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紅高粱》在張藝謀的作品裡屬於什麼水平
電影《紅高粱》這部作品不僅在張藝謀導演的所有作品中算是上層之作,而且在中國電影史上電影《紅高粱》是無法取代的經典作品。《紅高粱》於1987年在中國內地上映,是屬於張藝謀導演的早期作品。
導演張藝謀運用精湛的電影語言藝術呈現出了經典電影《紅高粱》的誕生,《紅高粱》不僅對導演張藝謀之後的導演作品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同時也對中國其他導演產生了深遠的意義,影片的鏡頭語言運用、絕妙的色彩搭配、精確的構圖展現...都是值得去推敲去借鑒。
歡迎對答主:@浮生南 進行點贊和評論
「文章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B. 電影紅高粱劇情
《紅高粱》是由西安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文藝片,由張藝謀執導,姜文、鞏俐、滕汝駿等主演,於1987年在中國上映。
影片改編自莫言的同名小說,以抗戰時期的山東高密為背景,講述了男女主人公歷經曲折後一起經營一家高粱酒坊,但是在日軍侵略戰爭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計均因參與抵抗運動而被日本軍虐殺的故事。
1988年,該片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此獎的亞洲電影。
C. 電影《紅高粱》的歷史解讀
出身低微的人成功的樣板
——電影《紅高粱》的歷史解讀
電影《紅高粱》講述的是一個普通婦女「九兒」和她的丈夫的故事。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農村的這對普通農民夫妻,為何能進入莫言和張藝謀的「史書」呢?
「我爺爺」與「我奶奶」的相識緣於「我奶奶」的出嫁。「我爺爺」作為轎夫,在半路上打死要搶「我奶奶」的劫匪,救了「我奶奶」一命。後來,「我爺爺」又冒著危險去「禿山炮」肉鋪鬧事,降服了這一惡霸。「我奶奶」當初並沒有嫁給「我爺爺」的想法,「我爺爺」一個窮苦老百姓憑什麼能娶上這個眾人爭搶的「美女」呢?就是憑自己的爭取。一爭取,英雄救美;二爭取,半道劫取;三爭取,上門自介;四爭取,降服惡霸;五爭取,酒缸撒尿,抱她回屋。「我奶奶」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女子,在「麻風丈夫」死後,她力留眾工人,挑起「老闆」重擔,「我爺爺」如果不是做出許多出格的事,根本不可能得到她。因為她不光貌美,還有管理能力,還有一股子家產。英雄是從普通老百姓中產生的。「我爺爺」和「我奶奶」就是從普通人成長起來的英雄。
史書的主人公一般都是大人物,碌碌無為的普通百姓不可能被寫進史書。他們逝去幾十年後,連自己的後代都不會記起他們的名字。但是,普通百姓只要努力爭取,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同樣能成為英雄。但在爭取的過程中或許會付出很大代價,甚至生命。
「我奶奶」就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徵。「我爺爺」是一切出身低微的普通百姓的代表。這美好的事物並沒有給普通百姓准備好,它本來不屬於普通百姓的,普通百姓必須用智和勇去爭取才有可能得到它。
「我爺爺」在第一次去找「我奶奶」遭到冷遇的情況下沒有退縮。在第二次去「我奶奶」家後,直到酒缸撒尿之後,「我奶奶」仍沒有同意接納他做丈夫。這時,「我爺爺」並沒有在大庭廣眾之下向「我奶奶」宣傳自己去降服了「禿山炮」,而是一下子將「我奶奶」抱起抱回屋裡。
「我爺爺」常有驚人之舉,這種出格的舉動,是別人不敢去做的。勇斗劫匪、半路劫人、智斗地痞、酒缸撒尿,這些事都是常人不敢做的,「我爺爺」通過努力,得到了美好的東西,實現了心中之理想,堪稱「成功人士」的楷模。所以,他被莫言和張藝謀寫進「史書」也就不足為奇了。
D. 對影片《紅高粱》中高粱這一藝術形象的分析
張藝謀執導的《紅高粱》是根據當代著名作家莫言的同名小說《紅高粱》所改編的一部經典影片,該片曾獲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此獎的亞洲電影。做為第七藝術,電影藝術有著不同於文學藝術的獨特魅力,下面就影片《紅高粱》中高粱這一藝術形象做簡要分析,試分析「高粱」這一藝術形象的象徵意義與意蘊內涵。
高粱這一藝術形象在影片《紅高粱》中曾多次出現,且不同的出現有著不同的象徵意義與意蘊內涵。
第一次是做為影片的獨白,在青殺口這個地方出現的,「青殺口,野高粱。百十畝的野高粱,沒人中沒人收,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還鬧鬼」。這是高粱這一藝術形象在影片中的第一次露面,象徵著野性,神秘,與生機勃勃的生命活力。這次出現至關重要,因為它奠定著影片(小說)的基本基調,高粱後面的幾次出現也是以這次出現根基的。
第二次是在九兒戴鳳蓮嫁入李家後出現的。是夜,一片漆黑。月夜下的高粱呈現出一副蕭瑟、蒼涼的意蘊,這象徵著九兒戴金鳳被李入李家後無奈,孤獨,凄清而又悲涼的境地。夜黑了,月出了,高粱寂了,九兒哭了……
高粱的第三次出現是九兒回家省親時。那是墨水河邊的高粱,是被風吹動著的高粱,是密不透風的密密麻麻的無邊無際的高粱。(高粱的這次出現恰可以證明第一次出現的重要性。)就在這么一片隨風飄舞的高粱從中,余占鰲出現了,並且還帶走了九兒……這個鏡頭中的高粱象徵著生命的自由與野性,這是影片《紅高粱》中高粱這一藝術形象較為重要的品質和象徵——自由、野性。
第四次出現是在高粱地里。高粱的這次出現應當是與第三次一起的,之所以把這二者分開,是因為它們有著不懂得象徵意義與意蘊內涵,且都比較重要。同樣是密不透風的密密麻麻的高粱,不同的是這一次高粱的出現是在余占鰲的腳下。余占鰲為了和九兒野和,踩倒了數十根高聳著的高粱。這一次的高粱形象並不怎麼突出,突出的是余占鰲踩高粱繩時的動作和表現——凌亂,暴躁,野性。一個人瘋狂的亂踩。余占鰲這時應當是十分興奮,激動的,他的身上表現出了一種農民的野性與生命的活力。這才是這一片段中高粱的真正象徵與意蘊。
日本人來了,高密人民被迫去田野里踩高粱。一大群人,大人小孩都有,婦女老人都在,整齊的平穩的安靜的一致的在踩著鬧鬼的青殺口的高粱。對比余占鰲一個人踩高粱時的那種凌亂與瘋狂,他們顯得是那樣整齊平靜。這時的高粱就表現出一種被壓迫著的民族精神面貌——屈辱,無奈,憤恨。高粱被踩倒了,成片成片的被踩倒了,它們躺在地上就那麼的無奈的躺在地上。被踩倒了的高粱周圍站著人群,站著生它們養它們,又被它們所生被它們所養的人群。
紅高粱的最後一次出現是在影片的結尾,那是太陽低下的紅高粱,是血紅的紅高粱,是太陽底下的血紅血紅的紅高粱。這是影片中最最經典最最重要的紅高粱,沒有之一。那在太陽底下隨風飄舞的血紅的紅高粱此時所表現的是人的意識覺醒和本體沖動,這也正是《紅高粱》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意義與意蘊。
以上就是對影片《紅高粱》中高粱這一藝術形象的簡單分析,影片《紅高粱》這一藝術作品當然還有很多也很重要的藝術內容與藝術特色,限於篇幅這里就不做一一說明。
E. 電影高粱紅的大結局是什麼
電影版的名為《紅高粱》大結局
九兒挑著做好的飯菜去犒勞余占熬他們,卻被鬼子軍車上的機槍給打死。憤怒的余占熬和大夥抱著火罐、土雷沖向日本軍車。塵埃過後,余占熬拉著兒子的手,掙扎地來到九兒的屍體旁。日食,九兒的兒子放聲唱起了童謠:「娘,上西南,寬寬的大路,長長的寶船」。
其它信息:
《紅高粱》改編自莫言的同名小說,由張藝謀執導,姜文、鞏俐、滕汝駿等主演。
影片以抗戰時期的山東高密為背景,講述了男女主人公歷經曲折後一起經營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軍侵略戰爭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計均因參與抵抗運動而被日本軍虐殺。
1988年該片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此獎的中國電影。
F. 紅高粱講述什麼故事
《紅高粱》講述了在20世紀30年代初,九兒在充滿生命力的山東高密大地上,用生命譜寫的一段關於愛與恨、征服與被征服,充滿生命力的近代傳奇史詩巨制。
劇情簡介:
20世紀30年代初,山東高密地區土匪橫行,民不聊生。東北鄉破落地主家19歲的女兒九兒,被貪財的父親許給了麻風病的酒坊主兒子單扁郎,孔武有力的杠子頭余占鰲喜歡九兒,殺掉了單家父子,九兒和余占鰲開始了一段不被鄉民認可的愛情,並有了兩個孩子。
在釀酒師傅羅漢等人的幫助下,九兒逐漸從一個單純的少女成長為干練的高粱酒坊女掌櫃, 振興了單家酒坊。余占鰲則帶領兄弟們組成自己的武裝力量,周旋於當地政府,土匪花脖子以及鐵板會等多股勢力之間。七七事變爆發,日軍進佔山東,打破了高密縣往日的繁榮,在民族大義面前,余占鰲和各方勢力不計前嫌,停止爭端,共同抗日。
內憂外患之際,九兒帶領隊伍,將日本鬼子引到了高粱地,點燃紅高粱,與敵人同歸於盡,用自己的生命在這片充滿生命力的山東高密大地上撰寫了愛與征服,野心和意志的傳奇故事。
《紅高粱》原著作者莫言先生是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獲得「諾獎」後,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爭奪莫言作品改編權的「莫言熱」。但莫言表示截止目前,除了電視劇《紅高粱》之外,暫時還沒有其他授權。為了顯示自己對這部影視作品的期待,莫言還親筆題寫了劇名。
而且這部小說1987年就被搬上大銀幕,並使得其導演張藝謀在國際上一舉成名,拿下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熊獎,也成就了演員姜文和鞏俐。光是「諾獎」以及國際電影節金獎這些光環,就足以讓電視劇版的《紅高粱》沾光不少,讓大家開播之前就很期待電視劇版將如何展開名著中的故事。
時隔20多年,再拍《紅高粱》,莫言囑咐,造型要和當今的審美結合。於是,鄭曉龍在服裝上進行了些許改動,周迅穿著合身的衣服,而褲子還有些哈倫范,朱亞文的造型也一樣。鄭曉龍解釋稱,哈倫的設計其實是為了符合那時候山東的緬襠褲,結果效果出來很像哈倫褲,潮范十足。
G. 《紅高粱》講述了什麼情節故事
《紅高粱》講述的故事發生在幾十年前的中國北方農村。新娘九兒以一頭騾子為聘禮的身價,被嫁給麻風病人李大頭。途經高粱地時轎夫們惡作劇的顛轎,引發了九兒的悲痛。在高粱地里轎夫們碰上了劫道的土匪。轎夫余占鰲帶領眾轎夫打死了劫匪,救下了九兒。
鏈接:https://pan..com/s/1sIK40xrRBzpESolUkLW_qw
提取碼:tp12
H. 電影紅高粱哪年上映的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電影版《紅高粱》出品時間1987年,上映時間為1988-02柏林電影節/1988-5-19 香港
影片以抗戰時期的山東高密為背景,講述了男女主人公歷經曲折後一起經營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軍侵略戰爭中,女主人公和酒坊伙計均因參與抵抗運動而被日本軍虐殺。1988年該片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成為首部獲得此獎的中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