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電影耶穌在作什麼

電影耶穌在作什麼

發布時間:2022-11-04 02:03:51

❶ 基督再臨的介紹

《基督再臨》(Legion)是由英國Bold Films製作,美國Screen Gems發行的100分鍾奇幻電影。該片由斯科特·查爾斯·斯圖瓦特導演,彼得·施林克、斯科特·查爾斯·斯圖瓦特編劇,保羅·貝坦尼、丹尼斯·奎德、盧卡斯·布萊克、凱特·沃什、泰瑞斯·吉布森等主演,於2010年1月22日在美國上映。該片講述了一群陌生人聚集到一起尋找懷有「救世之星」彌賽亞的年輕女招待的故事1。

❷ 梅爾吉布森導演的另一部爭議之作 7個字的

梅爾吉布森驚世之作《耶穌受難記》
2004年02月03日20:23:22 網易娛樂 Henry
編劇/導演:梅爾·吉布森Mel Gibson
主演:詹姆斯·卡維澤James Caviezel - 耶穌
莫妮卡·貝魯奇Monica Bellucci - 抹大拉
美婭·摩根斯坦Maia Morgenstern - 瑪麗亞
盧卡·里奧奈洛Luca Lionello - 猶大
類型:劇情
級別:R級(暴力鏡頭)
發行:新市場影業公司Newmarket Film Group
映期:2004年2月25日
官方網站:ThePassionoftheChrist.com
[劇情:基督受難再現銀幕]
耶穌基督受難前的最後12個小時。
達芬奇的名畫《最後的晚餐》讓世人知道了耶穌在蒙難前如何坦然面對這場必然的死亡。身處光明中的耶穌手持酒杯和薄餅,對自己的信徒侃侃而談;而躲在黑暗處的猶大則是一臉的恐慌,他知道,自己的下一次擁抱將會讓面前這位睿智的賢者陷入死亡的漩渦……
這些都是油畫中所描繪的。2004年2月,一部描述耶穌受難的影片將會被搬上銀幕。

故事發生在最後的晚餐之後,耶穌抗拒了魔鬼的誘惑,然後被羅馬士兵帶到了耶路撒冷城內猶太法利塞教眾的面前。他的言語被當成了僭越狂妄的瘋話,大祭司和教眾就這樣宣判了耶穌的死罪。接著,耶穌又被帶到執政官比拉多的面前,比拉多意識到自己的審判將無可避免的帶來政治上的沖突,於是他決定聽從希律王的旨意。希律王讓百姓在耶穌和罪犯巴拉巴之間做出選擇,結果是巴拉巴被無罪釋放,而耶穌將接受懲罰。耶穌就這樣被交到了羅馬士兵的手中,飽受鞭笞之苦。然而,盲目的百姓仍然認為對耶穌的處罰遠遠不夠。直到此時,比拉多才意識到自己已經不得不將耶穌推向刑場。
耶穌背著十字架蹣跚的走在耶路撒冷的街道上,前方的路通往蒙難地高爾高沙。在蒙難地,耶穌被釘上了十字架。十字架上,耶穌經受了最後的考驗——被上帝所遺棄。經受了恐懼的耶穌看著聖母瑪麗亞,大聲喊出了生命中的最後一句話:「我的十字架使命完成了。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
剎那間,天地失色……
[幕後:富有激情的劇組]
《耶穌受難記》拍攝開始於2002年11月4日,歷時10周於2003年1月封鏡,投資2千5百萬美元。影片全部在義大利取景,主要的外景地選在了義大利的南部城市莫托拉和塞恩希塔工作室搭建的耶路撒冷城區中。後者中的場景包括審判耶穌的宗教法庭,比拉多的宮殿以及耶穌被鞭笞毒打的刑場。
導演梅爾·吉布森要求攝影師卡雷波·戴斯夏爾賦予影片一種卡拉瓦喬式的巴洛克風格,用強烈的色彩對比突出一種逼真的攝影效果。這使影片看起來更為暴力,更為陰暗,每一個鏡頭都顯得那麼不可思議。影片中有40%的內容是在夜間或在封閉的室內拍攝的,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更能體現出光明與黑暗之間的激烈沖突。片中服裝的色調以棕色、黑色和淺褐色為主,在配合場景總體色調的同時,這種色彩也能夠更好的詮釋人物的內心和性格。
[相關鏈接:一切都非易事]
影片的名字之所以從最開始的《激情》改為現在《耶穌受難記》,是因為米拉麥克斯公司同期將推出另一部名為《激情》的電影,系根據珍妮特·溫特森的小說改編,其背景設定為拿破崙戰爭期間,傳聞格溫妮絲·帕特洛和朱麗葉·比諾什將加盟該片。

1988年大導演馬丁·斯科西斯推出了《基督的最後誘惑》,片中因為大膽觸及天主教教義而在上映後引起巨大爭議,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環球公司的高層官員湯姆·鮑洛克說:「我們收到了幾百萬封觀眾來信,2萬5千人在環球公司的門前舉行示威遊行。我們甚至接到了一些恐嚇信。」最後影片的票房進帳僅為840萬美元。有了這個前車之鑒,題材相似的《耶穌受難記》在發行時遇到了不小的難度,沒有大公司願意冒險接下這個燙手的山芋。最後,還是由曾發行過《國王不死》、《死亡幻覺》、《記憶碎片》、《鯨騎士》等片的新市場影業公司接手。正像鮑洛克所說的,吉布森的影片應該去吸引基督徒們去觀看,而不是排斥他們。吉布森自己也希望能夠達到這種效果,「對基督徒們來說,那種感覺應該是看著一個自己的血肉摯親被折磨了2個小時後一種讓人心痛的不能自己的感覺。」

從名字上來看本片應該是《聖經》中一段情節的藝術化再現,但事實上梅爾·吉布森將其拍成了一部動作片。影片中的刑罰場面讓人震撼,耶穌的面部被打得血肉模糊,看過之後你就永遠無法忘記受難的耶穌。吉布森希望影片中的一切細節都盡可能真實地還原人們心目中的那段歷史,片中的配音就使用了兩種已經失傳很久的語言:亞拉姆語和拉丁語,梅爾·吉布森甚至不想為這部幾乎沒人能夠聽懂的影片配上字幕,不過這畢竟是一個不太現實的想法。
[評論:瘋狂?抑或講述事實?]
1965年,羅馬教廷在第二次梵蒂岡會議上正式赦免了猶太人的「罪行」,從此以後,他們不再需要背負「害死耶穌」的沉重罪名,這讓所有猶太人都放下了壓在心口的一塊大石。可是,當梅爾·吉布森開始自編自導《耶穌受難記》時,陰影再次襲上了那些生活在美國的猶太人的心頭,片中涉及的敏感宗教問題正是矛盾的來源所在。吉布森對於影片的說明更是加重了猶太人的憂心,擾亂了任何一名猶太人的正常思維:「《耶穌受難記》所帶來的不安是一種理所當然的情況,但這卻絕不是我拍攝影片的本來用意。我只是在講述一個事實……任何一個有罪的人都應該看到自己所犯下的罪行。」

《耶穌受難記》沒有在好萊塢佔主導地位的明星領銜,對話也採用影片所處年代人物使用的語言:猶太人的亞拉姆語和羅馬人的拉丁語,雖然將配以英文字幕,但是對於好萊塢來講,這種做法簡直不可理喻。於是人們開始感到恐懼,恐懼的根源並不是畏懼吉布森口中的「事實」,而是源自吉布森曾經資助一座獨立於洛杉磯羅馬天主教大主教管區的傳統天主教堂,而所謂的「傳統天主教」指的是從教會分裂出來抵抗「第二次梵蒂岡會議」的運動,他們的宗旨就是「清除害死耶穌的猶太人」。

迫於各種壓力,梅爾·吉布森不得不重新剪輯了影片,賦予片中的猶太人角色更多令人同情的因素,並且請來了科羅拉多泉城的福音派教徒、賓夕法尼亞的宗教首腦和華盛頓的社會名流而非最具發言權的普通市民來觀看未完成的毛片。因此,對於本片是梅爾·吉布森故意煽動的瘋狂之舉還是出於一種讓罪人的後代重新面對事實的沖動,我們仍然無法得出正確的答案。因為,猶太人是否要為害死耶穌而負上千古罪名距離受中式文化熏陶的我們實在是太遠太遠了……

❸ 基督再臨這部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就是代表耶穌再降火審判世人,信他的人必然得救,不信的人將永遠的死去!!世界末日

❹ 很久以前看過的一部電影好象是關於耶酥的後面還很多人都被釘在了十字架上。有誰知道這的名稱是什麼

我看過一部叫《耶穌受難記》的,非常壓抑的一部電影,不知道是不是你想找的。

❺ 電影《耶穌會怎麼做》WWJD

「耶穌會怎麼做?」這是美國牧師查爾斯�6�1謝爾登在《追隨他的腳步》一書中向基督徒提出的一個挑戰,對一代代基督徒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果你看到T恤衫上印著WWJD,就是這個意思。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追隨他的腳步》的現代版、濃縮版、影視版,講述了一位遭遇苦難信心消沉的牧師、一位房地產公司老闆、一位報紙主編、一位很有潛力的年輕歌手……,被一位偶然來到小鎮的流浪漢和他那句「想一想,如果換作是耶穌,耶穌會怎麼做?」的話所震動,使他們重新思考人生、重建信心,行動起來拯救教堂、拯救小鎮…… 電影情節並不復雜也不算驚心動魄,但看完以後,讓人心中挺有觸動的——一個人、一個家、一個公司、一份報紙、一所教會、一個小鎮……有了信、望、愛,真的不再一樣! 這部《耶穌會怎麼做?》的電影,網路一下可以在網上找到。

❻ 最後的晚餐人物簡介

最後的晚餐這幅畫中出現了耶穌和他的十二門徒,畫中人物從左到右分別是:

1、巴多羅買(Bartholomew)

簡介:巴多羅買(希臘語:Βαρθολομαίος),英文:bartholomew,基督教譯為:巴多羅買,意即「多羅買之子」,天主教稱聖巴爾多祿茂,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名為拿但業。

2、小雅各(亞勒腓之子 / James, son of Alphaeus)

簡介:亞勒腓的兒子,可能身裁矮小或年紀比亞庇太的兒子雅各為小,故被稱為「小雅各」。是他將福音傳到埃及。據遺傳說,他是在基督徒受逼迫期間,被處鋸刑,身首分離。另有傳說他曾到波斯傳道,就在此殉道。因聖經上只記了他的名字,他經常被稱為「未受歌頌的聖者」:可見他是許多寂寂無名的殉道者的寫照。

3、安德烈(Andrew)

簡介:安耶穌十二門徒之一。希臘教會稱安德烈是「第一個被召選的使徒」,對他特別尊敬,奉他為守護聖徒,他還是蘇格蘭的守護聖徒。在成為門徒之前,安得烈居住在加利利一帶伯賽大城,以捕漁為業。安得烈遇見基督之後,即刻跟從了主。他相信主耶穌是彌賽亞,是救贖主,是代罪的羔羊,是要來的王。他不但與主同行,並且與主同住,他注目在主身上,羨慕與主有深一層的交往。

4、叛徒猶大(Judas Iscariot)

簡介:猶大(Judas), 《聖經》人物,耶穌十二門徒之一,又稱加略人猶大。據《新約》載,生於加略,後因為三十個銀幣將耶穌出賣給羅馬政府,耶穌被十字架釘死後,猶大因悔恨而自殺。

5、西門彼得(伯多祿 / Simon Peter)

簡介:西門彼得,原名西門巴約拿,耶穌十二使徒之一,初期基督教教會領袖之一。西門彼得被倒釘十字架而死。死後被羅馬天主教追加為第一任教皇。

6、約翰(若望、John)

簡介:耶穌十二門徒之一。傳統上認為,約翰是《聖經新約》中《約翰福音》、三封書信和《啟示錄》的執筆者,被認為是耶穌所愛的門徒。在天主教和東正教都公認他為聖人,其生日為12月27日。

7、耶穌( Jesus)

簡介:基督教里的核心人物,三十歲左右時開始傳道,根據《聖經》記載, 三十三歲左右時在總督本丟.彼拉多執政時受難、為了全人類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復活、並向門徒顯現四十天後升天後預言他必要在世界窮盡的審判之日在榮光中降臨,建立榮耀的天國,給「善」帶來最後的勝利。

8、多馬(多默 / Thomas)

簡介:本名多默,俗譯多馬。在希伯來語中,「多默」一詞是「雙胞胎」的意思;希臘語稱「狄狄摩」。聖多默是猶大加利利人,是耶穌召選的十二宗徒之一。 人們往往稱他為「多疑的多默」,正因他對主復活采「非見不信」的態度。另外,在初期教會,曾有一卷《多默福音》流傳,常被指為由聖多默所寫。

9、大雅各(西庇太之子 / James, son of Zebedee)

簡介:西庇太的兒子,使徒約翰之兄,在與主相遇十七年後成為了教會的領袖。後被希律王的手下迫害,用刀殺死,成為聖經中所記載的第一位殉道的使徒。

10、腓力(Philip)

簡介:基督耶穌十二使徒之一,他名字的原意是真理的戰士,是基督的精兵。他在主升天以後大發熱心,不久就殉道。

11、馬太(瑪竇 /Matthew)

簡介:生於猶太的加利勒亞,跟隨耶穌三年,傳教於巴勒斯坦一帶。公元42年寫福音,後人稱之為「馬太福音」,是聖經新約卷中四大福音書之一。該福音記述了耶穌的一生,用亞拉麥文字,即當時猶太人的通用語言。公元91年馬太被刺致死殉教。是耶穌的十二使徒之一。

12、達太(聖猶大 /Jude Thaddeus)

簡介:又名利拜烏或猶大(不是賣主的加略人猶大),是亞勒腓的兒子。據教會遺傳說他有多次乘船遠行宣道;教父耶柔米也說及達太曾到今日土耳其境內,國王押迦重病因獲達太醫愈而全國信主。他最後到波斯傳道,領多人歸主,致使當局不滿,將他釘十字架處決。

13、奮銳黨的西門(熱誠者西滿 / Simon the Zealot)。

簡介:古利奈人西滿(Simon of Cyrene)是根據《聖經》記載在耶穌前往受刑途中,被羅馬人強迫替耶穌背十字架的人。因為古利奈位於北非利比亞,有人認為古利奈人西滿是第一個黑人基督徒。基督教傳統上認為他的兩的兒子——亞力山大和魯孚——後來都成為傳教士。《馬可福音》中有提到他們的名字,顯示他們在早期教會中有一定地位。

(6)電影耶穌在作什麼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最後的晚餐》是義大利藝術家達·芬奇所創作,以《聖經》中耶穌跟十二門徒共進最後一次晚餐為題材。畫面中人物的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為,都刻畫得精細入微,惟妙惟肖,是所有以此題材創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現收藏於義大利米蘭聖瑪利亞感恩教堂。

藝術地位:

《最後的晚餐》是達·芬奇藝術成就的最高峰,也標志著文藝復興藝術創造的成熟與偉大。這件作品達到了素描表現的正確性和對事物觀察的精確性,使人能真切感受到面對現實世界的一角,在構圖處理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人物形象的組合構成了美麗的圖案,畫面有著一種輕松自然的平衡與和諧。更為重要的是,他創造性地使聖餐題材的創作向歷史源流的文化本義回歸,從而賦予了作品以創造的活力和歷史的意義。

作者介紹:

列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 (義大利語: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義大利著名畫家、科學家,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並稱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之一。

現代學者稱他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繪畫,他的傑作《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岩間聖母》等作品,體現了他精湛的藝術造詣。他認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對象是人體,人體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畫家應以人為繪畫對象的核心。

❼ 電影《福音》是講的什麼

福音是基督教用語,指有益於眾人的好消息。
「弟兄們,我如今把先前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告訴你們知道;這福音你們也領受了,又靠著站立得住;並且你們若不是徒然相信,能以持守我所傳給你們的,就必因這福音得救。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哥林多前書15:1-4)
福音是由三部分組成的:
一、基督為我們的罪死了 二、基督被埋葬了 三、基督第三天復活了 以上的三點,就是基督徒所認為的有聖經經文作為理論支持的福音定義。

❽ 《基督會怎麼做》電影

一個歌手,一個報紙編輯,一個富有的慈善家,和一個失去信念的牧師,四個毫無關聯的陌生人,用禱告《基督會怎麼做》,而命運中轉,這是命運機遇的課題,但是有共鳴,但是思維方向也是千差萬別的。

❾ 耶穌是什麼

耶穌是基督教所信奉的救世主,稱為基督。

據《新約全書》記載:是上帝(或稱天主)的兒子,為救贖人類,降世成人。生於猶太伯利恆,召十二門徒,任教於猶太各地。後為猶太教當權者所仇視,被捕送交羅馬帝國駐猶太總督彼拉多,釘死在十字架上,死後復活升天。

拼音:yēsū,注音:一ㄝㄙㄨ。

詞性:名詞,結構:耶(左右結構)穌(左右結構)。

引證解釋:希臘文的音譯。基督教所信奉的救世主,稱之為基督。據《新約》載,是上帝(天主)的獨生子,為拯救世人而降生於猶太伯利恆。

引清尤侗《外國竹枝詞》:「音聲萬變都成字,試作耶穌十字歌。」

老舍《老張的哲學》第十五:「黑色門心,漆著金字,左邊是『上帝言好事』,右邊是『耶穌保平安』。」

網路解釋:耶穌(約公元前4年—約公元30年),是基督宗教里的核心人物,基督宗教認為他是《舊約聖經》中所預言的彌賽亞(救世主,基督),並且是三位一體中聖子的位格,常被稱為「拿撒勒人耶穌」。

根據《聖經》記載,耶穌出生於伯利恆(巴勒斯坦中部),三十歲左右開始傳道,三十三歲時在總督本丟彼拉多執政時受難、為了全人類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復活、並向門徒顯現四十天後升天,坐在全能天父的右邊,他必要在世界窮盡的審判之日在榮光中降臨,建立榮耀的天國,給「善」帶來最後的勝利。

《聖經》記載:耶穌是神的兒子,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耶穌造句

1、今天是聖誕節,慶祝耶穌誕辰。我也順便為你做個祈禱。願你煩惱消失,好心情重生。苦難遠去,好運氣重啟。祝你心想事成,萬事如意。聖誕節快樂。

2、時時有爭戰,總有仇敵想要把你的視線移到耶穌以外,想要毀壞你的生活,劫去上帝的榮耀。

3、雖然馬大享有耶穌成為她座上賓的機會,但她卻因為准備膳食而忙得喘不過氣來,還怪罪馬利亞不來幫忙。

4、光棍偉大不偉大,光棍耶穌屬第一;光棍光榮不光榮,奧運冠軍比例居第一;光棍鐵桿不鐵桿,蟬聯三屆。

5、貧窮並不是聖壇上的玫瑰花或者耶穌頭上的荊棘冠冕,而是撒旦的詛咒。

6、耶穌殿下如果您有空去魔界,將會看到那裡有大片大片的曼珠沙華。一天一天,它們越來越濃烈,越來越悲傷。

❿ 如何評價電影《基督受難》

《耶穌受難記》給觀眾帶來的首先是視覺上充滿美感的電影。作為一個演員,我喜歡有爭議的事情,但是我不明白為何這部電影從一開始就受到爭議。它並不是一部反猶電影,無法否認的是,是羅馬人殺死了耶穌基督,而不是猶太人。
再沒有任何一部影片會比這部影片中的人物更具英雄色彩了。在任何時候,耶穌受難的故事都會是一部最冒險的電影:上帝化身人類,人類又殺了上帝。

閱讀全文

與電影耶穌在作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反映民國戰爭的電影 瀏覽:403
優盤怎麼下電影 瀏覽:886
漢服女小電影 瀏覽:431
微電影2015 瀏覽:282
吳磊北京電影學院圖片 瀏覽:479
電影少林小子完整全集 瀏覽:346
隱秘而偉大電影精彩片段 瀏覽:315
廖俊波微電影觀看心得 瀏覽:114
女神律師字幕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341
海外電影用哪個 瀏覽:446
北京看一場電影需要多少錢 瀏覽:393
奧特之王全集電影 瀏覽:328
十面埋伏電影是哪個皇帝 瀏覽:48
女性不要喝酒微電影 瀏覽:702
蒙古現代題材電影 瀏覽:300
搜狗電影大全集 瀏覽:665
有一部電影女主在馬鵬里 瀏覽:706
英國電影突圍迅雷 瀏覽:183
仙古裝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236
樂高積木世界大電影 瀏覽: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