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尚小雲京劇老電影全集

尚小雲京劇老電影全集

發布時間:2022-10-30 06:39:30

❶ 京劇霸王別姬唱詞

京劇霸王別姬唱詞:

(八侍女隨虞姬上)

虞姬(唱)——自從我,隨大王東征西戰,受風霜與勞碌,年復年年。恨只恨無道秦把生靈塗炭,只害得眾百姓困苦顛連。

(大王回營啊!)

項羽(唱)——槍挑了漢營中數員上將,縱英勇怎提防十面埋藏,傳將令休出兵各歸營帳。

(馬僮牽馬下)

虞姬(白)——大王!

項羽(白)——這一番連累你多受驚慌。

虞姬(白)——大王,今日出戰,勝負如何?

項羽(白)——槍挑了漢營數員上將,怎奈敵眾我寡,難以取勝。此乃天亡我楚,非戰之罪也。

虞姬(白)——兵家勝負,乃是常情,何足掛慮?備得有酒,與大王對飲幾杯,以消煩悶。

項羽(白)——有勞妃子!

虞姬(回頭吩咐侍女)——上酒。

項羽(唱)——今日里敗陣歸心神不定。

虞姬(唱)——勸大王休愁悶且放寬心。

項羽(唱)——怎奈他十面敵難以取勝。

虞姬(唱)——且忍耐守陣地等候救兵。

項羽(唱)——無奈何飲瓊漿消愁解悶。

虞姬(白)——大王——

(唱)——自古道兵家勝負乃是常情。

(項羽嘆氣)

虞姬(白)——大王身體乏了,帳內歇息片刻如何?

項羽(白)——妃子,你要驚醒了。

虞姬(白)——妾妃遵命。

虞姬(轉對侍從)——爾等也歇息去吧。

眾侍從(白)——是

虞姬(白)——啊,大王睡穩帳中,我不免到帳外閑步一回。

(出帳)

虞姬(唱)——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我這里出帳外且散愁情。輕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抬頭見碧落月色清明。

(嘆一聲,白)——雲斂清空,冰輪乍涌,好一派清秋光景。

(忽聽得眾將士齊嘆——「苦哇!」)

虞姬(白)——月色雖好,只是四野皆是悲愁之聲,令人可慘。只因秦王無道,以致兵戈四起,群雄逐鹿,塗炭生靈,使那些無罪黎民,遠別爹娘,拋妻棄子,怎地叫人不恨。正是千古英雄爭何事,贏得沙場戰俘寒。

(畫外傳來將士吟唱——「家中撇得雙親在,妻兒老小依靠誰……」)

項羽(唱)——十數載恩情愛相親相倚,眼見得孤與你就要分離。

(營外烏騅馬嘶)

虞姬(白)——好在這垓下之地,高岡絕岩,不易攻入,候得機會,再圖破圍求救,也還不遲……備得有酒,再與大王對飲幾杯。

項羽(白)——如此,酒——來——

虞姬(白)——大王,請——

(兩人移步桌前,斟酒)

虞姬(白)——大王請!

項羽(白)——妃子請!

項羽(白)——想俺項羽乎!

(唱)——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白)——大王慷慨悲歌,使人淚下。待妾妃歌舞一回,聊以解憂如何?

項羽(白)——如此有勞妃子!

虞姬(白)——如此妾妃出醜了!

(虞姬下,未幾,持雙劍復上,背對項羽抹淚……半晌,暗喊了一聲「罷」,轉身為項王舞劍)

虞姬(唱)——勸君王飲酒聽虞歌,解君愁舞婆娑。贏秦無道把江山破,英雄四路起干戈。自古常言不欺我,成敗興亡一剎那,寬心飲酒寶帳坐。

項羽(白)——有勞妃子。

(虞姬一曲舞畢)

近侍甲(急上,白)——啟奏大王,敵軍四面來攻,特來報知。

項羽(白)——吩咐眾將四面迎敵!

近侍甲(白)——遵旨。

(近侍甲退下,近侍乙急上)

近侍乙(白)——啟稟大王八千子弟兵俱已散盡!

項羽(白)——何等!

近侍乙(白)——遵旨!

(近侍乙退下)

項羽(轉對虞姬,白)——妃子,快快隨孤殺出重圍!

虞姬(白)——大王啊,此番出戰,倘能闖出重圍,請退往江東,再圖復興楚國,拯救黎民。妾妃若是同行,豈不牽累大王殺敵?也罷!願以君王腰間寶劍,自刎於君前。

項羽(急問)——怎麼!

虞姬(白)——免你牽掛。

項羽(急白)——妃子,你,你,你,不可尋此短見啊!

虞姬(白)——大王啊!

(唱)——漢兵已掠地,四面楚歌聲,君王意氣盡,妾妃何聊生。

項羽(白)——哇呀呀!妃子,不可尋此短見啊!

(虞姬欲奪其腰間寶劍,項羽轉身避開)

項羽(白)——不可尋此短見!

(虞姬再索寶劍,項羽再次避開)

項羽(白)——妃子你,不可尋此短見!

(虞姬第三次索要寶劍,項羽又復避開)

項羽(白)——妃子,不可尋此短見啊!

虞姬(指向帳門處,白)——漢兵,他,他,他,他殺進來了!

項羽(不知有假,轉身看去,白)——待孤看來……

(待他方一回頭,虞姬即抽出他腰間寶劍……未幾,項羽意識到受騙,忽一低頭,驚見腰間抽空的劍鞘——)

項羽(猛回頭向虞姬,驚呼)——啊!這——

(話未出口,已見虞姬自刎於前,項羽頓足不已)

項羽(痛悔,嘆)——哎呀!

(眾侍女扶虞姬下)

(1)尚小雲京劇老電影全集擴展閱讀:

霸王別姬:

《霸王別姬》是京劇相當重要的戲碼之一。此劇原名《楚漢爭》,根據崑曲《千金記》和《史記·項羽本紀》編寫而成。總共四本。1918年,由楊小樓、尚小雲在北京首演。1922年2月15日,楊小樓與梅蘭芳合作。齊如山、吳震修對《楚漢爭》進行修改,更名為《霸王別姬》。

❷ 尚小雲的愛國故事

尚小雲,男,京劇旦角。名德泉,字綺霞;行二。祖籍河北南宮縣,1900年生於北京市安定門內,法通寺草場大院。尚可喜後裔,屬漢人旗籍。還是四大名旦之一。四大名旦分別為: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

幼年曾隨李春福學老生,是為「把手徒弟」。1907年進入「三樂社」科班(後改名「正樂社」),藝名「三錫」,先習武生,又學花臉。其後因師輩們見其扮相秀麗、英俊,逐讓他改學旦行,師從青衣名家孫怡雲,便改藝名為「小雲」。1912年在廣和樓公演,尚小雲的戲很受歡迎,1914年被評為「第一童伶」。世人稱尚小雲、白牡丹(荀慧生)、芙蓉草(趙桐珊)為「正樂三傑」。

16歲出科先後受教於戴韻芳、陳德霖、路三寶、王瑤卿等名師,藝事突飛猛進。尚小雲早年習武生,對楊小樓的藝術十分仰慕,後來他把「楊派」武生的精湛表演,吸收融化,用在自己的旦角戲里,使其表演剛勁、挺拔,於旦角的嫵媚多姿中又見陽剛之美。特別適於表演巾幗英雄人物。至此尚小雲成為同輩旦角中,以演女中豪俠為特色的佼佼者。1918年尚小雲自組「重慶社」,不斷排演新劇目,以巾幗英雄人物為居多。如《卓文君》、《林四娘》、《秦良玉》、《墨黛》、《雙陽公主》、《摩登伽女》、《相思寨》、《青城十九俠》、《虎乳飛仙傳》、《紅綃》、《峨嵋劍》等等,都是他首創演出,又成為他的獨有劇目。 「尚派」代表作以巾幗英雄、俠女為多,需要武功技巧,即使不具武勇的角色,尚先生也根據劇情需要採取「文戲武唱」的辦法,以求火爆,並增進視覺上的美感。比如《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在出塞後換乘烈馬之時,就使用了串「鷂子翻身」、「趟馬」疾馳,俯沖「圓場」等屬於武功技巧的動作。這都極為符合人物的特色情景,提高了可視性。因此尚先生培育後輩時就力求既專又博。

1927年,由北京《順天時報》發起選舉名伶,尚小雲以新編劇《摩登伽女》被選為「四大名旦」。

1937年創辦「榮春社」。不惜家產辦學,培養了「榮」、「春」、「長」、「喜」兩科學生,以及三個兒子。尚小雲治藝嚴謹,無論對己對人要求十分嚴格,但在生活中對人十分熱情,慷慨仗義,傾囊相贈。「榮春社」共培養學生200餘名,遍布全國,在京劇演出和京劇教育崗位上發揮重大作用。

1950年建立「尚小雲京劇團」,任團長兼主演。1955年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第一屆委員會常委委員,並連任二、三、四屆常委委員。 1956年任北京市文聯常委理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合會副主任。1959年移居西安,任陝西省藝術學校藝術總指導,陝西省劇協常委理事。並出任慶祝建國十周年赴京獻禮演出團團長。1960年出任中蘇友好協會陝西分會理事。全國文教群英會陝西省赴京代表團副團長。1962年,拍攝藝術片《尚小雲舞台藝術》,錄制《失子驚瘋》和《昭君出塞》兩部影片。1964年受聘於陝西省京劇院,擔任該院首任院長(當時陝京是全國五大京劇團體之一)。

1966年「文革」開始,受到迫害沖擊。1976年4月19日在西安逝世(逝世於西安市第一人民醫院),享年76歲。

較著名的親傳弟子有張蝶芬、趙曉嵐、雪艷琴、張君秋(後自創「張派」)、孫榮蕙(天津)、楊榮環(天津)、尚長麟(次子)、李喜鴻(北京)、孫明珠(陝西,學生,未拜師)、王紫苓(天津,主攻荀派,尚派戲演出不多)、董玉苓(北京)、李翔(北京)、包啟瑜(內蒙古)、周百穗(貴州)、童葆苓(北京)、尚慧敏(長孫女、佳木斯)、段麗君(成都)等,再傳弟子有馬博敏(上海)、李莉(天津)、鞠小蘇(山東)、周利(重慶)、王玲玉、王長君(天津)等。長子尚長春攻武生,幼子尚長榮攻花臉,女婿任志秋攻旦角。女尚秀琴未從藝。

出生:1900年1月7日,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十二月初七日
逝世:1976年4月19日,農歷丙辰年三月二十日

--------------------------------------------------------------------------------
科班院校

富連成社 顧問

--------------------------------------------------------------------------------
活動年表

70條事件 | 全部展開 »

1900年,出生。
1916年10月6日,農歷丙辰年九月初十日:荀慧生出師 »
1917年,農歷丁巳年:朱幼芬組班 »
1919年9月9日,農歷己未年閏七月十六日:荀慧生首次在上海天蟾舞台以《花田錯》打炮 »
1921年,農歷辛酉年:余叔岩加入雙慶社 »
1922年,農歷壬戌年:馬連良搭尚小雲的玉華社 »
1922年12月16日,農歷壬戌年十月廿八日:中和園1922年12月16日演出 »
1922年12月23日,農歷壬戌年十一月初六日:中和園1922年12月23日演出 »
1923年,農歷癸亥年:尚小雲、馬連良參加雙慶社 »
1923年1月10日,農歷壬戌年十一月廿四日:中和園1923年1月10日演出 »
1923年1月14日,農歷壬戌年十一月廿八日:中和園1923年1月14日演出 »
1923年1月31日,農歷壬戌年十二月十五日:中和園1923年1月31日演出 »
1923年2月23日,農歷癸亥年正月初八日,11時:1923年春節黎元洪總統府堂會第一天 »
1923年2月24日,農歷癸亥年正月初九日,15時:1923年春節黎元洪總統府堂會第二天 »
1923年2月25日,農歷癸亥年正月初十日,12時:1923年春節黎元洪總統府堂會第三天 »
1923年8月15日,農歷癸亥年七月初四日:廣德樓1923年8月15日演出 »
1923年9月7日,農歷癸亥年七月廿七日:廣德樓1923年9月7日演出 »
1923年10月17日,農歷癸亥年九月初八日:廣德樓1923年10月17日演出 »
1923年12月7日,農歷癸亥年十月三十日:尚小雲首演《紅綃》 »
1924年,農歷甲子年:袁瑞麟首次登台演出 »
1924年1月25日,農歷癸亥年十二月二十日:尚小雲首演《張敞畫眉》 »
1925年,農歷乙丑年:馬連良搭尚小雲的協慶社 »
1925年,農歷乙丑年,秋:姚玉芙商請言菊朋與梅蘭芳合作未果 »
1925年6月,農歷乙丑年:言菊朋搭雙慶社 »
1925年6月11日,農歷乙丑年閏四月廿一日,晚:1925年6月11日廣德樓演出 »
1925年6月13日,農歷乙丑年閏四月廿三日,晚:1925年6月13日廣德樓演出 »
1925年6月14日,農歷乙丑年閏四月廿四日,晚:1925年6月14日廣德樓演出 »
1925年6月22日,農歷乙丑年五月初二日,晚:1925年6月22日廣德樓演出 »
1925年8月8日,農歷乙丑年六月十九日:協慶社在中和戲院打泡 »
1925年9月12日,農歷乙丑年七月廿五日:尚小雲首演《林四娘》 »
1925年10月9日,農歷乙丑年八月廿二日,晚:尚小雲首演《貞女殲仇》 »
1925年11月15日,農歷乙丑年九月廿九日:尚小雲首演新編《玉堂春》 »
1925年12月3日,農歷乙丑年十月十八日:言菊朋自協慶社辭班 »
1925年12月4日,農歷乙丑年十月十九日,晚:1929年12月4日三慶園演出 »
1925年12月17日,農歷乙丑年十一月初二日,晚:1925年12月17日三慶園演出 »
1925年12月20日,農歷乙丑年十一月初五日:1925年12月20日三慶園演出 »
1926年,農歷丙寅年:時慧寶搭協慶社 »
1926年1月28日,農歷乙丑年十二月十五日:1926年1月28日吉祥園演出 »
1926年5月28日,農歷丙寅年四月十七日:1926年5月28日吉祥園演出 »
1927年7月23日,農歷丁卯年六月廿五日:《順天時報》舉辦的「五大名伶新劇奪魁」結果揭曉 »
1928年1月13日,農歷丁卯年十二月廿一日:1928年1月13日第一舞台演出 »
1929年,農歷己巳年:尚小雲邀時慧寶赴滬未成行 »
1930年11月18日,農歷庚午年九月廿八日:為遼、陝、平籌賑義務戲第二天 »
1931年,農歷辛未年:四大名旦合灌唱片《四五花洞》 »
1931年6月9日,農歷辛未年四月廿四日,15時: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一天 »
1931年6月10日,農歷辛未年四月廿五日,12時: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二天 »
1931年6月11日,農歷辛未年四月廿六日,12時: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三天 »
1933年,農歷癸酉年:尚小雲收趙嘯瀾為徒 »
1933年10月,農歷癸酉年:方榮翔拜尚小雲為師 »
1934年,農歷甲戌年:李世芳拜尚小雲為師 »
1934年,農歷甲戌年:洪鬘影拜尚小雲為師 »
1935年11月20日,農歷乙亥年十月廿五日:尚小雲收張德蕙為徒 »
1936年,農歷丙子年:長慶社解散 »
1936年3月26日,農歷丙子年三月初四日:漢口光明大戲院開台 »
1937年,農歷丁丑年:尚小雲重修第一舞台 »
1938年,農歷戊寅年:宋玉茹拜尚小雲為師 »
1938年2月16日,農歷戊寅年正月十七日:楊小樓接三 »
1938年2月27日,農歷戊寅年正月廿八日:楊小樓送聖儀式 »
1938年2月28日,農歷戊寅年正月廿九日:楊小樓大殮舉行 »
1938年3月16日,農歷戊寅年二月十五日:榮春社正式成立 »
1938年9月14日,農歷戊寅年閏七月廿一日:北京伶界救濟黃河水災義務戲 »
1939年1月27日,農歷戊寅年十二月初八日:尚小雲收李慧君為徒 »
1943年6月1日,農歷癸未年四月廿九日,10時:余叔岩喪禮舉行 »
1943年6月2日,農歷癸未年四月三十日,9時:余叔岩發引 »
1948年5月2日,農歷戊子年三月廿四日:榮春社正式解散 »
1949年,農歷己丑年,秋:程硯秋收尚長麟為徒 »
1949年8月,農歷己丑年:楊寶森、尚小雲合作赴津演出 »
1956年9月1日,農歷丙申年七月廿七日: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合會」舉行義演第一天 »
1956年9月2日,農歷丙申年七月廿八日: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合會」舉行義演第二天 »
1956年9月3日,農歷丙申年七月廿九日: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合會」舉行義演第三天 »
1956年9月4日,農歷丙申年七月三十日: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合會」舉行義演第四天 »
1976年4月19日,病逝。

❸ 尚小雲的代表劇目有哪些

尚小雲的代表劇目有:

《楚漢爭》、《墨黛》、《長坂坡》、《漢明妃》、《梁紅玉》、《硃砂痣》、《昭君出塞》、《乾坤福壽鏡》、《五花洞》、《娟娟》、《詹淑娟》、《別窯》、《蘭蕙奇冤》、《綠衣女俠》、《千里駒》。

《五龍祚》、《紅綃》、《祭塔》、《卓文君》、《黎素娘》、《取金陵》、《秦良玉》、《龍女牧羊》、《宇宙鋒》、《林四娘》、《謝小娥》、《金山寺》、《摩登伽女》。

(3)尚小雲京劇老電影全集擴展閱讀:

尚小雲高勁圓亮的唱腔藝術和矯健優美的武功技藝,開創了文武並重、歌舞兼長的「尚派」表演藝術;他加工舊劇,編創新戲,關注普通人特別是婦女的生存狀態和人生意義,他的藝術實踐體現的思想的進步,具有藝術變革的時代意義。

他熱愛中國共產黨,追求思想進步,以高尚的情懷和品格鑄就了「尚派」藝術的內在精神;他心底無私,不遺餘力,為京劇藝術培養了大批後繼人才;他不畏艱辛,無怨無悔,紮根西北,為京劇藝術服務人民大眾開拓了一片新天地。

❹ 歷史上尚小雲是誰

尚小雲是公認為四大名旦之一,譽滿 天下 ,是現代中國京劇代表人物之一。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 歷史 上尚小雲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上尚小雲的簡介
尚小雲(1900年1月7日-1976年4月19日),原名尚德泉,字綺霞,祖籍河北南宮,京劇四大名旦之一,是中國具有深遠影響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中國現代京劇代表人物之一,尚派藝術的創始人;他在近六十年的舞台實踐中創造出了“文武並重,歌舞兼長,清新英爽,灑脫大方”的京劇尚派藝術,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其代表總有《三娘教子》、《戰蒲關》、《秦良玉》等。
尚小雲的生平簡介
因家道中落,尚小雲年僅7歲時就投身梨園。1908年,他轉入了三樂社科班學戲,初習武生,花臉,後改旦角。1912年三樂社在廣和樓公演,尚小雲的戲很受歡迎。1913年李際良掌三樂社,更名正樂社,演於民樂舞台。1914年冬,尚小雲與孫菊仙配《三娘教子》、《戰蒲關》,聲名漸起,被評為“第一童伶”。世人稱尚小雲、白牡丹(荀慧生)、芙蓉草(趙桐珊)為“正樂三傑”。16歲出科後,他先後與孫菊仙合演《三娘教子》、《戰蒲關》,與王瑤卿合演《乾坤福壽鏡》,與楊小樓合演《湘江會》、《楚漢爭》等戲,與余叔岩、譚小培、王又宸、馬連良等多人合作演出。

尚小雲出科前後,先後受教於張芷荃、戴韻芳、陳德霖、路三寶、王瑤卿等名師,藝事突飛猛進。他的崑曲戲由李壽山傳授,尤以《昭君出塞》、《風箏誤》等戲最見功力。尚小雲早年習武生,對楊小樓的藝術十分仰慕,後來他把“楊派”武生的精湛表演,吸收融化,用在自己的旦角戲里,使其表演剛勁、挺拔,於旦角的嫵媚多姿中又見陽剛之美。特別適於表演巾幗英雄人物。至此尚小雲成為同輩旦角中,以演女中豪俠為特色的佼佼者。1918年尚小雲自組“重慶社”,不斷排演新劇目,以巾幗英雄人物為居多。如《卓文君》、《林四娘》、《秦良玉》、《墨黛》、《雙陽公主》、《摩登伽女》、《相思寨》、《青城十九俠》、《虎乳飛仙傳》、《紅綃》、《峨嵋劍》等等,都是他首創演出,又成為他的獨有劇目。“尚派”代表作以巾幗英雄、俠女為多,需要武功技巧,即使不具武勇的角色,尚先生也根據劇情需要採取“文戲武唱”的 辦法 ,以求火爆,並增進視覺上的美感。比如《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在出塞後換乘烈馬之時,就使用了串“鷂子翻身”、“趟馬”疾馳,俯沖“圓場”等屬於武功技巧的動作。這都極為符合人物的特色情景,提高了可視性。

尚小雲先生的尚派風格是以陽剛見長,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他的做功表演上,強調一種力度,大開大闔,大起大落,強調一種頓挫,稜角分明的表演。另一方面是他的唱腔高亢剛健,氣力充沛,一氣呵成,在演唱上他善於運用立音、顫音、頓字和一種“節節高”的唱法,形成了尚派的獨特風格。他的表演充滿激情,強調氣勢,這方面也是尚派的一個很大的特色。值得提出的是,尚先生的藝術在剛的同時又講究剛柔相濟,剛中帶柔,柔中帶媚。剛則至剛,柔則至柔。

1937年創辦“榮春社”。不惜家產辦學,培養了“榮”、“春”、“長”、“喜”兩科學生,以及三個兒子,他培育後輩時力求既專又博。尚小雲治藝嚴謹,無論對己對人要求十分嚴格,但在生活中對人十分熱情,慷慨仗義,傾囊相贈。“榮春社”共培養學生200餘名,遍布全國,在京劇演出和京劇 教育 崗位上發揮重大作用。

1962年,拍攝藝術片《尚小雲舞台藝術》,錄制《失子驚瘋》和《昭君出塞》兩部影片。
尚小雲的藝術特色
鐵嗓鋼喉,高勁圓亮

尚小雲出科以後,先後從孫怡雲、張芷荃學戲,又得益於陳德霖。並從王瑤卿、路三寶學花旦戲,隨李壽山、陸金桂等學崑曲。所從師者,均為老成典型。因而早年即為文武昆亂不擋的出色旦角,而尤以其青衣戲最為觀眾認可,被公認為“青衣正宗”。

尚小雲天賦極佳。其嗓音寬亮,扮相俊美,身材適宜。尤以中氣充沛、調門高亢、久唱不衰為難能可貴。由於其聲高勁圓亮,以剛為主,很適宜傳統青衣的唱法,是以早年初搭各班,以“二祭”——《祭江》、《祭塔》及《玉堂春》、《探母》等唱工劇青衣戲享名於時,故有“鐵嗓鋼喉”之譽。

青衣一行,傳統上多演“貞節烈女”,其唱法不僅要求清亮嬌脆,還須有陽剛噴薄之音。自胡喜祿開創陰柔一路唱法以後,陽剛一路漸有不敵之勢。而孫怡雲、陳德霖等均准老派,以陽剛為勝。尤其是陳德霖,繼承了陽剛一派的優點,同時講究剛柔兼濟,開創了青衣一行新的演唱格局。

尚小雲在演唱上,直接繼承了陽剛一派的傳統,早期恪守傳統青衣“口緊字松”的唱法,其後受陳德霖影響,於剛健中輔以婀娜,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的發音上抗下墜,對比鮮明,注重氣勢,給人縱橫捭闔、拔險攻堅的剛勁之美,傳統青衣“節節高”的唱法,在他能舉重若輕。尚小雲在唱工中,不但不像後來旦角每每減少詞句,有時還按老派唱法增多唱詞。 如《玉堂春》,一般在“驚動鄉約和地保”後面,即接“拉拉扯扯到了公庭”,他卻接上“一旁又來了兩個官人,一個拉來一個扯”,然後才接“拉拉扯扯”一句。

與四大名旦中其他幾位一樣,尚小雲在京劇旦行各領域都有所涉足,無論青衣、花旦、刀馬甚至武旦,都能勝任愉快;但他的不同之處,是並不致力於打破這些行當的表演界限,而是在每一個特殊環境下,都以不同的行當適應表演的需要。在《探母》中,尚小雲早年演公主,後來又演太後,他都恪守行當規范,公主以旗裝花衫應工,而太後則完全是青衣典型。又如《全部紅鬃烈馬》,尚小雲在《武家坡》演王寶釧,在《大登殿》則演代戰,亦是青衣、花衫分明,決不含混。

尚派唱腔的特點,講究攻堅碰硬,都以實音、真力轉折,決不稍懈;同時又以板頭的變化運用,打破唱腔的固定節奏,展示唱腔的豐富內涵;又以斬釘截鐵的斷和錯綜有力的頓挫,使唱腔錯落有致,往往在平易簡約、堅實整齊中呈現峭險之處,顯得力透紙背。而其快板、流水以及散板等處,則表現為酣暢淋漓,滿紙雲煙,和專尚纖巧者不同。

文武兼善,面面俱到

尚小雲初學老生,繼之以武生、花臉,最後才改旦角。尤以武生,既有在科班時的基礎,後又有和楊小樓同班、同台的經歷,體會極為深切。是以尚小雲在其近六十年的舞台生涯中,每以文武兼擅馳名。

尚派的做工身段,如跑圓場等,能越跑越圓,有前激後盪之勢。起落准確,跬步不失。 舞蹈 身段,如《御碑亭》中表現孟月華回家途中遇雨,泥濘難行,尚小雲用了三個滑步:先是前栽,表現在泥濘中快行難以站穩;接著是後仰,腳下一滑,幾乎坐地;最後終於失去平衡,兩腿前伸從舞台一角滑向另一角。三步緊緊相連,被稱為“尚氏三滑步”,在舞蹈藝術中而有真實生活的感受,至今膾炙人口。

尚小雲的武工,在四大名旦中獨樹一幟,最為人稱道。每舉手投足間,矯健非常。其《湘江會》、《戰金山》以及後來編演的《秦良玉》等戲的開打,在美觀中又別有一種威猛氣概。其扎靠戲,與楊小樓、錢金福等有同樣的優點:旗不亂、靠不掀、翎子不倒,在京劇武打表演中具有典範性。其晚年演出《雙陽公主》,在這些地方更顯老成典型。

尚小雲與楊小樓數度合作《湘江會》,而在起打中相得益彰,就足見他的功力。旦角武打身段,不像凈行及武生,站“大蹲襠式”,只是兩腿略拱的“女騎馬式”,蹲式幅度小,易搖晃或站不住。而尚小雲在《湘江會》對槍打完“大掃琉璃燈”以後的掏翎挫腰騎馬式亮相,卻如錦?花墩,紋絲不動,極見精彩。

《秦良玉》一劇,范寶亭飾闖塌天,被挑下馬後就地兩滾,動作飛快;而尚小雲扮演的秦良玉,要在鑼鼓中立即將之刺死。這一身段不僅要快,還要分清一個在馬上,一個已墜馬,其間分寸頗難把握。而尚、范二人此處如驚蛇入壑,絲絲入扣,火熾而驚險。

舞蹈是京劇旦行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發展起來的表演手段。尚小雲在其新編劇中,也作了可貴的探索。如《紅綃》、《林四娘》中的劍舞,《婕妤當熊》中的扇舞,《雲?娘》中的即席跳舞作歌等,都是。尤以《摩登伽女》中首創化用“蘇格蘭舞”及夏威夷“呼啦舞”,為 拓展 京劇表演手段做出了巨大貢獻。

尚小雲除本行旦角以外,在反串戲及喬裝戲中,都展示了其文武全才、各行皆能的藝術功底。如其反串《八蠟廟》黃天霸,按武生演法,一絲不苟。又如演《翠屏山》石秀,《酒樓耍刀》及《殺僧》兩場,酒氣熏蒸,滿面煞氣。在“花梆子”中耍六合刀,敏銳絕倫,縱身幾個“蹦子”,掄刀下劈,其氣勢之 迅捷 ,便是一般專演小生者,亦要為之退避三舍。

❺ 四大名旦中梅蘭芳、 苟慧生、陳硯秋、尚小雲、誰沒有藝術影片

苟慧生。
「四大名旦」中,梅蘭芳有幸拍了中國第一部彩色戲曲片《生死恨》,建國後又陸續拍了《宇宙鋒》、《斷橋》、《霸王別姬》、《貴妃醉酒》、《洛神》、《游園驚夢》等;程硯秋僅拍了《荒山淚》;尚小雲拍了《昭君出塞》和《失子驚瘋》,唯獨荀慧生沒有來得及在電影製片廠拍攝電影,這就成為人們在學習和鑒賞荀派藝術時只聞其聲而不見其形的很大缺憾

❻ 有關京劇之類的電影

01 《玉堂春》 (張君秋、俞振飛主演 1949年拍攝)
02 《梅龍鎮》 (張君秋、馬連良主演 1949年拍攝)
03 《霸王別姬》 (梅蘭芳、劉連榮主演 1956年拍攝)
04 《貴妃醉酒》 (梅蘭芳、蕭長華、俞振飛主演 1956年拍攝)
05 《荒山淚》 (程硯秋主演 1956年拍攝)
06 《宋士傑》 (周信芳、童芷苓、李玉茹主演 1956年拍攝)
07 《群英會·借東風》 (馬連良、譚富英、葉盛蘭等主演 1957年拍攝 )
08 《楊門女將》 (楊秋玲、王晶華主演 1960年拍攝)
09 《宋江殺惜》 (周信芳、趙曉嵐主演 1961年拍攝)
10 《失子驚瘋》 (尚小雲主演 1962年拍攝)
11 《野豬林》 (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主演 1962年拍攝)
12 《武松》 (蓋叫天主演 1963年拍攝)
13 《尤三姐》 (童芷苓主演 1963年拍攝)
14 《紅燈記》 (劉長瑜、高玉倩主演 1970年拍攝)
15 《杜鵑山》 (楊春霞、馬永安主演 1971年拍攝)
16 《古城會》 (高盛麟、袁世海主演 1976年拍攝)
17 《姚期》 (裘世戒主演 1980年拍攝)
18 《鐵弓緣》 (關肅霜主演 1979年拍攝)
19 《李慧娘》 (胡芝風主演 1981年拍攝)
20 《徐九經陞官記》 (朱世慧主演 1982年拍攝)

❼ 《京劇表演藝術大師尚小雲專輯》免費在線聽mp3音頻資源,求百度網盤

《京劇表演藝術大師尚小雲專輯》免費在線聽mp3音頻網路網盤資源

鏈接: https://pan..com/s/18FZtpG1VXnOydS8v_Dzmww

?pwd=ajv3 提取碼: ajv3 《典藏》尚小雲先生專輯

❽ 我要戲劇電影的全集目錄。。。。。不管是京劇還是什麼別的劇種,只要拍成老電影就算。

早起默片(就是無聲電影)《定軍山》《長坂坡》《青石山》《艷陽樓》《金錢豹》等,均為京劇短片,是由任慶泰的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的,分別由當時的「伶界大王」譚鑫培和京劇俞派創始人俞菊生主演,後期梅蘭芳大師也曾主演一些如京劇《天女散花》《黛玉葬花》《木蘭從軍》《西施》「羽舞」、《霸王別姬》「劍舞」、《上元夫人》「拂塵舞」等和崑曲《春香鬧學》等等。
到了1930年出現第一部有聲電影後的拍攝的戲曲電影就是有聲的了。主要有京劇《四郎探母》《周瑜歸天》《霸王別姬》《林沖夜奔》《斬經堂》《三娘教子》,費穆導演的京劇電影《古中國之歌》包括有《水淹七軍》《朱仙鎮》和《王寶釧》等戲,比較著名的還有費穆導演梅蘭芳主演的京劇電影《生死恨》。
1949建國年只有一部越劇電影《越劇精華》包含有《樓台會》《販馬記》《雙看相》《賣婆記》等摺子戲。
1954年的有漢劇《宇宙鋒》、桂劇《拾玉鐲》、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錫劇《雙推磨》、淮劇《藍橋會》和京劇《蓋叫天的舞台藝術》(含《白水灘》《七雄聚義》《茂州廟》《劈山救母》《英雄義》《武松》)
1955-1959年的有評劇《秦香蓮》《三勘蝴蝶夢》、豫劇《花木蘭》《穆桂英掛帥》、曲劇《陳三兩》、川劇《杜十娘》、晉劇《打金枝》、錫劇《庵堂相會》《庵堂認母》,蒲劇《竇娥冤》、揚劇《上金山》《百歲掛帥》、閩劇《煉印》、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和京劇《洛神》《荒山淚》《群英會》《借東風》《梅蘭芳的舞台藝術》(含崑曲《斷橋》和京劇《宇宙鋒》《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等。
1960-1969年有崑曲《游園驚夢》、淮北梆子《寇準背靴》、曲劇《楊乃武與小白菜》、崑曲《牆頭馬上》、京劇《楊門女將》《穆桂英大戰洪湖》《野豬林》《尤三姐》《武松》《鍘美案》《傳槍記》《周信芳的舞台藝術》(含《徐策跑城》《下書殺惜》)《尚小雲舞台藝術》(含《昭君出塞》《失子驚瘋》)、越劇《紅樓夢》《碧玉簪》《毛子佩闖官》《柳毅傳書》,漢劇《齊王求將》,評劇《花為媒》,楚劇《雙教子》,錫劇《雙珠鳳》等,還有一些現代新戲。
1970-1975年,均為新戲、樣板戲
1976年公開發行的戲曲電影有河北梆子《寶蓮燈》京劇《打孟良》《打焦贊》《打韓昌》等,還有一些拍攝但未公開發行的如京劇《鬧天宮》《二堂舍子》《長坂坡》《斬黃袍》《盜魂鈴》《三岔口》《轅門斬子》《紅娘》《空城計》《白蟒台》《孔明弔孝》《羅成叫關》《武松打店》等
1977年有京劇《苗嶺風雷》,1979年吉劇《燕青賣線》《包公賠情》,京劇《鐵弓緣》,豫劇《七品芝麻官》,崑曲《西園記》。1980年京劇《白蛇傳》《盜御馬》,豫劇《包青天》、越調劇《諸葛亮弔孝》。1981年有河南越調《包公誤》《智收姜維》,京劇《紅娘》《李慧娘》,秦腔《三娘教子》等。1982年有豫劇《背靴訪帥》,曲劇《風雪配》《清官怨》,京劇《陞官記》等。1983年豫劇《程咬金照鏡子》《樊梨花》,京劇《白蛇傳》《呂布與貂蟬》《真假美猴王》等。1984年豫劇《風雨情緣》,越劇《五女拜壽》,黃梅戲《龍女》,晉劇《三關點帥》等。直到近年,均不斷有傳統戲或者現代戲搬上熒幕。近期還有戲曲《清風亭》《桃花庵》上演,也取得了很大的反響。
這些還只是大概,還有很多,如果你想了解戲曲電影史的話,建議你買一本高小健的《中國戲曲電影史》,一定對你有很大幫助的。

❾ 京劇名人故事尚小雲

鐵嗓鋼喉,高勁圓亮
尚小雲出科以後,先後從孫怡雲、張芷荃學戲,又得益於陳德霖。並從王瑤卿、路三寶學花旦戲,隨李壽山、陸金桂等學崑曲。所從師者,均為老成典型。因而早年即為文武昆亂不擋的出色旦角,而尤以其青衣戲最為觀眾認可,被公認為「青衣正宗」。
尚小雲天賦極佳。其嗓音寬亮,扮相俊美,身材適宜。尤以中氣充沛、調門高亢、久唱不衰為難能可貴。由於其聲高勁圓亮,以剛為主,很適宜傳統青衣的唱法,是以早年初搭各班,以「二祭」——《祭江》、《祭塔》及《玉堂春》、《探母》等唱工劇青衣戲享名於時,故有「鐵嗓鋼喉」之譽。
青衣一行,傳統上多演「貞節烈女」,其唱法不僅要求清亮嬌脆,還須有陽剛噴薄之音。自胡喜祿開創陰柔一路唱法以後,陽剛一路漸有不敵之勢。而孫怡雲、陳德霖等均准老派,以陽剛為勝。尤其是陳德霖,繼承了陽剛一派的優點,同時講究剛柔兼濟,開創了青衣一行新的演唱格局。
尚小雲在演唱上,直接繼承了陽剛一派的傳統,早期恪守傳統青衣「口

尚小雲珍貴劇照 (10張)
緊字松」的唱法,其後受陳德霖影響,於剛健中輔以婀娜,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的發音上抗下墜,對比鮮明,注重氣勢,給人縱橫捭闔、拔險攻堅的剛勁之美,傳統青衣「節節高」的唱法,在他能舉重若輕。尚小雲在唱工中,不但不像後來旦角每每減少詞句,有時還按老派唱法增多唱詞。 如《玉堂春》,一般在「驚動鄉約和地保」後面,即接「拉拉扯扯到了公庭」,他卻接上「一旁又來了兩個官人,一個拉來一個扯」,然後才接「拉拉扯扯」一句。

與四大名旦中其他幾位一樣,尚小雲在京劇旦行各領域都有所涉足,無論青衣、花旦、刀馬甚至武旦,都能勝任愉快;但他的不同之處,是並不致力於打破這些行當的表演界限,而是在每一個特殊環境下,都以不同的行當適應表演的需要。在《探母》中,尚小雲早年演公主,後來又演太後,他都恪守行當規范,公主以旗裝花衫應工,而太後則完全是青衣典型。又如《全部紅鬃烈馬》,尚小雲在《武家坡》演王寶釧,在《大登殿》則演代戰,亦是青衣、花衫分明,決不含混。
尚派唱腔的特點,講究攻堅碰硬,都以實音、真力轉折,決不稍懈;同時又以板頭的變化運用,打破唱腔的固定節奏,展示唱腔的豐富內涵;又以斬釘截鐵的斷和錯綜有力的頓挫,使唱腔錯落有致,往往在平易簡約、堅實整齊中呈現峭險之處,顯得力透紙背。而其快板、流水以及散板等處,則表現為酣暢淋漓,滿紙雲煙,和專尚纖巧者不同。
文武兼善,面面俱到
尚小雲初學老生,繼之以武生、花臉,最後才改旦角。尤以武生,既有在科班時的基礎,後又有和楊小樓同班、同台的經歷,體會極為深切。是以尚小雲在其近六十年的舞台生涯中,每以文武兼擅馳名。
尚派的做工身段,如跑圓場等,能越跑越圓,有前激後盪之勢。起落准確,跬步不失。舞蹈身段,如《御碑亭》中表現孟月華回家途中遇雨,泥濘難行,尚小雲用了三個滑步:先是前栽,表現在泥濘中快行難以站穩;接著是後仰,腳下一滑,幾乎坐地;最後終於失去平衡,兩腿前伸從舞台一角滑向另一角。三步緊緊相連,被稱為「尚氏三滑步」,在舞蹈藝術中而有真實生活的感受,至今膾炙人口。
尚小雲的武工,在四大名旦中獨樹一幟,最為人稱道。每舉手投足間,矯健非常。其《湘江會》、《戰金山》以及後來編演的《秦良玉》等戲的開打,在美觀中又別有一種威猛氣概。其扎靠戲,與楊小樓、錢金福等有同樣的優點:旗不亂、靠不掀、翎子不倒,在京劇武打表演中具有典範性。其晚年演出《雙陽公主》,在這些地方更顯老成典型。
尚小雲與楊小樓數度合作《湘江會》,而在起打中相得益彰,就足見他的功力。旦角武打身段,不像凈行及武生,站「大蹲襠式」,只是兩腿略拱的「女騎馬式」,蹲式幅度小,易搖晃或站不住。而尚小雲在《湘江會》對槍打完「大掃琉璃燈」以後的掏翎挫腰騎馬式亮相,卻如錦?花墩,紋絲不動,極見精彩。
《秦良玉》一劇,范寶亭飾闖塌天,被挑下馬後就地兩滾,動作飛快;而尚小雲扮演的秦良玉,要在鑼鼓中立即將之刺死。這一身段不僅要快,還要分清一個在馬上,一個已墜馬,其間分寸頗難把握。而尚、范二人此處如驚蛇入壑,絲絲入扣,火熾而驚險。
舞蹈是京劇旦行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發展起來的表演手段。尚小雲在其新編劇中,也作了可貴的探索。如《紅綃》、《林四娘》中的劍舞,《婕妤當熊》中的扇舞,《雲?娘》中的即席跳舞作歌等,都是。尤以《摩登伽女》中首創化用「蘇格蘭舞」及夏威夷「呼啦舞」,為拓展京劇表演手段做出了巨大貢獻。
尚小雲除本行旦角以外,在反串戲及喬裝戲中,都展示了其文武全才、各行皆能的藝術功底。如其反串《八蠟廟》黃天霸,按武生演法,一絲不苟。又如演《翠屏山》石秀,《酒樓耍刀》及《殺僧》兩場,酒氣熏蒸,滿面煞氣。在「花梆子」中耍六合刀,敏銳絕倫,縱身幾個「蹦子」,掄刀下劈,其氣勢之迅捷,便是一般專演小生者,亦要為之退避三舍。
加工舊劇與編創新戲
尚小雲打破了以往京劇旦行(青衣)專門講究「貞女節烈」的道德評判標准,從「烈」之一端引發了「俠」、「義」、「剛」、「健」等內涵,從更廣闊的層面關注婦女的生存和生活價值,實際上已隱含了對傳統婦女觀念的批判,頗具時代意義。尚小雲的這一嘗試,大大增強了京劇旦角(青衣)一行的表現力,拓展了京劇旦行的表現空間。這是尚小雲能夠步入四大名旦的主要原因,也是他作為現代京劇藝術大師的精神基礎。此外,他在劇目內容上大膽取少數民族及域外生活為背景,這也是京劇史上的首創,對拓展京劇表現力作了可貴的探索。在新劇的排演中,他大規模使用布景,並參照歷史、民族服飾的實物,改革舞台服裝及化妝,這也是對舞台的整體形象改革的嘗試。
尚小雲遵循藝術規律,同時開展了對傳統劇目的加工與新編劇目的創作。對於傳統戲,尚小雲或增頭加尾,或連綴摺子戲,或刪繁剔冗,以使主題突出,情節完整,人物鮮明。他曾改編演出了[3] 《玉堂春》、《十三妹》、《梅玉配》、《滌恥血》、《詹淑娟》、《天河配》、《雷峰塔》、《春秋配》、《乾坤福壽鏡》等數十個傳統劇目。而對於新編劇目的排演,尚小雲根據自己文武並儷、各行皆工的特長精心創造,在唱腔、扮相、表演、布景等各方面都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創造,極大豐富了京劇舞台。
《梁紅玉》是尚派名劇。30年代末尚小雲根據傳統摺子戲《戰金山》等整理改編,從《玉玲瓏》起,到《戰金山》結束,名《梁夫人》。1950年前後,又予以加工,易名《梁紅玉》。其中《許婚從軍》的唱段和《擂鼓助陣》的擂鼓表演尤為精妙。後來,尚小雲根據義大利籍清宮畫家郎世寧所繪的香妃半身戎裝像改進了傳統的女靠,使梁紅玉的形象更加英俊挺拔。
為了強化我國民族戲曲載歌載舞的特點,在尚小雲的保留劇目中,常常採用昆劇的演法,有些場次整個按照昆劇摺子戲來演。一些昆劇摺子戲經他大幅度加工,成了京劇的常演劇目,而且都已成為尚派名劇,如《梁紅玉》的後半出《戰金山》,《漢明妃》的後半出《昭君出塞》,就是享譽最盛的藝術精品。
尚派藝術代表作舉隅
1962年,尚小雲赴山東講學,這使他留下了一篇《我赴山東教學的講稿》。其中對京劇藝術的基本原理進行了分析和總結,頗多精闢之論。比如,在四功五法的表述中,尚小雲明確指出五法為「口、手、眼、身、步」,將口法列於京劇表演五法之首。尚小雲是程硯秋以外唯一如此明確、系統闡述的京劇藝術大師。
1935年,由李壽民改編的全部《漢明妃》在北京首演。此劇由崑曲《出塞》發展而成。《出塞》是全部《青冢記》的一折。尚小雲飾王昭君。在《出塞》中,他大膽採用了「文戲武唱」的方法,載歌載舞,聲情並茂,把京劇旦行幾乎所有的步法都組織進去了,還吸收了武生的身段動作。全劇充分反映了尚派飽滿、強烈、清健、豪放的風格。其表演手段層出不窮,通過種種程式化的舞姿創造了一系列動態畫面。他運用了大跨腿、大弓腿、大揚鞭、急搓步和上馬時單足顛顫、垛泥、趟馬圓場等動作,細致地刻畫了王昭君的離愁別恨和邊塞的荒涼。他塑造了口中曲子、盔上翎子、手裡馬鞭、身上斗篷的王昭君藝術形象,渲染了「馬活人俏」的表演效果,這「馬上昭君」的載歌載舞,被譽為一幅幅活的「佳人烈馬圖」。
尚小雲演這出戲,著意於區別「馬下昭君」和「馬上昭君」的不同點,注意「昭君上馬」和「馬上昭君」的神形變化。「馬上昭君既要有人,又要有馬,馬是烈馬,人是佳人;一身二用,神形兼顧」,真正體現了我國寫意戲劇的精神實質。昆劇、京劇舞台上演出《昭君出塞》基本上都是按照尚派路數演出的。
尚派《綠衣女俠》劇照
《乾坤福壽鏡》一劇,早年尚小雲學自王瑤卿,是尚小雲十分喜愛的一出拿手戲。原是清末四喜班珍藏秘本。早年此劇為四大本連台本戲,王瑤卿演時為兩本,分兩日演完。尚小雲刪繁就簡,改為一本一天演完。尚小雲飾演壽春。至上世紀三十代後期開始,則前半部飾胡氏,後半部飾演壽春。《失子驚瘋》是此劇中最精彩的一折。尚小雲經數十年磨礪,將瘋步、水袖功、瘋呆的眼神,融為一體。對人物心理變化的刻畫,更可謂細致入微。大鬧桑園一場,胡氏瘋態畢現,一番胡鬧以後,被壽春阻止。壽春向林鶴說明乃主母成瘋經過,此時場上雖是壽春與林鶴站在台中表演,胡氏僅在一旁發呆,但尚小雲身形紋絲不動,面目呆滯,眼神卻於空茫之際顯出一縷思念、想望。壽春與林鶴一大段對白之間,胡氏一直保持一個姿勢,全身如鐵鑄銅澆,唯以木然之眼神表示其內心如海波濤;口中雖無一語,而滿台精神俱在。大師所以為大師,良有以也。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尚小雲的藝術達到了更高境界,他將《漢明妃》、《梁紅玉》、《乾坤福壽鏡》、《銀屏公主》、《墨黛》等劇目作了精益求精的加工提高。同時,對傳統戲《御碑亭》、《虹霓關》、《打漁殺家》、《武家坡》等劇目進行了鍥而不舍的精心琢磨。這些劇目,不僅代表著尚派藝術的風格特色,而且與梅、程、荀的傳世名作一樣,至今仍代表著京劇旦角藝術的最高水平。

❿ 京劇藝術的尚小雲

尚小雲,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生於1900年,卒於1976年,原名德泉,字綺霞,祖籍河北南宮,漢軍旗籍人,為清平南王後裔。祖父尚志銓曾任清遠縣令。父尚元照,在光緒年間充那王府總管。
1905年其父病故,他與三弟尚富霞同投李春福門下學戲,入北京三樂科班習武生,後因伴相俊美,嗓音暢朗而改從孫怡雲學習青衣,他最初青衣開蒙老師是吳順林,後又師從陳德霖,並向李壽山學習崑曲,還曾向戴韻芳、張芷荃、吳菱仙等老輩青衣學過戲。1912年春他就在北京汾陽會館和廣德樓出台成為當時青衣行年輕的佼佼者。1914年孫菊仙主動提出與尚小雲配戲四日,使其聲名鵲起,時被稱為「第一童伶」。「三樂社」改名「正樂社」以後,尚小雲和荀慧生、芙蓉草(趙桐珊)一起被稱為「正樂三傑」。 1916年尚小雲搭入俞振庭組織的春合社,後相繼與楊小樓、王瑤卿、譚小培、余叔岩、王又宸、馬連良合作。其間在1918年,北京第一舞台新排《楚漢爭》,楊小樓扮演楚霸王,虞姬一角的人選費盡周折最終確定由尚小雲出演。果然,叱吒風雲的楚霸王和美貌多情的虞美人征服了所有的觀眾。
此後,他又向王瑤卿學戲深造,王派藝術本身的爽朗明快,灑脫大方,以及王瑤卿對京劇的理解和悉心教授對尚小雲進一步感悟京劇藝術的實質和萌發創新意願直到形成傳世的「尚派」藝術起了關鍵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此時,他意識到了自己在學習青衣唱腔中的痼疾之所在:恪守傳統青衣「口緊字松」,重腔不重吐字的繩墨,不免古樸有餘,時尚不足。就此,他不僅著力唱腔的鑽研和創新,還向王瑤卿學習各種舞台身段、水袖舞蹈動作,充實表演風格。至1927年秋,他組成了自己的協慶社,建班後排演的新劇目很多,期間,他堅持把傳統和創新有機結合,大受歡迎,截止到三十年代末,尚小雲新編、改編的劇目就有三十餘部之多,其中主要有《雷峰塔》、《漢明妃》、《詹淑娟》、《林四娘》、《珍珠扇》、《卓文君》、《峨嵋劍》、《花蕊夫人》、《千里駒》、《鞭打蘆花》。尤其是在當時編排了三部取材於外國及少數民族生活的新劇目,即《摩登伽女》、《相思寨》、《北國佳人》,這樣的眼界和膽識在二三十年代是十分難得的。後來他又創編的新劇目還有《梅玉配》、《蘭陵女兒》、《龍女牧羊》等等。
尚小雲的演唱高亢圓亮、剛勁婀娜,有穿雲裂石之勝,怡神醉心之氣。念白韻白醇厚、京白嫵媚。做工端莊優美,勇健挺拔,美不勝收。他的動作幅度誇張性強,節奏鮮明,十分火爆,剛烈中富於嬌媚,柔情中蘊涵堅貞。有人用「歌舞兼長,剛勁挺拔,清新英爽,灑脫大方」這十六個字來概括尚派藝術的特點,是十分恰當的。尚小雲曾將表演歸納為:「媚、美、柔、脆」四個字,並且說「柔是關鍵,美是要求」。尚派的表演特別突出節奏感,舞蹈性強,蹁躚矯健,婀娜多姿。
尚小雲還是一位為戲曲教育事業作出貢獻的教育家。1937年創辦榮春社,培養「春、榮、長、喜」輩弟子200餘人。如徐榮奎、李甫春、馬長禮、尚長春、孫瑞春、楊榮環、孫榮蕙、尚長麟、景榮慶、趙榮欣、李榮威、尚長榮、賈壽春、方榮慈、鈕榮亮、汪榮漢等。
尚小雲為人義膽俠腸,對於培養後一輩人才不遺餘力。他經常在後台看台上的戲,每當發現好苗子,就在散戲後對演員說「上家去吧」,然後就回家連夜給人說戲。張君秋剛出道時,尚小雲對他非常欣賞,看了他的《女起解》後便把自己的行頭和配戲的班子全部讓給了他。後張君秋每每回億起此事時,總是感慨萬分。在競爭極其激烈甚至殘酷的演藝界中,尚小雲能如此無私地提攜後輩是非常難得的。他對弟子的要求也極為嚴格,尤其注重培養藝德。有一次,他的兒子尚長春演趙雲,當時因天忽降大雨,觀眾都紛紛退場,尚長春上場時已經沒有什麼觀眾了,樂隊成員也催著終場,於是戲便草草收場。結果一下台,尚小雲就對尚長春嚴加責罰,並令他做五十個「大下場」。之後,他嚴厲地告誡尚長春說哪怕底下只有一個觀眾,戲也絲毫不可馬虎。
尚小雲曾歷任中國人民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委員,中國戲曲家協會常務理事,陝西省京劇院院長,中國戲曲學校藝術顧問等職。
「尚派」弟子不少,如早年的趙嘯蘭,其後的李世芳、張君秋、吳素秋、毛世來、童葆苓、董玉苓、劉秀榮、謝銳青等,但他們相繼根據自己的不同條件有所發揮和變革,真正較全面地繼承者並不多,大概算起來,不過孫榮薰、尚長麟、楊榮環、梁秀娟、李翔、孫明珠、鮑綺瑜以及後來的李莉、鞠小蘇等人,河北省京劇院的肖月珠和張艷玲同時兼學梅尚兩派也有一些成績,當今的李國靜,條件極好,不知有沒有成材的機遇和膽識。
我覺得,京劇的確不會,或者說很難再現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那時的輝煌了,但是不景氣歸不景氣,她決不會消亡,至少在我們可以估量和預計的時間范圍內。原因如下:
只有不斷發展的事物才是不會消亡的,她是不斷發展更新的,各個時期的京劇大師們用他們的努力在不斷的完善和發展京劇藝術。直至今天,很多很多的藝術家們在為此而努力著,傳承著。嘗試著各種各樣的方式來發展振興京劇。
經濟。京劇的演出經營體制的已經形成了市場化。有著相對穩定的觀眾群體,雖然一場京劇演出的收入遠遠比不上「超女」的演唱會,但是仍然能夠正常的運作下去。

閱讀全文

與尚小雲京劇老電影全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你好李煥英最新票房 瀏覽:812
時間規劃局電影角色分析 瀏覽:551
80年代電影海報怎麼做的 瀏覽:31
抱抱我電影全集 瀏覽:433
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電影 瀏覽:537
2018歐美倫理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253
美妙辦公室同款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704
電影演員徐金金圖片 瀏覽:936
0851手機電影院 瀏覽:582
電影什麼剪輯 瀏覽:615
微電影邂逅2 瀏覽:798
上海灘甄子丹主演電影全集 瀏覽:177
松軒家的電影院水滸傳P29免費 瀏覽:479
十部大場面經典戰爭電影場面絕對震撼 瀏覽:99
如何做看電影的微信號 瀏覽:14
錢塘蘇小小電影 瀏覽:953
快手直播電影怎麼添加播放列表 瀏覽:474
kk3免費電影網 瀏覽:913
電影人肉農場手機在線觀看 瀏覽:865
小學生禁毒題材電影觀後感 瀏覽: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