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日本無賴派文學大師太宰治的《人間失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人間失格》是日本無賴派文學大師太宰治創作的中篇小說,發表於1948年,是一部帶有自傳體性質的小說。小說通過葉藏的三篇手記,介紹了葉藏的童年、少年和成年後的生活經歷,描述了葉藏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喪失人格的道路的。
史鐵生曾說過:「寫作者,未必能塑造出真實的他人,寫作者只可能塑造真實的自己。」這話用在太宰治身上,恰如其分。在《人間失格》里,這種自我寫照實在過於明顯,以至於對太宰治略有了解的讀者根本無需分析,就可以看出書中主角「葉藏」其實就是「太宰治」。
太宰治出生於富豪之家,從小敏感細膩,14歲起便與朋友自辦同人志,發表小說、雜文及戲劇,1935年,他26歲,以短篇《逆行》入圍第一屆芥川獎,了不起。被推崇為天才作家。
無賴派是日本文學的一個文學流派。就是指作家有著反抗權威的意識,對生活採取自嘲和自虐的態度,專寫病態和陰郁的東西,具有頹廢傾向。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在自己的住屋牆上寫了一句話: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時,我非常驚訝。能說出這樣的話,那麼這個人必把做人的資格看得異常之莊重,同時又是對自己異常之憎恨。後來,我知道了這句話的出處就是太宰治。
1948年,太宰治的遺書里留下一句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後 ,投水自殺了。所有人都不意外,因為這已經是他第五次自殺了。失敗了四次,這一次,他終於成功地殺死了自己。
在他自殺前,他的自傳體小說《人間失格》剛剛發表不久。在書中,他說:「我想死,我必須得死,活著便是罪惡的種子。」對現實生活的恐懼,到生而為人的虛無感負罪感,因抓不到生活的意義而墮落頹廢,終至死亡,這是太宰治文學的整體脈絡,也是他的人生歸宿。
重回小說本身,全書由作者的前言、後記,以及主角葉藏的三個手札組成,描寫主角從青少年到中年,為了逃避現實而不斷沉淪,經歷自我放逐、酗酒、自殺、用葯物麻痹自己,終於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的悲劇,在自我的否定的過程,同時也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苦悶,以及渴望被愛的情愫……
「人間失格」從字面意思就是失去了做為「人」的資格。其悲哀的根源最主要還是靈魂的軟弱和悲觀,「魯迅式」的直面慘淡的人生,迎頭而上的勇氣在太宰治的作品裡面從來就不存在。所以在日本,也有頗多對太宰治不齒的評論家,稱他的作品悲觀厭世,他是生活的破產者,軟弱無力,乃至於很多家長不願意讓孩子看他的作品。
看太宰治的文字,想起紀德在《窄門》中寫過的一句話:「我們生來並不是為了幸福。」
小說《人間失格》里的主人公叫葉藏,出生於日本鄉下的富有家庭,父親是一名議員,家裡兄弟姐妹眾多,還有傭人。葉藏從小就對人類的生活懵懵懂懂,經過他的觀察,他發現人類相互地瞞騙地生活。
人們天天喊著痛苦,卻不去睚殺,也不發瘋,天天罵這個黨不行那個黨混蛋,卻從來不會絕望,天天抱怨日子多麼難過,卻頑強地過著每一天,這樣的人真的痛苦嗎?人,不吃飯就會死,所以為吃飯而工作。人,必須吃飯!對自己來說,在這個世上沒有什麼話比這句更讓人費解和無法接受了,也沒有哪句話更讓自己感受到如此明顯的威脅。
他越想越是糊塗,人生來究竟是為什麼?難道只是為了吃飯?他對幸福的看法和理解與世上其他所有人對幸福的看法和理解完全就是驢唇不對馬嘴,根本對不到一起去。這種不安讓他夜夜輾轉反側,快要發瘋。
對人類莫名的恐懼,防禦恐懼的方法是扮小丑,因為這樣他就不用欺騙別人,希望不用自我欺騙和被別人欺騙吧。於是他自己心生一計——搞笑。他故意扮丑、耍寶,裝作天真無邪的樣子,用自己的表演博取別人的開心,從而將真實的自我隱藏在內心深處。
他從小就習慣戴著一張面具生活,對自我進行保護和隱藏,但是面具戴久了,自然就會形成一種新的「假面人格」。假面人格與真實的自我是天生的冤家,他們總是不停地爭吵,糾纏不休。
葉藏開始時在賣力地表演。漸漸地,表演成為了他的習慣,變成了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有一個細節,童年時,父親問下次要帶什麼禮物回來,父親覺得他會喜歡獅子,葉藏心裡並不想要,可為了討父親歡心,他還是把「獅子」寫在禮物單上面。
其實當下,很多成年人何嘗不是這樣,明明不喜歡,卻要表現出欣喜異常。每一天都是口是心非,只是為了迎合別人,討別人開心。好像別人開心了,自己就無罪了。
人世,到處充滿著互相欺騙。
他的表演爐火純青,從小學到初中,從初中到高中,從高中到大學,期間雖說有過險些被揭穿的經歷,但大體還算涉險過關。然而,隨著「踏上社會」日子的日益臨近,「扮丑」的面具崩塌卻也難以避免。
自我掩飾有上中下三策:上策為不露聲色,守口如瓶,用此策者可使自己不顯破綻,不被看穿;中策為施放煙霧,欲蓋彌彰,用此策者可故意露一些跡象以隱其真;下策則為弄虛作假,喬裝打扮,用此策者常煞費苦心地把自己偽裝成另一類人。
葉藏故意表演,只是下策。此策與其說是計謀,不如說是「犯罪」,故弄玄虛成性乃一種惡習。
人世,到處充滿著互相欺騙。
他的父親的朋友「比目魚」,一個慣用了瞞騙的世人。每次葉藏的老家寄來的錢,「比目魚」都說成是自己,是他自己對葉藏的愛護等。長輩,就跟做議員的老爸一樣,對葉藏還是當成不經人事的小孩,一直瞞騙。
這世上每個人的說話方式都如此拐彎抹角、閃爍其詞,如此不負責任、如此微妙復雜。他們總是徒勞無功地嚴加防範,無時無刻不費盡心機,這讓我困惑不解,最終只得隨波逐流,用搞笑的辦法矇混過關,抑或默默頷首,任憑對方行事,即採取敗北者的消極態度。
最讓人絕望,也是促使葉藏真正地走向自我毀滅則是阿芳被姦汙的事。阿芳天生對人有一種信賴,這在葉藏看來是一件非常寶貴的品質。她的內心如同她的處女身子一樣天真無邪,可以說這是葉藏最後的救贖了。阿芳是信賴別人的天才,書商說他什麼都不會做,結果是阿芳被玷污了。這個事實,讓葉藏無法下咽不是妻子的貞潔,而是一個縈繞在他的心頭的疑問: 難道信賴也是罪嗎?
更令人氣憤的是,他最好的朋友堀木發現書商強奸阿芳時,並沒有上前去阻止或做什麼保護朋友的事,只是一邊小聲地說話,一邊指給我看。 「自己房間的小窗開著,屋內情形一覽無遺。燈光之下,動物兩只。」
葉藏終於發現一個殘忍的事實: 原來在堀木的心裡,他沒把我當成一個真正的人看待。「朋友」的價值也就僅僅只是利用與被利用。
一個人倘若沒有朋友,理論上一定會很孤獨。
喜歡孤獨者,非獸即神。
人間,失格!
從此以後,自己,已經,不再是人!
所有的所有,已成過去,如煙如雲,俱往矣!
在全書末尾,作者討論了一段罪與罰,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著作。或許在陀氏心中,罪與罰並非並列關系,而是互為反義詞的關系。就像好與壞,對與錯,罪與罰。一定是葉藏先前犯了罪,這才迎來了罰。
最後說說《人間失格》這部小說的布局,全書由作者的前言、葉藏的三個手札和作者的後記,共五部分構成。 前言一定要讀,相當於小說的引子;後記一定要讀,是小說的真正的結局。 正文的三個手札其實是葉藏的三個日記本里所記錄的事情。這樣的布局從外到里,從里到外,相當的精巧,重要的是太宰治把葉藏這個人物從外表到內心,從外人看他以及他如何看外人的形成一個閉環,讓我們可以較為客觀地審視一個有人格缺陷的人的內心世界。
多說一句,如果你的內心並不清朗,可以不讀這部小說。
如果想讀,就選個陽光明媚的午後,一口氣讀完,然後棄卷,出去走走。
『貳』 簡年4:觀影《踏雪尋梅》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本文是對於電影《踏雪尋梅》的影評,如果你是因為這個名字點開,「生而為人,我和抱歉」是我在寫這篇影評時想到的之前看過的一個日本電影的台詞,在此也很適合。
以下是影評部分,涉及一些「負能量」,介意者慎看!!!
今天下午突然想起看一部很久之前被推薦的電影,看完後覺得是意料中的絕望感爆棚,它斬獲了2015年的第35屆香港金像獎六項大獎,在當時也引起不小的轟動。看完電影我還特地去翻看了當時那個推薦這部電影的公眾號。摘取以下:
這部電影因為尺度和涉及的道德問題,沒有在內地影院上映,在豆瓣上也沒有關於它的評分。無可置疑,這是一部佳片,卻讓人難以鼓起勇氣再看第二遍。影片中尺度很大,對於案情的還原逼真又血腥,會給人造成一定程度的不適。
在此想簡單說一下這部電影的人物性格和片中的部分細節。
女主——王佳梅,影片中對於她的性格描寫有些矛盾,一面想描寫她是一個叛逆的少女,在家與母親爭吵;她也很冷漠,面對同桌的割腕自殺,也面不改色,沒有施救,繼而退學;另一面又展現她對於遠在湖南的父親的關懷,在電視上的球賽結束,她會給父親發信息說恭喜他,所賭的球隊又獲勝了;她又是一個想要獨立的人,想實現自己當模特的夢想,退學後去面試模特,上街宣傳工作,為了掙錢打兩份工,最後卻還是被金錢誘惑,走上當 援交女 的道路。
影片幾乎展現了她的所有生活,也讓人更了解她的掙扎和絕望,感受到她的孤獨感。從我個人角度來說,她可能是有抑鬱症的,來到香港有繼父的新家庭,雖然有母親和姐姐,但她卻沒能感到家庭的溫暖和關愛,與母親的相處是粗暴的,一個情節就是,別人送了她(佳梅)母親一對耳環,而送耳環的人是偷拿的她女兒的昂貴的耳環,最後厚著臉皮向她(佳梅)母親要回,當時那個耳環已經被佳梅戴著,她母親在簡單提到原因後就要回,佳梅不高興嘟囔了幾句,她媽媽立刻發怒咒罵。
姐姐和繼父在旁邊也無任何錶態,相信那時的佳梅內心是孤獨、絕望的。 以至於她當了援交女後,攢夠錢後立刻去買了同樣的耳環。我有注意到她在戴上耳環後,臉上只有一閃而過的開心,然後還是冷漠的樣子。
她渴望被愛,覺得得不到家庭的愛後,她試圖得到愛情。在接客多次後,她遇到一個男人,她甚至單純地以為他就是真愛了,對他撒嬌索要寵愛,不收取他金錢。男人很愛玩游戲機,她就試探地提出想要得到那個游戲機,男人短暫思索後的回答是「這台不行,是別人送我的,我可以給你買台新的,作為這么多次沒收我錢的補償」,這時佳梅臉上是一閃而過的輕蔑和失落。(這個影片中女主的演技最贊的就是微表情。)男人還說不希望她做這一行,佳梅說不做就沒飯吃,男人什麼也沒說,這時的佳梅心裡應該是期望著他說「我可以養你。」哪怕是假話也好,然而沒有。
讓佳梅徹底傷透心的還有這個男人帶著女友來找她做解釋,不承認他有過劈腿行為,讓人難過的是 佳梅還是幫著他圓了謊,說只是普通朋友關系。
被這個男人傷過心後,她沒有選擇回家也沒有去找人傾述(也許她從內心裡就覺得無人可依賴),她到一個地方坐著,遇到一個小女孩,小女孩不想回家,她還耐心地和小女孩說了幾句話,甚至做了個約定,說還會再來這里和小女孩玩。(影片最後還拍到這個小女孩在這里等她的鏡頭,卻不可能再等到了。)後來小女孩被媽媽帶回家,她卻撥通了客人電話……
男一是郭富城演的角色,是個略帶神經質的警察,性格不難理解,在此不多談。
男二——丁子聰。他自幼失去母親,父親年老在養老院。他是一個敏感又暴躁的貨車司機,愛過一個美麗的給他人當小三的女朋友,他知道自己是備胎,卻也無怨。女朋友只和他做過一次愛,還是在她來月經時,以至於他後來自慰時割破手掌,也是為了懷念女友。他和佳梅在網上聊天認識,卻一見如故,因為他們是同類人。渴望被愛卻總也得不到愛,孤獨感充斥生活,活得如行屍走肉,被絕望壓得透不過來氣。
他們是第一次見面,做愛時佳梅求他,幫她去死。丁子聰開始猶豫,後來答應幫她,過程中有過暫停放棄,可佳梅在反復求他,後來他下定決心,掐死了佳梅。後來用碎屍的方法來處理佳梅的屍體(影片中幾乎完全還原了這個過程,很血腥殘忍)。這是最殘忍的一種方法,起初我不理解,後來在結合丁子聰的供述和一個網友的留言,我理解了原因。影片中當郭富城飾演的警察詢問丁子聰的殺人動機時,推測他是因為自幼喪母,對女性有恨意才會殺死第一次見面無怨無仇的佳梅。丁子聰否認,並說不是因為怨恨,相反他很喜歡佳梅,喜歡女人,但他討厭人,討厭佳梅是個人。之前他在和佳梅在網上聊天時,提到如果有來生還想做個人嗎?他說不想,做人太累,佳梅也說不想,她說希望死去,她信天主教,死後上天可以成為任何一個物。所以在佳梅死後,丁子聰會選擇用碎屍的方式,想毀掉佳梅作為人的形態。(佳梅死的原因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她懷孕了,天主教禁止墮胎,這也是在她死後現的。)
最後,片中佳梅請求丁子聰殺死她,這個情節,讓我聯想到刑法中關於故意殺人罪的補充說明。丁子聰是受佳梅的請求才採取殺人行為的,這可以定為一種【幫助殺人】的情況,在本影片中也可以稱為【幫助自殺】。
實踐中這個補充說明主要是針對原來沒有殺人動機的人,在受到受害人的請求後,採取殺害受害人的行為。受害人是因為主觀不能或客觀上無法做到自殺而請求他人殺害自己。(記得書上當時對於 客觀不能,舉的例子是 一個癱瘓在床,被病痛折磨的老人,請求鄰居給她喂安樂死自殺,老人後來死去,鄰居還是被定為故意殺人罪)。
此案同理,雖然丁子聰並非主觀上殺死佳梅的心態,但他接受了委託並實施了確實造成佳梅死亡的後果,定為【故意殺人罪】無可質疑。但對於量刑上可以有所改變,故意殺人罪也會因具體案情,受害人過錯等,對於犯罪人的刑罰有所不同。上面的幫助用安樂死鄰居自殺,雖被定為【故意殺人罪】但實際量刑上因為情節較輕,量刑標準是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影片中,對於丁子聰最後的刑罰是 終身監禁,這對於沒有死刑的香港來說,這是最高的刑罰。丁子聰本人似乎對於這個結果也是滿意的,他不希望減刑,所以對於警官反復訊問他殺人動機時,他一直不供述,想必也是這個原因。
關於這部電影,透視出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及自殺。家庭,學校,社會對於未成年人的心理問題的忽視,只注重他們基本生活需要和學習成績,對於心理問題沒有預防和疏導措施,影片中沒有人在佳梅孤獨無助時,伸出援手,拉她從絕望的深淵走出來,所以她才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死亡,這也讓人不禁難過。
影片結尾,是兩年後警官探望佳梅的家裡,姐姐未婚先孕生了孩子,母親仍舊罵罵咧咧,彷彿已撫平了佳梅離去的傷痛,繼父也仍舊躺在床上,房間里佳梅喜歡的美女照片還貼在牆上,那是佳梅渴望成為的樣子,卻再也不會有實現的可能性了。而正是佳梅家裡生活一切平靜如初,才讓人覺得悲傷,她的離去並沒有太大改變。
這個電影我看的版本是兩個小時,全片是一種昏暗的色調,讓人有抑鬱情緒,直到最後十分鍾影片色調才亮起來,也許想展現一種事已過去的態度。看完讓人思索良多。 死很容易,活著才難,而正是因為活著會遇見各種可能性的機會,才要堅持住,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如意是常事,我們要學著接受,學著排解,學著自救,相信只要活著總會有好事情發生的,憂郁的日子也許會持續很久但也總會結束。影片里與佳梅對應的還有一個易被忽略的角色,是一個幼年目睹自己親人被殘忍虐待而死整個過程的小女孩,與佳梅不同,她後來長大成為一名導游,後來與警官相遇,能看出她的改變。 佳梅死時才十六歲,如果繼續活著,她的人生其實才剛開始,一個人身體健康能夠獨立,怎樣活著是自己能夠決定和改變的事情。哪怕不熱愛這個世界,也要好好呵護自己的人生啊。
以下也摘自know yourself 的公眾號,很喜歡他們的影評,這也是個很棒的心理學公眾號。
感謝你閱讀到最後,陪我一起思索這部電影帶來的震撼,晚安。(≧ω≦)
『叄』 這個男孩尿急上廁所卻尿出了馬累獻血是什麼電影
電影《生而為人》。
《生而為人》是由閆星帆編劇的電影。
面對命運殘酷的考驗,有多少人可以保持本心,面對無法回頭的人生路,又有多少人可以始終如一,無論跌倒多少次,主角陸小七依舊努力向上,在命運的土地上昂揚開出自己的生命之花。
《生而為人》匯集了20世紀偉大的心靈導師克里希那穆提對於生命形式的主要言論和觀點,他以深沉博大的智慧告訴心靈正日益困頓、迷惑、疲倦的人們:既然我們生而為人,就應該學會真正去觀察、感受、理解、思考生命中的一切,從而還原真理的本性,回歸真我與寧靜。他用緩慢而清晰的話語,啟發人們自我覺察和探索,放下自我、宗教與民族的局限和制約,通過個人的意識轉化,獲得單純而開放的心靈。其中大量文獻內容為首次出版。
『肆』 生而為人電影醫生騙了誰
楊世南。《生而為人》是由導演倪曜,李玲葦,陳雪甄主演的一部情感劇情電影,根據查詢電影情節顯示,在電影中楊世南去醫院檢查身體,而醫生為了自己的私利,故意隱瞞了楊世南,並欺騙楊世南沒有病,結果導致楊世南病情越來越嚴重。
『伍』 「生而為人 我很抱歉」原話並不出自太宰治
第一次知道這句話的時候並不因為太宰治,而是觀看影片《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得來。
松子從小在妹妹的恐懼中長大,因為患病的妹妹更得父母的偏愛,而松子在家中不得不小心翼翼,為了博得父愛她學會了扮演的小丑的奇怪表情,以至於每每遇到尷尬緊張的狀況都會故技重施。
松子的一生經歷了家人冷落、被學生誣陷、被愛人背叛、墜入風塵、自殺未遂等等,最後在五十來歲的時候,為愛而生的松子在經歷最後一次情人拋棄之後,她也失去了所有生的希望,不梳頭不洗臉不化妝日夜與垃圾為伍,在牆上日復一日地寫下: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最終自殺。
松子的一生讓人唏噓不已。而了解太宰治的人,都能在松子身上看到日本「無賴派」文學家太宰治的影子。太宰治寫下的《人間失格》用細膩的筆觸剖析了自己的前半生。
書中主人公葉藏出生於富貴家庭,或許因家族中女性較多,從小便極為敏感,感到「唯有自己一個人與眾不同」,並因此感到不安和恐懼,「與別人幾乎無從交談」。於是,他想到一個招數,就是搞笑。和松子一樣,因心懷恐懼,對於尷尬的氣氛不堪忍受,於是成為搞笑的高手。在十來歲的時候,留下一張「站在庭院的水池畔,身穿粗布的裙褲,將腦袋向左傾斜了近三十度,臉上掛著煞是醜陋的笑容。這個場景是在是與松子為了取悅父親而做出小丑臉的場景是在太相像了。
和松子一樣,太宰治一生也為情所困。太宰治一生自殺過五回,其中三回與女人有關。在完《人間失格》之後,太宰治在1948年與女讀者也是最後一位情人山崎富榮一齊在玉川上水投水自盡,享年39歲。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劇情與《人間失格》十分相似,一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台詞也令人印象深刻,又因為各種搜索引擎上將:太宰治、《人間失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三個關鍵點聯系在一起,所以很多人以為這句話就出自太宰治的小說《人間失格》。
但其實,這句話和中篇小說《人間失格》並沒有關系。而是出自被收錄在《人間失格》作品集中的短篇小說《二十世紀旗手》,這句話作為該小說的副標題出現。
那這么說來,「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確實出自太宰治了?
但實際上,還有一種說法。據說這句話原出處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文學青年寺內壽太郎之筆。他在詩集《遺書》中曾寫下這句詩。
這位名叫寺內壽太郎的青年是太宰治朋友的表兄弟,年輕時失去雙親,命運多舛,但仍懷著一顆赤誠的文學心。其表兄弟在與太宰治聊天時談到他的詩句,當時太宰治認為這個一個好點子,誰先用便算誰的。於是在寺內壽太郎並不知情的情況下,這句詩跟太宰治的《二十世紀旗手》出現了,壽太郎發現自己的詩被太宰無註明挪用驚狂大叫──「生命被偷了,害慘我了!害慘我了」,最終患上嚴重的抑鬱症,失蹤了。
『陸』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當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聽著那首歌,我寫了這段短評:
「你們只記得『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卻忘了松子為何被嫌棄,我想是因為她始終學不會愛自己。擁有上帝之愛又如何?最後的結局不還是眾人眼中的不幸罷了...」
我不停的思考,為什麼這部電影許多人都只記住了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為什麼松子會寫出這句話?這句話的含義到底是什麼?
松子為什麼會被人嫌棄?松子為何而抱歉?松子是怎麼一步步走到最後那種結局的?松子真的該抱歉嗎?電影的最後,用上帝之愛來形容松子,真的不諷刺么?
...
1.松子是怎麼樣的人?
在看完電影可以知道,松子是一個非常缺愛的孩子。從小,父親就只知道關愛體弱的妹妹,忽略松子。而松子始終都非常想成為父親喜歡的女兒,就連電影的最後,松子都還是希望能看到父親對自己笑。
年幼的松子在有一次用鬼臉逗笑父親後,常用這個方法希望得到父親的注意,後來就常用鬼臉逗父親。可是,她並不知道分寸,在長大後也還是這樣,一次父親為穿著和服的松子照相,雖然站在父親面前的是松子,他卻又提到松子的妹妹可能永遠也穿不了和服,於是松子又一次在這樣尷尬的境地下用起那個鬼臉,這一次父親沒有笑...後來,松子形成這樣的後遺症,每次被人逼急了都會出現那個鬼臉。
在我看來,松子最大的缺點是「學不會愛自己」;她不知分寸;不識人眼色;她為他人的過錯買單;她總是用盡全力去愛別人,卻忘了自己;她為了別人而活,毫無目標;一談戀愛就發瘋,認不清自己,總是沉浸幻想;最後放棄了自己...
換個角度,這種無私也可能是松子的優點吧。
2.「生而為人,真的抱歉嗎?」
在我看來,該抱歉的不是松子,是那些一次次傷害松子的人。松子太無私了,如果說人就是自私的,惡的,那松子她確實不該做一個人。
何為人?人有很多釋義,而我眼裡的人是性本惡的,他們自私自利,可能有好的一面,可是最初之人性還是惡的。
松子最大的惡,應該是對待妹妹的時候。
她總是把自己的愛付諸給不該給的人,卻忘記,她首先應該愛自己,然後去愛家人,朋友。而不是把愛全部給那些男人。
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龍洋一所說的,「上帝之愛」,何為「上帝之愛」?
「寬恕不可寬恕的人,並愛他」這就是上帝之愛。在龍洋一眼中,松子是他的上帝。可是他也不懂珍惜。
生而為人,該抱歉的不是松子,是他們,那些,人。為愛而生的松子最大的抱歉,應該是錯付了愛吧。
3.松子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不幸的?
整部電影,我記得松子說了三次「那一瞬間,我覺得我的人生完了...」
第一次,是她23歲的時候,這時的她為了學生著想,竟然替學生頂偷竊罪名並真的為了替學生還錢而偷竊了,後來又被領導佔便宜,最終她意識到不該為了別人錯誤買單的時候,學生又一口咬定是她,把她最後一根稻草燒了。於是當她被學校辭退時,她覺得整個人生都完了。
第二次,是她親眼目睹自己的作家男友自殺。這位作家男友常常毆打松子,還逼迫松子出去賣,她還是選擇盲目的愛他。後來,她又做了死去的作家男友競爭對手的情婦,還美滋滋的,還自作聰明得上門見原配。不出意外,她又被拋棄了。
第三次,是松子26歲殺了合夥人兼戀人的時候。後來她在想自殺的時候,遇到了那個窮酸的理發師,在跟他同居一個月後,被警察抓到監獄坐牢。
松子的一生,可以說是敗在男人身上。第一個是父親;第二個是龍洋一,她的學生,可以說是毀了松子第一人,也可以說是松子悲劇的始作俑者;第三個是自殺作家;第四個是周三男;第五個是合夥人;第六個是理發師;第七個是崇拜的愛豆...
她這一生從未為自己好好活。或許,最開始,她就不該討好別人。
4.隨想
我們常常否定自己,總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總是太為別人考慮,總是不自覺去討好別人,總是忘了最該愛的人是自己...
電影里我記住了這幾句話:
「小時候,誰都希望自己能閃閃發光,可長大後,自己的夢想卻沒有一個能變成現實,既痛苦,丟臉,卻又反過來去抱怨別人。」
「人的價值不在於得到什麼,而在於付出什麼吧?」
「我們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什麼是人生?」
如果說愛就是人生,那也不該為別人活著。
5.「上帝」松子之死
誰也不曾想到,在松子想重新開始的時候。中學生結束了她的生命。
沒錯,始終熱愛別人,即使傷痕累累也還是一如既往的「上帝松子」最終死在喊著「臭老太婆」的中學生的棒球棍下。
不諷刺嘛?即使最後,成年松子遇到幼年松子,她最渴望得到的,也還是,簡單的「父親的笑容。」
這部電影看完,我想,或許每個人在某段時間都曾做過「被嫌棄的松子」。
是啊,在失去自我,不再愛自己,把人生重心放在另一個人身上,為別人而活著的時候,我知道,我成為松子了。表面上的為愛而生,最終會逼死自己,逼走別人。畢竟成為另一個的重心也很可憐啊。
最後我想說,希望我們都不會成為松子,希望我們都能真的學會,好好愛自己,並找尋到生&活的意義。
我為什麼活著?我所認為的人生價值是什麼?
取悅自己順便帶給他人快樂,能給他人帶來價值。但是,如果自私才能快樂,那麼我想做個自私的人,這輩子只忠於自己。
最後的最後,想對那個曾做「松子」的自己,說聲對不起,往後不會了。
『柒』 你對電影《悲傷逆流成河》最深的感觸是什麼
這部電影講述女主易瑤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家裡非常貧窮,母親為了維持生計被迫淪為暗娼,而易瑤每天都在哭泣,咒罵,嘲笑交織中的噩夢中掙扎,和易瑤比鄰而居的齊銘,家境殷實,是家長眼中的乖兒子,老師眼中的好學生,他給予了易瑤許多幫助和照顧,像陽光一樣溫暖著他。這樣也讓班上有些霸道喜歡欺負人的學生視易瑤為眼中釘肉中刺。
當她在無知、無辜的情況下感染疣病被那些欺負她的同學知道後,就毫無疑問是給她原本就黑暗無光的生活雪上加霜,直到認識了顧森西顧森湘姐弟,齊銘在和這個美麗,善良,完美於一身的姐姐暗生情愫時。也把對易瑤得一點溫暖的光給澆滅了,這時的顧森西就像陽光一樣灑在易瑤得身上。
他教會易瑤,別人怎麼對你你就怎麼還回去,再後來別人用水潑她,給她飯打翻,用口香糖粘在她頭發上,她都一一給還了回去,然而她做這些保護自己的事,齊銘對他不在有保護而是過多的指責。直到顧森湘的死,所有人都把矛頭再次指上這個女孩,就連顧森西也不在信任她,她為了自己清白,選擇了跳河來證明自己!最後顧森西也跳河去救她,所有人都喊著顧森西,回來,卻沒人喊易瑤回來!語言暴力,看似無形卻能殺人於無形,不只校園里,生活中同樣存在著這樣的事,而那些致人於死的人們,她們以為,殺人是我用一把刀殺了你,我把你推下山谷或高樓,這才叫殺人。當然這樣的行為她們不敢,因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只有這種殺人於無形的暴力,她們不會受到任何制裁,在傷害別人後,還振振有詞的說,我們說了什麼,我們什麼也沒說啊,我們說的是實話啊,殊不知你的種種行為,對別人是無法彌補的傷害。
看了這部劇,我想說的是,朋友們,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不想受到語言暴力的傷害,但是我們也不要用語言暴力傷害別人。生而為人,誰都是第一次,還請務必善良。
青春的悲劇,恐怖的校園暴力,刺穿人心的人雲亦雲。甚至說每一個人都是「殺死」路遙的兇手。
但是你說對我感觸最深的是什麼!是路遙媽媽林華鳳知道是自己的原因導致女兒患病時,那輕輕的撫摸路遙的手。
齊銘媽媽的意外。
緊緊抓住路遙的手,帶她去治病的決心。
路遙對媽媽那雙溫暖堅定的手和堅定的背影不可置信。以及對媽媽深愛自己的肯定和幸福的眼淚。
最後一個長鏡頭,林華鳳堅定拉著路遙,和胡同里所有鄰居的詫異,更加完美詮釋了,沒有不愛兒女的父母。
我看著這一幕,想起了我爸的一句話:「沒有人比爸媽更愛你,爸媽永遠不會傷害你。」
《悲傷逆流成河》有有兩個版本,相對於鄭爽演的電視劇版本,我更喜歡電影版的《悲傷逆流成河》。
那幾乎是完完全全的跟著劇情走的節奏,我在看這部電影時,無數次產生過想要沖進電影里代替女主把那些欺負人侮辱人的人通通干發翻掉,好讓他們知道被欺負是什麼樣的滋味。
這種感受特別的難受,好幾次看到女主易瑤受欺負時,特別的想要安慰她,保護她不讓她受到任何哪怕一點的傷害,但是這是無法實現的,以至於好幾次都看哭了。
特別是最後大結局的時候,在看到易瑤哭訴後跳海自盡那裡,更是傷心不已。覺得易瑤終於解脫了,不在受苦受累了。就希望這世界上能少一點跟易瑤一樣受苦受累的人。希望校園欺凌能夠得到大家的重視。以上就是我看完電影時最深的感觸。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卻有各自的不幸,這是我看這部電影得到的最深的感觸吧。雖然親眼見過校園暴力,但也只是見過,不是受害者,所以沒有切實的體會到影片中校園暴力的瘋狂和殘忍,而是在影片中表達的家庭問題找到了來自心底的共鳴。
處境相同的人才會真正的感受過對方的悲傷和無助吧,作為一個和易瑤類似家庭環境的孩子,當看到易遙在河邊和齊銘對話的時候,她說出的話又何嘗不是我內心中最想表達的呢?是啊,齊銘生活在幸福的家庭裡面,有著父母的關心與疼愛,他想要的東西很容易就可以得到,他有著父母的支持, 可以去完成他想要做的事情,追逐自己的夢。他生活在光里,被溫暖所環繞,他看到的一切都是明亮的。可是易瑤呢?她不一樣,她沒有像齊銘一樣的父母,她得不到她想要的關心和疼愛,她在外面受了再大的委屈,回家也無人可以訴說,在家裡,也許她輕輕地說了一句話就可能遭到大聲的訓斥,時間久了,她也就漸漸失去了原本天真活潑的樣子。她就是這樣生活在黑暗裡,被寒冷擁抱,她看不到光,感受不到溫暖,不是她想看到臟的、黑暗的東西,是所有一切都擺在她的面前,她不想看都難。
所有人都看到她是錯的,都看到她在報復別人,都在拼了命地指責她,可是她所受到的欺負,所嘗到的苦又有誰能體會得到呢?她也不想變成這樣,她想像別人一樣,生活的倖幸福福,可結果呢?都說父母是愛孩子的,只是表達方式不同,呵,容許我苦笑一聲,你們知道你們錯誤的表達方式會造成什麼結果嗎?你們知道你們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嗎?不,你們不知道,你們正在以變相的手法摧殘自己的孩子……
我是易瑤的縮影,我羨慕像齊銘、顧森湘、顧森西一樣的孩子,但那是我永遠追逐不到的夢
我也想逃出命運的手掌,可是我被命運緊緊地扼住了喉嚨,無法動彈,無力喘息……
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實和無奈無助吧!!!真的是符合電影名稱了!看的時候就對男主挺無語的,電影里男主和女主對話的片段都還挺好的,非常到位!還有些影視作品講校園欺凌是從頭到尾被欺壓,相比之下,這部作品雖然女主反抗多回,看著是挺爽的,但是好像還是一樣難過,比起其他被欺凌但是受害者懦弱不敢發聲,這部更能表現旁觀者的漠然和傷人與無形!其實是啊,當欺凌發生時,旁觀的人不止冷漠還助長壞人氣焰,她們嘴裡的開個玩笑啊,玩玩而已,你玩不起啊,這些其實都是傷害人的罪證,當她們這么做了的時候,就已經加入壞人陣營了!悲傷逆流成河結尾易瑤跳河說出所有心聲的時候,真的是太難過了,呢種無奈和無助,感染力太強!雖然易瑤碰到了顧森西和顧森湘,但是好人似乎真的沒有什麼好結果呢,顧森湘被害,顧森西和易瑤也回不去了…
校園霸凌真的很可怕,電影里結尾做了隱晦處理,其實小說里女主角是死了,想到當時上學的時候,我雖然沒有經受過霸凌,但同學里有人經歷了,當時我雖然沒有劇里那麼過分,但在言語上也諷刺過同學,那時候不懂事,現在想想真的很後悔
最深的感觸就是校園暴力問題吧,我也是一個學生,從中學到大學都有校園暴力問題,感覺隨著教育能力的提升,在國內教育體制中,注重的是成績,忽視了品質教育,隨著受教能力的提升,並沒有提升個人的素質,不管是校園現實暴力還是冷暴力,都很傷人,希望通過這個電影對人們有個警醒作用吧,也希望能發揮這個電影的作用吧,謝謝
『捌』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生而為人,做回自己
1
濃麗的色彩,悲情的故事; 童話的世界, 成人的殘酷; 微笑背後的哈欠,小丑的眼淚。有詼諧有幽默, 卻無論如何也笑不起來, 含淚看完《被嫌棄的松子的 一生》 , 久久沉浸於散文詩般的畫面中。
選擇看什麼電影,一般看它的知名度,通常挑選經典不會失望。 有時,尚未觀影就知道劇情,尤其是知名度較高的電影; 有時, 僅憑片名,偶有意外驚喜,卻也難免失望;有時,明知知名度故意不看劇情,被海報誤導,觀後竟是另一番情景,《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就是這樣一部電影。
影片採用倒敘,開篇便是 53 歲的松子被人殺死, 她的弟弟、侄兒前來料理後事, 警方調查她的死因。有點懸疑片味道。侄兒在她又臟又亂又臭的屋子裡看到她寫在黑板上太宰治的話「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這 是一個什麼故事?
松子的弟弟紀夫說: 「是個一無是處的姐姐,最後被殺了,犯人還沒有抓到, 無論怎麼看都是無聊的一生。 」
鄰居大倉攸二說: " 那個女人啊! 是這個公寓的臭蟲, 也有人叫她被嫌棄的 松子呢。 」 從松子的弟弟與鄰居的言語中,看到松子的人生是失敗的,究竟是這樣嗎?
2
鏡頭閃回松子 23 歲時, 那時,她是一名中學音樂教師, 歌唱得好,人也漂 亮。 電影畫面中, 溫暖的橙黃色調, 夕陽下郊遊的船上, 松子指揮學生唱歌, 美麗有朝氣, 美好的人生方剛剛開啟。
松子的學生龍洋一偷了錢,松子去求實,但龍洋一否認。也許為了保護學生, 也許不知道如何處理,她竟然承認那錢為自己所偷,拿自己全部的錢去墊付,因為不夠,還未經允許拿了另一個女老師的錢。 就這樣,松子被學校開除了。
家裡, 松子向有先天疾病的妹妹傾吐喜歡自己的男同事,妹妹為她高興並告訴了父親,父親嚴厲譴責她不該告訴生病的妹妹,因為妹妹恐怕永遠無法享受到愛情的歡愉。一向溫順的松子氣得混身顫抖,盡管妹妹竭力挽留,她還是義無反顧離家出走。
松子瘋狂騎著單車飛奔,鏡頭下皆是溫暖的色彩,蜿蜒的小路,路邊五彩斑斕的花草, 像童話世界, 小路似乎沒有盡頭,彷彿是一條通往天堂的路。松子在路上狂奔, 她要去哪裡?下面的路怎麼走? 松子說: 「那一瞬間, 我覺得我的人生完了。 "
3
鏡頭切換到松子 7 歲時,父親帶她看馬戲,小丑扮鬼臉的樣子惹得觀眾大笑, 松子學著扮鬼臉做給父親看, 把父親也逗笑了。 松子在家中不遭待見, 上有哥哥, 下有弟弟、 妹妹, 妹妹長期卧床。父母往往偏愛弱的那個,而身體健康的松子卻被忽略了。好吃的、好玩的,父親首先想到的是妹妹, 松子只能眼巴巴望著。自從扮鬼臉逗笑父親後,松子一有機會便做給父親看,換來父親一聲笑。扮鬼臉的習慣一直延續到成年,父親已不再喜歡,卻讓她在情緒激動、不知所措時,無意識做出那種樣子,令他人不解、 誤會。
父親的偏愛, 讓松子一生缺愛, 為得到愛, 毫無保留, 甚至用討好他人的方式卑微地付出自己的愛。 他人卻無視她的付出, 甚至踐踏她的愛。
4
離家出走後的松子先是愛上了自詡是太宰治轉世窮困潦倒的作家八川女,他瞧不上一邊寫稿一邊工作的好友岡野健夫,覺得他不配與把人生奉獻給文學的他去比較,卻靠著松子出賣肉體寫作。苦悶時對松子拳打腳踢。松子眼睛被他打傷, 還得向哥哥借錢維持情人的生活。錢借了,兄妹情也斷了,從此,松子與家庭徹底決裂。
不知是松子給八川女的愛太重,還是太宰治的生活方式,文人氣對他影響至深,八川女就在松子的眼前卧軌自盡。松子眼睜睜看著所愛的人死去,她對自己 說: 「那一瞬間, 我覺得我的人生完了。 」
松子的人生完了嗎?很快,松子便接受了岡野健夫的愛。 岡野健夫有家庭, 松子只能做他情人。松子又傾其所有, 愛得忘乎所以, 竟穿戴得像花蝴蝶一樣跑到岡野健夫家裡見他老婆, 當看到岡野健夫老婆平庸、衰老的面容後,頗為得意。回去的路上竟高興得跳起舞來。此時的電影畫畫又像是童話世界,五彩斑斕、 鳥語花香。像孩子一樣單純的松子以為人生會有一個新的開始,殊不知她再次感到自己的人生完了。
岡野健夫得知松子見了他老婆後大怒,給她幾張鈔票就要一刀兩斷。他告訴松子, 只因為對八川女的嫉妒, 才把他的女友弄到手, 就好像戰勝了他。松子像犯了錯的孩子, 完全不懂成人世界。 就這樣, 松子被岡野健夫拋棄了。
5
被拋棄的松子傷心欲絕, 自暴自棄當上浴室女郎, 成為當地有名氣的妓女。 時代變遷, 浴室倒閉, 松子於是同找她搭訕的男人小野寺同居合夥做生意「撈大錢」 。 半年後發現小野寺的背叛, 一起賺來的錢小野寺欲獨吞,扭打之中,松子將小野寺殺死, 逃亡到東京。
松子又一次感到她的人生完了,准備到八川女的家鄉自殺。就在自殺時被一位老實的理發師發現,兩人同居,松子似乎又找到了愛。可惜好景不長,警察追過來,松子不得不離開理發師,開始長達八年的牢獄生活。在獄中,松子學會了理發, 認識了一生中惟一的女友。那八年雖然沒有一個人看她,卻是她活得最平靜的一段時間, 有愛有希望。
出獄後,松子從窗外看到理發師已擁有一個美滿的三口之家,只能默默離開。 找了一份理發師工作,在理發店偶遇獄友, 兩人久別重逢,歡天喜地,當看到女友有等她的愛人,有幸福的家庭時,又倉皇逃跑了。松子那顆破碎的心寧願被廝守在一起的男人毆打也不想看到女友溫暖的家庭。
6
松子總是說, 不管怎麼樣, 總好過一個人生活著, 去愛一個人吧, 總比自己孤獨好。極度缺愛的松子寧願千百次地被欺騙、被鄙夷,也不願要一分一秒的寂寞。 很快松子便接受了她的學生龍洋一的愛,盡管此時的龍洋一已經加入黑道淪為賭徒, 但松子還是與他同居, 即使被他羞辱、 打罵還幻想跟他相守到老。龍洋一被抓坐牢, 松子痴痴等著他出獄。龍洋一出獄那天,松子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手捧鮮花去接龍洋一,去擁抱幻想中的愛人。鏡頭下,潔白的雪地, 鮮紅的花朵,喜氣洋洋的松子轉瞬便被龍洋一打倒在雪地里,鮮血、鮮花,散落在一片 白茫茫的雪地上, 一幅凄美、 孤寂的雪地圖。
龍洋一承受不住松子濃烈的愛,不想再給她帶來痛苦,刑滿釋放後決絕離開 了她。 這一次, 松子被打垮,人生真得要完了。從此再也不相信愛,也不再去愛。
沒有了光, 找不到出路, 她的生命迅速委頓下去。
松子遠行, 遠離熟人, 孑然一身行屍走肉過著隱居封閉生活。她的生活只剩下吃, 漸漸變成一個慵懶肥胖、骯臟邋遢, 且精神不正常的「臭老太婆」。沒人知道她是誰, 鄰人只有白眼與嫌棄。
當獄友, 松子唯一的女友偶遇她時, 松子逃跑了,女友塞給她自己的名片。
夕陽下, 孤獨的松子坐在湖邊, 那肥胖的背影、凌亂的頭發與這幅美麗的畫面極不調和,與影片開始松子在夕陽下的船上指揮孩子們唱歌的畫面形成鮮明對比。 「一個蒼涼的手勢」。
她沒有走進冰涼的河水裡,望著平靜的水面, 她想起了什麼,她對這個世界絕望了嗎?轉身,松子摸到獄友留下的名片,那個在理發店飛馳的輕盈身影,那為自己而歡笑的美麗臉龐浮現了。
松子拖著肥胖的身軀奔跑起來,夕陽很美。轉瞬天色暗了下來,她碰到一群 在草地上玩耍夜不歸宿的小混混,她教導他們早點回家,卻被他們亂棍打死。臨死前手裡還捏著那張給她帶來希望的名片。
7
松子倒在血泊中,眼前出現幻影,電影畫面又充盈著童話色彩。松子與過世的父親、妹妹在天堂相見。她還是小女孩, 扮鬼臉給父親看,父親慈愛的面容、 由衷的笑靨;她又是年輕美麗的女子,妹妹在家裡的樓梯上望著她,迎接她回家。松子微笑著一級一級走上樓梯,走向天堂。前面一片光明、溫馨,她終於與父親、妹妹和解,投入愛的懷抱。
松子的一生無論是事業還是愛情, 可謂「失敗「, 連死也「荒唐」, 然而, 她的一生真是如她弟弟所說「無論怎麼看都是無聊的一生」嗎?
松子因缺愛逃離家庭, 一生皆在愛別人,對男人的愛可謂無私,她愛的人似乎皆有負於她, 讓她的人生一步步走向黑暗, 卻又是她自己把一副好牌打爛了。 「性格決定命運。 」 歸根結底還是童年「缺愛 」 所致。 她的父親真的不愛她嗎? 她的妹妹真的怨妒她嗎?松子離家出走後,父親在日記里不斷寫著「松子還沒有 回來」 。 松子後來回家看到了, 父親已過世, 她明白父親的愛,往事如煙, 只能離開,妹妹竭力挽留仍不能阻止她離開的腳步,臨死前方明白妹妹也是愛她的。 然而, 一切太晚太晚了, 童年缺愛留下的陰影已置入她的骨髓,深深影響她的為 人處世。
松子對每一個男友皆付出百分之百的愛,他們侮辱她、背叛她,一個個離開 她, 只因她愛得太卑微、 太濃烈, 是男人受不了她近乎「聖母 」 似的愛, 還是他們太自私,缺乏愛的能力。她愛的男人果真都是鐵石心腸嗎?八川女的自殺與松子過於濃烈的愛無不關系。松子死後,龍洋一一直在她居住的附近轉悠,尋找兇手, 終有悔悟。
松子悲劇的一生既是她性格所致,也與社會環境脫不了關系。松子其實就是一個孩子,始終未長大。社會也許可寬容孩子,但絕不會寬容有著孩子氣的成人。松子無法應對成人世界的虛偽、潛規則,只能不斷為難自己, 「正常人 」 把她當作傻子、瘋子。無論時代怎樣變遷, 像松子之類的人皆難以生存, 卻也有可能遇 到欣賞她的人, 一旦遇到便是生死之交, 好似影片中的獄友。
松子的悲劇也是命運的悲劇。松子並非悲觀,恰是她的樂觀才讓這部影片更具悲劇色彩。她能從每一次磨難中爬起來,每一次以為自己的人生完了,又能從 低谷燃起希望, 然而, 命運卻總是跟她開玩笑, 希望後旋即便是苦難, 爬起來倒 下再爬起來又不得不倒下, 唯有夢里, 方有歡悅, 死亡, 對她也是解脫。像希臘 悲劇,無論怎麼努力也難以擺脫命運的操控,也應了那句俗語「命中只有八斗米,走遍天下不滿升」。導演沒有給一個光明的結局,恰因真實的人生也是如此,不 過是影片用了誇張的色彩。
8
松子說: 「小的時候誰都希望自己閃閃發光, 但長大以後, 自己的夢想卻沒有一個能變為現實, 既痛苦, 又對不起自己, 而且還反過來埋怨。 」 多數人的人 生不也如此。誰小時候沒有夢想,誰的夢想不是閃閃發光,長大後,又有多少人能實現夢想。五光十色的泡沫很美,盡管知道會破碎,卻依然想把這個泡沫吹得大些、更大些。就算路上布滿荊棘,那也是自己的選擇, 無所謂成功還是失敗。
大家真的都嫌棄松子嗎,他人即地獄嗎?松子的愛是熾熱的陽光,卻溫暖不 了 自 己, 讓他人熱得受不了, 但熱過之後, 余溫久久不散……
松子的一生並非無聊, 無論他人怎樣對她、無論世間怎樣對她,她皆以自己 的方式愛他人、愛這個世界,有愛就有光。他人也是天堂。生而為人,不必抱歉, 做回自己, 人生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