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看待愛奇藝上半年網路電影總票房分賬超1.8億
愛奇藝上半年網路電影總票房已經超過了1.8億,這說明愛奇藝它已經是一個非常成熟的軟體了,然後它受到了很多人的歡迎,才會讓網路電影的總票房超過1.8億。
㈡ 近40部網路電影分賬破千萬,網大的春天來了嗎
客觀地講,一部電影的好壞,並不會因為它的播出形式而發生質的改變,而網路電影的回暖,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對整個行業抱有了更多的期待。網大的春天來了嗎?確切地講,網大的春天一直都在,只是人們對事物的感知程度不同罷了。
2021年的院線電影市場持續低迷,但與此同時,網路電影的發展勢頭正猛以往的網路電影常常與「劣質」「low」這樣的貶義詞相關聯,流水線產品一般的網大不僅劇情毫無新意,演員的演技也是一言難盡,甚至大部分電影會用性感惹眼的宣傳海報做噱頭,這種低端的營銷方式使人反感。
雖說目前的網路電影與院線電影仍存有一定的差距,畢竟在家觀影與在影院觀影的觀感是不同的,影院的巨幕與收音給觀眾帶來的視覺與聽覺上的體驗是網大無法取代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製作質量越來越精良,網大的發展正在更新換代,屬於網路電影的春天,相信在不遠之後就會到來了。
㈢ 如何看待網路電影分賬過票房千萬這件事
我覺得還是挺正常的,因為首先我們要分析當代的大環境,在疫情期間,全國各地的電影院都處於停業狀態。電影沒有大屏幕,觀眾也沒有看電影的地方。在這種背景下,網路電影在年初迎來了爆炸式增長。根據優酷,愛奇藝和騰訊這三個視頻平台的數據,截至2月底,至少有14部在線電影分數持平。疫情期間為在線電影帶來新的發展機會。
根據優酷,愛奇藝和騰訊三大視頻平台發布的數據,1月份共發布了64部在線電影,這是過去六個月單月發行量最多的月份,而2月份的發行量最多截至2月底,優酷擁有7部在線電影,擁有超過1000萬個帳戶,而愛奇藝的數量也達到8部。由於採用了新的會計模式,騰訊只有一部在線電影超過1000萬部。如果以這種方式計算,三個主要平台在2020年之前的兩個月內突破票房的在線電影數量達到了1600萬。這也就是大環境下的作用。
㈣ 《靈魂擺渡黃泉》56小時分賬票房已破千萬嗎
網路大電影《靈魂擺渡黃泉》2月1日愛奇藝獨播上線,56小時內分賬票房突破千萬,引爆「靈魂擺渡」IP各端粉絲及各大社交平台。在口碑和熱度上,影片多次進入豆瓣熱搜和豆瓣熱門,豆瓣近萬人點評穩定7分,截止目前收獲站內近300萬觀眾打分,站內評分穩定8.1分,在影迷群體和愛奇藝VIP會員均掀起「靈擺」熱潮。
影片上線首8小時,前端點擊733W,同時微博話題#靈魂擺渡黃泉篇#破億。繼2018年1月份3部愛奇藝獨播網大10天內分賬票房破千萬後,《靈魂擺渡黃泉》2月1日剛上線,以56小時破千萬分賬票房再刷新紀錄,成為2018年分賬票房破1000萬的第四部網路大電影。
㈤ 票房是什麼意思(電影票房包含哪幾部分)
電影人依舊在吶喊。
自從3月27日電影行業復工被緊急叫停以來,無論是下游的放映端,還是中上游的出品、製片、宣發端,各個鏈條的電影人們,以及行業外的部分媒體大V,都開始在社交媒體上為電影行業的安危發聲。不僅僅在微信公眾號、微博,甚至在知乎、B站、抖音甚至貼吧、虎撲等平台,也能看到各類「意見領袖」們的搖旗吶喊。
雖然不少網民依舊抱著對電影行業的極大敵意,但是相對比2月末「復工指引」階段的滿屏抗議,目前大多數普通網友也逐漸開始對停滯整整三個月的電影產業抱有同情了。
然而通過閱讀各類意見領袖們為電影行業的呼籲,也不難看出仍有不少人對【電影票房】這一電影行業最基本的概念存在錯誤認知,這其中不僅僅是行業外的媒體大V,甚至包括不少電影行業內的從業人員。並不是所有電影人都對電影票房本身、以及關於服務費、專項資金、營業稅有太過深入的了解,因此也在吶喊呼籲的同時,犯了不少錯誤。
電影票房包含哪幾部分?如何分賬?電影專資為何不下放?票房怎麼分成?本文就從頭到尾,深度解構【電影票房】這一概念,相信也能解答不少人心中的疑惑。
第一層:影廳服務費
嚴格意義上,影廳服務費並不屬於票房,2019年全年642億票房並不包含影廳服務費,但這也確實是觀眾購票實際消費價格中的一環。不同於大多數人都了解的電商服務費,影廳服務費並不被普通觀眾所熟知。即使在業內,直到去年上半年《復聯4》的天價服務費事件,才讓這一費用映入從業者眼中。
什麼是影廳服務費呢?簡言之,就是高等影廳的額外入場券。在滿足電影發行公司所要求的最低發行價後,影院將實際售出的價格拆分為「發行價+影廳服務費」,其中只有發行價部分參與分賬。與傳統偷票房所常用的雙系統、截流軟體等不同,影廳服務費是基於通過了國家備案,合法的售票系統的功能,在國家電影專資辦系統中皆有完整的數據統計。
影廳服務費的作用,是鼓勵影院為觀眾提供更好的觀影條件,鼓勵VIP廳、IMAX等特效廳、4D廳等特殊廳的建設,讓影院從硬體升級中得到理應屬於自己的回報。雖然不是所有影院都會有服務費設置,但是但凡是有一定票房預期的電影,都至少會有3D、IMAX、杜比全景聲、杜比視界、中國巨幕等發行版本中的一種。哪怕是被打入冷宮的影片,可能也會在某個時間段在影院的VIP廳播放。因此絕大多數的院線片,可能都會有影廳服務費,但是截至目前,影廳服務費還沒有被任何機構公開數目。
今年春節檔之前,電影局曾發「微信群消息」規范VIP影廳服務費,這也標志著電影局准備正式開始准備對「影廳服務費」這一項目動刀了。
第二層:電商服務費
拋去影廳服務費之後的票房,才是我們通常所認知的票房,也被叫作【綜合票房】,打開燈塔專業版、貓眼專業版或者中國電影票房(專資辦)等票房查詢類軟體,都可以看到這一選項。
事實上,綜合票房這一概念僅僅才有三年歷史。2017年1月22日,藝恩發表【2016中國電影票房究竟是多少?藝恩給你算清楚】一文。正式建議國家電影專資辦相關負責人及主管業務部門:更改票房統計口徑,將購票電商服務費增加進票房統計范疇。
文章稱:基於中國線上購票市場的成熟及服務的完善,收取服務費被廣大消費者普遍接受的大環境下,將服務費作為票價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票房統計條件已經具備。而且該統計方法的升級也有利於規范服務費的核算方法和分成體系,理順電商平台、售票系統及影院院線的合作關系。
自此,綜合票房正式誕生。服務費這一新的票房統計的增加,無疑對於本來緩慢增長的票房大盤,有著完美的促進作用。
從單片服務費佔比來看,一般的商業片服務費佔比一般都維持在6-8%左右。從檔期分布來看,非春節檔的國產電影一般網售佔比較高,從而擁有較高的服務費佔比。隨著在線售票的全面普及,我們也能看出從2017年至今,電商服務費/綜合票房的佔比也在提升。
%20
而隨著2017年,貓眼正式收購娛票兒。目前90%以上的電商服務費,都是由貓眼與淘票票兩家平台瓜分的。
%20
不過綜合票房的存在,也混淆了絕大多數路人的視聽。目前大多數非專業媒體計算票房分賬,仍然是直接用綜合票房乘以網上所查到的各種分賬百分比,可以說在一開始就犯了錯誤。
第三層:電影專項資金
綜合票房去掉電商服務費,也就成了【分賬票房】,可以進行第一輪百分比的分賬。
電影專項資金,也就是通常我們說的專資,固定按照分賬票房的5%進行上繳,而這一部分費用,也是目前電影行業最亟需到位的一筆「救命款」,在不少媒體呼籲的款項中,落實專資都是重要的一項。
但其實,專資設立的目的,就是「取之於電影,用之於電影」,無論是以前扶持國產影片的製作,還是支持新建電影院等,都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根據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發布的《關於獎勵放映國產影片成績突出影院的通知》來看,通知中規定只要滿足兩個獎勵條件,且全年(即1月1日至12月31日)放映國產影片票房收入占票房總收入55%以上,就可以獲得獎勵。佔比在66%以上的影院,獲得的獎勵等於100%返還上繳的電影專項資金。
可以說在目前國產片票房佔比超六成的2019年,80%以上的影院都可以獲得專資返還,估測40%以上的影城,能夠獲得100%的專資返還。
但其實,專資返還並不是那麼一帆風順。據了解,2017年的專項資金,在2018年12月才開始返還。2018年的專項資金,在2019年9月開始返還。因此影院們想要等到2019年的專項資金,可能還要等至少三個月。
另外,沒有返還的專資,無論是2018年之前的廣電總局,還是現在的國家電影局,都擁有一套「未返還專資用法」,無論是補貼企業拍片,還是扶持貧困地區電影院,都會在網站上進行公示,做到盡量的公開透明。因為,一味的指責專資「薅羊毛」屬性其實並不理性。專資是肯定會返還的,不過在目前的特殊時期,我們還是希望專資能夠相比以往更快的進行落實。
第四層:稅
與專資一起扣的,還有3.3%的營業稅。扣除3.3%的營業稅也就意味著電影院不必再因為放映收入交稅了。
當然這僅僅是影院放映收入的計稅。
除了放映收入外,影院影廳服務費收入、擁有自家影城APP購票的電商服務費收入、前台賣品零售收入、抓娃娃機和迷你KTV以及按摩椅等娛樂服務收入等,這些收入一般都按照6%稅率進行計算,零售銷售稅率較高,一般為16%。當然這些不算在票房分賬體系中。
第五層:中影分賬
扣除專資和稅的票房,也就從【分賬票房】(2017年之前通常被叫作【總票房】)變成和【可分賬票房】也叫【凈票房】。
在這個時候,就要給中影數字分走1-3%的發行代理費,由院線支付給中影數字,注意這並不是拷貝費用。那麼到底是1%還是3%呢,這個要根據影片的最終票房成績來看,一般情況下,票房越高收費比例也越高,具體數字由中影數字靈活掌握。
第六層:影院分賬
在之後,就要進行影院的分賬了。
其中,影院和院線分走凈票房的57%,但這一比率也不是固定的,不少片方都會在影片公映的不同階段,給予放映方不同程度的返點,尋求排片方面的合作。有時候會多返3-5%個點,對於不少想長線放映的影片甚至會把分賬比例調整為90:10,愛奇藝影業在去年也官宣,旗下所有影片都要調整院線方分賬比例,給予院線更多的返點。
而影院和院線也會對這57%的票房進行二次分賬,通常意義上,影院分走50%,院線分走7%,但其實這個比率也不是固定的,影院和院線完全可以不按照這個比例進行分賬。據了解,很多院線為了吸引優質單體影院的加盟,都主動下調了院線分賬比例,甚至只拿1-2%的份額。
第七層:最終分賬
影院和院線分完賬,最終就要迎來製片方與發行方的分賬了。如果說中影數字1-3%、院線57%的分賬比例還屬於行業基本准則的話,那麼製片方和發行方的分賬規則則更加多變。
通常意義上,發行方會分走凈票房的5-15%作為發行費用,製片方則分走剩下的,大概28%-38%,但這只是通常意義,實際上這個分賬規則在目前變化多端的宣發市場,具體怎麼分還是得看出品製片方與發行方的協議。
具體來看,如果製片、發行為一家公司,則不再遵循製片與發行之間的分賬規則。如果製片方要求發行方提前墊付發行費用,發行方要求的分賬會更高。如果製片方與發行方簽訂了保底、買斷等發行協議,則更是完全沒有分賬比例這個概念了。
因此,對這一分賬進行計算時,我們也要具體項目具體分析,當然到了這一層面,除了上市公司保底之外,大多數影片的分賬協議我們普通人是看不到的。
而與發行公司分完賬以後,製片、出品方之間則要面臨著更復雜的分賬,目前頭部國產片動輒20家以上的出品方也意味著,從影片公映,到最終一家聯合出品方收到錢,一般都要一年以上。
當然,以上所說的,也只是一般國產片的分賬規則。進口片的分賬規則也會完全不同,例如進口片凈票房的1.5%,會先給中影進出口分賬,再進行下一輪的分賬。對於好萊塢分賬大片和買斷批片,其背後的分賬規則也不盡相同。
現如今,票房到底如何分賬,已經不再是行業標准理論,而是業界一線的具體操作實務。雖然並不一定要求每一位電影從業者都熟記在心,但是基本的分賬歸屬還是必須了解。
從分賬規則中我們也能看出,去年對外官宣的642億的票房成績,但其實影院院線方只能分得300億出頭,製片發行方分到的則更少,這對於一個近百萬人從事的行業來說,人均年收入大多數不到10萬,電影行業也從來都不是一個薄利的暴利行業。
㈥ 愛奇藝網路電影票房在哪裡查詢
愛奇藝網路電影票房在貓眼專業版可以查詢的
貓眼專業版是由貓眼電影開發,為電影行業從業者提供及時、准確、專業的電影票房數據分析(秒級實時票房、排片和影院經營數據等),為影視從業者提供信息互通平台,提高影視作品製作效率(劇組成員招募,行業精英對接,找劇組、投資、導演、演員、攝影等)。
㈦ 愛奇藝10月1日起將增設會員拉新分賬、取消平台定級,這么做有何目的
這么做肯定是有目的的,讓平台的運行更加的規范,更好的服務於這些網民。
㈧ 為什麼很多電影愛奇藝和優酷都沒有
可以嘗試下載南瓜電影APP,視頻資源比較豐富,主要是沒有廣告,畫面質量也不錯
騰訊: 游戲 板塊做得最好的一個app,其中也有很多騰訊收購ip改變的網劇,也會出自製綜藝,影視資源較全。
愛奇藝:影視資源最全的一個app,特別是電影版權和大部分電視劇版權,自製綜藝算是愛奇藝的特色
芒果:綜藝最多的一個app,看著芒果台也擁有了很多湖南衛視的電視劇版權,但是其他影視資源不如
騰訊和優酷:動漫資源和tvb版權最齊全的一個app,影視資源不錯。
近日,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陸續公布2020年網路電影分賬票房榜,共有80部作品票房破千萬元。
愛奇藝全年共有42部網路電影票房破千萬元,年榜頭籌被《鬼吹燈之龍嶺迷窟》摘得,分成金額高達3511萬元,《奇門遁甲》勇奪第二,《狙擊手》拿下第三;優酷共有23部網路電影票房破千萬元,冠軍《狄仁傑之飛頭羅剎》票房3023萬元;騰訊視頻兩部網路影片分賬過5000萬元,共15部影片分賬過千萬元,冠軍《鬼吹燈之湘西密藏》獲得5414萬元分賬票房。
附: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2020網路電影年度票房榜
優酷共有23部網路電影票房破千萬,冠軍《狄仁傑之飛頭羅剎》票房3023萬。
騰訊視頻兩部網路影片分賬過5千萬,共15部影片分賬過千萬,冠軍《鬼吹燈之湘西密藏》獲得5414萬分賬票房。
主要還是版權問題,現在基本上騰訊視頻一家獨大,其次愛奇藝。關鍵是騰訊有錢,可以壟斷大部分優質影片,所以愛奇藝和優酷基本上拿不到版權
㈨ 龍標電影網絡首發率上漲370%,多元分賬+巨頭入局沖擊傳統院線
作者:龐李潔
不久前,春節檔電影盜版大案宣布告破,案件涉及《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新喜劇之王》等8部春節檔影片。據不完全統計,由於網路盜版高清電影的傳播,對院線票房和正版視頻平台造成的損失約7.87億元。
愈發猖獗的盜版內容不僅阻礙了部分觀影群體走進影院,也觸動到視頻平台的利益,造成了線上線下大面積的票房損失。
盡管網路盜版電影無法超越院線的觀影體驗,但是在「免費」方面還是可以「完勝」買了版權的網路視頻平台的。
當前,傳統院線與優愛騰等網路視頻平台之間幾乎零窗口期的對接,不僅擴展了影片的消費場景,還延長了影片的票房收割周期。電影的線上發行勢必會成為未來的趨勢,而且將是一片充滿想像的藍海。此時,打擊盜版的意義就更加重大了。
今年,春節檔的多部影片都在下映後隨即登上各大視頻平台,其中《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等影片都採用單片付費的模式,《新喜劇之王》在付費期間,僅在騰訊視頻一家的播放量就達到1億次以上,取得了不錯的網端收益。傳統院線與網路院線的「無縫銜接"不僅滿足了更多元的觀影需求,也有利於帶動電影大盤的票房擴張。
隨著網路視頻走向付費時代,網路院線覆蓋的用戶規模持續擴大。工信部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網路視頻付費用戶已經佔到總體網路視頻用戶的50%以上,達到53.1%。各大視頻平台的付費用戶將近3億。
在高速增長的付費群體中,電影是拉動用戶付費的首要因素,佔比將近40%。值得注意的是,各大視頻平台的影片庫除了傳統院線的二輪內容,快速走向精品化的網路大電影也正在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2018年,全網共34部網大分賬票房突破1000萬,而2017年這一數據則為13部,其中,2018年分賬最高的網大《大蛇》的票房更是突破了5000萬。
網路院線的票房天花板不斷被刷新,也吸引到更多資本和人才入局,甚至一些已經拿到龍標的影片也開始將網路作為首發渠道。尤其對一些中小成本影片而言,網路院線越來越多元的分賬模式更有利於抬高此類影片的票房上限。
在利益驅動下,「網院同步」發行或成常態。隨著選擇「網院同步」發行的影片規模不斷擴大,內容上的直接沖突將加劇網路院線對傳統院線的沖擊,不過雙方並非完全對立,用戶對不同消費場景的需求使兩者互補共生成為可能。
盡管網大對網路院線的票房貢獻不斷走高,但網大從誕生至今一直位於電影行業「鄙視鏈」的底端。不久前,網上流傳著一張關於電影行業的「鄙視鏈」圖,網大甚至未被列入其中,可見網大在業內地位之低。
傳統院線看不起網大,一方面在於網大在誕生之初,就給人粗製濫造、蹭IP、山寨、打擦邊球的負面印象。另一方面,隨著網大質量普遍上升,盈利能力增強,也將加劇網大與院線電影之間的競爭關系。
當然,國產網大目前還處在發展初期,無法與傳統院線電影一較高下。但對比國外來看,發展相對成熟的Netflix即便花高價加入美國電影協會,但卻始終沒有叩開美國影院業主大會的大門,兩者之間不可調和的原因更多地在於利益沖突。
在刻板印象和潛在隱患之下,網大想要打破行業「鄙視鏈」,只能從擴展利潤和精耕內容兩方面著手。
1、各平台分賬模式多元化,網大票房整體抬高
此前,鏡像 娛樂 (ID:jingxiangyule)曾在《2018年34部網大分賬過1000萬,同比增長160%,網大走向精品多元化》一文中詳細解析過優愛騰三大平台的網大分賬模式。各平台通過內容評級劃定分成基數,再根據有效播放確定分成額度。除了內容分賬,各大平台還有拉新會員分成、廣告分成等,再加上當前的單片付費模式,網大的分賬形式越來越多元。
而且,各大視頻平台的分賬模式都在向著去「唯流量論」的方向發展,給優質內容更大的獲利空間。據統計,2018年,網大分賬TOP30累計票房超6億元,網大的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2、巨頭入局,精耕內容
不斷做大的網大盤口開始吸引更多資本和人才入局,尤其是在網大走過野蠻生長期之後,資本更多地向頭部公司集中。2017年下半年,新片場D輪融資額達到了1.47億,淘夢影業也完成了9000萬的B輪融資。網路院線的票房表現成了這些公司潛力評估的標准之一,其中與愛奇藝有過合作的多家公司融資額都達到了千萬級別。
不僅如此,傳統的電影公司和電影人也在近兩年紛紛進軍網大行業。例如,華誼兄弟、歡瑞世紀、慈文傳媒等通過開設或收購新媒體子公司布局網路電影領域;歡喜傳媒公告稱將在未來六年內,擁有對張藝謀執導的三部網路系列影視劇的獨家投資權,而這三部網路系列影視劇有可能就包含了網大。
內容品質的抬升將逐漸撕掉網大粗製濫造的標簽,而更大的利益空間則將吸引更多影片投向網路院線的懷抱,甚至包括一些傳統院線電影。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拿到龍標,卻以互聯網為第一發行渠道的作品共146部,比去年增長370%,越來越多的龍標電影開始更加重視網路院線的發行能力。
不可否認的是,當前,傳統院線的影片質量整體更高,大屏、3D、超清等技術也能給用戶帶來更好的觀影體驗,但是伴隨著互聯網的沖擊和新的消費習慣形成,傳統院線的發展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1、傳統院線承載力有限,整體供過於求。 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年產電影達到1082部,全球年產電影上萬部,但傳統院線上映電影僅400餘部。
2、傳統院線排他性強。 觀眾在選擇影片觀看時,往往非此即彼,因此對於同一天上映的電影,更多排片給頭部,腰部、尾部的影片票房空間相當有限。
3、傳統院線觀影成本高。 這個成本不僅是電影票價,還包括花費的時間成本,觀看一部時長在1個半小時的影片往往需要花費的時間在3個小時左右。
4、部分用戶選擇的自由度被限制。 傳統院線電影作為一種社交 娛樂 方式,大多數是群體觀影,個性化的觀影需求受限。
5、「私密」觀影的需求增長。 2017年,私人影院的規模從2014年的200家發展到上萬家,反映出觀影群體對私密空間的需求在高速增長。另外,CBNdata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7年,單人觀影規模持續擴大,若影片在網路、影院同步發行,這部分群體轉向網路觀影的概率更大。
相比之下,網路院線的發展能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傳統院線的短板。網路院線拓展了影片的發行渠道,能夠有效減少影片在傳統院線「一日游」的現象,緩解傳統院線供不應求的排片壓力。尤其是對中小成本的影片而言,與其在與頭部影片的競爭中淪為炮灰,不如將網路院線納入發行渠道,以更穩妥、更多元的方式獲取投資回報。
2018年,共有9部電影「網院同步」上線,盡管其中並沒有票房特別高的影片,但還是給市場帶來了一些驚喜。例如,《S4俠降魔記》影院票房364萬,網路分賬1322萬;《九門提督》影院票房0.9萬,網路分賬1054萬,是傳統院線票房的1171倍;《天下第一鏢局》影院票房50萬,網路分賬994萬等。由此可見,一些在傳統院線競爭力較差的影片確實能夠在網路端拿到更好的收益。
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未來,中小成本的傳統院線電影選擇「網院同步」發行將成常態。傳統院線與網路院線對多元消費場景的覆蓋也有利於拉動電影大盤票房整體上揚,但隨著「網院同步」發行的影片規模擴大,在內容上的直接沖突或將加劇網路院線對傳統院線的沖擊。
不過,即便如此,網路院線與傳統院線也並非是完全對立的關系,兩者的存在將滿足觀眾更多元的消費需求。影院觀影是一種時間上的重度消費,往往伴隨著用戶的社交需求;而線上觀影則相對輕度,影片選擇和時間安排都更加自由。尤其是在大片雲集的重要檔期,頻繁的影院觀影並不現實,網路院線則能夠滿足用戶在單一檔期內觀看多部影片的需求。
另外,還有很多用戶會在影院看完大片之後,再去視頻平台二刷。可見當下觀眾對傳統院線和網路院線的選擇並不是非此即彼。
當然,從目前電影市場的發展趨勢來看,隨著網路院線發行能力增強,營銷體系完善,網大在資本和人才加持下輸出更多精品化內容,必然會對傳統院線造成一定的沖擊,但最終沖擊的程度如何則取決於用戶對不同消費場景的偏好程度和觀影習慣。