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幾位英雄都是戰功赫赫,而影視劇中卻從未出現過
只要有錢賺,就沒有拍不出來的影視劇,只要有小辮子,只要有人扯著公鴨嗓叫“小主兒”,只要有人跪著自稱奴才,那影視劇就不愁賣,甚至也不愁收視率。所以明明是金錢鼠尾,卻拖著油光鋥亮的大辮子,康熙乾隆紛紛“微服私訪”。這樣的影視劇從來就不缺擁躉,自然也就不愁找投資拉贊助。
比較令人欣慰的是《岳飛》有人拍了,盡管主演不夠硬氣;比較有爭議的《袁崇煥》也沒少拍,不管是“歷史劇”還是“武俠劇”,哥舒翰袁崇煥的形象都很高大。但是在歷史上有三位大英雄,品德堪比岳飛,貢獻大於袁崇煥,這三位大英雄為啥沒成為影視劇主角?我們分析之下會得出一個結論:戰功卓著威名赫赫的三位英雄之所以不受製片人和導演青睞,原因只有五個字:不好找投資,或者說不好拉贊助。
比起李如松來,左宗棠更是憋屈,因為他的事跡更加“說不得”,即使拍了,也可能播不出來。倒是品德戰績都不如左宗棠的曾國藩和李鴻章,因為“忠於朝廷”而很受熒屏熒幕歡迎。至於左宗棠,也只有西北邊陲的左公柳寂寥無聲,默默地追憶著他的功績。
但要說到拍成電影電視劇,還是別鬧了:沒有誰會去拍一個播不出來的電視劇,因為根本就不會有人投資……
2. 墜劇金鞭記又名呼家將。講的是北宋年間,呼家被龐文所害,逃出呼守用倆兄弟,大王招親,呼延慶出世,上
http://ke..com/subview/523639/13634916.htm
3. 誰有河南墜子戲全劇的 七俠五義 九劍十八俠 小八義 呼延慶打擂 MP3格式的 重謝!
親要的資源已上傳嘍
【溫馨提示:直接點擊附件(書名)即可下載,下載是不需要財富值的哦】
有問題的話可以繼續提問,
或者帶著問題鏈接直接hi我
如果滿意我的回答的話,
請採納為滿意答案哦~謝謝親啦~(≥▽≤)/~
我是孤獨 我愛電子書團隊
4. 誰知道96年左右的時候中央電視台播出的<<電視書場>>節目,有部好象叫做"小將呼延慶"的評書
劉蘭芳說的?如果是劉蘭芳的話就是她的《呼家將》
http://www.5ips.net/ps/84.htm
田連元也說過一個《呼延慶打擂》
http://www.5ips.net/ps/178.htm
據我所知,其他人沒說過呼延慶的書了。
5. 呼延慶打擂
6. 胡廷慶打擂是那個評書故事
《呼家將》與《楊家將》、《薛家將》構成我國通俗小說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將小說」。評書界有「金呼家、銀楊家」(「金鞭呼家,銀搶楊家」)和「呼楊高鄭」之說。
《呼家將》又名《說呼全傳》、《呼家後代全傳》、《紫金鞭演義》、《金鞭記》,共十二卷四十回,作者名已佚,最早可見的版本為清代乾隆年間的金閶書業堂刊本。主要講述了宋朝仁宗年間,呼延贊之子呼延丕顯被奸臣龐文陷害,全家滿門三百餘口被殺,呼延丕顯之子呼延守勇(呼延守用)、呼延守信與奸臣斗爭的故事。小說是由評書、鼓書等發展而來,語言通俗易懂,較為生動,但結構鬆散,上下文不銜接,情節也有很多地方重復。
作品名稱
呼家將
作品別名
說呼全傳、呼家後代全傳、紫金鞭演義
創作年代
約清乾隆年間
文學體裁
長篇小說
7. 蓮花落《王華買父》故事情節是什麼樣的
關於呂劇知識!
[size=3] Sample Text[/size](接上)《一》
化妝揚琴的傳統劇目,大致分兩種。一是單出小戲,如《王小趕腳》、《小姑賢》、《王定保借當》、《小借年》、《王天寶下蘇州》等近百出,這些是基本戲。有的取材於民間傳說故事,有的取材於小說片斷。故事緊湊,主題明確,不僅內容多樣化,而且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及生動多彩的群眾語匯,善於表現和描繪各種不同類型的人物性格,有強烈的感染力。同時,還具有一定的人民性、民主性和現實意義。如反映家庭倫理,提倡家庭和睦的有《小姑賢》、《三打四勸》、《愛女嫌媳》等;描寫男女愛情的有《梁祝姻緣》、《獨占花魁》、《站花牆》、《藍橋會》等;鞭笞嫌貧愛富的有《空棺計》、《大借糧》;歌頌勇於向封建勢力作斗爭的善良女性的有《王定保借當》、《王漢喜借年》等;描寫民間風趣故事的有《小禿鬧房》、《唐公怕婆》、《王小趕腳》、《老少換》等;還有表現神話傳說故事的《水漫金山》、《白猿偷桃》,反抗惡霸的《打關西》、《逼婚記》等;另有部分公案戲的片斷。這些劇目,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人民的愛憎,暴露和批判了統治階級對於人的剝削和壓迫,歌頌了人民同封建邪惡勢力作斗爭的精神。
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多系根據長篇章回小說和鼓詞改編上演的,如《金鞭記》、《五女興唐》、《金鐲玉環記》、《白玉樓》、《溫涼盞》等。所謂改編,只不過是在演出前,把故事說一說,分好角色,演員就上場,沒有準詞,憑演員的本領,按照韻轍唱下去,有的一段唱一二十分鍾,故事冗長,結構混亂,唱詞重復,也可以說是「化妝說書」。一部戲唱好多天,像《金鞭記》,僅呼延慶打擂就演幾十回,按照戲曲藝術的要求,是非常粗糙的。直到1950年初,仍殘留著說唱的回頭,唱到緊要關頭,就停下來,且聽下回分解。由於它故事完整,有頭有尾,通俗易懂,有扣子,有懸念,頗能吸引常客。
呂劇腳本,是歷代藝人們多年來的口頭文學創作,所以群眾語匯非常豐富。以群眾最熟悉、最生動的通俗語言,作為劇中台詞,能夠很形象而貼切地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的感情。因藝人們長期生活在農村,持別在表現家庭倫理、夫妻關系、男女愛情方面,更為淋漓細致,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深受群眾歡迎,尤為婦女所喜愛,故有「拴老婆橛子」之稱。
化妝揚琴產生於封建時代,難免受封建剝削階級思想影響。如劇目《黃氏女游陰》、《郭巨埋兒》、《李翠蓮》等,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封建迷信的糟粕,還有的連台本戲如《王華買父》就宣揚了「由命不由人」的唯心主義的人生觀。
化妝揚琴的音樂,以板腔體為主,有時也唱一些曲牌,曲調和唱法都比較簡單、朴實,優美動聽,易學易唱。其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流水板、娃娃等四種,根據不同劇情的發展而使用,後繼續不斷創新改革,又增加了一些板式,增強了呂劇音樂的表現力。呂劇曲牌如〔銀紐絲〕、〔疊斷橋〕、〔上河調〕、〔下河調〕、〔剪靛花〕、〔打棗竿〕、〔鳳陽歌〕、〔蓮花落〕等有數十支,大都結構嚴謹,填詞困難,一般不多用。文武場面是由坐腔到化妝演唱乃至呂劇發展過程中,逐漸增加。文場的主要樂器是墜琴、揚琴、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嗩吶等。新中國成立後,經過改革,根據劇情的需要還增加了一些管弦樂。武場主要打擊樂器有皮鼓、板、大鑼、小鑼、大鐃鈸、小鈸、堂鼓、大
鼓等。它是在演變過程中,不斷吸收其他兄弟劇種的鑼鼓點子而積累起來的。
傳統的化妝揚琴,從拉地攤(盤凳子)到進入城市小舞台演出,都很簡陋、粗糙,不講究身段表演和服裝道具的運用,沒有成套的程式,演出上不受什麼限制,而音樂又是幽柔纏綿,缺乏激昂、悲壯、有力的曲調,所以只能以演文戲為主。三小戲(小生、小旦、小丑)的戲最多,武戲像《拳打鎮關西》之類的武打,只是走過場而已。因而,化妝揚琴的行當不全,音樂在表現激烈、復雜的思想感情方面,有很大的局限。
三
1950年,山東成立了省文聯地方戲曲研究室,調集部分新文藝工作者(文工團、隊的骨乾和演員、樂手),對本省戲曲劇種進行全面的發掘、整理、試驗、推廣工作。當時調查的劇種有「化妝揚琴」、「五音戲」、「茂腔」、「柳腔」、「萊蕪梆子」、「柳琴」、「柳子」以及曲藝「山東琴書」等。因化妝揚琴的曲調優美,語言豐富,唱詞通俗易懂,而選定為改革的重點劇種。劇目《小姑賢》,經過歷代藝人的千錘百煉,故事情節細膩,語匯生動流暢,唱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被選定為改革試驗的重點劇目。新文藝工作者,不熟悉戲曲形式,便請「化妝揚琴」藝人作輔導,並現場示範演出。接著,又請崑曲和京劇的名家作教師,指導戲曲基本功(四功、五法》的訓練,繼而又向山東梆子觀摩《小姑賢》(《王登雲休妻》》,同時還觀摩學習了山東梆子《藍橋會》(井台打水一折》,改稱《井台會》。這兩個劇目的加工整理、排練和演出,當時都非常成功。
呂劇取得的新發展,是在學習傳統的基礎上,將王安友的小說《李二嫂改嫁》改編成現代戲上演。這個劇目,描述1947年魯中南解放區某村年輕寡婦李二嫂,愛上了本村農民張小六,受到舊勢力和婆婆的阻撓。經村婦委會主任等人的幫助,李二嫂決心改嫁,與張小六結為終身伴侶。全劇深刻地揭示出舊社會加給婦女的精神枷鎖和新社會激發起的年輕婦女對新生活的嚮往,以樸素的語言刻畫了李二嫂的精神世界。在音樂上採取了以化妝揚琴曲調為基礎,適當吸收了五音戲、茂腔、一勾勾、柳琴等劇種曲調的處理方法。在表演上,既運用了戲曲藝術的誇張手法,又不拘泥固定程式,為呂劇表現現代生活開辟了新路。《李二嫂改嫁》改編和演出,獲得很大成功,從此,呂劇就努力堅持既演出傳統戲、新編歷史戲,又演現代戲,而且特別重視上演現代戲的方針。
化妝揚琴時期的劇目,多系「三小戲」,音樂柔弱纏綿,不便表現歷史重大題材和更為復雜、激昂的感情。為此,省文聯地方戲曲研究室又對音樂進行了突破性的改革和豐富。在原來四平、二板等基礎上,吸收了柳子、茂腔等地方戲的音樂腔調,創造了反四平、散板、快板、二六板等新的唱腔,並融會了五音戲、秦腔、晉劇、豫劇、河北梆子以及其他說唱音樂中的節奏、旋律、演唱方法的某些特點,從而使唱腔、音樂和鑼鼓經逐漸豐富起來,表現力有了很大開拓。在語言上則由雜用山東各地方言,改為統一採用濟南方言。
濟南的化妝揚琴班(原義和班)在政府的幫助下,也進行了藝術改革,並創作和改編、上演了現代戲《張大有被騙》(濟南市戲劇會演獲獎》、《王秀鸞》以及省劇目審定組審定的《王定保借當》,受到各界歡迎。1951年經濟南市批准為正式文藝團體,定名為「濟南市魯聲琴劇團」。1952年夏,山東省文化局從全省文工團、隊會演中遴選了部分優秀演員、樂手,與省文聯地方戲曲研究室合並,成立「山東省歌劇團」,以後又改稱「山東省呂劇團」。1953年,濟南市魯聲琴劇團也易名「濟南市呂劇團」,該團主要演員時克遠、張翠霞赴上海灌制《梁祝下山》唱片,發行全國。同年山東省呂劇團在濟南首次公演,劇目有《李二嫂改嫁》、《王定保借當》、《小姑賢》、《井台會》等,盛況空前,轟動泉城。以上4劇劇本均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這之後,呂劇的影響日益擴大。1954年,山東省和濟南市兩個呂劇團,參加了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現代戲《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傳統戲《王定保借當》、《小姑賢》,獲劇目和演出多項獎。其中《李二嫂改嫁》獲得劇本一等獎,演員郎咸芬、時克遠、王俊英、林建華等獲表演獎。
1957年、《李二嫂改嫁》、《借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成電影,省內不少地、市、縣建立了專業呂劇團。據1960年全國第三屆戲劇展覽介紹,山東已有29個專業團體。新疆、黑龍江、遼寧、吉林、江蘇等省、市、自治區也相繼建立過呂劇團。
為了開拓表演領域,繁榮上演劇目,擺脫過去只演「三小戲」的局限,使劇種能夠上演生、旦、凈、末、醜行當齊全的劇目,山東省呂劇團率先排演了《穆桂英掛帥》、《蔡文姬》、《武則天》、《三關排宴》、《文成公主》、《打金枝》、《楊八姐盜刀》、《打瓜招親》、《擋馬》、《搜書院》等,不僅上演劇目豐富多彩,而且在表演上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和提高。
1960年,為使各地呂劇互相學習觀摩和提高,山東省舉行了呂劇會演。省及部分地、市演出了創作、整理和改編的《苦菜花》、《陳三兩爬堂》、《龍鳳面》等劇目。哈爾濱代表團也參加了演出。
1963年,山東省呂劇團的《姊妹易嫁》由香港華文影業公司拍成影片。兩年之後,該團的《兩壠地》又被拍成影片。1965年至1976年期間,呂劇劇目被禁錮,劇團大部分被砍掉或改行。山東省呂劇團除移植「樣板戲」外還改編移植了部分小戲,其中《半邊天》、《管得好》兩劇搬上銀幕。1979年,濟南市呂劇團的《逼婚記》也拍了電影。
這之後,被砍掉的劇團先後恢復,劇目陸續上演,山東省戲曲學校增設呂劇科,各地舉辦訓練班,培養接班人。1979年國慶30周年獻禮,山東省晉京演出了《姊妹易嫁》、《小借年》等,均獲獎勵。山東省舉行的國慶獻禮演出中,省呂劇團演出了《淚血櫻花》,青島市呂劇團演出了《此恨綿綿》等新劇目。1981年,青島市呂劇團創作演出了《張王李趙》,獲國家文化部、中國戲劇家協會優秀劇本獎。1982年到1990年,山東省舉辦了三屆戲劇演出月和第二屆文化藝術節,全省呂劇創作涌現出不少優秀劇目,如《海盜的女兒》、《隔牆姐妹》、《出嫁》、《曲徑通幽》、《嬰翠》、《孿生姐妹》、《悠悠我心》、《攀親記》、《林娘》、《哈哈嫂》等,分別獲得劇本演出、演員等獎項。《海盜的女兒》由峨嵋電影廠拍成電影。
1990年9月,山東省呂劇院攜帶《姊妹易嫁》、《牆頭記》、《逼婚記》、《借年》、《王定保借當》、《玩會跳船》等劇目,參加在香港舉辦的第四屆中國地方戲曲展覽演出。香港報刊評論說,「山東呂劇全場歡樂」、「山東呂劇在港引起轟動」等等。
呂劇曾多次晉京匯報演出,數次參加廣交會,為一百多個國家的國際友人演出,並在香港、深圳作短期演出,均受到熱烈歡迎。近年,山東省呂劇院又創作演出了現代戲《山高水長》、《石龍灣》、《軍嫂》、《苦菜花》等,獲得過多項國家級大獎。
8. 歷史上有呼延慶這個人嗎
歷史上確實有呼延慶這個人。
呼延慶(有些史書稱「呼慶」),字夏都,並州太原人(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呼延守用之子,呼延贊曾孫,宋朝時期的軍事將領、外交官。
在宋徽宗(趙佶:1082~1135在世,1100~1125年在位)時期任登州平海軍的指揮使,因為「呼延慶善外國語,又辨博(辨博,博聞謂能談說也)」,所以曾多次出使金國商議聯金攻遼之事(海上之盟)。
(8)呼延慶打擂全集電影擴展閱讀:
藝術形象
1、《呼家將》
《呼家將》與《楊家將》、《薛家將》構成我國通俗小說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將小說」。評書界有「金呼家、銀楊家」(「金鞭呼家,銀搶楊家」)和「呼楊高鄭」之說。
《呼家將》又名《說呼全傳》、《呼家後代全傳》、《紫金鞭演義》、《金鞭記》,共十二卷四十回,作者名已佚,最早可見的版本為清代乾隆年間的金閶書業堂刊本。
主要講述了宋朝仁宗年間,呼延贊之子呼延丕顯被奸臣龐文陷害,全家滿門三百餘口被殺,呼延丕顯之子呼延守勇(呼延守用)、呼延守信與奸臣斗爭的故事。
小說是由評書、鼓書等發展而來,語言通俗易懂,較為生動,但結構鬆散,上下文不銜接,情節也有很多地方重復。
2、《呼延慶打擂》
此為京劇故事年畫。宋朝時,太師龐文為謀取兵權,向宋仁宗保舉他的內弟歐陽子英為帥。
包丞相識破了他的奸計,命歐陽子英擺下百日擂台,言定勝者為帥。歐陽子英心狠手辣,打死無數比武英雄。
吏部天官盧景隆之女盧鳳英為兄報仇,與歐陽子英比武失利,正在危急之時,呼延慶登上擂台劈死歐陽子英,救出盧鳳英。太師龐文意欲斬草除根,派兵追殺呼延慶。
呼延慶逃往東平王高錦府內,在寇準、佘太君、盧景隆的相救下脫險回到三虎庄。年畫上人物有:呼延慶、包拯、楊文廣等,人物形象十分生動。
作者把戲樓設計成擂台場面,包拯和龐文分別領人相對而坐,正反角色涇渭分明,結構謹嚴,猶如劇照一般。
3、《呼延慶上墳》
呼延丕顯之子呼延守用逃離京城時,於大王莊招親,生子名曰呼延慶。為免被奸臣所害,喚母為姐,喚外公為父,取名王三漢。時年九歲,王三漢隨二哥王二漢進京賣馬。聽聞西街呼延家族肉丘墳一事。後歸。於清明隨父掃墓,中途而歸。
聞哭聲於姐房內。遂至,見房內有暗室。見王氏燒紙痛苦。上前見靈位,乃先父呼延丕顯。王氏見狀,遂告以實情。
呼延慶抱母痛哭。有感祖父冤屈,亦於清明之際,無人祭掃,遂借口出門騎馬,獨自上京。賣馬買紙錢,紙鋪老闆敬仰雙王為人,遂挽留至晚夜深之時方可行。
時值三更時分,路無人,夜無聲,呼延慶翻牆至雙王府,院內雜草叢生,風聲鶴唳,好不凄涼。觀之,呼延慶便放聲痛哭,其聲可感日月,哭罷便將整車紙錢炮竹點燃,瞬時,火光滿天。
守墳官兵聞之,急來緝拿。少年英雄呼延慶,不畏強敵,奮勇抵抗,將龐籍,龐文萬剮凌遲,且斬殺其親信數名。終究是孩童之軀,怎敵千軍萬馬。
小英雄順勢奪馬便逃。逃至一麻桿胡同,前無路,後有追兵,便翻身入院。原是高猛府邸。在高猛、寇準、包拯等人的搭救下逃離京城。
9. 呼延贊的藝術形象
評書《呼家將》中北宋開國名將呼延贊有子呼延丕顯(呼延必顯),孫子呼延守用(呼延守勇)、呼延守信。呼家曾因太師龐文(龐籍)陷害而慘遭滅門之災,全家族三百餘口埋在一處,築成了一座巨大的「肉丘墳」,只逃了呼延守用、呼延守信兩兄弟,為除掉龐文一夥賣國害民的奸臣賊子以及報全家被害的血海深仇,呼延守用之子呼延慶(《說呼全傳》中說呼延慶乃魁罡星轉世)及其兄弟呼延平(又稱崔三兒)、呼延明(呼延守信之子)等在結拜兄弟孟強、焦玉(孟良、焦贊之後)、岳鵬(花刀岳勝之後)、楊文廣、朋友袁智、李能(袁天罡、李淳風之後)的幫助下,以及包拯、寇準、楊家將等愛國忠臣的支持下,與奸黨展開了曲折、激烈、長期的斗爭,最後終於積蓄力量擊敗了龐家奸黨勢力,報仇雪恨後,呼延慶被封為忠孝王。
在清代興起的小市民文學世界裡,呼延慶的名氣可能超過中國歷史上的任何人。描寫呼家故事的小說和評書很多:如《說呼全傳》(又名《金鞭 記》、《呼家將》)、《呼楊合兵》、《小將呼延慶》、《呼延慶打擂》、《呼延慶出世》、《呼延慶征北》、《呼延慶征西》、《呼延慶進京》、《呼延慶掛帥》、《楊家將》等,評書界有「金呼家,銀楊家」和「呼楊高鄭」之說。 1983年電視劇《楊家將》黃大光 飾演 呼延贊
1985年電視劇《楊家將》劉丹 飾演 呼延贊
1991年電視劇《楊家將》郝宗謙 飾演 呼延贊
1997年電視劇《寇老西兒》張毅然 飾演 呼延贊
2011年電視劇《穆桂英掛帥》於承惠 飾演 呼延贊
2013年電影《忠烈楊家將》陳之輝 飾演 呼延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