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拆彈部隊導演最近有什麼新電影 拆彈部隊導演是誰
《拆彈部隊》導演是凱瑟琳·畢格羅
凱瑟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1951年11月27日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美國演員、導演、編劇、製作人。978年,凱瑟琳·畢格羅首次執導了一部17分鍾的短片《搏命者》。1983年,出演科幻喜劇片《火焰中誕生》。1990年,拍攝動作驚悚片《霹靂藍天使》。1996年,自編自導科幻驚悚片《末世紀暴潮》。2001年,執導驚悚片《魔鬼游戲》。2007年,拍攝商業片《歸零》。2008年,憑借劇情片《拆彈部隊》獲得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獎,成為有史以來首位奧斯卡最佳女導演。2011年,執導科幻劇《奇跡之年》。2012年,憑借歷史驚悚片《刺殺本·拉登》獲得第66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獎最佳導演提名。
近些年作品:
2011年《奇異之年》
2012年《獵殺本拉登》
2015年《販毒之地》
㈡ 怎麼評價電影《終結者2》
科幻影史上最為經典的作品之一。
這部電影將主演阿諾德·施瓦辛格推上巔峰,自此好萊塢進入「施瓦辛格時代」。
這部電影鞏固和加強了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在好萊塢的地位,他後來的導演作品有《真實的謊言》《泰坦尼克號》《阿凡達》。
花邊:
這部電影是詹姆斯·卡梅隆的第二任妻子、本片的製作人吉爾·安妮·赫德邀請他導演的,影片製作時老詹的妻子是第三任----凱瑟琳·畢格羅----後來《拆彈部隊》和《獵殺本拉登》的導演,《終結者2》中飾演彪悍女主角莎拉·康納的琳達·漢密爾頓後來成為他第四任妻子,直到老詹在拍《泰坦尼克號》時遇到了飾演羅絲孫女的蘇西·埃米斯。。。
㈢ 拆彈部隊影視鑒賞5000字
8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拆彈部隊》解讀與鑒賞
在瀏覽、綜合了目前網路上關於《拆彈部隊》的評論之後,結合自己的感受,寫下了關於這部影片解讀與鑒賞的一些文字,以供學生觀看這部電影時的參考。有的是引用他人觀點,有的是我自己的認識。不管哪種情況,都反映了我對這些觀點的認同,我的基本立場、評論傾向、審美趣味、獨特視角等。由於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評論,因此,引用的一些資料或觀點,並沒有一一加註。以後如果要投稿的話,我將按照學術規范對引用他人觀點一一標明。
——寫在前面的話
一、關於電影的文化意義
電影是一個國家、民族或文化的象徵和縮影。電影的風格、水平、內涵,是特定經濟、科學、哲學、宗教的體現或折光。電影是一個人不可缺少的藝術修養,它是一種形象的、藝術的價值觀、人生觀。電影可以打開通向世界的大門,是了解各種文化的窗口,可以提升人們的藝術欣賞趣味和水平。電影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審美趣味、為人處事等,將會具有潛在的深遠影響。缺少電影藝術養分的滋養,就不可能具有健全的人格素質。
不管我們今後從事什麼工作,每一個人都將接受各種不同國家和風格的電影作品,並從中受到特定文化的熏陶和滋潤。尤其對於今後可能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或家長來說,不僅自己要能夠善於解讀電影作品中的各種信息,還要能夠指導學生或孩子正確地解讀電影作品中的歷史的、思想的、美學的各種豐富信息。這對於年輕人的成長,對於每一個人的人格、氣質、品位的優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拆彈部隊》基本信息
1. 電影概況和獲獎
中文名: 拆彈部隊
外文名: The Hurt Locker
其他譯名: 危機倒數
製片地區: 美國
導 演: 凱瑟琳·畢格羅
編 劇: 馬克·鮑爾
主 演: 傑瑞米·雷納,安東尼·麥凱,布萊恩·格拉提,拉爾夫·范恩斯
類 型: 劇情,戰爭,動作,驚悚
片 長: 130分鍾
上映時間: 2008年9月4日
主要獎項: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摘取最佳影片
第75屆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影片
第75屆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
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
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
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
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剪輯
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音效剪輯
第82屆奧斯卡最佳最佳音響效果
對白語言: 英語
這部用手搖攝影機拍攝的紀錄風格電影,並不讓人感到沉悶--幾次拆彈場面層層遞進,形成了一種強大的窒息感。影片所折射的伊拉克戰爭話題,在影評人群體中引起強烈反響。
《阿凡達》電影的投入是2.37億美元。截止到2010年3月14日,全球票房價值已經達到26.4億美元,超越了以往的《泰坦尼克號》的記錄。而《拆彈部隊》的投入是2000萬美元左右,票房只有區區1500萬美元。兩者懸殊很大。那為什麼《拆彈部隊》能夠勝出呢?
在奧斯卡頒獎之前,《阿凡達》和《拆彈部隊》就已數次過招,總的說來《拆彈部隊》勝率更高,尤其在行業性的頒獎上。《拆彈部隊》已拿下了紐約、洛杉磯、華盛頓、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的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獲獎67次,橫掃了頒獎季。《阿凡達》唯一一次打敗《拆彈部隊》,是在1月份的第67屆金球獎上,該片獲得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兩項大獎。甚至在本屆奧斯卡之前,博彩公司開出的賠率,《拆彈部隊》無論在最佳影片還是最佳導演上賠率都比阿凡達高。
另外可能還有兩個原因:一是行業獎看重的不是技術。奧斯卡獎是行業獎,由電影產業各個環節的人士5000多人參與投票,選的是最佳而不是最喜歡,看重的不是技術而是題材。奧斯卡評委之一的鄔君梅稱:「我個人非常喜歡《阿凡達》,但相對虛幻的潘多拉星球,奧斯卡評委們更青睞現實題材。看《拆彈部隊》的感覺就像跟他們一起參戰,那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比紀錄片還厲害,我看的時候甚至有窒息的感覺。」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鄭洞天表示,這么大面積的投票,大家依然選中了《拆彈部隊》,說明大家都認為「電影應該關注現實人生」。聯想往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如《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老無所依》、《無間道風雲》、《撞車》,無不都在現實性方面令人回味。
二是反戰影片引發共鳴。表面上,影片似乎在為駐伊美軍唱贊歌,但實際上這是一部徹頭徹尾的反戰影片。它瞄準的是在極度高壓下工作的技術精英,他們時刻面臨死亡挑戰。一個個威力強大而且不講章法的土製炸彈,無時無刻都在威脅著每一個人的生命。這種殘酷現實,會讓美國青年喪失參軍熱情。恰好美國伊拉克政策正處十字路口,所以影片獲勝也有這方面原因。
當凱瑟琳·畢格羅憑借《拆彈部隊》一片,成為奧斯卡歷史上首位最佳「女導演」後,她的好友蘇菲·瑪索(《幕後女英雄》主角)被問及如何看待《阿凡達》敗給《拆彈部隊》時,蘇菲·瑪索說:「我想美國人是故意的,故意不把大獎給那些已經在觀眾中特別受歡迎的電影,而是給那些質量很出色但名氣偏向冷門的片子。我覺得他們這么做是對的,是比較公平的。反正《阿凡達》已經很紅了,不需要再用獎項來證明些什麼。把大獎給另一部電影,可以讓更多的觀眾去注意它,認識它。雖然它的內容可能會深奧一點,但也會讓你思考多一點。」
2.關於片名
《拆彈部隊》The Hurt Locker。
Hurt是指受傷,Locker就是大家所知道的置物櫃。兩個字加起來變成「讓人受傷的置物櫃」。所以延伸解釋為「讓人很受傷」(causing someone "a world of pain),或是「把人推進死地」之意(putting them in the Hurt Locker)。 所以,一次又一次的拆任務, 等於是一次又一次的推進The Hurt Locker。當然,上述是正式說法。不同的人可能會解讀出不同的意義。例如有人認為Hurt Locker指的就是炸彈本身。也有人認為可解釋為把Hurt鎖住的locker,就是指「控制傷害的人」,所以也可指拆彈部隊。
廣告上還有一句闡釋的話,或叫副題:「WAR IS A DRUG」[drʌg],戰爭是毒品。這應該說是導演對電影主題的一種詮釋。既然戰爭是毒品,就意味著容易使戰爭雙方上癮,那就應該戒除。這就明顯地暗示了影片的反戰基調。這是我們在鑒賞、評論影片時的一種導向。
影片開始時就有這么一段字幕:「戰爭的狂飆突進是一種癮,強效而致命,因為戰爭就是毒品。」詹姆斯就染上了這種癮,他一次又一次離開自己的妻兒,只是丟下一句「他們需要更多的拆彈專家」。生活中沉重的步伐到戰場上變的輕快,這就是痛並快樂著。
但是,一旦電影已經拍完,它就應該是一個獨立的世界,不再受任何外界意志的制約,包括電影導演的解釋和說明。影片解讀的空間是開放的、多元的。我們完全可以從自己的文化背景、生活經歷、審美趣味出發,來解讀和鑒賞這部影片。
2. 影片劇情
《拆彈部隊》是由編劇兼製片人、紐約記者馬克·鮑爾的回憶錄改編而成,講述了一組美國拆彈專家被派往巴格達執行任務的故事。伊拉克反叛武裝和駐伊美軍之間的殘酷斗爭,就像是在玩著一場曠日持久的貓鼠游戲。在那裡每個當地人都像是潛在的敵人,每一個目標都像是偽裝的炸彈,他們必須小心翼翼,稍不留神就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隊中的詹姆斯(傑瑞米·雷納飾)在一次任務中魯莽地解除了所有的拆彈程序,於是,這只拆彈部隊立即陷入危險之中,生命處於垂危之際。在領隊漠視戰友生命的情況下,隊中的桑鮑(安東尼·麥凱飾)和愛覺基(布萊恩·格拉提飾)不得不尋找對策以自救。隨著情節的發展,時間的推移,他們的心理以及行為上都起了巨大的變化。於是,觀眾的情緒被他們的遭遇所揪引著,隨著他們情緒的波動而波動。影片以鮑爾的觀察為視角,從心理層面審視這些戰士內心的脆弱和面對職業的挑戰。
3. 編劇和導演自述
《拆彈部隊》的所有拍攝工作幾乎全部是在約旦和科威特實地取景完成的,裡面講述的那個故事,改編自最近從軍事機密中泄露出來的真人真事。影片編劇馬克·鮑爾曾是一名特派到伊拉克炸彈區的新聞記者,曾經對美國軍隊中非常隱秘的爆破組做過精彩的跟蹤報道。他所奉獻出來的劇本,從專業技術角度出發,准確到了分毫不差的程度,十分具有可信性,他對EOD的描述,並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都是有事實依據的。他說:「《拆彈部隊》將是第一部以一種極為精確的方法還原了美國軍人在伊拉克戰爭中的真實經歷的電影作品,我們都希望它能夠展示出在CNN中看不到的一些新聞片段。當然,我這么說,並不代表著這部影片是站在了一個審查機構的高度出發的,我只想告訴大家,我傳達出來的這些信息,就連戰地記者也無法感知得到,那種感覺就好像我已經深入到EOD,並成為了其中的一員,除非戰爭已經結束,否則由戰爭衍生出來的電影是沒辦法真正預料到所有的結果和最後的真相的,這也是我為什麼會對這部影片這么感興趣的原因。《拆彈部隊》是整個新聞業集體努力的成果,裡面的故事確實源於沖突,惟一不同的是,這些沖突並沒有得出結論,仍然存在於世界的各個角落裡。」
《拆彈部隊》故事內容設定以及關注領域,決定了它是一部讓你緊綳神經的動作片。導演凱瑟琳·畢格羅說:「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可以通過這部影片,讓那些對此完全陌生的人更加貼近於這個在軍隊里也屬於機密的高危兵種。我打算通過軍人的視角以及他們經歷的每一刻,來介紹整個故事和職業技能,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會有一種自己鑽進角色的腦袋裡的感覺,看著他們所看到的每一個畫面,聽著他們所聽到的每一句話,甚至能夠感受得到他們額頭上一滴一滴滴落的汗珠——我相信只有這種方法,才可以讓一切盡可能地顯得真實。影片所關注的每一個角色,因為身處於一個布滿了炸彈的世界裡,而養成了掠奪成性的暴虐,時時處於妄想症的緊張情緒當中,要知道對於他們來說,安全二字就好比痴人說夢。」
拆彈部隊都不是普通美國兵。凱瑟琳·畢格羅說:「首先,這些人都是軍隊里的志願兵,因為天賦異稟,所以才有資格加入到EOD這個特種精英小組。裡面的成員都擁有著極高的智商,同時他們也願意承擔這種純粹高壓下的工作。其實對於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來說,有的時候危險也就好比毒品,是會上癮的,欲罷不能……傑瑞米·雷納在影片中的角色是詹姆斯,一個非常有悲劇氛圍的人物,在性格方面有著很大的缺陷,他就像是古希臘里的傳統英雄,將自己置身在了一個想像出來的神話世界當中,然而他卻忘了,真實世界中是不可能會有不敗的傳奇的;安東尼·麥凱飾演的則是桑伯恩,一名堅毅且經驗豐富的老兵,更加實際、有才華、無懼一些;而布萊恩·格拉提的角色埃爾德里奇才是整部影片的道德中心所在,他所展示給我們的是,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有可能會出現一種懸而未決的平衡關系。」
自美國經歷了「9·11」創傷之後,畢格羅的作品就越來越充滿了時事話題的政治調調。她說:「紐約、倫敦、東京、巴黎和馬德里……這些地方都受到過恐怖分子的炸彈襲擊,而且世界的各個地方,尤其是首都城市,時時刻刻都在遭受著爆炸的威脅,幾乎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難以避免的一個組成部分,只要你拿起報紙或打開電視,滿眼都是一些爆炸所引發的濃煙以及毀滅性的打擊,滿地都是燃燒著的遇難者,還有屍體的殘肢破敗地散落在四周,甚至飛到了街道的對面,讓你的心緊緊地揪在了一起,這已經變成了我們時代所特有的象徵符號。所以我才決定執導《拆彈部隊》,就是想通向大家介紹一下,有一群勇敢的男人正在著手處理這種時代危機,從某種意義上講,類似的主題本來就是世界大同且沒有什麼時間限制的,因為它關注的是:信任、兄弟情誼、忠誠以及榮譽。過去,拆彈專家都是工作在一個秘密的環境里的,在國家的機密文檔中,他們都屬於那種默默無聞的幕後英雄,因為他們的工作在對抗恐怖主義的戰斗當中,本來就是極富爭議性的。」
「我的電影與政治無關,當然我也沒興趣給政府說教……我只想通過一種能夠記憶的方式,向那些勇敢無懼的EOD成員們致敬,他們所從事的,是這個世界上最危險的工作。很多時候,他們都在我們與災難、爆炸之間,豎立了一層惟一的保護屏障,難道我們不應該為此而感謝他們嗎?」
攝影師巴里·埃克勞德為《拆彈部隊》的畫面創造了一種值得記憶且極具吸引力的風格氛圍。凱瑟琳·畢格羅表示:「埃克勞德為整個故事的背景噴繪出了一種壯觀而華麗的感覺,由始至終,他都會讓那種有著周期性的沉默和涉及個人隱私的晦澀,時不時出來打斷一下戰爭前沿獨有的混亂感。你可以試著想像一下,三個EOD的專業人員清早從他們那一片狼藉的帳篷中起身,在這個充滿了敵意與危險的地方,瞪著幾個被人抬回來的隊友,他們身上鮮血噴涌,不停地顫抖,就好像世界末日已經來臨了,然後鏡頭一個停頓,沒錯,再偉大的戰士,也是需要休息的,他們渴望著享受一下平和安靜的時刻,比如說詹姆斯站在如畫般的星空下的那組場景,在經歷了重負荷的工作之後,他打電話給遠在美國的女兒——這樣的畫面裡面總能充滿了美感和崇敬的氣息,使得觀眾也能夠隨著這些EOD隊員們一起從傷害中恢復過來,重新調整好心態,因為當太陽再次升起的時候,等待他們的又將是緊張、高強度作業的一天。」
有國外影評人送本片兩個形容詞,「迅猛」,「有力」,概括得比較恰當。
編劇和導演的解釋,可以作為我們鑒賞和評論的一個參照點。
㈣ 求底特律2017年百度雲資源,約翰·博耶加主演的
《底特律 Detroit 2017》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LWIf7z4qTO8IUBBfUpFVPA
導演: 凱瑟琳·畢格羅
編劇: 馬克·鮑爾
主演: 約翰·博耶加、威爾·保爾特、阿爾吉·史密斯、雅各布·拉提摩爾、傑森·米切爾、漢娜·穆雷、傑克·萊諾、凱特琳·德弗、本·奧圖爾、約翰·卡拉辛斯基、安東尼·麥凱、內森·戴維斯、佩頓·亞歷克斯·史密斯、馬爾科姆·大衛·凱利、約瑟夫·戴維-瓊斯、拉茲·阿隆索、伊弗雷姆·賽克斯、萊昂·托馬斯三世、格本加·阿金納格貝、克里斯·喬克、傑瑞米·斯特朗、薩米拉·威利、泰勒·詹姆斯·威廉姆
類型: 劇情、歷史、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7-07-25(底特律首映)、2017-08-04(美國)
片長: 143分鍾
又名: 底特律暴亂
《拆彈部隊》(The Hurt Locker)和《刺殺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女導演凱瑟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即將和《拆彈部隊》編劇馬克·鮑爾(Mark Boal)再度合作,拍攝一部講述1967年底特律黑人騷亂的電影。
該片目前暫無片名,計劃三月開始選角,今年夏天開機拍攝。
1967年的底特律黑人騷亂是美國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種族騷亂之一,起因是警察7月23日凌晨進入黑人區一家酒館逮捕黑人。這次執法行動引發黑人不滿,他們聞訊而來向警察投擲石塊和磚頭。
後來警方增援到來,強行驅散黑人,但適得其反,黑人越聚越多最終引發波及全城的大規模騷動。這場騷亂持續了五天,造成43人死亡,許多建築被毀、許多人受傷。騷亂還蔓延到伊利諾伊、北卡羅來納、田納西、馬里蘭州。
這部電影計劃在這場騷亂50周年,也就是2017年上映。
導演: 凱瑟琳·畢格羅
編劇: 馬克·鮑爾
主演: 約翰·博耶加、威爾·保爾特、阿爾吉·史密斯、雅各布·拉提摩爾、傑森·米切爾、漢娜·穆雷、傑克·萊諾、凱特琳·德弗、本·奧圖爾、約翰·卡拉辛斯基、安東尼·麥凱、內森·戴維斯、佩頓·亞歷克斯·史密斯、馬爾科姆·大衛·凱利、約瑟夫·戴維-瓊斯、拉茲·阿隆索、伊弗雷姆·賽克斯、萊昂·托馬斯三世、格本加·阿金納格貝、克里斯·喬克、傑瑞米·斯特朗、薩米拉·威利、泰勒·詹姆斯·威廉姆
類型: 劇情、歷史、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7-07-25(底特律首映)、2017-08-04(美國)
片長: 143分鍾
又名: 底特律暴亂
《拆彈部隊》(The Hurt Locker)和《刺殺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女導演凱瑟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即將和《拆彈部隊》編劇馬克·鮑爾(Mark Boal)再度合作,拍攝一部講述1967年底特律黑人騷亂的電影。
該片目前暫無片名,計劃三月開始選角,今年夏天開機拍攝。
1967年的底特律黑人騷亂是美國歷史上破壞性最大的種族騷亂之一,起因是警察7月23日凌晨進入黑人區一家酒館逮捕黑人。這次執法行動引發黑人不滿,他們聞訊而來向警察投擲石塊和磚頭。
後來警方增援到來,強行驅散黑人,但適得其反,黑人越聚越多最終引發波及全城的大規模騷動。這場騷亂持續了五天,造成43人死亡,許多建築被毀、許多人受傷。騷亂還蔓延到伊利諾伊、北卡羅來納、田納西、馬里蘭州。
這部電影計劃在這場騷亂50周年,也就是2017年上映。
㈤ 10部現代戰爭電影 火爆又極具深度
1、《黑鷹墜落》
該片改編自同名小說,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喬什·哈奈特、伊萬·麥克格雷格、湯姆·塞茲摩爾主演的戰爭電影,於2001年12月18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的是1993年索馬里戰爭,美國陸軍因為情報錯誤而與索馬里武裝民兵進行持久的巷戰過程,這只是由陸軍游騎兵部隊和三角洲部隊及部分海豹突擊隊員共約150人於1小時內執行完畢的小任務,不料遭到當地軍隊的偷襲,竟演變成一場長達15小時的困獸之斗的故事。
如同其他好萊塢影片一樣,成功地將美國追求自由、正義、和平、人道等價值理念以及美國中心思想,鑲嵌於影像的符號結構,並遁身於文化工業產品的形式當中,不僅向全球各地行銷獲利,也成功地取得關於這次戰爭的 歷史 定義權。
2、《拆彈部隊》
該片是由馬克·鮑爾編劇,凱瑟琳·畢格羅執導,傑瑞米·雷納、安東尼·麥凱、布萊恩·格拉提和拉爾夫·范恩斯等出演的戰爭題材影片,於2008年10月10日在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首映,2010年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電影主要講述了一組美國拆彈專家被派往巴格達執行任務的故事。在那裡每個當地人都像是潛在的敵人,每一個目標都像是偽裝的炸彈,他們必須小心翼翼,稍不留神就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是一部故事片,也是一部紀實片。這是一個關於拆除炸彈的故事,這也是一曲呼喊和平的悲歌。導演運用的半紀實的手法相當出色,但情節編排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影片避開了好萊塢一貫的戰爭大片的模式,通過一個拆彈小組的視角,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軍在伊拉克的真實生活狀態。導演也沒有使用像許多戰爭片熱愛運用的武器展覽一樣的手法,而是根據情節出現場景所需要的裝備 。
3、《孤獨的倖存者》
該片是由彼得·博格執導,馬克·沃爾伯格主演的一部關於阿富汗戰爭的電影,於2013年11月12日在美國上映。
阿富汗國會大選召開在即,為了保證大選的順利進行,美國海軍陸戰隊聯合特種部隊對轄區進行一系列徹底的清查。在某個動盪的地區,前塔利班頭目艾哈邁德·沙赫趁機做大,成為了一個美國急欲除掉的眼中釘。根據線報,沙赫的武裝部隊隱藏在某個山區,海豹偵察小隊中尉麥克·墨菲帶領丹尼·迪茨、麥特·阿克塞爾森以及馬庫斯·拉特爾三名隊員前去搜尋情報。但是他們的行蹤很快被當地的牧羊人發現,雖然對方是普通的平民,可卻為小隊提出了難題。處決牧羊人,小隊將面臨軍事法庭的審判;釋放牧羊人,這四個美國軍人將可能陷入前所未有的滅頂之災中。
影片中幾乎每一個元素都堪稱「敏感」,但導演的聰明之處在於最大程度地淡化了影片的政治意味,將美國介入中東地區紛爭的質疑點巧妙移開,更多地描繪人們在戰爭中的勇氣,以及四位戰士間的生死情義。
4、《危機13小時》
該片是由邁克爾·貝執導,查克·霍根編劇,約翰·卡拉辛斯基、帕布羅·施雷柏、托比·斯蒂芬斯、詹姆斯·貝吉·戴爾、馬克斯·馬蒂尼、多米尼克·福穆薩等主演的政治戰爭類電影,於2016年1月15日在北美公映。
該影片主要講述了六名士兵組成的護衛隊駐扎於利比亞班加西美國領事館前對抗敵人的故事。
盡管有著各種細節上的缺失和潦草的對白,但總體上是一部製作精良的生猛動作片,更是對影片中所描述的秘密士兵的一次真誠的致敬。
5、《戰狼2》
該片是由吳京執導的動作、戰爭、軍事類型的電影,由吳京、盧靖姍、弗蘭克·格里羅等主演,累計票房56.79億,於2017年7月28日在中國內地上映,於2018年9月19日重映。2017年12月,該片獲得2017中國-東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在第二屆澳門國際影展上獲得亞洲人氣電影大獎 。2018年11月10日,吳京憑借該片獲得第34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2018年12月8日,吳京憑借《戰狼2》獲第17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男演員獎,影片獲得優秀故事片獎。
該片講述了脫下軍裝的冷鋒被捲入了一場非洲國家的叛亂,本來能夠安全撤離的他無法忘記軍人的職責,重回戰場展開救援的故事。
依然延續了《戰狼》的故事線索,但故事從國防邊境轉移到了海外,冷鋒將置身非洲開啟戰斗。這個叛亂、瘟疫肆虐之地,也讓《戰狼2》多了一層環境的考驗。
6、《鍋蓋頭2》
該片作為2005年影片《鍋蓋頭》的續作,由唐·邁克爾·保羅擔任導演,2014年6月13日正式上映。影片主角克里斯是個經驗豐富但剛晉升的小隊指揮官,他接受了為前線哨所提供補給的任務,在執行任務時遇到了尋求幫助的海豹突擊隊,幫助他們完成護送一名婦女逃離的任務。
在美國,"鍋蓋頭"(jarhead)這一稱呼經常被用於稱呼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士兵,每個新兵入伍後,都會迅速被理成這種發型。
7、《12勇士》
該片是由尼可萊·福格西執導,克里斯·海姆斯沃斯、傑克·凱西等主演的戰爭、劇情片,於2018年1月19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美國一支特種部隊被派往阿富汗執行危險任務,聯手杜斯塔姆將軍對抗塔利班的故事。
該片既有 娛樂 性,又有來自真實事件的溫情笑點,結合了西部片和現代戰爭片兩種風格,讓一群美國士兵騎在馬背上去戰鬥了。
8、《鬢狗之路》
該片由保羅·格羅斯執導,保羅·格羅斯 、 羅西弗·薩瑟蘭 、 克拉克·約翰森 主演,於2015年09月14日在多倫多電影節首映。
三位不同的人、三個不同的世界、三場不同的戰爭,他們都站在現代戰爭的十字路口,一個不光彩的世界,在那裡道德良知盪然無存。
9、《布里斯堡》
該片是由克勞迪婭·邁克斯執導,米歇爾·莫娜漢、巴勃羅·施瑞博爾、埃曼紐爾·施萊琪、朗·里維斯頓、馬諾洛·卡爾多納等主演的戰爭片,於2014年9月19日美國上映。
莫娜漢飾演的瑪吉是一位戰功卓著的美軍醫務兵,同時也是一位單身母親。她在阿富汗服役15個月後歸來,卻發現五歲的兒子幾乎不認識自己,反而與前夫和他的新女友更加親近。
就在她接回兒子,慢慢重新建立起親情的紐帶,逐漸適應戰地之外的日常生活,還與一位機械師機械師發生浪漫戀情的時候,戰事又起,她不顧眾人反對,毅然決定重新應征入伍,回歸戰場。
第一次從女性角色的視角來看軍人生活的影片。莫娜漢飾演的Maggie非常飽滿,既有女軍人的干練堅毅,也有身為母親的柔軟。故事沒有聚焦戰場,也沒有探討戰後綜合症,而是通過如何同孩子重新建立母子情誼,如何重新被愛澆灌,如何做出最終的抉擇。片子平靜如水,但卻並不乏味,逐步將人物性格鋪墊開來,所以最後Maggie選擇毅然重返戰場就顯得無奈但卻責無旁貸。
10、《雷斯特雷波》
阿富汗戰爭爆發,大批美國年輕人被派往有如煉獄一般的戰場。他們為了所謂的理想和正義捐棄生命,同時屠殺生命。美軍173空降旅某野戰排進駐庫倫加爾山谷,這里據說隱藏著眾多塔利班武裝分子,也註定成為戰火最為激烈的地帶。在一次交戰中,名為約翰•雷斯特雷波的士兵犧牲,親密的戰友們難以忘懷,最終將一個攻下的據點以雷斯特雷波的名字命名。他們以正義之名戰斗,卻無法得到當地民眾的支持。接下來的一年裡,士兵們的友情愈加深厚,而戰爭和死亡的陰影則時刻伴隨左右。
在這部充滿體驗感的電影中,攝影機從未離開這個山谷,也沒有與將軍或是外交官的采訪,你將伴隨著鏡頭去體驗片中的爆炸、惡戰和兄弟情誼。
㈥ 求拆彈部隊影評
賺足票房與人氣的《阿凡達》,在第82屆奧斯卡頒獎中活脫脫成了最大的「杯具」,與卡梅隆前作《泰坦尼克號》11項大獎的輝煌來了個天差地別,僅得3個技術獎的結果讓《阿凡達》徹底淪落為一部技術掛帥的特效片。而《拆彈部隊》則成為奧斯卡之夜的最大贏家,一舉斬獲6項大獎,其中不僅有分量最重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甚至連經常頒給大片的音效剪輯等技術性獎項也收入囊中。這一戲劇性的結果讓許多影迷在大呼吃驚的同時,也在互聯網上掀起了一場關於兩者勝敗原因的大討論。
原因一 題材論
《阿凡達》的技術之獨步天下是人所共知的,它在3D電影科技上也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但是奧斯卡從來都是技術流的傷心地。1978年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的轟動不亞於《阿凡達》,但在奧斯卡最佳電影的爭奪中還是敗給了一部溫情脈脈的《安妮·霍爾》。《拆彈部隊》挑動的是美國人最痛的伊拉克戰爭,但是跟一般反戰主題的戰爭片又不太一樣,影片以小見大表現出戰爭對伊拉克人和美國士兵的影響,動作場面凌厲有氣魄,而畢格羅又賦予影片女性特有的細膩風格。《阿凡達》在劇情設置、拍攝手法等專業電影人較為看中的部分都不及《拆彈部隊》,又因為它的技術太過強勢,奧斯卡頒獎前就有美國媒體認為如果《阿凡達》得獎會是電影業界的悲哀。
原因二 鼓勵論
畢格羅如願成為奧斯卡史上首位最佳女導演,除了圓她自己的願,莫如說也遂了奧斯卡的意。電影是製造夢想的利器,奧斯卡是這個造夢工業的一部分,創造歷史除了要迎合大眾的心理,還要獎勵電影工作者的努力。只要是作品質量過得去,在相同條件下獎項會傾向於更能製造轟動效應的電影。況且,很多評委覺得像《阿凡達》這樣的影片是好,沒人說《阿凡達》不好,《阿凡達》也得了很多提名,在重大的獎項裡面也得了提名。為什麼不給它?他們的想法就是《阿凡達》高票房是對它最好的肯定,它不需要奧斯卡。而《拆彈部隊》如果沒獲獎,就失去了讓更多觀眾知道、了解它的機會。
原因三 嫉妒論
卡梅隆是好萊塢第一導演確實沒錯,但從「電影暴君」的外號也可以想像他的圈內人緣。1998年他的《泰坦尼克號》斬獲11項奧斯卡,獲得最佳電影更讓他在台上說出「我是世界之王」,這番話是他在飽受質疑和巨大壓力得以釋放後吐的一口惡氣,但台下坐著的心裡不以為然的大有人在。他強硬獨裁的工作作風也一直為人詬病,與他合作《深淵》的作家奧森·斯科特·卡德認為他苛刻、粗魯、脾氣很壞,讓周圍的人很痛苦,「他的刻薄對影片沒有任何幫助」。另外,《泰坦尼克號》女主角凱特·溫斯萊特在影片殺青之後,就決定以後再不跟卡梅隆合作,她承認卡梅隆是個好人,但是脾氣太壞了。
原因四 陰謀論
曾經讓《撞車》登頂奧斯卡的製作人辛西婭·施瓦茨(CynthiaSwartz)被《拆彈部隊》找來運作這次評選准備。施瓦茨令人質疑地直到2009年12月份才送出DVD,這樣一來,每個評選者反而都抽出時間來觀看這部影片。同時她還煞費苦心地將影片的DVD發給每一位美國編劇工會的成員,並通過一封情真意切的郵件煽動學院成員為《拆彈部隊》投票。這一涉嫌違規拉票的舉動看來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勾起了學院成員的「同仇敵愾」之心。施瓦茨還成功地利用了畢格羅的「品牌效應」,後者是好萊塢不多的「女強人」型導演。《阿凡達》這邊,福克斯則完全將權利放給卡梅隆。看來業餘人士終究玩不過專業人士。
原因五 隱憂論
以技術取勝的《阿凡達》,讓全世界都為之瞠目結舌,可是全靠特技不靠真人的形式,卻引發了明星的憂慮。如果所有導演都爭先恐後拍攝《阿凡達》式的影片,演員們都只能在幕後「默默耕耘」,演繹幕前的虛擬形象。如同劇中女主角一樣,辛辛苦苦拍了這么長時間,但是最後連一個露臉的機會都沒有,那不就等於變相砸碎自己的飯碗嗎?反正你演跟他演區別都不大,演再好都無緣最佳男女主角,連配角都沒份兒角逐。有人說這是一部「反演員」的電影,如果表彰它,今後這樣的電影多了,好萊塢的大牌明星估計都要失業了,要知道,奧斯卡5000多名評委中,演員佔了絕大多數。這樣視演員為「草芥」的電影,據說很多美國演員看了很「不爽」。
還有的自己上博客搜吧,都不錯的
㈦ 首位奧斯卡最佳女導演獲得者是誰呢
第82屆奧斯卡頒獎禮畢格羅憑《拆彈部隊》成為奧斯卡歷史上首位奪得最佳導演獎的女導演,戲劇性的是,這一天剛好是「三八」婦女節。而更戲劇性的場面同樣出現在本屆奧斯卡上,在獲獎前一天剛剛獲得金酸梅最差女主角的桑德拉·布洛克,昨天觸底反彈獲得了奧斯卡影後稱號。
㈧ 阿凡達再度成為全球票房冠軍,《阿凡達》11年前的3D電影特效有多逼真
時隔11年的《阿凡達》重映,這次重映,除了“救市”,它還有一個任務收復“全球票房第一”這個稱號,吊打了國產電影。過去,《阿凡達》在影史的地位自然不用多說,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視效(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輸給前妻凱瑟琳·畢格羅)…它當年斬獲了89項電影節大獎。
種種3D效果都被詹姆斯·卡梅隆專為影片拍攝開發的“虛擬攝影系統”,都第一時間呈現演員表演和虛擬場景結合後的效果。如果你是年輕的00後估計想像不到當年那種震撼人心的時刻,即使在今天,《阿凡達》也被當作是教科書般的影史經典,被反復觀摩、研究。
所以11年後的今天還能夠獲得這樣的票房,是不是當前電影“實至名歸”?
3D電影院觀看哪裡效果更好?一般看3D電影效果比較好的影院有大中型銀幕、中國巨幕、IMAX等3D銀幕,位置較第一種要再稍微靠前些,巨幕類為一至五排,非巨幕為一至三排。如果想要有縱深感的話可以靠前坐,但建議徐克電影往後一排坐視覺體驗比較好。而3D眼鏡一般在大一點的影院都有配或者是給押金,本身近視的朋友可以選擇3D夾片眼鏡,排隊入場時可以向工作人員索要或者買前台買一副。
㈨ 詹姆斯卡梅隆有什麼值得學習的精神,有什麼小故事說明他的精神
第一任妻子
1978~1984——莎朗·威廉斯(Sharon Williams) 高中畢業後,卡梅隆對科學很感興趣,於是去了加州州立大學富勒頓學院念書。但很快,這個年輕人便輟學去找了份工作。就在這一時期,他跟做服務生的莎朗·威廉斯結了婚。此時卡梅隆仍然對是否跨入電影行業猶豫不決。又過了幾年,他才下決心去好萊塢闖盪。一個偶然的機會里,卡梅隆跟一群朋友一起合作,炮製了一部10分鍾長的科幻短片——《世代交替》(Xenogenesis),這讓卡梅隆的一隻腳趾跨入了電影行業。 1980年,卡梅隆進入羅傑·考曼公司為小成本影片製作模型。不久,他便得到了掛名執導《食人魚2》的機會。這段時期里,卡梅隆非常不爽。一來他是片場雜役,二來自己雄心勃勃執導的片子被改得面目全非。失意的卡梅隆在義大利拍片期間做了一個被未來殺手回來把自己殺死的夢。卡梅隆後來把這個夢寫成了劇本,取名《終結者》。 在羅傑·考曼公司工作時,卡梅隆結識了吉爾·安妮·赫德。後來赫德成立了製片公司,並答應由卡梅隆親自執導《終結者》。1984年,《終結者》大賣,但此時卡梅隆的心已經不在妻子莎朗身上了。卡梅隆在事業起步時跟同甘共苦的發妻離了婚。此時的卡梅隆雖然前途無量,但仍是個窮光蛋。他為這次離婚向妻子支付了1,200美元。
第二任妻子
1985~1989——吉爾·安妮·赫德(Gale Anne Hurd) 寫完《終結者》的劇本後,卡梅隆開始尋找製片公司兜售劇本。就現實而言,卡梅隆太過異想天開了。根本不會有人啟用一個新手去執導這樣一部科幻片。可上帝就是喜歡開玩笑,一家叫海姆蒂爾(Hemdale Pictures)的製片公司願意讓卡梅隆親自執導這部電影。更加不可思議的是,卡梅隆的老相識,美艷的吉爾·安妮·赫德剛剛成立了自己的西太平洋製作公司(Pacific Western Proctions),並允諾以一美元的價格購買卡梅隆的《終結者》劇本,同時給予卡梅隆導演權。 《終結者》拍片期間,製片人吉爾給了這個大齡新手極大的信任與關懷。《終結者》大獲成功,全球票房高達7,800萬美元。這部製作成本650萬美元,連音軌都是可憐的單聲道的小成本科幻片締造了又一個影史奇跡。製片人吉爾為卡梅隆的才華傾倒,並立即投入了他的懷抱。《終結者》後,吉爾與卡梅隆又合作了《異形2》和《深淵》兩部電影。 身為製片人,吉爾要時刻考慮預算。但很多時候製片人跟導演是對立的。這種工作上的合作關系影響了吉爾跟卡梅隆的感情。《深淵》上映前,兩人離了婚。 盡管離婚,吉爾仍然是個頭腦清醒的職業電影人。兩年後,她又邀請卡梅隆再度出山,拍攝了《終結者2》,並給予卡梅隆最大的預算支持。
第三任妻子
1989~1991——凱瑟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 凱瑟琳·畢格羅是個樣貌迷人且才華出眾的電影人,對黑暗驚悚題材影片很感興趣。跟卡梅隆交往不久,兩人便結了婚。 1991年,凱瑟琳執導了由卡梅隆製片的《驚爆點》。影片十分成功,但兩人的感情卻因合作期間產生的摩擦出現裂痕。這段婚姻僅僅維持了兩年便草草收場。 同吉爾一樣,凱瑟琳跟卡梅隆分手後仍然樂意跟他合作。1995年,凱瑟琳執導了根據卡梅倫原創故事—— 《末世紀暴潮》改編的科幻片。這部電影有著《銀翼殺手》的味道。凱瑟琳·畢格羅的《拆彈部隊》在2010年第82 屆奧斯卡上榮獲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影片在內的6項殊榮,完全擊敗了卡梅隆的《阿凡達》,有趣的是,當初凱瑟琳接拍《拆彈部隊》是卡梅隆慫恿的。
第四任妻子
1997~1999——琳達·漢密爾頓(Linda Hamilton) 與畢格羅離婚後,有一位女士迅速搬進了卡梅隆的豪宅,那就是琳達·漢密爾頓———《終結者》和《終結者2》中的女英雄。她結實的肌肉讓人過目不忘,她的角色更是「無敵」的代名詞。兩人同居了很長時間,直到1997年才結婚。其間,卡梅隆還在後來的妻子,《泰坦尼克號》中羅絲孫女的扮演者蘇茜·埃米斯(Suzy Amis)那裡逗留過一陣。 琳達跟卡梅隆的合作始於1984年。卡梅隆憑借《終結者》一片捧紅了這個藉藉無名的女演員。跟卡梅隆合作時,她已經跟男演員布魯斯·艾伯特結了婚。1989年,琳達生下了兒子。一年以後,她便為出演《終結者2》瘋狂鍛煉身體。影片中沒人看得出她是個剛過哺乳期不久的母親,她全身有著稜角分明的肌肉。琳達生下兒子不久便跟丈夫離了婚。對卡梅隆的崇拜讓她跟這位導演走得很近。可此時卡梅隆已經對婚姻感到了疲憊。 1993年2月,琳達為卡梅隆生下了女兒約瑟芬。1997年7月,經過漫長的婚姻長跑,兩人終於結了婚。可不幸的是,琳達發現卡梅隆是個魔鬼,盡管才華橫溢,但這段婚姻僅僅維持了18個月,於1999年結束。根據婚前協議,卡梅隆向琳達支付了5,000萬美元。這次離婚被譽為史上最值錢的婚姻之一。盡管二人此前相識多年,並在婚前有了孩子,但還是過不到一起去。琳達從卡梅隆那拿到了5,000萬美元分手費。琳達分的5000萬美元的贍養費恰好是卡梅隆拍攝《泰坦尼克號》收入的一半。 琳達對媒體表示,「結婚第一晚,我就意識到這場婚姻是個錯誤……卡梅隆是一個控制欲旺盛的導演。我們都是他的道具,沒有發言權。」她說自己不得不陪他去沙漠里探險,到艱險的地方拍戲———他對正常點的生活沒興趣。 琳達·漢密爾頓對記者說,卡梅隆在片場掌控機器時是非常性感的,但這種性感很少帶到家裡來。生活中卡梅隆有著工程技術人員的專橫固執和不敏感,但沒有他們穩定和可靠的優點,而且他非常易怒。另一方面,作為天才的卡梅隆整日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外人很難理解他的想法,這也是他和每一任妻子都不能保持長久關系的根本原因。漢密爾頓說,早在14年前她就看過《阿凡達》的劇本:「或許我該說『哦,那很不錯,親愛的。』但顯然劇本里有著我無法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我覺得那是超前的。」 1998年《泰坦尼克號》獲得11項奧斯卡獎,慶功宴上有記者問琳達,巨大的成功會不會改變她的丈夫,她的回答是「他永遠是個怪人,所以這個問題我沒法回答。」
第五任妻子
2000至今——蘇西·埃米斯(Suzy Amis) 1997年,卡梅隆的《泰坦尼克號》讓全世界為之傾倒。在片中飾演羅絲孫女的蘇西以一種溫婉的形象在片中出現,令人印象深刻。2000年時,剛剛走出上段婚姻的卡梅隆決心迎娶這個溫順的女人做他太太。跟卡梅隆的幾位前妻相比,蘇西十分溫順低調,兩人也很少發生摩擦。婚後蘇西徹底退出影壇,為卡梅隆生下了克萊爾、奎恩和伊麗莎白。卡梅隆家族自此人丁興旺。
㈩ 復仇者聯盟成員的電影作品分別有哪些
如果你喜歡該系類作品建議你一一下載觀看。觀看順序是:
1 無敵浩克(出場人物有浩克,鋼鐵俠)
2 鋼鐵俠1(出場人物有鋼鐵俠,獨眼俠)
3 鋼鐵俠2(出場人物有鋼鐵俠,黑寡婦,美國隊長的盾牌以及雷神的錘子)
4 雷神(出場人物有雷神,鷹眼,獨眼俠)
5 美國隊長(出場人物有美國隊長,鋼鐵俠他爸,獨眼俠)
6 復仇者聯盟(漫威漫畫英雄人物悉數登場)
值得一提的是該系列作品每部都有片尾彩蛋,預示著之後還有故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