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邯城兄弟電影完整版

邯城兄弟電影完整版

發布時間:2022-10-28 22:17:24

『壹』 曹植作七步詩時的情景

話說曹操死後,大兒子曹丕將他的屍體葬在邯郡高陵,便繼承了王位,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同時,封賈詡為太尉,華歆為相國,王朗為御史大夫,開始理政朝綱,大小宮僚盡皆升賀,一片歡騰。

忽一日,華歆上殿來奏說:「鄢陵侯曹彰已交割軍馬,赴本國去了;臨淄侯曹植、肖懷侯曹熊兩人竟不來奔喪,理當問罪!」

曹丕聽奏,立即分別派了兩位使者前往臨淄和肖懷問罪。不一日,肖懷使者回來說:「肖懷侯曹熊恐怕問罪,自己上弔死了。」曹丕聽了,命令用厚禮埋葬,並下令詔贈曹熊為肖懷王。又過了一日,臨淄使者來報說:「臨淄侯曹植整天與丁儀丁廙兩兄弟飲酒作樂,傲慢無禮,聽說使者到了連地都不下,端坐不動」;那個丁儀還破口大罵,說:「過去先王本打算立我主為世子(繼承人),結果被奸臣所阻,現在先王剛死不久,就來問罪於同生骨肉,這是為什麼?」那個叫丁廙的也說:「我主聰明冠世,自然應當繼承王位,現在反而不得立為王,你們那些大臣不識人才怎麼到了這種程度呢?」後來臨淄王竟一怒之下叫出武士將臣亂棒打將出來。

聽到這里,曹丕大怒,馬上命令許褚率領虎工軍三千,火速到臨淄擒拿曹植等一幹人來。許褚奉命帶兵來到臨淄,守將阻攔,許褚立刻將其斬首,然後直入城中到了曹植的府堂。只見曹植與丁儀丁廙等都喝得大醉,有的倚在牆上,有的卧伏桌邊。許褚下令說:「都給我綁起來!」兵士聽令了下子都上來了,把他們一個個地捆起來,押入了兵車;府下的大小官員也都拿將起來,隨曹植一同解往邯郡,聽候曹丕處理。到了邯郡,曹丕先下令殺了丁儀丁廙等。

卻說曹丕的母親卞氏,聽到曹熊弔死,心裡甚是悲傷;這回又聽說曹植被抓起來,朋友丁儀哥倆被殺,更是吃驚,所以急忙上殿去見曹丕。曹丕見母親上殿,急忙下拜。

卞氏哭著對曹丕說:「你的弟弟曹植平生好酒輕狂,是因為他自己仗著胸中之才,所以放縱。你應該念同胞之情留他的性命。這樣,我就是到了九泉之下也就瞑目了。」

曹丕對母親說:「我也是深愛他的才學,怎麼能害他呢,今天我是要教訓他改變自己的性子,母親不必擔心!」

卞氏去後,華歆問道:「方才是不是太後來勸你不要殺子建?」曹丕說:「是!」華歆說:「子建有才有智,終將對你不利。假如不早把他除掉,必定成為後患。」曹丕說:「母親的意思不可違背。」華歆說:「人都說曹子建出口成章,臣我不信,主上可以召見,以才試之。假如不能就殺掉他,假如能就貶謫他,以堵住文人之口。」曹丕忙說:「就這么辦!」

過了一會兒,曹植上殿來見。只見他惶恐地跪在地上請罪。曹丕說:「我和你按情理說是兄弟,按禮儀說是君臣,你怎麼敢仗著你的才學蔑視禮法呢?過去父王在世的時候,你常以文章在人前誇耀自己,我懷疑你是用別人代筆而作。現在限你於七步之中吟詩一首,你如果能做出來,就免你一死;你如果做不出來,就加重治罪,決不寬恕。」曹植聽了說:「請出題目吧!」

這時候,曹丕看殿上掛著一幅水墨畫,畫有兩只牛在大牆之下頂架,一頭牛墜井而死。於是他就指著這幅畫說:「就以這幅畫為題吧,詩中不許犯『二牛斗牆下,一牛墜井死』的字樣。」說完,只見曹植在殿上走了七步,脫口吟詩一首:

兩肉齊道行,頭上帶凹骨。

相遇塊山下,欲起相搪突。

二敵不俱剛,一肉卧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氣不泄畢。

曹丕和眾人聽後都很驚訝。這時候,曹丕又說:「七步成詩,我感覺還是慢,你能夠應聲而作一首嗎?」曹植說:「願馬上出題。」曹丕說:「我和你是兄弟,就以這個為題不許犯著『兄弟』二字。」曹植不假思索地應聲吟出一首: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聽了以後流下淚來。於是饒了曹植的性命,貶他為安鄉侯。

『貳』 關於韓先楚的一些問題

40軍的韓先楚部隊在參加抗美援朝的戰爭中78師只是被美軍打敗了,並沒有被美軍全殲。被全殲的不是韓先楚的部隊,而是陳賡手下的三兵團。最後,軍旗是被勝利的美軍搶走的。

1950年秋,韓先楚同志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志願軍黨委常委,兼任19兵團司令員,參與指揮了第一、二、三、四次戰役。第二次戰役中,他指揮部隊在德川、寧遠地區將偽軍兩個師大部殲滅,打開了戰役缺口,繼而在三所里地區截殲美軍及其盟軍部隊,對奪取戰役勝利起到決定性作用。

(2)邯城兄弟電影完整版擴展閱讀:

全國抗日戰爭開始後,韓先楚同志任八路軍115師344旅688團副團長、689團團長,率部參加平型關戰斗,並隨八路軍129師主力南下創建晉冀豫抗日根據地。1938年4月,在晉東南反日偽軍九路圍攻中,他於武鄉地區率部與敵進行白刃格鬥,掩護了兄弟部隊安全轉移。

韓先楚同志是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和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擔任過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1958年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被增選為中央候補委員。1968年增補為中央委員,他是黨的第九、十、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黨的七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叄』 歷史上章姓名人

1、章邯

秦朝著名將領,上將軍。秦二世時任少府,為秦朝的軍事支柱,秦王朝最後一員大將。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驪山刑徒及奴產子迎擊陳勝起義軍周文部,屢戰屢勝。又陸續攻滅義軍田臧等部於滎陽直逼陳,迫陳勝遁走。後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魏咎、田儋、項梁,移師渡河攻趙。

巨鹿之戰中被項羽擊敗,漳紆之戰中再次被項羽擊敗而投降,隨項羽入關。項羽分關中之地給秦人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為雍王、塞王、翟王,號稱「三秦」。楚漢戰爭中,章邯在漢王元年(前206)八月,與劉邦軍屢戰不利,退保廢丘(今陝西興平東南)。漢王二年(前205年)六月,城破自殺。

2、章得象

字希言,建寧軍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人。北宋著名政治家、詩人。咸平五年(1002年),進士及第,授大理寺評事,知玉山縣,拜大理寺丞等。天聖四年,遷翰林學士承旨。景祐三年,同知樞密院事、戶部侍郎。寶元元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慶歷八年(1048年),去世,贈太尉兼侍中,謚號文憲。皇祐年間,改謚文簡,著有《章文簡公詩集》等。

3、章學誠

原名文鑣、文酕,字實齋,號少岩,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清代史學家、思想家,中國古典史學的終結者,方誌學奠基人。一生顛沛流離,窮困潦倒,曾先後主修《和州志》、《永清縣志》、《亳州志》、《湖北通志》等十多部志書,創立了一套完整的修志義例。

用畢生精力撰寫了《文史通義》、《校讎通義》、《史籍考》等論著,總結、發展了中國古代史學理論,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其《文史通義》與唐代劉知幾的《史通》齊名,並為中國古代史學理論的「雙璧」。嘉慶五年(1800年),貧病交迫,雙目失明。次年(1801年)十一月卒,葬山陰芳塢。

4、章太炎

浙江餘杭人。原名學乘,字枚叔(以紀念漢代辭賦家枚乘),後易名為炳麟。因反清意識濃厚,慕顧絳(顧炎武)的為人行事而改名為絳,號太炎。世人常稱之為「太炎先生」。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學者,研究范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等等,著述甚豐。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在蘇州主持章氏國學講習會,主編《制言》雜志。晚年憤日本侵略中國,曾贊助抗日救亡運動。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6月14日病逝。

5、章士釗

字行嚴,筆名黃中黃、青桐、秋桐,1881年3月20日生於湖南省善化縣(今長沙市[1])。曾任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段祺瑞政府司法總長兼教育總長,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

清末任上海《蘇報》主筆。1911年後,曾任同濟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教授,北京農業學校校長,廣東軍政府秘書長,南北議和南方代表。新中國成立後為著名民主人士、學者、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動家。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第二任館長,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

6、章金萊

六小齡章本名,1959年4月12日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紹興,中國內地戲曲、影視演員 。1986年,他主演的古裝神話劇《西遊記》播出,他因該劇被大眾熟知,並獲得第六屆中國金鷹獎最佳男主角獎。

『肆』 問西燕高蓋投降後秦之後的事情

1 、光文帝 劉淵 308—310 年在位 3 年。

劉淵乃匈奴左部帥劉豹之子。七歲喪母,曹魏咸熙年間( 264--265 ),劉淵以人質身份到洛陽。司馬氏建西晉後,父故,劉淵襲左部帥之職,後升為北部都尉。他嚴肅法制,懲治奸佞,輕財好施,以誠待人,吸引了大批有識之士,兵馬不斷增加,官銜不斷升級。晉惠帝時升為五部大都尉,後調邯城任寧朔將軍,負責全匈奴的軍事。

八王之亂,劉淵及匈奴王侯起意恢復匈奴,密舉劉淵為大單於,借調匈奴兵鎮壓八王之亂為由,使司馬穎放其離開鄴城。劉淵到左國城後 (304) 自稱大單於,打起復漢反晉旗幟,自稱漢王。 308 年 7 月稱帝遷都平陽。 310 年病故。

2 、昭武帝 劉聰 310---318 年在位 9 年。

劉聰乃劉淵第四子。 310 年劉淵死,太子劉和繼位,發兵攻打劉聰反被聰殺,劉聰舉太後之子、劉和之弟劉義為帝,但劉義不從,於是劉聰繼位,以劉義為皇太帝。劉義之母單氏貌美,聰長期與其同歡,劉義勸母自重,單氏自殺,聰與義結仇, 315 年聰殺義。 316 年西晉滅亡。劉聰晚年不理朝政,又不信任大臣,只用小人,眾大臣疏遠。 318 年,劉聰病逝。

3 、靈帝 劉粲 318---318 年在位

劉粲乃劉聰之子。劉聰繼位時封劉粲為河內王,劉義為皇太弟。劉粲千方百計收集劉義罪行,想奪皇太子位,結果如意。 318 年劉聰死,劉粲繼位。中護軍靳准獨攬大權,同年八月殺死劉粲,自稱大將軍、漢天王。

4 、劉曜 318---328 年在位 11 年。

劉曜匈奴人,父母早逝,由堂伯父劉淵收養。從小有膽識受劉淵器重,被封國相,鎮守長安。劉聰時封車騎大將軍、中山王。劉粲時,曜受命輔政。靳准殺劉粲後,劉曜馬上興兵討伐,並即位皇帝,將靳氏全部消滅後遷都長安,改國號「趙」(前趙)。

漢的另一大將軍石勒宣布與前趙公開決裂,成立後趙,自任國君。

劉曜初時,內外矛盾極多,不服之人極多,劉曜對反對派心狠手辣,對臣民大發淫威。後於石勒征戰時被後趙俘虜, 328 年被殺。

二、成 漢 ( 306---347 )

1 、武帝 李雄 274---334 年,享年 61 歲。 306---334 年在位 28 年。

李雄乃巴氐族首領李特之子。李特在四川起兵自立時,李雄被封為前將軍。 303 年父死,李雄自稱大都督、大將軍、益州牧。 304 年 10 月稱成都王, 306 年稱帝,國號大成。最盛時期,成都、涪陵、漢中都是成國地盤。李雄有十個兒子,但他一個都不中意,後立侄子李班為太子。 334 年病逝。

2 、幽公李期 312---337 年,終年 25 歲。 334---337 年在位 4 年。

李期乃李雄地四子。 334 年李雄死,李班繼位。李雄之子李越回成都奔喪時殺死李班,並讓位於多才多藝的李期。李期繼帝位,李越為建寧王。

李期任帝後毫無建樹,重用庸人。漢王李壽名氣大,受帝猜疑。李期毒死李壽養弟,李壽 337 年率兵攻成都。其子當時在成都當翊軍校尉,里應外合。李期忙派人慰問李壽,並按李壽的要求殺了許多人。幾天後,李壽廢李期為邛都縣公,軟禁。不久,李期自殺。

3 、昭文帝 李壽 209---343 年,享年 44 歲。 337---343 年在位 7 年。

李壽乃李雄的堂弟,為開創成國基業立下汗馬功勞,稱「賢相」。李期稱帝時,被改封漢王。廢李期後,為稱王還是稱帝徘徊過,找巫師,巫師說可稱幾年帝才能即帝位,未向東晉稱臣。他生活奢侈,百姓怨聲載道。 343 年病逝。

4 、歸義侯 李勢

李壽的長子。 343 年繼位。無子。多次與弟殘殺。對誰都不信任。常無辜殺大臣,搞得人人自危。好色,見到漂亮女子無論婚否都要搶到後宮洩慾。不問國事。 347 年東晉大將桓溫攻到成都,李勢逃跑,寫降書,又讓士兵將他綁送桓溫。後被封歸義侯,過了 14 年安穩日子。 361 年死。 347 年成漢滅。

三、 前 涼( 314---376 )

1 、昭公 張是 314---320 年在位。

2 、成公 張茂 張是之弟 320---324 年在位。

3 、文公 張駿 張是之子 324---346 年在位。稱大將軍,假涼王,效東晉稱臣。

4 、桓公 張重華 張是次子 346---353 年在位。

5 、威公 張祚 張重華之兄 353---355 年在位。

6 、沖公 張玄靚 張重華之子 355---363 年在位。

7 、歸義侯 張天賜 張駿的小兒子 363---376 年在位。投降前秦,淝水之戰前秦戰敗後又投降東晉。 376 年前涼亡。

四、 後 趙 ( 319---351 )

1 、高祖 石勒 319---333 年在位。 319 年稱趙王,穿天子服。 330 年稱帝。 333 年 60 歲病逝。

2 、海陽王 石弘 石勒的次子 333---334 年在位。

3 、太祖 石虎 石勒之侄 334---349 年在位。

4 、石世 在位幾天

5 、彭城王 石遵 石虎之子 在位 183 天。

6 、義陽王 石鑒 石虎之子 在位 103 天。

7 、新興王 石祗 石虎之子 350 年正月 ---351 年在位。後趙亡。

五、 冉 魏( 350---352 )

武悼天王 冉閔 350---352 年在位。

冉閔乃後趙石虎的養孫,又名石閔。其父被石虎收為養子,曾任左僕射將軍,封華西侯。石閔膽識過人,石虎時被提拔為將軍,威望較高。石虎死,石世繼位,劉太後臨朝,奸臣張豺任宰相,石閔恢復原姓,鼓動石遵討伐張豺。遵許願事成後立閔為太子,讓閔為先鋒伐鄴城。石遵當帝後食言,還准備殺閔。閔即帶兵殺石遵,推石鑒為帝,自己任大將軍。鑒即位不久,就令殺閔,閔奮力抵抗,後活捉石鑒。 350 年正月,閔將石鑒及石虎子孫 28 人殺死,自己稱帝,國號大魏(冉魏)。 350 年 3 月,後趙新興王石祗在襄國(邢台)稱帝。兩權相鬥一年,石祗被殺。閔與石祗爭斗時,前燕慕容俊攻打冀州,冉閔又與前燕爭戰, 352 年被殺。冉魏亡。

六、 前 燕( 296---370 ) 鮮卑政權

1 、文明帝 慕容煌 ( 296---348 )

晉封平州牧遼東郡公慕容傀之子。 333 年傀死煌繼位。 337 年稱燕王建立前燕。 348 年 9 月病逝。

2 、景昭帝 慕容俊 ( 319---360 ) 348---360 年在位。

煌之次子。 348 年繼王位, 352 年滅冉魏後稱帝。 360 年病逝。

3 、幽帝 慕容偉 ( 348---384 ) 360---370 年在位。

慕容偉乃慕容俊之子。 360 年繼帝位。 370 年 11 月前秦攻入鄴城,偉被擒,苻堅封偉為尚書,新興侯。 383 年又封偉為平南將軍、別部都督,隨征東晉。淝水之戰前秦敗,慕容偉隨苻堅回長安。 384 年偉准備起事殺苻堅未成,反被苻堅所殺。 370 年前燕亡。

七、 代 鮮卑拓跋部政權

代王 拓跋什翼健 鮮卑拓跋部酋長拓跋鬱律之子。 329 年其兄任酋長時,什翼健被送後趙當人質。 338 年兄故, 19 歲的什翼健回部即位代王。因長住中原,受漢族封建影響很大,繼位後採取了許多促進游牧民族封建化的措施,使內部穩定,人口增加,生產發展,實力大增。當前秦滅了前燕等小國後,代國成為苻堅的兼並目標。 376 年,苻堅出兵代國,代敗。外患未熄,內患又起, 58 歲的什翼健體力不支,拓跋硅才六歲,侄兒拓跋斤因權力之爭殺死什翼健。代滅。

拓跋氏在南北朝時期又建立起北魏。

八、前 秦( 350---385 ) 氐族政權

1 、惠帝 苻洪 ( 285---350 )

苻洪家世代都是西戎酋長。苻洪趁西晉混亂之機出金籠絡一批豪傑,被擁為盟主,被後趙封為率義侯,冠軍將軍。 350 年,苻洪又投東晉,司馬聃封其為征北大將軍、冀州刺史、廣川郡公。幾月後,又自稱大將軍、大單於、三秦王。正准備伐冉魏、前燕,不幸被軍師麻狄葯死。

2 、明帝 苻健 ( 316---355 )

苻洪之子。 350 年洪死繼王位,向東晉稱臣,向西發展奪取關中,進入長安。 351 年自稱天王、大單於。 352 年稱帝。 355 年病逝。

3 、厲王苻生( 333---357 )

苻健第三子。 354 年太子苻萇與東晉作戰死,苻生壯實,力大無窮,被立為太子。 355 年健故繼位。他殘暴無常、好色好酒、殺人如麻、眾叛親離。 357 年六月,生要殺苻法、苻堅被婢女告密,法、堅兄弟帶兵入宮將苻生殺死。

4 、宣昭帝苻堅 ( 337---385 )

苻洪之孫,苻雄之子。苻健繼位時封苻堅為龍驤將軍。 357 年與兄苻法殺死苻生,經過一番推辭謙讓後即位。他收拾苻生留下的亂攤子,任用王猛殺豪強樊世、張德等二十多個豪強貴戚,使社會風氣好轉,秩序恢復,使周圍的少數民族勢力相繼投入前秦。後滅前燕,統一了北方。但 383 年伐東晉,淝水之戰百萬兵敗。 385 年被姚萇所殺。

5 、哀帝苻丕

苻堅之子。 385 年苻堅死,前秦幽州刺史王永趕到晉陽擁苻丕繼位。同年十月西燕與前秦激戰,前秦兵敗。苻丕在逃跑途中被東晉馮該襲擊身亡。

6 、高帝 苻登

苻堅族孫。苻丕死後,苻登在部下的勸推下登上帝位( 386 年)。多次與後秦交戰, 391 年戰事最多。 392 年姚萇死,姚興繼位,苻登認為時機到了,發兵攻姚興,兵敗, 394 年 7 月被姚興所殺。時年 52 歲。

7 、後主苻崇

苻登之子。父被殺後繼位。跑到湟中定都。 394 年 7 月被西秦主乞伏乾歸趕走,被迫逃往秦州投隴西王楊定。楊定代兩萬兵助苻崇打乞伏歸乾歸,結果一同被殺。前秦亡。

九、 後 秦 (386---417) 羌族政權

1 、武昭帝姚萇

姚萇出生羌族貴族世家。隨兄姚襄轉戰南北。 357 年襄被害,姚萇領兵投向前秦,得到苻堅賞識,先後升揚武將軍、左衛將軍、太守、州刺史,戰功卓著。 383 年苻堅大舉攻晉時封姚萇為龍驤將軍。淝水之戰前秦兵敗。 384 年慕容弘背叛苻堅,苻堅派子苻睿討伐,姚萇協助參戰。睿戰死,姚萇感到自己有責任,遣使趙都向堅請罪,堅殺趙都。姚萇逃到渭北、天水。羌族伍萬多家歸附姚萇。姚萇自稱大將軍、大單於、萬年秦王,建立後秦政權。 386 年稱帝。 389 年與前秦一戰大勝。 393 年 12 月病故,時年 64 歲。

2 、文桓帝 姚興 (( 365---416 ) 394---416 年在位。

姚興是姚萇的長子。姚萇死後,姚興遲遲不發喪,直到把前秦苻堅打敗,次年五月才發喪並即帝位。他廣收人才,提倡儉朴,對骨肉講情義。 416 年 1 月病逝。

3 、後主姚泓

姚興之長子。 416 年繼位。他當皇帝日子很難:內部羌族首領向他起兵挑戰,外部氐王向他示威,夏主、東晉來攻,洛陽被東晉佔領。 417 年向東晉劉裕投降被送健康斬殺,時年 30 歲。後秦滅。

十、後 燕( 386---409 ) 鮮卑政權

1 、成武帝 慕容垂 386---395 年在位

前燕主慕容煌的第五子。 369 年迎擊東晉大將桓溫立了大功,但受到奸臣嫉妒。皇帝慕容偉在奸臣的蒙擁下忠奸不分,要殺垂。垂被迫投前秦苻堅,封冠軍將軍、賓徒侯。 370 年前秦滅前燕。 383 年淝水一戰前秦大敗,獨垂領三萬兵馬無恙。苻堅逃投垂。許多人勸垂殺堅,但垂不動,反將軍隊交堅後出走長安。後又為堅抗氐進攻獲勝。堅死後,丕繼位,垂稱燕王(此時前燕已滅)。 386 年稱帝建後燕。同年西燕主慕容永在長治稱帝。 394 年,垂滅永。 395 年對北魏用兵,敗。次年又親征北魏,攻陷平城,俘虜北魏三萬餘人。回師路上病故。時年 71 歲。

2 、惠愍帝慕容寶 395---398 年在位

慕容垂的第四子。 384 年被立為太子, 395 年繼位。繼位不久就北魏襲擊,內部爭權奪勢。 398 年被尚書蘭汗所殺。時年 44 歲。

3 、慕容盛

寶之子。 398 年寶死後繼位。 401 年出征路上被部下所殺。

4 、昭文帝慕容熙 ( 384---407 ) 401---407 年在位。

慕容熙乃慕容垂 58 歲生的兒子。寶被殺後,其子慕容盛繼位。熙隨盛出征, 401 年盛被部下所殺,在丁太後(與熙私通)安排下熙於 401 年即帝位。熙不愛江山,只愛美人。先與丁太後同歡,後又與娥娥、訓英兩姊妹相好。 407 年兩姊妹先後死。七月為訓英送葬出城,原燕中衛將軍馮跋和弟素佛(被熙通緝追殺)潛回龍城,說服寶之養子高雲調兵關門。高雲在馮跋等擁戴下即位。熙在城外攻城不下,退入龍騰苑,幾天後被捉住殺死。時年 23 歲。

5 、 惠懿帝高雲 407---409 年在位。

慕容寶的養子。 407 年在馮跋兄弟幫助下即位。朝廷實權全在馮跋兄弟手中,高雲花重金召集大批力士心腹以防不測,但這批人中的離班、桃仁貪得無厭, 409 年 10 月,兩人殺高雲。後燕滅。

十一、北燕 ( 409---435 )

1、 文成帝馮跋

409 年後燕高雲被殺,馮跋即派人殺死兇手離班、桃仁後,在昌黎(今遼寧義縣)即天王位。史稱北燕。馮跋統治時期,廢後燕苛政,禁行賄受賄,重農學,注意同少數民族搞好關系。 430 年病逝。

2 、昭成帝馮弘

馮跋的小弟。跋稱王時,弘任侍中,征東大將軍,尚書右僕射。掌握了中央禁衛軍。馮跋病重時,妾宋氏搞陰謀隔離太子馮翼和其他王子,想讓己子繼位。馮弘知道後帶兵闖宮,殺死太子等一幹人後繼位,次年正月改元。 432 年,北魏伐北燕,北燕大敗,但馮弘不降。 435 年,北魏大軍伐燕,馮弘跑到高句麗,寄人籬下。後又准備投靠宋文帝,高句麗王於 437 年將馮弘及子孫十多人殺死。北燕亡。

十二、 西 燕

1、 濟北王慕容泓

前燕慕容偉之弟。 370 年苻堅滅前燕,泓等被俘押長安。 383 年前秦淝水兵敗,慕容家族起兵。慕容泓改元燕興稱帝,當了兩月皇帝。因用法苛嚴,不得人心, 384 年被臣高蓋所殺。

2、 威帝慕容沖

泓之弟。 384 年泓被殺後,沖被擁立為皇太弟。沖帶兵逼近長安,稱帝。官兵大多是鮮卑人,要求歸故里,而沖戀長安,發生分裂。 386 年,左將軍韓延帶兵殺沖。

3、 西燕王段隨

386 年沖死,燕將段隨被擁為西燕王。一月後,慕容氏宗室勢力的代表慕容恆、慕容永發動政變,殺了段隨。

4、 西燕王慕容飴

前燕宜都王慕容桓子之。 386 年三月段隨被殺死後,飴被立為王。為順應民意,率 40 余萬人東進。飴只是傀儡,當了十天的燕王便被慕容韜所殺。

5 、西燕王慕容瑤

韜殺死飴後,立即遭到眾人討伐,走投無路,只得到兄慕容恆營中。恆為了對付眾人,先下手將先帝沖之子瑤立為帝。人們對沖不滿才殺死沖,今天其子繼位,眾叛。數天後被慕容永派兵捉瑤而殺。

6 、西燕王慕容忠

泓之子。永殺瑤後所立。永執實權,忠當傀儡。三月後被人殺。

7 、河東王慕容永

暗示刁雲等殺忠後, 386 年 10 月稱帝。永與後燕帝慕容垂是堂兄弟。 393 年垂發兵攻打西燕,慕容永敗。 394 年永被垂殺。西燕滅 。

十三、西 秦( 385---431 ) 鮮卑政權

1、 宣烈王 乞伏國仁 385---388 年在位

383 年前秦攻東晉時,隴西鮮卑人乞伏國仁被封前將軍。此時國仁之叔乞伏步禿貴在隴西起兵反苻堅,堅派國仁去鎮壓。國仁離開南征隊伍後,招兵買馬,兵力達十萬。苻堅被殺後,國仁與 385 年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於,建立西秦政權。 386 年收服鮮卑三部。 388 年病逝。

2 、 武元王乞伏乾歸

國仁之弟。 388 年接任大都督、大將軍、大單於、河南王。 389 年成為西北的一個強大政權。 397 年,擊敗入侵西秦的後梁。 398 年征戰左鄰右舍盡耗國力,被後秦打敗投降。姚興封乞伏乾歸為歸義侯。在姚興手下發展勢力。兒子乞伏熾磐 402 年被封振忠將軍,興晉太守。便以此為根據地。乾歸知道後逃出長安,組織三萬軍隊, 409 年重新稱帝,重建政權。 411 年 6 月,乞伏乾歸被侄兒公府所殺。

3 、文昭王 乞伏熾磐

乾歸子之。 409 年被立為太子, 411 年繼位。第二年開始對外戰爭,一心擴大勢力,終窮兵黷武積勞成疾。 428 年病逝。

4 、後主乞伏暮末

熾磐子之。 420 年立委太子, 428 年繼位。 429 年,其弟與左夫人通姦,引發兄弟仇殺,引起部眾不滿。叛離者多。 430 年,羌族人反,暮末請氐王助戰才平。 431 年,夏主攻西秦,西秦無糧,文臣武將紛紛投夏。暮末無奈,只得降夏,不久被殺。西秦滅。

十四、後涼( 389---403 )

1、 恣武帝呂光

呂光乃略陽(陝西庄浪)名門貴族,王猛推薦給苻堅,封鷹武將軍,後升驍騎將軍。派呂光西征, 385 年 30 多個小國投降,西語盡歸呂光。此時苻堅肥水戰敗,呂光奪取涼州,自稱涼州刺史。得到堅死的消息後,自稱涼州牧、酒泉公。 389 年即王位。 396 年稱天王。 399 年病故。時年 63 歲。

2、 靈帝呂纂

呂光子之。 399 年呂光死後,纂殺死太子呂紹,即天王位。 400 年殺弟呂弘,內部穩定後出兵南涼、北涼,均失敗。 401 年 2 月,被呂光的侄兒呂超殺死。

3、 後主呂隆

呂光之侄,呂超之兄。超殺纂後, 401 年 2 月隆即天王位。為樹立威望,殺人如麻,百姓塗炭。此時南涼、北涼出兵後涼, 403 年 7 月,隆請後秦納降,姚興同意。呂隆到長安後被殺。後涼亡。

十五、南涼 鮮卑政權

1、 武王禿發烏孤

395 年,河西(甘肅西部)鮮卑首領禿發烏孤與後涼呂光分道揚鑣。 397 年自稱大單於、西平王。 399 年出兵後涼克下蘭州。同年 8 月落馬折斷肋骨,不久死。

2、 康王禿發利鹿孤

烏孤之弟。 399 年 8 月,兄死前交權繼王位。 400 年 4 月後涼入侵被趕走。 402 年病死。

3、 景王禿發縷檀

烏孤之弟。利鹿孤任王時,當甩手掌櫃,縷檀辦事,掌實權。利鹿孤死,縷檀繼位,稱涼王。為人狡猾。後秦強盛,他向姚興稱臣,姚興封其為涼州刺史,鎮守姑臧,他一到任,就自行其是,不聽後秦的了。 407 年後秦來攻,他又用計大獲全勝。 408 年 11 月,他撕了後秦發的委任狀,重稱涼王。 410 年 3 月,領兵 5 萬出擊北涼,敗,用子當人質講和。不久又組織力量去攻,又敗,又派一個兒子去當人質。 413 年,都城被北涼包圍,為解圍又派太尉去當人質。後投西秦,被封驃騎大將軍。 414 年被乞伏熾磐毒死。時年 51 歲。南涼亡。

十六、北涼

1、 武宣王 段業

京兆(今西安)人。無權謀,迷信十筮。盧水胡人沮渠蒙遜在涼州起兵,反對後涼呂光,看中了段業。 397 年,推他為涼州牧,兩年後稱涼王。段業是傀儡,軍政大權均在沮渠蒙遜手中,段業不滿。 401 年段業被殺。

2、 武宣王 沮渠蒙遜

401 年殺段業後稱涼王。剛開始還注意與鄰國友好。 410 年自感羽毛豐滿,率兵擊南涼,佔南涼國都姑臧(今甘肅威武),稱河西王。 418 年攻西涼,獲取整個涼州地區。 433 年病逝。

3、 哀王沮渠牧犍

沮渠蒙遜的第三兒子。 433 年繼位。速將妹妹嫁送北魏拓跋燾被北魏封為河西王。他重用人才,辦太學。因北涼處於絲綢之路要沖,北魏對其很重視,燾將妹武威公主反嫁姆犍。牧犍不願受北魏擺布,挑撥西域各國與北魏不和,其間又與嫂子勾搭成奸,嫂又下毒武威公主。拓跋燾 439 年 8 月攻北涼,沮渠蒙犍被俘。 447 年被拓跋燾殺死。

4、 酒泉王沮渠無諱

蒙遜之子,蒙犍之弟。 439 年北魏伐涼,無諱逃。半年後奪回酒泉。北魏當時無暇西顧,便封無諱為酒泉王。無諱不感恩,反而要奪回被北魏佔領的整個地區。 441 年收回大片國土。 444 年病逝。

5、 河西王沮渠安周

牧犍之弟。 444 年繼位。不久被柔然殺死。北涼亡。

十六、南 燕

1、 獻武帝慕容德 336---405 享年 70 歲。在位 6 年。

前燕慕容煌的小兒子。兄慕容垂稱帝時,德任尚書令居宰相位,為後燕的昌盛功不可沒。 397 年正月,魏攻後燕,主慕容寶逃往遼東龍城,慕容德成了後燕南部地區的統帥。不久在今河南滑縣稱帝,建立南燕。後內亂丟了地盤,逃到山東佔領山東全境。 406 年 4 月,侄兒慕容超到,八月封超為太子,幾天後病逝。

2、 末主慕容超

406 年繼叔位。信用奸佞,元勛謀反。 410 年被劉裕殺。年 26 歲。南燕滅。

十八、西 涼

1、 武昭王 李顥

396 年,李灝被北涼段業封為效谷縣令, 399 年任敦煌太守、安西將軍。 399 年 11 月建立西涼政權。 405 年遷都酒泉。 410 年,攻西涼的北涼軍隊大獲全勝(沮渠蒙遜), 411 年又去搶掠,被西涼打敗。 417 年,李灝病逝。

2、 後主李歆

李灝之子。 403 年立為太子, 417 年繼位。愛用刑,不惜民力,尋歡作樂, 420 年攻北涼時,被沮渠蒙遜部下所殺。

3、 冠軍侯 李恂

李歆之弟。 420 年李歆死,李恂逃回敦煌,自稱涼州刺史。 421 年沮渠蒙遜親率軍隊圍攻敦煌,李恂投降。蒙遜不準,李恂自殺。西涼亡。

十九、 夏

1、 武烈帝 赫連勃勃

匈奴鐵弗部首領,劉衛辰之子。 391 年 11 月,北魏拓跋燾攻代來城,劉衛辰父子出逃。劉衛辰被部下殺死,勃勃逃至薛幹部,首領太悉又送他到後秦的高嚴公沒奕於處。沒奕於將女嫁給他,並封驍騎將軍 。姚興(後秦主)又封其為安北將軍,掌管兩萬軍隊,守朔方。他發展勢力,反過來殺岳父,收編軍隊。 407 年 6 月自稱大夏王、大單於。不久反攻南涼獲勝。 408 年與後秦宣戰,奪嶺北全土。 409 年姚興親師反擊未果。 413 年改姓赫連。 418 年占長安,稱帝。 425 年病逝。

2 、廢主赫連昌

勃勃次子。 425 年繼位。 427 年,北魏拓跋燾第二次攻夏,赫連昌被擒。拓跋燾封其為秦王( 430 年),但昌過不了囚徒生活。 434 年逃跑時被殺。

3 、後主赫連定

勃勃的第五子。 428 年北魏俘赫連昌後,赫連定逃到平涼稱帝。 429 年計劃收復失地。 430 年與劉宋結盟消滅北魏。拓跋燾聽說後率兵襲擊平涼,定逃到天水。 431 年,西秦混亂,定滅了西秦。又准備襲擊平涼,被吐谷渾俘虜,送到北魏平城。 434 年被殺。夏滅。

『伍』 文言文 《目不見睫》的翻譯,急急急!!~~

翻譯:

楚莊王想要討伐越國,莊子規勸說:「大王想要討伐越國,是為什麼呢?」楚莊王說:「(越國)政治混亂軍隊軟弱。」

莊子說道:「我害怕智慧(就)像眼睛(一樣),可以看見百步以外的事物卻不能自己看見它的睫毛。大王你的軍隊自從戰敗給秦、晉(兩國後),喪失了數百里的土地,這是軍隊軟弱。

庄躋在(我國)境內做了盜賊但是官吏們不能阻止,這是政治混亂。大王(你的國家)政治混亂軍隊軟弱,並不在越國之下,卻想要討伐越國,這樣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見眼睫毛一樣。」

楚莊王就停止了(討伐越國的事宜)。

所以認識某件事的困難,不在於看見別人(如何),而在於看見自己(如何)。所以說:「(能夠)自己看見本身(的不足)才是所謂的明智。」

原文:

楚莊王欲伐越,莊子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莊子曰:「臣患之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王之兵自敗於秦、晉,喪地數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為盜於境內,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王之弱亂,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故曰:「自見之謂明。」

注釋

伐:攻打;討伐;進攻

睫: 睫毛

愚:自謙之詞

患:憂慮;擔憂

諫:規勸君、尊長或朋友,使之改正錯誤和過失。

明:英明,明智,高明。

之智如目也:智力和見識就像眼睛一樣

庄躋:楚國的大盜,實為人民起義領袖。

之:助詞,無義。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如:像。

止:停止。

下:在…之下

(5)邯城兄弟電影完整版擴展閱讀:

目不見睫,指自己看不見自己的睫毛,比喻看別人的缺點很容易,看自己的不足則很難,沒有自知之明;考慮問題常常想將來很遠的事,卻難以把握眼前的情況。

書中記載說:「莊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成語「目不見睫」就是從這里來的。原意是說眼睛看不見自己的睫毛,比喻沒有自知之明。

棋心 禪心系列之五---目不見睫

棋心禪心 -- 目不見睫

韓非子喻老篇有雲:

楚莊主欲伐越,杜子諫曰:"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王之弱亂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人的眼睛,能見山峰之遠,能視秋毫之細,卻獨獨看不見眼前的睫毛。

『陸』 有沒有好用的卸妝濕巾推薦最好是獨立片裝的,不要那種抽拉式的!

說鄭國有一商人,名曰弦高,以販牛為業。自昔王子頹愛牛,鄭、衛各國商人,販牛至周,頗得重利。今日弦高尚襲其業。此人雖則商賈之流,倒也有些忠君愛國之心,排患解紛之略。只為無人薦引,屈於市井之中。今日販了數百肥牛,往周買賣。行近黎陽津,遇一故人,名曰蹇他,乃新從秦國而來。弦高與蹇他相見,問:「秦國近有何事?」他曰:「秦遣三帥襲鄭,以十二月丙戌日出兵,不久即至矣。」弦高大驚曰:「吾父母之邦,忽有此難,不聞則已,若聞而不救,萬一宗社淪亡,我何面目回故鄉也?」遂心生一計,辭別了蹇他,一面使人星夜奔告鄭國,教他速作準備。一面打點犒軍之禮,選下肥牛二十頭隨身,余牛俱寄頓客舍。弦高自乘小車,一路迎秦師上去。來至滑國,地名延津,恰好遇見秦兵前哨,弦高攔住前路,高叫:「鄭國有使臣在此,願求一見!」前哨報入中軍。孟明倒吃一驚,想道:「鄭國如何便知我兵到來,遣使臣遠遠來接?且看他來意如何。」遂與弦高車前相見。弦高詐傳鄭君之命,謂孟明曰:「寡君聞三位將軍,將行師出於敝邑,不腆之賊,敬使下臣高遠犒從者。敝邑攝乎大國之間,外侮迭至,為久勞遠戍,恐一旦不戒,或有不測,以得罪於上國,日夜儆備,不敢安寢。惟執事諒之!」孟明曰:「鄭君既犒師,何無國書?」弦高曰:「執事以冬十二月丙戌日出兵,寡君聞從者驅馳甚力,恐俟詞命之修①,或失迎犒,遂口授下臣,匍匐請罪,非有他也。」孟明附耳言曰:「寡君之遣視,為滑故也,豈敢及鄭?」傳令:「住軍於延津!」弦高稱謝而退。西乞白乙問孟明:「駐軍延津何意?」孟明曰:「吾師千里遠涉,止以出鄭人之不意,可以得志。今鄭人已知吾出軍之日,其為備也久矣。攻之則城固而難克,圍之則兵少而無繼。今滑國無備,不若襲滑而破之。得其鹵獲,猶可還報吾君,師出不為無名也。」是夜三更,三帥兵分作三路,並力襲破滑城。滑君奔翟。秦兵大肆擄掠,子女玉帛,為之一空。史臣論此事,謂秦師目中已無鄭矣。若非弦高矯②命犒師,以杜③三帥之謀,則滅國之禍,當在鄭而不在滑也

『柒』 楚莊王是誰

楚莊王 楚莊王(?~前591) 中國春秋時期楚國君主。春秋五霸之一。羋姓,名旅。又稱熊侶。在位期間(前613~前591)非常重視選擇人才,先後得到伍參,蘇從、孫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將的輔佐。庄王初年,楚國發生貴族暴亂,鄰近的群蠻等也乘機騷擾。庄王平息亂事,在內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賞罰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樂業,國力日益強盛,為取得霸業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611年,楚莊王攻滅庸國。公元前606年,庄王伐陸渾之戎(今河南伊川一帶),陳兵問鼎於周郊,以示有吞周之意。接著又破陳圍鄭。晉出兵救鄭時,兩軍大戰於邲(今河南鄭州北),晉軍敗績。此後魯、鄭、陳、宋等中原國家先後歸附楚國,楚莊王遂稱霸中原。 楚莊王一鳴驚人 楚國在城濮給晉國戰敗以後不久,楚成王就被他的兒子商臣害死了。商臣作了國君。便是楚穆王。楚穆王對失敗不甘心,抓緊操練兵馬,發誓要與晉國決一雌雄。他首先將附近的幾個小國兼並了,又將中原的陳、鄭等國拉了過去。周頃王六年(公元前六一三年),楚穆王正要雄心勃勃發憤大乾的時候,突然得暴病死了。他的兒子旅即位,就是赫赫有名的楚莊王。 晉國見楚國忙於辦喪事,晉國又重新會盟諸侯,訂了盟約,隨即將楚國拉過去的陳、鄭等國又收回到自己的勢力范圍之內。這一下,楚國的大臣們全急了,要與晉國決戰。但是,楚莊王仍無動於衷。即位近三年以來,他整天打獵、喝酒,不理政事,還在宮門口掛起塊大牌子,上邊寫著:"進諫者,殺毋赦!" 這一天,大夫伍舉進見楚王。楚莊王手中端著酒杯,口中嚼著鹿肉,醉醺醺地在觀賞歌舞。他眯著眼睛問道:"大夫來此,是想喝酒呢,還是要看歌舞?"伍舉話中有話地說:"有人讓我猜一個謎語,我怎麼也猜不出,特此來向您請教。"楚莊王一面喝酒,一邊問:"什麼謎語,這么難猜?你說說。"伍舉說:"謎語是『楚京有大鳥,棲上在朝堂,歷時三年整,不鳴亦不翔。令人好難解,到底為哪樁?'您請猜猜,不鳴也不翔。這究竟是只什麼鳥?」楚莊王聽了,心中明白伍舉的意思,笑著說: "我猜著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烏。這只鳥啊,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你等著瞧吧。"伍舉明白了楚莊王的意思,便高興地退了出來。 過了幾個月,楚莊王這只大鳥依然故我,既不"鳴",也不"飛",照舊打獵。喝酒欣賞歌舞。大夫蘇從忍受不住了,便來見庄王。他才進宮門,便大哭起來。楚莊王說:"先生。為什麼事這么傷心啊?"蘇從回答道:"我為自己就要死了傷心。還為楚國即將滅亡傷心。"楚莊王很吃驚;便問:"你怎麼能死呢?楚國又怎麼能滅亡呢?"蘇從說:"我想勸告您"您聽不進去,肯定要殺死我。您整天觀賞歌舞;遊玩打獵,不管朝政,楚國的滅亡不是在眼前了嗎?"楚莊王聽完大怒,斥責蘇從:"你是想死嗎?我早已說過,誰來勸諫,我便殺死誰。如今你明知故犯,真是傻極了!"蘇從十分痛切地說:"我是傻,可您比我還傻。倘若您將我殺了,我死後將得到忠臣的美名;您若是再這樣下去,楚國早晚是要滅亡的。您就當了亡國之君。您不是比我還傻嗎?我的話說完了,您要殺便殺吧。"楚莊王忽然站起來。動情地說:"大夫的話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說的辦。"隨即,他便傳令解散了樂隊,打發了舞女,決心要大幹一番事業。楚莊王首先整頓內政,起用有才能的人,將伍舉、蘇從提拔到關鍵的職位上去。當時楚國的令尹和斗越椒野心勃勃,想要篡位。楚莊王便任命了三個大臣去分擔令尹工作,削弱了他的權力,防止斗越椒作亂。 楚莊王一邊改革政治,一邊擴充軍隊,加強訓練軍士,准備與晉國決戰,雪城濮之戰的恨。他在即位的第三年,率兵滅了庸國(今湖北竹山縣一帶);第六年,戰敗了宋國;第八年,又戰敗了陸渾(今河南嵩縣北部)的戎族。楚莊王還在周朝的邊界上閱軍示威,嚇得周定王急忙派大臣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見到王孫滿,頭一句話便問周朝京城宗廟里的九鼎有多重。這九鼎就是當初大禹所鑄。是天子權力的象徵,詢問九鼎的重量,實際上便是對周天王地位的威脅。經過這一回耀武揚威,楚引國的勢力和聲威便大大振作起來,然而卻沒想到楚國內發生了叛亂。 周定王二年(公元前605年),楚莊王討伐完陸渾的戎族,在回國的路上,突然發現一隊人馬擋住了去路。原來趁楚莊王不在,斗越椒造反了。他占據了郢都,又急忙發兵攔阻楚莊王,想將楚莊王消滅在郢城之外。楚莊王見斗越椒以逸待勞,自己帶的兵剛剛打完仗回國,非常疲憊,知道硬拼於自己不利,便說:"斗氏一家於楚國有大功,寧肯使越椒負我,我不負越椒。"便派蘇從去講和。斗越椒以為楚莊王已是囊中之物,只等伸手擒拿了,哪裡肯罷手?便對蘇從說:回去告知熊旅(楚莊王的名字),有膽量來決一死戰,不然便趕快投降!"楚莊王假作退兵,到了晚間。卻把軍隊埋伏於漳水東岸,又派一隊士兵在河岸活動,引誘斗越椒渡河;自己則率著少數士兵,躲在橋的下面。第二日早上,斗越椒見河對岸有楚兵,果然追過河來。待發現中了計,想向回撤退,橋已被拆毀了。斗越椒驚惶失措,急忙命令士兵涉水過河。士兵們正待下水,只見對岸一員楚將大聲喊:"大將樂伯於此,斗越椒趕快投降!"說罷,便令士兵奮力射箭。斗越椒也急令士兵往對岸射箭。在雙方對峙之中。樂伯手下的神箭手養由基,用箭射死了斗越椒。斗家兵馬見主將身亡,四處逃散。楚軍分兵追剿,取得了大勝。楚莊王平定完內亂,又經過多年精心的准備,決定揮軍北上,與晉國爭霸。 周定王九年(公元前五九八年),楚莊王趁陳國內亂的時機,發兵降服了陳國。次年,楚莊王親自率領大軍去進攻鄭國。陳國、鄭國全是晉國的保護國,楚國發兵陳國、鄭國,便是向晉國挑戰,對晉國的霸主地位不承認。 晉國自然不甘示弱。在這年的夏天,晉景公命荀林父為大將,先軫的孫子先毅任副將,統領六百輛兵車,來援救鄭國。大隊人馬來到了黃河邊上,探子來報告,鄭國已投降,楚國正在撤兵。荀林父本來便不願意打仗,聽了這個消息,立刻決定撤兵。先毅堅決不願意,他大叫: "臨敵退兵,可恥之極!你們若是怕楚軍,我一人前去!"先毅仗著先人建有大功,自己又是將門之子,根本不將荀林父放在眼裡,說完便領著自己的一隊兵車,渡過黃河追趕楚軍去了。趙同。趙括(兩人都是趙衰的兒子、晉國現任相國趙盾的兄弟)也覺得自己父兄勞苦功高,便不聽荀林父的將令,帶上隊伍隨著先毅過河去了。荀林父沒辦法,只得下令全軍過河。先毅得意洋洋地對趙同、趙括說:"我就知道主將非得聽我們的!" 楚莊王聽說晉兵已經渡過黃河,便召集將領們商量對策。令尹孫叔敖主張讓晉軍講和,然後收兵,而一批年輕的將士都主張迎戰,使楚莊王一時拿不準主意。有一位叫伍參的小臣說:"晉軍主將苟林父剛掌兵權,還沒有威信,副將先毅倚仗父輩的功勞,看不起苟林父。三軍的將領雖想主動出擊,又沒有權力作主,士兵們不知道聽誰的號令。晉軍上下不齊心,沒什麼戰鬥力。面對這樣的敵人,卻不去攻打它,恐怕有損我們楚國的尊嚴吧?"楚莊王聽伍參分析得合情合理,便命令楚軍擺開陣勢,把戰車一律朝向北方,准備出戰。 孫叔敖見晉軍來了六百輛兵車,軍力雄厚,總覺放心不下,他和楚莊王說:"我看不如先派人去議和。他們如果不願意釉,偏要打,我們再迎戰卻也不遲,到那時候,理就在我們這方了。"楚莊王同意了這個建議,派蔡塢居前往晉軍。苟林父令人接待蔡塢居,表示同意議和,並且建議雙方同時退兵。蔡塢居完成了任務,准備返還楚營。誰知先毅早在營帳外面等著,他見蔡雞居從帳中出來。一下攔住道:"剛才接待你的人未曾說清楚,你回去告知你們國君:我們這回來,不將你們殺個落花流水。誓不收兵!即使我們主將願租,我先毅也不會答應!"蔡塢居十分氣惱,沒有理先毅,繼續向外走。才到軍營門口,又碰到了趙同、趙括。這兩個人拿弓指著蔡鳩居的頭罵道:"小心你的腦袋!回去告知你們那個蠻子頭,小心碰到我們手上!" 蔡鳩居返回楚營。將他受侮辱的情況向楚座王講了一遍。庄王頓時大怒,間:"誰敢沖頭陣,給晉軍些厲害瞧瞧擴 大將樂伯應聲挺身而出。跳上戰車,徑奔晉軍大營。走不遠便碰上了十兒個巡邏的晉兵,樂伯也沒說話,一箭一個,接連射倒三個,還下車活捉一人』然後跳上戰車。向回便走。晉軍看有楚將殺人,分三路來追。樂伯大叫:"晉軍小心,我左邊射人,右邊射馬。著箭!"說完便左一箭,右一箭地射起來。果然箭無虛射,左邊射倒三、匹個人,右邊射傷三、四匹馬,嚇得晉兵"廿"丁丑"'上十"。"十們叼入左口巴丁誰也不敢再追,眼睜睜地看著樂伯返回楚軍大營。 荀林父見楚兵來挑戰,急忙又派魏鑄去議租。魏鎬就是跟隨晉文公 重耳逃難的魏擎的兒子。魏鎬要當大夫,沒能當上,一直不滿意,恨不得晉軍大敗。荀林父被治罪,自己好取而代立。苟林父命他去講和,他反下了戰書,回來後卻向苟林父說:"楚王不同意議和。一定要一決勝負。" 晉將趙蔭認為自己高強,總想露一手讓主將看看。到晚間,他乘著"夜色帶領部下去偷襲楚營,不小心被楚兵發覺。楚兵大聲發出警報,他嚇得上車便跑。楚莊王弄明情況之後,駕車前去追趕。楚軍將領見庄王親自出馬,紛紛跟了上來。孫叔敖和庄王說:"兵法日:,寧可我追人,別讓人追我。'晉兵欺人太甚!既然眾將都跟出來了,咱們何不乘其不備,沖殺過去!"這時候,天還沒亮,楚莊王下令攻擊。剎時間,鼓聲似雷,兵車飛馳,楚軍將士爭先朝晉國軍營沖去。晉軍將士睡得正香。半點沒有準備;苟林父聽到鼓聲陣陣,趕忙下令抵抗。兩國兵馬在邵城 (鄭地,今河南鄭州東)郊外大戰起來。晉兵才從夢中驚醒,亂哄哄的。陣容不整,指揮失靈,抵抗無力。而楚軍鬥志正高,往來沖殺,如人元人之境,沒多長功夫,就把晉軍打得潰不成軍了。 荀林父領著殘兵敗將,倉惶逃跑。只見先毅自後邊趕了上來,頭上中了箭,滿面鮮血,使戰袍裹著。 荀林父惱恨地說:"猛將也落得這樣的下場嗎?」正說話間,晉國殘兵都跟上來了, 荀林父下令趕緊渡河。怎奈船少人多,你爭我搶,自相踐踏。船上的人裝滿了,後來的人抓住不放,把船擠翻了不少。先毅站在船頭,喊道:"誰再抓住船不放,用刀剁他的手。"於是那些上了船的士兵舉起刀來,砍那些攀船的士兵。只見刀起手落,慘不忍睹。失去手的晉兵掉到河裡,被水沖走,把河水都染紅了。 楚莊王率領楚兵開進邯城。有人勸他乘勝追擊,楚莊王說:"楚國自從城喉之戰輸給晉軍,就不敢與晉國爭鋒。這回勝利,足以洗恥。晉國、楚國都是大國,早晚總得議和,何苦多殺人呢?"因此,下令楚軍當即收兵,不再追趕,放晉國官兵渡河回國。 邱城大戰,擁有六百輛兵車的晉國人馬,一戰之間幾乎全部覆滅,而三年末鳴的楚莊王終於一鳴驚人。以後,楚莊王又陸續傳魯、宋、鄭、陳等國歸順,他繼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之後,也當上霸主。他前後統治楚國二十三年,便楚國強盛一時。 樊姬 在楚國稱霸以前,楚莊王十分喜歡打獵。樊姬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因為她深知作為一國之君,常常喜歡打獵,就會因玩物喪志而荒於國事。所以,樊姬就多次去勸阻他,而楚莊王始終不聽。沒有辦法,樊姬就斷絕肉食了。她的意志和行動終於感化了楚莊王,使他覺悟過來,並改過自新。 楚莊王從此不再惦記著打獵這類的事情,而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國家政事上,而且處理國事也變得越來越勤奮和謹慎。 那時候,作為一個君王擁有許多嬪妃也是平常之事,楚莊王當然也不例外。這件事在眼光深遠的樊姬看來,卻不是小事一樁,因為她明白,一個君王若是沉迷於女色之中,那是十分危險的事情,甚至很容易因此而導致亡國。 為了避免楚莊王誤入歧途,樊姬就親自負責從各地尋訪美女。當然,能被樊姬所選中的美女,都是品行容貌俱佳的女子,而不是那種只重外表,不重品德修養之人。樊姬的這番舉動,不僅從根本上杜絕了楚國國君身邊的隱患,同時也深深感動了楚莊王,使他對夫人樊姬更加尊敬。 後來,樊姬得知楚莊王十分寵信一個叫虞邱子的大臣,而且經常廢寢忘食地聽他講話,心中感到是又喜又憂。於是,她就在一次下朝後,特意走出來恭迎楚莊王,並問:是什麼重要的事情,竟然讓您經常這樣廢寢忘食?楚莊王高興地說:和賢能的忠臣說話,真是不知道什麼是飢餓和疲倦。樊姬接著又問:您說的賢能忠臣是哪一位呢?楚莊王不假思索地說:當然是虞邱子了。 聽了楚莊王的回答,樊姬心中一驚,卻又立馬鎮靜下來,並且禁不住捂住嘴巴,開始大笑起來。楚莊王見狀,就不解地問:夫人為什麼如此大笑?樊姬就非常認真地說:如果說虞邱子是聰明之人倒還勉強,然而他未必算是一個忠臣。楚莊王聽後感到十分疑惑,就追問道:為什麼這樣說呢? 樊姬看著滿臉疑惑的楚莊王,溫和地娓娓道來:我服侍君王,算起來也有十一年了。我曾經訪求品貌俱佳的女子,獻給君王。現在比我好的有兩個人,和我同等的也有七個人。我為什麼不千方百計想辦法,排除她們,一個人獨自霸佔您的寵愛呢? 樊姬稍微停頓了一下,一邊觀察著楚莊王的神情,一邊又接著說:因為我知道,您是一國之君,身邊需要有更多的賢德女子來照顧您的生活,我不能只考慮個人的得失,而耽誤了選用賢德之人輔助您和國家。 見楚莊王聽得心悅誠服,樊姬就進一步說道:現在虞邱子做楚國里的丞相,也有十多年了。除了他自己的子弟宗族親戚以外,他從來沒有保舉過好人進來,也沒有聽說他罷免哪個不賢之人,難道賢能的忠臣就是這樣的嗎?擋住了真正賢德之人為國盡忠的道路就等於蒙蔽君王。知道別人賢德也不舉薦,就是不忠;不知道別人的賢德,就是沒有智慧。我剛才所笑的,難道不對嗎? 聽了樊姬的一番話,楚莊王覺得十分有道理,仔細思量,確實如此。第二天上朝,他就將樊姬所說的話告訴了虞邱子。 虞邱子聽完楚莊王的話,嚇得趕緊離開坐席,站在那裡不知如何是好。心中也感到萬分的慚愧。於是,他下朝以後,回去躲在家裡再也不敢出來,直到派人把一個賢能的忠臣——孫叔敖迎請過來,並親自舉薦給楚莊王。 楚莊王經過考察後,重用了孫叔敖,讓他幫助治理楚國。三年之後,孫叔敖果然以其賢能輔佐楚莊王在諸侯國中得以稱霸。

『捌』 古往今來,有什麼姓熊的名人嗎

熊姓源於何處?
http://..com/question/2357507.html?si=1

熊姓多源於羋姓。
名人
熊繹
西周楚國建立者。熊盈族(祝融氏)鬻熊一支的後裔。熊盈族助武庚叛周,失敗後,被迫南下,辟荊山(今湖北南漳西)為根據地,另圖發展。周成王時,他開始受封,爵同子男,都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至康王時,仍保持貢納關系。

楚莊王熊侶(?~前591) 中國春秋時期楚國君主。春秋五霸之一。羋姓,名旅。又稱熊侶。在位期間(前613~前591)非常重視選擇人才,先後得到伍參,蘇從、孫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將的輔佐。庄王初年,楚國發生貴族暴亂,鄰近的群蠻等也乘機騷擾。庄王平息亂事,在內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賞罰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樂業,國力日益強盛,為取得霸業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611年,楚莊王攻滅庸國。公元前606年,庄王伐陸渾之戎(今河南伊川一帶),陳兵問鼎於周郊,以示有吞周之意。接著又破陳圍鄭。晉出兵救鄭時,兩軍大戰於邲(今河南鄭州北),晉軍敗績。此後魯、鄭、陳、宋等中原國家先後歸附楚國,楚莊王遂稱霸中原。

楚莊王一鳴驚人
楚國在城濮給晉國戰敗以後不久,楚成王就被他的兒子商臣害死了。商臣作了國君。便是楚穆王。楚穆王對失敗不甘心,抓緊操練兵馬,發誓要與晉國決一雌雄。他首先將附近的幾個小國兼並了,又將中原的陳、鄭等國拉了過去。周頃王六年(公元前六一三年),楚穆王正要雄心勃勃發憤大乾的時候,突然得暴病死了。他的兒子旅即位,就是赫赫有名的楚莊王。

晉國見楚國忙於辦喪事,晉國又重新會盟諸侯,訂了盟約,隨即將楚國拉過去的陳、鄭等國又收回到自己的勢力范圍之內。這一下,楚國的大臣們全急了,要與晉國決戰。但是,楚莊王仍無動於衷。即位近三年以來,他整天打獵、喝酒,不理政事,還在宮門口掛起塊大牌子,上邊寫著:"進諫者,殺毋赦!" 這一天,大夫伍舉進見楚王。楚莊王手中端著酒杯,口中嚼著鹿肉,醉醺醺地在觀賞歌舞。他眯著眼睛問道:"大夫來此,是想喝酒呢,還是要看歌舞?"伍舉話中有話地說:"有人讓我猜一個謎語,我怎麼也猜不出,特此來向您請教。"楚莊王一面喝酒,一邊問:"什麼謎語,這么難猜?你說說。"伍舉說:"謎語是『楚京有大鳥,棲上在朝堂,歷時三年整,不鳴亦不翔。令人好難解,到底為哪樁?'您請猜猜,不鳴也不翔。這究竟是只什麼鳥?」楚莊王聽了,心中明白伍舉的意思,笑著說: "我猜著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烏。這只鳥啊,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你等著瞧吧。"伍舉明白了楚莊王的意思,便高興地退了出來。

過了幾個月,楚莊王這只大鳥依然故我,既不"鳴",也不"飛",照舊打獵。喝酒欣賞歌舞。大夫蘇從忍受不住了,便來見庄王。他才進宮門,便大哭起來。楚莊王說:"先生。為什麼事這么傷心啊?"蘇從回答道:"我為自己就要死了傷心。還為楚國即將滅亡傷心。"楚莊王很吃驚;便問:"你怎麼能死呢?楚國又怎麼能滅亡呢?"蘇從說:"我想勸告您"您聽不進去,肯定要殺死我。您整天觀賞歌舞;遊玩打獵,不管朝政,楚國的滅亡不是在眼前了嗎?"楚莊王聽完大怒,斥責蘇從:"你是想死嗎?我早已說過,誰來勸諫,我便殺死誰。如今你明知故犯,真是傻極了!"蘇從十分痛切地說:"我是傻,可您比我還傻。倘若您將我殺了,我死後將得到忠臣的美名;您若是再這樣下去,楚國早晚是要滅亡的。您就當了亡國之君。您不是比我還傻嗎?我的話說完了,您要殺便殺吧。"楚莊王忽然站起來。動情地說:"大夫的話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說的辦。"隨即,他便傳令解散了樂隊,打發了舞女,決心要大幹一番事業。楚莊王首先整頓內政,起用有才能的人,將伍舉、蘇從提拔到關鍵的職位上去。當時楚國的令尹和斗越椒野心勃勃,想要篡位。楚莊王便任命了三個大臣去分擔令尹工作,削弱了他的權力,防止斗越椒作亂。

楚莊王一邊改革政治,一邊擴充軍隊,加強訓練軍士,准備與晉國決戰,雪城濮之戰的恨。他在即位的第三年,率兵滅了庸國(今湖北竹山縣一帶);第六年,戰敗了宋國;第八年,又戰敗了陸渾(今河南嵩縣北部)的戎族。楚莊王還在周朝的邊界上閱軍示威,嚇得周定王急忙派大臣王孫滿去慰勞。楚莊王見到王孫滿,頭一句話便問周朝京城宗廟里的九鼎有多重。這九鼎就是當初大禹所鑄。是天子權力的象徵,詢問九鼎的重量,實際上便是對周天王地位的威脅。經過這一回耀武揚威,楚引國的勢力和聲威便大大振作起來,然而卻沒想到楚國內發生了叛亂。

周定王二年(公元前605年),楚莊王討伐完陸渾的戎族,在回國的路上,突然發現一隊人馬擋住了去路。原來趁楚莊王不在,斗越椒造反了。他占據了郢都,又急忙發兵攔阻楚莊王,想將楚莊王消滅在郢城之外。楚莊王見斗越椒以逸待勞,自己帶的兵剛剛打完仗回國,非常疲憊,知道硬拼於自己不利,便說:"斗氏一家於楚國有大功,寧肯使越椒負我,我不負越椒。"便派蘇從去講和。斗越椒以為楚莊王已是囊中之物,只等伸手擒拿了,哪裡肯罷手?便對蘇從說:回去告知熊旅(楚莊王的名字),有膽量來決一死戰,不然便趕快投降!"楚莊王假作退兵,到了晚間。卻把軍隊埋伏於漳水東岸,又派一隊士兵在河岸活動,引誘斗越椒渡河;自己則率著少數士兵,躲在橋的下面。第二日早上,斗越椒見河對岸有楚兵,果然追過河來。待發現中了計,想向回撤退,橋已被拆毀了。斗越椒驚惶失措,急忙命令士兵涉水過河。士兵們正待下水,只見對岸一員楚將大聲喊:"大將樂伯於此,斗越椒趕快投降!"說罷,便令士兵奮力射箭。斗越椒也急令士兵往對岸射箭。在雙方對峙之中。樂伯手下的神箭手養由基,用箭射死了斗越椒。斗家兵馬見主將身亡,四處逃散。楚軍分兵追剿,取得了大勝。楚莊王平定完內亂,又經過多年精心的准備,決定揮軍北上,與晉國爭霸。 周定王九年(公元前五九八年),楚莊王趁陳國內亂的時機,發兵降服了陳國。次年,楚莊王親自率領大軍去進攻鄭國。陳國、鄭國全是晉國的保護國,楚國發兵陳國、鄭國,便是向晉國挑戰,對晉國的霸主地位不承認。

晉國自然不甘示弱。在這年的夏天,晉景公命荀林父為大將,先軫的孫子先毅任副將,統領六百輛兵車,來援救鄭國。大隊人馬來到了黃河邊上,探子來報告,鄭國已投降,楚國正在撤兵。荀林父本來便不願意打仗,聽了這個消息,立刻決定撤兵。先毅堅決不願意,他大叫: "臨敵退兵,可恥之極!你們若是怕楚軍,我一人前去!"先毅仗著先人建有大功,自己又是將門之子,根本不將荀林父放在眼裡,說完便領著自己的一隊兵車,渡過黃河追趕楚軍去了。趙同。趙括(兩人都是趙衰的兒子、晉國現任相國趙盾的兄弟)也覺得自己父兄勞苦功高,便不聽荀林父的將令,帶上隊伍隨著先毅過河去了。荀林父沒辦法,只得下令全軍過河。先毅得意洋洋地對趙同、趙括說:"我就知道主將非得聽我們的!" 楚莊王聽說晉兵已經渡過黃河,便召集將領們商量對策。令尹孫叔敖主張讓晉軍講和,然後收兵,而一批年輕的將士都主張迎戰,使楚莊王一時拿不準主意。有一位叫伍參的小臣說:"晉軍主將苟林父剛掌兵權,還沒有威信,副將先毅倚仗父輩的功勞,看不起苟林父。三軍的將領雖想主動出擊,又沒有權力作主,士兵們不知道聽誰的號令。晉軍上下不齊心,沒什麼戰鬥力。面對這樣的敵人,卻不去攻打它,恐怕有損我們楚國的尊嚴吧?"楚莊王聽伍參分析得合情合理,便命令楚軍擺開陣勢,把戰車一律朝向北方,准備出戰。 孫叔敖見晉軍來了六百輛兵車,軍力雄厚,總覺放心不下,他和楚莊王說:"我看不如先派人去議和。他們如果不願意釉,偏要打,我們再迎戰卻也不遲,到那時候,理就在我們這方了。"楚莊王同意了這個建議,派蔡塢居前往晉軍。苟林父令人接待蔡塢居,表示同意議和,並且建議雙方同時退兵。蔡塢居完成了任務,准備返還楚營。誰知先毅早在營帳外面等著,他見蔡雞居從帳中出來。一下攔住道:"剛才接待你的人未曾說清楚,你回去告知你們國君:我們這回來,不將你們殺個落花流水。誓不收兵!即使我們主將願租,我先毅也不會答應!"蔡塢居十分氣惱,沒有理先毅,繼續向外走。才到軍營門口,又碰到了趙同、趙括。這兩個人拿弓指著蔡鳩居的頭罵道:"小心你的腦袋!回去告知你們那個蠻子頭,小心碰到我們手上!"

蔡鳩居返回楚營。將他受侮辱的情況向楚座王講了一遍。庄王頓時大怒,間:"誰敢沖頭陣,給晉軍些厲害瞧瞧擴 大將樂伯應聲挺身而出。跳上戰車,徑奔晉軍大營。走不遠便碰上了十兒個巡邏的晉兵,樂伯也沒說話,一箭一個,接連射倒三個,還下車活捉一人』然後跳上戰車。向回便走。晉軍看有楚將殺人,分三路來追。樂伯大叫:"晉軍小心,我左邊射人,右邊射馬。著箭!"說完便左一箭,右一箭地射起來。果然箭無虛射,左邊射倒三、匹個人,右邊射傷三、四匹馬,嚇得晉兵"廿"丁丑"'上十"。"十們叼入左口巴丁誰也不敢再追,眼睜睜地看著樂伯返回楚軍大營。 荀林父見楚兵來挑戰,急忙又派魏鑄去議租。魏鎬就是跟隨晉文公 重耳逃難的魏擎的兒子。魏鎬要當大夫,沒能當上,一直不滿意,恨不得晉軍大敗。荀林父被治罪,自己好取而代立。苟林父命他去講和,他反下了戰書,回來後卻向苟林父說:"楚王不同意議和。一定要一決勝負。" 晉將趙蔭認為自己高強,總想露一手讓主將看看。到晚間,他乘著"夜色帶領部下去偷襲楚營,不小心被楚兵發覺。楚兵大聲發出警報,他嚇得上車便跑。楚莊王弄明情況之後,駕車前去追趕。楚軍將領見庄王親自出馬,紛紛跟了上來。孫叔敖和庄王說:"兵法日:,寧可我追人,別讓人追我。'晉兵欺人太甚!既然眾將都跟出來了,咱們何不乘其不備,沖殺過去!"這時候,天還沒亮,楚莊王下令攻擊。剎時間,鼓聲似雷,兵車飛馳,楚軍將士爭先朝晉國軍營沖去。晉軍將士睡得正香。半點沒有準備;苟林父聽到鼓聲陣陣,趕忙下令抵抗。兩國兵馬在邵城 (鄭地,今河南鄭州東)郊外大戰起來。晉兵才從夢中驚醒,亂哄哄的。陣容不整,指揮失靈,抵抗無力。而楚軍鬥志正高,往來沖殺,如人元人之境,沒多長功夫,就把晉軍打得潰不成軍了。 荀林父領著殘兵敗將,倉惶逃跑。只見先毅自後邊趕了上來,頭上中了箭,滿面鮮血,使戰袍裹著。 荀林父惱恨地說:"猛將也落得這樣的下場嗎?」正說話間,晉國殘兵都跟上來了, 荀林父下令趕緊渡河。怎奈船少人多,你爭我搶,自相踐踏。船上的人裝滿了,後來的人抓住不放,把船擠翻了不少。先毅站在船頭,喊道:"誰再抓住船不放,用刀剁他的手。"於是那些上了船的士兵舉起刀來,砍那些攀船的士兵。只見刀起手落,慘不忍睹。失去手的晉兵掉到河裡,被水沖走,把河水都染紅了。 楚莊王率領楚兵開進邯城。有人勸他乘勝追擊,楚莊王說:"楚國自從城喉之戰輸給晉軍,就不敢與晉國爭鋒。這回勝利,足以洗恥。晉國、楚國都是大國,早晚總得議和,何苦多殺人呢?"因此,下令楚軍當即收兵,不再追趕,放晉國官兵渡河回國。 邱城大戰,擁有六百輛兵車的晉國人馬,一戰之間幾乎全部覆滅,而三年末鳴的楚莊王終於一鳴驚人。以後,楚莊王又陸續傳魯、宋、鄭、陳等國歸順,他繼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之後,也當上霸主。他前後統治楚國二十三年,便楚國強盛一時。

熊安生:長樂阜城(今屬河北)人,北朝經學家,北學代表人物之一。通五經,精三禮,撰有《周禮》、《禮記》、《孝經》諸義疏。

熊朋來: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元代文學家、音樂家。能文,又通音律,尤善鼓瑟,著有《五經說》、《瑟譜》。熊文燦:永寧衛(今四川敘永)人,明代大臣,累官至兵部尚書。

熊廷弼:湖廣江夏(今湖北武漢)人,明代名臣。曾以兵部右侍郎任遼東經略,督學南畿有功,主守邊疆益堅。後被魏忠賢冤殺,有《遼中書牘》、《熊襄愍公集》。

熊大木:福建建陽人,明代通俗小說的編著者與刊行者。編有《全漢志傳》、《唐書志傳》、《宋傳續集》等通俗小說,其詠史詩別具一格,頗有新意。

熊賜履:湖北孝感人,清時大臣、政治家、一代學者。累官至吏部尚書,治程、朱理學,認為可以用理學指導政治,強化思想領域的統治。有《經義齋集》等。

熊伯龍:漢陽(今湖北武漢)人,清初無神論者,通西方天文歷算、佛學、魏晉玄學和宋明理學,編著有《無何集》,認為人死不能成鬼神。熊成基:江蘇甘泉(今江都)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一九一零年,行刺清海軍大臣載洵未果,被捕後就義。

熊秉坤:湖北江夏人,早期民主革命者,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曾任國民黨湖北省政府委員,兼任武昌市市長等職,解放後任政協委員。

熊希齡:湖南鳳凰人,光緒進士,授翰林院編修。甲午戰爭時因反對與日議和,被革職,戊戌政變時被禁錮。辛亥革命後,擁護袁世凱。後任唐紹儀內閣財政總長、世界紅十字會中華總會會長等職。

熊得山:湖北江陵人,同盟會會員,愛國主義者、報人。著有《中國革命的出路》、《中國社會研究》等。

熊十力:湖北黃崗人,近代著名學者。早年參加過武昌起義,任都督府參謀。後到北京大學任教,著有《新唯識論》、《十力論學語要》、《原儒》等。

熊克武:四川井研人,近代民主革命者。辛亥革命後曾任四川督軍、川軍總司令等職,建國後,曾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

『玖』 邯鄲有代駕平台嗎

邯鄲目前有好幾個代駕公司,比如兄弟代駕,捷程代駕,老兵代駕,邯城代駕等。58和趕集網上也有。

閱讀全文

與邯城兄弟電影完整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玫瑰計劃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844
單車變摩托是哪個電影 瀏覽:239
電影長城怪物圖片大全 瀏覽:792
快手怎麼拍微電影 瀏覽:877
020年北京國際電影節 瀏覽:426
電影里最孤獨的圖片大全 瀏覽:987
電影你好李煥英最新票房 瀏覽:812
時間規劃局電影角色分析 瀏覽:551
80年代電影海報怎麼做的 瀏覽:31
抱抱我電影全集 瀏覽:433
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電影 瀏覽:537
2018歐美倫理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253
美妙辦公室同款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704
電影演員徐金金圖片 瀏覽:936
0851手機電影院 瀏覽:582
電影什麼剪輯 瀏覽:615
微電影邂逅2 瀏覽:798
上海灘甄子丹主演電影全集 瀏覽:177
松軒家的電影院水滸傳P29免費 瀏覽:479
十部大場面經典戰爭電影場面絕對震撼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