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京劇武家坡蘇龍魏虎
《紅鬃烈馬-武家坡》蘇龍魏虎為媒證
(西皮流水)
薛平貴:蘇龍魏虎為媒證,王丞相是我的主婚人。
王寶釧:提起了別人我不曉,那蘇龍、魏虎是內親。你我同把相府進,三人對面你就說分明。
薛平貴:他三人與我有仇恨,咬定了牙關他就不認承。
王寶釧:我的父在朝為官宦,府朝金銀堆如山。那本利算來該多少?命人送到那西涼川。
薛平貴:西涼川四十單八站,為軍的要人我是不要錢。
王寶釧:我進相府對父言,家丁小斯有萬千,將你送到官衙內,打板子、上夾棍、丟南牢、坐監禁,管叫你思前容易你就退後難。
薛平貴:大嫂說話理不端,為軍哪怕到當官.衙內衙外我打點,管保大嫂就斷與了咱.
王寶釧:軍爺說話理不端,欺奴猶如欺了天,西涼達子造了反,妻兒老小與奴一般.
薛平貴:自古清酒紅人面.財帛可以動心間.腰中取出了銀一錠,將銀放置在這地平川。這錠銀子,三兩三,贈與大嫂做妝奩,買綾羅,做衣衫,打首飾,制簪環,我與你少年的夫妻就過幾年哪!
王寶釧:這錠銀子,奴不要,與你娘做一個安家的錢。買白布,做白衫,買白紙,糊白幡,打首飾,做裝殮,落一個孝子的名兒在那天下傳。
薛平貴:是烈女不該門前站,因何來在大路邊?為軍起下不良意,
(西皮搖板)來來來,一馬雙跨到西涼川。
王寶釧(西皮快板):一見軍爺翻了臉,不由寶釧心膽寒。底下頭來暗思念,(白) 有了 。(西皮快板) 猛然一計上心尖,抓把沙土迷他的眼。(白) 軍爺,那旁有人來了。
薛平貴 (白) 在哪裡?
王寶釧 (西皮搖板): 急忙跑回寒窯間。
(王寶釧下。)
薛平貴 (笑): 哈哈哈!
(西皮搖板) 好一個貞節王寶釧,百般調戲也枉然。不騎馬來步下趕,夫妻們相逢在寒窯前。
㈡ 程硯秋的早年經歷
程硯秋出生在1904年12月20日,光緒三十年十一月十四日酉時 ;幼年家道中落,六歲投榮蝶仙門下,練武功,向榮春亮習武生。一年後向名武生教師丁永利學戲,後因扮相秀麗,改從陳桐雲習花旦,後發現嗓音極佳,改學青衣,師從陳嘯雲。程硯秋童年基本功訓練異常艱苦,他以驚人的毅力接受了這些訓練,熬過了他慘痛的童年。十一歲登台演出,以其超凡的文武之功,唱、念、做、打嶄露頭角,行內外耳目一新。在北京丹桂茶園(原東安市場內),與趙桐珊、劉鴻聲、孫菊仙等合作演出《桑園寄子》、《轅門斬子》、《硃砂痣》等戲。先祖隨多爾袞入關,多有戰功,戰死疆場。據陳叔通考證,程家祖傳牒文顯示,程的五世祖當過清朝中期的相國。父親榮壽,世襲將軍之爵,是地道的八旗子弟。母親托氏。 經梅蘭芳與其原配夫人王明華介紹,程硯秋娶果素瑛為妻。生有三子一女,長子程永光,次子程永源,幼子程永江,女兒程慧貞。均未入梨園行。 1922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引起轟動,1923年再次到上海,使上海觀眾欣喜若狂,藝術也逐步趨於成熟。從1925年到1938年,程硯秋步入他風華正茂的黃金時期和「程派」藝術的成熟期,此時程硯秋已經集創作、演出、導演三者於一身,成為較具實力的藝術家。他同時受進步思想的影響,面對廣大勞動人民水深火熱的社會現實,滿腔義憤,編創了許多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的劇目,如《文姬歸漢》、《荒山淚》、《春閨夢》、《亡蜀鑒》等劇目。在反封建、反軍閥內戰、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等不同時期引起觀眾強烈共鳴,表達了廣大群眾反對戰爭、反對壓迫、希望和平的強烈願望。這一時期後他著力於悲劇的表演,繼《青霜劍》、《竇娥冤》之後又有《碧玉簪》、《梅妃》及前面提到的一系列悲劇作品的上演,成功的塑造了一批悲劇人物形象,他從此也以擅演悲劇著稱。當然,程硯秋也不是光全演悲劇,《鎖麟囊》就是他另一類型的代表作。
1956年北京電影製片廠為他拍攝了電影藝術片《荒山淚》,為保留更多的程腔和水袖,影片增加了很多新唱段(吳祖光改編),並攝下了他結合劇情創作的二百多種水袖表演形式。1957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請他和楊寶森合錄了《武家坡》一劇。 晚年的程硯秋致力於教學和總結舞台藝術經驗的工作。1949年作為特邀代表,參加全國政協第一屆會議,1950年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戲協理事會主席團委員,1953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1957年由周恩來總理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程硯秋將他的一生全部獻給了京劇藝術事業,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京劇藝術近百年來所達到的高峰之一,他不僅對京劇旦角同時也對整個京劇、戲曲的發展都產生著深遠、重大的影響。學習程派並較有成就的演員有:陳麗芳、章遏雲、新艷秋、趙榮琛、侯玉蘭、王吟秋、李世濟、李薔華等。 1958年3月9日,他因心臟突發性梗塞,僅幾分鍾便失去了生命,年僅54歲。 幼年家到中落,六歲投榮蝶仙門下,練武功異常艱苦,他以驚人的毅力接受了這些訓練,熬過了他慘痛的童年。十一歲登台,十二歲開始營業性演出。
1917年他因嗓子倒倉,暫不演出,繼續深造。變聲後,得到詩人羅癭公的幫助,先從閻嵐秋(九陣風)、喬蕙蘭、謝昆泉、張雲卿等名家學把子、身段和演唱。他又拜梅蘭芳為師,更受王瑤卿的教導和點撥,並在羅癭公的指導下,廣泛涉獵文學作品和繪畫、書法、舞拳練劍、電影等多種藝術,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藝術修養和美學情趣,為日後的藝術創作做了充分的准備,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人稱「程派」。後與高慶奎、余叔岩等人合作,聲譽日隆。不久自己組班,在京、滬等地演出,在觀眾中產生深刻的印象。1927年和1931年曾兩度被評選為「四大名旦」之一。
他在大膽革新的前提下,於建國初期編演了他最後一出新戲《英台抗婚》,這出戲無論從唱腔、唱詞、舞台表演及美術設計方面都對傳統京劇藝術程式做了較大的突破及創新,得到了專家和廣大觀眾的一致肯定。1956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又為他拍攝了電影藝術片《荒山淚》,為保留更多的程腔和水袖,影片增加了很多新唱段(吳祖光改編),並攝下了他結合劇情創作的二百多種水袖表演形式。1957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請他和楊寶森合錄了《武家坡》一劇。晚年的程硯秋致力於教學和總結舞台藝術經驗的工作。
㈢ 請問電影《梅蘭芳》中出現了梅蘭芳的唱的哪幾段戲
和冬皇唱的《游龍戲鳳》(梅龍鎮),打擂台時唱了時裝戲《一縷麻》,到美國演的有《虹霓關》,還有年少改戲時唱的《紅鬃烈馬》中的《武家坡》一段!
㈣ 金粉世家陳玉芳什麼人金三爺是什麼關系
陳玉芳是一個唱戲的,金三爺是他的戲迷。
《金粉世家》是由李大為執導,陳坤、董潔、劉亦菲、徐露領銜主演的民國愛情劇,該劇根據張恨水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北洋軍閥內閣總理之子金燕西和清貧女子冷清秋之間的愛情故事。
(4)武家坡電影全集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金燕西
金府最小的兒子,人稱七少爺,從小養尊處優。他追求自由純真的愛情,厭惡花花世界裡的倚紅偎翠,因受不了豪門小姐白秀珠的嬌橫與任性,而與其疏遠。他對素靜雅緻的冷清秋一見鍾情並與其結婚,但因生活的獨特環境,造成自身獨特性的缺點,最終失去了自己的最愛。
冷清秋
出身寒門的書香之女,與寡母相依為命,舊學功底扎實,性格外柔內剛,嚮往自立。婚前即幫人抄寫補貼家用,嫁入總理府後,仍嘗試自立卻被家庭所不容。當燕西要與白秀珠遠赴異國他鄉時,毅然與之決裂,帶著孩子奔向民主革命的發源地南方。
白秀珠
出身豪門,是一個敢愛敢恨的女子。因總以大小姐的脾氣對待自己深愛的金燕西而最終在情場上輸給了冷清秋,只好為愛遠走德國。當金家敗落時,她不忍見燕西處處碰壁,決心帶燕西出國。但這只是為了報復金燕西,最終離開金燕西出國與喜歡自己的人在一起。
㈤ 由《武家坡》與《汾河灣》看京劇的衰落
由《武家坡》與《汾河灣》 看京劇的衰落
現在青年一代很少願意欣賞京劇了。一個重要原因是根本不知道裡面表現的是什麼事。在四十年前就有某青年教師問我「中國歷史上有姓薛的皇帝嗎?」我費了很多言語才給他說明白。現在就更不用說了。京劇作為「國粹」,雖然有它保留的價值,但起碼要使人能明白它的情節吧?台上盡管唱、作得很熱鬧,但觀眾有的看半天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其價值則一掃而光了。最有名的是《武家坡》《大登殿》,如果沒有一點歷史知識,特別是唐代歷史知識,則味同嚼蠟了。唐代的歷史知識也根本沒有它,竟使人無法捉摸其來源,可嘆孰甚也?
以我這愛好京劇者來說,京劇最好演連本的故事,像電視連續劇那樣,以便青年一代知其來龍去脈。否則再過幾年,京劇就要自動退出舞台了。例如武家坡,最好從唐宣宗晚年宮廷內亂演起,太子被劫失蹤,被薛性收養,淪落民間為丐,王寶釧進廟燒香得知他是非凡之人,下面王允綵樓拋球打中薛平貴,王允怒逐女兒女婿,流落寒窯,一折一折演起,最後到「大登殿」完成全劇。其中將「三擊掌」、「探寒窯」、「平貴別窯」、「西涼招親」、「趕三關」、「武家坡」、「算軍糧」、「銀空山」等組織起來,才能給人一個完全的故事。而現在只演「武家坡」「大登殿」,唱的雖然較美好,但使人摸不著頭腦。
《汾河灣》是薛仁貴的故事,這故事有沒有,無法考證。但兩劇演起來劇情故事路子一模一樣,二者去一就很好。但現在電影、電視,各種歌曲充斥市場,沒有人再來下功夫整理京劇了。老的劇作家無暇,青年人不屑,這演員也對之默然,則京劇之湮滅指日可待也。
(約作於2004年)
㈥ 京劇老生經典唱段有哪些
京劇老生經典唱段有:《搜孤救孤》、《定軍山》、《空城計》、《沙家浜》、《逍遙津》。
二、《逍遙津》
《逍遙津》是老生演員的重頭戲,劇中沒有高難度的舞蹈和翻打撲跌,只有繁重的唱腔。老生行里最為氣勢磅礴的「高派」唱腔,高慶奎先生繼京劇老生「後三鼎甲」之一的孫菊仙擅長此劇之後,在學習了劉鴻聲、時慧寶的基礎上,異軍突起,硬是把這出《逍遙津》唱成了「高派名劇」。在這里,利用高亢的唱腔唱法並不是去表現那種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而是去表現一腔怨恨的憤懣之情,異曲同工。由此可見,京劇藝術具有異常豐富的演唱魅力。
㈦ 西遊記中六小齡童都扮演過哪些角色
如果你問《西遊記》中六小齡童演孫悟空之外還在劇中演的什麼
答案 http://www.bszzw.com/board/dis.asp?id=32298
六小齡童小檔案
姓名:章金萊(六小齡童)
生日:1959年4月12日
星座:白羊座
血型:O型
身高:1.72米
體重:73公斤
籍貫:浙江紹興
單位: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演員劇團
地址:北京市宣武區廣外大街2號
郵編:100055
家庭成員: 妻子、女兒
座右銘:真誠
最喜歡的電影:我這一輩子
最喜歡的電視劇:鷹冠庄園
最喜歡的導演:貝爾特魯齊
最喜歡的男演員:卓別林
最喜歡的女演員:梅麗爾·斯特里普
飾演的第一個主角:孫悟空
較滿意的角色:孫悟空、程志
較滿意的搭檔:丁嘉莉
最嚮往的職業:影視歌三棲演員
最嚮往的地方:印度
最嚮往的事情:周遊世界
業余愛好:唱歌、集郵、交友、武術
編輯本段歷年影視作品一覽
1981年 電影 《阿Q正傳》(飾革命黨)
1982年 電視劇《西遊記》(飾孫悟空)
1991年 電影《過年》(飾程志)《喜劇明星》(飾記者)《周末戀愛角》(飾杜大川)
1992年 電影《祝你好運》(飾章導演) 電視片《父子美猴王》
1993年 電視劇《猴娃》(飾六齡童)
1994年 電視劇《紅色年代》(原名《大上海屋檐下》)(飾顏世鵬)
1996年 電視片《六齡童》(任藝術指導)
1998年 電視劇《西遊記續集》(飾孫悟空)
1999年 電視劇《追蹤309》(飾羅大鵬)
2000年 電視劇《1939·恩來回故里》(飾周恩來)
2001年 電視劇《義海風雲》(飾李正平)《某年某月某一天》(飾醫生)
2002年 電視劇《啼笑因緣》(飾關壽峰)
2003年 電視劇《連城訣》(飾花鐵干)
2004年 電視劇《歡天喜地七仙女》(飾太上老君)電影《青春的懺悔》(飾醫生)
2005年 電視劇《荀慧生》(飾王瑤卿)
2007年 電視劇《吳承恩與西遊記》(飾吳承恩,孫悟空) 電視劇《賀龍傳奇》(飾周恩來)
編輯本段主要廣告作品
金猴皮鞋
盼盼防撬門
天普太陽能
同濟堂仙靈潤燥止癢膠囊
編輯本段公益形象
北京兒童醫院形象大使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安康計劃形象大使
首屆中國「珍愛生命、關注健康」愛心大使
安徒生亞洲區友好大使*北京特殊教育學院愛心大使
2008屋頂綠化精品工程形象大使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金絲猴愛心大使
編輯本段六小齡童藝術簡歷
六小齡童:本名章金萊,漢族,1959年4月12日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紹興,現為中央電視台、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演員劇團國家一級演員。
六小齡童六歲從父六齡童(本名:章宗義,猴戲表演藝術大師、紹劇一代宗師,被譽為「南猴王」)練藝學武。1976年6月在上海高中畢業後,考入浙江省昆劇團藝校,專攻武生,曾主演昆劇《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美猴王大鬧龍宮》、《武松打店》、《三岔口》、《挑滑車》、《戰馬超》等,頗受觀眾好評。
1982年初,六小齡童在楊潔導演、中央電視台和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聯合攝制的二十五集大型神話電視連續劇《西遊記》中主演孫悟空一角,此片1988年新春在國內外播出後引起巨大反響,並榮獲年度中國「飛天獎」的特別獎、「金鷹獎」最佳連續劇一等獎。六小齡童因此被評為中國第六屆「金鷹獎」最佳男主角獎及第一屆(新時期十年1978年至1987年)「中國電影電視十大明星」獎,同時,以一百二十三萬多張巨額選票當選為「中國第二屆電視十大明星」首席。 2007年12月,在聯信天下、《天下英才周刊》、《南方周末》等主辦的「2007中國演藝名人公眾形象滿意度調查」中獲得「2007最受公眾尊敬的表演藝術家」獎項。
1991年初六小齡童參加了由黃健中導演的影片《過年》及主演另三部電影的拍攝(其中《過年》中飾中年教師程志,獲電影「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提名)。1992年春,他完成了由李安琪導演、湖北電視台錄制的紀實人物專題藝術片《父子美猴王》,發行國內外。1993年秋,他在由中央電視台影視部、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和華華集團公司聯合攝制的反映其家族史的八集電視連續劇《猴娃》中飾演其父六齡童,並榮獲中國第十二屆「金鷹獎」最佳男配角獎,成為「金鷹獎」史上第一個兩次獲此殊榮的演員。《猴娃》一劇獲第14屆「飛天獎」及第12屆「金鷹獎」最佳兒童連續劇獎。
1994年9月,他參加了由上海東方電視台、謝晉任總導演、武珍年導演的十五集電視連續劇《大上海屋檐下》的拍攝,主演著名京劇武生顏世鵬。
1996年6月,由他出任藝術指導、杭州電視台拍攝的人物專題藝術片《六齡童》榮獲全國「星光杯」一等獎。
1998年7月,他繼續在中央電視台、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聯合攝制的電視連續劇《西遊記》後15集中主演孫悟空,並榮獲2000年度由中央電視台頒發的全國十佳優秀演員獎,名列前茅。
1999年月10月,與郭凱敏導演合作,在六集電視連續劇《追蹤309》中主演刑警隊長羅大鵬。還在電視電影《一九三九•恩來回故里》中主演周恩來並出任該劇製片人,在三十集電視連續劇《義海風雲》中主演一位當代珍珠商老闆李正平。
2002年至2005年又相繼在電視連續劇《啼笑因緣》、《連城訣》、《歡天喜地七仙女》、《荀慧生》中出演重要角色。
2007年6月在38集全球首部立體電視連續劇《吳承恩與<西遊記>》中同時扮演吳承恩和孫悟空兩個角色,12月在電視連續劇《賀龍傳奇》中再度扮演周恩來。
前不久,北方文藝出版社發行了以他父子生活藝術經歷為題材的《兩代美猴王》一書。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了描寫他與已故的二哥小六齡童(本名:章金星)童年生活的傳記小說《猴娃》一書。北京市郵票公司發行一套《猴娃》紀念首日封及「猴王世家」紀念小型張。中國青年出版社又出版了傳記作品《美猴王——六小齡童》發行數十萬冊。
六小齡童曾出訪韓國、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紐西蘭、南非、澳大利亞等國及香港、澳門等地區,所到之處掀起「《西遊記》熱」和「六小齡童熱」,被譽為「當代美猴王」、「國猴」、「再世孫悟空」、「天下第一猴」、「猴聖」。1988年11月,他應溫哥華市市長的邀請,赴加拿大為籌建當地兒童醫院病房而義演,並受到了卑詩省省督林思齊(譯音)先生頒發的「傑出華人藝術獎」。農歷猴年(2004),「美猴王世家藝術館」在中國淮安落成,丹麥首相又任命其為2005年紀念安徒生誕辰200周年全球形象大使,他也是北京兒童醫院首任愛心大使。2006年9月27日在第三屆中國文化產業(國際)論壇上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社管司司長才華向其頒發了「中國民族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形象塑造特別貢獻」獎。2006年11月15—21日,六小齡童參加了中央電視台「玄奘之路」印度段的考察。同時,因前後17年(1982—1999)完成一部世界名著電視劇《西遊記》,六小齡童成為中國影視界第一位被載入大世界基尼斯記錄的人!「章氏猴戲」在中國已延續了四代,其家族是國內外公認的「猴王世家」。《西遊記》一劇在美國、日本、德國、法國及東南亞各國播出後,受到廣泛好評,六小齡童從此家喻戶曉、名振中外。
編輯本段六小齡童的新作
和孫悟空一起讀《西遊記》
自從演了孫悟空,六小齡童就和《西遊記》結下了不解之緣。如今六小齡童不滿足於用形體詮釋《西遊記》了,他要把對《西遊記》的理解和心得告訴大家。本周《六小齡童品西遊》全國上市。在2日的首場簽售中,讀者紛紛把對「孫悟空」的喜愛投射到這本書上,有讀者一口氣買了30本准備送人。
作家鄭淵潔說:「孫悟空是中國想像力的化身,他的魅力在於其變幻無窮。六小齡童之所以將孫悟空演得出神入化,在於他對《西遊記》的准確把握和對其想像力的深度共鳴。應該說,六小齡童多年來飾演孫悟空不單是一項藝術活動,他是在將《西遊記》的無窮想像力傳播給大眾。現在,六小齡童在擁有眾多觀眾的同時,還要擁有讀者。」
那麼這本書寫了些什麼呢?六小齡童介紹說,《六小齡童品西遊》是按原著章回為脈絡,以孫悟空的發展變化——猴的生物性、神的傳奇性、人的社會性、佛的神聖性——為主線品讀原著故事及人物,此外也融入了部分拍攝電視連續劇《西遊記》過程中發生的真實故事。
六小齡童說:「我用了17年去飾演電視連續劇《西遊記》中孫悟空的角色,對這部傳世之作有著深刻的感情和領悟。」六小齡童認為,如果要評價古典小說對中國人的影響,《西遊記》應數第一。「中國人最早接觸的古典名著就是這部作品。《西遊記》被改編為其他藝術形式的范圍和次數,也是中國第一,涉及到戲劇(京劇和各種地方戲)、曲藝、電影(故事片、戲曲片、動畫片)、電視劇、漫畫、卡通畫等幾乎任何一種藝術形式。被改編最多的當數京劇,現在保留曲目的京劇劇目即有幾十種之多,只有三國戲、包公戲可與之媲美。」
而該書責編郎世溟認為今年《西遊記》有可能會出現新的高潮:「因為張紀中正在籌拍電視劇《西遊記》,成龍和李連傑也想在好萊塢弄一部《西遊記》,六小齡童本人也正在與大導演斯皮爾伯格和《指環王》導演彼德·傑克遜接觸,准備拍電影。」
考慮到市場競爭激烈,雖然六小齡童還沒全部寫完全書,出版社還是趕緊把上冊出版了。「此類書是當下的流行趨勢。如果不先出版上冊,等他全部寫完,估計市場上會出現其他人品讀《西遊記》的圖書。」責編郎世溟說。
至於為什麼請一個演員品西遊,責編告訴記者:「六小齡童不是學者型的,但這么多年他一直在琢磨《西遊記》,而且他對佛教和道教也有自己的研究,讀者通過這本書可以體會出他研究的深度,比如有一章研究了歷史上的玄奘和小說中的唐僧的區別。《六小齡童品西遊》一書旨在通過對《西遊記》的故事情節、藝術形象的拓展,展現原著中隱含的對我們當代人現實生活中的生活哲理與人生智慧的啟發價值,如《積沉在中國文化深處的石頭精神》。」
六小齡童演孫悟空深得民心,六小齡童品西遊能不能品到讀者心坎里,讀者最有發言權。
五百年後的省悟
我們常說其實犯錯誤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誤之後不覺醒,還覺得自己根本就沒有錯,這樣就無葯可救了。悟空在五百年的「有期徒刑」中是有省悟的。我想孫悟空第一個一百年覺得不服,嘴裡總喊著「如來,你把俺老孫給騙了」;第二個一百年他一直在問自己,自己怎麼會在這兒;第三個一百年他思索自己為何失敗;第四個一百年他終於明白天外有天;第五個一百年他開始省悟了。最後在第六個一百年他逐漸成熟,欣然接受了觀世音菩薩給他的建議——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來立功贖罪。
志存高遠,擁有遠大抱負,這是孫悟空和他結拜兄弟牛魔王的最大區別。其實牛魔王論法力和武功都不錯,悟空和他打鬥時也費了很多力氣。雖然牛魔王武功高強,卻毫無遠大志向,整天沉迷於酒色之中,陷在慾望的泥沼中不能自拔。他本來已經娶了一個絕色美人鐵扇公主,卻還到外麵包「二奶」,整日和玉面狐狸精混在一起,還經常和一夥狐朋狗友在酒桌上狂飲,不醉不歸。結果怎樣?玩物喪志,最終不僅妻離子散,還被打回原形。
胸懷大志,目標明確,這是孫悟空一個很寶貴的品質。五百年的省悟,讓悟空明白一定要成就一番大事業。保護唐僧西天取經,其實比不上在天宮里的任何一份差事。但悟空熱愛這份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十四個春秋,悟空和唐僧一起迎來日出,送走晚霞,一路上降妖除魔,扶弱濟貧,最終護送柔弱的唐僧到達靈山,立下赫赫戰功,成就了輝煌的事業。所以他最終被封為斗戰勝佛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活動年表
2004年1月21日,農歷癸未年十二月三十日:2004年春節戲曲晚會播出
2004年春節戲曲晚會在央視播出。
節目單
序曲《大拜年》(鄧沐瑋、朱強、李潔、於蘭)
一. 百花爭艷
京劇《兵聖孫武》(於魁智)
京劇《鎖麟囊》(遲小秋)
京劇《赤桑鎮》(孟廣祿、袁慧琴)
京劇《麻姑獻壽》(李勝素)
金猴鬧春(六小齡童、董文華、李陽鳴、馬德華)
黃梅戲《采蓮》(韓再芬)
越劇《盤妻》(蕭雅、吳海麗)
川劇《白蛇傳》(劉萍、孫勇波)
晉劇《打金枝》(崔建華)
崑曲《釵釧記》(史紅梅、雷玲)
秦腔《鄭瑛嬌》(齊愛雲)
豫劇《穆桂英掛帥》(馬金鳳攜一組少兒演員)
戲舞《刀馬旦》(孫明珠、李靜文、苗傑、黃雨晴、王春燕等三個武旦,張春紅、保定戲校等)
二. 流派紛呈
京劇《西廂記》(趙秀君)
京劇《賣水》(耿巧雲、管波)
京劇《珠簾寨》(張建國、王佩瑜)
京劇《淮河營》(馬長禮、杜鎮傑)
京劇《定軍山》(譚元壽、譚孝增、譚正岩)
三、以戲會友
票友:林琳、周星燦、李佩青、裘芸和兩個洋票友
演員:楊春霞、王艷、包飛、姜亦珊、程聯群
《年歌》:南京空軍小百靈、包頭藝校
四. 新戲連台
京劇《杜十娘》(張慧芳、靳學斌)
京劇《宰相劉羅鍋》(陳少雲、董圓圓)
京劇《蔡文姬》(王蓉蓉)
京劇《圖蘭朵公主》(黃炳強、鄧敏)
河北梆子《洪湖赤衛隊》(彭蕙蘅、劉志欣、劉鳳香)
京劇《江姐》(張火丁)
京劇《智取威虎山》(李軍)
五. 廟會采風
朱世慧、金不換、鄭岩、張寄蝶等名丑串場,主持人孫曉梅、鞠萍、周濤參與(「剪花天使」樊曉梅剪紙藝術現場展示)
二人台丑婆子:武利平
山東柳子花旦:陳媛、西北老包:范雲海
高甲丑婆子二人
拉場戲(吉林市歌舞團)群體:《雙回門》
六. 南北飛虹
龍江劇《荒唐寶玉》(白淑賢)
廣東漢劇《柳如是》(李仙花)
歌仔戲《廈門新娘》
廣東粵劇《范蠡訪西施》(丁凡)
越劇《九斤姑娘》(周奇、陳明水)
川劇《別洞觀景》(沈鐵梅)
評劇《喜迎春》(谷文月、曾昭娟、劉慧欣)
七. 名家名段
京劇《痴夢》(王桂榮)
京劇《野豬林》(楊赤)
京劇《赤壁之戰·壯別》(李宏圖)
京劇《武家坡》(張克、李海燕)
崑曲《華容道》(侯少奎)
京劇《坐宮》(李維康、耿其昌)
尾聲《戲魂》:尚長榮、關棟天、劉桂娟、李佩紅
2006年6月14日,農歷丙戌年五月十九日,晚:六小齡童在大連交通大學演講。
六小齡童在大連交通大學禮堂做「全球都愛美猴王,弘揚西遊文化,振興猴王精神」的演講。
演講中六小齡童講述了自己17年前拍攝《西遊記》的親身經歷,和他不畏懼艱辛、不計報酬為藝術獻身的經歷,並鼓勵大學生學習「猴王精神」,把壓力化作動力,勇敢地面對困難。當一位大學生問他大學生應把什麼當做自己的「緊箍咒」時,他說大學生應該有自己的「緊箍咒」,大學生應把學習當做「經」來取,不要放縱自己,在社會上,法律就是「緊箍咒」,而在學校「緊箍咒」更多的是種信念,把親人的希冀和自己的理想作為「緊箍咒」。
演講結束後,六小齡童在台上表演了猴戲,他的一舉一動都引得場下的陣陣掌聲,而當他舞起了手中的「金箍棒」時,則將場上的氣氛帶上了高潮。
2008年6月10日晚,六小齡童應邀來到中國傳媒大學,參加信息工程學院「引領者」系列講座,與這里的千餘名學生交流。
㈧ 四大名旦誰沒有藝術影片
荀慧生先生。荀慧生一生演出了三百多出戲,其中代表作為《元宵謎》、《玉堂春》、《棋盤山》等,與楊小樓、尚小雲、潭小培一起稱為「三小一白」。他大膽破除傳統局限,發揮個人嗓音特長,吸取昆、梆、漢、川等曲調旋律,大膽創新,塑造的許多少女、少婦的藝術形象,嬌雅嫵媚、清秀俊美、風格各異。
京劇的「四大名旦」梅、程、荀、尚(也有說是梅、尚、程、荀的),其實這四位藝術大師排名的變化,是和他們成名先後,藝術影響的變化而發生的變化,這也不是誰人為製造出來的,而是大眾一致公認的。
(8)武家坡電影全集擴展閱讀
「四大名旦」,留下視頻影像資料最多的是梅蘭芳先生。他從年輕時候,就拍過電影。梅先生最早拍攝電影,是在1920年,拍的是《天女散花》。當時梅老闆應商務印書館之邀,拍攝了《天女散花》和崑曲《春香鬧學》。可惜的是這兩部珍貴的影片,因為敵機轟炸毀於戰火。
後來梅先生還先後在香港拍攝過《紅線盜盒》、《游龍戲鳳》、《洛神》等無聲影片,梅先生五十歲的時候,也就是1948年6月,由上海華藝公司斥巨資投拍了戲曲電影《生死恨》,導演費穆,它是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也是梅蘭芳主演的第一部彩色影片。
㈨ 童祥苓之姐童芷苓,紅了一輩子的京劇坤旦大家
京劇坤旦著名表演藝術家童芷苓是在天津生、天津長、由天津觀眾培養起來並由此走向全國的京劇巨星,她同李宗義、張春華等眾多京劇名角一樣,都是天津的兒女和驕傲。
准確地說,童芷苓是電影、戲劇、戲曲三棲的大明星。
她的祖父童泗泉以及做中學國文教師的父親童漢俠、當中學外語教師的母親,都酷愛京劇,經常去票房活動和演出。受他們的影響和熏陶,童家的子女們後來都從事了京劇行業。童芷苓10歲時家長為她延師在家 學戲 ,由王雲卿教授《穆柯寨》、《貴妃醉酒》、《馬上緣》等。她11歲時在名丑金鶴年的配合下,假天津春和戲院演出《女起解》,在北洋戲院與其兄壽苓演《武家坡》,在天津票友 會演 中主演《虹霓關》,顯露出她藝術的天資。她進而再師從天津名票近雲館主(楊慕蘭)和張曼君,學習《玉堂春》、《十三妹》等戲。
童芷苓具有表演的天賦,是唱戲的材料,從14歲就「下海」做了職業演員, 先在 天津的各戲院為名角配宮女、二旦,演開場戲,參加演出文明戲《茶花女》、《雷雨》等。15歲她應邀進著名的「奎德社」坤班,代替河北梆子著名演員李桂雲演《啼笑因緣》中的沈鳳喜、何麗娜,頓時名揚津沽大地。家長為她邀請來白家麟、高盛麟、李盛斌等京劇名家同台演出,更使她名噪一時。
童漢俠夫婦在1939年4月組建起自家戲班,取名「公益社」,後以其子女名字的最後一個字命名為「苓社」,人們習慣稱之為「童家班」。童漢俠自任社長,這個戲班的骨幹成員就是他的 五個子 女:
長子童遐(霞)苓工小生,曾隨小生名家姜妙香學戲,後來轉而側重於編、導工作;
次子童壽苓先學老生,初與其大妹童芷苓合作演出《武家坡》等生、旦的對兒戲,後來因為嗓音變聲而改唱小生,亦學於姜妙香門下,常配合童芷苓演出《紅娘》、《十三妹》、《花田錯》、《得意緣》等戲,成為「苓社」的當家小生;
長女童芷苓此時17歲,工青衣、花旦,為該社「挑梁」的台柱子;
次女童葆苓後拜尚小雲為師,學花旦、刀馬旦,得到親授《漢明妃》、《穆桂英》、《佘賽花》等劇;
幼子童祥苓工老生,後得京劇大師馬連良、周信芳的賞識與指教。可是,童祥苓晚年時坦言,自己是馬連良的弟子,但不是馬派演員。
童家這兄妹五人恰與南方蜀川之地的「厲家五虎」處於差不多的同一時期,南北呼應,童家五兄妹成為北方津門的「童家五虎」。「童家班」除了他們兄妹五人外,還曾外聘來白家麟、趙化南、蓋春來、三吉仙、王鴻福、金一臣等名角襄助演出。他們在天津濱江道繁華區的新中央戲院演出《花田錯》、《人面桃花》、《奇雙會》、《大英節烈》等,開門紅,相當火。
1939年5月3日,做為「苓社」領銜主演的童芷苓經天津《大風報》主編沙大風推薦,在天津拜荀慧生為師,成為荀門早期弟子之一,得荀親傳《紅娘》、《香羅帶》、《元宵謎》、《霍小玉》、《釵頭鳳》、《紅樓二尤》,且陸續貼演了《荊釵記》、《獅吼記》、《白娘子》、《飄零淚》、《勘玉釧》等荀派常演的戲。她頻繁往來於津、京、滬之間,聲名鵲起。1940年「苓社」邀請李盛藻同去上海演出,據稱剛到上海時因人生地不熟,演績平平。後來邀當地名丑劉斌昆合演《大劈棺》、《紡棉花》,一炮而紅,竟有人稱童芷苓為「劈紡花旦」,對此評論不一,多有微詞。其實在舊 社會 ,演員要演什麼是不能完全自主的,往往要受到老闆的掣肘,老闆為追求經濟利益,常常要求演員本不情願的一些條件,而演員為生存,也只好勉為其難,無可奈何。後來童、劉再合演《十八扯》,二位超常發揮的雜學唱稱絕上海灘。繼之,童芷苓與林樹森、唐韻笙、高百歲、裘盛戎、高盛麟、紀玉良等合作演出。待她從上海再回天津時已今非昔比,儼然是大紅大紫的名角了。
1942年9月,她回到天津,在中國大戲院、北洋戲院演出了《紅娘》、《大英節烈》、《綉襦記》、《王寶釧》、《穆桂英》、《戲迷小姐》等,以荀派戲為號召,深受歡迎。20世紀40年代中期,京劇旦行大行其道,荀派流行,花旦演員挑班的如雨後春筍。童芷苓生逢其時,紅遍大江南北。為了拓寬自己的藝術發展道路,1945年(另說1947年)她又一次拜師,立雪梅門。1948年她在南京與前輩大師趙松樵先生同台,二人合作演出《武松與潘金蓮》等。解放初期,她率團在西安市新聲劇場演出,深受歡迎。1951年,她與武生名家李仲林從香港演出歸來,再次到上海,並定居於此,後來加入上海京劇院。在抗美援朝時期的一次義演中,童芷苓與芙蓉草、王少樓、李仲林、小王桂卿等同台,主演了《漢明妃》,紅花綠葉相映成輝。60年代,她曾受委派到法國等國演出。
她有與生俱來的表演才華,在上海與言慧珠、李玉茹並稱「三大名坤伶」,她與言慧珠又是京劇、電影、話劇三棲的大明星。童芷苓早年曾與同為天津出身的影界名人黃佐臨、石揮、魏鶴齡等合拍過許多電影,例如1947年與張伐、石揮、周旋合拍《夜店》,1948年她與魏鶴齡主演《粉墨箏琶》,1949年她與喬奇合拍《女大亨》,還有《太太問題》、《婚姻大事》、《歌衫情絲》等,1979年,歲望花甲的她還主演了電影《傲雷·一蘭》。她真可謂星光燦爛,光彩奪目,她的從藝之路一片光明。
童芷苓在京劇藝術上刻苦求進,藝術思想開放,廣泛吸收各藝術門類和各派別的優長來豐富自己。她除宗「荀」派而外,也曾向王瑤卿請益,另外鑽研並學演梅派戲《貴妃醉酒》、《宇宙鋒》、《霸王別姬》、《鳳還巢》,尚派戲《漢明妃》、《摩登伽女》,以及程派的《鎖麟囊》、《六月雪》、《紅佛傳》等。所以,她的戲路很寬,融會貫通「四大名旦」的藝術,表演細膩,刻畫人物深刻,人物形象特點鮮活。
新中國成立後,她在藝術上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例如在唱腔上,她既有「荀派」爽朗俏麗的特點,又適當地揉入「梅派」典雅大方、「程派」細膩委婉的特點;在表演上,她不被成規所束縛,善於把傳統技法靈活地用於塑造人物和刻畫性格上,從而使角色各不雷同。有人評價她已經形成了「荀戲梅唱」、「梅戲荀化」的「童芷苓現象」。她對「荀派」傳統名劇《紅娘》、《游龍戲鳳》、《金玉奴》等進行了加工整理和創新,在前人的基礎上豐富了老戲的表演方法和內容。由於她有電影、話劇表演的經驗,所以她對《紅娘》、《坐宮》、《尤三姐》、《王熙鳳大鬧寧國府》、《武則天》等京劇中的京白和韻白有所研究與創新,形成獨特的韻味和風格。她根據劇情發展的需要,大膽提出把《金玉奴》中「棒打」一場的念白改為唱,創作出一大段[二黃原板]加[跺板]的唱段,形成童芷苓自己的特色。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京劇曲譜集成》第7集收進了「童本」《金玉奴》。1984年,荀慧生夫人為之作序,肯定了童芷苓繼承傳統的做法與成果,並「希望有更多像童芷苓那樣有心人盡畢生之力為之奮斗」,稱「學習前人,繼承傳統,必須要發揮創造,樹立獨立的藝術風格」。上世紀60年代她與俞振飛、劉斌昆合演的《金玉奴》成為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童芷苓在《尤三姐》的改編本中「鬧酒」一場那大段的動情念白和表演十分精彩,感人至深。1963年,田漢專為她改寫唱詞、由他主演的《尤三姐》拍成戲曲藝術彩色影片,堪為其精品代表之一。
1961年底,童芷苓進京主演了新編戲《武則天》,極獲好評,從此該劇成為她的又一出代表劇目。此外,他還新排演了《樊梨花》、《孟麗君》、《二度梅》、《柳毅傳書》、《王熙鳳大鬧寧國府》、現代戲《趙一曼》、《送肥記》等。《趙一曼》由黑龍江京劇院重排,參加了2011年京劇節的演出。針對《王熙鳳大鬧寧國府》創作和演出的成功,2004年曾有人評論說「曹雪芹、陳西汀、童芷苓在文學史和京劇史上的文化意義,一層一層地映在我們面前。」(曹是小說《紅樓夢》作者,陳是京劇《王熙鳳大鬧寧國府》編劇,童是該劇的主演)童芷苓的學生、天津市京劇院著名花旦演員李靜曾將《王熙鳳大鬧寧國府》這出戲繼承下來,並予排演出來,演出效果極佳。1956年,童芷苓在戲曲藝術電影片《宋世傑》中飾演宋妻萬氏,既不走彩婆子的戲路,也不按老旦行當的演法,而是獨辟蹊徑,自為一格,打破了行當的制約,演出來一個生活化的人物,這與她曾經涉獵電影和話劇表演藝術不無關系。1964年,她與沈金波在北京參加全國現代劇會演,所演《送肥記》獲得贊譽,製成唱片,全國各地多家劇團搬演。1976年,她與劉斌昆演出的《十八扯》拍成影片,作為資料被中國影片資料館保存。1977年她恢復舞台演出,重新對《勘玉釧》、《梅龍鎮》這樣的老戲、熟戲進行了修改加工,使戲更合理緊湊,唱工技法更講究,表演更細膩傳神,人物把握更准確。
童芷苓在《戲劇報》1980年第6期(總第277期)第4-6頁發表文章《為京劇爭取更多的觀眾》。文章針對「恢復上演京劇傳統戲時場場滿、出出紅的『老戲熱』」現象逐漸冷下去的情況,說:「如何改變這個現狀?最重要的是對京劇傳統戲加以革新,使之適合今天時代和觀眾的需要。」他認為:「我們不應把傳統戲當成古董看待,而應通過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給它們添上適合新時代觀眾要求的新東西。如果滿足於老觀眾的原有水平,維持現狀,那就只能為少數的老觀眾所喜愛,而廣大的外行觀眾,尤其是青年,便很難接受了。」她針對京劇的導演、布景、音樂等方面提出了她的改進看法,並且結合她在《金玉奴》、《宇宙鋒》、《樊江關》、《紅娘》等劇目的演出中嘗試進行的改革,介紹了經驗和體會。同時她指出:「搞戲改絕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尤其是一些有影響的名劇,對它們一定要慎重,要保持其精華,切不可一下子弄得面目全非。」她提出:「要為我們的京劇爭取觀眾,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必須重視和提高演出質量。而要提高演出質量,就要肯於下苦功,而且善用功。」她說:「有些演員片面追求唱念做打一招一式的外形模仿。這樣外形倒是能學像,不過總會讓人感到你還差點什麼。差什麼?差點心氣,也就是差點『人物』。別看老戲盡是程式,其實前輩當初創造的程式,也是從人物出發的。」「老先生們也是講究人物的。」她在文章的最後對京劇的將來、對青年京劇演員寄予厚望,她說:「我想只要我們肯像前輩那樣像苦功,又會用功,新的名旦、名生、名凈、名丑一定會出現,從而爭取到更多的觀眾。」
1981年8月12日,在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舉行紀念周信芳的演出。應美國梅爾波梅那基金會的邀請,童芷苓、王正屏領銜上海京劇團的一個小隊,到美國協助周少麟演出。劇目共有《劉唐下書·坐樓殺惜》、《擋馬》、《盜御馬》、《宇宙鋒》,以及《追韓信》、《四進士》、《挑華車》三出戲的選場。8月23日最後一場,有王正屏的《盜御馬》、童芷苓的《宇宙鋒》和周少麟、童芷苓、王正屏的《四進士》。1982年,童芷苓在香港舉辦了個人代表劇的系列展演,引起轟動,馳譽海內外。有人評論說她是「荀派藝術的傑出代表」,其藝已然「出荀入童」,表現出來「梅派路數荀派骨」,是「獨創一格的京劇旦角大家」。這些是對童芷苓京劇藝術極高的評價。1983年,童芷苓應邀參加北京電視台的春節戲曲晚會,作了演唱,另與宋遇春演出了《坐樓殺惜》,在京城引起轟動。1985年4月2日,童芷苓在「紀念周信芳誕辰九十周年」大會上發言,並且在紀念演出中她與周少麟合演了《烏龍院》,她飾閻婆惜,周少麟飾宋江,孫正陽飾閻老婆,她另與周少麟、夏慧華合演了《宋士傑》。同年,在天津舉辦「荀派」專場演出,年逾花甲的童芷苓與同門傳人一起演出了《金玉奴》、《紅娘》、《紅樓二尤》、《樊江關》,得到家鄉父老和同行的熱烈歡迎。他還在北京長安大戲院提掖言興朋合演《游龍戲鳳》,她在不同時期分別與言菊朋、言少朋、言興朋一家三代人合演此劇,成為梨園一段佳話。1987年她在美國期間榮獲「亞洲藝人獎」。1994年7月6日,年過七旬的童芷苓應邀到台灣演出了《尤三姐》、《四郎探母》,是為她舞台生涯的終結。
1995年7月,一代巨星童芷苓不幸病逝於美國紐約的寓所,令人惋惜。所幸她身後留有與孫正陽合演的《十八扯》等劇的「音配像」及其它較為豐富的音像資料存世,以饗後學。
童芷苓成功之路再一次證明:刻苦地博學廣采,進而在厚實的繼承基礎上樹立創新求進的精神,是造就藝術大家的十分靈驗的經驗,今人應得到啟發並加以重視。
「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後波生。」(劉禹錫《浪淘沙詞九首》)寄厚望於來者。
(作者趙緒昕: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中國作家協會天津分會、中國戲劇家協會天津分會、戲劇文學學會、天津 社會 科學界聯合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