功,與扮演祥林嫂的袁雪芬的出色表演分不開。以第一場為例來分析。暮色降臨,在祥林嫂的主題音樂中,祥林嫂挑著柴擔,帶著小叔祥根,緩步上場。她穿著藍底白花鑲白邊的大襟,系著紫邊圍裙,體型健美。在衛老二的招呼聲中,祥林嫂擔柴換肩,墊步停住,抬頭一掠,露出憂戚沉鬱的眼神,回應一聲「衛大叔」,自然亮相,一個低眉順目、處處不忘自己是童養媳婦出身的寡婦(袁雪芬語)出現在觀眾面前。回到家裡,低聲叫了聲「娘」,把柴放到廚房後,馬上又拿起吊水桶去提水,看到祥林娘悶聲不語,知道婆婆有心事,勸慰地說了聲「娘,吃飯了」,聽到「我吃不下」的回答後,她心裡一怔,在打擊樂聲中滿懷憂慮下場,下場前一個停頓,回頭看看婆婆,欲言又止。兩句台詞的一小段戲,表現了祥林嫂本分勤勞,又訥言隱忍的性格。因為掛念婆婆,對婆婆與祥根的談話就很關切,誰知在窗口聽到的居然是婆婆要賣掉她的噩耗。在強烈的配樂中,非常震驚的祥林嫂身體搖晃起來,手中的繩子也掉落在地,等她回過神來,拾起繩子茫然地回到屋裡,低聲回答婆婆「把門關關好」後,機械地把門關上的同時,她再也隱忍不住,伏在門框上輕輕跺足和小聲飲泣起來,轉過身來,看到祥林的靈牌,唯一能哭訴的地方,壓抑不住的悲痛脫口而出「祥林……」話剛出口。馬上用手捂嘴,屏息向婆婆房間的方向看去,這個動作把祥林嫂的童養媳身世和內心痛苦,一下子深刻表現出來。祥林嫂這樣本分的婦女要做出逃走的重大決定,內心是矛盾的。她首先向亡故的丈夫低聲哭訴,然後想在婆婆面前哀告,否定這個想法後欲自殺,可是想到「我好端端的為什麼要去死呢?我不能逃嗎」。決定出逃後,演員用了三個欲走不走的動作,表達驚懼、決絕和留戀的感情,完成出逃的過程,在戲劇過程中深入刻畫了人物心地善良的性格。下場前的一組小動作,先是惶惶然地奔到上場門,環顧四周,不知逃往何處,最後從下場門匆匆而下,也與之前刻畫的祥林嫂的身份、性格和倉皇出逃的情景相呼應。音樂:綜合藝術的靈魂
《祥林嫂》一劇的音樂,是在作曲家、傑出的戲曲音樂家和理論家劉如曾整體統籌布局,演員和琴師共同努力下的結果。唱腔無疑是成功的,劇中唱段,「千悔恨萬悔恨」、「我老六今年活了三十多」、「雪滿地風滿天」、「聽他一番心酸話」、「青青柳葉藍藍天」等,在觀眾中廣為傳唱,深受歡迎。
劉如曾認為作為綜合藝術一部分的音樂,要隨著戲劇的發展而展開,音樂諸要素——音調、速度、節拍、力度、調高、調性、和聲以及配器,要與戲劇動作的速度、節奏相協調,與表演相促進,不能脫離戲劇環境來談音樂。「廚房」一場「千悔恨萬悔恨」唱段,是祥林嫂聽到柳媽「好心」之話後,內心非常痛苦的一場戲。唱段結合劇情,分為四個層次,初聽「一鋸兩半分」的驚恐,自譴自責的悔恨,備受煎熬的恐懼,捐門檻的自慰。音樂也分四層次,女聲伴唱「祥林嫂你實在笨」用弦下調囂板唱出,音樂強烈,配合祥林嫂劈開木柴,似乎感覺到自己也被一劈兩半的恐懼。接下來用六字調慢板,吸收宣卷調的一些素材,用下滑音、顫音等唱法,表現祥林嫂自怨自哀之情。第三個層次演的是祥林嫂又看了看《玉歷寶鈔》,彷彿置身閻羅殿,心理震悚惶恐,音樂用流水板,旋律高企,節奏急促,伴以局促的梆子聲,表現祥林嫂被毒害而受煎熬的內心。最後在尺調慢板中清唱「不如捐條門檻吧」,表現深受神權壓迫下的呻吟。
舞台美術:綜合藝術的裝飾
蘇石風是《祥林嫂》的主要舞美設計者,他的設計風格是現實主義基礎上的浪漫手法,意境悠遠,回味雋永。他為表現劇中特有的年代、地域、民俗特點,用高大的石刻貞潔牌坊做舞台鏡框,沉重壓抑,點明當時的社會思想環境。最後一場「問蒼天」的設計中,黑漆漆的魯府大門上掛著兩盞紅燈籠,就像張開的血盆大口,這神來之筆令人叫絕。高明的舞台美術,不僅介紹環境,給表演提供一個具體場所,也不僅是布置一個賞心悅目的環境,它還要能表情達意,推動劇情發展,參與到人物塑造這一中心任務上來。第一場祥林家的場景,那是一間簡陋的灰泥茅屋,台中是一張木桌,一張木條凳和一把竹椅放兩邊,台的右角是祥林的靈台,窗外是一叢毛竹,一派江南窮苦人家的場景。雖然家徒四壁,但看上去比較整潔有條理。可以想像主人是手腳勤快的。第七場賀老六家,那是一間由石頭砌牆、木頭搭成的房子,一個大紅的喜字掛在供桌上方的牆上,旁邊是個竹竿挑著白底藍花蚊帳的木床,典型山裡窮苦人家的場景。屋裡陳設和祥林家相似的簡陋,相似的整潔,暗示祥林嫂與賀老六同樣的社會身份和相似的勞動者性格,預示了後面祥林嫂從尋死覓活到低頭允婚的合理性。
《祥林嫂》一劇凝聚了雪聲劇團和上海越劇院眾多創作人員和演員們的智慧,該劇在題材、主題、演出形式、舞台風格等多方面擴大了越劇表現范圍,並成功地充分調動了編、導、演、音、美各種藝術手段,以人物塑造為核心,在濃郁的生活與地域氣息中演繹故事,表達發人深省的社會哲理,成為越劇綜合藝術的典範劇目。
❷ 推薦下好看的越劇或者黃梅戲電影和電視劇
1948年《祥林嫂》
啟明公司
原著:魯迅 改編、導演:南薇 攝影:董克毅、董紹泳
演員:袁雪芬 范瑞娟 徐天紅 張桂鳳 吳小樓 項彩蓮 張雲霞
1949年《越劇精華》
文華公司
導演:桑弧 攝影:黃紹芬
包括:
范瑞媚、傅全香的《樓台會》;
徐玉蘭、王文娟的《販馬記》中的《寫狀》;
袁雪芬,徐玉蘭、筱小招、吳小樓的 《雙看相》;
竺水招、戚雅仙的《賣婆記》。
1949年《相思樹》
中國電影實驗工廠
導演:程述堯
編劇:鍾 泯 邵慕水
袁雪芬 魏鳳娟 金艷芳 陳金蓮 高劍琳
1950年《石榴紅》
中國電影實驗工廠
導演:韓義
編劇:沈默
徐天紅 戚雅仙 焦月娥 高劍琳
1953年《梁山伯與祝英台》
上海電影製片廠
編劇:徐進、桑弧 導演:桑弧、黃沙 攝影:黃紹芬
布景設計:胡倬雲、張曦白
根據華東戲曲研究院舞台劇本改編
袁雪芬 范瑞娟 張桂鳳
1958年《情探》
江南電影製片廠
編劇:田漢、安娥 導演:黃祖模 攝影:李生偉 美工:盧景光
演出:上海越劇院
傅全香、陸錦花
1959年 《西廂記》
香港文華電影公司
金寶花、張茵、高佩
1959年 《追魚》
天馬電影製片廠
改編:集體 導演:應雲衛 攝影:馬林發 美工:葛師承 副導演:丁然
演出:上海越劇院
徐玉蘭、王文娟、鄭忠梅、周寶奎
1960年《斗詩亭》
天馬電影製片廠
編劇:胡小孩 導演:應雲衛 攝影:馬林發、任志新 美工:葛師承
演出:浙江越劇二團
根據浙江省越劇二團演出本改編
1961年《雲中落綉鞋》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61年《王老虎搶親》
香港長城影業公司 上海越劇院配合
導演:金庸
編劇:金庸
夏 夢 李 嬙 配 音 畢春芳 戚雅仙等
1962年《紅樓夢》
海燕電影製片廠、香港金聲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編劇:徐進 藝術指導:朱石麟 導演:岑范 攝影:陳震祥美工:胡倬雲、張曦白
演出:上海越劇二團
徐玉蘭 王文娟 金采風 呂瑞英 周寶奎 徐天紅 孟莉英
1962年《碧玉簪》
海燕電影製片廠、香港大鵬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改編、導演:吳永剛 攝影:羅從周、彭恩禮 美工:張曦白 副導演:趙煥章 舞台導演:黃沙
演出:上海越劇二團
根據上海越劇院演出本改編
金采風 陳少春 周寶奎 姚水娟 錢妙花
1962年《三看御妹劉金定》
香港長城影業公司 上海越劇院配合
編劇:李萍倩
夏 夢 丁賽君 李 嬙 馮 琳 配 音 陳 琦 徐涵英
1962年《柳毅傳書》
長春電影製片廠
改編:南京市越劇團創作組集體,計大為、葉至誠執筆
導演:蔡振亞 攝影:吳國疆 美工:崔永泉、陳德生
演出:南京市越劇團
竺水招、筱水招、商芳臣
1963年《毛子佩闖宮》
珠江電影製片廠、香港鴻圖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編劇:裘鳳 導演:斯蒙 攝影:李生偉 美術:葛興萼 副導演:黃丹彤
演出:武漢市越劇團
金雅樓、筱靈鳳
1963年《金枝玉葉》
香港長城影業公司 上海越劇院配合
編劇:胡小峰
夏 夢 丁賽君 李 嬙 馮 琳 配 音 陳 琦 徐涵英
1965年《烽火姻緣》
香港長城影業公司拍攝 上海越劇院配合
編劇:李萍倩
夏 夢 丁賽君 配 音 陳 琦 徐涵英
1974年《半籃花生》
長春電影製片廠
編劇:《半籃花生》創作組 導演:朱文順 攝影:常彥 美工:汪滔
演出:浙江越劇團
1978年《祥林嫂》
上海電影製片廠、香港鳳凰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改編:吳琛、庄志、袁雪芬、張桂鳳 導演:岑范、羅君雄
攝影:蔣錫偉 美工:胡倬雲、謝棨前
袁雪芬、金采鳳
1982年《花燭淚》
浙江電影製片廠
編劇:胡小孩、謝枋、天方 導演:殷子、陳蟬
攝影顧問:石鳳歧 攝影:龔國良蓖、周榮震 美工:駱德灝
演出:浙江越劇一團
1983年《莫愁女》
南京電影製片廠
編劇:張弦 導演:周予、吳秋芳 攝影:馮秉鏞、單興良 美術顧問:張曦白 美術:胡榮法
竺小招、林婷婷
1984年《五女拜壽》
長春電影製片廠 編劇:顧錫東 導演:陸建華、於中效
總攝影:王啟民 攝影:李俊岩 美術:徐振鵾
演出:浙江省小百花越劇演出團
董柯娣、徐愛武
1985年《綉花女傳奇》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改編:包朝贊 導演:石嵐
攝影:瞿金樓 美工:葉明楠
演出:浙江省杭州市桐廬越劇團
根據江南民間故事改編
1986年《桐花淚》
上海電影製片廠
編劇:包朝贊 導演:沙潔 攝影:張珥 美術:秦柏松 副導演:史鳳和
演出:杭州市越劇二團
1999《紅絲錯》
浙江省電影公司、浙江小百花越劇團聯合攝制
編劇:顧頌恩 導演:徐偉傑 攝影:瞿家振、李榮聖
2001年《唐伯虎》
茅威濤、何賽飛
2002年《醉公主》
中影集團、北京今古影視策劃有限公司聯合攝制
編劇:王雲根、錢勇 導演:森島 攝影:王健
2007年越劇電影
經典版《紅樓夢》
主演:鄭國鳳 王志萍
交響版《紅樓夢》
主演:趙志剛 方亞芬
總導演:韋翔東
越劇電視劇紅樓夢 越劇電視劇孟麗君 越劇電視劇竹葉青青 越劇電視劇何文秀 越劇電視劇梁祝 越劇電視劇珍珠塔 1,《天仙配》
1955年6月—12月,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黑白片.
桑弧根據陸洪非1954年華東區戲曲觀摩大會演出本改編;導演石揮,攝影羅從周,音樂顧問葛炎,作曲時白林,王文治;主演嚴鳳英,王少舫.
電影劇本全片分為」鵲橋』,』路遇』,」織絹」,」分別」四場,將」賣身」,」上工」,」滿工」三場以27個鏡頭,六句唱詞分別納入其他各場之中,因而將原唱詞442句刪改位178句.將」樹上鳥兒成雙對」男女聲對唱由」路遇」之尾改置」分別」之首.將傅公子改為家院趙貴.
1956年3月,《天仙配》電影被文化部列為」新片展覽周」影片之一.獲」建國五周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1956年6月起,先後在法國,義大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英國,埃及,瑞士等國的電影節上放映.至1959年底,正式輸出蒙古,朝鮮,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斐濟,加拿大,蓋亞那,紐西蘭等國家.
2,《夫妻觀燈》
1956年10月,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攝制.黑白紀錄片.主演嚴鳳英,王少舫.
3,《春香鬧學》
1958年10月—11月,安徽電影製片廠攝制.黑白片.做為《安徽戲曲集錦》藝術片組成部分.
改編陸洪非,導演郭鈞,喬志良;編曲時白林;主演潘璟琍,熊少雲.
4,《女駙馬》
1959年6月—10月,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攝制.黑白片.根據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同名舞台劇演出本改編.
改編陸洪非,導演劉瓊,作曲時白林,主演嚴鳳英,潘璟利,王少舫,張雲風.
電影劇本將」綉樓」分為」綉樓」和」花園」兩場,恢復原舞台劇本中刪去的李兆廷被逼退婚,受贈,被誣等情節,增加馮素珍主僕離家出走途中及劉文舉在」金殿』中的若乾唱段.電影劇本共設334句唱詞.
5, 《牛郎織女》
1963年6月—10月,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與香港大鵬影業公司聯合攝制.彩色片.
編劇陸洪非,金芝,完藝舟,岑范;導演岑范,攝影陳震祥,作曲時白林,方紹墀,主演嚴鳳英,王少舫,黃宗毅.
本片攝制完成後在香港澳門放映,粉碎」四人幫」之後才在全國公開放映.
6,《槐蔭記》》
1963年6月—10月,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與香港繁華營業公司聯合攝制.彩色寬銀幕片.劇本及音樂均按《天仙配》原稿拍攝,發行時改今名.
導演顧而已,主演董文霞,夏承平.
本片先在香港澳門放映,粉碎」四人幫」之後才在全國公開放映.
7,《紅霞萬朵》
1976年,珠江電影製片廠攝制.根據安慶市黃梅戲劇團舞台劇改編, 第一部黃梅戲現代影片,彩色片.」文革」中曾短期放映.
編劇劉雲程等,時白林擔任音樂顧問兼指揮,劉廣慧,王少舫主演.
8,《小店春早》
1976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 彩色片,根據安慶市黃梅戲劇團舞台劇改編,」文革」中曾短期放映.丁同主演
9,《龍女》
1983年10月—1984年3月,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彩色遮幅式片.
根據安徽省黃梅戲劇團舞台劇《龍女情》改編,增加龍門祝壽場景,增加內廷診病和金殿面試,鯉魚精改名黑鮫.
改編丁式平,朱士軌,許成章;導演舒適,攝影陳震祥,作曲方紹墀,主演馬蘭,黃新德,吳亞玲,張輝,王少舫.
本片由文化部選定為」慶祝建國三十五周年新片展覽」影片之一,1984年9月起全國公映.
10,《杜鵑女》
1984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攝制,根據安慶市黃梅戲二團舞台劇《慈母淚》改編,影片易名為《杜鵑女》。編劇:汪自毅 沙丹 ,導演:沙丹 主演: 郭霄珍,汪靜,張小萍.
11,《孟姜女》
1986年2月—4月,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攝制,彩色遮幅式片.
根據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同名舞台劇演出本改編.
編劇王冠亞,導演沙丹,作曲時白林,配器時白林,徐楠;主演楊俊,張輝.
本片只有110句唱詞,唱腔優美,韻味雋永,道白採用普通話,是另一種樣式的探索.1987年被選為參加新加坡首屆」中國電影節」十部影片之一.
12,《母老虎上轎》
1986年,根據黟縣黃梅戲劇團舞台劇《母老虎上轎》改編,長春電影製片廠攝制.編劇余治淮,作曲徐志遠,王毓琴,陳小芳主演.
13,《朱門玉碎》
1985年,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根據安慶市黃梅戲劇團舞台劇《審婿招婿》改編,編劇汪自毅等,導演陳懷皚,影片易名為《朱門玉碎》.主演:丁同
14,《香魂》
1986年,安徽電影製片廠攝制, 主演:韓再芬,導演: 張鴻眉、王金聲 編劇: 劉雲程 攝影: 王文錫
15,《血淚恩仇錄》
1990年,湖北第一部黃梅戲電影,長春電影製片廠和湖北電影製片廠聯合攝制,導演楊世雄,
主演楊俊,張輝,作曲陳精根
16,《徽商情緣》
1995年,安徽省委宣傳部、安徽電視台、安徽電影製片廠聯合攝制。監制:陳發仁、王學平、吳鍾謨;顧問:李准、沈培新;編劇:侯露;導演:王金夫;攝影:甘泉、張林;作曲:徐志遠;指揮、配器:尚廷文;製片主任:陶其光;出品人:常小平;主演:韓再芬、李龍斌、黃新德。獲中宣部第五屆「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1996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戲曲片獎。
17,《生死擂》
2000年,省委宣傳部,蕪湖市委市政府,安徽電視台,安徽電影製片廠聯合攝制.我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聲黃梅戲戲曲故事片,根據黃梅戲舞台劇《斛擂》改編,編劇金芝、草青,導演王好為,攝影李晨聲、尹其武,作曲時白林、尚廷文;韓再芬,黃新德,董成,蔣建國,陳小成主演。
18,《山鄉情悠悠》
2000年,根據安慶市黃梅戲一團舞台劇《柳暗花明》改編,趙媛媛,董家林主演,曾榮獲2000年中國電影「華表獎」,安徽省電影發行放映總公司出品. 半把剪刀(電視劇:汪靜)
春香鬧學
打豆腐
打豬草
二月
桂小姐選郎(電視劇:韓再芬)
紅樓夢(舞台劇:馬蘭、吳亞玲)
紅絲錯
皇帝告狀
黃梅戲_孟姜女
黃梅戲《戲牡丹》--- 馬蘭
黃山情(電視劇:黃婉秋、黃新德)
家春秋
拉郎配(電視劇:李文)
梁山伯與祝英台(舞台劇:馬蘭、黃新德)
龍鳳奇緣(電視劇:韓再芬、汪靜)
龍女(電影:馬蘭、黃新德)
孟麗君(電視劇:韓再芬)
孟麗君(孫娟)
母老虎上轎
女駙馬(電視劇:韓再芬 )
女駙馬(電視劇:韓再芬)
女駙馬(電影:嚴鳳英)
女駙馬(舞台劇:韓再芬)
女駙馬(舞台劇:馬蘭 )
女駙馬(舞台音配像:馬蘭配嚴鳳英)
劈棺驚夢(電視劇:馬蘭、黃新德)
七仙女與董永(電視劇:汪靜)
秦香蓮(黃梅戲)
桃花女
桃花扇(電視劇:韓再芬)
啼笑姻緣
天仙配(韓再芬)
天仙配(嚴鳳英、王少舫)
挑女婿
王熙鳳與尤三姐
無事生非(舞台劇:馬蘭)
西廂記
戲牡丹,點大麥,補背褡
小辭店(電視劇:韓再芬、韓軍)
嚴鳳英(電視劇:馬蘭)
遙指杏花村(電視劇:馬蘭)
貞娘怨
鄭小嬌(電視劇:韓再芬)
❸ 求越劇祥林嫂、花燭淚全集,視頻
正在發送,請查收採納。衷心祝願聽戲愉快,天天開心,事事如意!
直接將我115網盤戲曲60G資料的分享權發到你郵箱(包括大平調、京劇、越劇、黃梅戲、豫劇、評劇、評書、曲劇、河南墜子、河北梆子、廬劇、採茶戲、滑稽越劇、山東梆子、湖北大鼓、大鼓書、紹劇、紹興蓮花落、淮劇、揚劇、越調、老調、滬劇、楚劇、錫劇、琴書、揚琴戲、柳琴戲、泗州戲、二人轉、呂劇、花鼓戲、秦腔、88首適合老人聽的歌曲等),你會收到網盤號30068136或者28340495發來的名為115點com的郵件,打開郵件,就可以接收我網盤上的戲曲
請大家不要通過加網盤好友的方式來找我,我的好友都2000人了,超過了1150人的上限。但通過上面的方法,照樣可以讓你接收我的戲曲資料
前提是你自己要有115網盤,才能接收,如果沒有,上網搜索如何免費注冊115網盤,一分鍾搞定,這種事情是可以無師自通的。成功後,一分鍾就能把我發給你的存到你的網盤上,永遠成為你的東西了
郵箱附件戲曲和115網盤戲曲分享權已發到你郵箱。如果沒有收到,請檢查郵箱名是否錯誤,檢查郵箱名後綴,檢查郵箱垃圾箱,檢查訂閱郵箱。
如覺得好,請及時下載,及時採納為滿意答案,進你的知道,進你的提問,一步一步做就行了,一分鍾搞定。謝謝
給you xia ng,如一234愛特扣扣點卡木
❹ 祥林嫂的越劇1
近代劇。根據魯迅小說《祝福》改編。最早演出本由南薇於1946年編劇。 祥林嫂年輕守寡,婆婆在重債逼迫和衛老二的慫恿下,將她賣給山裡獵戶賀老六為妻。祥林嫂不願再婚,逃至魯四老爺家幫工,數月後被衛老二發現,搶至山中與賀老六成親,婚後生子阿毛。
不久,賀貧病而亡,孩子又被狼叼走,祥林嫂只得重回魯家幫工。但因她兩次守寡,被認為是不祥之物,深為主人所厭惡。
祥林嫂畏懼死後受罪,遂將積蓄兩年的工錢,到土地廟捐了門檻,以贖「罪孽」。然仍被魯家攆出,淪為乞丐,終於在一個除夕之夜,倒斃在風雪之中。 該劇在1946年由雪聲劇團演出,南薇編導,袁雪芬領銜主演,被譽為20世紀40年代越劇改革的里程碑。1948年被攝成電影。醒獅唱片公司灌制了袁雪芬、張桂鳳演唱的該劇唱片1面。為紀念魯迅逝世20周年,上海越劇院一團於1956年10月19日演於大眾劇場。劇本由吳琛、庄志、袁雪芬、張桂鳳集體改編,吳琛導演,項管森、曉舟編曲,蘇石鳳、顧大良舞美設計,陳紹周造型設計,吳報章燈光設計。袁雪芬飾祥林嫂,范瑞娟飾賀老六,張桂鳳飾衛老二, 吳小樓飾魯四老爺,金艷芳飾魯四太太。該劇較好地體現了魯迅原著精神,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這一典型的藝術形象,全劇具有鮮明的時代風貌和濃郁的鄉土氣息,但在藝術處理上尚欠「戲曲化」,內容與形式還不夠完美協調。
1962年,該劇又作了一次較大的藝術加工,結構上改分幕制為分場制,音樂改由劉如曾編曲,進一步運用戲曲唱、念、做的功能,加深體現原著精神。如把原著中「她當時並不回答什麼話,但大約非常苦悶了,第二天早上起來的時候,兩眼便都圍著大黑圈」這句話,發展成「廚房」一場戲,把祥林嫂被神權折磨所受的內心痛苦,生動形象地體現出來。演員的形體動作,在生活化的基礎上吸收融化傳統的表演身段,達到了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和諧統一,使戲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研究魯迅小說的專家魏金枝在《上海戲劇》1962年第6期上評論說:「越劇《祥林嫂》的改編,因為它有機會吸取電影《祝福》的長處,更重要的是利用戲曲這一表現形式的特點,從最近這次演出效果看,確乎已經比電影《祝福》更深地體現了原著的主題思想。」
1977年,上海越劇院又再度修改加工,以男女合演的形式進行排演,由袁雪芬、金采鳳輪流飾演祥林嫂,史濟華飾賀老六,秦光耀飾衛老二,徐瑞發飾魯四老爺,金艷芳飾魯四太太。該劇為上海越劇院優秀保留劇目,袁雪芬代表作之一,受到觀眾的歡迎和文藝界的好評,有劇種代表作之稱。戲劇家沈西蒙、漠雁觀後,在1978年《上海文藝》第3期上,以「贊越劇《祥林嫂》」為題,聯合發表1萬余言的長篇評論,盛贊該劇「在藝術上,她也是不可多得的一出好戲。她劇本好、導演好、表演好、音樂好、舞美好。整個演出象一部和諧的樂章,給人的藝術感受是強烈的、深遠的。」
全國兄弟劇種劇團到上海越劇院學習移植該劇的達70多家。
1978年,該劇由上海電影製片廠和香港鳳凰影業公司攝製成彩色寬銀幕戲曲藝術片在全國放映。
1959年,劇本被收入《中國地方戲曲集成·上海卷》。
上海文藝出版社在1960年出版了該劇的單行本。1978年再版發行。該劇主要唱段由中國唱片社和音像出版單位製成唱片和音帶,發行國內外。
❺ 找祥林嫂的電影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
主要講述善良、勤勞、朴實的農婦祥林嫂,丈夫早亡,與婆婆相依為命。因受生活和重債逼迫及為小叔成親,在衛老二的慫恿策劃下,婆婆准備將祥林嫂賣給山裡賀老六為妻。祥林嫂得知,悲痛欲絕,連夜逃走。祥林嫂來到魯鎮,經人介紹,到地主魯四老爺家做幫工。
❻ 祥林嫂的越劇2
近代劇。胡汝慧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
導演胡汝慧、宋順發,作曲樊潤河、陳小華。周雲娟飾祥林嫂、邵龍飾賀老六,李海明飾魯四老爺。全劇約50分鍾。
❼ 魯迅的《祥林嫂》在網上被改編過哪些版本
最早知道祥林嫂,是看的越劇電影版的《祥林嫂》,當年的露天電影,劇中袁雪芬老師演老年版的祥林嫂,金采鳳老師演的青年版的祥林嫂。第一次看的時候我好象還沒有上小學,似懂非懂。後來又陸續看了幾回,記得很清楚的是我老爸帶我看過電影後經常說到劇中的台詞,「我真傻,真的!」「我單知道下雪的時候野獸在山坳里沒有食吃,會到村裡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狼出來。」就記住了那個可憐的被狼叼走了的阿毛,和那個失去了人生所有希望的祥林嫂。還有寡婦祥林嫂被迫跟賀老六成親時一心求死撞在桌子角上撞破的頭。
❽ 建國後我國拍攝的越劇電影都有哪些
1948年《祥林嫂》
啟明公司
原著:魯迅 改編、導演:南薇 攝影:董克毅、董紹泳
演員:袁雪芬 范瑞娟 徐天紅 張桂鳳 吳小樓 項彩蓮 張雲霞
1949年《越劇精華》
文華公司
導演:桑弧 攝影:黃紹芬
包括:
范瑞媚、傅全香的《樓台會》;
徐玉蘭、王文娟的《販馬記》中的《寫狀》;
袁雪芬,徐玉蘭、筱小招、吳小樓的 《雙看相》;
竺水招、戚雅仙的《賣婆記》。
1949年《相思樹》
中國電影實驗工廠
導演:程述堯
編劇:鍾 泯 邵慕水
袁雪芬 魏鳳娟 金艷芳 陳金蓮 高劍琳
1950年《石榴紅》
中國電影實驗工廠
導演:韓義
編劇:沈默
徐天紅 戚雅仙 焦月娥 高劍琳
1953年《梁山伯與祝英台》
上海電影製片廠
編劇:徐進、桑弧 導演:桑弧、黃沙 攝影:黃紹芬
布景設計:胡倬雲、張曦白
根據華東戲曲研究院舞台劇本改編
袁雪芬 范瑞娟 張桂鳳
1958年《情探》
江南電影製片廠
編劇:田漢、安娥 導演:黃祖模 攝影:李生偉 美工:盧景光
演出:上海越劇院
傅全香、陸錦花
1959年 《西廂記》
香港文華電影公司
金寶花、張茵、高佩
1959年 《追魚》
天馬電影製片廠
改編:集體 導演:應雲衛 攝影:馬林發 美工:葛師承 副導演:丁然
演出:上海越劇院
徐玉蘭、王文娟、鄭忠梅、周寶奎
1960年《斗詩亭》
天馬電影製片廠
編劇:胡小孩 導演:應雲衛 攝影:馬林發、任志新 美工:葛師承
演出:浙江越劇二團
根據浙江省越劇二團演出本改編
1961年《雲中落綉鞋》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61年《王老虎搶親》
香港長城影業公司 上海越劇院配合
導演:金庸
編劇:金庸
夏 夢 李 嬙 配 音 畢春芳 戚雅仙等
1962年《紅樓夢》
海燕電影製片廠、香港金聲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編劇:徐進 藝術指導:朱石麟 導演:岑范 攝影:陳震祥美工:胡倬雲、張曦白
演出:上海越劇二團
徐玉蘭 王文娟 金采風 呂瑞英 周寶奎 徐天紅 孟莉英
1962年《碧玉簪》
海燕電影製片廠、香港大鵬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改編、導演:吳永剛 攝影:羅從周、彭恩禮 美工:張曦白 副導演:趙煥章 舞台導演:黃沙
演出:上海越劇二團
根據上海越劇院演出本改編
金采風 陳少春 周寶奎 姚水娟 錢妙花
1962年《三看御妹劉金定》
香港長城影業公司 上海越劇院配合
編劇:李萍倩
夏 夢 丁賽君 李 嬙 馮 琳 配 音 陳 琦 徐涵英
1962年《柳毅傳書》
長春電影製片廠
改編:南京市越劇團創作組集體,計大為、葉至誠執筆
導演:蔡振亞 攝影:吳國疆 美工:崔永泉、陳德生
演出:南京市越劇團
竺水招、筱水招、商芳臣
1963年《毛子佩闖宮》
珠江電影製片廠、香港鴻圖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編劇:裘鳳 導演:斯蒙 攝影:李生偉 美術:葛興萼 副導演:黃丹彤
演出:武漢市越劇團
金雅樓、筱靈鳳
1963年《金枝玉葉》
香港長城影業公司 上海越劇院配合
編劇:胡小峰
夏 夢 丁賽君 李 嬙 馮 琳 配 音 陳 琦 徐涵英
1965年《烽火姻緣》
香港長城影業公司拍攝 上海越劇院配合
編劇:李萍倩
夏 夢 丁賽君 配 音 陳 琦 徐涵英
1974年《半籃花生》
長春電影製片廠
編劇:《半籃花生》創作組 導演:朱文順 攝影:常彥 美工:汪滔
演出:浙江越劇團
1978年《祥林嫂》
上海電影製片廠、香港鳳凰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改編:吳琛、庄志、袁雪芬、張桂鳳 導演:岑范、羅君雄
攝影:蔣錫偉 美工:胡倬雲、謝棨前
袁雪芬、金采鳳
1982年《花燭淚》
浙江電影製片廠
編劇:胡小孩、謝枋、天方 導演:殷子、陳蟬
攝影顧問:石鳳歧 攝影:龔國良蓖、周榮震 美工:駱德灝
演出:浙江越劇一團
1983年《莫愁女》
南京電影製片廠
編劇:張弦 導演:周予、吳秋芳 攝影:馮秉鏞、單興良 美術顧問:張曦白 美術:胡榮法
竺小招、林婷婷
1984年《五女拜壽》
長春電影製片廠 編劇:顧錫東 導演:陸建華、於中效
總攝影:王啟民 攝影:李俊岩 美術:徐振鵾
演出:浙江省小百花越劇演出團
董柯娣、徐愛武
1985年《綉花女傳奇》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改編:包朝贊 導演:石嵐
攝影:瞿金樓 美工:葉明楠
演出:浙江省杭州市桐廬越劇團
根據江南民間故事改編
1986年《桐花淚》
上海電影製片廠
編劇:包朝贊 導演:沙潔 攝影:張珥 美術:秦柏松 副導演:史鳳和
演出:杭州市越劇二團
1999《紅絲錯》
浙江省電影公司、浙江小百花越劇團聯合攝制
編劇:顧頌恩 導演:徐偉傑 攝影:瞿家振、李榮聖
2001年《唐伯虎》
茅威濤、何賽飛
2002年《醉公主》
中影集團、北京今古影視策劃有限公司聯合攝制
編劇:王雲根、錢勇 導演:森島 攝影:王健
2007年越劇電影
經典版《紅樓夢》
主演:鄭國鳳 王志萍
交響版《紅樓夢》
主演:趙志剛 方亞芬
總導演:韋翔東
正要拍攝的電影
《西廂記》《梁祝》
主演:茅威濤 顏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