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越早給孩子立規矩越好王朔這部被禁的電影值得所有家長深思
在日本國寶級醫生、活到105歲日野原重明先生所著的《活好》一書中,有一點讓人印象非常深刻。這位智者在回憶母親對他的教育時,說了這么一段話:在我小時候,如果有什麼事不明白,或者不能接受,就會躺地上哭鬧不休至少兩個小時。每當這時,他的母親會笑著說,這孩子長大了,是會成為了不起的人,還是會成為大無賴呢。
對於很多媽媽而言,這樣的場景肯定不陌生,可惜很少人面對孩子的哭鬧能夠如此淡定。
孩子哭鬧、蠻不講理,不僅會讓做母親的筋疲力盡,而且內心還會焦慮不安。因為 育兒 理論往往會告訴我們,孩子哭鬧不講理,肯定是規矩沒立好。
對於現代媽媽來說,「要盡早對孩子立規矩」成了新的 育兒 信條。不少寶媽的經驗談也指出,所謂三歲看老,一定要在孩子3歲上幼兒園之前給孩子立好規矩,否則到了幼兒園可吃不消。你現在捨不得管教孩子,到時候就不要怪別人替你管教。在講效率的現代 社會 ,給孩子「立規矩」就像是讓孩子上補習班,都有了統一的時間表。
可是,真的是越早給孩子立規矩越好嗎?隨著 社會 競爭壓力的加劇,越來越多的狼爸虎媽涌現,他們相信「慈母多敗兒」,孩子一定要從小管,而且還管得嚴,這些真的都正確嗎?
對此也抱有疑問的父母,值得好好看看這部由王朔小說改編、張元導演的電影——《看上去很美》。這部拍攝於15年前的電影,反映的 社會 現象以及關於教育、成長、自由、獨立的問題,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這世界有高高在上的規則,也有自由奔放的靈魂。」
全劇圍繞主人公3歲的小男孩方槍槍與幼兒園獎勵聽話小朋友的小紅花展開。
由奶奶帶大、爸爸長期在外地工作的方槍槍野性難馴、毫無規矩。在進入幼兒園第一天,他便哭鬧著死活不肯讓爸爸把他丟在幼兒園,還不讓老師剪掉長辮子,對於老師「獎勵」的小紅花也憤然扔棄。
在一切反抗都失敗以後,他開始學著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幼兒園的老師採用小紅花獎勵制度,每天按照老師要求做事,做得好才能得到小紅花。為了能和別的小朋友平起平坐,爭取更多的小紅花,方槍槍開始賣力遵守規矩,他一不尿床,二多拉屎,並且苦練穿脫衣服。
但是,因為小孩的自然天性與規則的碰撞,方槍槍一切努力都宣告失敗了。於是,他決定」破罐子破摔「,搞自由主義,比如自己玩自己的、玩打針吃葯、半夜串床等。他還夢到老師是大妖怪,並到處宣揚,還到處摸小朋友們有沒有長尾巴,弄得整個幼兒園人心惶惶。
最後,當他發現他苦苦追求的小紅花,因為大人一句話的關照,老師便」走後門「讓他輕輕鬆鬆得到了,他便徹底失去了對小紅花的興趣。不過一切抗爭最終都是無效的,他 被管 了禁閉後,發現即使他再調皮搗蛋,他也徹底被集體無視了。
很多人看完說像是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幼兒園的生活真心不易。方槍槍從開始將老師「獎勵」的小紅花憤然扔掉,到遵守規矩以尋求和大家「平起平坐」的小紅花,再到後來的叛逆離群,無一不是為了那朵能夠受到同伴、老師、家長贊許、尊重、關愛的「小紅花」。但小紅花對於孩子來說,卻未必是對的,小紅花只是我們成年人用自己的意識判定的對錯。
從兒童心理教育上看,這部電影給孩子」立規矩「的方法自然是 糟點 多多。小紅花代表的是立規矩的獎懲辦法,相信不僅以前的幼兒園,很多父母也會這么做。
很多家長把控制當教育,認為越早立規矩,越好形成孩子的行為習慣。因為在孩子還沒有辨別能力的時候,通過管教往往能更輕易地把他們認為正確的事情固化孩子的為行為習慣。但是,就如影片里的「小紅花」一樣,簡單粗暴的方法,反而會抑制幼兒個性發展,使孩子們彷彿一個模子印出來的。
更有的家長非常信奉一個」立規矩「的理論,便是朋友圈裡廣泛轉發的某著名心理學家兼大學教授的視頻,強調一定要在3-6歲給孩子立好規矩,這個時候把孩子管好了,以後對孩子的管教就事半功倍。
可是回頭來看看下這位專家的背景,她長期從事的是犯罪心理學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研究,一直跟問題少年、青少年罪犯打交道,大量的案例表明很多長大後犯罪或是心理出現問題的孩子都與他幼年成長經歷有關,因此得出結論:小時候不立好規矩,孩子長大後就容易出「問題「,家長到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
這樣的「立規矩」難道不是把天下所有孩子都當做潛在犯罪分子來防範嗎,真不明白為什麼還會被那麼多家長奉為圭臬。
有位心理學家說得好,每個孩子都應該擁有一個純真、美妙的童年,因為它具有謎一樣的潛能和無限性。因此,如果父母重視和珍惜孩子的童年,那就把幫助他發展好個人的自由意志為第一,而不是著急「立規矩」。
其實,最好的教育,應該是最放鬆的環境,最輕松的呵護,最無私的愛。有教養、明事理的孩子,不是立規矩立出來的,而是家長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示範「出來的。我們給孩子」立規矩「,不過是守好邊界,讓孩子在邊界之內自由地擴展自我,探究世界,少一些約束和限制。
正如開篇時所說的日野原先生的母親一樣,她對孩子哭鬧的態度,其實是母親對孩子一直以來給予的自由和全然的信任,這讓日野原先生終生心懷感激。所以,與其急著給孩子」立規矩「,不如信任孩子,相信孩子的自覺、向善。只有在愛與信任中長大的孩子能夠擁有 健康 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相信一個心理 健康 的孩子不會沒有底線的做事情。
所以,為人父母,在孩子某些調皮搗蛋的時候,樂於」丟臉「,不怕沒面子,是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
② 慈母多敗兒什麼意思
意思是小孩自製能力差,不能溺愛,要嚴格管教。
一些不聽勸告的孩子,怎麼對他教育都沒有用,那也只能嚴格教育了,而慈母因為太寵孩子了,孩子就因為母親太溺愛他了,而為所欲為。
出處:
以原典故看錯了一部分,其出處可見《增廣賢文》,原話為:「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各類古代書籍中也提到類似的觀念,然後一直流傳至今。
母親寵溺孩子,以致孩子長成巨嬰的事例也不是少數,古代皇親國戚的孩子從小生活在被母親捧在手心裡的日子,嬌生慣養,養尊處優,不會受到一點傷害。而就是這樣的缺少管教,讓他們在以後離開父母的照顧,家族的庇護會格外的悲慘,他們很多人都難以成就大器。
當然也有嚴母成功教導孩子的事例,比如三次搬家的孟母,獨自一人照顧三個兒子的李母,所以只要嚴格教導孩子,孩子成才的機會就越大。
③ 慈母多敗兒是什麼意思
釋義:如果母親對於孩子太過溺愛的話是會害了孩子的。
出處:《增廣賢文》
原文為:慈母多誤子,悍婦必欺夫!
意思是:溺愛子女是害孩子,不講道理的女人必然要欺負丈夫。
(3)慈母多敗兒完整版電影擴展閱讀
《增廣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
形成今天的規模,通稱《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絕大多數句子都來自經史子集、詩詞曲賦、戲劇小說以及文人雜記,其思想觀念都直
接或間接地來自儒釋道各家經典。
從廣義上來說,它是雅俗共賞的「經」的普及本,不需講解就能讀懂,通過讀《增廣賢文》,可以
領會到豐富的思想觀念和人生智慧。《增廣賢文》從表面上看似乎雜亂無章,但只要認真通讀全
書,不難發現有其內在的邏輯。
下面是《增廣賢文》中幾處比較經典的語句:
1、親情被金錢污染,「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意思是:窮人住在鬧市也無人理睬,富人住在深山也會招來遠房親戚。
2、尊卑由金錢來決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
意思是:不信你到筵席上看看,杯杯先勸有錢人。
3、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
意思是:山裡有長得筆直的樹,世上卻無正直的人。
4、世故導致人心叵測,「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意思是:畫虎畫皮難畫骨,了解人的表面很容易,但了解人的內心卻十分困難。
5、人言善惡難辨,「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
意思是:上山不怕傷害人的老虎,就怕人際關系中那些兩面三刀的陰險小人。
④ 「慈母多敗兒」出自何處
1、出自《
增廣賢文
》
節選:......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
槍打出頭鳥
,刀砍
地頭蛇
。《增廣賢文》為中國古代兒童啟蒙書目。又名《
昔時賢文
》、《
古今賢文
》。書名最早見之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戲曲《
牡丹亭
》,據此可
推知
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
2、也有這樣一個典故,從前有一個人,小時候倍受母親溺愛,他和別人打架,母親從不批評他,他偷了東西,母親也不要他把東西還給別人。他長大後,成了一個無惡不作的強盜。最後,他被官府捉住,並判了死刑。行刑前,他請求見母親一面。母子相見後,母親抱著兒子大哭起來,誰知,他一口把母親的耳朵咬了下來,說:「這都是你的錯,小時候我做錯了許多事,你都不教育我,才會使我落得今天的下場。」後人便有了「慈母多敗兒」一說。
⑤ 慈母多敗兒,慣子如殺子出自哪裡
慈母多敗兒,慣兒如殺子出之《增廣賢文》的節選……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慣兒如殺子。
⑥ 慈母多敗兒是什麼意思
慈母多敗兒的意思是慈母往往嬌寵溺愛,就只能養出敗家的兒子。
慈母多敗兒的典故是從前有一個人,小時候倍受母親溺愛,他和別人打架,母親從不批評他,他偷了東西,母親也不要他把東西還給別人。他長大後,成了一個無惡不作的強盜。最後,他被官府捉住,並判了死刑。行刑前,他請求見母親一面。
母子相見後,母親抱著兒子大哭起來,誰知,他一口把母親的耳朵咬了下來,說:「這都是你的錯,小時候我做錯了許多事,你都不教育我,才會使我落得今天的下場。」後人便有了「慈母多敗兒」一說。
慈母敗兒的典型特徵
第一、替孩子做決定
大多父母都特別喜歡替孩子做決定,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父母是因為性格本身比較強勢,要求孩子凡事都要聽大人的,即使孩子已經長大成人,父母還是喜歡參合孩子的事,不論是工作還是家事,都要去替孩子決定。
第二類父母是覺得,孩子小的時候不懂事,沒有判斷能力,什麼都替孩子安排好,想讓他們少走一些彎路。
第二、什麼家務都不讓孩子做
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很大,而父母對於孩子的期望也很高。所以有的父母就認為,孩子的首要目的就是學習,一切都應該為學習讓路,一切與學習無關的事都不讓孩子做,當然也包括家務活。
孩子如果從小就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就會越來越懶惰,甚至不懂得體恤父母的辛苦付出,認為父母為他做的都是應該的,孩子會變成一個不懂感恩的人。
⑦ 慈母多敗兒
過分慈愛就是溺愛,敗家子多出於溺愛
⑧ 慈母多敗兒知否第幾集
19集
慈母多敗兒,康姨媽囂張跋扈也是拜王家老太所賜。康姨媽若是闖禍了,也是自己母親出面幫她擺平,實則是害了她。
⑨ 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中文翻譯
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的意思為:父親對孩子要求嚴格是愛,母親的溺愛往往是害。嚴格的家庭子女都有出息且孝敬父母的多,而溺愛的子女多沒出息而且容易在社會上惹事端,大多也不會孝敬父母。
出處:清·周希陶《增廣賢文》節選: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
這里的「慈母」是指寵溺孩子的母親們,這些孩子們的天性就是很自私很任性,「慈母」們沒有教過他們的孩子做一個有素質的人,或是沒有用對方法,沒把孩子教育出來。這樣的孩子在社會上也不會受到多大歡迎,這就導致工作不好找,但是他們又抵不住誘惑,又要生活,所以難免會誤入岐途的。
例:唐代李景讓的母親鄭氏就是其中的一位。鄭氏丈夫去世後撇下三個兒子,她沒有再嫁,家境貧寒,無錢供孩子念書,就在家裡教孩子讀書識字。鄭氏對兒子「苦其心志」,從不放縱,兒子不聽話有時就捶打,最後三子都金榜題名。鄭氏嚴厲教子的方法不失為經驗之談。
寫作背景:
該書對人性的認識以儒家荀子「性惡論」思想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親情被金錢污染,「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友情只是一句謊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尊卑由金錢來決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
法律和正義為金錢所操縱,「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世故導致人心叵測,「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惡難辨,「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
《增廣賢文》把社會諸多方面的陰暗現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陳列在讀者面前。《增廣賢文》絕大多數句子都來自經史子集、詩詞曲賦、戲劇小說以及文人雜記,其思想觀念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儒道經典,從廣義上來說,它是雅俗共賞的「經」的普及本。
不需講解就能讀懂,通過讀《增廣賢文》同樣能領會到經文的思想觀念和人生智慧。《增廣賢文》還是諺語的選集。
文章簡介:
《增廣賢文》的內容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談人及人際關系,二是談命運,三是談如何處世,四是表達對讀書的看法。在《增廣賢文》描述的世界裡,人是虛偽的,人們為了一己之私變化無常,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從而使世界布滿了陷阱和危機。
文中有很多強調命運和報應的內容,認為人的一切都是命運安排的,人應行善,才會有好的際遇。反映了封建倫理和道德觀念,甚至帶有明顯的封建迷信、宿命論的色彩;有的內容以個人為中心,反映了當時及時下人們普遍存在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思想。
有的反映了在當時乃至當今社會制度下小市民階層得過且過、畏縮苟安的心理和避禍厭世的消極人生哲學;有的在當時社會不失為對社會現象的正確反映,今天已失去了借鑒的意義;還有一些內容含義比較模糊,或者只有片面的真理性,如果不做正確的理解,就會變成錯誤的東西。
⑩ 姜文的母親為何一生不與兒子和解
姜文從小就是在外婆家長大的,他的母親前後經歷了2段婚姻,在生下姜文之後又改嫁到了第二個男人家,在這之後才有了姜文同母異父的弟弟姜武。不知道是和姜文的父親還是和他是長子的身份有關,母親從小就對他特別嚴厲,嚴厲得有些不近人情了。別人的母親對孩子眼裡的時候不忘關心孩子,而姜文的母親對待他除了嚴厲之外從來沒給過他好臉色。
比如家裡的粗重活從來都是姜文做的,洗碗做飯甚至幹家務都要他來完成,稍微做錯事就免不了一頓打,而弟弟姜武似乎和他有著完全不一樣的待遇。姜武在家裡就是個受寵的孩子,平時做錯事或者失敗了,母親還會鼓勵他讓他繼續加油,這種待遇在姜文身上從來沒有過。所以姜文後來一直說,自己心底里其實一直是個很不自信人,因為他從來沒得到過母親的肯定,每天還要擔驚受怕會不會挨打。
姜文是個特別懂事的孩子,他沒有因為母親的做法而和她對立,然而處處都想做事討好母親。比如他做了什麼了不起的事一定是第一時間告訴母親,當年他考入北京電影學院也是第一個和母親說的,結果後者直接給他潑了一盆冷水,根本不關心姜文考的怎麼樣,直接把錄取通知書扔地上然後就讓他幹活去了。母親一次又一次地對他冷暴力,讓姜文十分難過。
即便是後來姜文做了大導演賺大錢了,想要效仿朋友給母親買套房,結果迎來的還是母親的冷漠回應,姜文徹底沒轍了。如果是棍棒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姜文的母親對他嚴厲了這么多年也該到頭了吧,一輩子幾十年對姜文從來沒有過好臉色,讓兒子大半輩子處在不安和不自信中,這就是一個母親該做的?
說實話,我很同情姜文,別說是他,估計所有人都搞不定這樣的母親。
談不上和解兩個字,因為姜文和母親的關系並不僵化,只是姜文單方面在節目中說「我人生最大的失敗,就是處不好與母親的關系,她老是一種不高興的樣子,無論做什麼都無法讓她開心」。而母親的這些「不高興」更像是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期盼。
姜文的母親是有了姜文之後,再次嫁給姜洪武的。在嫁給姜洪武之前,可以肯定姜文母親在感情上肯定是不幸的。但薑母對此事可是諱莫至深,一直都未透露過,而姜文因為年齡尚小,更是沒有一點記憶。由此可以看出,對薑母來說,姜文來到這個世上本身就可能是一件錯誤的事情,因為看到姜文,想起的肯定是之前那一段不美好的記憶。
另一個方面,薑母在再婚之後,有了其他的孩子,但對姜文也是呼來喝去,稍有不順便是非打即罵,明顯把姜文當做是一個發泄自己情緒的對象。哪怕是姜文考上大學,給買房子等姜文認為是好的事情,也得不到薑母的認可。這也可以看出,在薑母的心理,最難放下的還是與姜文親生父親之間的關系,那是銘刻在心底的痛苦。
薑母討厭的不是姜文,討厭的是與姜文親生父親之間的回憶——刻骨的痛苦回憶。
在薑母生命中的最後兩年,交給了姜文一個紅包,而且這個紅包還是最大的紅包。
在我看來,這個紅包就是對姜文的認可,只是薑母可能不善言辭,作為一個農村婦女,還是站在一個母親的角度。她雖然沒有多聰明,但也明白,姜文時無辜的,要不然也不會辛辛苦苦帶大。只是面對著往昔的痛苦回憶,她沒辦法給予姜文,沒辦法溫柔的面對姜文。但姜文的表現都被她看在心底,只是不願意說出來,到了最後用這個紅包給予了姜文最好的認可。
許知遠:「 迄今為止你生活了這么多年,生活中充滿這些東西,對你會造成失敗感嗎? 」
姜文:「失敗,那就太多了,失敗,比如說吧,我經常看見別的見著她媽又摟又抱的………… 我跟我媽的關系,怎麼都處不好,我一直想處好。」
挖一道黃泉,編導和自己母親的相見,這其實都不是要和母親和解,其實是要和自己和解。
就像我明明知道如何放下,只是到了需要表達出來的那一刻,我還是放不下。
姜文在家同排行老大,其下還有弟弟姜武,妹妹姜歡。父親姜洪齊是名軍人,平時沉默寡言,頗有正氣之風,母親高陽曾是一名音樂教師。
(網路上有傳言說姜文的母親是後來改嫁給姜洪齊的,查閱了一些資料,這樣的說法並沒有相關的采訪進行佐證,所以這里對姜家的討論不會涉及改嫁一事。)
自古以來,中國式的家庭教育中,母親其實是慈祥、溫柔的代言人。 但近代以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作祟,越來越多的母親顛覆慈祥的形象,沖破傳統的牢籠,用幾近苛刻的方式教導子女。
姜文的母親高陽也正是堅信慈母多敗兒的嚴母代言人,姜文在采訪中曾談到過這樣幾件小事。
1. 吃完飯必須洗碗,而且必須洗干凈,但凡有一點不幹凈,就會讓姜文重新洗。
2. 母親不常打他,但是會有劈頭蓋臉的數落,甚至有時候會在半夜被母親拉起來數落一番。
3. 姜文考上中戲時,母親也並沒有顯露出多少開心,而是讓姜文去洗衣服。
4. 朋友建議買房可以會讓母親開心,結果姜文的母親卻不願意去住,反而就愛住內務部街。
姜文說自己其實是一個自卑的人,的確,從這樣一個環境中成長出來的長子,怎麼可能不自卑呢?
在今年爆火的現象級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哲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備受母親的寵愛,是全家人的中心,但是其實並不盡然,他的身上其實背負著和姜文一樣的東西,蘇明哲考試總是拿第一,最終的夢想還是出國留學,可是這一切是他想要的嗎? 他只是在向母親想培養出來的優質長子目標靠攏,他愛面子,充大頭,也不過是自卑的另外一種表現。
調皮的孩子向母親索要愛的方式,是打翻泡菜壇子;懂事的孩子向母親索要愛的方式,是不斷成為最優秀的孩子。
董卿說, 「我父親對我的嚴厲和苛刻超出了很多人的想像,這樣的教育方式的問題是,我會經常出現一些自卑的情緒……我要做得比別人好很多很多,我才覺得踏實。 「
姜文何嘗不也是這樣,我很難想像像姜文這樣的人,會說出「我其實一直很自卑「這樣的話,也很難想像董卿也會和姜文有一樣的感受。
嚴苛的家庭教育環境將一個孩子的天真爛漫足足得生吞活剝掉, 但善花怎麼能夠結出惡果?
說姜文的母親不愛姜文,我是不敢苟同的。在老人家去世前的兩年,姜文的母親曾把姜文拉到一旁,從兜里掏出一個信封, 姜文說,那個信封已經快要裝滿了,甚至都快頂破了,而且裡面的錢大部分都是紅的。
老人黝黑的臉在昏暗的燈光下被照得熠熠生輝,粗糙的雙手不斷得將攢下的錢鋪開弄撐,有時候碰上太過於褶皺的, 她甚至還要將它們放在床鋪之下,壓一壓才好。 今日,大兒子又送了錢來,老人家用得了什麼錢?還不是又攢下來塞進那個被撫摸了無數遍的信封之中,人總是會預見一些事情的,當老人把那厚厚的錢交到大兒子手中時,就如釋重負,這輩子該有的,大兒子已經靠著自己得到了,老人沒有什麼好給的,也只有這個信封了。
不管是考上中戲也好,還是拿到各種電影節的獎項時,姜文幾次頗具驕傲的時刻都不曾讓母親的笑容展現,他說,「我跟我媽的關系一直處不好,我一直想處好。「
但同時姜文也有說過,母親曾經對他,是無原則的護犢子,她其實很愛他。
在《新大頭兒子》的電影中其實也聚焦了這一 社會 熱點,圍繞培養孩子到底應該成長還是成才進行探討,圍裙媽媽就像是姜文的母親,崇尚「精英教育模式」,而小頭爸爸則選擇「快樂學習法則」,這兩種方式究竟是哪一種好? 我們沒有辦法去證明,夾雜了愛的公式,怎麼做都是對的,不管是董卿的父親還是姜文的母親,我們都很難去指責他們,這樣的教育方式根本就沒有對錯之分,
老一輩人心中其實是有一種特殊的控制欲,現在的年輕人心中,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我們和而不同反而是人間大愛。但是在老一輩的家長眼裡,這其實是無法容忍的事情,吃苦瓜這件事情,一直是圍繞我和我家人之間的問題,他們總說吃苦瓜 健康 ,我也總是笑著說知道了,但是筷子絕對不會伸向苦瓜的碟子,不吃這樣簡單的事情,在我家人眼中不可容忍, 因為在他們眼裡,為你好,你就必須的吃。到最後,是我用一吃就吐的七葷八素的模樣贏得了這場苦瓜之戰的勝利。
問題其實並不是苦瓜好不好,有沒有營養,因為苦瓜好,我知道,我只是不願意吃而已。這樣的事情在家庭中其實會發生很多次,提煉出來的觀點就是, 「你究竟有沒有按我說的做?我不在乎你是否會有成就,我只在乎你是否按我說的做了。」
而針對這樣的觀點產生的矛盾來說和解其實過於的苛責,因為沒有人知道高陽老師是否曾經在看兒子的電影時露出過笑顏,或許在某個入睡前的夜晚,高陽老師也曾甜蜜的笑過,她也知道,即使兒子現在沒有按自己說的做,過得其實也特別的好。
就像當時拍攝《陽光燦爛的日子》時,高陽老師也是看了姜文送來的書,給了姜文自己的看法與意見,推薦了夏雨,而姜文也是聽了母親對夏雨的評價後才定下夏雨演男主角。 或許在某個時刻,她已經和自己和解,放下了心中的期待,接受了姜文自己的追求,只不過這些是姜文不知道罷了。
他們之間並沒有什麼過大的矛盾,這問題也不過是我們千萬家庭中的縮影罷了。
子欲養而親不待, 姜文的母親已經走了。圍繞他們兩個人的情結已經打不開了,而我們呢?我們的情結呢?就像是《都挺好》中石天冬對蘇明玉說的話一樣,你已經沒有辦法和你母親和解了,你可以選擇不原諒,但是你也可以選擇放下。
探討別人的同時,我們一定要收獲些什麼,這樣的探討才是具有意義的。
黃渤說,「年輕的時候不懂父親,後來想懂父親,父親卻已經糊塗了,如果能夠再回去,我只想靜靜的陪著他。」
總覺得這個問題不太對,但又說不出哪裡不對。姜文和母親之間確實存在問題,這個問題來自於原生家庭的教育問題,也許姜文的母親並不覺得自己的教育有什麼問題,但在姜文心理上卻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陰影,這種陰影要跟隨姜文一輩子。
看到這里,很多人會覺得姜文和自己母親之間是不是有什麼苦大情深的仇恨,要不然她為什麼會這樣子對待自己的孩子,然並沒有。
1963年出生的姜文,出生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年代,姜文是家裡的老大,10歲之間是跟姥姥住,後來才被父母接到身邊。小時候的姜文性格很調皮,也使父母操了很多心,那時候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可能只剩打了,姜文曾經回憶「有一天母親12點把他叫醒了」就是為了要打他一頓,可小小的姜文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而大人也從來沒有跟孩子溝通過,她以為他知道自己為什麼挨打,可實際上他並不知。
上面說了姜文家裡有3個孩子,弟弟姜武也很調皮,但是他很聰明,一般犯錯也不讓母親知道,但姜文是那種比較直的人,所以很容易就被母親揍。姜文在采訪中曾經提過,因為自己是家中的老大,所以在母親的觀念里,只有管教好老大,其他孩子也就比較好管教了,這也是姜文經常挨打的最直觀的原因。
其實經常挨揍的姜文,雖然小時候很調皮,但他也一直想得到母親的認可,這種心理是每個人都有的,人生在世,都想得到別人的認可,而生命中第一個想被認可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雖然姜文現在很優秀,但從未被父母誇獎過,這是他的痛,也是他不斷努力的動力。
但是在姜文母親的眼裡,開心是不形於色的,姜文說自己考上中戲,母親沒有多開心,這種表述也隱晦的透露出母親雖然沒有很高興,但她也高興了,只是沒有表現的那麼明顯。給母親買房,姜文直接說她不喜歡,一句「不喜歡」卻帶著一絲孩子氣,有一絲失望,一絲埋怨,一絲失落。不去深究母親為什麼沒去住,但她內心肯定是高興的,但她依然沒有表現出來。
那個時代這樣的家長,比比皆是。他們在擔心,我怕我誇獎他了,他會驕傲,只有嚴厲才可能讓他更優秀。並不能說這樣的理論完全不對,姜文也確實因為讓母親覺得自己優秀,而不斷的努力。但她不會去考慮對姜文的心理打擊有多大,或者造成什麼影響。只要他足夠優秀,不愁吃穿,就夠了。
事實是心理的陰影才是最致命的,在如今這個年代,我們的熱門話題依然是原生家庭的影響,可見父母的教育多麼重要,時代發展了這么多年,這個問題依然存在,因此父母教育是值得每一位父母重視以及引以為戒的,心理 健康 才是人之根本。
姜文說,在母親去世前兩年,把自己喊到家裡,給自己包了一個大信封,信封鼓得都快撐爛了,想都不用想,是母親把積蓄給了自己。
姜文一直對母親對自己的態度耿耿於懷,覺得不管自己多麼優秀、多麼努力、有多大的成績,似乎她一直都不開心,甚至連一句表揚、誇獎的話都不說。姜文不懂,為什麼母親要這樣。
拿了錄取通知書、拍電影拿獎,這些對於普通家庭來說都是喜事。可是放到姜文母親這里,這些都不值得開心。為什麼?母親從來不說,姜文只能靠猜。甚至給母親買房子這么大的事都不能讓她高興。
為什麼母親對姜文這樣?是因為母親在姜文身上看到了一些東西嗎?
姜文姜武不是親兄弟,對於姜文來說,親生父親早就離開了母親,而他幾乎從來沒有在鏡頭前說過自己的親生父親。假如是我,我也不說,3歲之前是沒有記憶的,而姜武只小他4歲。
這就說明,姜文的親生父親在3歲之前就離開了這個家,拋棄了姜文母子。難道是薑母在姜文身上看到了一個人的樣子,或者姜文的出生帶來的是不好的事情,薑母才這么不喜歡姜文嗎?
《都挺好》里蘇明玉的母親不得已生下了蘇明玉,從那以後蘇明玉就是這個家裡最不受待見的人,甚至可以說是煞星。蘇明玉的母親在活著的時候,不管蘇明玉做什麼,她都覺得蘇明玉是錯的。甚至連出生都是錯的。
現實中也有這樣的例子,小龍女和她媽,她媽討厭她爸,甚至恨她爸,她就把怨氣撒到小龍女身上,非打即罵,小龍女後來的離經叛道跟這段經歷分不開。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心血,你把個人的仇恨施加到自己親孩子身上,何必呢?假如你不能對孩子好,假如你不能負責,那你就不要生下來!薑母這樣做,或許真的有些不負責。
這世上誰也不欠誰的,就算彼此相欠,那也是心甘情願。唯有父母與孩子,父母在沒經過孩子同意的情況下生下他,後來嘴裡又說孩子都是來要債的,這種說法就是不負責的表現。
姜文百般討好,也是一個孩子對母親的尊重和孝順,姜文母親自己隱藏下來的那些事,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看過姜文的一期訪談節目。
主持人:你人生遇到最大的失敗是什麼?
姜文:我和母樣這么多年的關系怎麼都處不好,做了很多努力都不行。我不知道怎麼能讓她為我做的事情高興,她老有一種不高興的樣子。
前面的訪談在聊到電影,聊到人生的時候,姜文都是談笑風生。唯獨說到這個話題時,姜文的語氣低沉了,神情也落寂了。在姜文心裡,與母親的關系是他這輩子最失敗。母親於姜文來講,影響不可謂不大。已經年過半百的姜文,回憶起與母親相處的點點滴滴時,很多事情仍然難以釋懷。
其實看看姜文母親的經歷,也就不難理解姜文與姜武的待遇有天壤之邊了吧。
姜文的姥爺是當地一個比較有名的礦工,在50年代初就自己去開礦,結果走錯道被判了。父親被判對女兒的影響可想而知。當時不比現在,五十年代初蹲監獄,左鄰右舍的唾沫星就能淹死人。後來,姜文的父親排除萬難娶了母親,這個打過解放戰爭和朝鮮戰爭的軍人,因為老婆的成分問題被部隊降級了(這點可參照父母愛情)。這兩件事,對姜文母親的影響可想百知。即使一個再樂觀陽光的姑娘,遇到這種事也會消沉。
後來,因為各種原因,姜文的母親改嫁了。嫁給了姜武的父親。
在情景劇《家有兒女》中,很多網友為劉星在這個重組家庭的待遇感到不平。同樣的事情,小雨和小雪做沒有問題,可到劉星身上,總會受到母親劉梅的批評。這恐怕就是重組家庭的通病了。
姜文在這個重組家庭里的待遇與劉星可以說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同一件事,挨打的永遠是姜文,相反,姜武和姜歡卻沒事。在這些事情上,薑母的處理方式也有自己的難處,因為在這個家裡,姜文就像個「拖油瓶」。話不好聽,卻是事實。打姜武吧,姜父難免會有意見,況且小時候的姜武一直體弱多病,才取了「武」這個字,就是希望身體能夠 健康 。只有打姜文,這個家才能安寧。
姜文在某些節目中也透露過母親曾說:「我把老大打好了,老二老三就好了」。這種說法,也是很多家庭中比較普遍的教育孩子的方法,老大挨的打,比老二要多得多(老大們要哭暈)。
最後還有一個原因,可能也是姜文沒有意識到的。
在姜這三兄弟中,老大姜文最耿直。有事情都是直來直往,不會迂迴。反過來,姜武在父母面前很會裝糊塗,有時即使錯了,父母也不好意思再打他罵他。從這點上說,性格決定兩兄弟的命運吧。
其實說母親沒有和姜文和解,這種說法也有失偏頗。母親表達愛的方式,可能是比較另類的。
姜文剛開始做電影時,一度手上很拮據,但每次回家,母親都會塞給他一沓錢。這說明母親是很清楚兒子的處境的。只是不善於表達罷了。
後來,姜文看到朋友送了一套房給母親,母親很是高興。為了討母親的歡喜,姜文也依葫蘆畫瓢,送了一套房給母親,可母親卻並不領情,還數落的姜文一頓。於母親來說,可能是看到姜文賺錢辛苦,買房子要花去許多錢,自己不忍看到兒子討自己歡心亂花錢。於姜文來說,買房子是為了讓母親開心。其實兩人都沒錯,只是表達方式和溝通上面出現問題。
在姜文心裡,似乎母親從來沒有表揚過自己,是對自己的不認可。可這么多年來,薑母也從沒有反對姜文的事業,這說明,薑母對這個兒子是認可的,她只是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感情。再者,三個兒子中,總有一個兒子委屈更多一些,父母難以做到一碗水端平。
姜文與母親的關系,我們很多人可能都遇到過。只是現在薑母已經走了,留下姜文的,卻是無盡的惆悵和未解的心結。
「有一次已經午夜12點了,我媽媽還把我叫起來,為的就是要打我,還問我,『你知道你哪裡犯錯嗎?』老實說,我連自己做錯什麼事都不知道,但我媽媽打我,一定確實是我有犯錯。」
在電影事業中如魚得水的姜文,在母親這里卻一直有道難以跨越的鴻溝,他曾低落地表示:從小到大,都在努力地討好母親,卻從未成功。
很難想像這是怎樣的一種母子關系和相處模式,還記得姜文在作客《十三邀》時,談起和母親的關系,一度引起熱議。
姜文在節目中說自己是個不自信的人,可是無論是演戲,還是導演,都做的非常優秀的他,又有什麼不自信的呢?說起來,這一切竟都是因為他的母親。
在節目中,許知遠問他 ,你這么多年遇到最大的失敗是什麼?
姜文回答說太多了,比如自己和母親之間,這么多年來關系怎麼都處不好,做了很多努力也不行。
「我不知道怎麼能讓她看見我做的事情高興,她老有一種不高興的樣子」。事實上,姜文不僅僅是最近才想著怎麼讓母親高興,而是從小到大都在思考著該如何去討好自己的母親。
「電影里如魚得水,不拍電影的時候,回到現實,面對的依然是跟十幾歲的時候一樣的困境。」
從小,姜文的母親對他都格外嚴厲,挨揍是常事,就像開頭姜文回憶的那段話中所說的一樣,有時候,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就會突然被母親在半夜叫醒揍上一頓。
這給姜文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影響,甚至這么多年過去了,每每想起這些事情,姜文都難掩失落而沉重的表情。盡管如此,他還是表示說很理解母親,「小時候媽媽對我很嚴厲,因為我是長子,她覺得把我管住了,餘下都好辦了。」
姜文考上中戲的時候,心裡別提多高興了,可是當他興沖沖地拿著錄取通知書回家,遞給他母親看的時候,卻沒有看到期待中母親那開心的表情和贊揚的話語。
恰恰相反,他的母親看完後,先是什麼反應也沒有。然後母親啪的一下丟到了旁邊,催促他說,你還有一盆子衣服沒洗,快去洗!
她似乎根本就不為姜文考上中戲而高興,對她來說,洗衣服的事似乎比兒子的前途更加重要。
彼時的姜文,還有多失望,多難過,這甚至讓他對自我產生了深深地懷疑:那麼努力地考上中戲,到底有沒有意義?
後來,姜文出人頭地,漸漸混出了模樣,他想著母親住的房子很老了,於是給母親買了一套房子,然而母親依然沒有好的臉色,甚至不願去住。
姜文說他很迷茫:「我不知道怎麼樣才能讓她高興。」
母親對他一如既往地冷淡,盡管如此,姜文的內心深處依然不曾對她怨恨,更多的是一種渴望,一種對於母愛的渴望,一種對於得到母親認可的渴望,一種能夠和母親和解的渴望。
然而,母親的去世讓他悲痛的認識到,自己永遠失去了和她和解的機會。
姜文曾經在接受何偉采訪的時候說過,有10多年的時間,他總是反復地看一部電影——《憤怒的公牛》。 它給他的感覺不是一部美國片,或者一部關於拳擊手的影片,而是就是在講他自己的家。
「我也喜歡羅伯特·德尼羅,因為在那部電影里,他讓我想起了我媽。他的態度讓我想起了我媽。 」
這部電影里羅伯特德尼羅演的拳擊手,自卑、多疑又充滿著攻擊性,他會對妻子連抽耳光,沖到弟弟家大打出手,滿懷傷痛,卻又製造著更多的傷痛。
沒錯,姜文的母親是一位獨立而自強的女性,然而卻太過於自強,她一直知道姜文需要成為怎麼樣的人,卻很少在乎姜文的感受。
她對姜文的態度並不是因為討厭這個兒子,卻也從不會表現出一絲親密。
姜文後來拍《陽光燦的日子》里邊的斯琴高娃原型,就是媽媽,動不動就打孩子,還有些惡趣味,雖然看起來有點誇張,卻又有著媽媽影子。
其實,沒有媽媽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可不可以讓你的愛,被他知道呢?
這個問題的來源是許知遠的《十三邀》采訪了著名電影人姜文,才逐漸被人們知曉。
特殊的成長經歷塑造了他獨特的個性,耿直霸氣和敏感羞澀集於一身。場面和細節,現實與理想,繁華與質感,錯綜復雜地出現在他的電影中。他看上去很灑脫開朗,世事洞明,但在 情感 的脆弱處又留戀不已。現在的他看上去沒有什麼掛懷的,只是說起母親,仍然一臉的困惑,直言跟母親一生也沒能把關系處好。
姜文的母親於2018年去世,去世前2個月,給了姜文一個快撐破了的信封,裡面是錢。姜文說從小時候母子關系就比較僵硬,他動輒得咎。
姜文曾在自傳式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刻畫了一個粗暴的母親形象,據說他母親看完電影後郁悶了很長一段時間。姜文記得當他終於把中戲的錄取通知書拿給母親看,告訴她:媽我考上中戲了。母親只是看了一下,就說:你的臟衣服還沒洗呢,洗衣服去。姜文出名後,曾給母親買了一套新房子,但老太太不去住,就住在單位分的房子里。一直到老太太去世,令姜文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無論他怎麼做,都得不到母親的肯定,不能讓她開心。他覺得自己很挫敗,也很無奈。
「和解」兩個字用在姜文和母親的身上並不合適,因為和其他的母子一樣,姜文一直深愛著自己的母親,母親的十分關愛姜文,母子倆的並沒有過什麼矛盾!
在一個訪談節目中,姜文說過「我和我媽的關系,怎麼都處不好,但我一直想處好」這么一句話。可能是這樣的一句話,讓觀眾對於他和母親的關系有誤解,以至於認為他們關系需要緩解。
不過,姜文確實有一個關於母親的心結,那就是他從小就想討母親的歡喜,卻一直沒有成功。姜文在接受采訪時說過「我不知道怎麼能讓她看見我做的事高興,她老有一種不高興的樣子」。小的時候,母親對姜文非常嚴格,這種嚴格甚至達到了嚴酷,以至於姜文即使努力做事,卻也很難讓母親感到高興。
哪怕是姜文考上中戲,拿著錄取通知書給母親,母親還是冷冷的一句話「你那衣服還沒洗呢,別和你談這個」。長大後的姜文當了演員,成了著名導演,給母親買了大房子,卻依然感受不到母親的高興。如今,母親已經去世,姜文就更沒有機會,做「一件讓母親高興」的事了。
其實,這種情況在國內的家庭中四處可見,姜文的這種情況也是正常的。一方面姜文是家裡的哥哥,下面還有給姜武,家長對於哥哥往往都比較嚴格,對弟弟往往都比較溺愛。有句老話叫做「老兒子、大孫子,老人家的命根子」,說的也是這么個現象。恰巧的是,姜文從小比較淘氣,而姜武則比較「乖巧」,這就讓母親對他更加的嚴格管束。
另一方面中國人的教育理念不同,很多的家長有一種觀念「只要孩子能成功,哪怕對家長有誤解也無所謂」,「孩子長大後孝順是應該的,做什麼都不值得興奮」。想來,姜文的母親也是這樣的家長,她只希望姜文能夠成功,卻忽略的姜文自身的感受。
其實,對於這些事情,姜文大可不必過於在意。作為兒子,姜文已經足夠的孝順,並且也足夠的優秀,母親的內心肯定是高興的,只不過沒有表現在臉上而已。而且,對於母親來說,最高興的事當然是自己的兒女 健康 、快樂、有出息,如今的姜文只要做到這些,天上的母親是一定會高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