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成龍電影最高票房多少
是功夫瑜伽。
1、功夫瑜伽,17.5億,2017年上映。中國電影歷史票房榜第9-10位。
2、該片成功原因
大腕明星、帥哥靚女,豪車獅子、冰天雪地,給功夫瑜伽增添很多色彩。在色調上功夫瑜伽就適合寒假觀看。冰湖、迪拜、印度等地異國風情,也是非常適合的取景,給 《功夫瑜伽》增分不少。
上映的時間,是春節期間,《功夫瑜伽》老少皆宜,非常適合全家觀看!
上映時間晚,是2017年,成龍其他電影,質量未必不如功夫瑜伽,奈何那時中國電影票房總量不行,2017年中國票房近550億,自然成龍電影票房就會越來越好。
⑵ 中國電影票房突破550億的原因
2017年的全國電影總票房成績讓人眼前一亮。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559.11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3.45%,城市院線觀影人次為16.2億,比上年13.72億增長18.08%。某種意義上來說,2017年的中國電影發展態勢步入理性軌道。
⑶ 中國的和全球的,求助票房
1、2016年中國票房為457億人民幣,美國統計中國票房為66億美元。2017年中國票房估計為550億人民幣。
2、2016年全球票房381億美元。絕大多數被好萊塢電影占據,好萊塢電影票房佔世界票房的76%。
⑷ 2021中國電影總票房
2021中國電影總票房達472.58億元。其中國產電影票房為399.27億元。占總票房84.49%。全年總票房繼續保持全球第一
⑸ 中國電影市場總票房多少是極限
每年都不一樣
2015年,票房440億
2016年,547億
2017年票房,550億(預計)
現在中國票房還沒有達到極限,到 2020可能達到600-700億左右的票房。另外電影一定要質量好,尤其是國產電影,2017年有戰狼2,才是票房大漲的主要原因。2016年正式由於缺少了支柱式的國產電影,才僅僅比2015年上漲4%。
⑹ 華誼兄弟商業帝國的「坍塌」:風光時揮金如土,落難時人走茶涼
古人說「兄弟齊心,其利斷金」,這話不假。
王中軍和王中磊兄弟二人聯手創立的華誼兄弟,在鼎盛時幾乎囊括了內地 娛樂 圈的大半壁江山。
許多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明星,都曾是華誼兄弟旗下的藝人。
回看華誼兄弟的發跡史,離不開他們在商業上跟「京圈老炮兒」馮小剛的深度捆綁。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作為華誼的「好兄弟」,馮小剛不僅是個看客,他更是個捲入其中的「親歷者」。
2014年,馮小剛作為春晚總導演,他手執導筒把春晚辦成了「華誼的年會」。
有媒體抽絲剝繭,指出眾多登台明星, 要麼是華誼股東,要麼是簽約藝人或者合作夥伴,跟華誼兄弟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彼時的華誼兄弟,錢場和人場,處處都有人捧場,放眼望去,一片盛世。
華誼兄弟上上下下彌漫的「盛世」情結,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大, 裹挾著偏執自大、盲目樂觀、趾高氣揚、忘乎所以等浮躁心態,使得大家沉醉於風光無限的光榮想像之中。
殊不知,被假象所麻痹,也終會迷失走向理想彼岸的方向。
作為華誼兄弟創始人的王中軍和王中磊兄弟,是「華誼帝國」的締造者,當盛世坍塌,他們也為此吃盡苦頭。
風光的時候,他們揮斥方遒、揮金如土。
酷愛收藏的王中軍三年時間花了8個億用來買藝術品。
2014年他斥資4個億拍下梵高真跡《雛菊與罌粟花》;
2015年又花掉2個億買下畢加索的《盤發髻女子坐像》;
2016年他再度出手,用2個億買下北宋書法家曾鞏所作的《局事帖》。
當然,上述8個億換來的3件藏品,還只是王中軍收藏愛好中的冰山一角。
北京非常有名的「松」美術館,就是王中軍所創辦的。
裡面展示著他從世界各地收集來的藝術作品。
綜藝節目《爸爸回來了》中,王中磊帶著小兒子參加節目。
老王家的大豪宅也讓不少網友大呼,「老闆就是不一樣,住的房子都是這么的豪華。」
在各種公開場合,王中磊與各路明星大腕稱兄道弟、私交甚密的形象也不少見。
不僅有李冰冰獻出香吻,
劉嘉玲搭肩拍照,
和成龍、徐克、周星馳等大腕也是親密無間的合作夥伴。
可是,漲潮時有多風光,退潮的時候就有多悲涼。
事到如今,華誼兄弟早已風光不再。
2017年是整個中國電影市場的大年,位於市場中心的華誼兄弟自然水漲船高,走到了前頭。
這一年,中國電影市場一掃頹勢,全年總票房首次突破550億元大關。
在電影市場投資頗多的華誼兄弟迎來了自己的收獲期:
《摔跤吧!爸爸》一躍成為非好萊塢進口電影票房榜首,打動了無數觀眾的心;
《前任3:再見前任》也因為迎合年輕男女的愛情題材斬下19億票房;
馮小剛執導的《芳華》以14億票房超越張藝謀執導的《歸來》成為文藝片票房榜首;
此外還有《西遊伏妖篇》、《少年巴比倫》、《瘋岳撬佳人》、《美好的意外》、《絕世高手》、《星際特工:千星之城》、《引爆者》。
市場、票房、口碑······華誼兄弟想要的幾乎全都在這里了。
如果按照這個勢頭發展下去,華誼兄弟「要做成中國版迪士尼」的夢想,或許指日可待。
可惜,沒有如果。
2017年對華誼兄弟來說彷彿是一場完美的幻夢,可噩夢接踵而至,緊跟著的是三年虧損61億元的艱難求生。
2017年華誼兄弟的營收高達40億元,此後幾年便是連年下滑,甚至連凈利潤都出現虧損。
2018年營收降至38億元,凈虧損高達11.69億元;
2019年營收不足25億元,凈虧損39.78億元;
到了2020年,營收僅有15億元,凈虧損10.48億元。
連續三年虧損,虧掉的不僅是市值和利潤,更為嚴重的後果是將面臨退市的風險。
曾經風光無限的中國影視第一股,儼然已經走到了生死邊緣。
而根據有關規定,國內的上市公司連續虧損3年可能將會面臨摘牌。
華誼兄弟,連虧3年。當年盛世之下的危機,徹底把華誼的盛世,掀翻在地。
在一檔企業家對談節目中,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與王中軍談起這個問題,王中軍表示華誼兄弟還沒有走出困境,但是也還沒有淪落到摘牌的境地。
為了救公司,王中軍與王中磊兄弟賣房賣車甚至賣了不少心愛的藏品,曾有過一年還債47億的時候。
俞敏洪又問出一個犀利的問題:「你會有世態炎涼的感覺嗎?」
王中軍說道:「銀行逼我還錢的時候,會有種世態炎涼的感覺。」
訪談播出後不久,華誼兄弟便宣布,王中軍辭去華誼兄弟的所有職務。
此後不久,又傳出了王中軍被限制高消費和華誼兄弟被強制執行的消息。
人走茶涼,莫過於此。
昔日的影視龍頭如何會淪落到如今這樣,成為一頭「籠中困獸」?
1994年,在美國留學回來的王中軍懷揣著辛苦攢下的十萬美金和一腔創業理想,在北京成立了一家廣告公司。
打虎親兄弟,王中軍拉來了弟弟王中磊入伙,這就是「華誼兄弟」。
起初,華誼兄弟廣告公司只是在一些小雜志上刊登廣告,業務范圍很窄。
某一日,王中軍發現大名鼎鼎的中國銀行竟然沒有一個規范的標志,品牌觀念極強的王中軍迅速發現了商機。
於是他為中國銀行設計了一款logo,這個logo也一直被中國銀行用到現在。
有了和中國銀行合作的經驗,王中軍在廣告界異軍突起,很快與中石化、國家電力等多家大企業達成合作。
華誼兄弟廣告公司一躍成為「中國十大廣告公司之一」。
上世紀90年代,正是中國影視行業剛剛起步的年代,一位業內熟人告訴王中軍,「拍電視劇非常賺錢」。
王氏兄弟瞄準了這個商機,1998年二人注冊了「華誼兄弟電影公司」,從此開啟了他們在影視圈裡的「築夢之旅」。
電影公司成立後拍的第一部作品,是英達導演的喜劇《心理診所》。
投資不多,但收益輕松超過100%,巨大的利潤空間堅定了王氏兄弟深耕影視圈的決心。
更重要的是,這一次小試牛刀讓他們看到了導演對一部作品的重要性。
接下來,王氏兄弟著眼於物色一位可以持續輸出優質內容的導演。
在一次電視劇的發布會上,王中軍認識了馮小剛,兩人一見如故。
彼時馮小剛導演的電影《甲方乙方》剛剛斬獲了高達三千萬的票房,坐穩了商業片榜首的位置,開啟了中國電影賀歲片的時代。
但是馮小剛此時也只是紫禁城影業的一名在職員工,票房高低也不影響他拿「死工資」。
他跟王朔等人合夥成立的好夢電影公司也因為經營不善、入不敷出。
一個求賢若渴,一個懷才不遇。華誼兄弟與馮小剛一拍即合,形成了聯盟。
後來,馮小剛在紫禁城影業的領導高軍評價說:「他們是利字相連,走到一起的。」
畢竟術業有專攻,一個出錢、一個出力。華誼兄弟和馮小剛緊密團結在一起,開啟了一段宏圖霸業。
在這種雙贏的模式下,華誼兄弟出品了多部馮小剛導演的作品如《手機》《大腕》《天下無賊》等口碑與票房並存的優質作品。
在好作品的加持下,華誼兄弟也在影視行業站穩了腳跟。
有了好導演之後,最大的困難就成了沒有好演員。
彼時的內地還沒有經紀公司的概念,作為知名經紀人的王京花想參照香港 娛樂 圈的模式,成立一家自己的經紀公司,但是又苦於沒有啟動資金。
拍了不少爆款電影的華誼兄弟,正值財力充沛、求賢若渴之際。
於是財大氣粗的王中軍主動找到王京花,他成立了一家「太和文化經紀有限公司」,邀請王京花加盟。
就這樣,王氏兄弟負責公司的管理,馮小剛負責內容輸出,王京花負責藝人的運作,華誼兄弟的業務范圍不斷拓展。
「華誼鐵三角」正式成立,就此走上了藝人經紀與電影發行相結合的發展之路。
老話說,出名要趁早,創業也是如此。
華誼兄弟進軍電影市場的時候,中國影視行業尚且還是一片藍海,他們精準地踏中了時代的前沿,成為時代大潮里的弄潮兒和引領者。
最鼎盛的時候,華誼兄弟旗下有上百位明星的經紀約,也就出現了文章開頭那一幕:把春晚辦成自家年會。
2007年,王中軍在一次飯局上認識了馬雲,那時候的馬雲雖然還沒有如今的影響力,但是他開創的阿里帝國已經初見雛形。
回憶起這段友誼,王中軍說:「他早前就跟我說過,『中軍,拍戲別在乎賺錢,拍戲賺什麼錢,拍戲就是賺知名度、賺品牌』,可能這就是互聯網思維。」
在一次閑聊中,馬雲問王中軍:「你們現在這么有名,但你們的行業這么薄弱,為什麼不利用資本的優勢?」
很快,華誼兄弟在創業板上市,成為第一家上市的民營影視公司,開始在資本市場里遨遊。
甫一上市,華誼兄弟的市值就超過了100億元,讓王氏兄弟著實地嘗到了甜頭。
除了在資本市場開荒拓地,華誼兄弟還致力於投資各類相關企業。
更重要的是,華誼兄弟開創了一條獨特的明星收入資本化之路。
通過高價甚至溢價收購由明星成立的影視公司,將高額的款項一次付清,與此同時,明星則要承諾為公司帶來一定的凈利潤總和。
這種方式後來被業內追捧並廣泛使用,它還有一個大家熟悉的別稱「對賭」。
這種模式加速了 娛樂 圈生態的惡化,讓整個行業的心態也變得越來越浮躁。
許多明星為了完成對賭協議,無論劇本好壞,只要給錢,那就先接了再說,如此一來,受苦的又成了觀眾。
彼時的王氏兄弟,還在做著「中國迪士尼」的美夢。
在全國各地修建的華誼兄弟 娛樂 小鎮,試圖通過實景 旅遊 打造起 娛樂 帝國。
可是,觀眾連你們的電影都不感興趣了,又怎麼會喜歡玩這些電影衍生出來的實景 娛樂 呢?
資本的反噬來得很快。
2018年,馮小剛攜手華誼兄弟開啟《手機2》的拍攝,遇阻之後項目仍要上馬。
殊不知,華誼兄弟和馮小剛這一次踢到了「鋼板」上。
「蹚雷」的范冰冰以最燦爛的姿態和華麗璀璨的 娛樂 圈揮手告別,狼狽謝幕, 以最慘烈的姿態和華麗璀璨的 娛樂 圈揮手告別,狼狽謝幕。
「手機」變成了「手雷」,華誼兄弟的商譽也不斷下跌。隨之而來,陰陽合同風波掀起了 娛樂 圈的大地震,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更是讓這個風雨飄搖的行業更加雪上加霜,雖然這一年由華誼參與出品的《八佰》完成了31億的超預期票房,但是對華誼兄弟來說,已經是杯水車薪。
如今,華誼兄弟的股價已經從高峰時期的32塊錢,跌到了3塊多。被資本市場拋棄,幾乎已成定局。
未來的華誼還有機會嗎?
從華誼披露的年報來看,2021年的第一季度,華誼兄弟終於實現了2.35億元的凈利潤,這無疑是個好兆頭,證明了重回電影初心或許能扭轉華誼的困局。
票房可以預測,觀眾的喜好卻不能完全預知。
盡管這幾年有不少華誼出品的電影比如《溫暖的抱抱》等在市場上遇冷,但是華誼兄弟手中依然握有不少底牌。
除了陳正道執導,張子楓、吳磊主演的《盛夏未來》正在熱映口碑不俗;
曹保平執導,黃渤周迅主演的《涉過憤怒的海》;
楊楓執導張涵予、范偉主演的《鐵道英雄》;
周星馳執導的《美人魚2》等等,都在待映的片單之中。
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
華誼兄弟的「商業帝國」還能不能重頭再來,看天意、看人心,更要看這些電影表現究竟如何了。
⑺ 電影投資是什麼,電影投資知多少
電影票房的超高增速也為電影市場帶來了空前的關注度,電影投資也搭乘著行業的順風車開始火起來,很多普通老百姓參與的熱情很高。
影視投資最早僅在圈內人士間進行,後經敏銳人士發掘而發展,成為近幾年廣受敏銳人士青睞的一個投資渠道。
首先,毋庸置疑的是整個行業是向好的,市場數據說明一切。
1. 整體規模上,2017年全國電影總票房達550億,2018年本年度截止到國慶檔,已經超越500億大關,550億這個記錄被打破也是時間問題。2017年年末,院線數量增長至10176家,熒幕數量破50000塊,觀影人次達16億。
2. 近兩年涌現的優秀的國產電影也不少,觀眾也很買單。2017年有《戰狼2》,點燃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在票房上奪得年度冠軍和總榜冠軍,票房高達56億;2018年有《紅海行動》,在春節檔一枝獨秀,目前暫時位居2018年年度票房榜首。此外,喜劇題材的電影在近兩年的票房號召力驚人,比如《唐探》系列,開心麻花系列,都普遍取得了優異的票房回饋,基本都在20億以上。
3. 在政策層面,2016年11月國家新版《電影促進法》,為影視行業的健康可持續成長保駕護航。
⑻ 為什麼最近國內的電影票房越來越差
現在電影是越來越好,而非越來越差,原因如下:
1、2017年沒過完,票房已經超過500億(全年估計至少550億)。而2016年則是450億左右。也就是2017年比去年超過了100多億。
2、2017年有五部電影榮登中國票房榜10位,分別是戰狼2、鐵拳、速8、功夫瑜伽、西遊伏妖篇。這絕對創了歷史記錄
3、中國票房越來越差,不知從何說起
⑼ 中國電影票房近幾年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因為自2015年來,中國電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走上質量提升、產能優化的新階段,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取得雙豐收。特別是國產影片不斷提高創作水平,不斷豐富類型品種,受到了市場和觀眾歡迎。
與往年電影市場的表現不同,2015年高票房電影層出不窮。《速度與激情7》以24.26億元改寫中國電影市場票房紀錄之後,不到半年,《捉妖記》以24.38億元將這一成績再度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